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马克思试题库大题答案解析

大学马克思试题库大题答案解析

绪论

三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超越前人和自己;要勇于创新,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是错误的。

四、材料分析:

1、材料1、

2、3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崇敬马克思?

马克思受到尊敬,就在于他的思想的伟大,在于他的理论的科学真理性。2、我们应当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五、回答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有哪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本质)特征。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又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四: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劳苦大众),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科学性与革命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怎样统一的?

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行动着的群众”决定了历史。

②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了解历史的方向。

③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是革命,就是改变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答: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通过实践作用于对象。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电脑可以模拟人脑进行“思维”,但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而电脑的运行是物理装置的属性;第二,意识具有社会性,而电脑在运行时没有社会意义;第三,基于电脑的人工智能没有意识特有的能动性;第四,电脑只能在人的指令控制下进行运算。总之,电脑是人制造的,不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答: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适度原则不仅要求在通常情况下不要超过度的范围,还要求我们做事要做到位,避免不及。同时,在原有的度制约发展是,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度的限制和事物质变的发生。

四、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答: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其主要涵义是: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答:①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不变这样两种特殊状态。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的,即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是指事物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即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新生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适应于当前和未来的条件,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不能适应于当前和未来的条件,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

第二,新生事物虽然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和吸收了旧事物中有益的东西,并且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比旧事物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第三,社会领域中的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还在于新生事物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它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

答:实践的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客观物质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这是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本身。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量变是度内的渐进变化,而质变是突破度的根本性质变化。

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量

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反对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第二,要求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相结合;第三,是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党的纲领区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理论基础。

五、材料分析题

(1)父母对孩子这样的爱合适么?为什么?

(2)请用学过的哲学道理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应当把握的问题。

质量互变原理:不注意改正成长中的小毛病,就会酿成人生的大错。

适度原则:对孩子的爱不能过度,过犹不及,过分溺爱可能把孩子害了。

这些原理和原则,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2、

(1)放入美洲豹后美洲虎活跃起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矛盾,就失去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虎豹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矛盾的斗争性,这种竞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达到了竞长增高的结果。虎豹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矛盾的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艰苦的环境会增加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意志,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2)这件事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3、

1、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有那些矛盾?

三国时期,矛盾在吴蜀魏之间交错,但吴蜀之间有联合的基础,他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因此南北的矛盾是主要的。

2、在孙权向关羽求亲中,关羽错在那里?

关羽不顾吴蜀联合抗曹的大局,意气用事,破坏了本来的吴蜀联合抗曹的基础,犯了不分矛盾主次的错误

3、关羽为何失了荆州?

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就是没有注意到吴魏已经联合的新情况。

4、

1、材料1恩格斯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恩格斯的话表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过度,过度开发和利用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而违背自然规律是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尊重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的前提。

2、根据材料1、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利用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改造自然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目的。

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生态系统较脆弱,更需要注意节约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还是粗放的,存在浪费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基于对整个民族长远未来的考虑,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假象是对本质的歪曲表现,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因而属于客观范畴。错觉是人的感觉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

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答: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总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内容就是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及规律

2、真理总是同物质世界的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3、每一真理的获得总是表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相对性:

1、任何真理所反映的都只是物质世界的特定部分或过程

2、反映的深刻程度都受种种条件制约

3、任何真理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只能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表现着绝对性

3、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而“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把真与“有用”主观地联系起来,把对主观利益的有用性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如,谬论对一些人是有用的,但不能成为真理

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答:错误。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都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和丰富性,但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的反映事物,它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认识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时间产生了认识的基础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7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放映,它的本性在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74.☆☆☆

答:一、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绝对性及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真理的相对性及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4、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过程。70—71

答: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83-84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①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互相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五、材料分析:

1、对宇宙的不懈探索

1、对物质世界的不懈探索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一,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第二,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完结,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2、夸克与轻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轻子和夸克是我们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所能确定的宇宙物质最小单位。但是,这不表明将来不会发现轻子和夸克的结构。

企图找到作为“终极真理”的“宇宙之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2、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答:九方皋相马的方法表明,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伯乐之子“相马”遵循的是“按图索骥”的方法,他

《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3、西红柿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1、西红柿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答: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亲口吃一吃,也就是亲身实践。

2、鲁迅为什么赞扬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答:亲身实践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没有勇敢者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食物、药物等。所以,鲁迅高度赞扬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4、刻卜勒的三定律

1、第谷观察一生,却没得出正确结论。失误在哪里?

答:第谷重视观察材料的积累,却不注重理论分析没有及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他的失误之处。

2、刻卜勒成功在什么地方?

答:刻卜勒的成功源于他接受了第谷留下的丰富而准确的观察材料,以及他具有理论思维和数学计算的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3、这段科学史实告诉我们了什么?

答:这段科学史告诉我们,理论思维在认识事物本质方面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不能取得科学上的进步。

5、习总书记重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请你谈自己的感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痛定思痛后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历史上实干兴邦的事例不胜枚举:大禹治水换来国泰民安,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富民强,唐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然而,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同样不少。赵括纸上谈兵,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走向衰亡,便是空谈误国的典型事例。这种血的亡国教训理应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警钟,长鸣心头。

推崇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革命传统。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

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警示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力戒空谈,多干实事,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正是通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四、简答题

1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3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不同意识形式都有自己的历

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5、怎样理解人民群众自己在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其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其社会实践决定了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生活和实践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方法论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三.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错)14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不准确)145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错)160

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4.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错)157

流通中,价值量是不变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150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158-159☆☆☆

本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种运动,是一个历史范畴,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147-148☆☆☆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165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五、材料分析

1、羊是草食动物,怎么能吃人呢?

在十五世纪的英国,由于新型的工业纺织机械出现而推动的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羊毛作为原料,一时间羊因毛而贵,于是封建贵族开始纷纷圈占土地养羊,而把原来靠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民赶出家园,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失地农民”。这种现象被比喻为“羊吃人”,深刻揭露了“以资为本”的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要求有生产、交换的绝对自由,而且把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放在高于劳动者的地位。因此,所谓“羊吃人”并不是羊要“吃”人,而是人让羊“吃”人,是“人吃人”。

2、如何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经

济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也就是“抢来本钱做买卖”。

野蛮的原始积累践踏了人权,甚至忍的生命,造成了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确立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在促进生产力的的同时,对上层建筑的变革提出了要求;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为原始积累提供了合法性。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社会变革的要求。3.产业革命的完成,建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简述题

1、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3.为什么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两个绝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的具备也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四.辨析题

1.共产主义实现依赖人的思想觉悟。

不准确。共产主义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不仅需要人的觉悟,更需要觉悟的群众的共产主义实践。

2.共产主义的目标很渺茫。

错误。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合规律的过程,也是合目的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多代人的努力。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决定的。实现共产主义历史过程的长期性,并没有改变这个历史规律。因此,认为共产主义目标渺茫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