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人物形象分析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人物形象分析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人物形象分析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狄更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

狄更斯的小说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这首先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有明显的特色.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1.人物性格的单层次,2.人物本质的确定化,3.人物形象的基调化,4.人物的明晰性,5.深厚的人性内涵.头两个特点与狄更斯喜欢从道德的角度描写人物有关.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其中既有道德的因素,又有政治,阶级,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状态.但狄更斯侧重描写的,往往是人物的道德层次.由于这一层次过于突出,其他层次相对而言便显得不够重要,从而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单层次的特点.另一方面,狄更斯小说人物的道德内容又是分层次的,其核心层次是高尚,诚实,仁爱.狄更斯笔下人物身上其他层次的道德因素可以变化, 都是人物固有的品质.这样从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本质便被确定下来,"终生"不再改变.单层次和确定化造成了狄更斯笔下性格单纯,静止的人物比较多.但是它们也不限制人物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基调化指的是从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比如《艰难时世》中的葛擂硬,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他的"事实哲学".他只相信事实,只尊重事实,只讲事实,只要求事实.他的言行,外貌,住房以及所生活的集煤镇,都被打上了"事实"的烙印.无数事实堆积起来,形成了葛擂硬这一形象.明晰性是指人物的感性表象能比较好地表现其理性内涵.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其性格虽然有的单纯,有的复杂,但其本质,评价, 价值取向都比较明显,读者比较容易把握,他们的性格比较符合理性与常识,非理性的因素比较少,人物的外部表现与内在本质比较一致.自然,明晰不等于性格没有深度,在明晰的同时也可达到深厚的内涵.狄更斯小说人物具有深厚的人性内涵.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他们有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一是说他们的人性内容有着很厚的深度.狄更斯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通过它们来反映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性的东西. 在创作方法上,狄更斯是个现实主义者.但他不是像福楼拜那样严格地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而是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称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感受型现实主义的总的特点是侧重表现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时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到狄更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侧重生活的奇异一面与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的有机结合.狄更斯描写现实生活,但他选择的,往往是生活中罕见,特殊,戏剧性的内容,而在描写这些内容时,又是严格遵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的.二是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生活进程,在总体上总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发展的,但在对具体的生活事件的描写中,作者又严格地遵循着现实生活的逻辑.三是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细节繁复丰富,真实客观而又具体.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又常常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直接的议论,抒情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狄更斯小说的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所谓多元,指的是多个叙事单元.所谓叙事单元,是由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自足性和内在独立性的故事. 这里的内在自足性指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有着组成一个故事所必需的要素.内在独立性是指故事不依附或包含在其他故事之中.所谓整一,是指小说虽然由几个叙事单元组成,但又通过人物,线索,情节等的联系,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狄更斯成熟的长篇小说大都是具有多元整一结构,如《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等. 幽默是狄更斯小说又一个重要特点,狄更斯小说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幽默的内在机制是矛盾.作者善于运用矛盾,显示事物的不协调,不相称,突出事物的荒谬,滑稽,可笑之处,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同时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其发生意外的转折,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作者还常常运用夸张,把人物和情节场面中隐含的幽默因素放大,突出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往往包含讽刺,滑稽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内心描写方面,狄更斯不大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一般不像意识流作家那样,把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但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表情,行动,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等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出来.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内心世界的外化,它所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二、说学情 透过考练,学生们在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当中呈现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知道从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细节等正面描写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小说中环境烘托、情节烘托、周围人物衬托等方面信息捕捉不够敏锐,另外,能理解形象特征,但语言概括不够准确,答题不够规范。 三、说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二)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正确评价。 四、说学习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五、说学习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不断更新的玄幻、言情小说,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复习旧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师生共同回顾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一)正面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2.神态描写 3.行动描写(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6.细节描写(二)侧面描写:(1)故事情节的烘托(2)周围人物的衬托(3)环境描写的烘托 四、探究“小说人物形象”题型的做题方法,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五、反思:我们解答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这类题,最大的失分原因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七、作业布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双城记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双城记》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艺术特色指的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它包括文章的题材、情节等。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在47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双城记的艺术特色有很多,比如说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的有机结合,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还有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不过其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应该是三个线索独立又交织而成的结构布局。狄更斯紧紧围绕他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安排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平行对照和对比关系。结构复杂却不失严谨。 《双城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因为他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述法国大革命的,“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但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因为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部情节错综,头绪纷繁的小说。 狄更斯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比如说作品开头部分描绘了一个精神失常的老头和一位到访的妙龄少女就勾起了读者的兴趣,我在这里就会暗想这二人会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典型的倒叙。狄更斯太会打伏笔了,前面几章铺了好几条不同的线,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后来几条线索汇集,就像舞台突然拉下了帷幕,观众一下子从黑暗进入了波澜起伏摧枯拉朽的法国大革命的剧本中。草蛇灰线,豁然开朗。 三大线索分别是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分别对应着冤狱、爱情和复仇三大主题。这三大线索互相交错发展着,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如果说它们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那么,一种冤仇的始末使它们产生动态联系,则构成了三条边线。 开始是侯爵家族父辈对狄尔斯家庭的蹂躏和对梅尼特家庭的迫害,然后是得伐石太太的复仇;这种复仇由针对父辈而及于子辈,再通过代尔纳与梅尼特间的翁婿关系演化为对梅尼特、路茜新家庭的毁灭性打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得伐石太太的“复仇”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的演变,最终的打击对象竟是当年为自己亲人伸张正义、饱受贵族阶级迫害的梅尼特一家!狄更斯正是用这种谨严紧凑而又富于变化的人物关系来表达自己的结论。至于另一个重要人物卡尔登,他处于三组人物的关系之外,甚至是一个英国人,仿佛是三角形外的一个游离点,然而,从这个点引出的射线却切断了恶性循环的边线。在狄更斯看来,他为别人的幸福而欣然自我牺牲体现了一种纯之又纯、近乎透明的“仁爱”精神,它不是尘世内部的世俗温情,而是一道从外部、从高处投射下来的精神光辉。 贵族的迫害曾使梅尼特医生丧失理智,革命的打击又使他在清醒多年之后重新陷于疯癫,代尔纳在革命前曾自愿放弃贵族特权而侨居异邦,革命却要追索他的性命,迫使他再度仓皇去国;贵族统治毁灭了狄尔斯和梅尼特的家庭,革命也无情打击了梅尼特和代尔纳新的幸福之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冥冥中的发展脉络却惊人的相似。 那一边是得伐石太太们丧失理性的复仇欲和嗜血狂,这一边则是梅尼特一家在巨大灾难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 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命题的热点首先是人物形象或性格的分析概括,其次是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探究。二轮复习主要做好“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两个方面的突破。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