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疑难问题汇总

刑法疑难问题汇总

刑法疑难问题汇总
刑法疑难问题汇总

刑法总则

不作为

1、过失犯罪行为能否认为是先行行为?

2、基于一个案例所做的简要思考:行为人对其作为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的认知状态应为如何?

基本案例:甲男与乙女租宿于招待所,甲欲与乙发生性关系,却发现乙出现抽搐现象,心有不甘,遂偷窃了乙的手机并离开了招待所,后乙分娩由于无人救助而导致乙女和婴儿死亡。

课堂上讨论了甲偷手机、开大电视机声音的行为,排除了乙自救和他人救助的可能性,升高了最终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被认为是一种先行行为,此种先行行为使得甲应对乙的危险(分娩时)予以救助,此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然,之后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此种认定亦有失妥当。其中的核心关键在于笔者对不作为的阐述,“行为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规定理解。我们认为“能够履行而拒不履行”虽然已然表明行为人对其作为的义务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尚不知道自己存在某种救人义务,我们则不能期待或希冀行为人履行作为的义务,行为人也并不具有罪过,或者并不具有值得非难的主观恶性。由此,笔者认为,行为人虽然由于其先行行为导致了其作为义务,但我们并不能全然就认定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因为甲在事实上并不知道乙分娩并且需要自己的救助,也即是甲的行为不属于“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不作为。否则,对甲的处罚不可避免地陷入客观归罪的泥潭中。

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造成的危险状态,有没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

刑法分则

一、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交通肇事罪

1、在共同犯罪中,要构成共同犯罪,主观方面须有共同故意。交通肇事罪为过失类犯罪,我国法律规定单位领导教唆司机逃逸时以共犯论处。这种规定是否与共同犯罪的理论相矛盾?

2、甲交通肇事致乙受伤,拦了丙的出租车送乙去医院。在车行十分钟后甲谎称有熟人一起去医院,让丙停车,后甲逃逸。丙觉得乙在车上自己很不方便,便于十分钟后将乙放在马路边,驾车离去,乙因失血过多死亡。本案中甲、丙的刑事责任?

3、“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中,该“逃逸”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是否需要构成交通肇事罪?

4、交通肇事中,肇事人立即报案但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却没有履行的,如何定性?

5、对于普通大众认为“撞伤不如撞死”是由于刑罚过轻导致的这种观点,以及我们所追求的观点—严刑峻法不是刑罚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

6、甲超速行驶,将乙撞死,后证实乙是故意撞上甲的车意图自杀,在王作富教授的《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指出:此时,甲对乙的死亡根本无法预见,没有预见义务,在主观上没有过失,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但我认为,甲本身超速行驶,就已经是危险驾驶了,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后果,无论是乙或是其他人死亡,其主观上都存在过失,而不应以乙是自杀而认定甲没有过失。

7、交通肇事中,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但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应定故意杀人未遂还是交通肇事罪逃逸?

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信用卡诈骗罪

1、从遗忘在ATM机中的卡内取款如何定性?

2、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的含义?

三、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故意杀人罪

1、甲以杀人的故意将附有艾滋病病毒的针管插入乙的体内,使乙感染艾滋病,此种情况如何定性?如定故意杀人既遂,但乙未死亡;定故意杀人未遂,但乙在将来却又必死无疑;如定故意伤害罪,而乙又有杀人的故意。

2、在雇凶杀人的案件中,是否不应区分教唆犯与实行犯,从而使其中一人的刑罚可以轻于另一人?这类案件中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一个是犯意的挑起者,一个是行为的实施者,两人是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的整体。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两人是共谋共同正犯。在量刑时若排除其他人身危险性等情节的考虑,不应有所区别。

3、关于雇凶杀人案件中,教唆犯即雇主和实行犯谁者更为主犯的问题。

我们认为将实行犯认定为比教唆犯更为主要,并非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甚至未必是合适的。

犯罪学上注重犯罪意思,刑法上注重行为,故然不错,但这主要是针对独立犯罪而言,至少在这类特殊的共同犯罪(雇凶杀人)以此作为证据是不太合适的。在雇主和实行犯的特殊关系中,实质上雇主相当于单独犯罪中行为人的意志因素,而实行犯是作为雇主工具在发挥着作用,如此看来,雇主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

刑法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对于特殊预防而言在于使行为人不敢、不愿、不能犯罪,其最优良的效果在于使行为人不愿犯罪。因此,从行为人的意志上进行预防考虑而言,在雇凶杀人案件中,应对教唆犯予以更大的关怀。

再者,出于防卫社会而言,对教唆犯的规制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我们也认为教唆犯的违法性意识更强,实行犯更值得宽恕。

试想这样一个极端的假设:立法规定雇凶杀人案件中,“雇主处刑而实行犯免责”和“雇主免责而实行犯处刑”。前者前者雇主要对雇凶杀人予以慎思,而实行犯也不见得对社会存在更多的潜在的潜在危险,因为他们出于财产利益的考虑,这是由雇主的命令残暴要求而引起危险行为。后者则不同,雇主会肆无忌惮,社会会处于时刻凶险当中,而实行犯也不至于供不应求,而减少雇主犯罪的实现。

4、.甲欲杀乙,注射毒药在乙家的冬瓜李,乙于一日摘了欲吃,甲的女儿去乙家玩,乙将冬瓜给了她,她吃后就死了。对甲应如何定性?

5、某甲看到仇人乙被“杀死”后,遂上前分解其肢体,事后查明之前乙并未死亡,而是由于甲的分尸行为造成了甲的死亡。能不能定甲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

1、被告人乙预谋抢甲的包,甲深夜回家时,感觉有人尾随,情急之下甲把包扔到路边,乙捡起包取走里面的1500元现金和价值728元的手机后又追上甲进行殴打、威胁,最后逃离现场,则如何定性乙的行为?

绑架罪

1、《刑法》中关于绑架罪中的两个层次是否真的是排斥关系,有无可能是包含关系,只有第一层次是比较常见而已,所以立法上突出这点?

2、上课时的一个案例:一个人为了取得贷款,绑架了一个银行管理贷款的工作人员的妹妹,最后两人签订了贷款合同,如何定性?

3、为索取未到期的债务的,是否应定绑架罪?

我认为考虑到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在法定性上的巨大悬殊,为了彻底贯彻罪行均衡的原则,宜对债务作限制解释,因而不宜将未到期的债务也纳入非法拘禁罪中的债务范畴。应定绑架罪。

4、为索取到期的合法债务而绑架他人,但以被害人的重大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相威胁,是否

应定绑架罪?

我认为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人生自由,而该种情况下被害人受侵犯的更重要的是其生命安全,因而宜定绑架罪,方能体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5、绑架罪中“杀害被害人”如何理解?是必须杀死还是杀人未遂也应包括在内?

6、有关绑架罪的量刑,是否可以考虑增设释放被绑架人而减轻量刑,是否可以考虑不配置死刑,以便符合宽严相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形势政策。

7、案例:一伙人将A的小孩B从幼儿园接走,将B带到游乐园玩,同时这伙人打电话给A,说孩子在他们手上,要求A给这伙人出具某证明,这种行为应如何定性?

8、甲是乙经营的食品店的雇工,甲的亲戚丙因琐事对乙不满,遂向工商部门举报其无照经营,致使其损失一万余元。丙在带人查抄该店的过程中,被乙发现而遭到捆绑,但随后趁机逃脱。同时,乙指使几名店员将甲抓住予以严密看管,并向丙母打电话,以加害甲相要挟,要她赔偿自己所受损失一万余元。对乙的行为如何定性?

9、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仍定绑架罪,那么重伤被绑架人的定故意伤害罪、绑架罪亦或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处罚呢?单纯从法条的规定来看,应该只能定绑架罪,但这样做并不能保证罪责刑相适应,例如:行为人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定故意伤害罪可判处死刑,但定绑架罪至多只能判处无期徒刑。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10、保姆与男主人发生性关系后,绑架其女索要补偿费的案例中,其索要的补偿费并不是保姆所应得的。正如司法解释中规定,索要双方有争议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定绑架罪。此案例中明显保姆认为其与男主人发生性关系应得到补偿费,为男主人当时并未作出承诺且二人相互自愿发生,属于有争议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当定绑架罪。

11、绑架过程中,被绑架者感觉没有生活的希望于是自杀,这种情况算不算致使被害人死亡呢?

强奸罪

1、婚内强奸是否构成犯罪?

2、某殡仪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一“女尸”容貌姣好,遂起歹意,实施强奸行为,奸淫行为实施完毕后,该“女尸”突然苏醒,后查明该女子并未死亡,只是暂时性休克。目前对这一案例,存在以下争议:强奸既遂;侮辱尸体既遂;侮辱尸体未遂。哪一种观点更为合理?

3、拐卖妇女、儿童罪中,“奸淫被拐卖妇女的”,其中“奸淫”是否仅指强奸?这里的“妇女”是否仅指14周岁以上,是否包括幼女?“奸淫”与“强奸”如何界定?

非法拘禁罪

1、强迫职工劳动罪的既遂形态是怎样的?是非法拘禁职工达到一定的时间还是职工参与劳动?若职工未参与劳动,而限制职工的自由又达到一定期限的,构成强迫职工劳动罪的未遂还是非法拘禁罪?

2、非法拘禁罪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此处的“伤残”如何理解?是否应为“重伤”?

3、意图得到岳父的名画而唆使他人绑架自己妻子,并将妻子锁在自家衣柜的案例中,其妻子被锁入衣柜只是为得到其岳父的名画而实施的行为,为什么不是牵连犯,而是非法拘禁罪和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呢?

4、非法拘禁罪中如果拘禁时间过于短暂,情节显著轻微,没有造成多大危害的,不应以犯罪论处,此时的“过于短暂”如何界定?最高检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才予以立案,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般主体的要求要低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说,非法拘禁他人时间要在24小时以上呢?

虐待罪

1、虐待过程中致人重伤、死亡应如何认定?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虐待致人重伤、死亡”

是由于连续性的行为造成还是由于某一次?

遗弃罪

1、遗弃罪中“情节恶劣”如何认定?遗弃罪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四、侵犯财产犯罪

总述

“某些物品,例如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礼品等,本身并不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只要所有人,占有人主观上认为该物具有经济价值,也不失为财物。”上述观点是张明楷教授对刑法中财物的界定,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请问老师持何种观点?

抢劫罪

1、14至16周岁的人可以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么?

2、“入户抢劫”是否要求“入户”的非法性?

3、甲在盗窃过程中被被害人发现,在乙抓捕甲的过程中,甲遇到丙,丙了解真相后在甲的教唆下对乙实施了暴力,甲乘机逃走。则甲与丙构成时候抢劫的共犯吗?

4、甲以抢劫的故意对乙施暴,乙逃跑时致使财物散落。甲拾得财务后离开。目前,对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种看法:抢劫未遂与侵占;抢劫既遂。请问何种观点更为合理?

敲诈勒索罪

1、通说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财物以及财产利益,我们在认定敲诈勒索罪时是否应局限在此范围内?

盗窃罪

1、A盗窃完B后又盗窃了C,是一个盗窃行为还是两个?如果是一个盗窃行为,盗窃数额应该相加;如果是两个盗窃行为,而又都不能分别构成犯罪,数额就不能相加,假如两次各偷了900元和800元,如何处理?如果看做一个盗窃行为,理由是什么?

2、关于甲拿走乙的杯子丢下钱的行为定盗窃罪是否合理?此种行为与甲拿走乙的杯子而不丢下钱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是不一样的,后者危险性显然更大。而前者丢下了相当于杯子对价的金钱而拿走杯子,应该不构成犯罪,是否可以看做是民事纠纷呢?

3、“多次盗窃”中的“多次”如何理解?“多次盗窃”中的盗窃在行为形态上是否有特殊要求?即该行为是否一定要达到既遂的程度?

4、盗窃罪中“多次盗窃”司法解释为“1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这里的“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有无数额、情节和程度的要求?

5、A在餐厅吃饭,将钱包置于桌上。B拍A肩膀,使C趁A回头之际,将桌上的钱包拿走,随即逃跑,A立马发现追出。此种情况应如何定性?盗窃罪?抢夺罪?

6、盗窃罪的实行行为是否只能针对财物本身?

7、债务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客体?

8、如甲去餐厅吃饭后见四周无人就没有买单,偷偷溜走,构成犯罪吗?

9、案例:甲乙系网友,约在咖啡厅见面,见面聊过几句后,甲称有事要借乙手机一用。甲接过手机后装作打电话的模样,接着称信号不好走出门外,趁机逃走,认定为盗窃、侵占或诈骗?

何老师您看我的分析过程有问题吗?

(1)不构成侵占。侵占要求行为人在产生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前已经持有该物,而本案中则恰恰相反;

(2)不构成诈骗。诈骗要求行为人有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即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占有。而本案中受骗人则并无处分意识并且具有要求返还财产的内心意思;

(3)构成盗窃。因为该财物在社会观念上仍为被害人占有,行为人采取欺骗的手段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构成盗窃罪。

10、甲借给乙2000元,一天后,甲后悔怕乙不还而去找乙要,在甲家中刚好看到其包里有2000元遂拿走,是否构成盗窃?如果构成,此处侵犯的是所有权还是债权?

11、案例:A对B说:“你看,那是什么?”B看了,A趁机把B放在手边的笔记本电脑拿走就跑,怎么定罪?同上例,若A趁机将B放在手边的手机拿走,B并未发现,一直没察觉,怎么定罪?盗窃与抢夺的区别?

12、把司法机关扣押的本人财产悄悄地拿回来,如何认定?是盗窃还是非法处置扣押物?诈骗罪

1、骗取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夫妻共同财产的能否入罪?

2、诈骗罪中“以编造事实或隐瞒真相”中的“编造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可以是同时触犯其他犯罪的行为吗?如果是的话,定诈骗罪一罪还是从一重?

3、如果甲去一高档餐厅吃“霸王餐”,够成何罪?诈骗罪吗?

4、诈骗罪并未规定单位犯罪,那么在立法上将单位主体纳入本罪的主体是否显得必要?侵占罪

1、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拒不归还?是否必须以被害人索要为条件?行为人先前未知被害人前来索要,后闻被害人报警后,即归还财物,此种行为能否理解为归还?

2、某加油站营业执照为个体工商户,该加油站的会计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加油站人民币2万元,如何定性?有观点认为该加油站为个体工商户,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不构成职务侵占,而是会计代为保管,合法持有而侵占,构成侵占罪。这里能否理解为会计为加油站代为保管?职务行为是否必须依附于单位而存在?

3、遗忘物是根据被害人判断,还是犯罪人判断?

挪用资金罪

1、某公司经理甲,借用司机乙的身份证,并以其名义将公司存款30万存入乙账户。乙知道甲用其身份证开户,于是将存单挂失,后将30万取走。此种情况下如何定性?

五、其他犯罪

1、有观点认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组应被归入渎职罪,这是不是出于本罪犯罪主体定义不准以及出于严打严惩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的需要?

2、盗用单位名义的犯罪中,如何认定盗用单位名义的,如何从实质上认定,即只要求非法所得没有归单位,即使是在单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也认定为盗用单位名义的犯罪,这种情形对于被害人是否不利?

3、为掩盖其他犯罪事实,而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是否应数罪并罚?

记住,永远不要对父母说这十句话!

1.好了,好了,知道,真啰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啰嗦”其实是一种幸福。)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明白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他们只是想和我们说说话。)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不要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老人的好意。)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他们只是担心你吃亏。)

10.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人老了都会念旧……)

当你还在襁褓时,她便天天抱着你,哄你入睡;当你到少年时代,她便天天念叨着你,夜夜帮你捻着棉被;当你终于离开家,远行他方,她便天天牵挂着你。

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母亲的唠叨、念叨,总是在心烦她那些说了无数遍的关心话语。都说儿女是父母前辈子欠下的债,这句话不假。让我们感恩于心,让我们感恩父母那些点滴的关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电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吃饭时间他们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也许是因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会比我们先老。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很多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请不要嫌弃他们,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不可能洗干净;

当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他们不爱吃,可能是因为牙齿咬不动了。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其实,每位母亲都是一位漂亮的仙女,她们有一件非常美丽的衣裳。可是当她决定做某个孩子母亲的时候,当她准备呵护某个生命的时候,就会褪去这件美丽的衣裳,变成一名普通的女子,一辈子,平淡无奇。

犯罪故意和过失13个疑难问题

(干货)关于犯罪故意和过失的13个疑难问题 刑法第14条、15条、16条规定了犯罪的主观方面,即故意和过失,没有故意和过失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故意犯罪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据此,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明知行为及其结果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但希望发生。 如,提供农药由丈夫自行服下后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导致丈夫中毒身亡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刑事审判参考》第746号案例) 其中,明知行为及其结果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是认识因素,希望发生是意志因素。意志因素的判断在实践中问题不是太大,主要是认识因素,表现在: 1.对行为手段的认识不明确时,如何处理? 如,甲雇佣乙伤害丙,明确告知乙,只要使丙受伤住院即可。后,乙驾车在人员众多的公共场所,横冲直撞,致丙重伤。此时,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那甲构成何罪? 甲追求丙受伤住院,对乙的行为手段并无限制。因此,乙采取的手段在甲的容许之内。甲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对行为程度的认识不明确时,如何处理? 如,甲雇佣乙殴打丙,只是说“去把丙打一顿”。结果,乙用力过猛,把丙打死了。此时,乙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那甲构成何罪? 甲雇佣乙殴打丙,构成故意伤害罪没问题。问题是,甲是否要对丙的死亡承担责任。由于甲并未明确“别把人给打死了”,丙的死亡在甲的容许之内。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换言之,雇凶伤害案件中,对于“搞定”、“教训一顿”、“摆平”、“整他一顿”等模糊授意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这种概括性的授意,实际的危害后果完全取决于实行行为的具体实施状况,致人轻伤、重伤甚至死亡的结果都可能发生,都是因为雇凶者的授意所引起的,均可涵盖在雇凶者的授意范围之内。因此,除非受雇者的实行行为明显超出雇

天津勘察设计协会关于勘察专业的相关审查要点及规范规定说明

岩土工程勘察专业有关技术问题的 解释说明之三 一、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 1、岩土工程勘察项目规模等级划分执行《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对市政工程尚应执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中特级勘察等级的划分,执行与否均可,但符合特级勘察等级的项目工作量布置应满足该标准。 3、将液化等级为中等-严重的场地判定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的规定暂不执行。 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原则上执行《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T29-247的规定。同时强调或统一以下内容。 (一)勘探孔的布置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 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2、控制性勘探孔 a)5-7层民用建筑物,采用浅基础时,必须布置控制性勘探孔,用于变形计算。 b)8层及以上属于高层建筑,无论采用浅基础、桩基础,均应 布置控制性勘探孔。 c)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需进行变形验算的其他建(构)

筑物,应布置控制性勘探孔。 1 d)“主楼与裙楼和外扩地下室一同考虑”仅指孔位布置,孔深应视需要确定,主楼需进行沉降计算时,裙房也应布置控制性勘探孔。 e)控制性勘探孔比例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且控制性勘探孔应布置为取土试样孔。 3、每一工程地质单元用于液化判别的标贯孔数量应不少于3个且不少于布置标贯孔总数的1/3;处于存在液化土层的古河道上的建筑群,每栋建筑应有1个孔进行液化土的判别。 4、剪切波速孔的数量问题 a)对单幢建筑(包括抗震设防甲类建筑,抗震设防乙类建筑,层数超过10层或高度超过24m的抗震设防丙类、丁类多层建筑),剪切波速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 b)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剪切波速孔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的波速孔数量不得少于1个。 c)当位于同一个地质单元的密集建筑群相邻建筑的勘探孔可相互借用时,借用点所布置的波速孔亦可相互借用。 5、取水试样孔应单独布置,并在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上进行标注。 6、勘探孔间距 a)天然地基甲级工程不超过30m,乙级工程不超过35m。 b)摩擦型桩勘探点间距不超过35m。

江苏省建设厅审图中心勘察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勘察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一、地基勘察和一般规定 1、关于勘察等级的划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不完全一致,如何协调? 答:两本规范(规程)在勘察等级的划分上存在异同。 GB50021-2001规范: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一定组合确定(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甲、乙、丙三级。 JGJ72-2004规程:根据高层建筑、场地、地基特征及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综合考虑,直接分出勘察等级,分甲乙两级,并给出表3.0.1。 高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与GB50007-2002规范“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相一致;而GB50021-2001规范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挂钩。所以两本勘察规范(规程)在勘察等级划分上存在矛盾。 GB50021-2001规范第14.1.5条“工程勘察等级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的作用”:丙级可根据邻近工程经验,结合触探和土试进行;乙级:在详勘的基础上,结合邻近工程经验进行,并提供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甲级:除按乙级要求进行外,尚宜提供载荷试验资料。这一规定,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乙丙的地基评价要求一致。 这就是规范间的不和谐之处,遇到矛盾怎么办,执行哪个规范。 GB是国家标准,JGJ是行业标准,但JGJ是后出版的,重点解决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针对性强,内容更具体,是GB规范的细化和补充。 GB规范勘察等级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挂钩,使用不便;且勘察等级与勘探工作量布设关系不密切,这就失去了勘察等级划分的意义。 JGJ勘察等级与勘探工作量布设关系密切。 建议高层建筑勘察等级划分宜执行JGJ72-2004规程。 2、收集资料不全,是否算违反强制性条文?目前收集资料确有困难,此矛盾如何处理?

刑事实务中25个人常见疑难问题的权威解答

刑事实务中25个人常见疑难问题的权威解答 问题1: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人身伤害案中,存在一方先动手,另一方后动手的情况,如何正确区分互殴与正当防卫? 区分互殴与正当防卫的关键在于结合案件事实查明行为人有没有防卫的意图。互殴往往缺乏防卫意图,是以侵害对方为目的,并积极实施了侵害对方的行为。互殴场合,可能是一方先动手,另一方后动手,这不能改变互殴的性质。但如果一方已退出互殴现场,而另一方穷追不舍、实施侵害行为的,在此情况下,退出一方有权实行正当防卫。如果一方本无侵犯对方的故意,完全是由于对方先行的不法侵害而被迫还手,则不能认定为互殴。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要依法作出绝对不起诉处理。 问题2:对上下游犯罪、对合性犯罪等具有关联性的犯罪案件,如何认定是否构成立功?犯罪嫌疑人供述同案犯的基本信息是否构成立功?犯罪嫌疑人通过规劝、胁迫方式使同案犯投案的,能否认定立功? 行贿、受贿等对合性犯罪案件中,行为人供述本人犯罪事实时,供述了对方的行贿或受贿的行为;盗窃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上下游犯罪案件中,行为人供述本人盗窃事实时,供述了他人收购其赃物的情况,上述均属对本人犯罪事实的如实供述,不能认定为立功。但协助司法机关实施了抓捕行为的,应当认定为立功。 行为人供述了同案犯或关联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体貌特征、联络方式、住址等信息,属于如实供述,侦查机关据此抓获同案犯或关联犯罪行为人的,不应认定为立功。 行为人不掌握同案犯的有关线索,要求亲属协助的行为不属于具体的协助抓捕行为,不构成立功,鉴于其有将功赎罪的意思表示,且同案犯被抓获与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客观联系,可酌予从轻处理。行为人将掌握的同案犯的有关线索告知其亲属,亲属据此查找同案犯,并协助司法机关将同案犯抓获的,可以认定为立功。 行为人通过规劝使同案犯投案的,不宜认定为立功,但可酌予从轻处罚。行为人通过胁迫使同案犯投案的,不应认定为立功。上述投案的同案犯,可以认定为自动投案。 问题3:自首中的“如实供述”、“在现场等待”如何理解?电话通知到案的能否认定为主动投案? 自首的成立需具备主动投案和如实供述两个要件。行为人主动投案后立即如实供述了其犯罪事实,不论司法机关是否已经掌握其供述的罪行和之后是否翻供,只要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供述的,都成立自首。行为人主动投案时没有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供述的,也应认定为

《新刑事诉讼法》办案常用法律条文1

《新刑事诉讼法》办案常用法律条文 (一)简易部分 1、立案 《刑事诉讼法》第107条: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公民报案、控告、举报、扭送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 2、不予立案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3、移送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3款。 4、拘传 《刑事诉讼法》第64条。 5、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65条第1款: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刑事诉讼法》第89条第3款:拘留期间,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在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 《刑事诉讼法》第96条:嫌疑人被羁押,不能在刑诉法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的。 6、保证金保证 《刑事诉讼法》第66条。 7、退还保证金 《刑事诉讼法》第71条: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规定,取保候审结束时,退还保证金。包括在撤销案件、判决生效时退还保证金。 8、没收保证金

《刑事诉讼法》第69条第3款。 9、对保证人罚款 《刑事诉讼法》第68条。 10、解除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2款。 11、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第72条,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女的妇女;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抚养人;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第89条第3款:拘留期间,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在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监视居住条件的。 《刑事诉讼法》第96条:嫌疑人被羁押,不能在刑诉法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的。 12、解除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2款。 13、拘留 《刑事诉讼法》第80条。 14、延长拘留期限 《刑事诉讼法》第89条第1款:延长一日至四日。 《刑事诉讼法》第89条第2款:流窜作案、结伙作案、多次作案延长至三十日。 15、提请逮捕 《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1款、第2款,第85条。 《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3款、第85条: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予以逮捕。 16、释放

勘察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勘察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依据: 1、《强制性条文实施导则》及“技术要点说明”; 2、《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试行)》(建设部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2003年1 月) 3、《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有关技术问题的指导意见》()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1.5、相关规范 (有些问题是没有定论的,需要审图人员把握尺度,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学习,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一起探讨。)

1、关于勘察等级的划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不完全一致,如何协调? 答:两本规范(规程)在勘察等级的划分上存在异同。GB50021-2001规范: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一定组合确定(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甲、乙、丙三级。 JGJ72-2004规程:根据高层建筑、场地、地基特征及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综合考虑,直接分出勘察等级“甲乙”两级,并给出表3.0.1。高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与(GB50007-2002)规范“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相一致;而GB50021-2001规范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挂钩。所以两本勘察规范(规程)在勘察等级划分上存在矛盾。 GB50021-2001规范第14.1.5条“工程勘察等级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的作用”:丙级可根据邻近工程经验,结合触探和土试进行;乙级:在详勘的基础上,结合邻近工程经验进行,并提供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甲级:除按乙级要求进行外,尚宜提供载荷试验资料。这一规定,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乙丙的地基评价要求一致。GB是国家标准,JGJ是行业标准,但JGJ是后出版的,重点解决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针对性强,内容更具体,是GB规范的细化和补充。GB规范勘察等级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挂钩,使用不便;且勘察等级与勘探工作量布设关系不密切,这就失去了勘察等级划分的意义。JGJ勘察等级与勘探工作量布设关系密切。 建议高层建筑勘察等级划分宜执行JGJ72-2004规程。

张明楷教授谈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同名13237)

张明楷教授谈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同名13237)

司考刑法命题人-张明楷教授谈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前世出家人发表于 2007-3-12 20:40:00]

司考刑法命题人-张明楷教授谈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受益匪浅,值得收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 【人民法院报编者按】财产犯罪不仅发案率高,而且危害严重。但是,由于对财产犯罪构成要件的认识不一,对于同样的财产犯罪,不同的人民法院可能做出不同的判决,这一现象往往会影响刑罚处罚的公正性。为此,我们邀请刑法专家张明楷教授就侵犯财产罪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发表专题文章,以供司法机关办理财产犯罪案件时参考。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理解侵犯财产罪的客体,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何处理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如何理解和认定“携带凶器抢夺”,如何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如何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本版将连续刊载,敬请关注。 侵犯财产罪分为两大类:毁坏财物的犯罪(毁弃罪)与取得财物的犯罪(取得罪)。根据是否转移占有,又可以将取得财物的犯罪分为转移占有的犯罪(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与不转移占有的犯罪(如侵占)。很明显,故意毁坏财物罪与侵占罪侵犯的也是财产所有权。问题在于:盗窃、诈骗、抢夺等财产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法益)是什么?这是认定财产犯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对具体犯罪的客体理解不同,对构成要件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侵犯财产罪的许多问题,都与如何理解客体有关。国外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的通说认为,盗窃罪等罪侵犯的是他人对财产的占有(一般含有某种限制条件)。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盗窃等罪的客体是财产的所有权整体(以下简称所有权说)。 但是,所有权说在理论上存在疑问。(1)物权可以分为自物权与他物权;自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有物享有的物权,他物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具体规定,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物权;所有权是惟一的自物权种类,即自物权就是所有权。根据所有权说,刑法只保护自物权,而不保护他物权。然而,他物权的内容比所有权丰富,应当受到刑法的保护。例如,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盗窃质权人所留置的质物的,侵害了质权人的对质物的占有与收益,符合盗窃罪的特征。(2)财产性利益完全可以成为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罪的对象,故债权可能成为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罪的客体。但是,通说仅将财产所有权作为财产犯的客体,这又使得刑法的保护范围过窄。因为所有权与债权相并列,如果认为刑法只保护所有权,就意味着刑法并不保护债权,这恐怕不符合刑事立法精神与刑事司法实践。(3)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所有权的部分权能与作为整体的所有权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分离;这种分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既可能给所有人带来相应价值,也会给占有、使用该财产的非所有人带来利益。对于这种相对独立的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权能,刑法应予保护。如果认为刑法只是保护所有权整体,结局只是保护处分权,那么,实际上就否认了所有权的权能可以分离,也过于缩小了刑法的保护范围。 所有权说在实践中也存在困惑。首先,根据所有权说,对于盗窃自己所有而由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盗窃罪,因而缺乏合理性。例如,在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在买方付清全部货款以前,商品由买主占有,但所有权属于卖方。而卖方在买方交付一部分货款后,将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但不管是行为人本人非法占有,还是第三者非法占有,都同样说明行为对法益的侵犯程度。例如,甲为了自己有车开,盗

结构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结构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结构专业疑难问题解答 一、结构体系 1、判为严重不规则的设计,超限高层设计,设计院往往多方托词,难以处理。此类设计颇多,希望定一标准,令行禁止。 答:关于特别不规则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部建质[2006]220号文有明确规定。施工图审查对于严重不规则问题的判定应慎重下结论。 2、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时,剪力墙数量不足(高度没有超过框架限制高度时),是否按框架计算配筋?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当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40%时,《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要求按不设剪力墙的框架结构进行补充计算,并按不利情况取值,此规定可否作为施工图审查的论据? 框剪结构中,上部有少部分楼层有剪力墙承受弯矩少于50%情况,此时,框架设计等级该怎么处理? 答:(1)框剪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确定,计算按实际布置的框架剪力墙建模计算,结构总信息按框剪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可比单纯框架结构适当提高。 “当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总倾覆力矩的40%时尚应按不设剪力墙的框架结构进行补充计算,并按不利情况取值。”此条文来自《结构措施》,施工图审查不作为强制性条文,可按一般要求提。设计人应执行该条规定。 (2)框剪结构应按基本振型下的底部地震总倾覆力矩比例进行判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在上部承担地震作用减少符合框剪结构工作特点。上部少楼层承受总弯矩少于50%,框架抗震等级按框剪结构中的框架考虑。 3、结构专业审查要点,第3.6.1条结构布置(9),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承重的混合形式,请问套用何规范何条文? 答:“抗震规范”表6.1.1无此类结构型式,施工图审查可依据“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对于超出规范适用范围的结构设计应报抗震专项审查。

袁登明研制刑法疑难问题汇总(二)

袁登明研制刑法疑难问题汇总(二) 11、【刑罚适用问题】下列关于刑罚的适用问题,说法正确的有() A、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的,不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均应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B、死缓考验期间发现漏罪的,则仍应执行死缓而不存在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问题 C、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的,对犯罪的单位只能判处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在内的财产刑,而不能适用其它刑罚(种) D、主刑为有期自由刑的,附加剥夺政治权的刑期依法应在1年以上5年以下确定 【答案与解析】正确答案为A。 首先,A项正确,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的,刑法第77条并未限定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均应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B项错误,因为死缓期间发现漏罪的,仍应数罪并罚,并罚的结果关键在于该漏罪依法所判处的刑罚,若该漏罪为非常严重的故意犯罪的,不排除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可能,故此时死刑立即执行吸收死缓,最终由最高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31条,对于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的,对犯罪的单位只能判处罚金而不能适用没收财产这一财产刑,这是罪刑法定的要求。 D项错误,主刑为有期自由刑的,不仅包括有期徒刑也包括拘役、管制,故此时附加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限并非仅限于1—5年。 12、【主观罪过的辨析】 下列案件中,对下列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人主观上属于犯罪过失的有:() A、甲为了报复与自己不和的邻居乙,便用塑料注射器将毒药注入乙种的一个冬瓜中。8天后,乙将该冬瓜摘回家中。次日,甲的女儿丙在乙家打牌后随口说了句:“今天晚上家里还没有菜。”乙便将该冬瓜送给了丙。丙及其丈夫、儿子吃后中毒丙死亡。 B.甲开车正常行驶,车轮压起石子,该石子碰巧砸中路旁骑车的乙的头部,导致起摔倒后脑溢血死亡 C、甲在行路时,突然遭到乙的辱骂,甲便掏出手枪对准乙。还未决定是射击还是只想威胁被害人时,子弹便射中乙,致乙死亡。 D、手术小组的主刀医生甲注意到他的某个助手未按照医院的规定对手术刀进行消毒就直接手术的,并未进行阻止,导致病人丙术后伤口感染,最后造成重伤结果的 【答案与解析】答案为C、D。 A项中,存在对象错误,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上通行的法定符合说,应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B项中,甲对的死亡结果无法具体预见,不成立过失犯罪,属于意外事件。 C项中,基于“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甲显然是不小心扣动扳机的,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新刑事诉讼法常用法律条文

新刑事诉讼法常用法律条文 一、立案 第107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工作中发现)第110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 第111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检察院通知) 二、不予立案 第110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

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三、移送案件 第108第三款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四、传唤 第117条第一款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五、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到场 第270条第一款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

工程勘察重点、技术难点

工程地质勘察;重点;难点;质量保证措施 一、工程地质勘察概述 各类房屋和构筑物基本都造在地面,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的松密程度、压缩性的高低、强度的大小、地下水的 深度与水质情况以及附近是否存在不良地质现象等,都关系 着建筑物的安危。因此,为了正确的设计建筑物及其地基基础,必须以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为依据。只有对当地自 然条件的原始资料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才能做出好的 设计方案。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贯彻国家有关的技 术经济政策,实行勘察、设计和施工三结合,工程勘察工作 在设计和施工前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 的工程地质条件,运用工程地质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 段和方法,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其成果资料是工程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等的重要依据。 二、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难点及质量保证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划分为选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是运用工程地质 理论和各种勘察测试技术手段和方法,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 的地质资料。要实现此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需按照工 程地质勘察的要求,掌握重点、克服服难点、加强管理,确 保工程地质勘察质量。

1、选址勘察阶段工作 选址勘察阶段通过几个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首先,要搜 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 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 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 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 不能符合要求,但其它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另外,选 择场址时,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一般情况下宜避开下列工程 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或地段:一是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对场地 稳定性有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地段;二是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 地段;三是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或 9度且邻近发震断裂带的场区;四是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 有威胁或有严重不良影响的地段;五是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 矿藏或不稳定的地下采空区上的地段。 2、初步勘察阶段工作 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 案作出工程地质论证。首先,搜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 关工程性质及工程规模的文件。另外,初步查明地层、构造、 岩石和土的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冻结深度、不良地质现象 的成因和分布范围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 当场地条件复杂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还有,对抗 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建筑场地,应判定场地和地基

刑法适用疑难问题及定罪量刑标准通解

刑法适用疑难问题及定罪量刑标准通解 (最新修订版)(231-232页) 数罪并罚案件可否适用缓刑 犯罪只要具备适用缓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直接适用缓刑。但对于一人犯有数罪,实行数罪并罚的案件,是否可以适用缓刑?如何适用缓刑?刑法没有具体规定,学术界也有不同主张。有的认为缓刑只能适用罪刑较轻、悔罪表现较好,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而数罪并罚是犯有数罪,本身说明其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大,不宜适用缓刑。有人认为,如果所判数罪的总和刑期在有期徒刑3年以下的,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当然可以适用缓刑。 刑法没有对缓刑适用的对象作明确的界定。但是,根据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的含义,数罪并罚与适用缓刑两者并不互相排斥,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是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在宣告缓刑后是否可能再危害社会是适用缓刑的实质性条件。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犯有数罪,其人身危险性和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就必定大于犯单一罪行的人。犯罪分子虽然犯有数罪,只要其决定执行的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适用缓刑的其他条件的,就可以适用缓刑。缓刑适用的条件 《刑法》第72条和第74条对缓刑适用的条件作了限制性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判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人不是累犯或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3)犯罪人同时需要符合下列条件:①犯罪情节较轻;②有悔罪表现;③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

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适用缓刑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上述三个法定条件。在刑法规定的上述三个条件中(1)、(2)两个较容易掌握,司法人员只要住所犯罪人的客观情况确信即可。条件(3)被称为缓刑构成的实质性条件。由于刑法没有具体标准,需要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进行把握,其中主观因素较多,操作中的灵活性、随意性也较大,而且又是缓刑适用中的关键内容,因此应当严格掌握。从司法实践看,条件(3)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犯罪情节较轻。犯罪情节主要包括:(1)犯罪性质,由于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对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如国家安全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强奸、推动等严重刑事犯罪。(2)犯罪主观方面的目的、动机恶劣,犯罪主观恶性大的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如惯犯、累犯或者历史上有犯罪前科的。(3)犯罪手段和危害后果,对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十分严重的罪犯,不宜适用缓刑。 2.悔罪表现。悔罪表现主要包括;(1)认罪态度。认罪态度主要是指犯罪人犯罪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否从内心感到悔悟,并且通过积极坦白交代而表现出来。(2)是否有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反映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所减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成为适用缓刑的参考因素。(3)有无犯罪中止或者犯罪后积极退赃等情节。 3.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类常见刑事犯罪案件的31个疑难问题实务解析

类常见刑事犯罪案件的31个疑难问题实务解析 一、盗窃犯罪案件 1如何认定入户盗窃?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认定“入户盗窃”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的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例如,农村小卖店,白天经营、晚上住人,如晚上入内盗窃,完全可以认定为入户。再如合租房子,每人一个房间,客厅卫生间公用,若潜入其中一个房间偷盗是否应认定为入户,须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如果被害人的房间上锁,只供个人起居用,行为人通过撬锁,可以认定为入户,反之,如果被害人对同租人很信任,房间不上锁,敞开式,则户的特征不明显即不宜认定为入户。对行为人将木头伸入房间勾出财物的情形,倾向性意见是看行为人身体是否全部进入房间,如果仅在窗外则不宜认定为入户。 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盗窃等犯罪为目的。盗窃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盗窃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盗窃的,不属于“入户盗窃”。例如,受害人装修房屋,施工人发现财物,顺手拿走,不宜认定为入户。 2如何认定携带凶器盗窃?

一是关于对“凶器”的理解。“凶器”应为足以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物品,如仅具破坏性则不宜认定。如系枪支、管制刀具则认定无异。二是斧子、菜刀、螺丝刀等,具有杀伤力,应认定为“凶器”,而诸如裤腰带、绳子等则不应认定为凶器,因为一般人均可携带,如果认定为携带凶器,则与立法本意相悖。二是关于对“携带”的理解。“携带”须为行为人现实管控之下,可以随时拿出。例如,两人盗窃,一个带着凶器,一个未带凶器,具体实施者没有携带,则不宜认定为“携带”。再如,包里放着凶器而不在身边也不宜认定为“携带凶器”。三是应把握携带与盗窃之间的关系。携带是手段,目的是盗窃,杀人后临时起意盗窃,不宜认定为携带。 3如何认定扒窃? 一是“扒窃”行为具有两个特征: (1)地点特征,“扒窃”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公共场所之中; (2)对象特征,行为人在公共场合实施“扒窃”行为时,扒窃对象是动产,获取的应当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不仅包括被害人放置在身上的财物,如在交通工具上随身携带的包裹、行李中的财物等,而且包括放置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控制的财物,如放在座位旁边触手可及的手机、钱包等。例如,被害人将旅行包放于行李架上,行为人趁其不备拿走,不应认定为扒窃。这类案件在实践中发生较多。二是手段的秘密性不是“扒窃”

刑事实务办案中疑难问题解答

刑事实务办案中疑难问题解答 问题1:预谋以嫖娼名义进入卖淫女出租房,在嫖娼后实施抢劫的,能否认定为“入户抢劫”?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户”的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在具体案件中,有时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房屋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在不同时间段是不同的,因此能否认定为“户”,应结合实施抢劫行为时房屋所承载的实际功能进行分析判断。卖淫女在从事卖淫行为时,该房屋实际承载的功能为卖淫牟利的场所,而非生活居住功能,不属于司法解释中的“户”,不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同理,对进入开设赌场进行赌博的住户抢劫,由于户的实际功能承载的是非法活动场所,因此也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问题2:在公共道路上酒后驾驶机动车造成危害后果,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 一般而言,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多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发生危害后果,属过失心态,因此对于大多数这类案件一般是以交通肇事罪评价。但如果行为人酒后驾车的行为产生了与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且行为人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宜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中的案例,认定醉酒驾车的行为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需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行为人驾车行驶的道路及时间;二是行为人醉酒的程度及当时的车速;三是行为人在肇事后有无继续驾车冲撞的行为;四是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如超过醉酒标准数倍而丧失控制机动车能力、严重超过规定时速在闹市区驾驶机动车或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驶车辆冲撞人群的,可以考虑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欲了解更多该类问题,可查阅“刑事实务”公众号深海鱼写的“醉驾案件的办理” 问题3:危险驾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如何定性? 对于因危险驾驶行为而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以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再单独认定危险驾驶罪。如行为人醉酒后驾车,在遇到公安机关执法检查时驾车冲撞执法人员的,其行为既符合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求,也符合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应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但若该冲撞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不是因危险驾驶行为本身带来的危险所导致,仅是醉酒驾车后又实施了其他犯罪,则应数罪并罚。如行为人醉酒驾车后采取驾驶机动车冲撞以外的其他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的,以妨害公务罪和危险驾驶罪数罪并罚;若该阻碍检查的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数额较大的财产损失,符合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以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并与危险驾驶罪数罪并罚。

新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规定(2018)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9411960764.html, 新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规定(2018)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一种强制措施,被采取取保候审的当事人,需要提供保证人或者保证金,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新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规定是怎样的呢?今天,赢了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九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岩土专业工程勘察成果文件的内容及深度问题

岩土专业工程勘察成果文件的内容及深度问题 【问题1】勘察报告签署不规范 【分析与措施】勘测文件(包括岩土工程勘测报告、独立完结的专题报告及实验报告等)应加盖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印章、单位公章和工程勘测效果专用章;勘测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审阅人、审定人等相关人员必须在勘测文件上签字或盖章(其间丙级资质的企业可将审阅人、审定人合并为一个岗位),各种图件、室内实验和原位测验,其效果应有实验人、检查人或审阅人签字。当测验、实验项目托付其它单位完结时(完结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受托单位提交的效果还应有该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签章;勘测单位应严格执行技术管理规则,根据《工程建造勘测企业质量管理标准.》GBT 50379-2006和《建造工程勘测质量管理办法》(住建部-第115号令),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规则。【问题2】勘察报告的文字部分与图表部分前后矛盾、插图和表格零乱。 【分析与措施】文字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与图表部分应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不得出现前后矛盾;文字报告中插图和表格的位置应紧接有关文字。插图和表格均应有图名、图号、表名和表号。插图和表格的幅面不宜大于文字报告的幅面;否则应附在勘察报告后面的图表中。 【问题3】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报告缺乏针对性。 【分析与措施】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报告的编制应根据特定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特定的工程建设条件进行有针对性地编制。当工程建设位置和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编制勘察报告。对地质和

岩土条件相似的一般建筑物和构筑物,可按建筑群编写报告;对于地质和岩土条件各异或重要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宜按单位建筑物或构筑物分别编写。不分阶段的一次性勘察,应按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执行。 【问题4】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存在的问题。 【分析与措施】降低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会造成勘察质量或精度达不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1.5条规定,“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区别进行。对丙级岩土工程勘察,可根据邻近工程经验,结合触探和钻探取样试验资料进行;对乙级岩土工程勘察,应在详细勘探、测试的基础上,结合邻近工程经验进行,并提供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对甲级岩土工程勘察,除按乙级要求进行外,尚宜提供载荷试验资料,必要时应对其中的复杂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结合监测对评价结论进行检验。”另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3.9条规定“对丙级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报告内容可适当简化,采用图表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对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报告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可对专门性的岩土问题提交专门的试验报告、研究报告或监测报告”。 地基基础的规划等级不同,勘测要求不同。降低地基基础的规划等级,比方“体型杂乱,层数相差超越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修建物;大面积的多层地下修建物等”都应定为地基基础的规划等级为甲级,但是很多工程定为乙级,这就降低了勘测要求,然后不能满意标准要求,GB50007-2011《修建地基基础规划标准》第3.0.4条规则“规划等级为甲级的修建物应供给载荷实验目标、抗剪强度目标、变形参数目标和触探材料;规划等级为乙级的修建物应供给抗剪强度目标、变形参数目标和触探材料;规划等级为丙级的修建物应供给触探及必

刑法争议问题汇总

刑法争议问题汇总 一、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案例:甲将乙杀死,后抛入河中毁尸灭迹,但后查明,乙系溺毙。 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有多种处理意见: 1.行为人的第一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第二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对于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3.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4.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体,视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是在相当的因果关系之内,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 第四种观点是通说观点。 二、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 在对象错误上,两种学说没有分歧;在打击错误上,两种学说的区别则十分明显。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情况:(1)甲射杀乙,但却误伤丙,致丙死亡。按照法定符合说,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按照具体符合说,对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对于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罪(2)甲射杀乙,致乙负伤,误中丙,致其死亡。按照法定符合说,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按照具体符合说,对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于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3)甲射杀乙,导致乙丙二人死亡。按照法定符合说,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按照具体符合说,对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于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通说采法定符合说 三、不能犯 案例:张三误白糖为砒霜,毒杀李四。 刑法理论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抽象危险说和具体危险说 前者强调行为人对法秩序抽象的敌对感,认为侵犯了法益,故不能犯皆成立故意杀人罪之未遂。(但迷信犯不处罚) 后者强调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能否威胁法益,故将不能犯按照一般人能否感受到法益面临了具体危险区分为绝对不能犯与相对不能犯。绝对不能犯包括迷信犯,不成立犯罪,而相对不能犯成立犯罪未遂。上述案例属于绝对不能,因为只有行为人自己知道自己在犯罪,其他人无从知道。 通说采抽象危险说。(在考试中,只要能够区分不能犯和迷信犯即可,司法中的不能犯一般都是未遂) 四、正当防卫 案例: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7类常见刑事犯罪案件的31个疑难问题实务解析

【收藏】 2016-08-10 本文 刘洪宇赵星天,来源吉林高院转自正义网法律微博 一、盗窃犯罪案件 1如何认定入户盗窃?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认定“入户盗窃”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的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例如,农村小卖店,白天经营、晚上住人,如晚上入内盗窃,完全可以认定为入户。 再如合租房子,每人一个房间,客厅卫生间公用,若潜入其中一个房间偷盗是否应认定为入户,须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如果被害人的房间上锁,只供个人起居用,行为人通过撬锁,可以认定为入户,反之,如果被害人对同租人很信任,房间不上锁,敞开式,则户的特征不明显即不宜认定为入户。对行为人将木头伸入房间勾出财物的情形,倾向性意见是看行为人身体是否全部进入房间,如果仅在窗外则不宜认定为入户。 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盗窃等犯罪为目的。盗窃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盗窃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盗窃的,不属于“入户盗窃”。例如,受害人装修房屋,施工人发现财物,顺手拿走,不宜认定为入户。 2如何认定携带凶器盗窃? 一是关于对“凶器”的理解。“凶器”应为足以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物品,如仅具破坏性则不宜认定。如系枪支、管制刀具则认定无异。二是斧子、菜刀、螺丝

刀等,具有杀伤力,应认定为“凶器”,而诸如裤腰带、绳子等则不应认定为凶器,因为一般人均可携带,如果认定为携带凶器,则与立法本意相悖。二是关于对“携带”的理解。“携带”须为行为人现实管控之下,可以随时拿出。例如,两人盗窃,一个带着凶器,一个未带凶器,具体实施者没有携带,则不宜认定为“携带”。再如,包里放着凶器而不在身边也不宜认定为“携带凶器”。三是应把握携带与盗窃之间的关系。携带是手段,目的是盗窃,杀人后临时起意盗窃,不宜认定为携带。 3如何认定扒窃? 一是“扒窃”行为具有两个特征: (1)地点特征,“扒窃”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公共场所之中; (2)对象特征,行为人在公共场合实施“扒窃”行为时,扒窃对象是动产,获取的应当是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不仅包括被害人放置在身上的财物,如在交通工具上随身携带的包裹、行李中的财物等,而且包括放置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控制的财物,如放在座位旁边触手可及的手机、钱包等。例如,被害人将旅行包放于行李架上,行为人趁其不备拿走,不应认定为扒窃。这类案件在实践中发生较多。二是手段的秘密性不是“扒窃”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盗窃罪成立的必要条件包括窃取财物的手段必须是秘密的,然而对于“扒窃”行为,其窃取手段并非全部是秘密进行的。“扒窃”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公共场所中,在这些地点,人群都比较密集,行为人进行扒窃时往往都在众目睽睽之下,相对于被害人以外的其他人来说一般没有任何秘密性可言。同时,相对于丢失财物的被害人而言,有时也不具有秘密性。现在“扒窃”现象一般不是一个人所为,呈现出惯窃、结伙扒窃特点,甚至多使用小刀、匕首等工具进行辅助的特点,例如在早市拿镊子夹取被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应当认定为扒窃。 4如何认定和处理对所盗物品价值有重大认识错误? 通常情况下,认为有价值实际无价值,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价值大的东西认为没有价值或价值较小,如果返回,不认定为盗窃。对此,不仅应凭行为人供述辩解来认定,还要从行为人的主观性来认定,从行为人是否认识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