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太谷二中 模式概要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从2008年开始已试行了五年,五年来在中央教科所及省、市、县课改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尝试、探究下,初步形成了正确的理念及学导行为,为规范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规范全校师生实施“三·五·三”学导型有效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体现“先学后导”的核心理念,使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状态,确实提升“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品位和质量,为每名学生因“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终身受益而奠基。太谷二中制定了“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 一、师生必须确立的课堂先进理念 1. 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2. 对学导型潜心研究就是对自身专业发展负责。 3. 善待学导型课改就是在善待自己的未来。 4. 善待改进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就是对课改负责。 二、“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基本内涵 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研究学习。 “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为课堂的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提升课”。“五”为三种课型中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情境设置”、“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师生互导”、“拓展提升”。“三”为支撑三种课型的三个评价单,即“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这三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以螺旋式动态相互支撑。五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三个评价单相辅相成,他们彼此之间融为一体,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课堂。 三、“三·五·三”学导型课堂三种课型的模式 1. 依标施教:问题生成学导课——教师根据对课题三维目标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深入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实际,在充分讨论及探究的基础上,提前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课前统一发放给学生,学生借助此工具单,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的自主学习,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尝试训练题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提取信息的能力,实现有效预习,问题评价。 基本程序: 一是学生通过六动预习法进行20分钟的结构化预习,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问题导读—评价单”预设的目标进行思考,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二是自学完成后,学科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广东省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聂胜华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问题教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师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999——2002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随着问题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应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实施的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探究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考的动力,问题教学对于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参与意识,同时也是完成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师生创设学习环境,学生自我激发兴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拓展思维、触发创意、调动表现欲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究行动。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课堂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 1、问题情景设置的原则 第一、问题情景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并能感受到用政治课中相关的知识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第二、问题情景层级化 1 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问题情景设置的做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创设生活化、层级化的问题情景, 第一、社会、时政热点创设

六步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恒,就是在学习中要有恒心,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探究式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选择,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用学导式创新中等职业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用学导式创新中等职业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2-03-01T15:50:55.89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文琪[导读] 江总书记曾经在全教会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 张文琪河北省平山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时,中职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实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学导式:学导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为社会承担历史重任,促进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导式;重要性 自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注重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打下了基础。然而,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比,总会有明显的脱节与滞后现象。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内容、实施等方面已日显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而中职院校又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如何根据院校的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拟就”学导式”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1 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目前的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社会正在消除只有差学生上中职的偏见,中职院校再也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了。这一切都为上好思政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回访调查反馈显示:企业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如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另一方面教师反映难教。而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没学到东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现实问题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顽症,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每一位工作者倍感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思政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认识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作为思政教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政治思想健康发展,为社会企业输送德智体全面人才。 2 什么是学导式教学 在理解和运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学导式教学。把学导式教学方法更接近的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去。 (1)学导式不仅是一种运用自学一解疑一精讲一演练四个环节的具体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看作是一个集大威者。是在吸取了众多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启发法,演示法等的优秀成分之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原教学过程的真正中心。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之中的。学导式的基本定义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这四个环节不断深化,它是以学为主体。以导为主线。教师的恰当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把导的效能转化到学生自身能动地开发自己的智能上去。发挥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本领。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我蜕你听”式的单向型教育,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热点讨论;改变过去那种集体教育为主的思想工作局面,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使思想教育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地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放手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从而积极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目标。 (2)学导式教学法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在学后。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点拨,探索创新。鼓励超越。发挥求学者的自主性、灵活性,促进理解与记忆,快速、高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每个求学者创设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含有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情境,为此。教师必须学在导前,除精通教学内容外。还必须熟悉学生的各种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导中有的放矢。导有所为。 3 中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江总书记曾经在全教会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这不仅指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而且也对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寻找一条适用于当代中职业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征求学生的意见时。有的学生直言不讳:一听是思政课就不愿上,理论性太强,学了也没什么用。因此。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学生逃课现象偶有发生。要想彻底改变。三不满意“的现状。就有必要对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为了正确认识当今国内外社会变革,为了培养适应飞速发展新形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创出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前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就需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从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开始。逐步实现转化与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多数将走向社会,进入劳动就业市场,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总的教育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培养众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参考文献 [1] 王在朴.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8(22). [2] 任新素.对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J].南北桥,2009(7). [3] 张燕,李小娟.关于学导式教学法的一些思考[J].体育师友,2010(1).

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法总论物的概念教学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的基本概念是将法学现象、法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法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法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纵观教材中的法学概念,常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概念以单一文字即终态形式直接呈现,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概念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在“物”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困难一:民法意义上的物与生活中的物的差别。 困难二:物的独立性的理解。 困难三:物的概念的发展变化。 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法学概念进行分解,把分解的每部分或每一环节,设置成由浅到深的形象化的问题,借助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巩固所学概念。 本文以“物”概念教学为例,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方法,对概念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究。 二、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选定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借助问题的类比,建立新概念的基础。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各个学科是如何定义物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哲学、化学、物理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物”的不同认识,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对物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意义上的物的概念的好奇、兴趣,从而为下一步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把规律的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反复在应用结论上下功夫,新课程却要求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在获取过程中使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作为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物理学决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掌握科学探究的理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并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意思是说:亲身经历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与传统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较多地设置了对知识的探究活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于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获取知识。我的体会是: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够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决不能由教师来包办。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学导式教学法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中的探索

学导式教学法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中的探索 有机化学是大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更是学好医学、药学专业课的基础。创新的学导式教学的目标就是是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并使求学者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素质。该教学方法依托我院临床医学学生为对象,以有机化学课程为重点,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自主学习的改革与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该研究是通过改进教学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水平实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标签:有机化学;学导式教学;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有机化学在大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特别为学习医、药专业课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由于有机化学的系统性较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导式教学法是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1]:21世纪的人应具备四项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由而可以看出会学是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积累知识、提高技能,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应该学习,只有自觉的学习和终身的学习,才能满足不断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 1 学导式教学法概述 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的教学法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学导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主学习,使各个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2]。 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可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22岁;而在21世纪,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因此,终身不断的学习将愈来愈成為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终身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强调学生要主动思考,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衡量教学方法的原则。20世纪以后,自主学习的研究进入了初步研究阶段,突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地位,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推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同学派。各学派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自主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过程,可以说,他完成前面的三个环节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后面的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却完成得不好,比如张婷在课中发现的问题也是这样。所以说,这节课并不算成功,教师还需要在探究中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上,还需要加强。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答: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功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组织讨论与合作等学习活动。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学生、某个小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用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何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再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开展网上交流合作等。(8)资源共享。可以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试题库或新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答:我认为,这不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这是因为,电脑对学生的操作虽然有一定的反馈,但这种反馈是建立在老师设计的程式的基础上的,它往往只能判断对与错,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至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根本是谈不上的。所以,电脑对学生的操作的反馈,几乎是固定的、死板的、缺乏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 2 )启发思考( 3 )自主(或小组)探 究( 4 )协作交流( 5 )总结提高 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

论“三学三导”教学模式教学提纲

论“三学三导”教学 模式

论“三学三导”教学模式2015年秋季学期 采木小学:莫永善

论“三学三导”教学模式 我校实施了“三导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何为“三学三导”,即“独学—对学—群学”,“导学—导疑—导练”。“三学三导”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知识水平。 一、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科学管理是课题研究的根本保证 1、加强对课题实验的管理指导,保障实验顺利开展。在课题实验 初期,成立了课题实验指导小组,主任分科负责,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指导。 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认真做好课题实验的过程积累,每学期写出 课题研究计划,学期末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表、课题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表、课题重要研究观点表、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表。在实验过程中,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教法,熟悉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注意实验过程的材料积累。 (二)队伍建设是实施课题实验的关键 1、提供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课题实验的积极性。为提高实 验教师的素质,有效组织和开展了“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说课”“评课”“教改沙龙”等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

2、邀请名师专家来校指导,或者到先进学校进行学习听课,全面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深入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1、积极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发展。为改变为上课而备课这一状况,我们对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校减少教师写教案的时间,增加备课的灵活性,把备课重点放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活动为辅,实事求是写好教学随笔。 2、以“三学三导”教学模式为主线,全面带动课题研究工作。“三学三导”即自学、对学、群学;导学、导疑、导练。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自学,通过交流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结构上大体为“10+30”:也就是教师在一节课40分钟内,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活动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课堂中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毅力等学习动力全由学生个人主宰,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评价。 通过实践我们初步确立了“自学—对学—群学—展示—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中的教师引导的三个重点 南冶中学王琴 一、设境导趣,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真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没有完全理解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一些老师只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课堂导入时的装饰和点缀。有的情境本身过于复杂和花俏,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情境本身,从而冲淡了对教学主题的探究欲望,或使学生过多地纠缠于学习内容的枝梢末节。有的情境本身没有问题性,情境与问题分离,没有探究价值,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性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必然是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是为烘托问题服务的。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表现为情境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路。科学探究教学中,导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因而这里的趣,不是一般的兴趣,主要应该是理趣和情趣。因此,教师在导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注意情境本身的理趣和情趣,把功夫下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上,通过导趣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教学“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时,笔者采用了引导探究教学法,在设境导趣环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校园中的果树花草吗,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开出鲜艳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许多同学徜徉在花间,流连忘返。”短短几句就把学生带入了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生动形象的情境,烘托和渲染了气氛,其目的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问题:“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么变化?”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平时观察往往只会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抓不住问题的实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 妨再用寥寥数语给以引导、点拔和提示:花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本上的图,比较一下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至此,学生完全明白了探究目标,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探究状态,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问题引思,在学生思维的激活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事实上,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功夫下到问题的设计上,重点是用最精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精当的问题是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哪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就缺少探究价值,对于这类问题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机会。 (1)设计了精当的问题后,教师就要在引思上下功夫。问题引导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实际,动态生成,把问题引导过程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的问题引导成为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一种自然表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与学生一起对相关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了解探究的任务。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不在于让学生作出知识层面的回答,而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更多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等合作性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适时地穿插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总结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总结“学导式教学模式”活动在我校已展开多年,我也颇受益处,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21世纪之初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新课程改革”。新—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导式”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导式”学习方式呢?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导式”不但指学生的学习,更应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培养学生“学导式”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环境中实行,语文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语文生活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充分地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气氛 以“学导式”指导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但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属于课堂。所以建设开放性课堂,为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新课标,注重教育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点,更新自己的“权威者”角色意识,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入学习佳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途径 “学导式”的学习水平的培养能够通过自学、讨论、竞赛、表

浅谈提问式教学方法

浅谈提问式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9-12-04T15:28:07.85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作者:方雪 [导读]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用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在问题引导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四川成都 摘要: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用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在问题引导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提问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提问式教学 正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学习的开始。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用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在问题引导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下面以《洛伦兹力的应用》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实例,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其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这一内容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带着学生去探究,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流畅,逐步深入思考;探究过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 在介绍质谱仪时先提问回顾下,温故知新,问题1:当带电粒子q以速度v分别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它们将做什么运动? 问题2:若在匀强电场范围内再加一个匀强磁场,使该带电粒子的运动不偏转,分析所加匀强磁场的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题3:让不同速率的带电粒子从A板射入,是否都能从B板的小孔射出?(如图)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总结出只有具有特定速度的带电粒子才能通过B,由此介绍速度选择器。 然后接着提问:问题4: ①若将一个能通过某速度选择器的正电荷换成一个 电量相等速度不变的负电荷,它还能通过该速度选 择器吗? ②若将这个正电荷换成电量不同速度不变的正电荷, 它还能通过吗? ③若当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以相同的速度垂直进入速 度选择器,谁能通过? 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速度选择器的用途和特点。 问题5:让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以相同的速度经过速度选择器后进入匀强磁场,会有什么现象? 同学们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不同的带电粒子进入磁场后半径不一样,然后老师介绍粒子打在感光片上,测出半径可以测出荷质比,这就是质谱仪。 回旋加速器的教学也用提问式教学。问题6:为什么要加速粒子,获得高能粒子?(播放视频介绍粒子束武器)。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加速粒子,学生知道高速粒子的巨大用途了才非常有兴趣知道如何加速粒子。进而提出问题7:怎样才能产生高能量的带电粒子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加速电场可加速带电粒子。那么问题8:带电粒子一定,即q、m一定,要使粒子获得的能量增大,可增大加速电场两极板间的电压。但是,在实际中能够达到的电压值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太高,电压越高,对绝缘的要求也越高。因而用这种方法加速粒子,获得的能量很有限。继续提问:我们能否设法突破电压的限制,使带电粒子获得更大的能量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使带电粒子多级加速,介绍直线加速器。问题9:直线加速器往往很长,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制造直线加速器受到一定的限制。 能否寻找一种既可使带电粒子实现多级加速,又不必增加设备长度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带电粒子从加速电场中出来后,能否改变其运动方向使它再次回到这个电场中加速。学生能想到利用磁场改变其运动方向。 在此基础上介绍回旋加速器就顺理成章了。 教学中如果直接把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拿出来,然后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进行理论推导显得比较枯燥,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完全是接受学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了提问式教学,通过提问,同学都能应用前边所学的知识解决,好像让学生经历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设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理解了质谱仪的用途,原理,理解了加速粒子的目的和方法。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