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

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

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

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

方法。

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1

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

变化程度的关系。

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活动名称教具学具

活动一:螺旋弹簧、小球

认识弹力

活动二: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

弹力与形变

活动三:测力计、钩码

力的测量

活动四:配套投影片

弹力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弹力(P1)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活动: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弹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力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弹力的兴趣。生的现象。

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

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

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讨论: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

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变与

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3.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探究吗?

弹簧的弹力大小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实验中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不需要

改变?

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鼓励,

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方案,尽可能地创造

行驶距离。条件让其付诸实施。

5.记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 1 *实验中,可以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

页上。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

6.交流:实验结果和得到的结论。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置。选择车头位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置,处理方法与此相同。可以提醒学生思

改变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考怎样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才科学。

活动三:力的测量(P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

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

力的大小?

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

钩码所受的重力。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

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

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

样?

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

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

二部分。

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

里应用了弹力?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

到了弹力? 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

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

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

了方便。

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

重力。

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教具学具

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活动一:认识重力球、帽子、缎带等各种耐摔

的小物件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沙盘、砖块、尺

双肩背包、坦克照片

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重力(P3)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学生以往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已经知道地

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但是他

现象。们一般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此处引

这样的现象? 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充分调3.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动学生的兴趣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

力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地球表面。

4.阅读:教材第3页关于“小苹果和大发现”

的资料。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1、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

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较实验组成。实验前应提醒学生把砖块放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下。

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

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

中。

3、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

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将实验

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

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

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

5、小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触的

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地

面的形状变化越大;物体越轻,地面的形状变化

越小。

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

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

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

7、实验: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

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

2页第二张表格中。

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 9.小结:当物体的重量相同时,物体与地面的接

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物体与地面的

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

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物体

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施重物

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承重物体的形状

变化越大。

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

学生活动

1.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

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双

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法?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结

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一,这样

学生易得出结论。

*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只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一词代替重力。

指导要点

*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

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