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1-0534-05

收稿日期:2010-04-22

*通讯作者:E-mail: bsun@https://www.doczj.com/doc/9c4374315.html,

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郑钰涵, 吴晓东, 孙 兵*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200031)

摘 要:近年研究发现了效应性辅助性T 细胞的新亚群-Th17细胞,它主要分泌IL-17、IL-17F 、IL-21

和IL-22等细胞因子。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被认为与自身免疫病和其他多种疾病相关。该文从Th17细胞的发现、人和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Th17细胞的效应性因子及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T h 17细胞;分化;细胞因子;自身免疫病;组织炎症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gress on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of Th17 Cells

ZHENG Yu-han, WU Xiao-dong, SUN Bing*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y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

Abstract :Th17 cells are a newly discovered subset of effector T helper cells ,and mainly produce cytokines such as IL-17, IL-17F, IL-21and IL-22. Th17 cells and Th17-specific cytokines are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17 cells, including the discovery of Th17 cell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17 cells in both murine and human beings, Th17-specific cytokines and effector function with health and disease in detail.

Keywords :Th17 cells; differentiation; cytokines; autoimmunity; tissue inflammation

幼稚CD4+T 细胞在TCR 信号、共刺激信号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活化并分化成熟为有功能的效应性辅助性T 细胞(Th 细胞)。早在1986年,Mosmann 等[1]就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提出Th 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概念。IL-12与IFN γ能促进幼稚T 细胞分化为Th1亚群,分泌大量的IFN γ,在清除细胞内病原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反,IL-4能促进幼稚T 细胞分化为Th2亚群,分泌大量的IL-4、IL-5和IL-13,在清除细胞外病原体,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以及机体产生过敏性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Th1与Th2所产生的效应分子IFN γ和IL-4能反馈性的调控细胞的分化与功能,IFN γ和IL-4还能相互拮抗,在病理情况下,最终影响Th1和Th2细胞分化的偏向性和疾病的转归。Th1/Th2细胞亚群的概念可以在理论上解释人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和其他机体免疫

应答的一些生物学现象。2003年,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分泌IL-17(即IL-17A)的细胞亚群,随后几年的实验证实它是独立于Th1和Th2细胞的Th 细胞亚群,命名为Th17细胞。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IL-17F 和IL-22等标志性细胞因子,此外,它还分泌大量IL-21。

1 Th17细胞的发现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 Th1细胞、IL-12和IFN γ是引起诸如牛皮癣、多发性硬化、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缺失IFN γ或者IFN γ受体的小鼠不仅不能抵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而且对EAE 更加易感。

535第6期郑钰涵,等: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IL-12p40亚基能够与p19亚基组成细胞因子IL-23的发现解释了这一意外现象[2]。IL-23与IL-12属于同一家族,但具有不同的功能。Murphy等[3]和Cua等[4]比较观察不同基因敲除小鼠的EAE情况后发现,IL-12p40-/-小鼠(IL-12和IL-23都缺失)或者IL-23p19-/-小鼠(IL-23缺失)能抵抗EAE和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而IL-12p35-/-小鼠对疾病更为易感。这些结果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发需要IL-23,而不是IL-12或Th1细胞。同时,这也提示着由IL-23影响而分化的T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诱导中起关键作用。

I L-23促进C D4+T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l7[5,6],将这群IL-23引起的分泌IL-17的CD4+T 细胞过继性转移足以使受体小鼠诱发EAE。此外,IL-17缺失的小鼠EAE也不得病[7]。这些发现更清楚地表明,IL-23/IL-17通路才是EAE疾病发展的关键,而非之前认为的IL-12/IFNγ通路。基因表达分析表明,由IL-23引起的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IL-17F、IL-22,以及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与Th1细胞截然不同。由于特异性分泌IL-17和IL-17F,这群细胞被定义为Th17细胞。

2 Th17细胞的分化

自Th17细胞的概念形成之后,有关Th17细胞分化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研究主要以小鼠的Th17细胞为主,也有不少实验室进行了人类Th17细胞分化的研究。

2.1 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

与Th1和Th2细胞的分化都依赖于它们对应的效应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4)不同,Th17细胞的分化并不需要IL-17的参与,而是通过TGFβ和IL-6这两个有相反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8-10]。 IL-6是一个前炎性因子,在先天性免疫系统有特定模式识别受体(如TLR和C型凝集素受体)参与的细胞中有很强的表达。因此,感染或局部炎症能产生大量的IL-6。TGFβ则被认为是抗炎性细胞因子,通过诱导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表达,从而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来发挥对自身免疫病的抑制和在组织损伤中的保护功能。TGFβ的缺失与一种致死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相关[11]。不同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小鼠中,TGFβ和IL-6的组合是T h17细胞体内分化的分化因子。最初,Bettelli等[8]发现,用MOG35-55联合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TGFβ转基因小鼠(该免疫手段能产生大量IL-6)后,由于Th17细胞数目的增多,转基因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EAE疾病症状。接着,Veldhoen 等[12]研究表明,由于缺乏Th17的产生,T细胞中无TGFβ应答的小鼠能避免产生EAE。随后,Li等[13],又研究发现,当条件性干扰CD4细胞的TGFβ基因使得T细胞不分泌TGFβ时,无法产生Th17细胞,小鼠EAE得病也相应减轻。同样地,Bettelli等[8]和Korn 等[14]研究发现,IL-6缺失的小鼠无法产生Th17细胞应答,也能避免EAE疾病的产生。

在体内,IL-23对Th17细胞和自身免疫病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IL-23并不参与Th17细胞最初的分化过程,而是作用于已经分化好的Th17细胞。TGFβ和IL-6所诱导产生的Th17细胞由于高表达IL-10而不能引起组织炎症,加入IL-23进一步培养降低IL-10表达后才能引起组织炎症[15,16]。这说明IL-23作用于已分化好的Th17细胞,并起到稳定和维持Th17细胞特性的作用。

IL-21是IL-2家族的成员,它在Th17细胞中有大量的分泌。IL-21和TGFβ的组合也能引起Th17细胞的分化[14,17,18]。因此,当IL-6缺失的情况下,由NK细胞和NKT细胞产生的IL-21也可以诱导Th17细胞的分化。然而,当IL-6存在时,IL-21受体缺失的小鼠表现出Th17细胞应答的减少,体内和体外均是如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L-21由新分化的Th17细胞产生,以自分泌的形式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

综上所述,Th17细胞的完整分化过程需要3个步骤:诱导、扩增和稳定/维持。首先, Th17的分化通过TGFβ和IL-6的共同作用来起始;接着,新分化的Th17细胞分泌IL-21,IL-21进而促进Th17细胞的扩增;最后,Th17细胞特征的稳定和维持是通过IL-23来实现的。

此外,IL-1受体(IL-1R1)敲除小鼠体内不能产生IL-17,也不能诱导EAE[19]。Chung等[20]研究表明,IL-1信号在Th17细胞分化早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IL-6引起T细胞上调表达的IL-1R1是诱导EAE及体内早期的Th17分化所必需的。在树突状细胞介导的从幼稚T细胞前体或者调节性T细胞前体向Th17细胞分化的过程中,IL-1的信号起到了重要作用。IL-1协同IL-6和IL-23一起调控Th17细胞的分化,维持效应性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

2.2 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因子

与Th1和Th2细胞亚群类似,Th17细胞也有主要调节因子(master regulator)-类固醇受体型核受

536生命科学第22卷

体RORγt[21]。RORγt是RORγ的一个剪切形式,它选择性表达在TGFβ和IL-6组合诱导产生的Th17细胞中。利用逆转录病毒系统在幼稚T细胞中过表达RORγt能够诱导Th17细胞的分化,然而,在RORγt 缺失小鼠中,分泌IL-17的细胞只是减少而不是完全消失,这说明 RORγt并不是Th17细胞惟一的转录因子。Th17细胞的分化是通过RORγt和RORα的共同作用来介导的[22]。RORα是类维生素A受体家族的成员,它和RORγt一样在Th17细胞中高表达。缺失这两个转录因子中的一个都只能部分抑制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只有这两个分子同时敲除才能完全阻断Th17的分化;但是这两个转录因子如何调控IL-17表达的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存在少量TGFβ的情况下,IL-6或IL-21能诱导大量RORγt和RORα表达。RORγt的产生依赖于STAT3(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由IL-6、IL-21和IL-23激活,对T细胞产生IL-17起重要调节作用[23]。STAT3可能通过上调RORγt和RORα表达,从而影响IL-17的表达,然而,STAT3也可以与Il17和Il21的启动子直接结合[24-26]。因此,STAT3和RORγt这两个转录因子似乎协作调控着IL-17的分泌。

此外,Brustle等[27]研究表明,IRF4(干扰素调节因子4)也是Th17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利用IRF4缺失小鼠进行实验,体内和体外的Th17分化都是被完全抑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发现更多的Th17细胞分化特定的转录因子。

2.3 人类Th17细胞的分化

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存在一群分泌I L-17的记忆性T细胞,有研究报道这群细胞以CCR4+CCR6+为特征,另一研究则以CCR2+CCR5-来定义这群细胞[28,29]。人的CCR6+CXCR3+记忆性T细胞中的一部分同时表达IL-17和IFNγ这两种细胞因子[28]。据报道,人的幼稚T细胞在TGFβ+IL-6或者TGFβ+IL-21的共同诱导下无法分化为Th17细胞[30,31]。人类CD45RA+CD4+T细胞在I L-1β+I L-6或者IL-1β+IL-23组合的诱导下能有效分化为Th17细胞[32],但是不能排除该培养条件下血清中存在的TGFβ的作用。Chen等[33]结果表明,TGFβ+IL-6的组合尽管不能诱导人类T细胞分泌IL-17,但是却能够上调RORC(RORγt在人类中的同源物)的表达。随后的研究表明,TGFβ+IL-1+IL-6或者TGFβ+IL-1+IL-21的组合能诱导人类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凸显了TGFβ在Th17分化中的重要作用[34,35],同时也强调了人和小鼠在Th17细胞分化中的相似性。3 Th17细胞的效应分子及相关疾病

3.1 Th17细胞的效应分子

由于Th17细胞产生大量的IL-17A,因此绝大多数Th17细胞介导的效应都是通过IL-17A而产生的。IL-17A是IL-17家族的代表性细胞因子,该家族包括IL-17A、B、C、D、E、F等6个成员[36]。IL-17是个相当古老的细胞因子,在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中也被检测到[37]。除了IL-17A以外,Th17也产生IL-17F[6]。IL-17A和IL-17F有着相似的功能,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类型来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包括TNF、IL-1β、IL-6、GM-CSF),趋化因子(CXCL1、CXCL8、CXCL10)和金属蛋白酶。IL-17A 和IL-17F同时也是招募,活化和迁移中性粒细胞的关键性因子。此外,人的Th17细胞自身可以分泌CCL20。CCL20是CCR6的配体,同时具有抗菌和趋化能力。

除了上面2个细胞因子外,Th17细胞还分泌其他的一些效应性细胞因子,比如IL-21和IL-22[14,17,38]。IL-21和IL-22都不是Th17细胞所特有的,但它们倾向于在Th17细胞中分泌。IL-21以自分泌的形式调控Th17的分化。IL-22是IL-10家族的成员,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L-22通过其受体(IL-10R2和IL-22R链的复合物)来发挥效应。高浓度TGFβ能抑制IL-6诱导的IL-22 的表达[39]。此外,尽管在体外分化中TGFβ和IL-6的组合能产生分泌大量IL-17A和IL-17F的Th17细胞,IL-22的大量分泌还需要额外加入I L-23[38,39]。这暗示着IL-22可以代表终端分化的Th17细胞所产生的终点效应性细胞因子。

3.2 Th17细胞相关的疾病

自身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可以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组织炎症。然而Th17细胞的初衷并不是诱导自身免疫病,而是作为适应性免疫的一个分支来清除Th1和Th2细胞免疫无法处理的特定类型的病原体。革兰氏阳性菌痤疮丙酸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肺炎杆菌、拟杆菌、耐酸结核杆菌、类真菌卡氏肺孢子虫和白念珠菌等都能引起强烈的Th17应答。

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移植反应、过敏和肿瘤的实验动物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Th17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因子也与一系列人类疾病相关。尽管现在缺乏人类Th17细胞作为致病角色的证据,很多间接证据表明,Th17细胞在人类牛皮癣、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炎性肠病、过

537第6期郑钰涵,等: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敏和一些细菌和真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在牛皮癣患者皮肤损伤处获得的T细胞显示出明显的Th17表型,这与炎症细胞被牵引到上皮组织需要CCL20/CCR6信号传输参与的发现是一致的[40]。此外,IL-12p40单抗的二期治疗试验表明,它对减少牛皮癣皮肤区域相当有效。尽管小鼠中类似牛皮癣皮肤病的研究表明,IL-23和IL-22对于损伤的形成比IL-12/IFNγ更加重要,然而由于这个抗体能同时中和IL-12和IL-23,因此该临床效果不能完全归功于IL-23/IL-17这一途径。

同样的,在一个风湿性关节炎的两年远景调查中,研究者们发现TNF、IL-1和IL-17的表达是关节损伤的前兆,而IFNγ起到保护作用[41],而且Th17细胞表面RANKL的表达可以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促进软骨和骨头破坏/再吸收,证明了Th17细胞在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直接效应作用。软骨细胞和造骨细胞通过上调过量前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和蛋白酶对IL-17产生强烈应答,IL-17诱导产生的TNF,IL-1和IL-6可能通过反馈作用使关节微环境中的Th17细胞进一步扩增。

在多发性硬化中,由于疾病表型和病理较为复杂,Th17细胞的作用比较难以发掘。多发性硬化损伤部位表达最高的基因中就有IL-17和IL-6,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血清和脑脊髓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也有上升[42]。IL-17和CXCL8(又名IL-8,是IL-17的一个作用对象和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物)在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症(opticospinal multiple sclerosis, OS-MS)患者中的表达要比在传统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更高。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发现,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脑脊髓液中IL-17的水平与脊髓损伤有显著关联[43]。体外实验证实,人的Th17细胞有能力突破血脑屏障,从而侵润至中枢神经系统实质[44]。在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分离所得单核细胞来源的DC中,IL-23p19的表达上升,这些DC细胞诱导T细胞分泌IL-17的能力增强[45]。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L-23/IL-17这一途径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Th17细胞效应分子和疾病相关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Th17细胞产生的效应性细胞因子使得Th17细胞与多种免疫或者非免疫细胞产生联系,除了IL-21主要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如B细胞)以及正反馈作用促进Th17细胞应答的进一步放大外,IL-17、IL-17F和IL-22等细胞因子能在多种类型的细胞上发挥广泛的作用,包括诱导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招募中性粒细胞至炎性部位,以及产生抗菌肽直接巩固宿主防御等。

4 结语

Th17细胞被确定为独立于Th1和Th2细胞的第三类Th细胞亚群后,关于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免疫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者们对于Th17的分化过程基本达成一致,但是其中的具体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很多研究表明,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但是缺乏直接证据,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来证实,进而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病等相关疾病提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Mosmann TR, Cherwinski H, Bond MW, et al. Two types

of murine helper T cell clone. I.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pro-files of lymphokine activities and secreted proteins. J Immunol, 1986, 136: 2348-57

[2]Kastelein RA, Hunter CA, Cua DJ. Discovery and biology

of IL-23 and IL-27: related but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gula-tors of inflammation. Annu Rev Immunol, 2007, 25: 221-42 [3]Murphy CA, Langrish CL, Chen Y, et al. Divergent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roles for IL-23 and IL-12 in joint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J Exp Med, 2003, 198: 1951-7 [4]Cua DJ, Sherlock J, Chen Y, et al. Interleukin-23 rather than

interleukin-12 is the critical cytokine for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of the brain. Nature, 2003, 421: 744-8

[5]Aggarwal S, Ghilardi N, Xie MH, et al., Gurney AL.

Interleukin-23 promotes a distinct CD4 T cell activation stat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17. J Biol Chem, 2003, 278: 1910

[6]Langrish CL, Chen Y, Blumenschein WM, et al., IL-23 drives

a pathogenic T cell population that induces autoimmune

inflammation. J Exp Med, 2005, 201: 33

[7]Komiyama Y, Nakae S, Matsuki T, et al. IL-17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 Immunol, 2006, 177: 566-73 [8]Bettelli E, Carrier Y, Gao W, et al. Reciprocal developmen-

tal pathways for the generation of pathogenic effector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s. Nature, 2006, 441: 235-8

[9]Mangan PR, Harrington LE, O’Quinn DB, et al. Transform-

ing growth factor-β induces development of the T(H)17 lineage. Nature, 2006, 441: 231-4

[10]Veldhoen M, Hocking RJ, Atkins CJ, et al. TGFβ in the

context of an inflammatory cytokine milieu supports de novo differentiation of IL-17-producing T cells. Immunity, 2006, 24: 179-89

[11]Kulkarni AB, Huh CG, Becker D,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1 null mutation in mice causes excessiv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early deat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 90: 770-4

[12]Veldhoen M, Hocking RJ, Flavell RA, et al. Signals mediated

538生命科学第22卷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nitiate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ut chronic inflammation is needed to sustain disease. Nature Immunol, 2006.7: 1151-6

[13]Li MO, Wan YY, Flavell RA. T cell-produc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1 controls T cell tolerance and regulates Th1-and Th17-cell differentiation. Immunity, 2007, 26: 579-91 [14]Korn T, et al. IL-21 initiates an alternative pathway to induce

proinflammatory TH17 cells. Nature, 2007, 448: 484-7 [15]Stumhofer JS, Sliver JS, Laurence A, et al. Interleukins 27

and 6 induce STAT3-mediated T cell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10. Nature Immunol, 2007, 8: 1363-71

[16]McGeachy MJ, Bak-Jensen KS, Chen Y, et al. TGF-b and

IL-6 drive the production of IL-17 and IL-10 by T cells and restrain TH-17 cell-mediated pathology. Nature Immunol, 2007, 8: 1390-7

[17]Nurieva R, Yang O, Martinez G, et al. Essential autocrine

regulation by IL-21 in the generation of inflammatory T cells. Nature, 2007, 448: 480-3

[18]Zhou L, Ivanov II, Spolski R, et al. IL-6 programs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promoting sequential engagement of the IL-21 and IL-23 pathways. Nature Immunol, 2007, 8: 967-74

[19]Sutton C, Brereton C, Keogh B, et al. A crucial role for

interleukin (IL)-1 in the induction of IL-17-producing T cells that mediate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 Exp Med, 2006, 203: 1685-91

[20]Chung Y, Chang SH, Martinez GJ, et al. Critical regulation

of early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interleukin-1 signaling, Immunity, 2009, 30: 576-87

[21]Ivanov, McKenzie BS, Zhou L, et al. 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RORgammat directs the differentiation program of proinflammatory IL-17+ T helper cells. Cell, 2006, 126: 1121-33

[22]Yang XO, Pappu BP, Nurieva R, et al. Thelper 17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s programmed by orphan nuclear receptors RORα and RORγ. Immunity, 2008, 28: 29-39

[23]Zhou L, Ivanov II, Spolski R, et al. IL-6 programs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promoting sequential engagement of the IL-

21 and IL-23 pathways. Nat Immunol, 2007, 8: 967-74 [24]Yang XO, Panopoulos AD, Nurieva R, et al. STAT3 regulates

cytokinemediated generation of inflammatory helper T cells.

J Biol Chem, 2007, 282: 9358-63

[25]Chen Z, Laurence A, Kanno Y, et al. Selectiv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Socs3 in the formation of IL-17-secreting T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8137-42

[26]Wei L, Laurence A, Elias KM, et al. IL-21 is produced by

Th17 cells and drives IL-17 production in a STAT3-depen-dent manner. J Biol Chem, 2007, 282: 34605-10

[27]Brustle A, Heink S, Huber M,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TH-17 cells requires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 4. Nat Immunol, 2007. 8: 958-66

[28]Acosta-Rodriguez EV, Rivino L, Geginat J, et al. Surface

phenotype and antigenic specificity of human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T helper memory cells. Nat Immunol, 2007, 8: 639-46 [29]Sato W, Aranami T, Yamamura T. Cutting edge: human Th17

cells are identified as bearing CCR21CCR52 phenotype. J

Immunol, 2007, 178: 7525-9

[30]Acosta-Rodriguez EV, Napolitani G, Lanzavecchia A, et al.

Interleukins 1b and 6 but no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re essentia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human T helper cells. Nat Immunol, 2007, 8: 942-9 [31]Evans HG, Suddason T, Jackson I, et al. Optimal induction

of T helper 17 cells in humans requires T cell receptor lig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ll-like receptor-activated monocy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7034-9

[32]Wilson NJ, Boniface K, Chan JR, et al. Development,

cytokine profile and function of human interleukin 17-pro-ducing helper T cells. Nat Immunol, 2007, 8: 950-7 [33]Chen Z, Tato CM, Muul L, et al. Distinct 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17 in human T helper lymphocytes. Arthritis Rheum, 2007, 56: 2936-46

[34]Manel N, Unutmaz D, Littman D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T(H)-17 cells requir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induction of the nuclear receptor RORgammat. Nat Immunol, 2008, 9: 641-9

[35]Yang L, Anderson DE, Baecher-Allan C, et al. IL-21 and

TGF-β are required for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T(H)17 cells.

Nature, 2008, 454: 350-2

[36]Kolls JK, Linden A. Interleukin-17 family members and

inflammation. Immunity, 2004, 21, 467-76

[37]Gunimaladevi I, Savan R, Sakai M. Identification,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leukin-17 and its family from zebrafish.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06, 21: 393-403 [38]Liang SC, Tan XY, Luxenberg DP, et al. Interleukin (IL)-22

and IL-17 are coexpressed by Th17 cells and cooperatively enhance express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J Exp Med, 2006, 203: 2271-2279

[39]Zheng Y, Danilenko DM, Valdez P, et al. Interleukin-22, a

TH17 cytokine, mediates IL-23-induced dermal inflamma-tion and acanthosis. Nature, 2007, 445: 648-51

[40]Pene J, Chevalier S, Preisser L, et al. Chronically inflamed

human tissues are infiltrated by highly differentiated Th17 lymphocytes. J Immunol, 2008, 180: 7423-30

[41]Kirkham BW, Lassere MN, Edmonds JP, et al. Synovial

membrane cytokine expression is predictive of joint damage progres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two-year prospective study (the DAMAGE study cohort). Arthritis Rheum, 2006, 54: 1122-31

[42]Lock C, Hermans G, Pedotti R, et al. Gene-microarray analy-

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 lesions yields new targets validated in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Nat Med, 2002. 8: 500-8 [43]Ishizu T, Osoegawa M, Mei FJ, et al. Intrathecal activation

of the IL-17/IL-8 axis in opticospinal multiple sclerosis.

Brain, 2005, 128: 988-1002

[44]Kebir H, Kreymborg K, Ifergan I, et al. Human TH17

lymphocytes promote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Nat Med, 2007, 13: 1173-75

[45]Vaknin-Dembinsky A, Balashov K, Weiner HL. IL-23 is

increased in dendritic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and down-regulation of IL-23 by antisense oligos increases dendritic cell IL-10 production. J Immunol, 2006, 176: 7768-74

医患沟通综述

医患沟通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医患纠纷有增加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医患矛盾激化有多种因素,其中,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对医患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反思,提出要与患者之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确保医疗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医患沟通现状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权日益看重,对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权也日益重视,这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发生很多的极端事件。全国各地多家医院频繁发生轰动社会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全国的医疗纠纷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医患矛盾有明显激化的趋势。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国内医院管理的一个难点,有些医疗纠纷甚至已经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运作。而据一份不完全的医疗投诉资料分析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这说明发部分的以了解分案件都是可以通过改善医患沟通而避免的。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是当前医院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1社会方面的原因 1.1.1改革开放引起医患观念的冲突。随着30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大部分医务人员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以“利”为主导的医患观念,与此同时,患者和潜在患者仍然以“义”作为医患理念,于是当医疗事故发生时,社会总是谴责医务人员的不是,而医院方面为了早点结束此事,总是选择沉默,大事化小,使得一部分人钻了空子,明目张胆去医闹,由此导致医患沟通矛盾的凸显和医患关系的紧张。 1.1.2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

肾移植术前后受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数目及意义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5) 前言 (8) 材料和方法 (11) 结果 (17) 讨论 (22) 结论 (25) 课题中的问题及展望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31) 致谢 (32) 综述及参考文献 (33)

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Treg regulatory T cell(CD4+CD25+Foxp3+T cell) 调节性T细胞Th17 T helper cell 17 辅助性T细胞17 Th1 T helper cell 1 辅助性T细胞1 Th2 T helper cell 2 辅助性T细胞2 NK natural killer cell 自然杀伤细胞IL interleukin 白细胞介素TG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转化生长因子IFN interferon 干扰素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肿瘤坏死因子CREA creatinine 肌酐PCP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JP 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FOXP3 forkhead box protein 3 叉头状/翼状转录因子蛋白3 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TMP-SMZ Trimethoprim-suifamethoxazole 甲氧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ATG Rabbit 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 兔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与质量 控制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摘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LA等位基因是最近新建立的方法,与原有的分型技术相比,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和突破。流式细胞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准确度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同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密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检测技术;质量控制 流式细胞仪检验技术(FCM),即流式细胞术,是以流式细胞仪作为检测手段,以免疫荧光技术作为主要标记方法的一门先进的分析技术。该方法用免疫磁珠作为载体,在同一微孔内进行反应,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信号和区分探针的种类。本技术使用的免疫磁珠具有一定的特性,磁珠可利用颜色进行标识[1]。当免疫磁珠上两种颜色混合的比例不同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即可区分定义为不同种类的免疫磁珠,目前两种颜色的组合在流式细胞仪上最多可区分成为100种不同的免疫磁珠。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收集近3年本院治疗的30例患者,对30例患者行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受检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17岁,患者平均年龄39岁。 2 检测方法 2.1 采用特定的免疫磁珠作为载体,将已知序列特异性探针(SSO)固定在免疫磁珠上,每一种特异性探针固定在已知颜色比例的免疫磁珠上。由于免疫磁珠上颜色比例的不同,在流式细胞仪红色激光束下可进行区分,根据事先设计的标记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可确认特定颜色比例免疫磁珠上携带的特异性探针的种类,从而达到将探针区分的目的。 2.2利用标记的特异性引物对目的DNA进行扩增,将PCR扩增产物与免疫磁珠上的序列特异性探针(SSO)在同一孔内进行特异性杂交,再加入荧光显色剂,然后利用流式细胞仪绿色激光束检测杂交信号,红色激光束区分探针的种类,利用软件分析杂交结果得出样本HLA基因型别。 3 方法学评价该方法与PCR-SSO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本方法灵敏度非常高,在

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干细胞技术 20092358 谢芬霏16120901 生物技术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项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的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的研究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热点,本篇就几个干细胞的研究方向的进展展开一些介绍。 关键词:干细胞;多能性;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引言: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干细胞的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胚胎干细胞(Embrtibu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据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体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1 胚胎干细胞 1.1 胚胎干细胞的概念和生理学特性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胚胎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①全能性,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 胚胎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全能性的标志是细胞表面有胚胎抗原和Oct4蛋白【1】。②无限增殖性。胚胎干细胞在体外适宜条件下, 能在未分化状态下无限增殖。③胚胎干细胞具有种系传递的功能。④胚胎干细胞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⑤细胚胎干胞保留了正常二倍体的性质且核型正常。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2】,而人的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获得成功。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ES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畸胎瘤干细胞(EC细胞)的发现开始了ES细胞的生物学研究历程。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是以小鼠ES细胞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如:德美医学小组在去年成功的向试验鼠体内移植了由ES细胞培养出的神经胶质细胞。此后,密苏里的研究人员通过鼠胚细胞移植技术,使瘫痪的猫恢复了部分肢体活动能力。随着ES细胞的研究日益深入,生命科学家对人类ES细胞的了解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98年末,两个研究小组成功的培养出人类ES细胞,保持了ES细胞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这样就使科学家利用人类ES细胞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然而,人类ES 细胞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大争议,出于社会伦理学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甚至明令禁止进行

牙髓干细胞 研究进展综述

牙髓干细胞 1牙髓干细胞概念 牙髓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是牙体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2000年Gronthos[1]等通过对人牙髓细胞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着极其相似的免疫表型及形成矿化结节能力的细胞,细胞中形态呈梭形,可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有着较强的克隆能力。这些由牙髓组织中分离出的成纤维状细胞就称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现在普遍认为牙髓组织中具有形成细胞克隆能力和较强增殖能力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即DPSCs[2]。 2牙源性干细胞 至今,已从人类牙齿相关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7种干细胞: (1)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DPSC)[1],来自恒牙牙髓;张巍巍等[3]以人牙髓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在体外进行复合培养,表明PLGA 有利于于牙髓干细胞的粘附与增值。Lindroos等[4]得到DPSC与其他间充质源性干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标志物和骨相关性的标志物的结论,支持DPSC在硬组织再生方面的可能性。从成人第三磨牙牙髓中分离的DPSC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有功能活性的神经细胞,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神经组织专有的标志物[5],为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DPSCs不表达成牙本质细胞特征性蛋白DSP、DMP,则表明DP-SCs尚处于未分化状态[6]。我国学者通过对根髓和冠髓进行比较时发现:DPSCs 存在于全部牙髓之中,在根髓中的密度更高[7]。 (2)人类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 SHED),来自儿童脱落乳牙的牙髓;Miura等[8]研究发现,正常脱落的乳牙牙髓中的细胞经培养会表现出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其增殖率和群体倍增数均比骨髓基质干细胞(BMMSC)、DPSCs高,于是首次提出了SHED的概念。Shen YY等[9]发现SHED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以表达成骨细胞的标志,如RUNX-2、OCN、BSP,表明SHED在体外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将SHED与人类牙齿切片复合后,在体外培养或是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均表达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标志( DSPP,DMP-1,MEPE)[10]。一系列实验表明SHED在体内只能诱导宿主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11],而其自身无法分化为成骨细胞,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却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SHED 可能还具有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等功能[12]。李丽文[13]等用不同密度接种培养DPSCs,计算细胞产量、倍增次数, 观察细胞形态、检查克隆形成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的方法得到,1.5~3cells/cm2低密度接种培养DPSCs 有利于细胞快速扩增,扩增后的细胞保持较高的增殖和分化潜能。SHED 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效率和钙结节形成能力均优于DPSCs。 (3)根尖乳头干细胞(stem cell from the apical papilla,SCAP)[14,15],来自牙根发育未完成的根尖乳头;Abe等[16]从人年轻第三磨牙根末端分离根尖周牙乳头,并采用酶消化法从中分离出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种细胞在低密度下培养时,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摘要: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一切生命问题的真正解决都必须在细胞中得到真正解决。细胞生物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药物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理解新的药物靶标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生物学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原理与技术,通过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吸收、转运与作用机制,来解决新药筛选,细胞工程制药等方面的难题。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制药 1.新药筛选 1.1细胞周期与抗肿瘤药物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最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这些基因突变形成了癌症的几种特质:漠视增殖、分化停止信号的存在;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逃避凋亡;侵袭性;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其中前三种特质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并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1] 林晓钢等人据Hela 细胞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嘌呤以及嘧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应变化引起的光谱变化建立Hela细胞的紫外吸收光谱模型,并且可以通过该光谱模型判读出Hela 群体大致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一时相。[2]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规律。研究细胞周期的规律与调控机制对于探索肿瘤发生机制、抗癌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DNA与靶向药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许多分子能与DNA结合,破坏DNA的模板作用,影响基因调控和表达功能,从而诱发很多生物效应。因此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领域。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过程机理、疾病的致病机制,而且可以引导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体外筛选以及探讨药物的治病机理。另外,对双链DNA(或单链DNA)具有选择性结合或具有序列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药物分子可以作为DNA分子杂交与否或识别特定序列

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研究生课程论文《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赖志远 学号1611403003 专业机械工程 任课教师朱银端 开课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

大数据下医患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赖志远 摘要:近年来,关于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医闹”现象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就医患关系的性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形成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成果。本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医患关系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对近年来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从国内医患关系的性质、影响因素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医患关系文献综述 一、医患关系的性质 要界定医患关系的性质,首先要弄清医患关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医患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因审视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医学角度看,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广义上,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医疗者和护士;患方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及患者家属以外的监护人。由此可见,医患关系是一个涉及六方面当事人,由诊断、治疗、护理三方面结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李运华认为医患关系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性质。目前,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为本国民提供医疗健康保障,免除或是减轻医疗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普遍的政策方针,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由此可见医疗服务的福利性,但这是存在于医疗机构与国家,特别是患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存在于医院与患者之间。所以说,这种福利性只是给医患关系的商品货币交换关系披上了一层独特的外衣,即使医患之间的货币交换采取一种特别的方式。其中的奥秘在于,医疗机构的服务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而这拨款实际上来自于政府对全民的税收,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受的福利可以看做是国家或者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发放于患者手中,这便是所谓医疗服务的福利性。但是如果把政府从这三者中抽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便是不折不扣的商品货币交换的关系。1 陈运来则强调医患关系中的合同性质,认为合同性质才能真正揭示医患关系的本质。其总的看法是医患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且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主要使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持合同关系的理由主要由以下五点:一、医患关系是由民法所确认和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二、医患关系是一种以人身权和财产权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三、医患关系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的思想意志关系;四、医患关系具有平等和等价有偿的特点。五、医患关系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要约和承诺的过程。2畅春霞则提出医患关系是一种合同性质与经济性质互相杂糅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医疗服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的,医疗服务所涉及的关系完全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适用于商品、服务两类消费关系的规定要求,双方之间是一种生活消费关系。明确医患关系的这一性质,有利于明确患者作为消费者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在明确医患关系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同时,不能否认其民事合同性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解决的法律关系应适用民事法律,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事性质的法律在这一领 1李运华. 论医患关系的经济本质与法律性质[J]. 医学与社会,2002,04:42-44. 2陈运来. 医患关系的性质辨析[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66-68.

医患关系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的论题为《医患事件对卫生事业管理的思考》,近年来医患纠纷频繁出现,中国医师协会2006年针对全国的114家医院进行了一个普遍的调查,最后得出了如下结果:三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患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的事件6起。而且,每次医患纠纷出现的时候,在当地都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医患矛盾已成为制约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本论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本人对之进行了全面、深刻探讨,以期对解决医患纠纷有所裨益。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医患关系构建的各种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际医院应用中。这些文献对本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参考依据国内外学者在调查医患关系现状与评价、构建医患关系模式、治理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文献期刊。 一、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 医学的对象——患者,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是个自然人,但并非单个的自然人,而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的卫生体制也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医院先后被定位为服务行业,大部分医院的资金需求来自自己提供服务的患者,而患者支付的钱得到医疗照顾。持续和全面的医疗改革和制度的医疗和健康保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享受“以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实惠的服务。”然而,由于改革是激进变革的过程旧观念,病人医疗期望值过高,这是一个医患关系加剧重要的社会原因。 2. 医疗技术的局限性 医疗技术局限性已经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医学是一门重要的经验科学,在医患纠纷中,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误诊及误治的比例也高过64%以上;

黄芪研究进展综述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 周春竹 【摘要】黄芪为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的根。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兜分析发现其舍有苷类、黄嗣、多糖、氧基酸、亚油酸、生物碱和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本文就黄芪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展作出综述。【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2]。黄芪用途广泛,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3]。 多年来人们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黄芪新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主要针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对心脏器官的作用 1.1改善心功能 1.1.1 增强心肌收缩力黄芪对改善心功能具有肯定的作用。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犬和心功能受抑制犬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4]。王氏等[5]采用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诱发麻醉犬体内急性心衰模型的方法,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作用。 1.1.2 减轻心脏负荷研究表明[6],黄芪扩血管作用和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d、B受体无关,而可能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促进NO产生,继而激活血

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导致血管扩张。 1.2保护心肌细胞 1.2.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彭氏等[7]利用培养的心肌细胞造成缺氧模型,发现缺氧30分钟时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细胞显著增高,109/L黄芪对缺血心肌无保护作用,1009/L、10009/L的黄芪使凋亡率分别降低34.96%、37.02%,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黄芪可能抑制缺氧心肌细胞的凋亡,但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且缺氧心肌细胞中TNF-otmRNA的水平和凋亡率都增高,提示TNF.a可能参与诱导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1.2.2稳定细胞膜李氏等[8]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黄芪可提高SOD活性,使MDA、CK水平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该作用并非与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黄芪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来防止细胞受损。 1.3 心脏的保护作用采用体外兔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器官和细胞2个水平,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记、RT—PCR、生化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发现该药物具有调节抗再灌注损伤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其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之一。并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不能减弱黄芪作用,说明黄芪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9]。 1.4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大鼠体外胸主动脉环灌流模型上[10],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去除内皮的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敏感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内钙的释放有关。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结合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朱培成[11]等观察到斑秃患者给服黄芪多糖后可显著下调Thl型细胞因子(IFN-y,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逆转斑秃患者Thl型反应,提示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l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促进Th2型细胞因子IL-IO基因表达,逆转Thl型反应,使之向Th2型漂移。蔡小燕[12]通过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发现黄芪治

紧张的医患关系原因综述

医 患 关 系 紧 张 的 原 因 综 述 作者:蒋璋基础医学院2014级13班 学号201450436

目录 中英文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正文 .................................................................... 体制因素.. (4) 医方因素 (5) 患方因素 (5) 政府执法及管理因素 (6) 媒体因素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综述 作者:蒋璋基础医学院2014级13班学号 201450436 摘要: 医患关系与纠纷属于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医患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狭义的医患关系指医生和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一直接关系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和谐的主流中也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现象。医患关系如同其他社会人际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是正常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严重的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冲突。那么,医患冲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固然可以归于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但这是社会普遍现象,并非存在于医患之间。除了道德因素,还有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经过笔者的调研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大概总结出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体制因素、患方因素、政府执法及管理因素和媒体因素。 Summar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dispute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safety management. They are part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y are obbligato.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narrow term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of doctor and patien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a broad sense refers to the medical staff of the center include all and medical service a concerned party, and take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health of the patients with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oup and group. At present, we Chine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harmonious generally. This is our country`s mainstream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realize clearly that a little discordant phenomenon is also existent. As o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t is normal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a little discordant phenomenon. But some places appear conflic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even fight. In that way, where does root of conflic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Of course, faith crisis and moral landslide are its reasons. But they are common social scene.There is not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moral factors, there are deeper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probably summed up, caus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nervous reasons are as follows: system factor, patient factor, government law enforcement and

BD分析TH17细胞

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 1.肝素钠真空抗凝采血管取人外周血全血1-2ml,血液室温放置,8小时内进行检测,否则需弃用。 2.取5个流式管,分别标记空白管、CD4抗体单染管、IL-17A抗体单染管、IL-17A同型对照抗体管、待测管,每个流式管分别加入100μl全血,用RPMI1640(不含FBS)1:1等体积稀释。 3.刺激细胞活化:向稀释后的全血样本管加入2μl BD Leukocyte Activation Cocktail with BD GolgiPlug,货号550583(刺激剂和蛋白转运抑制剂),混匀。37o C,5%CO2培养箱或37o C水浴孵育4-6小时(不超过6个小时)。 4.细胞表面标记染色:向CD4抗体单染管、IL-17A同型对照抗体管、待测管这三管分别加入1Test体积的CD4抗体,室温避光孵育15-30分钟。 5.制备红细胞裂解液:制备1X.红细胞裂解液(BD Lysing Buffer10X,货号555899),取10X红细胞裂解液,按照体积.1(10X红细胞裂解液):9(dH2O),稀释。 6.每100μl全血加入2ml1X红细胞裂解液,室温裂解15-30min,至细胞悬液呈澄清透明状。 7.裂红后,500g,离心5分钟,洗涤细胞,离心后弃上清。 8.加入1ml FBS(货号554656),500g,离心5分钟,洗涤细胞,离心后弃上清。 9.破膜固定液制备(货号554714),554714包括Fixation/Permeabilization solution和BD Perm/Wash?Buffer(10X)。Perm/Wash?Buffer(10X)需要稀释:1体积BD Perm/Wash?Buffer(10X),9体积distilled H20,1:9混合,配制成1XPerm/Wash?Buffer 10.细胞固定:涡旋细胞3秒钟,每管加入250μL Fixation/Permeabilization solution,涡旋混匀,4°C孵育20分钟。 11.破膜:每管直接加入1ml1X Perm/Wash Working Solution到固定的细胞中,4°C,500g离心10分钟,弃上清。 12.每管加入1ml1X Perm/Wash Working Solution,4°C500g离心10分钟,弃上清。

细胞分化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多细胞有机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而这些细胞通常是一个受精卵细胞经增殖分裂和细胞分化衍生而来的后裔。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发育的基础和核心。细胞分化的关键在于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合成特异性蛋白质实质在于组织特异性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表达,而差异性表达的机制由于基因表达的组合调控。在个体正常发育过程中,通过有控制的细胞分裂而增加细胞数目,通过有序的细胞分化而增加细胞类型,进而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组织与器官,执行不同的功能,显然,细胞分化为生命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进化奠定了基础。细胞分化对于生物体的发展进化如此的重要,因此对它的研究发展也是如此的重要,国内外对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也是极其迅速。 关键词:细胞分化、特点、影响因素、实例、研究进展、干细胞、干细胞学术会议 一、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就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选择性的表达各自特有的专一性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比如说鸡的输卵管细胞合成卵清蛋白,成体红细胞合成β—珠蛋白,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这些细胞都是在个体发育中逐渐产生的,而且细胞分化是通过严格而精密调控的基因表达实现的。但是细胞分化并不是多细胞有机体所独有的特征,单细胞甚至原核生物也存在细胞分化的问题,比如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的形成,啤酒酵母单倍体包子的形成及萌芽形成的α和a两种交配型。虽然如此,但是与多细胞有机体细胞分化也有着不同之处,单细胞生物细胞分化多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然而多细胞有机体通过细胞分化构建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多细胞有机体在其分化程序与调节机制方面显得更为复杂。 二、细胞分化的特点 细胞分化是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是从化学分化到形态、功能分化的过程。从分子水平看,细胞分化意味着各种细胞内合成了不同的专一蛋白质(如水晶体细胞合成晶体蛋白,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肌细胞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而专一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细胞内一定基因在一定的时期的选择性表达实现的。 细胞分化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特征: ①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胚胎细胞在显示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之前,需要经历一个称作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细胞虽然还没有显示出特定的形态特征,但是内部已经发生了向这一方向分化的特定变化。细胞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分化达到最大限度。 ②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稳定、不可逆的。一旦细胞受到某种刺激发生变化,开始向某一方向分化后,即使引起变化的刺激不再存在,分化仍能进行,并可通过细胞分裂不断继续下去。 ③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周进学号10170807 【摘要】干细胞( Stem Cell)是一类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的早期未分化细胞。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是一种早期胚胎内细胞(inner cell mass, 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 PGC)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和克隆得到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高度未分化细胞。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是人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揭示了人体发生发展奥秘的进程,可能为现代临床医疗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现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建系、生物学特性、应用前景及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克隆;伦理学,医学;综述 1、胚胎干细胞的概念 胚胎干细胞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CM)或桑椹胚分离出来的、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的、高度未分化的全能细胞系,可在适合的条件下分化为胎儿或成体的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 胚胎干细胞属全能干细胞。ESCs 这一名词因其来源于胚胎而得名, 但从研究角度来说, 其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特殊的标准, 2001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根据Austin Smith 对小鼠ESCs 的研究, 概括了ESCs 的一些基本特征, 对其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标准[1]: ①、来源于内细胞团或囊胚上胚层; ②、能够无限地进行对称分裂并保持未分化状态( 长期自我更新) ; ③、显示并维持正常、完整( 二倍体) 和稳定的染色体核型; ④、全能的ESCs 能够分化成三个胚层( 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 来源的所有细胞类型;⑤、在发育过程中能整合到所有胚胎组织中( 体外经长期培养的小鼠ESCs, 被植入另一胚胎形成嵌合体动物后, 仍能产生所有组织) ; ⑥、具有能克隆形成胚胎细胞系的能力, 并能产生卵子或精子细胞; ⑦、基因克隆, 即一个单一的ESCs 能产生一群具有相同遗传特性的细胞( 克隆) , 这些细胞有着与亲代细胞

医患关系类论文

学校代码:10226 大庆校区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所在系部: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方向) 年级: 2008级 学号: 0817210121 姓名:张春阳 指导教师:邓玉霞杨秋菊 实习单位:北京友谊医院 起止日期: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4 月 2012年 5月 20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1. 文献综述 (3)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3)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3) 1.3 研究现状 (3) 2. 前言 (4) 3. 医患关系及其现状 (5) 3.1 医患关系的概念 (5) 3.2 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5) 4.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5) 4.1 体制因素 (5) 4.2 患方因素 (6) 4.3 医方因素 (7) 4.4 媒体导向 (8) 5.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8) 5.1 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8) 5.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9) 5.3 强化医院管理服务 (9) 5.4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10) 5.5 加强医德建设 (10) 5.6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 (10) 5.7 建立健全的监督激励机制 (11) 6.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浅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中文摘要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包括体制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媒体导向等等。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立法、医院推进改革、媒体发挥正面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监督等多方主体,齐心协力,和谐医患关系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措施;因素

快速体外分离、长期培养人Th17细胞

快速体外分离、长期培养人Th17细胞方法 1.Subject 全血 2.CD4+T细胞浓缩 采用RosetteSep(StemCell Technologies,Canada)进行阴性选择得到浓缩CD4+T细胞。建立标准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淋巴细胞 3.CD4+T细胞刺激 将浓缩的CD4+T细胞悬浮在RPMI1640培养基中(Sigma),包含青霉素/链霉素,L-谷氨酰胺,HEPES缓冲液和10%小牛血清(R10),浓度为1×106个细胞/ ml.含 3×106个细胞的3mlR10,在15ml Falcon管中,用每毫升含4μL(1mg/ml)PMA和2μL(1mg/ml)伊沃诺霉素(AG Scientific,San Diego,CA)的细胞溶液刺激。继而加入总量3μL的包含CD49d (1mg/ml)和CD28(0.5mg/ml)的共刺激抗体(BD Biosciences)。随后细胞在37℃、5%CO2条件下孵化3个半小时。阴性对照采用相似方法,但用R10替换PMA和伊沃诺霉素。为了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法测量IL-17产量,浓缩的CD4+T细胞用10μL Brefeldin A(1mg/ml)刺激。 4.IL-17捕捉复合物的准备 IL-17捕捉复合物由2个生物素标记的抗体组成,2个抗体通过一个抗生物素蛋白分子连接。直接连在T细胞表面CD45分子的抗体与IL-17抗体配对。2μL生物素标记的CD45抗体(clone H130)(Caltag,Invirtrogen,CA)和20μL生物素标记的IL-17抗体(0.5mg/ml)(clone:eBio64DEC17)(ebiosciences,CA)混合加入eppendorf管,并彻底漩涡。然后,加入2μL未作标记的5mg/ml的生物素(Invitrogen,CA),并立即充分混匀。复合物在室温下孵化10分钟,使用前再次漩涡。 5.IL-17体外捕获分析 被刺激过的细胞用含有2%小牛血清(2%FCS/PBS)的冰冻PBS(Cellgro ,Mediatech,V A),冲洗,以500×克离心10分钟成小球,上清液被完全吸出。然后细胞被悬浮在100μL2%的FCS/PBS,将20μL捕获的IL-17复合体加入。冰上孵化15分钟后,加入9mlR10。将试管放入转动器,在37℃和5%CO2条件下额外孵化1个半小时。 6.IL-17+细胞分选 被捕获的IL-17细胞可以用2种技术分选:一种是FACS Aria细胞分选器(BD),另一种是磁珠技术(Miltenyi,Germany)。FACS Aria细胞分选器,细胞被一种太平洋蓝活性胺标记来区分活的和死的细胞。然后用FACS/PBS冲洗细胞,细胞表面用10μL的CD3-FITC,5μL的CD4-Alexa700(BD BIOsciences)和20μL(0.25μg)IL-17A-PE(clone:eBio64CAP17)抗体标记。细胞在暗室诗文条件下孵化15分钟,分析前用2%FCS/PBS冲洗一次。 磁珠法捕获的细胞用IL-17A-PE标记15分钟。用2%FCS/PBS冲洗一次将多余的抗体移除,然后参看说明将细胞在4℃条件下加抗-PE磁珠孵化。简而言之,再次冲洗细胞并使之悬浮在500μL缓冲液中。悬浮液用洗液管加入MS柱(Miltenyi,German)并放到磁体上,用500μL的PBS洗3次。将虑柱从磁体上拿下,被选择的细胞收集在一个15mL的Falcon管。被选择的细胞再次通过磁性分离进一步浓缩。 Aria分选或磁珠净化得到的Th17细胞,培养在包含50单位的人IL-2(NIH/Roche,switzerland)(R10-50)的R10培养基,. 2天后,细胞被250.000照射feeders(3000 rad)和抗-CD3/抗-CD8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μg)刺激。每3周细胞被照射feeders(3000 ra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