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考研政治强化班讲义—张俊芳

2013年考研政治强化班讲义—张俊芳

2013年考研政治强化班讲义—张俊芳
2013年考研政治强化班讲义—张俊芳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

1 思维和存在 或精神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

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 它的解决制约着第

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 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 唯心主义一元

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

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

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最终往往倒向

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 物质第二

性 世界统一于精神。

2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

界的本原 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

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质和抽象

性质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历史观是

唯心的 。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3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

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

神”的不同规定 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 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 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

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 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而形而上学否认

事物的发展变化 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

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 而

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

产物。

①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②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表现在 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③理论

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理论意义 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 坚持了物

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坚持了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具有最大

的普遍性 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

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7、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包括简单的

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设想没有物质的

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 静止

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 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4 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 夸大绝对

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2 9、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 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 又是有限的 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

中 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 有限包含无限 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

和层次 有限转化为无限 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 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4 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是一种与物

质无关的空洞形式 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

的 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0、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 指实践是人所独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 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

式 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4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11、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

动。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直接现实性。

2 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

1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是指

1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 而

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 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

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并对象化为社会的

基本结构 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4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

践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3 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

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

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

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

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猿脑变成人脑 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

物质基础。

14、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5、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1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

识 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都能从客观

存在中找到原形。

2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表现在 ①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 即感性

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②对同一对象 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

同的反映 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③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

超前反映方面。

16、意识的能动作用。

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 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意识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 ①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要通过实践活动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4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①唯心

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②旧

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不仅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1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

物 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在先 意识在后。

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

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促进事物的发展 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2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 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4 6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9、实践活动和物质本原的关系。

1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这是唯一性。

2 实践是活动的基础 不是世界的本原或本体。实践必须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是先有物质世界 后有实践 人的实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人们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对人的实践活动是本原的、

决定性的。

第二单元辩证法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 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

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周围

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②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每一事物和现

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 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5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22、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

着不同的作用 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

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

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 才能做好工作。

2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 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根本法则。

2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 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

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 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 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24、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

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5 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

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6、什么是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层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

性质和趋势。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 二者既区别又联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

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 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

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二者又是相互

联结的 一方面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 斗争性也离不

开同一性 因为 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4 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 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2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

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场所。②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壮大和发展自己。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

基本趋势和方向。

3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在量变过程中 斗争性推动矛盾

双方量的变化 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 为质变作准备 在质变过程中 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

分解 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 完成质变。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

处处有矛盾 其二 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即时时有矛盾。矛

盾的特殊性即个性 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是事物的共性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

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 是事物的个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又是相互联结的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即共性存在

于个性之中 共性离不开个性 第二 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特殊性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6 离不开普遍性 即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

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 反

之亦然。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 掌握矛盾的特殊性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

1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①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主要矛

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一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处于支配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 并在一定的条

件下相互转化。

3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

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②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

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3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 先秦时期老子的矛盾观点 ①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指出 事物都是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②指出了矛盾的双方相互

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弱之胜强 柔之

胜刚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2 《易传》中的矛盾观点 ①“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说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②“刚柔相推

而生变化” 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③“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是说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3 韩非的矛盾观点 他提出“物必有盛衰 万事必有驰张” “智有所不能立 力有所不能

举 疆 强 有所不能胜” “无难之法 无害之功 天下无有也”。是说矛盾是普遍的 事物都

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 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 不能求全责备。

4 宋代张载的矛盾观点 ①他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矛盾观点。②认为 “两不立 则一不

可见 一不可见 则两之用息。”这就是说 如果没有对立的两面 就不会有统一 而没有了统

一 事物就不能发展变化。③他进一步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 “一故神 二

故化”

“大地变化 二端而已” 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在于它内部存在的对立面。

5 程颢、程颐的矛盾观点 他们明确肯定 “天地万物之理 无独必有对” “万物莫不有

对 一阴一阳 一善一恶。”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 朱熹的矛盾观点 他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辩证法思想 他不仅认为“物皆有对” 而且明

确指出“独中有对”。这就不仅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且涉及了事物内部矛盾 这就大大

深化了辩证法的矛盾观。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7 7 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的现代意义 ①在理论上 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

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提供了良好途径。②在实践上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

统的重要内容 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此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矛盾观

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31、质、量、度的含义 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

出来的 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 认识质是认

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2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

规定性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认识事物的量是

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3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

有了解事物的度 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②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 才能使工作正常

发展 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3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 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

变化 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即连续性的中断。

2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量变是

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突破事物的度 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

程中

包含着部分质变 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

根本标志。

3 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激变论” 只承认质变 否认量

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②“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事物的量变 否认事物的质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33、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 决定事物性质的方

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的灭亡 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

定。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 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另一方面 否定中

包含肯定 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 而是把它的某些积

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 即包含肯定的否定。

34、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的辩证性质 。

1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 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 没有否

定就没有发展 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 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 在否

定旧事物时 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 这是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8 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保留

它的积极因素。

35、否定之否定。

1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 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 包括两次否定

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 三个阶段 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 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 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 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

看 经历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从内容上看 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

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表现形态上看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

上升的。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

势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

定的 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它决定事

物的发展方向 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 又相互转化。①二者相互依存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②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7、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 有区别的 ①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 可以直接感知的 而

本质是内在的东西 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 本质则是一般的、

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易变的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假

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 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8、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 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 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 即原因在先 结果在后。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

但不是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

系 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如果把两个

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如果把它们放

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 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

系中是结果 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 反之亦然。

4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9 39、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 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

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②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

现的东西 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2 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

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 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 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

情。

②要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 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 是指虽有一定根据 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 当前无法实现的

可能性。

③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 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④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3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②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1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 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亦称为概念

辩证法。

3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41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 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 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③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④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 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42、规律及其客观性。

1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0 3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4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

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 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 只能尊重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 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 坚持辩证的决定论 反对非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 ①决定论是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 一般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非决定论是否定规律及其客

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 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机械决定论是只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而否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④辩证决定论是既承认规律及其客观

性、必然性 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4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1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

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

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

出现 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 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44、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 在尊重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

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

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三单元认识论

45、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 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

和认识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 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具有对象

性。

2 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 客

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 即主体作用于客体 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

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3 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 即实践关系 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 即认识关系 此外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4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①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在

实践过程中 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 另一方面 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1 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 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

定中的超越关系 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②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

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

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46、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4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6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4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即唯物论的

反映论 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48、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 与唯心主义认识论 唯心论的先验论 的对立。

1 唯物论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

映。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 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

验、先于实践的 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4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能动反映论 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机械反映论 的对立。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 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 认

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

用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 否定认识的辩证过

程 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

直观的反映论。

看其是否与客体的结构和性质相符合。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

50、实践与认识 理论 的关系。

1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

展动力。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

在 ①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②根据正确

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 使实践获得成功。 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2 4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5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 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 行之维艰” 是说行比知难 要求知和行的统

一 包

含有辩证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

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他认为

行先知后 知来源于行。他说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池 不知地之厚也”。知既

然来源于行 行就要高于知 所以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

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 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 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 知在先 知不依赖于行

的观点。②明代王守仁 王阳明 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强调“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③明末清初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 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

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 孙中山的知行观 他认为 行在先 知在后 “行先知后” 知是从行中来的 能实行

便能知 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 他提出了“知难行易”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 既有唯物主义的 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其合理因素

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 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

借鉴作用。

52、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53、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次飞跃 。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

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

式反映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

反映事物的本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

动的起点 没有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

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第四 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第一 唯理论 只承认理性认识 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

理论 二者的分歧在于理性认识的来源。第二 经验论 只承认感性认识 否认理性认识 在实

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 二者的分歧在于感性认

识的来源。

3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3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 。

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 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 使认识变为现实 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

这次飞跃 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 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 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

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 在认识活动中 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 但人的非理性因素 即情感、意志、欲望、动

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

的影响作用。

2 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 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

量。

3 幻想、想象、直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①幻想、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

简约化 而且还可以借以进行创造性的构思。②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创造和发现具有直接的推动、

促进作用 直觉思维还对科学概念、定律的形成 起着弥补逻辑缺陷的作用 直觉思维对于科学

假说和猜测性结构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56、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1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 认识的主

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4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 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

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该是历史的 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

应。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57、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2 真理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 ①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实在 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3 客观真理观与主观真理观的对立。客观真理观 唯物主义真理观 从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主观真理观 唯心主义真理观 则坚持思维第一

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 因而都否认客观真理 坚持“主观真理”论 如马赫主义的“真理是https://www.doczj.com/doc/984337482.html,

14 思想的形式” 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 都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以不

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

58、真理的具体性 或具体真理 。

1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它

要受条件的制约 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 真

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 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59、真理的绝对性 绝对真理 和相对性 相对真理 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

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 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的认识

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 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

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③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

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另一方面 绝对之中也有相对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理。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 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

讲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6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 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

的本质特点 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 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

只有社会实践。

3 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

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 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 只有实践的结果能

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6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绝对性 和不确定性 相对性 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

1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这就

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 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这一点也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

3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 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 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 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准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动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促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持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 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体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世界化潮流,坚 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 经验。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 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 参与世界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制 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 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考点链接】 1.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 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树立 整体性的观点去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五大发展理念虽然有各自的地位,他们是相互促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引 领着发展,所以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树立整体观、联系观点, 实现相互促动共促发展。 2.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世界是 由矛盾组成的,在矛盾体系当中,各个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五法发展理念当中,就是要实现整体推动和重点 突破。 3.坚持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质变互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 否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看到矛盾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2019年考研政治必备

1. 为什么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方面说明了理想信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中的地位。 (1)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当代青年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贡献无穷的力量。 (2)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和亿万人民一道创造辉煌,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答: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2)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3)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脚踏实地,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现实出发,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1. 为什么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答:1.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确立远想,并实现远想的过程。然而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艰苦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说明了理想(创新创业)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1)创新创业(理想的实现)要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

2020年考研政治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一)

2020年考研政治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25分) 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A)。 A、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B )。 A、系统化 B、民族化和具体化 C、国家化 D、世界化 3、1942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是(A)。 A、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 B、国际化和中国化 C、理论和实际 D、旧中国与新中国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下面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下面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的是(D)。 A、最终的奋斗目标 B、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C、农民同盟军思想 D、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会议是(C)。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八大 9、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A)中。 A、《论新阶段》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10、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是在( A )。 A、遵义会议以后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D、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1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A)。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C.共产主义运动席卷全球 D.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1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A)。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简答题 2、ABC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制订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经过领导层集体研究,确立了下列重大质量控制程度: (1)合秋人的晋升与考核以业务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考虑遵循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2)对员工介绍的客户,由员工所在部门经理根据收费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承接; (3)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在业务完成后90日内整理归档; (4)由于尚未取得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不予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5)无论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歧是否得到解决,审计项目组必须保证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6)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选取已完成业务进行检查,检查对象为当年度考核等级位列后3名的项目负责人。 要求: 多选题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单选题 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单选题 5、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单选题 6、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选题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 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 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2020年重庆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2020年重庆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猜你喜欢: 考研政治论述题解题技巧: 一、搞清题意 论述题的问题大多不直接发问,问的比较委婉,有艺术性,在给同学们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试卷的难度,考生要仔细推 敲“请回答”的问题要求,它们规定了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要依据问题揣摩出题人目的,锁定考点,从脑海中调出相应的原理,作为分析材料的依据。 二、挖掘材料 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材料讲的是什么,同时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用笔勾画出来,方便反复查阅。 三、原理阐述 在运用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过程时,以题目中“请回答”所限定的论证角度为依据,因为材料中并非每一句话都需要用原理 去分析,要学会去粗取精。同时注意原理与材料的紧密结合,要把 问题解答的全面、透彻、论述到位。原理阐述要思路清晰,卷面整齐,用一、二、三,将原理准确表述,同时结合题中材料语句,让 原理阐述更加丰满。 四、展开分析 在原理阐述的过程中要做到必要的展开,不可惜墨如金。因为对于任何一道论述题,都存在着理解上的主体差异,答得过少,则很 难将命题人编拟的答题点全部覆盖,甚至无法覆盖主要答题点,从 而造成失分现象。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展开十分必要,但是也要注意,分析的内容要论点突出、层次分明、轮廓清晰,不能跑偏。倘若分析的内容与

答题点混乱无序,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觉得此考生毫无逻辑感,答得再多也是枉然,还会造成印象分的降低。 五、归纳结论 在阐述原理以及充分分析过后,要有一个简短的结论收尾,即先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后面紧跟一个所以如何如何,接着再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如: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我们就要在答题答案的末尾总结:“要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学习了这五步答题技巧,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的想通过答题来验证一下这些技巧了,那么就赶快行动吧!愿大家都能把题目解答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2845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多选题 1、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本题是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方面的知识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各种教材的总结是有差别的,但本题选项中是很容易排除干扰项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60年代才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正式挺出的,而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在50年代。因此C、D两项很容易排除。 单选题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C 暂无解析 简答题 3、试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在建国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为恢复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的川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①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二是畸形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加剧。总之,中国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工业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②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的取得,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可能性。①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土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 ②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③在建国头三年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④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改造的最初开端。(4)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的冷战格局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城就,也促使我国提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援助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得到国际援助,除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选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初并不景气,而苏联却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无疑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促进,中国宜早进入社会主义。 暂无解析 简答题 4、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Ⅱ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Ⅱ 单选题 1、没有启蒙运动,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没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就不会有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围家的建立;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功。这说明 A.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B.理论发展创新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各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有国民素质的提高 D.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问题的超强指导能力 答案:A 本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对不同历史任务的解决,必须需要一个先进的指导思想,这就必须根据各种具体的时代特点与面对的不同任务目标而不断地发展创新理论,从而指导社会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答案:C [命题出处]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五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思路剖析] 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见,C是唯一的正确选项。A是毛泽东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B 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D是完成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中心任务的根本保证。[必背考点]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

2019年考研政治复习:思修必背内容(五)

2019年考研政治复习:思修必背内容(五)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一、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基础;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②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

③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④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 ⑤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①准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实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二、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①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 ②诚实守信; ③办事公道; ④服务群众; ⑤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 第三节 三、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通过几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 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所丧失的权利: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点)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上都具有封建性的特征。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特征开始瓦解,主要表现在: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以后,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2)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地主阶级来说,有的转化为官僚地主,有的转化为城居地主。农民阶级一部分向贫农和雇农转化,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后备军。同时,导致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出现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确实在各个方面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中国工人阶级的优势: 第一,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第二,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第三,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四,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软弱性。 9如何评价“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侵略一定程度了促进了落后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是帝国主义“充当了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单选题 1、1948年,南斯拉夫对从苏联照搬来的“行政命令式的国家集权式”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 A.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 C.人民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A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 单选题 3、20世纪中共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答案:D

[解析] A、B、C三项分别是在十三大、十二大、十四大上提出的,D项是1997年十六大提出的。 单选题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答案:D [解析] 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科学涵义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型。本题是单项选择题,答案只能是一个。 ABCD都能说明为什么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以邓小平理论命名的原因,其中D予以概括说明。 单选题 5、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

2019考研政治必背内容汇总(史上最全)

2019考研政治:必背42个核心考点汇总 考点1:帝国主义侵华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1、通过四种手段,控制了中国,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组织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2、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引发了近代中国革命。 考点2:中国并未被瓜分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1、原因在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制约,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2、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考点3: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在侵华的过程中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1、它在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受到极大屈辱。 2、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3、它主观上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考点4:近代但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看主观因素)

1、客观:敌强我弱,落后的封建主义难敌新兴资本主义列强。 2、主观: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何评价旧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1:如何看待近代农民斗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近代社会中,首先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是农民群众,他们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其统治,显示了革命主力军的伟大力量。 2、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比较: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斗争能够不断走向胜利? 1、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深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 2、有了无产阶级,即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克服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目光和自身弱点,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具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考点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推荐

我08年10月中旬开始复习政治的76 推荐的书: 红宝书也就是高教出版社出的考试大纲解析这个就可当课本看很权威我觉得这个好 练习任汝芬的序列二、三、四考前十天左右的二十天二十题 学习方法(主要是我的,你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我只复习前四门世经和时事政治先放着 先看红宝书第一遍用铅笔在书上勾勾画画你认为重要和不懂的 第二遍看一章做一章序列二的题(客观题)因为序列二是按科目编的每科里边部分章节但是是题是按章节顺序来的所以很好区分这遍做题不要写在书上写在本子上(保留)对答案后用红笔将题目的知识点在红包书上画出来做错的题在序列二上做记号 第三遍边看红宝书边自己总结知识点写下来如毛概书编的比较乱你可以按着时间顺序重新整理写要点就行太多浪费时间同时还是看一章做一章的题(客观)这一次用铅笔写在题号前将结果与上次对比两次均错的要格外注意 第四遍直接做序列二(客观)挡住答案不清楚的再看书 其次出了序列三上边有时事政治看一下做做题就行还有前四门的补充习题按前面的方法多做几遍 序列四和二十天二十题差不多在考前十天出来做序列四的客观二十天二十题要背他基本涵盖了要考的答题重要知识点序列四的大题也要背有一年就有一题跟真题完全一样 至于序列二、三上的主观题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用看 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一门只考一个大题且是选作且和别的章节综合出题时间不够可以不复习不选那题或是背了二十天二十题也就够用了 看书是为了做客观体尤其是多选比较难 而背最后的那些是为了大题其实书看的多了有些东西不背你也能写出来了 复习指导建议: 这门课是每年考试主观题和客观题都会涉及到的重难点,这门科目内涵小,但是出题可以延伸的外延很大,在复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要理解概念和原理,特别是抽象的哲学原理,不用去死记硬背,更不要钻牛角尖,理解性记性。其次,要学把这些理论知识和热点实事相结合,能从现实问题中提炼出相关的原理,综合在一起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活学活用,复习过程中考生最重要的是必须正确理解这些考点,才能在这门课上获得高分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部分变化是最大的,除了把以前的毛泽东思概论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成一部分外,后面还加上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概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诞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论等这些东西,这些理论都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面。这一部分的分值也是有所变化,由原来两门课的38分变成现在的30分,较以前分值有所降低,但是在今年的整个政治理论考试中分值是最大的,这个也要引起重视。但是总的来说,毛泽东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较以前是有所减少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门课程内容体系是很庞大的,但是现在在这一门概论课里面只占两章内容,30分侧重点侧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同时要把这些理论与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 复习指导建议: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4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第一套) Part I Writing(30minutes)Directions:For this part,.you are allowed30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a classmate of yours who has influenced you most in college.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120words but No more than180words. Part 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30minutes) Section A Directions:In this section,you will hear8short conversations and2long conversations.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one or more questions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each question there will be a pause.During the pause,you must read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B), C)and D),and decide which is the best answer.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I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1.A)The woman is fussy about the cleanness of the apartment. B)He has not cleaned the apartment since his mother’s visit. C)He does not remember when his mother canoe over. D)His mother often helps him to clean the apartment. 2.A)The bus stop is only two minutes’walk. B)The running made him short of breath. C)They might as well take the next bus. D)The woman is late by a couple of minutes. 3.A)She is suffering a pain in her neck. B)She is likely to replace Miss Smith. C)She has to do extra work for a few days. D)She is quite sick of working overtime. 4.A)Change her job. B)Buy a dishwasher. C)Open a flower shop. D)Start her own business. 5.A)He forgot where he had left the package. B)He slipped on his way to the post offi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