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前言

这篇文章的发表决不是什么一时冲动或者个人恩怨。阿披耶同志在乌克兰局势吧的地位是很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的革命热情值得赞扬,然而阿披耶同志的理论中的致命错误是很多的。这篇文章是篇论战文章,但更多的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普,为的是增长吧友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把阿披耶同志驳倒。请大家相信我,这篇文章是我花费25个小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吧同志们的帮助下完成的,也是我对乌克兰局势吧吧友们的忠诚,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我的拙文,相互讨论与交流,来增加全体吧友的知识水平。鉴于与阿披耶同志有一次不愉快的争论,我今天在此要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一次简要说明。当然,要详细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工作,不写出几本书的厚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在这里我所指出的是其中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阿披耶同志指出,市场经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存在,人无法完全把握;计划经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它的分配是由人的意志来完成的。

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首先,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是属于哲学的阵营划分问题,是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何为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本原,而意识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意识所创造。唯物主义由于其中的历史条件,或者看待物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对精神如何作为本原的认识不同,因而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从人的意识中外化出来的客观精神及意识理解为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神秘力量,也可以分为唯神论、唯理论等,但归根到底,神、理是人意识的产物,是意识的自我外化,因此也应划入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如此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存在这一问题范畴之内,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模式,构成这种经济模式的正是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活动,因而它们本质上也是物质的。阿披耶同志把哲学中何为本原的问题与经济模式的划分混淆,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同时指出一点:我强调人的意识是由客观世界决定的,而客观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他却指责我为客观唯心主义,可见其不仅把客观世界与意识等同起来混淆起来,不知道A决定B这一结论绝不等于A就是B的这一另外一个结论,不知道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物质的),形式上是主观的,与客观物质世界虽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我们接下来会谈到),比如说平面内两个全等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全等得出面积相等,但不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就一定是全等三角形一样,阿披耶同志的妈妈生了阿披耶,那么他们是母子关系,但绝不能说阿披耶同志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可见其对本原划分的方法是十分混乱的。

让我们继续看看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个可笑的结论的。阿披耶同志指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选择某种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全凭人的意志去选择,客观环境是外在的,没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自称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阿披耶先生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与他相反的,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人是通过感官器官(眼耳口鼻等)使客观世界在我们人脑中反映出来的,而客观世界本质上就是物质的,因此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亦能反作用于物质,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可割裂。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当然这里指全体人类,不是单个某人),人脑是意识的载体,社会实践是意识的来源(劳动,生活,学习等物质性活动)。虽然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意识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一句话,意识是能动的,是能够对物质世界起到反作用的。

意识的反作用也必须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得以体现,而意识本身也需以物质作为载体。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的原则,阿披耶先生矢口否认,认为我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至于他的具体做法,我们待会再谈。意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实践是沟通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的桥梁,是意识的唯一源泉,唯一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原理本身也是通过人类上千万年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也是通过实践才认识的,因此阿披耶妄图用理论与实践的同等来否定这原理,也是十分不可行的。理论也是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但并不能说理论能时刻紧随物质的运动而同步更新,必须经过实践这一桥梁,这一中介来推陈出新,来验证真理。因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是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就如新中国成立至今封建思想残余仍未被彻底消灭,这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通过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中,解释社会进程的规律,我们便进入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中。

对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解释社会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列宁早已指出:“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列宁《卡尔·马克思》)事实上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他本身也是客观物质的东西,我们的身体构造,头手脚身等,都是物质的,这跟阿披耶同志的意志决定论是截然相反的。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他不少著作中多次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可见,“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同上),而是恰恰相反。人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政治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就拿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政治来讲,它们的萌芽也是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封建统治没落黑暗,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大量的史实表明,“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因此资产阶级的思维,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也决不是立马脱离了当时还在挣扎的封建社会而凭空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单纯人的意识所构建的,而是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旧社会出现了新的因素而解体,催生了新的社会形式,从而使人的意识,人的思维也开始转变,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的信仰斗争,一直至启蒙运动构建资产阶级理想国蓝图,这些人的思维(在阿披耶先生看来是这样),人对社会进程的预测难道不正是从这种旧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新因素里获得的吗?如果否认这点,那么人对社会的意识也成了无源之水,是不可想象的。而旧社会之所以会走向灭亡,是基于任何事物皆有矛盾,而矛盾使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异的过程中的,一件事物既是存在的,同时自己也一直走向灭亡,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矛盾双方则会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从而使新的事物出现而对旧事物进行扬弃,旧有矛盾再螺旋上升至新的矛盾,这就是新事物诞生,而旧有的事物则灭亡,新的事物也包含有旧的事物的一部分特征,但归根到底还是对旧事物进行扬弃的结果。

社会的变化亦是如此,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桎梏,成为阻碍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不是促进,它就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而建立在这种所有制关系上的社会也会被炸毁,代替它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但矛盾的运动并不是总能够推动事物往新的方面发展,有时候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甚至会走向反动,刘邦数次败于项羽最终依然一统天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几次的波动才正式巩固好自己的成果,工人阶级由于出现了特权阶层而内斗导致联盟解散,但又以更强大更成熟的姿态重新联合起来,俄国资本主义复辟但现在却又让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但马克思主义者们从不否认这种现象,我们一直承认,历史进程是曲折的,但总的发展规律,总的趋势依然是向前的,波折是无法说明一切的,历史是不会后退的,它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这一切,都归根于物质的绝对运动(顺便提一

句,绝对运动也是包含着相对静止的,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绝对承认的。),而人的意识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也是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的,人又多胆大,地却未必有多大产,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本身也是物质的东西。阿披耶先生妄图以个人作用否定这一点,是十分可笑的,他指责我过分夸大物质的作用,他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他这种看法恰恰把自己脸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面具狠狠地抽调,暴露了自己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然而其实他自己也承认物质的第一性,然而在历史观上却夸大人的主观作用,是一种显然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已经被马克思主义所扬弃的旧哲学。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最后,我们回归到最初的问题,那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阿披耶满怀信心地指出市场本身是无意识的,人的主观作用一直在支配着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义,是人决定了市场;计划经济仅仅是领导意志去支配。于是他便得出市场经济是客观唯心主义,计划经济是主观唯心主义。多么明智的答案啊!我请问阿披耶,你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人的主观作用,但划分这两种经济模式却无厘头地把它们划分为客观或主观唯心主义!阿披耶,胡.扯也要有个度

......!.(列宁当年指责经验批判主义者也是用了类似的话,见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稍学过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能看出你犯了一个很低级很致命的错误,正如我在前面指出,划分客观或主观唯心主义在于对意识、精神的认识,夸大主观意识的为主观唯心主义,夸大异化(外化)了的意识(即所谓“客观精神”,但绝不是阿披耶理解那种集体主观)为客观唯心主义,而你从头到尾都说两种经济模式是人的主观意志在起决定作用,很明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而你本身把哲学的阵营划分硬套至经济模式的划分之上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或许他是把集体的主观意志归结为客观意志,虽说集体主观意志一直与主观唯心主义相矛盾,使主观意志有转化至客观唯心主义的可能,但集体主观意识与所谓客观精神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反而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直以神、理等这些人的意识的异化产物来抑制人的主观意志的地位,是人的意识的自我外化与自我否定。相反,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也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反作用与物质,人对于客观世界不是无动于衷的,客观规律是可知的,人也能够把握规律并加以利用,改造世界,虽然由于物质是不断运动的以至于建立在运动之上的客观规律也是一直改变的,人的认识能力似乎也是受历史条件所限制,然而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全体人类的认识却是无限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人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因此人是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认识真理,并加以运用的。阿披耶却割裂了两者的联系,玩起了二元论的把戏。两种经济的划分决不是这样的!首先经济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尽管似乎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发挥作用,这也充其量只能说明人是社会的主体,而人本身也是物质的,其意识也需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够改造世界,而人的社会意识也是一定的社会在人脑中一定的反映,是物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人的主观在其中充当影响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客观物质为本原,因此,经济模式的划分绝不能靠人的意识里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同来划分,而是构成该经济模式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市场经济是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这一生产关系之上的,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现为商品生产。商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它是用于交换的产品,其中包含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由物的质所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如果对着有疑问的话,具体请看看《资本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在此我就不做多余的解释),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以后就称为“价值”)能否实现(不是生产!)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使不同使用价值之间能平等地交换,而交换价值则是交换的尺度,钻石无比闪耀,大米十分普通,然而假定生产十吨的大米与生产一克拉钻石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且交换双方均对对方的产品有需要,于是产品变成商品,发生W钻—W米的交换,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出现,则变成

W—G—W的交换(W为商品,G为货币),货币量是有限的,但其可以交换的商品却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对于货币的追求便热情高涨,商品交换发展成了为卖而买,也就是G—W—G’这样的交换,无数的商品交换因为货币的存在而联系起来。商品生产并不是市场经济独有的特征,它在封建社会甚至更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它却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发动机般的角色,而在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生产,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一部分人所拥有,他们是资产阶级;而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他们仅能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生,他们是无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中间阶层之类的只不过是浮动于两者之间的集体,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如何让一部分人拥有而另一部分人丧失从而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史,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评论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具体的历史还请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表明,小生产者及一切中间阶层手中为数不多的资本终将为资产阶级所吞并,少数人因偶然机会而上升至资产阶级,从未有过真正独立出来的中间阶层。由于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因此资产阶级便有了对无产阶级超出维持自身生计的那部分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的权力。乍一看好像商品价格的提价似乎是资本家个人的意识,但是由于竞争,总能够迫使资本家把价格定在价值的大约值,提价的源泉也不是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原本一匹布卖1元,然后老板提价卖两元,那么对卖者来说是多赚一元,而对买家来说是亏了一元,这样一平衡下来,双方的财富都没多没少,就是把钱从一个人的口袋放到另一个人的口袋而已,然而大量还是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易决不是仅靠欺诈来运作的,而且商品价值额也每天在不断上升,那么利润的源泉是什么呢?不错!就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必须靠剥削工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利润。整个资本主义的商品的生产、交换总过程便成了G—W…P…W’—G’,…P…为生产过程,W’,G’分别为增值后的商品价值和货币金额,G—W便是购入资本的交换过程,W中包括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即维持工人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量),而W’—G’便是商品卖出的交换过程,W’或G’中所包含有源资本W或G的价值以及新增的m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m便是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维持自身生存的价值间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差额,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那部分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靠提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天劳动中的比重来获得的。当然,由于工人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所做的妥协,m有时候会被资本家把一部分归还给工人阶级,但由于生产力的反展,劳动生产率加大,则单个商品的价值减少,工人的维持生活的生活资料价值也会下降,工资必然会下降。但似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这样。其实事情很简单,工人的生活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上升,因此工资也会提高,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严重与20年代工人运动的高潮迫使资本家向工人作出让步,工资也会上升。(不过随着苏联解体与工人运动的低潮,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的让步也日渐减少,2008年后尤其明显。)然而,举例说,你的工资由1000元/月上涨为2000元/月,但你的老板由月赚90000升至月赚200000万,这一相比起来,工人工资绝对量上升,但依然相对降低,贫富差距丝毫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加大,而供求失衡也愈演愈烈了。从这点上也不奇怪为什么资本家急需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了,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与本国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了把资本主义的矛盾扩散到世界以缓解国内矛盾,不过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生产无法调和的矛盾只会把矛盾扩大,并一步步埋下更大的祸根。

然而,似乎一直按这种生产方式进行下去,每个资本家的财产会必然越来越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资本家因为商品卖不出去而宣布破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生产的不和调和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调和的矛盾所必然造成的。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是市场,是世界市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总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发生矛盾,因此便引起供需失衡,同时,工人阶级财产的比重日渐减少,资产阶级财产比

重日渐增大,也加剧了供需失衡。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的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一旦失败,则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它的所有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市场是流通过程本身即资本主义交换方式的总表现,在这个领域中发生W’—G—W,商品所有者(卖者)与货币所有者(买者)共同表现为该市场的主体,其中W—G和G—W是独立地并列地和相继地出现,各个市场也是孤立出现的,许多市场彼此并列,互相分离,是孤立的,这不仅与这个商品资本有关,而且与不同种类的商品资本有关。(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价格机制是调节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制,供求机制是核心地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市场与这样的机制,导致价格信号经常出现偏差,这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因受到错误的引导而盲目生产,导致供需失衡。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必然的客观规律,虽然是人是主体但是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中存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加上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引致人们怀疑有神力在支配市场(阿披耶错误的源泉就出于此,但是他对市场经济推动信教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促使人们去求神拜佛,祈求得到神的庇佑,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因素也是资本主义客观规律必然导致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的价值尺度,它是由价值所决定的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绝不能因此说明价格是由价值与供求关系同时决定的,价格是一元的,只能由价值所决定,因为价格波动长期观察下来也是围绕价值的,价值对价格的决定表现在它对价格的长期决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通的自行车即使再怎么供不应求,也不会比一辆普通的汽车贵,为什么两者都供求均衡时自行车也不比汽车贵,而其他因素并不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供求关系表面上似乎是人的主观所决定的,但事实上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自于物质世界所引起人类对物质世界的需求罢了,可惜阿披耶根本不懂得这一点,认为供求关系是人的主观凭空产生出来的,因此他认为经济模式属于人的主观产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金融体系,垄断经济之类的在此就不做详细说明了。只需说明,这些新因素的出现不仅是对旧有经济的积极扬弃,不断出现潜在的炸毁资本主义社会的炸弹,而且也为新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关于这些大家可以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和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深入研究。

对于计划经济,阿披耶则把它归结为长官意志所决定的,因而把计划经济打成主观唯心主义。计划经济事实上应基于什么生产关系呢?很明显,计划经济是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上的,是按劳分配的,工人劳动了多少,就得到多少,仅需把一部分上交集体,剩下的归自己所有,而上交集体的那部分应用于公益服务,也即是说,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以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仅仅是价值增值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的劳动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以往社会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阶段上已经扬弃为这样的一种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促使生产力更高更快的发展,从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以全社会参与的计划性生产来代替以往资本主义仅靠供求机制自发、盲目的生产,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全社会参与的生产计划制定并非阿披耶所认为的长官意志,“领导拍脑袋”,而是全社会成员根据客观条件与自身真正的需求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与分配,其对象归根到底还是客观物质的,这也是人类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并加以利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凭空创造的。以往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等各种客观因素阻碍人类所探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终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得以为人所把握,人类真正摆脱了经济生活上“神力的”压迫,真正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同时说明这样的社会形态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各种生产资料必须是丰富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当今发达的互联网就是为这样的经济模式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常会使生产处于缓慢发展甚至是停滞,也正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参与计划制定的程度不高所导致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某些还可以利用的部分来发展生产力,也是合理的,并非是“补课论”。(“补课论”就是一种利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候的脆弱性来妄图恢复私有制的主导地位,恢复资产阶级统治的反动理论,这与利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是截然相反的。)把

计划经济理解成主观唯心主义的阿披耶是无法理解的。

总结

综上所述,阿披耶的哲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甚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都是十分混乱和矛盾的,他虽然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事实上其思想处处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其所犯的低级错误也是惊人的多。

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得到什么教训呢?

一,少用诡辩论,多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与回答;

二,平时应多阅读马列原著或相关书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三,待人接物时应少点傲气,多虚心思考,过多的自我洗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四,网络马克思主义者应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多为网民普及马列主义相关知识,多与反动思想作斗争;

五,反对修正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时刻注意结合时势而发展。

阿披耶精彩的诡辩值得借鉴,但其内容归根到底是错误的,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因此在这里我衷心希望广大吧友提高眼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争当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原理:(共7个) 1.【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怎样做到: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辩证地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④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注意包括的两个子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它集中的表现在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l、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 山东章丘中职学校马国梁 宇宙空间的大小是无限的。不论在你的哪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无限延伸,没有界限。 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是无限多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只是其密度不同。即便密度再低,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空间,得出的物质总量还是无穷大。 即便是宇宙中的实物质——粒子或者粒子系统,其数量也是无限多的。如果宇宙中只有一个粒子或者粒子系统,那么与无限大的空间相比,即等效于没有物质。因为在数学上,有限大除以无限大等于零。 同理,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无限多的,不管它的密度是多么稀疏。因为在数学上,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结果还是无穷大。如果只是唯一,即变相没有。 整个宇宙是没有起源和衰亡的,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因为它拥有无限多的物质资源,在无限长的时间内,它早已演化成熟且尽善尽美。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相似的。它的历史是无限长的。 假设宇宙间的实物质过去曾经相当集中过,有过一个“宇宙蛋”,那么宇宙蛋的半径也是无限大的。因为物质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大。如果密度无限大,那就意味着有限的物质不再占有空间,而不占空间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而只要密度有限大,那么物质的分布范围就是无限大。 只有有限的物质系统才能拥有有限的历史。从诞生开始,有成长、发展、衰亡、再生的循环演化史。没有什么事物及状态是永恒存在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宇宙中的物质结构从大到小是分为多个层次的。大小可与我们人类相比的物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我们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小尺度数量级为1米。 在微观方面,直接用我们的眼睛可以观察到大小为1毫米的物体,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微米的粒子,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纳米的粒子。而利用实验分析的方法,我们则可以发现大小只有1飞米的原子核。数量级为10的负15次方米。 但在宏观方面我们可就幸运多啦!把微观方面的最小数量级“10的负15次方米”反过来,改为“10的正15次方米”,那么这个距离只相当于0.1光年。可我们的眼睛只要抬头仰望夜空,就能轻而易举的直接看到几光年、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的恒星,能看到距离我们250万光年的星系。借助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甚至能看到远达100亿光年的星系,比0.1光年扩大了10的11次方数量级。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的距离呀!大家想想:如果把0.1光年看作是1毫米,那么100亿光年就相当于10万千米,扩大了多少倍呀! 即便这样大,可是与无限大的宇宙空间相比,它仍然是“沧海一粟”,甚至“微不足道”。这就是宇宙的伟大之处。 根据目前的观测结果我们知道:最大的物质系统为恒星系。再往上,即便星系间有群居现象,成团、成线、成片,但也都是松散的关系,构不成一级独立的物质系统。因为星系间的相对运动速度都达到了彼此的脱离速度,很容易分开。就像天上漂浮的白云一样。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观察到100亿光年远的星系,但还远远没有看到有边缘存在的迹象,因为在各星系间还有无数更小的星系。其实它们并不小,都是可与我们的银河系相比的星系,只不过距离更远罢了。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所在的“总星系”根本就没有边缘,它就按照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样子“延延续续到永远”。它是宇宙中唯一的当然也是超级的物质系统,是无限无界的开放系统,占据了所有的空间。 虽然我们人类的观测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无论高到什么程度,所能观测到的空间范围永远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用观测手段证明宇宙的无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无法证明“宇宙的无限”并不意味着“宇宙的有限”。可是在当今的科技界,就有那么一些人坐井观天,非要把我们所观测到的部分当成整个宇宙,并掀起了研究“宇宙的起源”的热潮。于是,“大爆炸宇宙”、“脉动宇宙”、“有限无界的宇宙”等模型纷纷出笼,并成为当今的“主流认识”,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不过谬论就是谬论,虽然它能一时蛊惑好多人,但永远不会成为真理。 诚然,“大爆炸宇宙”的提出者和拥护者找到多条有力的“证据”,但他们忽略了对这个理论不利的更多证据,有些说起来简直是笑话。 按照他们的说法,总星系就成了一个有限的孤立的物质系统。可这样一个自引力系统,又该如何平衡稳定呢? 靠旋转的离心力肯定不行。如果那样的话,边缘部分所需的速度太大了,并且速度没有来源。 既然已经观测到了星系的退行红移现象,那就用“宇宙膨胀”甚至“大爆炸”好了。可是在引力的作用下,物体的离心速度应该是越往外越小才对啊,到了边缘处速度就应该达到最小。但事实不然,在边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辩证唯物主义名词解释,李秀林第五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7、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18、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

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 A.有用即真理 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用辨证法观点来了解我们的人和事: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要结合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做到周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概括

成都戴氏教育集团德阳总校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知识框架整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讲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方法论→ 从客观存在的世界出发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 一个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 一个教育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 4、 划清一个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例: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资的反物资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的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 A .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 .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 .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 .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成都戴氏教育集团德阳总校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讲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的,即怎么样的问题)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观、方法论) 联系的观点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坚持发展的观点 原因:内因、外因→内外因相结合 发展的观点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用量变引起质变看问题 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两分法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事物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5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法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8、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②新陈代谢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④昼夜循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59、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劳动和社会交往 61、一些动物可能会“望梅止渴”,但不会“谈虎色变”,而人却会“谈虎色变”。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意识 B、动物没有反射性活动 C、人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有意识 62、下列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它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③它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具体方法④需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55、B 56、B 57、B 58、B 59、D 60、D 61、C 62、A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哲学原理 1、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P34: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观点P36: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客观的和规律性。 2、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P39:(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P4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P44: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经过了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五对范畴P38 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但在事物发展的无线链条中,因果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辩证法观点 B.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 C.坚持了人本主义观点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 答案:D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的斗争。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 A.客观性 B.矛盾性 C.实践性 D.社会性 答案:C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答案:C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案:D 6.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的统一。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D.理论和实践 答案:B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B.物质性C.规律性D.连续性 答案:B 8.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等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A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D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精读马列原著 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答案:C

辩证唯物主义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的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本讲开始进行哲学的复习 复习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复习的考点是: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知识归纳和讲解: 下面是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图表。本课的知识是以物质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界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科学的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哲学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三)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制约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因素: (1)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 (2)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 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表现: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意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内容:包含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青少年应具备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把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腐朽文化和各种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留言。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 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 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 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 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 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 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 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 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 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 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 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 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