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金主要创作年表

巴金主要创作年表

巴金主要创作年表
巴金主要创作年表

巴金主要创作年表

1、《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店。

2、《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3、《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4、《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5、《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6、《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7、《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8、《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9、《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10、《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图书公司;

11、《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12、《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13、《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14、《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15、《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16、《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17、《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18、《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19、《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20、《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图书公司;

21、《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22、《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23、《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24、《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25、《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26、《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良友图书公司;

27、《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28、《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29、《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30、《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31、《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图书公司;

32、《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33、《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34、《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35、《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36、《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37、《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0,开明书店;

38、《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39、《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40、《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41、《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42、《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43、《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44、《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45、《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46、《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47、《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图书公司;

48、《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49、《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50、《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52、《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 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 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变得深沉。作品内涵复杂丰富。《寒夜》 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 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孤寂。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物质的贫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迫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人物分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巴金写作特点

巴金写作特点: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读巴金的《寒夜》

. '. 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 ——读巴金的《寒夜》 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巴金的《寒夜》,真是寒夜“凉彻肌肤”的感觉,读完时正是晚 饭时间,可是没有食欲,只感觉压抑、沉闷、凄凉,真想扯开嗓子大喊一声,把积压心底的郁闷全部发泄出来。主人公汪文宣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如果处在现在这个年代会有质的变化吗?究竟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根源?曾树生真的做错了吗?当时政府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穷困中,生病了没钱医治,经济的问题加速了家庭的冲突直至破裂,可是这是主要原因吗?……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纠缠。 今日董老师(理论导师)的引领让我茅塞顿开,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原因太多了,除了社会背景,还有新旧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汪的母亲陈旧落后的思想,曾对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生活状态的追求;汪的从精神到肉体的接近枯萎的现状,曾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组合,即使在现在也很难有完满的结局,一个整天从心底里排斥自己的婆婆,一个只会用“无奈哀求”的眼光看着婆媳吵架的丈夫,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的上司,这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一位内心向往过上她自己定位的滋润的“小资”生活的女人的改变,这是不是不可理解。汪文宣为何不改变?为何不能在爱他的两个女人之间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何不奋起、不主宰自己的命运?令人惋惜的同时不无遗憾啊。 感谢董老师,真诚的!这样的交流很有收获,让我模糊的思维开始清晰起来,也许我还是辞不达意,但是,至少他把我领到了一个路口,谢谢! 08年10月28日 阅读无止境,想把下面几句话送给自己: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不是生活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的灵魂,用好书充实思想的流脉。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近十年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我简要将近十年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概括。 一、文学审美视域 这是《寒夜》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角度,《寒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视域进行解释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此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悲剧根源、叙事方法、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如刘彦龙《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生存困境等方面说明《寒夜》的悲剧性。从而又间接分析主人公汪文宣的懦弱形象及曾树生是现代新女性形象。在叙事方法上,如肖照东的《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就是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之间的守与放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而思想主题都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批判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二、新女性时代视域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没有话语权,而在这部作品中曾树生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展现出新时代新女性形象。如王芳丽《对巴金<寒夜>曾树生形象再认识》中认为曾树生是一个饱满的新女性形象,敢于走向社会,敢于大胆地只求自己想要的。又如张欣南《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中认为曾树生不再依附于男人,对生活无所畏惧,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巴金小说塑造的新女性的形象曾树生是独树一帜的。 三,文化心理视域 这种视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成因、心理状况作出分析,。如杨秋红的《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认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并非是旧文化所导致的,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从古至今的有关婆媳关系的作品,发现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证明婆媳矛盾不是封建观念旧文化所导致,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又如李黛岚《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寒夜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中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矛盾性最终铸成悲剧。 综上所述,《寒夜》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是多样的,每一个解释者用自己的视域去和作品本身的视域交流、融合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就会产生。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的总和接近和构成了艺术文本的全部意蕴,才能使这部作品,具有日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但对《寒夜》的研究也存在薄弱点,例如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研究则少见,如果我们能够多对其空白点进行探索,也许就能够进入理性、客观的科学研究新境界。 《宋史》中对鲜于佚的文学创作方面的评价很高,但对于他的诗歌研究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论题,由于他的作品大量散失,使得后人不愿意或忽略了对其诗歌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洋州三十景》进行浅析,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出山水诗中“意”和“神”的关系,并探讨出他对山水诗的升华以及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大气,更得出他本人眼光的高远和独特的创新思维。

巴金复习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芇甘)。“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中篇小说《灭亡》时的署名。 2、在沪、宁求学和养病期间,巴金与旅居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通信,极受鼓舞。他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论著《面包略取》(即《面包与自由》)。 3、从(1929 )起,到(1937)年,是巴金创作的丰收的年代。 4、巴金写有许多“三部曲”,例如“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等。 5、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创作了题为“抗战三部曲·火”三部曲,它包括了《火》、《冯文淑》、《田惠世》等三部。 6、《寒夜》的出现,表现出巴金的创作进入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帮助着巴金的创作进入( 2 )个高峰时期。 7、从1978年底开始,巴金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表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历程,是一个饱经沧桑、阅历的老人的真知灼见。 8、巴金曾获得许多国际文学奖励。例如1982年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 9、巴金漫长的思想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他滋生、萌芽了(民主主义)思想、第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第三阶段中,他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 10、民主革命时期,巴金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是(爱国主义)思想。

11、在法国期间,对巴金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卢梭)的(民主主义)。 12、《激流三部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作系统深入的描写。 13、巴金作为新文学史上的第(2)代作家,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和批判的精神。 14、受左拉长篇系列小说的影响,巴金打算在《灭亡》前后各加两部,写成连续性的五部小说,它们是《(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15、《激流三部曲》开始动笔于(1931 )年,他先写了一篇《总序》,写完后决定把《(春梦)》改为《激流》。 16、《(随想录)》是巴金解放后散文创作的高峰。 17、在左翼文艺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激励下,巴金的视野也转向了工人,他连续写了两部反映旧中国工人苦难生活的小说《(砂丁)》、《(萌芽)》。 18、巴金的小说《萌芽》,又名《(雪)》,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了(煤矿工人 )非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资本家贪得无厌的血淋淋的罪行。 19、《死去的太阳》以1925年(“五卅”)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吴羊清) 的塑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反映并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20、《海的梦》通过岛国少女(里娜)背叛家庭,与爱人(杨)一起帮助太平洋上的岛国利伯洛的奴隶解放、反抗高国侵略者的事迹。 21、巴金的小说《(团圆)》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顽强杀敌的精神,后来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22、《(黄文元同志)》是巴金根据邱少云烈士事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 《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 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巴金在整个抗战中, 先后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 所到之处遍地狼烟、满目焦土, 日军的暴行及人民的痛苦, 都强烈地震撼着他的爱国之心。他的一些亲人和朋友, 因战争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他自己的家也曾遭到战火的焚毁。他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辛勤写作, 以此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巴金原名李芾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四川一个望族子弟。他虽从小生活富足,却偏爱与一班贩夫走卒做朋友,因而懂得了许多下等社会的艰辛,对他们抱以深切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中)。巴金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着作有《灭亡》、《海行》、《海底梦》、《电椅》、《光明》、《雾》、《复仇》、《家》、《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萌牙》、《沙斗》、《雨》、《将军》等等。从特色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第二、提倡憎恨哲学。托尔期泰、泰戈尔等宣传“爱的哲学”,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爱其影响,冰心是其中的代表。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的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妺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

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众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第三、作品题材具有世界性。巴金作品多好采取异国故事,中外学者均以为巴金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影响较深。他的《复仇》以十四短篇组成,而其中十二篇的主人公皆为欧洲人物。《电椅》、《海底梦》、《光明》中期的《未寄的信》、《我的眼泪》也是如此。作品以异域人物及背景为题材,本可以发生一种最可宝贵的异国情调,但也不容易讨好。文学含时代、环境和种族三大要素,我以为环境、种族的关系,比时代还要重要。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结构至为复杂,非白幼浸润其中者不能充分了解。赛珍珠自幼生长中国,

巴金寒夜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

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辜也平

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辜也平 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巴金的创作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然而任何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文学风尚的更替,以及作家本人生活、思想历程的变化,巴金的创作风格在主导特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某些风格因素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里仅从文学时尚与作家心境双重影响的角度,分阶段对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宏观的论述。 一、直面惨淡人生的文学尝试 五四时期,巴金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鼓吹新文学的刊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文学风尚也影响、熏陶着他。稍后,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流派中,巴金更倾向于接受文学研究会。 他曾是《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的热心读者。在一九二二年九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他不仅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不满,还表达了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 的由衷赞赏。而当后来谈到对他产生影响的同时代作家时,巴金所列举的也大多为文学研究会作家。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对巴金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创作基调的确立有着较大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们认为 “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压迫的国里”,作家更应该注意观察和反映“人人感着生活不安的痛 苦”,表现“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向新进取的青年”思想上的冲突①。他们还认为,“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泄于文学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