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姓名(居中)(小四号字)

得分:

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居中)(五号字)

【摘要】: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出现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注意理性分析引起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只能伤害“科学发展”,切不可让它持续泛滥。文章认为,我国当前出现两极分化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因,也有我国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策略考量所产生的特殊原因。解决的基本思路: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二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形成“橄榄型”的分配袼局;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要坚决切除“特殊利益集团”。

【关键词】收入差距;两极分化;效率与公平;特殊利益集团

我国当前存在的严重的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愤慨。不少人哀叹民生之艰辛,把看病难、住房难、升学难.称之为“新三座大山”.可见其心中的不满达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更有甚者,有的人因对社会贫富悬殊的不满,产生了仇官、仇富情绪,甚至对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制度心存疑虑。这种不满情绪常常进一步演化为非理性的泄愤,成为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助推器.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事业健康发展。因而,如何正确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并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的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出现的“自然性"

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离的现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在实施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政策的同时,就反复强凋我们搞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2目,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强调说:我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直至生命的晚年,面对中国分配格局的变化,邓小平更加关注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指出:“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1992年12月,邓小平在上海休息期间看到《参考消息》刊登外电报道的两篇文章:《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其中一篇文章提到:“西方实行自由市场的自由派所面临的挑战将不仅仅是显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效率高,而且还要显示资本主义在分配上是公平合理的。”这两篇文章表示这样一种意向,这就是,西方学者承认中国10多年改革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但是他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因而认为,资本主义不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比社会主义更高,而且要在财富分配方面比社会主义更合理。看到资产阶级学者的公开叫板,邓小平感触良多,说:“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

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他还特地要求工作人员把这段话记录下来,送给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可见他对分配问题之重视。

然而形势比人强。僵化的体制一旦被打破,中国经济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迅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华莱士等外国朋友强调,我们不会出现两极分化,也不允许两极分化,是为了解除人们对先富起来政策的担心的话,那么到了晚年,邓小平频频对收入分配问题发话,显然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的现实。

邓小平的担忧是完全有根据的。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71,比较合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基尼系数一路走高,当前有多高,虽无统一的定论,但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近些年评估数据一般都在O.47以上。据央视《面对面》2010年8月23日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国际社会所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6年升至0.49。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是0.47。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经进入了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现象。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已经处于警戒线上,或者说是处在某种临界水平上,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将会带来的两极分化和其他的社会问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很难预测。

面对我国社会分配出现的新情况,邓小平作出了新的判断。1993年,他在一次谈话时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收入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还警告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收入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邓小平在讲到我国当前如现的两极分化时,用了“自然出现”一个短语。所谓“自然出现”,就是指两极分化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们既要尊重客观必然性,又不能作客观规律的奴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干预生活,改变现实。虽然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趋势难以避免,然而通过人的有效努力,特别通过社会制度的建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可以把这一趋势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所以在今天,面对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的现实,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自然出现”的论断,充分认识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出现的“自然性”,理性地分析和思考我国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我国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成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决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我以为,我国当前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既有市场经济普遍性的根源,又有我国特殊国情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所采取的政策所产生的特殊性根源。

首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际上已经隐藏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化,实际上涉及到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时,饱经被剥削、被压迫之苦的中国人民理所当然把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在那时,整个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富悬殊,没有两极分化,大家沐浴在社会主义的平等友爱阳光之中,破天荒地感受着历史主人的幸福滋味,其历史意义不可谓不大。然而,这一历史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在那时公平问题解决了,效率问题凸显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家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社会效率低下,人们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生活极端

困苦。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效率。邓小平顺应这一历史情势,提出实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我们迅速解决温饱,走出贫困,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政策实际上已经隐含着收入差距拉大的可能性。因为每个人的体质、能力以及社会条件等是有差异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集体严格控制着生产资料,不允许任何人侵占,因而就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特殊的社会条件享有优先分配的权利,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又不可能为那些体质好、能力强的人提供释放其能量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因而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家都处在同一贫困线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先富起来。而现在,党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使一些强者的能量能够释放出来,才华能施展出来,从而获得了更大利益。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默认了一部分强者”天然特权”同时,也就默认了另外一部分弱者“天然”地不具备这种特权。这样,弱者在竞争中就“天然”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再加上改革开放的过程,又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优先占有社会资源,而另一些人则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中被边缘化。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很难出现我们所期望的“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而是出现了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能富”与“不能富”的关系。

其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就难以避免收入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问题的出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从此,进一步拉大了社会分配的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为商品的价值有强烈的增殖的欲望,不停地运动、不断地扩张是其内在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并指出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为了使自己的资本增殖,资本拥有者通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皮式的残酷竞争,完成了资本从积累到集中,又从集中到集聚的过程,其间有人变富,有人破产。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实施市场经济后不出现两极分化的。从理论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这一区别主要体现社会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上,而在经济运作形态上,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只能按照资本自身的逻辑运行。也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资本的竞争程度十分激烈,其扩张速度十分惊人。总之,我们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难以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我们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这一消极现象降低到最低的地步,然而完全消除是不现实的。

最后,我们所采取的渐进性的改革策略,也是我国今天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乃至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30余年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机智地采用“增量改革”的战略。所谓“增量改革”,是指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旧体制的强大与惰性,如果对之发起正面冲击,难免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为降低改革成本和减少社会震荡,在维持原有体制不作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在它的外部增加新体制,从而一方面发挥新体制作用,另一方面又用新体制来抑制旧体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轨制”。然而,“双轨制”一方面打破了计划经济僵化的体制,搞活了经济;另一方面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寻租”的可能性。一些有权者利用市场轨和计划轨的价格差异,大肆寻租,一夜暴寓。有的学者称这一现象为“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主义”,“官家资本主义”),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在改革中出现了“特殊利益集团”。

三、解决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弄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以人为本,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

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各代领导人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进行不懈努力。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邓小平提出“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直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都生动地记录了我们党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前进历程。我以为,以上理论思想是对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是解决当前业已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的根本指针。各级党政干部,每个老板、企业家都要好好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只有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好经济生活中的公平分配问题。

2、在效率与公平之问保持必要的张力,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谓难题,是因为二者不可兼得,诚如奥肯所说,公平或者效率,我们面临着选择。也就是说,选择了公平就意味着牺牲了效率,选择了效率意味着牺牲了公平。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决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以来.我们党就一直重视探索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到了党的十七大,我们党终于形成了一个能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思路,这就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思路。党的十七大所形成的崭新的分配思路的最大特点是,把公平的原则贯穿于分配的全过程,一改过去那种把公平与效率分割开来(似乎第一次分配只讲效率,到再分配时讲公平就行了)的做法,而是强调在两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形成一个“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一,在初次分配中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特别要下决心切除“特殊利益集团”

一个社会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分配上有一定差距,乃至出现不同利益集团,属于正常现象。但问题在于财富的来源要正当。现在民众对分配问题意见最大的是两个:一是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优先分配,成为社会富裕的一极;二是改革中出现的以公权为背景的“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其独特的地位获取腐败收入,成为社会暴富集团。第一,行政垄断是当前分配不公的最大源头。第二,“特殊利益集团”独特地位获取腐败收入,成为社会上的暴富群体,是两极分化的恶性表现。

我们必须正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和两极分化的现实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社会公平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说,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平也是硬道理,舍此便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陷人社会两极分化的陷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采取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梁柱.邓小平晚年心系分配问题Ⅲ.中华魂,20LO(7).

4.李迅雷.中国财富差距至少超过40倍较2009年将近翻了一番tN].第一财经日报,2010—0.5—12.

5.乔磊.中美两国的富人有什么不同.学习时报,2010—09—13.

6.嫡丽芳.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U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lO)t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

【8】香港反思贫富差距过大各方反映不一【NJ.环球时报,2009-10—2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州.人民出版社,1995.

【lo】昊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U】.新华文摘,2009(9).

【ll】周瑞金.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Ⅱ】.炎黄春秋,2009(12).

【12]权威报告称中国91%qZ,元p是高干子-k-IEB/OL].时代周报,h抗p://www.xici.net /maln.asp?url=/d9*******.hun,2(X}9-06—25.

【13】《广州日报》评论员.收入分配改革绕不开的命题【z】.理论参考,2010∽.【1413巳国.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不公[zJ.理论参考,20LO(7).

【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16】中共中央关于常3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lMl.人民出版杜,2005.

【1 7】胡锦涛.高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18】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Uj.求是,2010(7).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吕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阐述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整体的现状数据分析 (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 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 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

元,2007年为18 934元。①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具体参见下页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加到15781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45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1.0元,增长了近35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作者:————————————————————————————————日期: 2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谈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始至今一直处在转型之中,30多年来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过分拉大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总体来看,贫富差距呈现过大趋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最富裕的20%人口与最贫困的20%人口所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之比为10.7。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左右。据调查,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殖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2、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 2.1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原因造成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首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先沿海后内

陆,先东部后中西部的阶梯式发展战略,在开放的时间、程度和优惠条件的差别,使得先开放、先改革、先搞活的东部地区得到优先发展,这样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建国后为了改变一穷二自的落后面貌,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抉择。在国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通过“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重任。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子农村和农业。城乡在资金、技术等发展上的失衡,政策上的差异,造成城乡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是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资金充裕的地方,而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教育水平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差距相关。个人收入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政治身份等有关系,其中受教育水平对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小学文化程度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5%,分别高于城市23.8%和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以上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关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薪酬管理作业: 《关于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收入差距也显著地扩大,集中体现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收入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城乡收入差距引人关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将严重影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社会的协调稳定,最终影响我国共同富裕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慢慢拉近,反而差距不断扩大。 对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我做了如下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这是我国存在的历史性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这样,农民就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 (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word资料22页

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2011-12-08 16:22:38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有662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5) 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今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了解到上述信息。 蓝皮书指出,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少数年份是有所反复的,如1980-1983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急剧缩小的几年,1994-1997年是收入差距小幅缩小的阶段,其他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比如1984-1994年和1997-2009年,基本上呈现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收入差距上升到3倍以上。 蓝皮书指出,这一差距达到了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的程度。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超过3倍以上,则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据了解,中央正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 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提出以“城乡统筹”的精神为建设农业农村的总方略或总要求,但事实是这7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总体上仍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差距较小,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另外,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我国城镇人口不到50%,社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投给了城镇,占87%,尤其是把资金投向大都市。”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超过一半农民希望国家征地 蓝皮书中对全国160个乡镇184个村庄的1913户农户的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农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且越是大城市对于农民越有吸引力,只有极少数农民愿意自己的下一代仍生活在农村。 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已经开始走出土地是保障、土地是命根的传统观念,土地逐渐成为他们获取收入的来源之一,成为产权观念的一部分。农民愿意将土地以转包、出租、入股的方式流转出去。 超过一半的农民希望国家征用土地,唯一的要求是得到合理的补偿。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SPSS预测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S P S S预测分析 课程:经济预测 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和意义: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象意义。在分析1978-200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基础上,用SPSS统计软件模拟曲线预测未来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能够熟练使用SPSS 软件中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并针对各种不同的模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力争通过此次上机授课,使学生具备较强的SPSS软件分析预测能力。 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指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依据其关系的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字模型(回归方程),用来近似地表示变量间数量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按分析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分析;按分析变量间的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与非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1978-2005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值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功能(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并根据此方程预测下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值。

实验目标与结果: 能够运用多种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选择拟合效果好的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得出的回归方程预测下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值。 程序与步骤: 一、向SPSS系统中输入原始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具体操作程序是: 1、打开SPSS系统,进入Data Editor。 2、点击Variable View,定义变量性质。

3、点击Data View,输入原始数据。 二、应用SPSS实现回归分析的步骤: 1、点击Analyze菜单Regression中选择Curve Estimation命令。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T09:19:10.0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上)供稿作者:闫新娟 [导读]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河南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讲过:“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现在,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是该高度警惕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程度。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该差距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再加上城乡居民所实际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从某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联。 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著;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不能从发展上找原因,而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一是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从土地的流转和升值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三是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政策也是沿用了原有政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改革后20多年来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而言,也主要来源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别的逐渐拉大,并逐渐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这不能不归结为体制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城乡整体角度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是有关系的。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3、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垄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及缓解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不合理的,因为有的收入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有的收入并非基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而是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改革不到位和政策措施滞后、手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差距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否则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会落到少数人手中,由于我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2001年12月第15卷第6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 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Dec.,2001 Vol.15,No.6 [收稿日期] 2001—10—11 [作者简介] 董建文(1955— ),男,副教授。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董建文 (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由权力资本、城乡分割、地方垄断、行业垄断以及灰色收入所造成的 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因。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机会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1)06—0013—05 C ause of large income gap bet w een Chinese resident and countermeasures DON G Jian 2wen (S handong Economic M anagement Cadre πs C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residents πincome gap is too large.The unequal opportunity caused by power capital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the local monopoly ,the professional monopoly as well as the ‘gray ’income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oo large income gap of our residents.Now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problem of too large income gap.K ey w ords :the residents πincome ;income gap ;gini coefficient ;unequal opportunity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地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数量化指标是基尼系数,它以家庭为衡量单位。此系数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相对收入差距越大。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12-013之间为比较平均,013-014之间为比较合理, 014-015之间为差距过大,015以上为差距悬殊,极易出现 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一般说来基尼系数高低与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基尼系数越高,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14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达0135,均高于013左右的世界平均基尼系数标准,收入差距脱离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畸高,与经济发达程度不相吻合。 事实上,01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例如: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0145甚至更高的基尼 系数,一方面,说明改革之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又表明中国 已成为世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基尼系数为014)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 其一,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是1186倍,1997年上升到2147倍。而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 都小于116,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超过了2。按照国际的一般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 DP 为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17倍,但我国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517%,比1997年的4015%下降了418个百分点;农村人 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141%,比1997年的38161%下降了512个百分点。1997至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经历了连续四年的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已 达到315:1,如果包括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内容(如城镇的人均公共设施占有水平、城镇的人均隐性福利供给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其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例,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华南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相比,绝对差距为221元,相对差距两者的比值为1168:1;到2000年,最高的华东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绝对差距达到1774元,扣除物价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04)。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 and 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静静万兵时间:2009-3-26 16:22: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 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