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爱这土地 获奖【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 获奖【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  获奖【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  获奖【一等奖教案】

2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

【教学提示】

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寂静幽静恬静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2.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3.同学们()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序幕:阅兵掠影营造氛围 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

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 (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中的“也”字有什么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什么样的情感? 4、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配品读任务,合作探究完成 (按照学习小组分配品读任务。) (三)交流展示品读成果 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 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谁愿意说? 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好吗? (生看图片) 师适时解说:1997年香港回归,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8年的中国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让世界为之惊叹! 2009年的阅兵式,强大的中国国力接受世界的检阅!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承办的世博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百年世博,展示的人类文明的辉煌。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屏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屏显)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屏显)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下,一幅血淋淋的包身工生活图画展现于读者面前。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这就是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她们当然不可能享什么福,也不可能见到外面的什么花花世界,甚至连充足的睡眠都得不到,就在晓星刚刚消失的时候,在带工的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了。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天真活泼,但这群包身工们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甚至连“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迟钝了。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细节描写,极俭省地描绘出她们日常境遇的悲惨。 在具体描写了包身工的居住环境之后,作者用“但是”这个转折联词,笔锋一转,承上启下,说明她们并非“猪猡”,“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然后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两相对照,以铁一般的事实戳穿了带工们的无耻谎言。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居住的不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当然也不是“鱼肉荤腥”。带工老板们都是一些丧尽天良的寄生虫,渴望的是最大的利润,所以他们规定的定食“是两粥一饭”。粥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吃早饭的时候,“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根本没有添粥的机会,那些因为“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包身工,甚至连一碗粥也吃不上!通过这一个场景,就把包身工猪狗般的非人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其间,又通过“芦柴棒”生病被打一事,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语文9年级下】教案1:1《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本诗中诗人抒发的对历经磨难的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 (生答:《黄河大合唱》) 师:它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呢? (生答:抗日战争时期) 2、简介抗日战争,引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而今年刚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六十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那段历史,并牢记它。想想当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多少爱国志士大声疾呼,尚思报国,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艾青的诗人,他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艾青,去感受他对祖国真挚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大屏幕出示艾青的资料,教师并作简单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屏幕出示,指明学生朗读。) 师:艾青被誉为诗坛泰斗,在他的的诗歌中,往往借助太阳、土地这样的客观事物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其中写得最动人的就是于1938年11月17日与武汉创作的《我爱这土地》。 三、背景介绍: 师: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38年。 (放纪录片,教师配画外音。) 师:(低沉,悲愤)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卖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个镜头就是从母亲手里夺过幼小的孩子,抛向空中,用刺刀刺死,甩向别处。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他们的暴行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诵。 师: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音乐声起)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下面,老师来朗诵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2遍)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 ——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纪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

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 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 2、朗读指导 ——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 ——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 ——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教师领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导入 (1)新闻中播出一幕。有一位久居台湾的老者刚踏上故乡的土地,慢慢地从怀中掏出一个褪了漆的木匣子,里面的泥土是几十年前离开家乡时带走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抚摸着匣子里的泥土,一边注视着足下的土地,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同学们也许不知道,离乡背井的人们,远渡重洋的海外游子,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泥土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不知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这一独特的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凝聚着 他独特的思想;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2)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抗日爱国 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何处,誓做中国魂。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浓浓的爱国深情,自古以来,华夏儿女有谁不爱自己的国家,有谁不眷恋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聆听他的心声,感悟他对土地,对国家的挚爱深情。 二:作者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艾青。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诗人。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他的诗歌中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艾青他称自己是“悲哀的诗人”,他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者”。(学生齐读)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诱因,也就是它的创作背景。 ——大家打开书,看看本诗创作于哪一年?一起说吧! (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的中国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之下呢? (那么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那灰色的1938年。)(画外音)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

包身工_优秀教案

《包身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 疏通字词(早自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a)怔住(zhang)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乃熙,号端先,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

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报告文学简介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我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三大里程碑似的作品: ?夏衍《包身工》我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开我国现代文学史报告文学的先河。 ?(扛鼎,举起大鼎;也形容勇武有力。扛鼎之作,指很有分量的作品。)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成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以歌颂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研究,终究摘取了数学王国王冠上的“明珠”为主题,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近乎否认的认识。 三、背景知识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

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

包身工 教案

《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对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有一定的认识 2.具体分析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8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2.作品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抓住现代诗歌的四个鲜明特点组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但这首诗则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每句的节奏可按3个节拍处理,每个节拍可作一短暂停顿。这样,诵读时节奏感就可以体现出来。我先引导学生用竖线画出每句的节拍,然后组织诵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本诗的节拍划分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乌,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学生各自诵读的基础上,再正误,择优诵读,然后由教师范读,最后是师生一起诵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学生大体掌握了本诗的语言节奏。但是,仅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把握诗句声调的高低、语流的缓急等,这样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于是,师生又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练读。 二、展开想象,感受其图画美 古人论王维的诗,称之为“诗中有画”。艾青的这首也是如此。我问学生:“你们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说“看到了一只不断‘歌唱’的多情鸟”,有的说“看到了‘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的说“看到了‘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还有的说“看到了‘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说,这只多情鸟歌唱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一幅回荡着历史强音的巨画!我又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是联想到抗战时期的“台儿庄”、“青纱帐”、“太行山”、“白洋淀”,“黄河在咆哮”的怒吼,“狼牙山五壮士”的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教案(1)(新版)语文版

13.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示范教案(14包身工)

14 包身工 从容说课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2.《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文导入】 谈话引入: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2.背景透视:《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相关资料: 艾青笔名的来历:艾青原名蒋海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诗人借用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思2.土地、河流、风、暴雨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导思3.“我”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导思4.诗人眼中的泪水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