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微生物名词解释(路福平版)

新微生物名词解释(路福平版)

新微生物名词解释(路福平版)
新微生物名词解释(路福平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路福平)版

整理者:Chuck

1.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指绝大多数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和看清,以及

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生物(prokaryotes):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的DNA的原始单

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大类群。

3.细菌(bacteria):是指细胞短(直径约0.5u 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

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

化。

5.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等多种生理功能。

6.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一种大分子聚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7.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8.外膜(outer membrane):又称外壁,是Gˉ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肽聚糖层外,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磷脂和脂蛋白。

9.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位于Gˉ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物质。由类

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10.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指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20余种蛋白,多数功能还不清楚。

11.孔蛋白(porins):是由三个相同分子量(36000)蛋白亚基组成的一种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一直径约1 nm的

孔道,通过孔的开、闭,可对进入外膜层的物质进行选择。

12.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13.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在Gˉ细菌中细胞壁与细胞膜间的存在生物一连续空间。

14.L 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15.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

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G+细菌形成。

16.间体(mesosome,或中体):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G+细菌。

17.颗粒状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

存营养物。

18.磁小体(megnetosome):存在于水生趋磁细菌或磁定向细菌体内,大多数具有Fe3O4、褐铁矿Fe3S4或黄铁矿

FeS2组成的细胞内含物,直径在40-60nm,并被束缚在一层磷脂、蛋白质和糖蛋白的膜内。(是一种被某些细菌用来确认地磁场的内含物,由磁性铁组成。)

19.羧酶体(carboxysome):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其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nm,内含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20.气泡(gas vocuoles):许多光合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中存在的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内由数排

柱形小空泡组成,外有2nm厚的蛋白质膜包裹。

21.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和基因组。指原核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

的原始细胞核。

22.细胞质(cytoplasm):是位于细胞膜和拟核之间的物质,无色透明,呈粘液状,主要成分为水、蛋白质、核酸、

脂类、并有少量的无机盐和糖。

23.芽孢(endospore, 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

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4.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

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25.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

可细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26.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

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7.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

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28.菌落(colony):将单个或少数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繁殖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

落。

29.菌苔(bacterial lawn):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表面上,使大量“菌落”互相连

成一片,形成菌苔。

30.放线菌(Actinomyces):是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

31.分生孢子: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然后细胞膜内陷,或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陷;

再由外向内收缩形成横膈膜;最终把孢子丝分成一串孢子丝。

32.孢囊孢子:放线菌中的游动放线菌属和链孢囊菌属在菌丝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可以放出大量的孢囊孢子。

33.蓝细菌:也称蓝藻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

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34.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类菌质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多数为致病菌。

35.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种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

36.衣原体(Chlamydia):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具有滤过性的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37.真核生物(Eukaryotes):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

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38.芽殖(budding):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逐渐增大,再脱离母体细胞后形成新个

体的繁殖方式。

39.裂殖(fission):是少数酵母菌进行的繁殖方式,即酵母细胞延长,核分裂为二,细胞中央出现隔膜,将细胞横

隔分为两个具有单核的子细胞的繁殖方式。

40.生活史:是指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包括无性和有性过程)产生新个体的全部过程。

41.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在繁殖过程中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4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反之,进入菌体后并不进行增殖或引起溶菌的则称之为温和噬菌体。

43.反受体(antireceptor):病毒吸附蛋白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

做反受体。

44.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称感染复数。

45.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大量噬菌体吸附于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

导致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之为自外裂解。

46.裂解量(burst size):是每个受侵染的细胞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数目。。

47.效价(滴度)(titre, titer):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48.一级生长曲线(one-stepgrowthcurve):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滴度为纵坐标,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

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

49.溶源性(lysogeny):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

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50.前噬菌体(prophage):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敏感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genome,

即核染色体)上,这种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称作前噬菌体。

51.多角体(polyhedron):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52.微生物的营养(nutrition):指微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合适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的生长、繁殖之需并完成各

种生理活动,称作微生物的营养。

53.营养物(nutrient):是微生物构成菌体细胞的基础材料,也是获取能量以维持其他代谢机能必需的物质基础。

54.碳源(carbon source):凡是可以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55.碳源谱(spectrum of carbon sources):如把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可利用的碳源范围即碳源谱。

56.双功能营养物(difunctional nutrient):对一切异养微生物来说,其碳源同时又兼作能源,这种碳源称为双功能营

养物。

57.能源(energy source):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58.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59.无机盐(mineral salts):无机盐或矿质元素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源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

6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

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6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运送,是一种物理扩散作用。被输送的物质靠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力,

溶质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扩散,知道两边的浓度相等为止。这个过程不消耗能量。

6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

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63.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指一类需要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想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

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64.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

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65.培养基(medium):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

66.新陈代谢(metabolism):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为新陈代谢。

67.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68.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药消耗能量。

69.初级代谢:把营养物质转变成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对机体具生理活性的物质,或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物质的一

类代谢类型。

70.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7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7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RC):又称电子传递链,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

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

7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有机化合物通过一系列大电子载体被转给分子氧或者其他有机分

子时发生氧化磷酸化。

74.生长(growth):是指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把营养物质转变成细胞物质,增加个体质量的过程。

75.繁殖(reproduction):是指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进行分裂,产生同亲代相似的子代细胞的过程。

76.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这种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称为同步生长。

77.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78.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

79.连续培养(Continous culture ):又称开放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

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80.恒浊器(turbidostat):是一种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

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器。

81.恒化器(chemostat或bactogen):是一种控制恒定的流速,使由于微生物生长而耗去的营养物及时得到补充,培

养室中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微生物的恒定生长速率的连续培养装置。

82.最适生长温度(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简称最适温度,是指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

温度。

83.基因突变(genemutation):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置

换、缺失或插入,因其发生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

84.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

85.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

能力,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86.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成为对某种(或几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

子具有抗性的一类变异类型。

87.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

变型。

88.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89.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

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90.转座(transposition):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

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称为转座。

91.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92.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称为光复活作用。

93.表型延迟(phenotypiclag):诱变剂一般只作用于DNA双链中的某一条单链,故某一突变还是无法反映在当代的

表型上。只有当经过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后,这一变异才会在表型上表达出来,于是出现了不纯菌落,这就叫表型延迟。

94.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一起,并发生重新组合,产

生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

95.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

并能够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96.转导(transduction):利用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菌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

换与整合,是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97.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

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98.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

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99.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

主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溶源转变。

100.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101.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将两个性状不同的原生质体混合在一高渗溶液中,通过物理或化学等因素的刺激,促进两原生质体细胞膜融合,导致染色体之间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02.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是指同种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融合,不经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的升值过程。

103.衰退(degeneration):随着菌体不断的生长,负突变菌株的数量占整个菌体数量的比例增大,最终导致菌株的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这就是菌种的衰退。

104.生态系统:即微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包括动植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105.矿化作用:是指复杂的有机物,经过非绿色植物(菌类)的作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矿物质)的过程。106.互生(metabiosis):可独立生活的两种微生物,当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者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成为共生。

107.共生(symbiosis):是指两种微生物相互依赖,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一旦分离,就都不能很好地独立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108.寄生(parasitism):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后者体内取得营养物质并生长繁殖,同时伤害甚至杀死后者的一种相互关系。

109.拮抗(antagonism):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抑制甚至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关系,称为拮抗关系。

110.捕食(predatism):一般指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111.环境污染:主要指土壤或水体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外来有害因素的破环而失去了平衡,导致物质流、能量流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

112.BOD:即“生化需氧量”,一般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是mg/L)。(顺便看一下COD,TOD,DO,SS,TOC等概念哦~~)113.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114.外毒素(exotoxin):指在病原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注意与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区别哦~~)

115.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人类或脊椎动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建立起来的,可代代相传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用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入侵的生理防卫功能。

116.抗原(Antigen,Ag):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也称免疫原或完全抗原。

117.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118.抗体(Antibody,Ab):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刺激体的B细胞后,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19.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凝聚成可见的小块,成为凝集反应。120.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组织浸出液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在合适的电解质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12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指有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质粒、附加体、粘粒、抗药性质粒、Ri质粒、Ti质粒 2.酵母、真酵母、假酵母、假丝酵母、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匍匐菌丝、假根 3菌落、菌苔、菌膜、糖被、粘液层、菌胶团、R型菌落、S型菌落、小(微)菌落 4.λ噬菌体、P1噬菌体、T2噬菌体、φX174噬菌体、SV40 5.菌索、菌核、子座、子实体、吸器、菌网、菌套、附着胞、附着枝、哈氏网 6.单倍体型、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 7.种、菌株、型、品系、群、亚种、小种 8.支原体、衣原体、菌质体、原生质体、中体(质体、中间体)、类菌质体、类菌体、类囊体、立克次氏体、L型细菌、疵壁菌、球状体、包涵体 9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补充培养基、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二元培养物 10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螺旋体、原生动物、粘菌、地衣、极端微生物、悉生生物、光合细菌、螺旋藻、古细菌、蛭弧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子、不可培养微生物、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11异形胞、异核体、胞壁质、假胞壁质、质壁空间、周质 12寄生、腐生、兼性寄生(腐生) 13溶源化(细胞)、非溶源化(细胞) 14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17免疫、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基、血清型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固定) 18菌丝、菌丝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假菌丝、菌褶、菌环、菌托、子实体 1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生长因子、耐药性因子、转化因子 20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肉毒素、伴孢晶体、δ—内毒素、苏云金素、β—外毒素 21胞囊、芽孢、营养细胞、有性孢子、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内生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22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型、化能无机型、光能有机型、光能无机型 23被动扩散、助长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胞吞、胞吐 24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V-A菌根、豆白红蛋白、根瘤素、哈蒂氏网、根际效应25.LPS、ELISA、BT、EM、PGPR、LB、PHB、MPN 26膜套、内膜系统、壁膜间隙 27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28 16s rRNA分析法、三域(原界)学说 29 鞭毛、菌毛、性菌毛、纤毛 30外显子、内含子、转座子、插入序列 31生长、繁殖、分化、发育、产能代谢、耗能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初生代谢、次生代谢 32同宗结合、异宗结合、锁状联合、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杂交、准性生殖、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子囊盘、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33基因、基因型、基因组、假基因、基因盒、基因文库、基因工程、基因沉默、基因敲除、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30个,每个两分 细菌 细菌又叫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3个门,包括放线菌(放线菌门,革兰氏阳性),蓝细菌(蓝细菌门,支原体(厚壁菌门,革兰氏阴性),衣原体(衣原体门),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革兰氏阴性菌)等 特征:比真核细胞小、简单, 通常有细胞壁,可以被革兰氏染色.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还有脂多糖,细胞壁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膜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缺少膜结构的细胞核,染色体为一环状DNA,多质粒 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和内含物,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小,为70S 繁殖一般是二分裂 古细菌 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个门, 8个纲12个目 特征:细胞壁可以染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阳性染色的细胞壁一般是均匀的聚多糖组成的厚壁,阴性染色的胞壁表层是糖蛋白或脂蛋白,结构变化大,都无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类物质,对溶菌酶和b-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抗性. 脂质由烃链与甘油通过醚键连接,一些形成二甘油四醚.质膜有些是双分子层有些是单分子层. 含有一个染色体,闭合环状双链DNA通常比细菌的染色质体小,质粒很少,tRNA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tRNA所没有的修饰碱基,核糖体(ribosome)70S形状多变,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真菌 菌物界细胞核具核膜,具行使特别功能的有膜细胞器,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更加复杂,通常比原核细胞大 细胞壁坚韧,由几丁质,纤维素和葡聚糖 细胞膜有糖脂和甾醇,具有细胞识别和胞吞的作用,液泡系处理胞吞物质 具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蛋白酶体核糖体80s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病毒由核酸和/或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遗传因子只含有DNA和RNA二者之一,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特定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一般结构是具有核酸衣壳,核衣壳,包膜,刺突,具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或复合对称等 病毒群体形态:噬菌斑plaque:( 菌苔上形成)或空斑(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枯斑包涵体 复制分五步:吸附侵入增殖装配释放 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溶源性(Lysogeny)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具有裂解与被裂解关系通常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噬菌体–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

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性)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 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 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抗逆性休眠体,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 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微生物名词解释2

100.分解代谢(catabolism) 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101.合成代谢(anabolism) 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102.糖酵解(glycolysis) 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103.发酵(fermentation) 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生成。 105.呼吸(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106.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一FP(黄素蛋白)一Fes(铁硫蛋白)一CoQ(辅酶Q)一cyt b_Cyt c_Cyt aCyta3。 107.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 108.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 109.Stickland反应(Stickland reaction) 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110.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 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4+、NO2_、H2S、S0、H2和Fe2+)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111.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 112.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113.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 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114.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 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115.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 代谢途径的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的可调控酶的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116.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 of enzyme synthesis) 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的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mRNA的转录,阻止了蛋白质的合成。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汇总

1.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糖链经短肽相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状分子,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的骨架部分。 2.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3.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球状体或原生质球(sphaeroplast):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常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6.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7.菌落: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异形胞: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9.原体(elementary body,EB):宿主细胞外的形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0.4μμm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 10.始体,又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无感染力的个体。 11.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2.酵母纤维素:它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支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各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13.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14.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力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送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5.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16.水活度(aw):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含量。 17.组合培养基:是一类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各成分(包含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18.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9.鉴别性培养基:加有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它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

Glossary Actinomycetes(放线菌,放线菌属) A group of filamentous, funguslike bacteria. active transport (主动运输) Nutrient transport method that requires carrier proteins in the membranes of the living cells and the expenditure of energy. adenovirus Noenveloped DNA virus; means of transmission is human-to-human via respiratory and ocular secretions. aerobe(需氧微生物)A microorganism that lives and grows in the presence of free ). gaseous oxygen (O 2 aerobic respiration(需氧呼吸)Respiration in which the final electron acceptor in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oxygen (O ). 2 agar(琼脂)A polysaccharide found in seaweed and commonly used to prepare solid culture media. 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The complex of signs and symptoms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phas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algae(藻类) Photosynthetic, plant-like organisms which generally lack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plants; they may be single-celled or multicellular, and inhabit diverse habitats such as marine and freshwater environments, glaciers, and hot springs. Ames test(艾姆斯氏试验)A method for detecting mutagenic and potentially carcinogenic agents based upon the genetic alteration of nutritionally defective bacteria. ammonification(氨化作用) Phase of the nitrogen cycle in which ammonia is released from decomposing organic material. anaerobe(厌氧性微生物,厌氧菌) A microorganism that grows best, or exclusively, in the absence of oxygen. anaerobic respiration(无氧呼吸)Respiration in which the final electron acceptor in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an inorganic molecule containing sulfate, nitrate, nitrite, carbonate, etc. antagonism(拮抗作用)Relationship in which microorganisms compete for survival in a common environment by taking actions that inhibit or destroy another organism. antibiotic(抗生素)A chemical substance from one microorganism that can inhibit or kill another microbe even in minute amounts. archaea(古生菌) Prokaryotic single-celled organisms of primitive origin that have unusu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and live in harsh habitats; when capitalized (Archaea) the term refers to one of the three domains of living organisms as proposed by Woese. arthrospore(分节孢子)A fungal spore formed by the sept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hyphae. ascospore (囊孢子,子囊孢子)A spore formed within a saclike cell (ascus) of Ascomycota following nuclear fusion and meiosis.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由O特异性多糖(O抗原,种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和脂质A(无特异性,毒性及生物学活性成分)三个部分组成。当细菌存活时,LPS是细胞壁结构成分,没有毒性作用,当细菌死亡,人工破坏菌体,LPS游离出来发挥毒性作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在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细菌胞壁中的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或直接破坏,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需在高渗的环境下可以存活。呈现出多形性,格兰染色多呈阴性,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菌落。 3.荚膜:许多细菌细胞壁外围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物质,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功能主要为抗吞噬,粘附和储留水分。 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胞,能产生芽胞的都是G+菌(炭疽在有氧形成芽胞,破伤风在厌氧条件形成) 5.热原质:也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引起发热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物质大多G-,本质是LPS,蒸馏法去除热原质效果最好。 6.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8.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杀死包括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最有效方法,常设定在121.3度,用时15-20min。 9.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对细菌的遗传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 10.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1.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1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 13.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4.溶源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15.溶源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这称为溶原性转换。 16.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7.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8.转导:以溶原性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9.完全转导: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称完全转导。 20.流产转导: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身复制,称为流产转导。 21.正常菌群: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道、呼吸道等腔道中,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 2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治病条件主要包括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和定位转移 23.菌群失调: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 24.二重感染: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