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第四单元第10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一、单项选择题

2012年9月20日是我国第十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风尚,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据此回答1~3题。

1.为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每年的9月20日被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的确定( )

①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是因为先进文化和思想道德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说明国家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④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知识点。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故①正确;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故②正确,应入选;③的说法直接来自题干材料。我国社会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可排除。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D.诚实守信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B项正确。A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C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D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3.2011年10月14日至28日进行的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巡讲活动感动了万千高校学子。平凡而伟大的道德模范们是一本本生动的道德教科书,他们的故事在学子们心中栽下一棵棵道德树,让每一个学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下列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种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③这种道德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④这种道德能够决定人们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④明显错误。①②③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正确认识,选C。

4.2012年中秋、国庆造就“加长版”黄金周,广东省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各地旅游收入也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某些旅行社以“超低价”“零团费”、减少旅游点、增加购物点等方式进行服务欺诈。这表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应该( )

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以培养诚信意识为重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③。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是( )

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能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从选项所列内容可以看出,①②③④都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6.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评选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大力弘扬公民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公民道德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重视。“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①发挥英雄模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②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其重大意义。

7.《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这表明( )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B.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C.只有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才会有所成就D.只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就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答案 C

解析引文内容是讲要成大事,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修养即正其心,所以选C项。A、B、D项表述片面。

8.下面漫画启示我们( )

A.理想的实现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B.将来当工人、农民才是科学的崇高理想

C.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理想的确立要以个人需要为前提

答案 C

解析本题漫画说明某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项观点曲解了漫画的意思;D项观点是错误的,理想的确立离不开社会的需要;A项观点与漫画寓意不符。故本题选C。

9.某些专家已长期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逐渐丧失中立立场;某些专家则紧紧的

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成为其传声筒。事实上,失去严谨的判断和公正的评论,最终专家也会失去公信力。因此( )

A.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可以忽略思想道德修养

B.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必须尊重人们的不同价值选择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某些专家缺乏思想道德修养,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没有坚持真理,故选B项。A说法错误,CD没有体现。

10.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无偿、非职业化援助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 )

①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

③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③④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①观点中的“根本途径”说法错误,②③④符合题意。

11.作为文化大家的余秋雨,首先不忘对年少者的耳提面命。他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答案 C

解析余秋雨的话反映出科学文化修养对思想道德修养的促进作用,选C。A、B、D不符合题意。

12.温家宝在2011年3月5日“两会”报告中指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时必须( )

①遵循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把观众的感官刺激放在首位

④提供流行的、时尚的、庸俗的、娱乐的文化产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当前“低碳经济,绿色生活”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不少同学认为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各种“选秀”、情感类节目充斥网络和荧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中学生要真正地健康成长,享有“绿色生活”,首先必须拥有“绿色的灵魂”。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拥有“绿色的灵魂”?

答案(1)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自身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如答自觉参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等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绿色的灵魂”,实质上强调是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本题就是回答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14.材料一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材料二

材料三针对此事件,某网络对是否应该立法惩治“见危不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某校高三(1)班同学就“‘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入罪”开展了辩论会,正方阵营表示支持,反方阵营表示不支持。如果你是正方或反方中的一员,请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列出辩论提纲,再以中立方的身份发出一句倡议。

答案正方

政治生活依据。①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专政职能。在欧美一些国家,有类似“见死不救罪”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将“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入罪,用刚性的法律惩治集体性冷漠,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权。③公民是义务的主体。将“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入罪,见义勇为就成为公民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责任,具有强制性。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立法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见危不救”“见死不救”也不例外。

文化生活依据。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见义勇为的道德义务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②法治与德治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在社会公德缺失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对“见死不救”行为予以制裁,有利于扭转社会的冷漠风气。

反方

政治生活依据。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仅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即使在欧美一些国家,他们对“见死不救罪”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且有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某些被救助者的“恩将仇报”行为没有被立法惩处时,却要让“见危不救”“见死不救”者承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惩罚,这有失公平。③公民也是权利的主体。“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原因有很多,如见义勇为者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等。

文化生活依据。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建设和谐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从而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②法治与德治是有区别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依靠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司机的违法行为属于法律范畴,路人没有施救则属于道德范畴。

倡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扶助弱者,拒绝冷漠。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全面审清设问要求,然后按要求选取正、反两方中的任何一方列出辩论提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站在正方角度还是反方角度,都要分别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列出提纲。

因果关系型主观题解题技巧

连续举办6届的北京文博会在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集聚海内外文化创意资源、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小,缺乏特色产业和

品牌产品,因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更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解析】第一步,明确理论依据。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但没有给定具体理论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确定的具体理论依据包括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创新的意义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二步,明确必要性。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三步,明确意义。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和时政热点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步,整合思维过程,组织答案。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不断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繁荣文化市场,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权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原因型主观题一般是探究某一事件、事实、现象、问题或某一做法的原因、理由(理论依据或现实意义)。其设问方式一般有为什么、依据、理由、必要性、原因、正确性、分析某某行为的错误等关键词。高考试题中因果类设问有三种常见形式:

1.运用某知识,分析某主体这样做的原因。

2.运用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3.运用某知识,分析出现某现象或问题的原因。

一般思路: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积极影响)。

第一步,通过设问明确理论依据。首先明确考查范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其次明确具体理论知识,设问给定具体理论知识的话,要从该理论出发,设问没给定具体理论知识的话,要根据题意选择所需理论。

第二步,明确现实依据,即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什么,或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应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理论作出具体分析。

第三步,明确意义,即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作用或积极影响。有时需要考生结合时政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作出概括总结。

第四步,整合思维过程。组织答案。答题要点一般是:

教材原理+材料中的作法符合……

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是……的要求

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

2011年5月9日~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与前两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相比,第三轮对话之所以更引人注目,在于它的举行正值中美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第三轮对话紧紧围绕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事关双边关系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通过对话,增进了互信,促进了合作,推动了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原因。

答案(1)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顺应了时代的主题;(3)国际局势向多极化转化,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可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从而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4)中美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成为国家间发展正常经济、政治关系的典范。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知识,试题类型是原因类试题,应当回答理论依据和材料中可能涉及到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由此可以将答题范围缩小到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材料最后一句表明了这

种战略和经济对话的现实意义。

第三步,树立理论观点,联系材料作答。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合作,可以考虑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时代主题、国际化趋势以及现实意义等。

第10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2020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2021年) 2021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2049年)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基本内容 (1)坚持创新发展 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地位和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坚持协调发展 ①任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为了发展资本主义B.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 C.同尊孔复古思想斗争D.为了与立宪派的论战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B.《每周评论》C.《湘江评论》D.《觉悟社》 3.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看下面一则材料: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材料中“他”是() A.孙中山B.李大钊C.康有为D.陈独秀 4.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中“民主”的含义是()A.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B.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5.新文化运动中,下列对陈独秀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思想文化②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④促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6.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A.革命派主张建立共和国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7.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请根据他们生平的共同点,为该学生拟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A.追求民主的引路者B.近代化开端拓荒者C.君主立宪的倡导者D.民主革命的首倡者 8.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是一次资产阶级的自救运动 B.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水平: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与原因、过程与特点、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百度”新闻的方式表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理解。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度组抢答比赛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升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4)用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与今天世界祭孔作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重大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理解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点,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实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所以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理解。高中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实行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实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使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实行设计,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优化学习方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动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通过“百度”新闻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问题导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水平、语言表达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协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 2、教学方法

最新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 新文化运动北师大版练习题二十三

最新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北师大版练习题二十三 第1题【单选题】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反对封建制度的黑暗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B、“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C、三民主义──北伐战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A、维新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历史人物中,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先后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图所示刊物上,能够看到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 ) A、恢复帝制,尊孔复古 B、“打倒孔家店” C、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D、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这里的国民性是指( ) A、革命觉悟 B、思想观念 C、文化素质 D、生活习俗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1915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敬告青年》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材料二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

历史必修三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十年高考真题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19·江苏高考·19)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2.(2018·江苏高考·1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诞生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D.量子论的提出 3.(2018.11·浙江高考·20)英国艺术家1795年的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4.(2017·江苏高考·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5.(2017.4·浙江高考·22)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B.天演论C.相对论D.加速度定律6.(2017.11·浙江高考·22)爱因斯坦曾说,“不让任何人猜测这一点,牛顿的伟大成就真的会被其他的什么理论所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思想将永远作为我们整个现代概念构架的基础而保留下来”。这句话旨在强调() A.牛顿力学被狭义相对论所取代的意义B.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最先成熟的体系C.牛顿学说对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D.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7.(2015·福建高考·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19年……北京大学某教授……离经叛道”可知此应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全盘否定儒学的现象,故应选A项;B、C两项均无法体现“离经叛道”,故排除;D项由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蔡元培( ) A.一手创办北京大学并坚持聘用陈独秀、李大钊等 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提出“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鼓励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为“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emocracy和Science翻译成汉语分别为民主、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4.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化运动的作用。 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 ) A.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7.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了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 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8.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D.文化复兴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 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材料二 吴虞认为,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编教材内容《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十課新發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の經濟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大地帶來了日新月異の變化。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の新征程。新時代の新征程,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第一框) 曆史性變革(第一目) 黨の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黨和國家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の貢獻率不斷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沉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黨の十八大以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黨和國家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の發展思想,一大批發展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教育事業

全面發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の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黨の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黨和國家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の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の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重大生態保護和修複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全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の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新時代の社會主要矛盾(第二目)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第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编制:孟老师日期:2019.8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政权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从元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时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能发现对蒙古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军事力量胜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地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 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间南方经济族国家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北方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皆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元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问是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出本课的时间轴,概括这一时 其对此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相比有怎样突出的特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制五年级下册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1 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2. 通过收集、处理信息等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社频播放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开国典礼的视频片段。 2.师:从这个视频,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这一刻你有怎样的感受? 3.1949年10月1日15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中国

4.揭示课题: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课件出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图片,了解政治协商会议。 2.师:新中国成立了,这个国家由谁来领导呢,当时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党派,这些党派非常支持革命,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各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于是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那什么叫政治协商会议?说说你的理解。 3.师: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下面我们便来了解我国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学生自学P76页的阅读角的内容,说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都确定了哪些关乎中国大局的事情。 5.学生汇报。 (1)确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人为副主席。 (3)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6.欣赏: (1)欣赏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2)欣赏国旗、国徽图案,了解国旗、国徽。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变革 2019年到2019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 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 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2019年到2019年的五年间,我国树立并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 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 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 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 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入人心,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1课《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 建思想和圭寸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说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结构及顺序。 3、小说的情节:序幕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4、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5、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二、小说阅读步骤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小结:必须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中的诗” 细节不容忽视。 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见幻灯) 第一课时 本节课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 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 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圭寸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圭寸建思想和圭寸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 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

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1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1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共2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板书课题)。 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51-55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51页,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2、阅读书本51-52页,找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著作? 3、阅读书本53-54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阅读书本54-55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

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