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

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

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

吴克峰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的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的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关键词:易学逻辑、名辩逻辑、推类

Yi learning and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

from Chinese logic history

Wu Ke-feng

(Educational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logic history in over 19 centuries studies, contrasting the western logic, only put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s as to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There is less studies to Zhouyi. The paper explains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Yi learning logic to Mingbian logic in first Qin, which was from the age for writing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to study, and especially from the contrasts of logical contents in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ith the logical thought of Mingbian at first Qin, that were the thought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 example Confucius, Huishi and Dengxi, etc. I got the conclusion which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ere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in Chinese ancient logic, and which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of Mingbian learning, especially Mobian learning were the summary and increase to the logical thought in Zhouyi.

Key words:the logic of Yi learning, the logic of Mingbian learning, the deducing of on the type

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介绍西学以图强,逻辑学也成为主要的引进介绍学科。随着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自然

引发了与中国传统逻辑的对比问题。以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以及胡适为代表,把关注中国逻辑的目光都放到了先秦的名辩学上。严复首先将“Logic”译为“逻辑”,同时也译为“名学”,他将英国19世纪著名逻辑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所著《逻辑学体系》译为《穆勒名学》,将英国的耶方斯(W.S.Jevons,1835-1882年)所著的《逻辑入门》译为《名学浅说》,他还组织了专门讲授逻辑学的“名学会”。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将西方逻辑、中国逻辑、印度因明逻辑作了比较研究。梁启超著有《墨子之伦理学》、《墨子学案》等,将墨学看成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代表。章士钊在其出版的《逻辑指要》一书的后面附有《名墨訾应论》、《名墨方行辩》等六篇论文,他还说:“逻辑起于欧洲,而理则吾国所固有……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1胡适先生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专著,并以《先秦名学史》命名。但是,他们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先秦名辩学的同时,也不否认《周易》在中国逻辑史中的重要地位。严复在《穆勒名学》的按语中指出《周易》所运用的是“外籀”(即演绎)法。胡适还将《周易》看成是孔子的正名逻辑的一部分,对《周易》中的符号、象、辞作了讨论,对“《易经》还作了语法、语义与语用的全面论述。”2胡适的说法虽然不被后来的学者认同,但却表明了他对《易经》中逻辑思想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一方面逐步扩大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范围,逐步摆脱了只要谈中国古代逻辑必然圄于古代名辩学的窠臼;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类型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不再以西方逻辑的标准机械裁定中国逻辑,一些学者开始把“推类”或“类推”看成是中国逻辑的主要特征,或者是主导的推理类型和逻辑形式。沈有鼎先生认为,“‘类’字在古代中国逻辑思想中占有极重要位置……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比推理有着极广泛的应用。”3崔清田先生认为,“由此,以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同异为依据的‘推类’(或‘类推’)就成了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推理。”4在温公颐、崔清田主编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中,还把“《周易》的逻辑思想”放在第一章的重要位置,指出《周易》是古代“推类”的发韧。5

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

1转引自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3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2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4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沈有鼎着《墨经的逻辑学》第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4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同上书,第10页。

曰连山,二月归藏,三月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传说古代除《周易》外,还有以艮为首的《连山》和以坤为首的《归藏》。关于三易,有人说夏代流传《连山》易,殷代流传《归藏》易,而周代则是《周易》;另从《左传》、《国语》有关卜筮的记载和其中有些记载是《周易》中所没有情况看,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连山》和《归藏》。尚秉和先生认为:“其在春秋时,三易并占……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6今存《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汉书·艺文志》说:“人更三圣,历时三古”。说的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重演相叠为六十四卦,而且将每卦后面系上卦爻辞以解卦,最后孔子作《易传》以解经。其实这无非说明《周易》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虽然这种说法近代学者多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孔子是否作《易传》的问题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多。但是新近的考古学等研究表明,“人更三圣”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甲骨文,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王国维先生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名篇,在甲骨文中考出王亥之名。之后到1929年,顾颉刚先生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详细考述了《周易》经文中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事迹。如《旅》卦上九说:“丧牛于易”,顾颉刚先生考为王亥事迹,而“王亥为殷之先公”7。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高宗”据《尚书·高宗肜日》,即商王武丁,所述武丁时史事,当在公元前1250-1192年之间。8李学勤先生经考证指出:“实际上鬼方只是商代通行的词,西周以后即成陈迹”9。再如《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帝乙是帝辛(纣)的父亲。10“帝乙归妹即帝乙嫁女于周文王”,“袂代指嫁妆。爻辞是说妹妹的嫁妆要比姊姊(君夫人)的嫁妆还要漂亮”,周文王与殷王帝乙帝辛同时,迫于当时周日盛而殷日衰的客观形势,帝乙嫁女于周以联姻。冯时先生的考证认为:“归妹卦爻辞通过周文王娶女于帝乙之事而对殷纣关系的阐明,证明此卦名实即文王赴殷迎亲时占筮始定,它是对帝乙归妹的实录,这意味着易卦卜甲实际就是文王逆女于殷的遗作。”11以上例子说明,“《周易》中所见人物和及其事迹,确实是很古老的。经文的形成很可是在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叶。顾颉刚先生的观点,看来是可信的。”12朱伯昆先生说:

“近人顾颉刚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康候即卫康叔,卦

6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第3页,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

7转引自李学勤着《周易经传溯源》第2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8《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

9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9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11以上引文参见冯时着《中国天文考古学》,第401-40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2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14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于卫,乃周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认为卦辞非文王所作:断定《周易》成于西周初叶。但是,传统的‘人更三圣’说,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即承认《周易》包括传文部分,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陆续形成的,承认卦爻辞的形成同周王朝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

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13

所以《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周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还是有根据的,只是说易为一人所作不准确,但易形成于那个时代是没有大问题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的记载。“这是史籍中第一次提到《周易》一书,时值公元前672年。”14可见,《易经》大约产生在殷末周初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是读过《易经》的,根据是他引用过《周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说明《易经》产生当在孔子之前,当然也就在墨子之前。关于《易传》,过去认为是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但是近人研究基本都持否定态度。据高亨先生考证,“《周易大传》七种,汉人以为孔丘所作,先秦人无此说也”,又考证《文言》、《系辞》、《彖传》、《象传》、《说卦》、《序卦》、《杂卦》等篇并非全部亲自出于孔子一人之手,“但孔子确曾读过《易经》并以《易经》教授弟子。”15另据刘大钧先生考证,《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中记载颜斶所说:“是故《易传》不云乎:据上位未得其实……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这一段话即不见于《十翼》,说明先秦时期已有诸多解释、发挥《周易》的文字,它们被统称为《易传》。16据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齐宣王在周定王十四年,约在公元前592年17;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18。因此,在孔子之前,说明已有许多注解《周易》古经的《传》本在流行了,后世的流行《十翼》包含了孔子之前的思想。又据肖萐父先生考证,“《易传》又确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有关注释《易经》的论文汇

13朱伯昆著《易学哲学史》第1卷,第8-9页,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北京第1版。

14肖萐父著《中国哲学事史料源流举要》第8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15参见高亨著《周易大传今注》第5页,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1版。

16参见刘大钧著《周易概论》第11-13页,齐鲁书社,1988年2月第2版。

17参见《王力古典汉语字典》,第1794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18马振铎、李曦撰《孔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1.1版·No.1·哲学·中国哲学史·孔子》

编。”19另外,肖萐父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一书中还介绍了张岱年先生的考证观点。张岱年先生认为,《周易·系辞》中的一部分应该出现在战国庄周与惠施之前或更早。因为《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恰好是《系辞》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题,按照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反命题应当出现在正命题之后。20

由此可以推断,《周易》出现在孔子、墨子之前,也出现在惠施等名家之前,同时从它在《左传》、《国语》中多次被引用来看,说明其在当时已广泛流行,由此看来它对名辩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了。当然,这种影响是思维方式上的或逻辑上的,因为孔子曾引用《周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但同时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说明孔子看重的并非是《周易》中的卜筮,而是将它当成一部富有哲理的和给人以方法的书来看待的。21

名辩学是指产生于春秋末年,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一股思潮。这种思潮的形成,客观上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政治制度、礼仪、王权等在春秋以降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名不副实”、“名实相怨”的现象。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各学派都积极地参与了当时的名实关系的讨论,在争论中自然涉及到“辩”和“谈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名实思想,这就是广义的名辩思潮,或称广义上的名辩学。22狭义的名辩思潮始于邓析,惠施和公孙龙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谈辩”著称的墨翟及后期墨家也是著名的代表。墨家有关谈辩的理论记载在《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中。总的来说,有关名辩的争论,在春秋战国并非一家之言,各家学说“百家争鸣”,都积极地参与了名实问题的讨论,因此名辩学在过去被看作是中国逻辑的代称。例如汪奠基先生认为:“截至战国末年的时候,代表中国古代逻辑的思想体系,即已在后期墨辩学者和荀子正名论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23温公颐、周云之认为中国逻辑史是“演绎逻辑思想和归纳逻辑思想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以正名和论辩术为主要对象

19肖萐父著《中国哲学事史料源流举要》第8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0同上书,第85页。

21同上书,第82页。

22参见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第17-2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3《先秦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8)第2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1年2月第1版。

的名辩之学或名辩逻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24但是崔清田先生认为“名学与辩学不是等同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学问”。25但是他又认为“名家就思维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概念与命题所展开的激烈论争,以及他们的名理研究,掀起并推动了历时百年的先秦名辩思潮,正是这波澜壮阔的名辩思潮,孕育并产生了我国古代的逻辑思想。”26他还认为,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从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而言,名学与辩学中的“推类”是应该受到重视的。27

《周易》中的推理(或者说是逻辑)首先是建立在分类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再根据类之间的关系相推,并且建立了类和类之间的相推的规则。《周易》中的这种推理可以看成是“推类”,并对名辩学的“推类”产生了影响。

《周易》设卦立象的原则是分类。《周易》的卦象看似复杂,但是实际上是按照分类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分类的结果叫做“称名”或“名”,“名”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互不混杂。《周易·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周易》中八经卦是阴阳组合的结果,阴阳用符号(“- -”、“—”)来表示,阴阳观念是对事物的最基本分类。八经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设立是对自然现象中八类事物的概括,正如《周易·说卦传》中所说:“乾坤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六十四卦是比八经卦更广泛一些类的抽象。《周易·睽·彖传下》说:“万物睽而其事类”,就是说天地万物虽然看似不同,但是理有相同的地方,而理相同的事物又可各归其类,即分类。又如《乾·文言》所说万物“各从其类”。《系辞上》提出:“方以类聚”,焦循解释为:“类犹似也……方为旁通。”28《周易》首先对事物进行了分类,并由此建立推理的基础。名家创始人邓析在《转辞》中提出:“循名责实”、“按实定名”的原则,开始涉及到“类”的思想,其意是说循不同之名可得到不同类之实,按不同类之实可定不同之名;注意到了异类事物之间的区别,即“别殊类不相害”(《无厚》),并以此作为谈辨的基础;他还提出“依类相变”的论辩方法。29墨家逻辑的长处在于论辩,论辩得“当”,在于“说”。“‘说’是提出理由或论据以‘立辞”的论说过程,相当于推理或论证。‘说’的基础和依据是‘理’、‘故’、‘类’”。30这里已经涉及到了类的问题。“说”同时与“辞”和“名”又密切相关。《墨子·小取》讲到:“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又可以分为“达、类、私”(《经下》)三种,指出:“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经

24《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哲学·中国逻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光盘1.1版。

25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第3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6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7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7同上书,第3—8页。

28(清)焦循撰《易学三书》上册,第163页,九州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9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73-7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0同上书,第110页。

说上》)。意思是说,要论证得当必须要有“名”与“辞”的依据。“名”又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最抽象意义上的“达名”;一种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名,即“类名”,就像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牡牝不同的各个具体马必用“马”来称谓,因此“马”就是类名;还有限指个体的名即“私名”。对照《周易》,《系辞上》曰:“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里的“卦”可以看成是“类名”。在《周易》中象“卦”这样的“类名”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最抽象意义上的阴爻(- -)、阳爻(—),代表世界上最广泛的两类事物,也可看成是《周易》系统中的“达名”;二是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要素的八类事物的抽象名,即“八经卦”,它们相当于《周易》系统中的“类名”;三是指对更具体事物的抽象所形成的名,即从“乾”到“未既”的六十四卦,相当于《周易》系统中的“私名”。所以,类名是不同的,有大或小,它们之间有严格的界限,那么与类名对应的“辞”也就不同,即“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辞”的不同,影响到“说”的不同,即推理或论证的不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墨家的“推类”逻辑,因此我们关注的是它的类名。从上我们看出墨家关于类的界定和认识与《周易》有很多相似处。上述“马”看起来是一小名称,实际上是各类马的概括,这在《周易》中称为:“其称名也小,取其类也大”(《系辞下》)。《周易》指出我们在观察、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将众多杂乱的事物分类,即“君子以类族辨物”(《象传上》),分类基础上的“名”要有严格界限,不能混淆,也是是“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系辞下》),这样才能使推理或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达到“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的理论水平。

在分类的基础上,《周易》与名辨学都表达了自己的推类思想,提出了推类的原则。《周易·系辞上》明确提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的基本原则。以事物之间是同类为根据,由一事物的特性出发推类出另一事物同样具有某种特性。如乾卦具有刚健之性,所有具有刚健之性的事物同样也都具有了乾的特性。天具有刚健之性,天可以是乾;君子具有刚健之性,君子可以为天,可以为乾;马具有刚健之性,马也可以为天,可以为乾。坤具有柔顺之性,大地柔顺具有坤之特性,女子柔顺具有坤之特性,母牛柔顺具有坤之特性。所以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曾说:“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意苟为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31就是这个意思。《周易》的推理表现在“筮”中。“筮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而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系辞上》),“夫易,彰往而查来”(《系辞下》)。“往”,即卦辞和象辞所记述的往事,“往,法之已定者也”32,是先人的经验总结和圣人体认出的真理,是我们进行推理的逻辑前提;“来”,是指我们要筮出的未来要发生的

31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下册,第775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2(清)焦循撰《易学三书》下册,第338页,九州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事情,也是我们要得到的逻辑推理结果。从“往”到“来”的过程,是卜筮的过程,也是推理的逻辑过程,这个推理的过程是一个“推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以往的经验结果和要推出的逻辑结论看成是同类事物,同类的事物属性相同,因而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属性推导出另一个事物也具有该属性。“朱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触类旁通’。”33《朱子语类》卷七十五记载他的话说:‘一卦之中,凡爻卦所载,圣人所已言者,皆具已见底道理,便是‘藏往’;占得此卦,因此道理以推未来之事,便是‘知来’。”34上述《周易》中的“德圆而神”、“德方而知”可以看成是推类的另一原则。什么是“德”、“圆”、“方”?“德,犹言性质;圆,圆通……方,方正。”35在一个推理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矛盾才可以叫“圆通”、“方正”,也就是推理要自圆其说,这说明《周易》的推类要遵循不矛盾的逻辑原则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才能“知来”和“藏往”。《周易·系辞上》说:“易则易知,简则简从,易知则有亲,简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大小者存乎卦”,“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里提出了“易”、“简”、“大小”、“辞”、“所之”等概念。按《周易》的原意,“易”、“简”指的是类,类就是大,因为它是对同类所有具体事物的概括,所以是“简”。关于这点《系辞上》就以《乾》、《坤》为例说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大”,“小”既可以是对类抽象的具体结论的所概括范围的说明;同时“大”也可指推类的前提,《周易》中推类的前提即卦爻象,是抽象的,故谓之“大”;“小”,指推类得到的结果,《周易》中推类的结果或是应用在自然上,如历法上,或是应用在社会人事之中,这种结果都是具体的,也就是“小”。《周易》推理由类的一般前提出发推导出具体的小的结论,是它的推类特征之一,《周易》也把它表述为“逆”推的方法,“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说卦传》)。这种方法具有一些演绎的性质。严复称《周易》的这种推理方法为“外籀”法,即演绎的方法。他说:“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36“所之”,孔颖达疏道:“谓爻卦之辞,各斥其爻卦之之适也”,37高亨注曰:“卦爻辞所之告者,此也。”所以,“所之”之意,一是指类卦所代表的含义,二是指推类所得到的结果。《周易》认为,要做到推理不矛盾,关键是要处理好类,在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类同的根据,然后进行推类以求得正确的结果。清代焦循认为:“类犹似也,似即象也”,38指出了不同事物之

33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第292页,九州出版社,2003年2月第4次印刷。

34《朱子语类》卷五,第1926页,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

35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第5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6严复译着《天演论》,《自序》,第6页,华夏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第1版。

37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下册,第599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8(清)焦循撰《易学三书》上册,第163页,九州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间的相似和相像的类同是推类根据。《坤·彖传上》说:“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又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侯果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顺而成天也;马之所以行地远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马,顺之至也。”王弼《周易注》:“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意思是说母马是地面上柔顺的动物,可以永远驰聘在与其同类的柔顺的广袤的大地上。所谓“与类行”,张善文引孔颖达语:“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中‘坤’居西南方位为说,并持‘同性为朋’之论,指出:‘以阴造坤位,是乃与类俱行’”。39意思是说借用母马与坤居西南之阴地皆为同类,可以“与类行”。这里讲的也是推类,而且借用“牝马”为例,明确地提出推理的原则是“与类行”。

邓析论辨操“两可”之说,在其“两可”之说中注意到了推类的方法。在其《无厚》篇中,将车夫驾车和国君治理国家看成是道理相通的同类事物,依类相推而导出相似的结论。惠施继承和发扬了邓析的依类相推的方法,以“善譬”(《说苑·善说》)著称,并总结了譬式推理,即“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说苑·善说》),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给予一种推理下了定义,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在这种“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譬”式推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周易》中的“触类旁通”、“往”、“来”的影子或某种联系。墨家辩学,在理论的层面上研究了推类的理论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周易》很重视“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周易·系辞上》),墨家也很重视“辞”,认为“以辞抒意”(《墨子·小取》)。涉及推理方面,《周易》提出了“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系辞上》)、“与类行”(《《坤·彖传上》》)的基本原则,墨家辩学提出“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大取》)的所谓“三物”立辞的根据,并总结出“以类取,以类予”(《小取》)的基本推论原则40。《周易》中的“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系辞上》)的推理,在墨家辩学的推类中表述为“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之,予之也。”(《小取》)的逻辑概括。《周易》中有关“德圆而神”、“德方而知”(《系辞上》)的推类规则,墨家将其确定为“异类不比”(《经下》)的原则。《周易》中有“大”、“小”相推之法,墨家更为明确地提出:“推类之难,说在之大小”(《墨子·经下》)。

综上所述,《周易》古经从成书的年代来看,要早于孔、墨,也早于从邓析开始的名家,从它在《左传》、《国语》中多次被引用来看,说明其在当时已广泛流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易传》的成书年代来看,至少它的一部分也要早于孔、墨和

39张善文编著《周易辞典》第2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40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13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名家,一部分大约诞生于孔、墨和名家同时代,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周易》对名辩之学的影响是可能的;从《周易》有关推类的内容上来看,有些名词和理论已有了初步的形态,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的推类理论较之《周易》来说更具有理论的形态。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

作者简介:吴克峰(1964——),男,现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中国逻辑史和马克思主义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课堂测验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T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4.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5.《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哈尔·R·范里安的著作。T 6.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7.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简称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T 9.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10.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11.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12.社会会面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T 13.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14.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15.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16.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 成本。T 17.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 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18.边际变动(B)。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19.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0.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小预期收益。F 21.有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的 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T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 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 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要发展, 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 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 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 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政治民主化、制度

化、法制水平不高, 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 如不认真对待, 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近期以来, 理论界对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掌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机遇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为我国利用世界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速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 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我的答案:B 11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或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是()。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直线 D、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曲线 我的答案:C 12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以实施《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王军 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货运与人员交流的巨大增长、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剧增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治理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世界海关组织(WC0)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制定了《WC0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在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理事会年会上获得通过。本文以全球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工具,对《框架》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治理要素做一简要介绍,在分析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有利治理条件及现实治理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治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在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份可供思考与借鉴的材料。 一、全球化治理与《框架》治理要素的介绍 关于全球治理的要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基础、规制保证和治理操作三类主要指标的复杂治理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以及结果是全球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分析工具出发,《框架》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框架》的目标与原则——全球治理的价值 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从《框架》的名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框架》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世界海关组织成员对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框架》制定的目标价值共识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制定全球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标准,促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形成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增强海关应对2l世纪挑战和机遇的作用、职能和能力;加强成员海关之间的合作,提高甄别高风险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促进货物在安全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无缝流动。与此相联系,《框架》的技术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框架》统一了对进口、出口和转运货物提前递交货物电子信息的要求。这是《框架》力图超越各国海关的现行做法与措施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海关标准的制度规范价值基础;第二,加入《框架》的成员承诺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对付货物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是《框架》为形成标准统一性的管理范式价值基础;第三,《框架》要求根据进口国的合理请求,出口国海关应基于可比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出口的高风险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查验,最好使用非侵入式查验设备。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之间合作的最低价值标准;第四,《框架》规定了成员海关要向达到最基本的供应链安全标准并采纳最佳做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与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中国过去15年间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极大地拓展了正规金融覆盖面,其中包括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中国称为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中国同样也是金融科技革命的领头羊,技术驱动的服务提供商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借贷、储蓄、保险以及投资行为。 中国的账户拥有率(普惠金融的基本衡量指标)显著增长,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大致相当。 报告对中国过去15年间普惠金融发展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报告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与其他相近经济体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经验的关键进展和要素。报告也指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仍然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可供其他国家政策制定者借鉴的经验。该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联合撰写。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明显转变。从21世纪初起,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就将拓展基础金融服务列为优先发展目标,举措包括加强信用和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面向农村消费者的物理服务点以及支持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提供者等。 2015年,中国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式推进。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同样也为数字金融创新预留了空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数以亿计的金融服务不足群体提供一系列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它们通过运用基于网络的线上商业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了已有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中。 中国持续的金融科技发展也促使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积极探索数字驱动的商业模式。 报告指出中国在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需要向更为市场导向、更具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和工具来有效管理数字金融风险。鉴于很多消费者的数字和金融知识有限,且数字金融可加剧数据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练习题 1.为什么说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焦虑指的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文化焦虑折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同危机指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在进入了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但是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 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20 年内增长一倍。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自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 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 万~1 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 世纪80 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 年的1. 5%。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教学提纲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 末考试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我的答案: C 2自发投资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我的答案: C 3花生酱有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税收从每磅10美分增加到15美分,政府的税收收入会()。 A、增加50%以下,甚至有可能减少 B、正好增加50%

C、增加50%以上 D、答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哪个更富有弹性 我的答案: A 4以下哪一种情况会增加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并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A、实施限制性价格下限 B、取消限制性价格下限 C、把税收加在生产者一方 D、取消对生产者征税 我的答案:D 5当垄断者从收取单一价格转为完全价格歧视时,它减少了()。 A、产量 B、企业的利润 C、消费者剩余 D、总剩余 我的答案:C 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我的答案:B

7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平等的是()。 A、对有线电视价格管制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向穷人提供购买食物的消费券 D、禁止酒后开车 我的答案:C 8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我的答案:B 9如果一种物品的生产引起了负外部性,那么,社会成本曲线就在供给曲线__,而且社会的最优数量__均衡数量。() A、上方;大于 B、上方;小于 C、下方;大于 D、下方;小于 我的答案:B 10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注意把握好一些重要原则,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全球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战据主导地位, 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定的, 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 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概念被拓展, 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 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个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 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加以歧视, 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 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 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 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 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挑战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因此, 要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融为一体, 遵守世界通用的经济规则, 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3、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 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和黄、赌、毒垃圾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污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接通是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

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聚焦中国传统 家庭养老模式 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自身优势,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步人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人们聚焦经济数字这类“硬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这一“软实力”。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一“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使发展不脱离民族之根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一度受西方话语掌控而被归人“封建”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沉重的打击。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库。而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瑰宝。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软实力孝文化家庭养老模式 一、文化全球化与中国“软实力” 对于文化全球化,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定义,但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观点,即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交锋与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或者单一的文化。这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播手段上,都居于绝对强势地位,必然会对其它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从而使世界文化演进的方向趋同。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文化全球化会对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和威胁,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成为了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主权意识开始觉醒,面对咄咄逼人的西语霸权,开始追寻自身的文化防卫,注重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作为维护本民族权益的有力武器。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只是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较量,也是以文化为主导“软实力”的抗衡。因此,人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的“软实力”,正如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外交学院教授吴建民所言,“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目前谈得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挖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那就是稳定、发展与和谐,这无不得益于我国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国与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自古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才能万事兴,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为如此。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它凸显家庭地位,重视个人的伦理关系与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围绕着这一出发点而展开的。 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渊源 家庭历来是中国社会的生活重心,家庭伦理精神指引下的家庭角色的扮演、家庭成员的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规则危机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规则危机 07经济学 李琦 20071041150 指导老师:刘帆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规则危机 【内容提要】现在,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互相渗透正在不断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正在不断变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阐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下面临的规则危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规则产业保护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一词就被西方传媒钢钒运用,成为涵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各方面的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行为的共同用语。1990年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正式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i,然后这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政界和学术界被广泛应用。 不过,国内外学者对这概念从各自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法国学者雅克·阿达(2000)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我国学者李琮(2000)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而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ii,是国际分工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展,是各国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日益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的状态和趋势。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最大限度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中价格和利润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