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4.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镇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

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对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新课学习】

一、城镇化的意义

什么是城镇化?(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2.11中哪些城镇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2.城镇化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2,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城镇化与其它社会要素的相互影响。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过渡】自城镇开始出现以后,城镇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镇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1.世界城镇化进程

图表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7“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及预测”,归纳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特点。

【提问】读课文并结合图2.19“城镇化进程示意”回答: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师讲解: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例,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

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如下表所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读图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18“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完成下表。

3.结合图2.19“城镇化进程示意”,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类型的城镇化进程,完成下表。

4.世界城镇化发展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席卷全球。不同时间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不同。基本内容整理如下:

5.案例展示:“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下表总结:

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

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出现

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

伯明翰等

6.归纳小结:

出现了劳动

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

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

大城镇的市

中心出现了

失业率增

7.活动探究: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7的材料,结合图2.22“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1978-2015年)”以及图2.23“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表现

(1)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镇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镇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50分贝的噪声

教师课件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型,成因及危害,然后师生共同思考归纳每一种问题对应的解决措施。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活动探究: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事故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城市都配备了巡警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图2.28)。

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①城市,尤其大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很大挑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五、作业布置

完成自学窗“城镇分布与自然法则”

六、课堂练习

下面图甲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镇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切实提高我区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工贸互动、宜居宜业、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重点发展中心城区,有序开展集镇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文明水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把x打造为“有创意、有实力、有品位、有特色、有引领作用”的边际小城市。 二、发展目标 以镇区为中心,x、x作为拓展区,合力打造中心城区;x建成农业与商贸并重的生态宜居型卫星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村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梯度辐射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满眼是绿、处处有水、空气清新、生活方便”的建设目标。 到x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城市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初步建立,城乡

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到x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效显著,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得到破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形态和布局,构筑特色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心城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有序开展集镇建设,推动城镇协调发展。 1.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和美好乡村规划,完善给排水、供电、燃气、绿地等各类专项规划,修编重点区域、重点地段控制性规划,优化园区规划,逐步形成系统完善、功能互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结合x的徽商文化、未名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做好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设计,形成与x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镇特色。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35154897.html,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作者:李自梨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过程,和别的国家进行城市化一般,城镇化 对于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本文对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积极意义浅析 城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第二个层次指的是进入城镇化的那部分人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城镇化。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各方面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内需要求、就业和优化城乡结构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在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现资源的优化方面有重大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调整,努力实现资源优化。虽然说,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果想要保持或者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而城镇化就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城镇化的聚集效用和辐射效用,带动经济资源的重新组合,让经济中的要素合理地分配和流动。而且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可以让大部分人口在城镇集中起来,而这些人口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城镇化可以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而消费则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就是说,如果消费需求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减慢。在我国,城镇是主要的消费地区,如果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会明显提高消费需求。虽然说,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都在城镇落户,从而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而且随着城镇化逐渐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明显上升,那么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也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候,也会增加消费需求的上升。所以说,我国推动城镇化必然会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推动城镇化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

中国大田园综合体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2、多利成都农庄 成都多利农庄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总共占地2700多亩,其中农业用地1950亩。其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在成都近郊中极具竞争力,具有集优质有机蔬菜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为一体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已完成投资5.2亿元,实施了8.1万平方米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首批示范农庄和有机生活体验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来体验乡村风光、有机蔬菜种植以及乡村酒店等特色旅游。 3、蓝城农庄小镇 宋卫平魂牵梦绕的“农庄”,终于有了第一个实体。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速产业发展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速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人类聚居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人类文明从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为本质内涵的转变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的城镇化,而不是单纯的人口城镇化。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指出:“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推进垦区城镇化。无论是增加兵团就业岗位、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增强兵团凝聚力,还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都要求在垦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城市和小城镇。这是事关兵团和新疆发展的长远大计。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表明了兵团发展壮大的辉煌业绩,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从战略高度指明了兵团发展的方向,为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建设体系指明了道路。 一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职工收入。团场所处的资源环境局限性很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业劳

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的重点,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团场职工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职工增收的途径,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变职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团场的凝聚力,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二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刺激非公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团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团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城镇化的大推进,就没有工业化的大突破。工业滞后是团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团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点。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的优势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便利条件,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集中,才能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团场工业化的进程。 四是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提高职工素质和保持团场社会稳定。当前,团场基层职工相对分散居住,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职工素质提高和屯垦戍边队伍稳定,不利于团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发

《关于“城市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 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 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 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南京城镇化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南京城镇化发展可借鉴的经验内容提要: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城镇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重大的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南京长足永续发展更是如此。 文章分析南京在城镇化发展中问题:1、经济总量不大,直接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工业园区分散, 产业同构现象较为突出;3、各区县城镇规模偏小,公共设施配套及城市管理滞后;4、城镇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不畅通;5、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失地农民问题。6、城市化缺乏长远、统一 的规划;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主动性、流畅性和积极性。 并指出学习新加坡城市化经验:将人力资本当成城市的主体;不可忽视提高城市人口尤其是新移民的整体素质和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全力打造生态型城市。 最后提出加快南京城镇化进程对策建议:1、以法规划,统筹安排,提升中心城镇城市功能;2、整合工业 园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3、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城建投融资制度,加快基 础设施建设;4、以人为本,改革就业和社保制度,推进农民市民化;5、规范土地流转,善待失地农民,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关键词:南京市城镇化发展新加坡城市化经验 一、引言 全球进入21 世纪以来,各大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工业化、城市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时空演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城镇化创新历程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城镇人口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2007 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8 亿人,比美国人口3.04 亿人还要多出2.78 亿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1978 年时,全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7. 9%,而到了2007 年我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达到44.5%,30 年间提高了26.6 个百分点。成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提升较快的国家。2007年我国GDP总值高达24.9万亿元(折合为3.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 第三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但,我们要知道80%的GDP都是在全国600多个城市和1.9万个建 制镇的城镇化区域中产生出来的。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城镇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重大的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正处在加速时期的我国城镇化不仅受到本国工业化的牵制和推动,受到本国投资水平和各种资源要素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际市场、外商投资的重大影响。自我国加入 WTC后,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国际资本、高新技术、人才资源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的城市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生产链,从而逐步实现国际大循环,走上合理的地理分工、专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发展面临国际标准的检验,这迫使沿海地区特大城市融入全球城市体系之中,我国城市的竞争意识开始提高,促使城市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向集约化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经济、传统城市的封闭局面被彻底打破,全球向着开放型城市方向创新发展,新型的城市营运模式和新的市场发展规律制动下新的局面,促使中国城市长足永续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镇化道路。本研究将对南京城镇化发展进程、有关体制和政策的改革等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进行分析,尤其是新加坡的城市化经验,供相关单位和领导参考。 二、由“城市化”到“城镇化” 一年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25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表了讲话,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原则和目标。这个讲话代表了中央高层对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总的思路,由“城市化”到“城镇化”提法的变化包含很大的信息和重大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两个词语在翻译为西文时可能不好区别。如果一般性地讨论问题,人们也不会太注意这两个词的区别。“城镇化”是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问题而提出的,它包含了积极发展县域重点镇的政策取向。提“城镇化”并不是不发展大城市,而是强调建立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尽管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盲目并乡扩镇、贪大求快的不适当的小城镇发展弊端,但从总体看,

周以忠在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周以忠同志 在全市城镇化和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市上下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努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跨越”和开封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刚才,学杰同志传达了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各县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向市政府递交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针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开封新区、兰考县和金明区做了很好的大会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跨越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为4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一)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有利于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优化配臵,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全局性意义和作用。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条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性消费需求。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的目标,我市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就得把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因此,推动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我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近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区的城镇化工作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此,结合我厅自身工作,在推进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重点抓好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城镇规划治理水平 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各地做好城市设计。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注重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把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身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按照住建部的部署,做好旗县域城乡商品化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试点旗县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编制旗县城乡总体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 切实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管控措施,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法规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杜绝“政府换届、规划换届”现象发生。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严格落实规划公示各项规定,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人大对城乡规划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落实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责任追究。 二、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城镇发展模式,按照新型城镇化方向并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三项规划,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关系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在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着实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就业农村劳动力

目录 1 引言 (4) 2 相关概念 (5)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5) 2.2农民就业的概念 (5) 3 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现状 (6) 3.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 (6) 3.2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就业现状 (6) 3.结论 (8) 4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8) 5 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9) 6 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0) 7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2) 8 结语 (13) 9参考文献…………………………….................14.

一、引言 城镇化,是植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把农民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战略对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的出现既是物质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城镇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产业规模的调整和城镇结构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界定,它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还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规模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而核心城市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广大农民很难支付起高额的城市定居成本,所以导致很多农民离土不离乡,或者一部分农民工能暂时就业,但是在就业的稳定性方面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日益严峻的问题。那么怎么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班级:冶金101 姓名:周英彪学号:08020110125 如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是靠农民按手印分出来的一样,中国城镇化道路是靠农民用脚步走出来的。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十五届三中全会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从“小城镇、大战略”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处于连接城乡的枢纽,既是建设新农村方略的龙头,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 城镇化进程加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扩大就业和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2211万元,比2000年增长130%,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基本持平。全国小城镇财政收入共417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3.2%。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751个,一些镇的财政收入甚至大大超过一些县市的水平,表明小城镇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平均每个镇拥有企业从业人员数量5444人,比2000年增长了35%,快于同期全国非农就业11%的增长速度,表明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农民增收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加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4.8%提高到7.4%,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2004-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工工作管理机构;户籍改革从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12个省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农民工工资拖欠得到清理,权益保障日益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重视,72%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读的格局;计划生育服务不断完善,多数地方能为农民工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服务;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到2006年底,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1417万人、2367万人和2537万人;农民工的居住和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统筹城乡就业试点不断扩大,已在30多个城市开展。 此外,千强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2005年,千强镇平均每镇7.2万人,其中吸纳外来人口约2.2万人,占全镇人口的30%。共吸纳外来人口2200万人,占小城镇吸纳外来人口的47.3%,占农村流动人口的18.3%。部分镇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这些强镇,实际具备了发展成为城市的条件,但在管理上却还是按照农村管理的办法,已经严重不适应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城镇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但是,全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千强镇占据了小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它们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2006年的千强镇中,江苏入围275个,浙江入围266个。如果再加上上海和广东,这四个省市的入围镇数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4.6%,约占千强镇的3/4。经济方面,行政区划面积仅占全国小城镇总面积2.3%、人口仅占全国小城镇总人口10%的千强镇,所创造的财政收入达2461亿元,占全国小城镇总财政收入的54.1%。教育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个学校在校学生人数841人,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倍多,教师数量也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2.3倍。医疗卫生方面,千强镇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到了23人、拥有的病床数26个,分别比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高出27%和38%。 与此同时,部分小城镇还在土地整治、财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划衔接协调和区域发展整合上进行了超前试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提要]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各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城镇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要遵从市场调节,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推进;城镇化应集约利用土地,避免过度郊区化。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历程;经验 一、世界城镇化历程与特点 (一)城镇化进程阶段性明显。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可以视为世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开端,所以世界城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世纪有余,整个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1800~1900年,这100年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但增速非常缓慢,世界城镇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仅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也没有形成城市体系。第二阶段是1900年至今,可视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世界城镇化率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100年城镇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到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在地域和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随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起步于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较其他国家快,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镇化在各地域的差异明显。根据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数据,2011年较发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为78%,而这一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只有47%。从国家的城镇化率的比较上也可看出这种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实现了城镇化,2000年以后其城镇化率即为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分别达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城镇化率还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由于国情、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国外典型的城镇化进程,从中可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在大力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在逐步的城镇化建设中又展现出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而正确认识这些挑战与机遇是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和政治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中国)城镇化挑战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原因与发展状况 (一)原因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度。同时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四大经济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持续增长,就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突破口。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建设就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综上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背景及发展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例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那么我国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又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或说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但是其中不免显露出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而这一切追根说与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密不可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新引擎,推动发展的“润滑剂”。XX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域面积小、人口基数低、工业发展快、三产总量少,怎样在国家新一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异军突围,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做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祖国的镍都,建市晚、面积小、人口少,统筹城乡发展既有先天优势,又是发展特色之一。为此,我们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58%,超过全面小康值5.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3.7%)和全省(40.13%)平均水平。2009年,我市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4年,我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XX县和双湾镇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范例征集”活动十大典型案例。 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劳动力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坚持产业支撑,明确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建成了以“一区三园”工业经济园区和三大现代循环农业园区产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坚持同步推进,根据地域条件、产业优势、人文特色等,将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扶贫开发、城乡一体”的易地搬迁模式等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有诸多难题需破解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我市推进城镇化的起步较早,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还不够完善。尽管我们制定了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所有乡镇小康建设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但规划的编制与国家和省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专项规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衔接。 二是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来自于有限的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市财源结构单一,加之历史欠账包袱较重,财政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和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