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美]希尔伯曼 译者 陆怡如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美]希尔伯曼 译者 陆怡如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美]希尔伯曼 译者 陆怡如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美]希尔伯曼 译者 陆怡如

目录

目录译者前言

前言

关于作者

感谢

第一部分积极学习概述

大脑如何工作

学习风格

学习的社会属性

对积极学习的疑虑

积极学习的具体细节

第二部分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起始目标

团队建设策略

1 交易位置

2 谁在教室里

3 团队简历

4 预测

5 电视商务

6 我的圈子

7 真正的相互认识

8 团队起步

9 重新联结

10 大风吹……

11 设置基本课堂准则

现场评估策略

12 评估搜索

13 学生们存有的疑问

14 即时测评

15 代表性样本

16 班级关注点

迅速投入学习的策略

17 积极的知识分享

18 轮转三人组

19 找到你的标签

20 让学习氛围更轻松

21 交换观点

22 对不对

23 课堂契约

第三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全班学习

24 引发求知心

25 倾听小组

26 指导学生作笔记

27 宾果课堂

28 互补教学

29 导引式教学

30 记者见面会

31 演出

32 我是谁

33 录像评论

激发讨论

34 积极讨论

35 议会式讨论

36 三阶段玻璃鱼缸决策

37 扩展专门小组

38 小组论战

39 大声朗读

40 模拟法庭

促进提问

41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42 植入式问题

43 较色反转问题

合作学习

44 信息搜索

45 研究小组

46 卡片分类

47 学习竞赛

48 两个人的力量

49 团队测验

同伴教学

50 组与组互换

51 “拼版”学习法

52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教师

53 同伴课堂教学

54 学生创建的个案研究

55 新闻素材

56 海报

独立学习

57 想象法

58 此时此地的写作

59 心灵地图

60 行动学习

61 学习日志

62 学习合同

情感学习

63 看它是怎么样的

64 告示板等级排列

65 什么?然后怎样?现在如何?

66 主动的自我评估

67 角色榜样

技能发展

68 开火流水线

69 主动观察和反馈

70 无威胁较色扮演

71 三人角色扮演

72 轮换角色

73 示范方法

74 无声的演示

75 练习—复述对子

76 我是——

77 曲线球

78 建议小组

第四部分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牢记心间回顾策略

79 索引卡片匹配

80 主题回顾

81 提出问题和得到答案

82 填字迷津

83 jeopardy回顾

84 知识竞赛

85 学生重述

86 宾果游戏回顾

87 好莱坞方阵回顾法

自我评估

88 重新考虑

89 投资回报比率

90 学到的事物的展览会

91 活动式自我评估

92 评估拼贴画

未来设计

93 继续学习

94 缓冲贴示

95 我现在解决

96 追踪问卷

97 坚持不懈

离别感想

98 道别时的拼字游戏

99 联结

100 集体照

101 最后的考试

译者前言

我以为,不管你现在教的是哪个学科,不管你教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你都会发现本书中提供的教学策略非常有用,并会为之激动不已的。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们缺少的绝不是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我们只要稍作观察,就可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的时候最富乐趣与兴趣,小学生刚入学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很强烈,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望,上学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对此,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很多的原因,例如课程设置不合理(这几年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可谓风起云涌),学业负担过重,评价体系不合理等。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多人已意识到但却很少得到重视的原因是:教师的讲课实在没劲!填鸭、满堂灌、一言堂等都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写照。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智慧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现在,许多教师也挖掘出了这一根源,却又苦于无处借力,要靠自己原创出教学方法摸索试验,真是劳心劳力,还常常会吃力不讨好的。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积极学习所倡导的理念,所研究与推行的方法,我觉得能产生有效教学的效果。本书的英文书名是Active Learning,有人译为“主动学习”、“活动学习”,甚至还有“自主学习”,这些译法都有一定的道理,Active Learning确实包含了这些方面的意思。但依我看,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译为“积极学习”更为适切。这里积极学习的意思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

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呢?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老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方法。当然,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专家学者与一线的教师们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多改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风靡一时,深入人心。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理念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而且很难迁移到各个学科。倡导积极学习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学习某样知识时,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要学好某样知识,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明白示例,尝试技能,及使用已经掌握或必须掌握的知识做作业。我们知道通过做能学得最好。

但是我们如何提升积极学习?本书讲述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它们是设计用来活跃课堂的。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一些则非常严肃,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习与记忆。全书中描述的101种策略都是些具体的策略,分为三大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们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何让学习难以忘记。你可以将这些策略用于你所教的任何科目。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翻译出版此书的支持,在翻译过程中编辑彭呈军老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我的几位学生为翻译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一并致谢。书中都是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可能有些翻译得不是很准确,敬请读者谅解和批评。

译者

2005年5月前言

你可以很快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

但他们会更快地忘记你告诉他们的。

是的,需要教的东西比讲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练。解释和示范本身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此结果。

什么样的学习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并有个人的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在学习某样知识时,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要学好某样知识,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明白示例,尝试技能,及使用已经掌握或必须掌握的知识做作业。

我们知道通过做能学得最好。但是我们如何提升积极学习?本书讲述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它们是设计用来活跃课堂的。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一些则非常严肃,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习与记忆。

《积极学习》综合了各种教学策略。它包含各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积极姿态的方法,有利于进行团队工作,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即时的积极思考。书中还包含各种有助于进行全班学习、小组学习,激发讨论与辩论,练习技能,提出问题,甚至让学生互教互学的技巧。最后,书中还提供一些方法,可用来回顾所学,评价学习改变,考虑下一步可采取的措施。

《积极学习》一书适用于每位教师,不管是极富经验的还是“菜鸟”级的。虽然很多策略与技巧适应于各种水平的教师,但本书的初衷是为那些教青少年甚至成人的教师而编写的。初中、高中、大学、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老师将发现本书特别有用。

感谢皮亚杰、蒙台梭利等人的影响,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的老师长期以来都在实践着积极学习。他们知道儿童从具体的、基于活动的经验中能学得最好,即便这些老师不是有意识地利用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来让学习变得积极。他们知道儿童的注意广度很窄,他们呆在座位上的能力有限。为适应这些特点,老师们让儿童保持活跃、积极,让他们走动。

然而,对大一点的学生,有一种停止高水平的积极学习的趋势。几乎所有的教师,从中学到大学,在课堂上只有零星的讨论和提问,偶尔包括一些游戏、角色扮演甚至是小组学习活动,但是很少涌现积极的、活跃的学习热情。为什么会这样?

你也许能想到许多理由。例如,教师们之所以这么教,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被教的。除此之外,有一个不成文的假定是,成熟的学习者不需要强调活动,不需要采用快速的步调来有效地学习,因为成熟的心理可以思考、采择观点,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有些教师认为那些大一点的学生只要坐在位子上听课,就是在进行真正的学习。这种信念已根深蒂固,即便教师对学生记得的东西如此之少、能应用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感到失望,也未想到是学习不积极之故。如今的学生越来越多样化,这不仅仅体现在性别、种族和民族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学习风格上。积极学习不仅需要用来为学生增加某种令人激动的因素,更是因为要显示出对个体差异和多元智力的尊重。

大一点的学生的学习不够积极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为教学内容所累,有限的教学时间使他们感受到压力。将学习分为若干学习领域的观念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不可能一下子废弃。虽然近现代有人质疑传统的学校和课程设计,但仍然很难让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相信“面面俱到”的学科学习其实价值有限。而且,有些观念认为积极学习费时太多——理论上讲讲还可以,付诸实践却很难。

或许对大一点的学生和成年人不采用积极学习的最大理由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近来出版的少数几本很优秀的书中,以一般性的说法,建议如何将个案研究、模拟、团体学习、方案和其他一些参与性方法整合进中学及大学的课堂。当我给一些有兴趣的老师看这些书时,他们大多让我将可用于他们教的学科的具体策略划出来。这就是我编写《积极学习》一书的理由。书中满是操作性方法,一步一步地指导。

《积极学习》以“积极学习概述”作为开篇的第一部分。我不仅会讨论到教学的被动形式,而且还会解释为何我们对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理解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方式。该部分还会讨论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的社会属性和在将积极学习引入课堂时教师关心的

一些问题。为了读者能更好地组织和推进积极学习,该部分还包含有100多个技巧。这些技巧涉及形成小组、促进参与和讨论、课堂设计等多个方面。

《积极学习》全书中描述的101种技巧都是些具体的策略,你可以用之于你所教的科目。这些技巧总体上被分为下述三个板块。

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

这一部分包含许多破冰式和其他开启性的活动,适用于任何课堂。相关技巧涉及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团队建设:帮助学生相互了解或创设一种合作、互相依赖的氛围

·现场评估: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和经验

·迅速投入学习:创造对学科内容的初始兴趣

另外,这些技巧鼓励学生一开始就采取积极的姿态。

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

这一部分包含许多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技巧,可用于避免或强化教师主导的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都可用来轻柔地推动学生去思考、感受和应用。包括:·全班学习:教师主导的、激发全班共同参与教学

·班级讨论:对重要问题的对话与争论

·促进提问:学生用来澄清

·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合作地完成作业

·同伴教学:学生主导的教学

·独立学习:个别性地完成的学习活动

·情感学习: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感受、价值与态度

·技能发展:学习并练习技能,包括技术性的和非技术性的技能

如何让学习难以忘记

这一部分包含各种方法,可使学生反思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思考将来如何应用。焦点不是你已经告诉过他们的,而是他们已经得到的。相关技巧涉及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回顾:回忆和总结已经学过的

·自我评估:评价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改变

·未来设计:决定学生在课后将如何继续学习

·离别感想:在课程结束时与学生沟通感受、思想和关心的问题

你将会读到的101条技巧在描述上采用以下方式:

·概述:关于该技巧的目的和适用环境的陈述

·程序:一步一步指导如何将该技巧应用于你所教的学科

·活学活用:有关采用该技巧的多种方法与变化的建议

再多说一句

以适合你的需要的方式使用这些技巧。加入你的创造力!记住以下建议:

·不要广泛试验:不能频繁地试用新方法,具体而言,每周试用的新方法不能超过一种·在向学生引入一种新方法时,把它当作常用方法的一种替代品,你认为它值得尝试。看看学生的反应

·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活动,正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使用少量活动来活跃你的课堂

·让你的指导水晶般清晰。示范或演示你期望学生们做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太多的困惑与干扰

祝你好运!

关于作者

Mel Silberman博士,美国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学教授,专长教学心理学,在积极学习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已出版的著作包括: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ing(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9)

The Psychology of Open Teaching and Learning(Little,Brown 1972)

Real Leaming(Little,Brown,1976)

How to Discipline without Feeling Guilty(Dutton,1980;Research Press,1981) Confident Parenting(Warner,1988)

Active Training(Lexington,1990)

20 Active Training Programs,V01.Ⅰ(Pfeiffer,1992)

20 Active Training Programs,V01.Ⅱ(Pfeiffer,1994)

101 Ways to Make Training Active(Pfeiffer,1995)

When Your Child is Difficult(Research Press,1995)

在普林斯顿积极训练基金的赞助下(赞助号609—924—815),Silberman博士在成百上千个教育、政府和商业机构中为各类教师、培训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积极学习讲习。Silberman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在那里取得了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

感谢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我与各种层次的职前和在职教师有过大量的接触。他们中的许多人尝试过积极学习技巧,给了我继续发展和开拓的信心。我衷心感谢许多参与此项实验的教育工作者,感谢他们给了我鼓励和建设性反馈。

我还要感谢Rebecca Birch、Cynthia Denton—Ade和Sivasailam Thiagarajan等人的贡献。他们乐于与我分享近年来他们在积极学习上的观念,同意我在本书中使用他们一些成果。

感谢我在坦普尔大学的几位研究生,他们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协助。Craig Loundas对完成本书作出了特别的贡献。没有Karen Lawson的帮助,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谢谢!

最后,我要感谢纽约Tuckahoe公立学校的Richard Maurer,得克萨斯大学的PauI H.Westmeyer,马萨诸塞州的Pollard中学的;Frank Taylor,感谢他们评阅了本书书稿。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的妻子,Shoshana,一直都是我的创造性观念、灵感和爱的源泉。她是我的超级导师与顾问,最“积极"的伙伴。

第一部分积极学习概述

2400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说到: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

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

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

这三句简洁的话可作为积极学习的精要。

我将孔子的智慧作一修改并扩展成我的积极学习信条: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

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

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

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

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一些信条呢?

有几条理由可以证明大多数人会忘记他们听过的东西。其中最有趣的一条莫过于教师讲过的与学生听到的之间的比率。

大多数教师每分钟讲100-200个词汇。但是学生会听到多少呢?当然,这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如果学生真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也许能每分钟听到50或100个词汇,也即教师讲出来的一半。那是因为学生在听讲时思考了很多。学生很难跟上一位健谈的老师。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聚精会神,因为即便教学材料很有趣,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研究显示学生能够每分钟听(没有思考)400到500个词汇。当听一位老师以四分之一甚至更慢的速度讲时,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有可能觉得枯燥,思想便会开小差。

事实上,有研究显示,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不到40%(Pollio,1984)。而且,如果学生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McKeachie,1986)。因此,听过“心里学概论”课的学生比那些根本没有听过的学生所知道的只多8%,也就不令人惊奇了(Richard et al.,1988)。可以想象一下在高中或初中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合作教育运动中的两位知名人士,David Johnson和Roger Johnson,以及Karl Smith 指出过听讲型课堂的几个问题(Johnson,Johnson & Smith,1991):

·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下降

·只适合于听觉型学习者

·会促进对事实性信息的低水平学习

·假设所有学生都需要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步调

·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

在课堂中加上视觉因素会增加14%--38%的记忆(Pike,1984)。研究显示,在教词汇时如果有视觉辅助,会有多至200%的提高。而且,如果使用视觉手段来辅助动词的呈现,那么所需的呈现时间可减少40%。一张图纸可能抵不上1000句话,但比仅仅说话的效率要高上3倍。

如果教学中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维度,信息便被两个传递系统所强化。而且,呆会儿我们会讨论到,有些学生偏爱一种传递方式超过另一种。通过使用两种传递方式,那么满足多种类型的学生的需要的机会要大得多。仅仅听或看某样东茜对学习来讲是不够的。

大脑如何工作

我们的大脑并不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工作。输入信息在被质疑。我们的大脑会以类似下面的方式问问题:

我以前听过或看过这一信息吗?

这一信息适合哪里?我该如何处置呢?

我能假定昨天、上个月或去年我就拥有相同的观念吗7

大脑不仅仅接受信息—它会加工。

为了有效地加工信息,它会执行诸如此类的向内或向外的反思。如果我们与别

人讨论信息,如果有人叫我们提问,那么我们的大脑能学习得更好。例如:Ruhl、Hughes 和Schloss(1987)让学生与同伴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时间间隔内呈现的内容。相比没有任何讨论停顿的控制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要高上两个等级。

更好的情况是,如果我们对信息做什么,我们就能获得有关我们的理解程度的反馈。根据John Holt(1967)的观点,如果要求学生针对某信息或内容做下列事情,学习便会得到加强:

1.用他们自己的话陈述信息。

2.给出例子。

3.在各种形式或环境下再认。

4.找出与其他事实或观念间的联系。

5.以各种方式使用。

6.预测它的某些结果。

7.陈述其相对或相反的方面。

在很多方面,大脑像一台计算机,而我们是使用者。当然,计算机需要处于“on”(开机)的状态才能工作。我们的大脑也需要处于“on”状态。一台计算机需要合适的软件以便解释输入的数据。我们的大脑需要联结正在教的内容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内容和我们思考的方式。如果学习是被动的,大脑便不会为我们的心理软件做出这些联结。最后,如果没有“保存”,计算机不会保留信息。我们的大脑需要测试信息、重述之,或向其他人解释,以便在其记忆库中储存。如果学习是被动的,大脑便不会储藏已呈现过的信息。

如果教师向学生大量灌输自己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如何有见地、组织得多好),或者教师大量依赖“让我做给你看”式的示范和解释,结果会怎么样?向学生的头脑灌输事实和观念,以及掌握性的操作技能和程序,实际上会干扰学习。这种呈现会给大脑留下即时的印象;但是,没有录像式的记忆,学生们无法保留多少信息。

当然,真正的学习绝非仅仅是记忆。我们所记的东西绝大多数会在数小时内丢失。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要保留教过的内容,学生需要加以咀嚼。教师无法为学生做心理上的工作,因为学生必须将他们所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整合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机会去讨论、提问、做乃至是教别人,真正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

而且,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学习是波浪形的。为了理解,须得多次接触材料以充分咀嚼。它还需要多种形式的接触,而不单单是重复输入。例如,教数学时可以采用具体的辅助、通过做练习,也可以通过日常实践活动。每一种呈现观念的方式都可以造就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接触的方式。如果是给学生呈现,那么学生的心理参与会较少。如果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对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他或她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是寻求做某一工作的方法。

学习风格

教育者们已经认识到学习者有着不同的风格。有些学生通过观看他人做某事而能学得最好。通常,他们喜欢以细致的顺序呈现的信息。他们偏爱写下教师讲述的内容。在上课期间,他们一般很安静,也很少受噪音的干扰。与这样一些视觉型学习者不同,听觉型学习者通常不用心看老师所做的,也不记笔记。他们依赖自己听和记的能力。在上课期间,他们可能话多,并容易受噪音的干扰。动觉型学习者主要通过直接参与活动来学习。他们倾向于冲动,少有耐心。在上课期问,如果不能走动或做些什么,他们会感到厌烦。他们的学习方式有些偶然与随意性。

当然,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Grinder(1991)指出在每一个30位学生的团体中,只要教师能提供一种混合了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活动,平均有22人能有效地学习。然而,剩下的8位学生,因为特别偏爱三种类型中的一种,除非教学内容能以他们偏爱的方式呈现,否则他们将处于挣扎中。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教学必须是多感觉通道的,要充满变化。

教育者们已经注意到学生学习风格的变化。在过去的15年里,Schroeder和他的同事(1993)给大学新生施测梅耶一布里吉斯类型测验(Myers-Briggs Type ndicator,MBTI)。MBTI 是当今在教育和商业领域使用最广的测验工具之一,在了解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时特别有用。他们的结果显示大约60%的新生对学习有着实践而非理论导向,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增加。学生们喜欢参与即时的、直接的和具体的经验而不是先学习具体的概念再应用之。其他的MBTI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偏爱具体的、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反思性的活动,两者的比率是5:1。综合这些研究的结果,他总结认为积极的教学方式能为今天的学生创造最好的匹配。要有效地教学,教师应该用到下列方式:小组讨论和项目、班内呈现和辩论、实验性练习、现场经验、模拟,以及个案研究。特别地,Schroeder强调,如今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

如果考虑到现代生活的积极步调,对以上发现就不会太感意外。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很快、选择很多的世界。生活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多姿多彩,事物(不管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在飞速地变化着。

学习的社会属性

因为如今的学生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他们会焦虑而具有防御心理。Abraham Maslow教导我们,人类自身有两股力量或需要——其一是成长的渴望,其二是安全。如要某人非得从二者中选择其一,他会选择安全而不是成长。在冒险和探索新的世界之前,先得有安全感。在Maslow看来,成长是小步调的,“每前进一步都得基于安全感”(Maslow,1968)。

获得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与其他人联系,为某一群体接纳。这种归属感使学生们能够直面挑战。如果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学习而不是独自学习,他们便能够获得情感与智力支持,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Jerome Bruner在他的经典著作《朝向一种教学理论》中,指出了学习的社会性。他描述了一种“对他人作出反应、与他人共同朝某一目标奋进的深层的人类需要”,他称之为交互性。Brunet宣称交互性是一种动力源,任何老师都可用之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他写道:“如果需要合作行动,如果某一团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需要交互性,那么看起来会产生一些将个体带入学习状态的过程,让他进入一种团体环境所需的能力状态。”(Bruner,1966)

Maslow和Bruner的这些概念导致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当今教育界非常流行。将学生安置进某一团体,给他们布置一些需相互依赖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很好的利用学生的社会性需要的方法。在与同伴一起做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更加投入。一旦卷入,他们就会相互交流体验,从而导致更紧密的联系。

合作学习活动有助于驱动积极学习。虽然独立探究和全班教学也能够刺激积极学习,但是通过小群体合作活动教学能够使你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积极学习。某学生同其他人讨论或教其他人将能使他自己获得理解与掌握。最好的合作学习方法,如所谓的Jigsaw课程,能满足这些要求。给不同的学习者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能够推动学生们一起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互教互学。

对积极学习的疑虑

虽然我用了这许多论据来支持积极学习,仍会有许多教师对之感到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有任何疑虑,我希望以下应答能有些帮助。

·积极学习是否只是一堆“搞笑与游戏”?

不,它不仅仅是搞笑,虽然积极学习可能是搞笑的,但有其价值。事实上,很多积极学习技巧给学生呈现的是不寻常的挑战,需要更为艰苦的努力。

·积极学习是否会过于关注活动本身而使得学生们不会思考自己正在学什么?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积极学习的许多价值来源于在活动结束或与其他人讨论活动的意义时的思考。不能忽视这一事实。《积极活动》这一本书包含有许多建议,可以帮助学生们反思自己的体验。在一项积极学习活动之后稍作讲述是很有价值的,有助于加强学生们体验到的与你所要讲授的观念间的联系。

·积极学习是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何利用积极学习方法讲授学科内容?

很显然,积极学习会比直接教学花费更多时间,但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无谓的浪费时间。而且,即便一堂课能够讲得面面俱到,学生们真正学到了多少也是一个问题。讲课者有一种将某一主题的所有可能的内容全部讲到的倾向。毕竟,在他们看来,要想使学生有所收获,最好不要漏掉任何内容。然而,在积极学习课堂,课程是“瘦身”的,目标也有限。指导这种课堂的老师明白,学生们忘记的远比他们记得的东西多。如果内容水平中等,老师就有时间提供活动,从而导入、呈现、应用和反思正在学习的内容。

·积极学习方法能否使得枯燥、无趣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

绝对可以!有趣的内容是很容易教的。如果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积极学习方法中特有的刺激可以抓住学生,激励他们掌握即便是枯燥的材料。

·如果在积极学习中使用团体或小组形式,如何阻止他们浪费时问?

如果在课堂开始时很少进行团队建设,如果团队任务没有从一开始就进行细致的结构化组配,那么团队的效率就会很低。学生们对要做什么感到困惑,组织性差,就容易脱离任务。或者他们会尽快地完成任务,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谈不上深入。有多种方法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团队学习,例如,在团队中进行角色分配,建立团队基本规则,实践团队技能,等等。本书中的很多技巧会涉及这一问题。

·在积极学习中能够“将团队进行到底”吗?

是的,有的老师的确这么干,他们过多地使用团队。他们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单独学习,也很少对全班一起教学并讨论。其中的关键是变化。各种学习模块是良好教学的调味料。《积极学习》一书中的几种技巧将给你小团队学习的多种选择。

·在基于团队的积极学习方法中,学生们有相互误导的危险吗?

我认为确有一些危险,但是学习社会性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坏处。无论如何,在学生自己进行积极活动、学生互教互学之后,教师总有机会为全班作一回顾、总结。

·我是彻底信服了积极学习,但不知学生们是否也会信服。

他们越是不习惯于积极学习,启动时就越不容易。他们习惯了看老师做一切,自己坐在那里,相信自己已经学到东西并能记住。有些学生会抱怨积极学习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喜欢组织良好、有效传递的信息,或者对于通过探索和自我发现进行学习感到焦虑。从长远来看,他们能与其他任何人一样从积极学习中受益。从短期来看,如果你能逐步地导人积极学习,就能够减轻他们的焦虑。否则,你会遇到阻抗。

·使用积极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是否需要更多的准备和创造性?

既是,又不是。一旦上手,额外的准备和创造性在感觉上就不像负担。你将对你的教学感到激动,这种能量会传递到你的学生的学习上。到那时,你会发现为积极学习产生创造性观念是一种挑战。首先,你将非常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积极地教好某一主题!这当然是《积极学习》关注的问题。书中将为你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去建构活动、产生变化并融入课堂,从而使得转变过程更顺畅。书中的每一条技巧,都有如何将之融人你所教科目的建议。我相信每一条技巧对任何学科来讲都是有用的。然而,在接触每一条技巧时,请尽量不要成为被动的读者。选定某一教学主题或预期将来会教的主题,在阅读时放在心上。通过保持一种问题解决心向而不是仅仅接受信息,你就能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并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名积极的老师。

积极学习的具体细节

在阅读本书描述的101种积极活动策略之前,考虑我所谓的积极学习的具体细节也许是有用的。我发展出了许多小技巧,可用来组织和推动积极学习,帮助教师在积极学习过程中快速作出选择。其中许多观念是人尽皆知的,也许你早已用到了其中的某些。但是我希望作一次系统的罗列,从而使你在推动积极学习时更从容。请将之作为你的教学菜单,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从中选择你想要的观念,使学习变得积极起来。

10种课堂布局

课堂的物理环境能有利于积极学习,也能破坏积极学习。没有哪一种设置是最理想的,但确实有多种选择。对积极学习进行“内部装修”是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教室里的设施比理想状态少时)。有时候,将设施稍作调整便可创设不同的环境。即便是传统的课桌也可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布置。如果你选择这样做,可让学生帮忙移动桌椅。这也能让他们“积极”起来。

这里所描述的布置不是说就要永久固定下来。如果课堂内的摆设可移动,就可使用你认为合适的几种布置。下面是一些布置环境的建议,看了这些,你会发现,哪怕是最传统的课堂环境,都可作适当改变和利用,以推动积极学习。

1.U形:这是一种能用于各种教学目的的布置。学生有阅读或写作的桌面,能容易地看到你或其他视觉媒体,相互之间能面对面联系。学生结对

也很容易,特别是在一张桌子配两把椅子的情况下。这种

安排对于分发材料很容易,因为你可以进入U走到任何一个点。

你可以如右安排桌椅,摆出U形;

你也可以按一种半圆形安排桌椅

2.团队风格:将圆形或矩形桌子围绕教室组合,从而有利于你与各团队互动。你可以安排座位环绕桌子,以制造最亲密的布置。如果你这样做,有些学生将不得不转过椅子来看你、黑板或屏幕。

或者你也可以让座位成半圆形,这样就没有学生需要背对着教室前面。

3.会议桌风格:如果桌子是相对圆形或方形的,这是很好的一种风格。这种布置将教师的重要性最小化,而将班级的重要性最大化。长方形的桌子能创设一种正式感,如果教师位于桌子的一端的话。

4.环形:简单地将学生安排成圆形,没有桌子或椅子,产生最直接的面对面互动。环形对于全组讨论而言是最理想的。如果教室有足够的周边空间,你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移动椅

子,形成小组。

5.同心圆风格:这种布置能让你安排玻璃鱼缸式讨论(下一节会讨论到)或者安排角色扮演、辩论或观察团队活动。最典型的设计包括两圈椅子。或者你也可以在中间放置一会议

桌,外围放置椅子。

6.工作站:这种布置适合于活跃的、实验风格的环境,每一位学生在看过演示之后可以坐在“工作站”上操作某一程序或任务(例如,操作电脑、机械或做某一实验)。鼓励学习伙伴(下一节会讨论到)的最好方式是在同一“工作站”上安排两位学生。

7.爆炸式分组:如果教室很大,或者邻近的空间很方便,那么可以将桌椅安置成不同的小组,其中每一个小组都能参与团队学习活动。可以尽可能地将各组隔开,以使得互不干扰。当然也要避免过分隔开,使得相互联系起来都很困难。

8.肩章式安排:传统的课堂布置(一排排桌椅)不能促进积极学习。一种重叠的V字形或肩章式的安排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产生更好的正面视觉效果,比直排式有更多的看到其他同学的机会。

9.传统的教室:如果没法将桌椅团起来,那么请试着将学生两人一组排好,这有利于结成学习伙伴。试着将桌椅安排成偶数排,并在排与排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问,这样奇数排的学生在必要时转过椅子便可以与后排形成四人一组的形式。

10.礼堂式:虽然礼堂式给积极学习提供的环境有限,但仍有希望。如果座位可移动,可试着将之安排成弧形,这样距离更近,学生们的视线会更好。

如果座位是固定的,可以让学生尽量往中间坐。请记住:不管班级有多大,受众有多少,你都能将他们配对,使用包括学习伙伴的积极学习活动。

10种保证随时誊与硇方法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积极学习。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讨论和获得学生的反应。其中有些特别适合于时间有限或需要劝诱学生参与的情况。你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使用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言人组成专门小组。

1.开放式讨论:提出某一问题,让整个团体放开讨论,不再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开放式讨论的直接质量是诱人的。如果你担心讨论可能花费时间太长,可以事先提示:“我想请

四到五名同学来与大家分享……”以鼓励学生举手,问“有谁知道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然后点一位举手的学生。

2.反应卡:发放反应卡并让学生匿名回答你的问题。使用反应卡可以节省时间;因其匿名性,还可保护个人空问免遭威胁。需要在卡上准确陈述你的回答是另外一项好处。

3.调查:设计一份小的调查表,让全班参与,这种调查可以书面进行,也可以口头进行。使用调查表可以快速获得数据,且数据可以量化。如果你使用的是书面调查,要尽快给学生反馈。如果使用的是口头调查,可让学生举手或请学生展示答案卡。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个或多个小组以分享(或记录)信息。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推进问题或主题,就可以使用分组讨论。这是促进每个人都参与的主要方法。

5.学习伙伴:让学生与同桌或邻近的学生一起参与工作或讨论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每个人都参与,但时问不足以进行分组讨论,就可以使用学习伙伴的方法。对于发展支持性关系来说,或者在参与某项复杂活动但又无法组成大组的情况下,配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6.议长制:团体成员轮流对主要问题作出简短反应。如果想要快速地从每一位学生获得一些东西,议长制是个好方法。在实施议长制时,诸如“我想要在我国实施的一项变化是……”之类的句子补缺是非常有用的。学生可以选择“Pass”来弃权。为了避免重复,在该过程中可要求每位学生都作出新的贡献。

7.专门小组:邀请少数几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其观点。可以通过询问一定数量的坐在座位上的学生的观点来创设非正式小组。如果时间许可,可以使用专门小组来对你的问题作出集中性的、认真的反应。小组成员要轮换,以提高参与度。

8.玻璃鱼缸:让一部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其他人则围在讨论小组周围作为听众。讨论小组实施轮换。虽然比较费时,但玻璃鱼缸是融合大组讨论与小组讨论的优点的最好方式。作为围圈式的一种变化,可以让学生呆在座位上,邀请其中几桌作为讨论者,其余人作为听众。

9.游戏:利用有趣的活动或小测试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观念、知识或技能。某些家庭肥皂剧或诸如“冒险者!”这样的电视节目可以作为游戏的基础,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使用游戏来点燃参与的热情。游戏还有助于制造一些学生们难以忘记的兴奋点。

10.点下一位发言者:如果学生们想要分享自己的观点,可让他们举手示意,由当前的发言者点下一位发言者(而不是由教师来扮演这一角色)。如果你确信在讨论或活动中有许多的兴趣,你希望提升学生问的互动,那么可以使用这一技术。

给学习伙伴帕10种作业

虽然我们刚刚讨论过了10种获得学生参与的办法,使用学习伙伴还是值得特别注意。促进积极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全班分成一对一对,组成学习伙伴。学习伙伴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学习伙伴可以承担范围很广的快速任务,也可以从事费时的作业,例如下列这些。

1.一起讨论某一书面文档。

2.就某一文章、讲课、录像或其他任何教育活动,相互交流,关注伙伴的反应。

3.相互评论或修改书面作业。

4.对某一次阅读相互提问。

5.一起重述某一堂课或其中一部分。

6.一起拟出问题来问老师。

7.一起分析某一个案、练习或实验。

8.相互考查。

9.对老师的问题作出反应。

10.比较彼此的上课笔记。

获得学生期望帕10个问题

在积极学习环境中,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关注点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你可以采取各种问题来获取学生的目标。其中有些可能特别适合于你所面临的情景。你可以通过先前讨论过的10法获得学生的参与,进而获取学生的答案。

1.对于所学学科或课程的名称你有什么问题?

2.你想从这一课程中获得什么信息或技能?

3.你不需要什么信息或技能?

4.你想从这一课中得到什么?说出某一事情。

5.你对这一课有何希望?你关心什么?

6.课堂目标与你的需要匹配吗?

7.你感觉自己需要拥有什么知识或技能?

8.你对这一课程有何期望?

9.为什么你会选这一门课(如果是选修课)?为什么你会来?

10.对这一主题,你从以前的课堂中获得过什么?

lO条改善讲课效果昀建议

讲课在大多数时候是最受推崇的方法,但在积极学习环境中有它的位置吗?如果使用得过于频繁,讲课将很难导致真正的学习,但有时候的确效果不错。在用到讲课的时候,教师要首先建立兴趣,最大化理解与记忆,获得学生参与,强化所呈现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有用的建议。

建立兴趣

1.开篇故事或兴趣点:针对你将要讲述的内容,提供相关的典故、虚构故事、卡通或图片,以抓住学生注意。

2.启动性问题:针对你的讲课内容,提出一个中心问题。

3.测试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即便他们拥有的相关知识很少),这样他们就有动力来听讲以寻求答案。

最大化理解与记忆

4.提纲:将你讲课的主要观点缩减成几个关键词,作为提纲或记忆辅助手段。

5.举例和类比:对讲课中的观点提出现实生活的描述,如果可能,在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间创设比较。

6.视觉辅助:利用幻灯片、挂图、投影等视觉手段,使学生即听到又看到。

加强学生的参与

7.现场挑战:问断胜地停止讲课,让学生为已呈现的观念提供实例,或是回答现场小测验。

8.说明性活动:在讲解时,插入一些小活动来说明你的观点。

强化讲解内容

9.应用问题:提出某一问题,让学生基于讲课内容去解决。

10.学生回顾:让学生们相互间回顾讲过的内容,或给他们一份自评性测试。

组成学习团队昀10种策略

小团队工作是积极学习的重要部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快速而有效地组成团队,同时,在课堂上根据需要改变组合,有时甚至改变团队大小。下面是一些有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要加入的团队,或将学生分配到某一团队。

1.分组卡:确定班级的总人数,及你要分成的组数。例如,在一个20人的班级,某一活动需要4组5个人的团队;另一活动需要5组4个人的团队;还有一活动需要6组3个人的团队,另需2位观察者。利用颜色旗(例如,用红、绿、蓝、黄来分4组)、动物棒(例如,狮、猴、虎、熊、象来分5组),或用数字(第1至第6组)。随机分配数字、旗子或动物棒来给学生分组。学生们可以快速地移动到各自的组中,从而节省时间,消除困惑。要使这一过程更高效,你还可以在各组区标上指示性记号。

2.拼板:可以买一些儿童拼图或根据杂志上的图片自行剪制一些;根据班级人数和你要分成的组数,选用或剪制出不同大小、形状和所含拼件数量的图。把拼件打散、混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个拼件。在开始分组时,让每位学生拿着自己的拼件去找准位置,拼成一幅完整的图。

3.找出有名的虚构朋友和家庭:找出一系列有名的家庭成员或三至四人一伙的朋友圈(例如,小飞侠与他的朋友们,超人与他的搭档们)。找出相同数量的虚构人物来标示学生。将这些虚构人物写在卡上,洗乱,每个抽一张,从而创设出团队。一旦有名的团队完成了,学生们就能找到自己的归属。

4.姓名标签:使用不同形状或颜色的姓名标签来分组。

5.生日:让学生按生日排列,按某一活动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大的班级,可按出生月份分组。例如,60名学生可粗略地按月份分成3组:(1)1月、2月、3月、4月为一组;(2)5月、6月、7月、8月为一组;(3)9月、lO月、11月、12月为一组。

6.游戏卡:用一副游戏牌来分组。例如,用牌里的J、Q、K和A来创设4个4人小组,依学生多少可增加牌的数量。将牌洗开,让每位学生抽一张,从而分组。

7.抽数字:确定你要创设的团队的数量与大小,在纸条上写下数字,混在一个箱子里,学生从中抽取一张纸条,从而分组。例如,如果你想分成4个4人小组,就需16张纸条,写上4组数字。

8.喜爱的糖:捧出一包糖,其中有各种口味的无糖糖果,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自己喜欢吃的,从而对学生分组。例如,可以分成柠檬味、奶油味、樱桃味、薄荷昧4组。

9.选择喜欢的项目:根据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玩具,并用之来对学生分组。例如,你可以选择交通工具并用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来分组。

10.学习材料:你可以使用色纸、有色便条、标签等对学生的学习材料编码,从而事先对学生分组。

10种选择团队领导和分配其他工作昀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重点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指导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

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 ”这一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以教为主的教学又称为传统式教学,即我们由来已久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们最常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讲座上,纷纷被不厌其烦的提及,并逐渐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 什么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什么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呢?两者是相关的兼容的,还是对立的呢?那种模式更适用于我们的中学课堂呢? 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称为传统式教学,是出现在我们日常绝大多数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各国教育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研究、经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精密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的传授和习得为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能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学习需要和学习者特征的准确分析;然后规范地阐述教学目标,进而针对学习目标的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最后,能够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 我们看到,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焦点在“教学”上,非常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过程既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教学理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设计和完成教学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在教师的主导、监控下完成。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我们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取得“教学成绩”的不二法宝。 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里,我想我们更应该直视传统式教学的缺陷,尤其是在当前畸形的教育评价思维作用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我们看到在以教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受到老师的主导、监控乃至遥控的,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好比是一个受老师“把玩”的弹簧,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必然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下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可达的核心素养层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主要介绍三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废物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健康生活与实践创新之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非富多彩的教具,然而学校教具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教具的损耗速度以及不同教师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其实,小学生科学课堂上对教具的需求并没有如成人想象般精细、高端,高昂价格的成品有时候并不如材料粗糙的自制品来得有吸引力。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的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课堂。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的科学老师的引导。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给予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广阔的发挥空间,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科普影视、实地参观,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之核心素养 科普影视这种看似常规性的资源,其中综合了科学、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的人文情怀是很多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丰富的影像声效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网络和交通都异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无论是影视资源还是博物馆资源,都是学生在课外可以直接获得的,鼓励学生经常通过这些手段补充课堂知识的局限性,也是锻炼其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内化吸收、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勇于探索、思维训练,提升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之核心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从小在探索和思维能力上的训练是有所欠缺的。科学的课堂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科学教师应竭尽所能让学生在自然、科学、海洋、宇宙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无论是探索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要被局限在一个答案中,应尽可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确保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学生能熟悉,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

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2.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05教育技术林巧晔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以来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4.2.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接受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D.P. 提出的.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者获得学习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下面来看一下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输入加工输出语言习得装置由过滤器、组织器和监控器组成的语言习得装置的基础知识便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结构离开了这些语言习得装置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要改善语言习得装置也就是要改善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结构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应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要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过程教学活动阶段1 呈现先行组织阐明目的者呈现组织者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举例重复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阶段2 呈现学习任务使组织显而易见和材料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显现材料阶段 3 扩充与完善认促使综合协调知结构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引发使教材系统化方法清晰性九段教学策略认知学习理论长时记忆预期事短时记忆项中反应发生器感觉寄存器枢控制反应器感受器环境九段教学策略教学事件学习过程引起注意接受各种神经冲动告知学生目标激活执行控制过程刺激会议前提性的学习把先前的学习提取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密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教材使用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有关专家和同仁交流、分享。 一、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巧设情境,质疑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从而解决问题。科学课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的途径。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也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进行主动的探究活动。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老师向学生出示了奇特的图片(一棵百年古树,却长在一个高高的塔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大的一棵树怎么会长到这么高的塔上呢?”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让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发了新的课堂探究活动。 2.注重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在每节课上,探究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且目的性非常明确,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给冷水加热》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设计“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方案,用时8分钟,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3.放手实践,自主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能力。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物体的沉浮,各种材料各具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并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4.重视探究后的交流。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满足感的自我释放,能使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探索能力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3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探究后的交流,有的是组内交流,有的是全班交流。在《我们身边的物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物质A、物质B特点的观察和对这两种物质的概念的理解及精彩发言,让全体听课教师与专家汗颜:学生真是不可小觑。正如《课程课标》所言:低估儿童是影响探究效果的最大失误。 5.重视课后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限的。《课程课标》强调:教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如果学习的任务是开放的、活动的、灵活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而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宜于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策略,如发现教学和探究教学。 (一)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指教师不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1.发现教学的特征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材料,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和探索,并进行讨论,提出对问题解答的假设。 (3)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修正自己的假设。 (4)教师和学生根据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先前的知识,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学习结论。 发现法由于布鲁纳的大力提倡而对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发现策略的主要优点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在发现教学中,由于知识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的,更容易保持、巩固和迁移。 2.发现教学的设计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

(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清晰的定向。 (2)根据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有序的发现过程。要仔细设计问题和例子,确保参考材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的发现进程。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材的逻辑顺序,教材呈现应该与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相匹配。 (4)确保学习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学习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发现教学要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可进行独立探究的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经过努力就可达到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才会表现出探索行为。 发现教学的主要缺点是发现过程耗时太多,教学过程不易控制,大大减缓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在教学中,心理学家和教师主张把发现和指导结合起来,即有指导的发现。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指导发现策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这种策略是先有计划的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然后向学生提供引导性线索,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学结论。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也叫探究学习,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材料是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教师人为地简化处理,隐含于现实的情境中。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柳花泊小学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二)序言: 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 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 在基础教育阶段 ,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 , 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 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 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吴征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是众多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它比教学理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从而能给教学更直接的指导。教学策略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同一学科的教学策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析;同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般策略 1.深入体会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努力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把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 2.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3.制定既体现学科总目标,又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当地教学条件,全面、具体、协调、便于评价的教学目标。 4.精心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教学性和儿童性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度自然的教学过程。 5.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搞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具有科学性、结构性、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的教学媒体,把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使其达到优化组合。 7.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推动教学发展;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教学中未预料的问题。 8.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组织的形式,全班活动与分组活动有节奏地进行;既有统一要求,又放手学生主动探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收”与“放”的火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相应的方法——计划要周密,要求要明确,活动要监控,活动后要有评价;从而使教学既热烈又有序地进行。 9.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要得体、得当、得法。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

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化难为易,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这样你就会发现:从小处着手,从易处着手,事情也许并不很难。怎样化难为易呢?(一)化抽象为形象 1、语言的形象化。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 2、图像的形象化。图像包括图片、图表、草图、绘画、摄影、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自绘图画是很有教学价值的。 3、动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观表演、直观演示、直观操作。 (二)化理论为实践,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课本知识。 (三)化未知为已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化复杂为简单,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 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一)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二)由知识到问题,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适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个性认识、独特价值。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来。 (五)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 (六)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教材的编写因为要受到书面形式等的限制,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这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 (七)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 三、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富有情趣。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以学为主以学定教

重庆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 “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万州区高龙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课题来源:2009年重庆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课题负责人:朱维建 5.实验时间: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需要开展“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时代呼唤教育教学改革。 2、我校教学现状急需推行“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生缺少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制约了我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良性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部分教师依然以教为中心,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初步探索出“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已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3、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为“以学为主、以学定教”教学改革创造了可行条件。 我校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观念新、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01—04,05—07年,我校分别参加了重庆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分层导学”和“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成绩喜人,都顺利结题,其中“分层导学”荣获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现在我校还有三个区级规划课题正在进行研究,并初显成效。“以学为主,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09T11:31:10.9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余红娟[导读] 科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借助科学学科这一平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余红娟(陕西省宝鸡高新第四小学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科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借助科学学科这一平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课堂带来的无限乐趣和知识财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以此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128-01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是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将来学习抽象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石。因此,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蚯蚓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蚯蚓是怎样爬行的?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等等,让学生回家实际观察体验。这样,既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趣味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教学的趣味性 (1)游戏教学,增强科学课堂趣味性 游戏教学,即玩中学,把它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体能和思想情感等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应用游戏教学能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探求科学奥妙的欲望。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强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教学实效。 (3)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科学实验,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增多,趣味性更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性的组织多种类型的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为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创造条件。 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小学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因人因时制宜。小学生对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比较感兴趣,那些生动的影像、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等,应该成为教学媒体的首选。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教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4~6人分为一组,以确保组与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同时,还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选择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安排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汇报员,选择速记能力强的学生为记录员等,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化。 (2)留足时间,适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在给学生提出合作任务后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切忌学生思维还未活跃就匆匆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并不代表教师要放手不管,在各小组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适时点拨,导正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以避免课堂教学混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可以使其构建的科学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做一个钟摆”一课时,学生知道了摆长与摆动的速度关系后,让学生制作一个一分钟能摆动30 次的钟,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摆长进行调试,发现摆动次数多了,他们就把摆锤往下装,次数少了,他们就把摆锤往上装。学生经过自己不断地调整,更加深刻地理解摆长与摆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到了概念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六、走出教室,探究自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比较有效的主要途径,但课堂上能够提供的这些有限材料,还是被教师“筛选”和“处理”过的,这大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走进大自然的课堂,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方法多种多样而又丰富多彩,从理解科学概念到把科学概念变为学生内在的科学知识,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当然,也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16(19)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3]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