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宝龙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当然,在文字比例上,“劝百讽一”也是事实。但人们对于这一事实却缺少客观冷静地分析。“劝”多“讽”少格局的形成,一者绝非作家个人之过,二者也非文本本身之过,其成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作家身上。探究起来,这里面的内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中颇多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由。

关键词:汉赋;“劝百讽一”;成因

“劝百讽一”是有关汉赋批评的经典论说,而汉赋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境惨淡,备受讨伐,极大程度上就源于这句出自名赋家之口的具有误导性质的批评观点。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汉赋实际上有着很好的讽谏传统,这自枚乘《七发》之后,诸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扬雄的《羽猎》、《甘泉》、《河东》、《长杨》四大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讽意甚明。如枚乘在《七发》的序言中就已经尖锐地指出“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其后铺写七事,反复渲染,目的就在于“所以戒膏粱之子也”。又史载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好驰射,即上疏以谏,复上《哀秦二世赋》以讽,又见汉武帝好神仙,一位“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于是上《大人赋》以讽谏其事。事实上每个汉赋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是有着清醒的讽的创作目的和明晰的讽的表述方式的,扬雄自己便有“赋者,将以风之”的话,而“劝百讽一”也并非无讽。时人和后人也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司马迁评司马相如的赋时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祝尧也说“《上林》、《甘泉》,极其铺张,终归于讽谏,而风之意未泯”。然而,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赋的讽谏的笔墨确实是与颂扬的笔墨不成比例的,但这绝非作者为讨好君主而故作“虚词滥说”,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作者的讽谏意图的存在。史载上列诸家均属耿直刚介之臣,绝非媚上邀宠之辈,且关注时政,心存社稷。这种劝远大于讽的“劝百讽一”模式的形成,实是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的,不可以简单的归咎于作者个人。

1.受当时经学影响。任何文学创作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两汉四百年间,意识形态里领域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经学研究,而经学研究中影响之大又以《诗经》为首,而“汉儒言诗,不外美刺两端”(程廷祚《青溪集?论诗十三?再论刺诗》)。这种“美刺”观念不但是汉代一切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还是汉儒评价汉代一切精神产品基本标准。其中又以“美”为正,为主;以“刺”为变,为辅。受这种观念的左右,所以汉赋作家常常欲讽先颂,或寓讽于颂。委婉的讽谏是目的,但必须通过正面的颂扬这种主流形式表现出来。这可能已成为根植于每个汉代赋作家头脑中的不容置疑的指导原则。汉大赋盛行时,又正值景武宣等盛世之时,国势昌隆,物富民丰,政治清宁,四边安定,人心鼓舞,群情振奋,面对着这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感受着那种激荡胸怀的时代精神,实在也是容不得那些性好慷慨的骚人墨客们不去颂扬她。时代思想的影响和时代精神的感召是古今中外所有作家都无法逃避和拒绝的,汉赋作家自然也在所难免。所以他们的作品喜欢用美颂的方式来歌颂统一帝国的宏大气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况且,这种影响和感召一方面固然造成了那个时期的作家创作的某些局限,但也常常造就了他们独有的艺术风格;汉赋之蔽在于“美”,其特色也正在于“美”。正是因为这种美颂也即“劝”的写法,汉赋才充分淋漓的展示了大汉帝国的赫赫声威,其作为“一代之文学”的特质也正在于此。

2.受作家主观品性的影响。受时代风尚的感召,也是受战国纵横余绪的影响,汉赋作家

多个性张扬,每每纵情任性,但求适意,不主故常。他们不为功名所绊,也不为钱财所累,不论什么事情,想做即做,做必尽情尽兴方欢。如枚乘,以劝阻吴王谋反而知名,被景帝召拜为弘农都尉,这不可不谓名重,不可不谓殊荣,但他只因“不乐郡吏”,便随便找了一个借口,辞官而去,重新回到梁王那做他的门客,寻其所好去了。司马相如更是纵情任性、不主故常的典型。早年为了当官,“以赀为郎”,从后来“家徒四壁立”的情况来看,十有八九为了买这个郎官当初倾尽了全部家产,这不能不说是大手笔。后来只因景帝不喜辞赋,于是便学枚乘的法子,托病辞官,也到梁王那儿做他的门客去了,目的只求适愿而已,这又是大手笔。后来琴挑文君,趁夜私奔;临街卖酒,涤器于市,均属非常之举。至如东方朔的诸多奇异行止,虽有借以宣泄牢骚之意,但也是纵情任性的结果。文如其人,赋作家们这种纵情任性、不受拘束的个性体现到文学里面,就难免会形成肆意骋辞,铺张扬厉,酣畅淋漓以求尽致的特点。此其一。汉赋作者又多为学者而兼赋家,不但博学多识,而且大都特别精通语言学,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扬雄还有语言著作《方言》传世,甚为历代语言学者所重。因为这种自身修养的关系,形之于文,自然难免词丰藻富,呈才露艺,洋洋洒洒,下笔不休。此其二。汉赋作家的这种个性和修为用之于“劝”,如不尽情歌颂一番自是万难罢休的。

3.受特殊读者的影响。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言及汉赋创作之盛时有这样一段话: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属,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中正刘德、太子太傅肖望之等,时时间作。……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条信息:一、汉赋创作之盛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由于当朝皇帝崇礼重文、积极鼓励的结果;二、作赋者多为侍从之臣和王公贵族;三、所作之赋主要是献给皇帝看的。这就决定了汉赋读者的特殊性和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从现存的汉大赋名篇来考察,这种特殊性是确实存在的。不但皇帝与手下的大臣是这样,王侯与手下的宾客也是这样,诸如梁孝王、淮南王等无不如此。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做臣下的作赋献给主上,即便想要有所讽谏,必然也要讲究个方式,在这方面,汉代的儒生们是非常重视“主文而谲谏”这一创作原则的。如果主上又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有较多的颂词也在情理之中。从班固所列的这些赋家来看,多为武、宣两朝之人,而这两朝的帝王又都颇有作为,这样一来,“劝”多于“讽”也就在所难免。再者,如前所言,因为作家的个性决定了汉赋有肆意骋情的风格特点,从表达的内容上看,颂更易于肆意铺排,而讽则很难纵情敷衍,象宋玉的《风赋》可算是铺排讽谏的经典,但亦篇幅有限,且难免寓讽于颂,况且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与疏牍奏章不同,原不适宜用以直谏。可见强求汉赋一味讽而不颂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

4.受汉赋体制渊源的影响。关于汉赋体制渊源所自历有争论。班固以为源于《诗经》,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踵其说,刘勰也认为汉赋的初源在《诗经》,同时又认为与《楚辞》关系密切。今人则有单元和多元之说。单源论者或以为源于《诗经》,或以为源于《楚辞》,或以为源于先秦纵横之文等等;多元论者以为是吸收了《诗经》、《楚辞》、纵横家的文章、先秦俳优的有关因素等等综合而成的。龚克昌对此观点的论述颇为详尽有力,也较为目前学界所认同。这一点从汉赋自身也可得到明确印证。不过这多重渊源还应分成两个层面来分析。汉赋虽与诸多文体因素相关相承,但所吸收的艺术成分各有不同的。从《楚辞》、纵横之文那里主要是取其形式,而从《诗经》那里主要是纳其精神。取其形式,所以承袭了纵横家们“欲文言以达旨”、“……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的手法,和《楚辞》“排比铺叙,夸张描写”的文风,行文上注重辞采,肆意铺排,力求恢奇

敷张,气势雄浑,以打动读者;纳其精神,所以吸取了《诗经》的赋颂传统,所谓赋颂传统,即是“美颂德之形容”,故而汉赋总是欲刺先美,而且美必采用“推而隆之”的方式,尽情发挥。综此两端,便形成了汉赋“义尚光大”、“侈丽闳衍”的审美特点,所以非常讲究“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内容涵盖和“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精心组织。这种审美追求本身,必然导致颂多讽少。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的结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赋的讽谏力度,但在实质上,细心的读者稍加注意的话,便不难发现,实际上赋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精心描绘的,正是作者所最终否定的,描绘是虚而否定是实,就好像精心设计一个靶子而后才有的放矢一样。这实际上是汉赋的个性所在。

5.受滋生土壤的影响。汉赋本身原是奢华的产物。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映射,生活本身的奢华决定了汉赋的形式内容必然带有奢华的特征。事实上,汉赋名家的生活圈子无不奢华,汉代尤其是西汉全盛时期的财货富足已不必说,东汉光武之后,也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这种物质的丰富,使当时上自皇帝和王侯,下至富商巨贾的生活无不极尽奢华。据《三辅黄图》载,汉朝的宫殿“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磩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又记商人“衣必文采,食以梁肉,千里游敖,冠盖相望。”落实到具体作家头上,即可以司马相如为例。司马相如离开不好辞赋的景帝以后,从梁孝王在先,奉汉武帝在后。汉武帝的奢华已不必说,而梁孝王的豪奢也实不比汉武帝逊色多少。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有明确地记载,《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余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

苑囿楼阁的广大与精美,奇珍异宝的繁多与璀璨,加之声色犬马之乐,驰射田猎之享,在这种豪奢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活感受渗透到赋作中来,自是免不了要大大的铺张扬厉一番。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生活环境和物质基础上,“才能产生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他们那种富丽堂皇的赋”。既然是“富丽堂皇的赋”,自然也就免不了要“劝”多“讽”少。

总而言之,汉赋“劝百讽一”的成因是纷繁复杂的,以上所列,不过是从众多头绪中抽出几端,究其要者,以见其概。不过,由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赋的“劝百讽一”作为对汉赋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它作为指责汉赋过失的一个根据则是片面的。用来指责汉赋作家只会歌功颂德,媚上邀宠,则是大错特错。由于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汉赋这种文体中“劝”“讽”的多寡实际上已经不以作家的意志为转移了。

参考文献:

1.《史记今注》(西汉)司马迁著夏松凉李敏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昭明文选》(梁)萧统撰马清福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个人简历

李宝龙(1970——),男,吉林省梅和口市人。一九九四年毕业于延边大学。现就教于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已在国家、省、地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参编教材五部,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校级科研项目。现为讲师、硕士。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

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

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4.狗年楷书对联 5.狗年楷书春联 6.楷书春联横批 7.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8.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汇总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 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那么,你对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了解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第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 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

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第二: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 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

历史上的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_12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一) 一、填空题: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最为精彩。 4、《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5、《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 6、在古代神话中,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的英雄是。 7、《诗经》依、、分类编排。 8、《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9、《孟子》今存篇,每篇又各分上、下。 10、屈原《九歌》并非九篇,而是篇。 11、《论语》中载孔子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其意是说。 12、《战国策》载,触龙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 13、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14、《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饥者歌其食,”的诗篇。 15、《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又称《周书》。 16、《左传》大约成书于,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17、今存《老子》分上下篇,上篇称,下篇称。 18、《战国策》载,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的人名叫。 19、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0、在古代神话中,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名曰。 21、《诗经》曾广泛用于社会生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颇为盛行。 22、《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之语。 23、《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断代简史。 24、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为核心,并认为天道。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所说。 26、李斯最著名的散文是他在秦统一前写的。 27、汉代的政论散文以初期最为发达,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28、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开创的,他字。 29、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是。 3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变来的。 31、现存秦刻石文,大部分都出自之手。 32、汉赋四大家中属于西汉的两位是和。 33、汉初政论散文的重要作家主要有、邹阳、枚乘。 34、《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题为。 二、选择题: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②《诗经》③甲骨卜辞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②《山海经》③《列子》④《淮南子》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②《孟子·滕文公上》③《庄子·养生主》④《庄子·逍遥游》 4.先秦诸子中,《四库全书总目》称何书为“传记之祖” ①《晏子春秋》②《论语》③《庄子》④《孟子》 5.为齐国孟尝君“经营三窟”的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3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5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6志怪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有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7“竹林七贤”,---指正始时期的隐士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8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惊喜描写,对永明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9.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10《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11《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12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13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另有一说,解释汉赋四大家为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汉赋

汉赋 第一节汉初韵文 ?一、骚体赋 ?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二、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刘邦短歌二首 ?统治阶级对楚文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汉人抒情写意,往往采用楚歌;汉人抒写贤人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一批代屈子咏怀的骚体赋。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1 、汉初:高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 ?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汉大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生命力的美学表达方式。 汉大赋的主要内容 ?1、歌颂汉帝国强大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一。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

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中子(王通)

魏晋南北朝作品选期末重点

1.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初期的奠基之作。 2.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3.东汉张衡《归田赋》标志着汉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 4.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江淹《别赋》等 5.从建安时期开始,辞赋的风气有所转变,铺陈都邑之盛、功业之美的大赋逐渐被抒情、咏 物的小赋所取代,并在形式上出现了骈化的趋势。 6.王粲《登楼赋》被刘勰誉为“魏晋之赋首”,情景浑然一体。 7.庾信《哀江南赋》标志着南北朝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8.乐府(古代音乐机构)出现在秦代,西汉时成为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之一 9.【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10.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汉乐府民歌后的第三次民歌高潮。 11.《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唯一的长篇叙事诗 12.《西洲曲》是一首集中了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点的长篇佳作。 13.【永明体】始见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颐的年号(公元483—494)。 永明年间,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创立了一种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诗体,即永明体。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声律。使诗歌格律逐渐趋于细密,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为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14.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 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 15.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16.志怪小说代表作是晋干宝的《搜神记》。 17.志人小说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8.《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 19、谢脁是“竟陵八友”之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形容他的,同时谢朓还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 22、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产生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23、王粲,字仲宣,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也是唯一的封侯者。 24、曹丕,即魏文帝,开辟了诗歌由五言向七言转变的局面,他的《燕歌行》是文人作品之中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典论·论文》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 25、左思的《三都赋》——洛阳纸贵 2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7、中国古代小时的要素是人物和情节。 28、小说的来源有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书传说。 29、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0、汉大赋的主要特点是:润色鸿业,劝百讽一。 31、四种诗歌类型:性灵、格调、神韵 1、曹操《短歌行》: 主题:招纳贤才,同时书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贤纳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结构:八句一节,共分四节。 第一节:忧愁(人生短促,大业未成)

华美富丽的汉赋及其代表作家

华美富丽的汉赋及其代表作家 绪论 ?汉代社会相对稳定,国家统一,国力增强,文艺繁荣。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其创作喜用“楚辞”的体式,并逐渐创造了“一代文学”——汉赋。 ?汉赋形成的社会原因: ?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一、赋体溯源及其基本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知》,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成文。 ?赋的形成发展: ?鼻祖:战国荀况和宋玉。盛行于汉代。 ?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影响下逐渐散文化,又称“文赋”。 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 《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章学诚《校仇通义》: “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 ?2.赋具有多源性:风骚、散文(纵横家文) ?借鉴了楚辞、战国纵横家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文风,又汲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还将诗歌的表达方式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文体样式。 ?3.汉赋的主要文体特点: ?结构宏大,铺排夸饰,摹绘事物; ?主客问答,劝百讽一,缺乏真情。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王钟陵说: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词来概括汉人的审美情趣的话,那便是…富丽?,或曰…靡丽?,更简洁地说就是一个字—丽 《文心雕龙·情采》以“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区别诗人和辞赋家。 二、汉赋的发展脉络 ?1 骚体赋 ?汉初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体制基本类似楚辞的作品称为…骚?或…辞?。代表作家有贾谊、严忌等。 ?2 散体大赋 ?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出现了散体大赋,其特点是:以状物叙事为主,篇幅加长,规模宏大,铺排描绘,不用…兮?字,散文意味浓厚。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都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一:司马相如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底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 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颂,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

事,气魄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性,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领首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觉得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首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辩。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二: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逝世。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精深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选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 描绘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觉得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该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钻研西汉语言的首要资料。因扬雄的首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中子(王通)并称为“五子”。

汉赋

汉赋 [第一卷第二、五章] 汉代文学的正宗是赋,两汉人是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的方式。 汉赋兴盛的原因: 1.文体本身的演变2.社会发展的要求 3.帝王的偏好和宫廷娱乐的需要 赋:★ 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汉赋与楚辞的区别: A内容上: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B形式上:①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②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③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④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 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其作家、作品:★(知识性的) (一)汉赋的形成阶段(汉高祖初年——武帝初年的70多年) 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1 骚体赋(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2 汉大赋(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枚乘《七发》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200多年)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 班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开创 张衡《二京赋》(结构谋篇模仿《两都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完结(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大家,其中又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

202X三支一扶公共基础:浅说汉赋四大家.doc

202X三支一扶公共基础:浅说汉赋四大家讲到汉代文学,就不得不提汉赋了。我为大家提供202X三支一扶公共基础:浅说汉赋四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祝大家备考顺利! 202X三支一扶公共基础:浅说汉赋四大家 在常识考试中,文学知识一直是热门考点,从先秦文学到汉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考点非常多。今天我为大家介绍汉代文学的相关考点,以便备考。 讲到汉代文学,就不得不提汉赋了。其内容大都围绕宫殿、帝王出巡游猎,以及讲述游玩经历与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类别有骚体、大赋、小赋。在考试中,常识题常考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即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最高成就者之一。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赋也是众多文人争相模仿之作。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当年司马相如在还是一贫如洗时,以《凤求凰》示爱卓文君。文君倾心于他,并愿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被称为是西汉两司马,这个小考点大家也要作掌握。 杨雄,作为西汉末年最为知名的赋家,代表作有《河东赋》、《长杨》等。因早年崇拜司马相如,仿照《子虚赋》、《上林赋》创作了《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与《河东赋》并称为“杨雄四赋”,史称“四大赋”。杨雄比较有特点的是自述情怀的作品,如《解嘲》、《太玄》等。 班固,汉赋四大家之一。班固著名赋之一是《两都赋》,其中“两都”分别指的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班固另一著名作品《汉书》属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人各有成就。班超投笔从戎,是著名的西域都护使;班昭著有《女戒》。 张衡,一般较为熟知的是他发明了地动仪,但其实在赋上也有所成就。张衡的《二京赋》被称为汉代大赋的绝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证论散文 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课集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发展。《吕氏春秋》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毎览8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他们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不少文章平实畅达,说理生动,可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淮南子》:《淮南子》是汉初南王刘安招致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原称《淮南鸿烈》,约成书于汉武帝初期。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其文风新异瑰奇,行文也多形容铺张,注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论衡》为东汉王充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现存文章有85篇。王充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人类自身的困扰而展开的,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流露出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论述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史书虚妄夸大的记载、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指出其夸大失实,不可尽信之处。《论衡》作为一部辩论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文字既准确精炼,又通俗易懂。 1.《谏逐客书》文学成就 ①《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②辞采华美,排比铺张兼具战国纵横说辞之风与汉代辞赋之丽。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2.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汉代辞赋 1.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2.汉大赋又称散体大赋,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以主客问答为基本结

汉赋四大家之班固流传千古的名句

汉赋四大家之班固流传千古的名句 1、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3、父兄之教不先,则子弟之率不谨。 4、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5、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 6、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7、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8、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9、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10、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 11、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12、侈而无节,则不可赡。 13、家富势足,目指气使。 14、廉者昌,贪者亡。 15、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16、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17、百闻不如一见。 18、国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 19、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20、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21、王者以民为基,民众以财为本,财竭则下叛,下叛则上亡。 22、因时施宜。 23、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24、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2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26、爱国如饥渴。 2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28、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29、国之将兴,尊师重傅。 30、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31、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32、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 3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34、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 35、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 36、贪贾三之,廉贾五之。 37、十围之术,始生如蘖。 38、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39、兴利除害,尊主安民。 40、腐术不可以为桂。 41、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42、不可同日而语。 43、安者非一日之安也,危者非一日之危也,皆以积渐然。 44、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4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6、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47、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48、欲人勿阐,莫若勿言;欲人勿知,墓若勿为。

班固对汉赋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12-08 作者简介:踪凡,男,1967年生,江苏沛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班固对汉赋的研究 踪 凡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37) 摘 要:班固在 汉书 中为十余位西汉赋家立传,全文载录了18篇赋及其有关情况。他 对汉赋的性质渊源、兴盛原因、社会功能、价值地位、创作原则作了理论阐发,对赋作也有评点 解析。他的许多真知灼见连同他作为官方学者的历史局限,都对后代的汉赋研究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班固 汉赋资料 汉赋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6)02-114-07 班固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他创作了著名的 两都赋 、 幽通赋 、 竹扇赋 、 答宾戏 等,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在汉赋研究方面,班固也是卓有贡献的,这主要见于 汉书 和 两都赋序 ,下面详细论之。 一 与司马迁相似,班固在 汉书 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赋资料。由于 汉书 继承了 史记 的编纂体例,而又晚出一百余年,所以其载录的汉赋资料比 史记 更为丰富、详尽。 (一) 汉书 基本上照录了 史记 贾谊本传、司马相如本传的内容而又略有增补,此外还记载了枚乘、枚皋、邹阳、刘安、汉武帝、东方朔、王褒、刘向、扬雄、刘歆、班婕妤等西汉赋家以及班彪和班固自己的生平事迹。大凡西汉主要赋家, 汉书 都已涉及,而且大都是历史上第一次十分准确的记载。因而 汉书 堪称是西汉赋家生平资料的渊薮。记载尤详者,是枚乘父子、王褒、扬雄等人。 汉书#枚乘传 叙述了枚乘的生平事迹,没有载录他的辞赋名作 七发 ,但载录了他的 谏吴王书 和 重谏吴王书 ,为我们理解 七发 提供了重要参照。龚克昌师在 汉赋研究 中曾将它们作了一番比较,认为 七发 的表现手法与 谏吴王书 (又称 上书谏吴王 )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后者旨在反对吴王谋反,但文中只字不提此事,而是采用委婉曲折的暗示来表达;前者表面上是写为太子治病的事,但实际上暗含着对!吴王叛逆篡国的批判,对梁王野心谋国的劝告?。[1] 对于枚乘少子枚皋, 汉书 所记较详。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枚皋颇得武帝赏识,常陪侍左右,!上有所感,辄使赋之?,遂成为终生写赋的专业作家。他!为文疾,受诏辄成?,所以写赋很多,凡可读者120余篇,!尤女曼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常在武帝左右的赋家除枚皋外,还有司马相如、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东方朔等十余人,由此可见当时汉赋创作的盛况。2、枚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社会地位很低。汉武帝只把他当作宫廷娱乐的工具,在政治上并不重用,他的内心很痛苦,也很不满,故!其赋有诋女其东方朔,又自诋女其?。其他赋家待遇也是如此,所以 汉书#严助传 说:!相如常称疾避世,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114 2006年3月 第2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 anguag 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 mal U niversity Jun.,2006N o.2

汉赋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后二者,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