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迟家提

一、什么是技术状态

1、技术状态(GJB3206A3.2)—是指在技术文件中规定的并在产品中达到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

2、功能特性(GJB3206A3.1)—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约束条件和使用保障要求。其中包括适用的范围、速度、精度、流量、压力、杀伤力等性能指标及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等要求。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约束条件、使用保障特性等。

3、物理特性(GJB3206A3.2)—产品的形体特性。包括结构、组成、尺寸、粗糙度、形状、公差、配合、表面光洁度、质量等,又称实体特性。

二、什么是技术状态管理

1、技术状态管理定义

技术状态管理(GJB3206A3.4)—是指在产品寿命期内,为确立和维护产品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与产品需求、技术状态文件规定保持一致的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和技术状态审核。也可以说是指应用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项目进行的标识、控制、纪实和审核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活动。也是指—指挥和控制技术状态的协调的活动。

按照技术状态管理的定义理解,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应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应随产品寿命周期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状态管理。

2)应明确技术状态管理责任的主体及其职责。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时,应成立有相关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代表机构组成的技术状态控制委员会,按赋予的权限对技术状态及其管理进行审查和决策。

3)应编制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规定参与者的职责、技术状态管理内容。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根据产品寿命期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必要地修订。承制方的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提交给订购方认可,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的内容见第五节。

4)应监督技术状态管理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实施监督应与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协调一致,可以一并进行,他涉及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

5)应针对产品寿命周期数据,明确管理内容,确保数据的可用和可追溯性。开展数据管理时应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对当前数据格式的影响,法律法规对数据保护的要求。软件应按GJB5235开展配置管理。

2、技术状态管理范围

对于武器装备:按产品分解结构确定并选定的技术状态项(可能包括:系统级、分系统级、设备级等等),应选择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能被单独管理且有助于达到总的最终使用要求的产品作为技术状态项,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实施技术状态管理。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标准5.2.2规定了选取技术状态项的产品范围,下面章节再叙述。

3、技术状态管理作用

通过建立满足武器装备系统总使用要求,反映产品功能特性、物理特性的技术状态基线并控制其更改(技术状态基线包括: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保证任何时间、场合都能使用正确、协调、现行有效的技术状态文件(包括:功

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和产品技术状态文件)。通过正式工艺生产制造和检查验证,确保产品实物与相应文件在研制生产全过程中,保持文实相符,文文一致,并具有可追溯性。

4、技术状态管理的两个基本要素

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中涉及到两个基本管理要素:一是技术状态项、二是技术状态基线。

1)技术状态项(GJB3206A3.5):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被指定作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也就是指技术状态内的满足最终使用功能的实体(即:产品零、部组件),它是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单元。

2)技术状态基线(GJB3206A3.10):在产品寿命期内的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作为今后研制生产、使用保障活动基准,以及技术状态改变判定基准的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三种技术状态基线,即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

功能基线(GJB3206A3.11)—经正式确认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也就是说经正式批准确认的,用以描述武器装备系统(如:XXX导弹武器系统、XXX导航系统、XXX动力系统)或独立研制的(如:XXX导弹指挥控制设备、XXX陀螺仪、XXX泵组)。重大技术状态项的技术文件(称为甲型专用规范,即系统规范):功能特性、接口特性、验证上述特性是否达到要求所需的检查。

功能基线:一般在指标论证阶段后期(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程序中的论证阶段)提出,方案阶段初期确认。其内容应与《研制立项报告》中使用要求(技术指标)相一致,是方案阶段的输入及方案论证和设计的依据。

对于常规武器装备研制来说,就是论证阶段形成的研制立项综合论证报告,并经军队使用部门(总装备部)批准下达,其中包含了作战使用要求文件、战术

技术指标要求文件 (功能特性、物理特性、接口特性等) 、研制总要求等文件,这些就构成了甲型专用规范,即系统规范文件。

甲型专用规范通常适用于武器系统、独立立项研制的复杂产品,非复杂的武器一般不需编制甲型专用规范,如下表。

也就是说经正式确认的,用以描述技术状态项系列内容的文件(乙型专用规范,即研制规范):从武器装备系统或高一层技术状态项分配给该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和接口特性;技术状态项的接口要求;附加的设计约束条件;验证上述特性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所需的检查。各技术状态项分配基线的总和,形成满足武器系统功能基线目标的技术途径。分配基线在方案阶段后期提出,工程研制阶段初期确认。分配基线的内容应与技术状态项的《武器装备研制总要求》或研制任务书的技术内容协调一致,是工程研制阶段的依据。

对于常规武器装备研制来说,就是方案阶段形成的《武器装备研制研制总要求》或研制任务书及相应的技术文件。《武器装备研制总要求》,并经军队使用部门(总装备部)批准下达。其中包含了已编写甲型专用规范(技术文件)的武器系统(或独立研制的复杂产品)的组成部分的技术文件。

由于武器系统(通常是指主战装备)的复杂性,通常分可分解为若干层次的产品,因此乙型专用规范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当产品可以根据图样进行检验产品时,一般不需要编制乙型专用规范,通常通过图样进行说明。如下表。

产品基线(生产基线)(GJB3206A3.13)—经正式确认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也就是说经正式确认的,用以描述技术状态项的下列内容的文件(丙型专用规范,即产品规范):技术状态项所必需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被指定进行生产、验收、试验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为保障技术状态项和各所需的试验。他是经过工程设计、试制、试验,又经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后所建立的产品基线。也就是说正式确认进行生产验收试验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的文件(设计定型文件)。产品基线是产品批量生产的依据。

对于常规武器装备研制来说,就是工程研制阶段、设计定型阶段、生产定型阶段所形成的,并经批准确认的设计输出文件和相应技术状态文件。其中包含了所分解各层次产品更加细化和完整的技术文件。

丙型专用规范通常规定了产品完整的性能要求(或)主要的制造要求,可以作为产品采购或制造的技术依据。与甲型和乙型规范相比,丙型规范增加了质量保证及包装、运输与贮存等条款。

可单独验收和交付的产品通常需要编写丙型专用规范。根据武器系统的复杂性,丙型专用规范亦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对于简单产品。可用图样来代替丙型规范。如果产品已经编写了乙型专用规范,那么在编写丙型专用规范时可以引用乙型专用规范的相关内容。需要时,在已编写的一些专用规范的基础上,经细化和补充完善为丙型专用规范。

另外,可能包括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戎型专用规范(材料规范)和已型专用规范(工艺规范)。如下表。

5、技术状态文件

技术状态文件(GJB3206A3.6)是指—“规定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或从这些内容发展而来的关于技术状态项验证、使用、保障和报废要求的技术文件。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分为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和产品技术状态文件。这三种技术状态文件在产品寿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编制、批准和保持,且在内容上逐级细化”。

并非所有的技术文件都是技术状态文件。技术状态文件通常是直接作为产品研制、生产或保障依据的技术文件,主要包括规范、图样及其他需要的技术文件。计算报告、试验报告等技术文件虽是产品定型所需的技术文件,但一般不作为技术状态文件。

1)功能技术状态文件(GJB3206A3.7)是指—“规定产品的功能特性、接口特性和验证要求的技术状态文件”。武器系统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一般是甲型专用规范(系统规范),需要时,亦可包括研制总要求文件等。

2) 分配技术状态文件(GJB3206A3.8)是指—“规定技术状态项的接口特性、从高一级技术状态项分配下来的功能特性和接口特性、附加的设计约束条件,以及上述特性的验证要求的技术状态文件”。武器系统的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一系列乙型专用规范,以及必须的、规定武器系统(主要是指主战装备)通用特性要求的文件,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标准化等特性大纲或计划等。需要时,亦可包括必需的其他类型规范、图样和相关数据。视情包括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

3) 产品技术状态文件(GJB3206A3.9)是指—“规定技术状态项所有必需的

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以及检验验收、使用、保障和报废要求的技术状态文件”。武器系统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丙型(产品规范)、戊型(材料规范)、己型(工艺规范)专用规范,以及图样和必需的相关数据、保障资料,及其他技术文件。视情包括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

三种技术状态文件和相应技术状态基线是一级接一级的展开和细化,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具有可追溯性。这三种基线应循序渐进地描述武器装备系统与技术状态项要求。

6、技术状态管理实质

技术状态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技术状态基线管理。技术状态标识最终目的是建立三种技术状态基线,技术状态控制是控制技术状态基线的更改(包括技术状态更改<含三类更改>、偏离许可和让步三种类型);技术状态纪实要记录和报告技术状态基线发展变化情况;技术状态审核是审查已制造出产品与其技术状态基线的符合情况。

7、技术文件与技术状态文件

1)技术文件

A、产品寿命周期内生成的技术文件多种多样。按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技术文件一般有图样、表格文件、文字文件等。

a)图样如总装配图、部件图、组件图、零件图、原理图、接线图等;。

b)表格文件如配套表、明细表、汇总表等;

c)文字文件如任务书、技术条件(规范)、接口文件、计算文件、说明书、大纲、报告等。

B、按文件内容的维度形式,技术文件有二维形式和三维形式,传统的文件

是二维形式。

C、GJB6387(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编写规定)规定的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是产品寿命期内生成的技术文件,与传统的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由于规范一词在军用标准化领域已普遍采用,本标准亦用规范代替技术条件。

2)武器系统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

a)武器装备组成与专用规范

武器装备一般是指武器武器系统或军事器材。武器系统一般包括主战装备及其配套的保障设备(使用保障设备、维修保障设备(器材)、训练设备(器材)等),例如飞机系统由飞机和地面保障设备、训练模拟器等共同组成;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和智慧发射设备、保障设备等共同组成。

为避免混淆,武器系统研制项目专用规范的类型重名为:甲型专用规范(系统规范)、乙型专用规范(研制规范)、丙型专用规范(产品规范)、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戌型专用规范(材料规范)、己型专用规范(工艺规范)。

b)甲型专用规范(系统规范)

甲型专用规范通常用于武器系统、独立立项研制的复杂产品。枪械等非复杂性的武器一般不需编写甲型专用规范。

甲型专用规范的编写依据一般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要求文件、战术技术指标文件、研制总要求文件,以及该型武器系统甲型专用规范编写指南文件等。

c) 乙型专用规范(研制规范)

乙型专用规范通常适用于已编写甲型专用规范的武器系统(或独立立项研制的复杂性产品)的组成部分,如飞机系统内的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等。乙型专用规范也适用于非复杂性的武器,如枪械。

由于武器系统(通常指主战装备)的复杂性,通常分为几个层次,例如飞机可以分解为若干产品层次,因此,乙型专用规范可以形成不同层次,见图C1。当产品可根据图样进行检验验收时,一般不需要编写乙型专用规范,而是通过图样进行说明。

d) 丙型专用规范(研制规范)

丙型专用规范(研制规范)通常规定了产品完整的性能要求和主要的制造要求,可用作产品采购或制造的技术依据,与上述甲型和乙型专用规范相比,丙型专用规范增加了质量保证及包装、运输与准村等条款。

可单独验收和交付的产品通常需要编写丙型专用规范。根据武器系统的复杂性,丙型专用规范亦可以形成不同层次。对于简单产品,可用图样来代替丙型专用规范。

如果产品已经编写了乙型专用规范,那么在编写丙型专用规范时可引用乙型专用规范的相关内容。需要时,在已编写的乙型专用规范的基础上,根据GJB6387(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编写规定))的规定,细化和补充完善为丙型专用规范。

e) 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

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包括系统规格说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和软件产品规格说明,适用于软件。

g) 戌型专用规范(材料规范)

戌型专用规范(材料规范)通常规定材料的性能、形状和试验要求。己型专用规范(工艺规范)通常规定产品或材料制造的专用工艺所需的材料、设备及加工等的控制要求。戌型、己型专用规范根据需要视情编写。

3)技术状态文件、技术状态基线

a)技术状态文件

并非所有的技术文件都是技术状态文件。技术状态文件通常是直接作为产品研制、生产或使用保障依据的技术文件,主要包括规范、图样及其他需要的技术文。计算报告、试验报告等技术文件虽是产品定型所需的文件,但一般不作为技术状态文件。

●武器系统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一般是甲型专用规范,需要时,亦包括研制总要求文件等。

●武器系统的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一系列是乙型专用规范(研制规范),以及必需、规定武器系统(主要是主战装备)通用特性要求的文件,如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等特性大纲或计划等。需要时,亦包括必须的其他类型规范、图样和相关数据。视情包括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

●武器系统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一般包括丙型专用规范(产品规范)、戌型专用规范(材料规范)、己型专用规范(工艺规范)及图样和必需的相关数据、保障资料,及其他技术文件。视情包括丁型专用规范(软件规范)。

b)不同视角的的技术状态基线

1)产品的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一般面向产品的订购方和总承制方,分承制方只对应产品的分配基线和产品进行。

2)对于分承制方而言,其研制任务来源于产品的分配基线。分承制方为方便己方管理,可转换建立并命名己方视角的基线。例如“任务基线”、“制造进行”。当研制任务复杂时,可在任务基线之后增加基线以细化研制任务要求,如“性能基线”。若分承制方所转换建立的基线受产品订购方控制时,则任务基线、

性能基线属于产品的分配基线,制造基线属于产品的产品基线。

管理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是( A 、管理的功能 B C 、管理的特性 D 2、 管理者在组织中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他这时扮演的角色是( A )。 A 、人际角色 B 、信息角色 C 、决策角色 D 、企业家角色 3、 公司经理正在同要终止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经理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 B )。 A 、企业家角色 B 、混乱处理者角色 C 、资源分配者角色 D 、谈判者色 4、公司老总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本公司一季度销售额突破一亿,望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再创 佳绩。此时公司老总扮演的角色是( B )。 8、泰勒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C )。 9、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 B )为前提。 10、 ( B )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A 、泰勒 B 、法约尔 C 、韦伯 D 、赫伯特?西蒙 11、 ( C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A 、泰勒 B 、法约尔 C 、韦伯 D 、赫伯特 ? 西蒙 B )。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基本手段 A 、监督者 、传播者 C 、发言人 、联络者 5、技术技能对于 C )管理者最为重要。 A 、高层 、中层 苴冃 、基层 、所有层次 6、概念技能对于 A )管理者最为重要。 A 、高层 、中层 、基层 、所有层次 7、被后人尊称为 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 A 、法约尔 B 、韦伯 、泰勒 、巴纳德 A 、资源配置 B C 、提高劳动效率 D 、资源利用 、追求利润最大化 A 、受雇人 B 、经济人 C 、社会人 D 、自我实现人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 版)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1.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职业安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

第一章 战略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战略管理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演进 3.触发事件 4.环境分析的概念 5.战略制定的概念。 6.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7.战略决策 本章重点: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演进 3.触发事件 4.战略决策 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战略管理的四个基本模块包括()、()、()、()。 2.一般来说,公司要考虑的三类战略是()、()与()。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说法,典型的战略决策有()、()、()三种模式。 二、名词解释 1.战略管理 2.触发事件 3.环境分析 4.战略制定

5.使命 6.战略 7.战略实施 三、问答题 1.简述战略管理的内容。 2.简述战略管理的演进过程。 3.简述战略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4.列举触发事件的情况。 5.简述什么是评估与控制。 6.简述战略决策过程的8个步骤。

第二章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 本章主要内容: 1.公司的概念 2.董事会的职责 3.董事会的作用 4.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的程度差别 5.董事会成员的组成 6.高层管理的职责 7.战略领导与战略远景。 8.战略决策者的社会责任 9.企业的责任 10.公司利益相关者 本章重点: 1.公司的概念 2.董事会的职责 3.董事会的作用 4.董事会参与战略管理的程度差别 5.高层管理的职责 6.战略决策者的社会责任 7.企业的责任 8.公司利益相关者 作业题 一、填空题 1.公司治理指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2.大多数公开上市的董事会由()和()组成。 3.卡洛尔认为企业管理者有的四种责任包括:()、()、()、()。 二、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本概念总结

1 一月二月三月 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 合计合计合计 四月五月六月 产品名称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产品名称 数 量 金 额 利 润 合计合计合计 【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

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什么是管理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的层次、幅度及其关系 管理幅度:指管理者在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下,所直接管辖的下属(机构、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指在一个组织中,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者,管理机构共分为多少等级。每一等级被称为一个层次。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成反比。 3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技能 1、概念技能:指管理者面对组织外部复杂的环境,洞察各类变化因素,识别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高层必备) 2、专业技术技能:指管理者通晓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必备) 3、人际关系技能:指管理者善于与各方面的人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得到人们理解支持的能力。(每层必备) 4、管理的职能,分别什么意思 1 、计划:指在研究组织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组织今后一定时期的活动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活动。 2、组织:指根据计划和目标,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制度化安排,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置、组织变革和发展。 3、领导:指管理者运用其职权和艺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他们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具体包括指导、沟通和激励。 4、控制:指管理者根据既定计划的要求,检查组织活动,发现偏差,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与予纠正,或根据新的情况对原计划做必要调整,保证计划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5、管理对人性有哪些假设 ○1“经济人”假设

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

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 一直以来,很多外国专家持这样的观点: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管理,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也是管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其答案却是众说纷纭。但肯定包含这样的原因,就是不懂管理,或者说不懂得管理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就企业发展而言,懂管理未必就会成功,但不懂管理一定不会成功。据说,“企业管理”一词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现。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庞大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如何实现企业组织持续性和健康性的发展。一锤子买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两回事,要实现后者,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为手段。世界发展到今天,企业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今天中国二十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实际上囊括了西方三百年的工业化管理历程,但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管理解决之道,企业都会习惯性地使用效益和效率去衡量,如果一项看起来很“伟大的理论”,既不谈效益,也不谈效率,都会质疑它对于企业管理的价值。 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化,看起来与企业定义有一致性,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的化;另一种观点说管理的目的就是满足顾客,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观点。利润来自哪里?效率来自哪里?这两个问题,今天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是西方企业管理的共识,即:利润来自满足顾客、效率来自分工流程。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观点,第二种观点是现代的观点。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要了解管理的渊源,更要了解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一个好的管理理论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普遍采用了“现代管理学”的理念,“现代管理学”是从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写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开始算起的,为什么没有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算起?因为在德鲁克之前,所有的企业管理几乎都是在谈论“企业和利润”,从德鲁克开始,才谈论“组织和绩效”,才讨论“产品与顾客的关系、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目前流行的“目标管理”的概念也是德鲁克XXXX 年最先提出来的。因此说,现代企业管理不仅关注企业生产的组织、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更关注顾客的反映、顾客的需求,也关注企业职工的思想和实际的情况。 在这里还要提到国企的中国特色管理,或者叫“中国式管理”,都强调了稳定比竞争更重要、和谐比效率更重要、价值观统一比个性的解放更重要,这与西方国家的管理理念有差异,国内的专家正在积极探索,力求缩小这种差异,使国际先进管理理论不仅仅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发挥出有效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能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企业生产管理》课程 复习指南 课程说明: 本课程共分17 章,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全面学习,重点掌握。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分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章绪论 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内容及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重点) 1.1 了解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 1.2 掌握产品战略决策 1.3 掌握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 1.4 了解纵向集成与供应链结构 第三章产品服务设计与生产运作组织方式选择 1.1 产品设计 1.2 服务设计 1.3 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1.4服务运作组织方式的划分与选择(重点、掌握) 第四章生产运作流程设计与分析(难点) 1.1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 1.2 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与分析

1.3 生产运作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改进 1.4 业务流程重构(掌握)第五章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 1.1 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决策(了解) 1.2 制造业中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 1.3 服务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掌握)第六章生产运作能力(重 点) 1.1 基本概念(了解) 1.2 能力计划(掌握、重、难点) 1.3 能力计划的决策方法(掌握) 1.4 学习曲线(重点掌握、并能举例应用) 1.5 服务能力计划与管理(掌握)第七章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了解工作设 计、工作标准及作业测定与工作研究第八章设施选址 1.1 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和影响因素(了解) 1.2 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设施选址的影响(掌握) 1.3 单一设施选址(掌握) 1.4 设施网络中的新址选择的方法(了解)第九章设施布置 了解设施布置的基本分类、掌握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的布置方 法,掌握混合布置的方法,掌握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如仓库布置、办公室布 置。 第十章供应链管理(重点) 1.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了解)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四篇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管理系统虽是由不同性质的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组成的,但构成各个部分(子系统)或环节的基本事物或要素最终还是表现为管理的要素;而从管理系统的运动过程看,管理的实施主要体现为对管理的不同过程运用不同的管理职能。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勒成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因此研究管理的要素和管理的职能,对揭示管理的内在规律,进一步阐释管理原理、原则在管理过程、环节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篇在介绍管理的要素及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管理的各种职能及运用方法。 第十章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要素是指管理系统的构成因素,有时亦称管理系统的资源。对于管理的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早人们普遍认为人、财、物是构成管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后来又加上时间、信息要素,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科技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对管理系统研究的深化,一些重要的、无形的资源也列入了管理的要素。所以,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管理要素分为人员、资金、物、文化、技术、信息、时间、组织、环境、社会关系等十大要素。我们按这些要素是否具有实体性,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本章将对这些要素的含义及在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基本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熟悉掌握: (1)各种管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种要素在管理系统及管理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 第一节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管理的有形要素是指具有某种实体形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员、资金、物。 一、人员 人员这个管理要素是系统中唯一起能动作用并可以决定系统其他要素作用发挥程度的关键要素,它包括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里强调,作为管理系统第一要素的人员,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 从管理活动来看,组织中的人员可分为两大类:管理者、被管理者,另外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但事实上任何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别人管理。不过相对于一定组织或一定组织层次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任何组织来说,人员大体可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类。 (一)管理者 1、管理者的含义及作用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是指在组织中担负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2、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是负责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的人员。

管理基础-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程度的不管加深、社会政治结构日益复杂等使得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逐渐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未来实现特定目的,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定义的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管理者是指挥和领导他们活动的人。管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委托代理人。管理的主体: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是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内部环境和条件主要指组织内部的状况,包括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管理的环境和条件有动态和稳态之分。 3、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 4、有效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动员和配置资源是达到有效管理的必要环节。 5、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是一切管理活动共有的,其他具体复杂的职能知识对基本职能的进一步具体化。 6、管理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管理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实现管理目标,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主观作用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二、管理的特性:两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一)管理的两重性首先是指一般性和特殊性,也指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特性表明管理是人类社会的自认属性,使得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般规律。管理都是在非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管理的社会性质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方式。 2、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具有可检验的标准性和可重复检验性。由于人的活动复杂性,管理又具有特定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于‘度’的把握,还体现在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1、共同认同的目标,不包括他们之间的不同部分。 2、层次结构性,总目标下有不同分目标。 3、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包含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4、多元价值性,企业在盈利外也包含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钟管理价值;而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

技术状态管理的探索与实施

技术状态管理的探索与实施-工程论文 技术状态管理的探索与实施 曹宏宇① CAO Hong-yu;张丽萍① ZHANG Li-ping; 王文辉② WANG Wen-hui;李锦秋② LI Jin-qiu (①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125004;②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 125004) (①Bohai Shipyard Group Co.,Ltd.,Huludao 125004,China; ②Bohai Shipbuilding Heavy Indust ry Co.,Ltd.,Huludao 125004,China) 摘要:技术状态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是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技术状态标识、控制、记实和审核四项活动展开。针对如何贯彻新版国军标《技术状态管理》要求,结合企业技术状态管理实际,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路和方法,阐述了技术状态项的选择原则、技术状态控制的关键要素和技术状态基线的具体内容。 Abstract: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s the realm of technic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hich is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four activities of the configuration mark, control, record and review.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enterpris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exploratory ideas and method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military standard of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elaborates the choice principles, key element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baselines of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 1.企业的五大职能: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研发 生产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工厂 布置供应管理项目管理 2.广义生产的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3.生产运作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运行 生产运作控制 4.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行 为技能(人的情商) 5.生产运作的分类: 从管理角度分:1.制作性生产:a、连续性生产和离散型生产b、V型、A 型、T型企业生产c、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 2.服务性运作 从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分:大量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6.生产运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用户需求趋于多样化竞 争日益激烈能力与需求的协调理想的供需管 理如何提高应变能力 7.发展趋势:精细生产业务过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大量定 制生产 第二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 1.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竞争进步加速基于时间的竞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 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这种谋划包括企业的使命、目标、 公司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 3.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战略的形成及其时时过程中制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4.战略“金三角”:目标环境资源

5.三种层次战略: 公司战略(进入领域方式: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并购与重组,战略联盟)事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时间响应战略) 职能战略(营销策略,生产运作策略,研究与开发策略,人力资源策略等)6.生产流程基本流程: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 7.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 自制或者购买;低成本和大批量;多品种和小批量;高质量 第三章:预测 1.预测分类(按性质):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需求预测 社会预测 按预测方法分:定性预测法(德尔菲法部门主管意见法用户调查销售 人员调查) 定量预测法因果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平滑模型(简单移动 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一次指数平滑法 二次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解模型(乘 法模型加法模型)】 2.时间序列的构成:趋势成分季节性波动不规则波动随机波动 3.常见的因果模型:回归模型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模型 第四章:产品/服务设计和技术选择 1.研发的重要性:研发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研发的效率直接影响企 业在时间上的竞争力研发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研发直 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产品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 3.产品设计和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设计用户需要的产品设计可制造性强的 产品设计鲁棒性强的产品设计绿色产品

管理学基础概念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2)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 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 控制: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行 创新: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管理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的预期目标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设计 法约尔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其中管理职能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需要层次理论: 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需要产生新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激励过程。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技术状态管理培训

技术状态管理培训 GJB9001B标准7.7要求:应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包 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和技术状态审核等活动。顾客要求时,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技术状态基线的确定及其更改应经顾客同意。 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时,可参考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标准。 一、基本概念 1、技术状态 产品的技术状态是指在技术文件中规定并且在产品中达到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 所谓功能特性是指产品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的约束条件。例如:产品的战技指标,使用的环境条件等。所谓物理特性是指产品的形体特征,如:产品的结构,尺寸、外观、光洁度、形状、配合、公差等。 2、技术状态管理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为确保产品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与产品的要求、技术状态保持一致的管理活动。 3、技术状态项 能满足最终使用功能,并被指定作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 4、技术状态文件

规定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或从这些内容发展而来的关于技术状态项验证、使用、保障和报废要求的技术文件。 5、技术状态基线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作为今后研制生产、使用保障活动基准,以及技术状态改变判定基准的技术状态文件。技术状态基线一般有三种: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 功能基线:经正式确认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 分配基线:经正式确认的分配技术状态文件。 产品基线:经正式确认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 二、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记实、技术状态审核等活动。 ?如何实施技术状态标识 1.1 什么是技术状态标识?确定技术状态项及其所需技术状态文件,标识技术状态项及其技术状态文件,发放和保持技术状态文件,建立技术状态基线的活动。 ?技术状态标识活动的任务 ?选择技术状态项 如何选择技术状态项?选择技术状态前,应确定产品分解结构。应选择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能被单独管理且有助于达到总的最终使用性能的产品作为技术状态项。被选择作为技术状态项的产品

企业生产管理习题

《企业生产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内容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2.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 3.生产与运作战略 4.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发展 二、学习目的 1.理解生产及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2.明确生产与运作战略及策略含义 3.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情况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的定义。 (2)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控制的三个方面内容。 (3)简述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四、参考答案: 1.简述题 (1)指系统生产能力的确定、设施选择、工作部门及设备的布置、产品与服务计划的制定等几个方面的决策。 (2)质量控制: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等特性要相应地转变为生产与运作管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 进度控制: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即控制产品数量和交货期。 费用控制:保证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3)价格:顾客为了得到某一产品或接受某项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 质量:与原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差异性:使得本产品与对手的产品相比更具有个性并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 柔性:对变化的反应能力。 变货期:产品提供给客户是否及时;新产品或服务项目被开发出来投放市场的快慢;产品改进的速度

第二章、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学习内容 1.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需求预测的过程和方法 3.需求预测误差 4.需求管理 二、学习目的 1.了解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掌握需求预测的方法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市场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 (2)简述德尔菲法的一般步骤。 2.计算题 (1)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需求数据如表所示。 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的需求量单位:千台 (2)根据上一题数据进行预测。从第4年开始到第12年,用3年的加权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权重为0.1、0.3、0.6,其中0.6为最近一期的权重。 (3)某医院考虑是否购进新的救护车。购买与否部分取决于下一年的救护车行驶的公里数。过去5年行驶的里程如表所示。 过去5年的行驶里程单位:km 使用2年的简单平均法来预测下一年的行驶公里数,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4)根据上题数据进行计算。使用加权的2年移动平均法预测下一年的公里数,权重为0.4、0.6(0.6是较近年份的权重)。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5)在过去的5年中,某港口从货船上卸载了大量的谷物。港口的主管希望验证指数平滑法预测卸载量的效果。他预测第1年的谷物卸载量为175t。其中α=0.10和α=0.50。表中列出了过去8年的实际卸载吨数。 过去5年的卸载量单位:t 从第1年度开始分别两个平滑系数来计算年度的预测值,并计算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比较哪个平滑系数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较小。(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案例:产品开发与改进之争 袁之隆先生是南机公司的总裁。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农业机械的企业, 1992年产品销售额为3000万元,1993年3400万,1994年预计可达3700万。每当坐在办公桌前翻看那些数字、报表时,袁先生都会感到踌躇满志。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概念 迟家提 一、什么是技术状态 1、技术状态(GJB3206A3.2)—是指在技术文件中规定的并在产品中达到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 2、功能特性(GJB3206A3.1)—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约束条件和使用保障要求。其中包括适用的范围、速度、精度、流量、压力、杀伤力等性能指标及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等要求。产品的性能指标、设计约束条件、使用保障特性等。 3、物理特性(GJB3206A3.2)—产品的形体特性。包括结构、组成、尺寸、粗糙度、形状、公差、配合、表面光洁度、质量等,又称实体特性。 二、什么是技术状态管理 1、技术状态管理定义 技术状态管理(GJB3206A3.4)—是指在产品寿命期内,为确立和维护产品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与产品需求、技术状态文件规定保持一致的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和技术状态审核。也可以说是指应用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项目进行的标识、控制、纪实和审核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活动。也是指—指挥和控制技术状态的协调的活动。 按照技术状态管理的定义理解,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应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应随产品寿命周期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状态管理。 1 2)应明确技术状态管理责任的主体及其职责。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时,应成立有相关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代表机构组成的技术状态控制委员会,按赋予的权限对技术状态及其管理进行审查和决策。 3)应编制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规定参与者的职责、技术状态管理内容。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根据产品寿命期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必要地修订。承制方的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提交给订购方认可,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的内容见第五节。 4)应监督技术状态管理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实施监督应与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协调一致,可以一并进行,他涉及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 5)应针对产品寿命周期数据,明确管理内容,确保数据的可用和可追溯性。开展数据管理时应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对当前数据格式的影响,法律法规对数据保护的要求。软件应按GJB5235开展配置管理。 2、技术状态管理范围 对于武器装备:按产品分解结构确定并选定的技术状态项(可能包括:系统级、分系统级、设备级等等),应选择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能被单独管理且有助于达到总的最终使用要求的产品作为技术状态项,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实施技术状态管理。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标准5.2.2规定了选取技术状态项的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何为数据?何为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所谓数据是由原始事实组成的。要表示数据通常有三个方面事情要做:数据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 当原始事实按照具有一定意义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在一起时,它就成了信息。 信息是按一定的规则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产生的。这种组织规则和方式具有超出数据本身以外的额外价值。 2、什么叫系统?五个基本要素?特性?有哪几类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部件)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特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定性,相似性。 按抽象程度分类: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按系统功能分类:社会,经济,军事,企业管理 按与外界关系分类:封闭式与开放式 按系统内部结构分类: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3、什么是系统方法?什么是系统观点?说出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 所谓系统观点,就是不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把一个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的综合体,从整体上追求系统的功能最优。 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演步骤: ①定义问题:列出一个或一组希望达到的目标 ②列出资源和约束:供选择的技术或手段以及每个系统所需的“成本”或资源 ③给出方案:一个或一组数学模型 ④评估被选方案 ⑤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 ⑥总结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4、什么是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输入、处理、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控制机制以实现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5、什么叫管理?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各种资源和实践环节进行规划安排、优化控制的总称。 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递等功能,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①它是一个人——机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系统的长处,一些工作由计算机系统处理,一些工作要由人进行处理,使人和计算机系统和谐工作。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管理基本概念 一、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都包含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如图1–1所示。 图1–1 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 二、安全生产 《辞海》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施(从事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作业)阶段,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职业健康,保障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行为的总称。 三、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 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既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得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额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自然属性为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属性为管理的特殊属性。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得管理活动能够在一系列体现管理客观规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亦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而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 4.管理的作用 ①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②科学决策、适应环境,拓展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 5.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的人群之中,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劳动生活,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以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合理地利用资源,以较小的代价创造理想的价值,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这种计划、组织和协调活动,就是管理活动。管理是社会化劳动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 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漫长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基于自己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的定义作出了各种不同的描述,而很难得出统一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管理的渊源太久,而且是因为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甚广的缘故。目前各学派对管理形成的共识、并体现管理基本内涵的定义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定义强调:首先,管理是一个组织必需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其次,管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客体,以使主体规划的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最后,管理是有计划的,由一系列相关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产生于人们有组织的共同劳动。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沟通意愿、统一目标;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统一指挥、规范行为;为此,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就成为必要的事。组织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没有共同劳动,管理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组织活动需要各项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劳动的有效率的进行。管理活动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的作用犹如组织的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企业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和活动过程构成,二是由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构成。现代企业组织必须具备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组织机构和信息资源等五大要素。管理以这些组织要素为对象,保证其充分的供应和合理的配置,并协调好它们的相互关系。现代企业组织生存在社会系统之中,受到企业环境的深刻影响。影响企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产品市场、财政资源、行业发展和原材料供给等。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的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的。(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的责任: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