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2

十六.小石潭记

文言语法

一.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二.一词多义

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估计数目)(2)明灭可见;不可久居。(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2)隶而从者。(跟随)

3.清:(1)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2)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4.差:(1)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2)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5.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6.以:(1)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2)卷石底以出。(连词,而)(3)全石以为底。(介词,用,把)

7.而:(1)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2)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3)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

8.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

9.环:(1)如鸣佩环。(玉环)(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10.为:(1)动词,作为。(全(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三.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从:自,由。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感到快乐。

11.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随从。

12.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取乐。

13. 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四.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如鸣佩环(如佩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二)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五.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六.艺术特色

1.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移步换景)。

2.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3.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移步换景”的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各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潭水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

游鱼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写法:动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定点特写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情: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幽深冷寂气氛,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5.你觉得文章哪处景物描写最精彩?请说出理由?

例:①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分析: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结合,令人赏心悦目。

②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分析:写潭西南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运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再现了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③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分析:从游鱼、阳光、影子侧面写水,突出了水的清澈,却只字没提“水”字,写法技高一筹。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洌。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0.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移步换景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定点特写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清幽、明丽、深远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悲凉凄苦_的情感。

11.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时,角度多变,手法灵活。请你探究:

(一)关于写景的角度:

(1)绘声: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是用比喻绘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2)绘色:如“青树翠蔓”,用近义色彩的词语直接着色,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3)绘形: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表现其多姿多态。又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突出其变化万千;“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

(4)绘神: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二)关于手法的灵活:

(1)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写水,“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而第二段文字表面上是写鱼,实质是写水,完全是侧面描写。

(4)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态,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是动态。

(5)虚实结合。如写水,第二段文字表面纯粹是写鱼,其实也是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

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2.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目的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4.你应该如何劝慰柳宗元呢?

1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6.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8.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潭水源的句子:潭西面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鱼动态的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文章的点睛之笔)

7、文章第二段语句与第一段中“水尤清洌”相照应。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与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8、文中哪句话说明小石潭不易被发现,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完整版)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藤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

小石潭记重点问题

21. 小石潭记重点问题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柳河东。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7.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0、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主题: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精彩赏析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全文五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探寻小溪的源头。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文章按发现小潭→观赏小潭→潭上气氛→离开小潭的顺序来写,也就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楚。 小石潭的全貌是: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中还有鱼游来游去。 文章开头交代发现小潭的过程: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文中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

《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小石潭记 (2)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作者,唐朝著名。 2、注音: 篁()洌()翕()邃()坻()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 是。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依:)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 ⑸隶而从者(隶:)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⑵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二.阅读理解、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②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中考测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完整版)《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 案)(4)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 《小石潭记》阅读题 (一)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幽邃( ) 佁( )然不动寂寥( )无人翕( )忽犬牙差( )互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三、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如鸣佩环 (2)水尤清冽_____ (3)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______ (5)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 (6)明灭可见________ (7)不可知其源_________ (8)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六、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1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进行赏析?

26小石潭记1

26《小石潭记》导学案(徐晓利)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难点)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写“心乐之”,后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小石潭真。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 ()-- ( )-- ( )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明确: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文章中心: 本文描绘了着意渲染了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心绪。 四、文章写作特色: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课堂学习】 1.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2009-2013年)

2009-2013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小石潭记》 2009年 1. 南京市(09江苏省)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①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③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2. 衢州市(09浙江省)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 (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010年 1.2010枣庄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㈠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4-9题。 (《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⑵佁然不动()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⑵虽乘奔御风⑶往来翕忽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

《小石潭记》教学

《小石潭记》教学 《小石潭记》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字词汇。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型】 综合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 二、本课教学目标 学生读。 三、学习新课内容 1、检测学生关于作品、作者有关内容的收集情况; 2、教师出示关于作者及本课写作的背景知识。 学生出示资料。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找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同学齐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齐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 2、思考讨论问题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⑷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 ⑸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学生抢答。 学生讨论。 学生组长回答。12下一页《小石潭记》教学 六、精读品味 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2、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3、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学生选择。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小结。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小石潭记》中考问答题

《小石潭记》中考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柳宗元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 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移步换景) 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2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记叙顺序。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记叙顺序。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具:教材,达标检测多媒体教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以其境过清()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二、自学自导,分布探究 自学指导一:概括内容,理清顺序 默读课文,概括每段主要内容(景物)。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记叙顺序。

自学指导二:分析文本探究写法 第一段: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写的景物有何特点?采用什么写法?第二段:写了哪两种景物?有何特点?采用什么写法? 第三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源流?采用什么修辞? 第四段:潭中气氛如何?作者整体感受又如何? 明确: 第一段隔 闻水清 伐石奇 取树青 见 第二段: 潭中景物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潭中气氛 写法小结: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借景抒情发 现 小 石 潭 幽静

自学指导三: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这篇游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欣喜一凄怆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情感:(先乐后忧)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之情。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潭水游鱼带来的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课堂小结 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潭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珠玑。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定点特写,以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深冷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四、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检测要求: 1、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2、对子互批,只改对错不纠正。 3、自我纠错,小组反馈。 4、教师精讲点拨。 中考链接2015年广东 1、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答案: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答案: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执教人:晏河一中 孙艺伟 时间:2012年6月21日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读,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2.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文人因遭遇挫折而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为数不少。屈原因被放逐而写《离骚》,李白因失意长安而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因被贬黄州而抒《赤壁赋》,李清照因家破夫亡而歌《声声慢》.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而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写下了传诵后世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第四篇《小石潭记》,和柳宗元一起坐小石潭上,欣赏美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失意文人以文学抒怀的事例导入,能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要求:(1)给生僻字标上读音 (2)给较长句子标出停顿地方 2.投影强调以下字音。 为坻(chí)为嵁(kān)参差披拂(cēn cī)佁然(yǐ) 俶尔(chù) 悄怆(qiǎo chuàng) 3.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流畅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就预习中存在的疑难词句小组之间讨论解决。 (学法指导: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词义。)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4.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投影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① 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摇缀() B、为屿()为嵁()()佁然()参差() C、俶尔()翕忽()差互()披拂() D、寂寥()悄怆()幽邃()恕己() 三、第一段:解释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我很喜欢听到它。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往里走,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四、作业 四线三格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第一段的翻译 二、翻译第二三段:解释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2 (1)

《小石潭记》素材 效果分析 1、本节课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自主探究比较深入,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2、巧设疑问,激发求知。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目标明确,群策群力,认真倾听,有效交流,较好的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 4、学生的朗读学习比较到位。通过观看视频听读、自由读、集体读、有感情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品读中,无论是课文内容的解读,语言的品析,还是情感的感悟,都读的比较深入,有自己的个性感悟体验和表述。 5、本节课做到了: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解决。

评测练习 1、翻译加粗词语 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皆若空游日光下澈 俶尔远逝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犬牙差乎 2、翻译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从中,我看到了(事物)的特点 4、第2段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 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5、第3段描写了小石潭溪水、溪岸的什么特点? 6、第4段中作者忧什么?乐什么? 7、“寂寥无人”与第5段中的“同游者:吴武陵,袭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前后是否矛盾?

观评记录 观察点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 观察人:孙忠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