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_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_李澜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_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_李澜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_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_李澜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_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_李澜

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

t李澜李阳

内容提要:全国最新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其对解决/三农0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形成的障碍性及挑战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才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经营体制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普遍现象。欧美、日本等工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较早,伴随着整体人口的老龄化还呈现上升趋势,其发展历程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为短期的、过渡现象。相对于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但问题的严重性却在增加,已成为事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问题。

121王美艳1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个两部门检验1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一卷)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31亚历山德罗,波茨1社会资本: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1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1吴兴陆等1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1中国人口科学,2003(3):41~47

151G l aeset,2002,The Investion and Its Benefi ts of Soci alC ap ita,lW ork i ng aper do w n l oad fro m http://www1nber1org/papers/W T28

161陆学艺1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1李培林1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1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1王春光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1社会学研究,2001(3)

191西奥多#W#舒尔茨1论人力资本投资1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01加里#S#贝克尔1人力资本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11孙立平1中国农民工流动1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1华夏出版社,2001

22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0课题组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1社会学研究,1997(1)

231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41何由俊,徐冲,视成才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1农业技术经济,2008(1)

251钱忠好,张骏1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1农业技术经济,2008(5)

(作者单位:单正丰,陈如东: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

季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16)

责任编辑:李玉勤

*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不同类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0(项目编号:F007)的阶段性成果

一、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

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分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乡村城镇化、现代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乡离土,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和非农产业中谋求新的发展。在不少地方,/386199部队**0成为我国农业的主力军。最新的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令人堪忧的农业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正日趋严峻,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见表1)。

表1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

年龄段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

20岁及以下513412419614614

21~30岁14191315131816151712

31~40岁24122210241525132514

41~50岁23112510231520162513

51岁及以上32153513331331122517其中:

51~60岁21132314211818101914

60岁以上1112111811141117612

数据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1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34246万人。按年龄分,41~50岁占2311%,而51岁以上为3215%,远远超过了判断劳动年龄人口类型中老年型所占比例15%的标准,很显然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已处于老年型。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比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811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150%,年均增加1144个百分点;其中,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1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130%,年均增加110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而且高龄化特征极其明显。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内在原因及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发展的普遍性

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中,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已或早或晚的在各国普遍出现,并与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并行,其出现具有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持续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为例1,在1950)1980年的30年间,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

5农业经济问题6(月刊)2009年第6期

*

**

1按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标准划分,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5~59岁为老年劳动力;若按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

标准划分,在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

意指由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劳动者群体

侯力,汪晓红1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1现代日本经济,2004(6):45

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迅速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从4813%下降到1019%。加上青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中35岁以下者占相当大的比重)以及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在1961)1975年的15年间,6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从1614%上升至2413%。到1985年,随着日本全国人口中65岁以上者占10%,农业人口中65岁以上者为29%;至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高达约50%,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高龄化现象。类似现象在美国、法国、前苏联、韩国、泰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等地也都曾经出现过。其普遍性在于,这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甚至高龄化的问题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而出现的,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部门的转移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甚至是高龄化的直接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是极其巨大的。从共性而言,对于一个正在经历迅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必然发生的过程。理论上,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与非农产业中就业,这早已为经典的刘易斯)托达罗模型所论证。因此,我国劳动力流动现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以及发达国家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同一过程是具有相似性的。但由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所引致的潜在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高龄化)的特殊性

11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0的特点。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较低收入进入老年型的大国。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老龄化是同步的,但我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人均收入仍属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但届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属于老年型人口的穷国。如表2所示,在美、法、日三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出现并趋于严重的过程中,其人均GDP水平均高于我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民收入水平相当低,农村贫困现象依然普遍。加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城乡收入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未富先老0的状况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过程中极为突出。

表2农业发达国家择年经济指标(美元)

1970年1985年1991年国家

GDP人均GDP GDP人均GDP GDP 美国101156349504016650162705656400

法国142869299066459594201198831

日本2037311940134323710950335021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1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力不强。尽管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强大的工业以及先进的科技使得现代机械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机械化;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农业机械化,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入城,农村劳动力短缺,在60年代进入加速发展期,到90年代末,水稻的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中现代科技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不仅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化,即一部分土地耕种者变成了农场工人。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出现的大背景不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出现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直接推动的结果,而恰恰是传统农业无法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飞地型0的城市经济迅

5农业经济问题6(月刊)2009年第6期

速成长对劳动力具有强大吸纳作用的推拉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尽管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而日趋突出,但在资本、技术以及职业化农业劳动者的支撑下,老龄化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影响较小。美国农业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美国200万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5岁,农业机械化让他们的体力足够应付农场里的各种工作。然而,2006年我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40%,在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这一指标则更低,不少地区的农业仍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农业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明显较大。

31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深受/二元经济结构0的影响。正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我国的农业受到了严重损害,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三农0问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后,尽管大力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总体来看,在市场的作用下,各要素更倾向于向资源、设施配置更好的城市转移,城市发展更快,而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强化。而且由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在城乡二元市场结构中,农村市场处于最底层,与城市市场相比较,农村市场数量少、质量不高、管理不善、功能不全、信息闭塞,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村地区,各种生产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出由农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农业因与自然生产交织而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土地的不可再生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缓慢,使得农业部门的生产力要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工业部门。一系列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造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1990)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212倍扩大到了3128倍,绝对差距由82319元激剧扩大为8172元。正是日益加剧的城乡差距不断吸引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进入工业部门以及其他非农产业部门。这样的劳动力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原有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其趋势越强使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受到的冲击亦越强。

(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影响

从农村现实情况来看,60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仍然可以进行各种生产并取得收益。据5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6,农村老年人收入非常单一,主要源自农业收入并以耕种土地为主,经营土地人数比例:60~64岁为6011%,65~69岁为5512%,70~75岁为5016%。可见,我国农村老年劳动者对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生产发展方面仍然有贡献。尽管如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乃至高龄化仍将是我国解决/三农0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性0难题。

11影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口因其工作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生产技能和经验,但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体力和精力开始下降,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随之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对体力要求高,老年尤其是高龄劳动力会逐渐难以胜任,对农业种植基本上只凭老经验、老办法对付,从而会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其次,农业劳动力高龄化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机械化的实现。老龄劳动人口接受新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劳动人口要迟钝,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也较弱。

21挑战现有农户经营体制。我国农村改革30年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亿万农民创造并形成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然而,目前农业劳动力高龄化趋势的出现和加深,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对现存的经营体制提出了新挑战。首先,高

1htt p://www1si n a1co m1cn,2007-07-02

龄劳动力在体力和文化素质上的不足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这客观上要求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而农民对科技的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方面需要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需要保证稳定的预期收益,如果农业生产报酬低或收入不稳定,农民对经营土地就会失去兴趣。目前的农村经营体制下传统小规模经营方式远不能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其次,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和老龄化、低文化等特征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农业机械为纽带,引导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回归农业。但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使得土地交错分布,机械作业效率和利润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的发展。再次,农业劳动力高龄化的出现,使得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更显迫切。但现有的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严重制约着规模经营的实现和资源的最佳配置,限制着农业的产业化。同时,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造成土地经营效益逐年下降。

31造成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体力好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依靠老年劳动者支撑的农业无疑使原本弱质的农业更为弱化,老龄化的劳动者队伍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是极其有限的。大批农村青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很可能出现一个务农人员的断层。即使以后随着政策的引导或受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部分进城农民回归农村,但由于他们长期离开土地,生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也将是身为农民却不谙农事。因此,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实面前,农业发展将面临农业缺乏接班人的窘境。

41加大农村劳动力开发难度。2006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15%,小学占4111%,初中占4511%,高中占411%,大专及以上占012%1。而在更早的抽样调查中o显示,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以/没上过学0和/小学0为主,在农村/没上过学0的老年人口比重为6111%,/小学0比重为2518%,很显然,面对农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要保证劳动力老龄化下的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这一状况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的问题相叠加,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开发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51要求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我国,农村现行土地经营制度以人口均分土地为基本特征。从某种程度而言,通过均分而获得的一定数量的土地是农民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的主要依托和经济资源。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限制性很大,农民靠转让土地来获得收益的难度很大、问题很多。在农村老龄劳动者以土地为其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一方面受劳动者体能和技能的制约,土地产出极为有限,生活保障水平较低,而且也很不稳定;另一方面,低效的农地利用直接造成稀缺性土地资源的浪费,而流转的限制性也阻碍着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创新现行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使老年农民能够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收益,对提高其生活保障水平无疑具有实践价值。

三、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必须创新农户经营体制

我国农业劳动力已呈现出/高龄化0、/低质化0趋向,一方面造成由于农村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使得/人地矛盾突出0的农村呈现出一种耕地/相对过剩0的畸态,导致耕地利用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生产仍然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受到较大限制。为此,必须对现行的农户经营体制进行创新,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农李澜等: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1o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1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1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1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农业经济问题6(月刊)2009年第6期

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而且可将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化解农户经济的市场风险。同时,还可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使农业发展不只局限于产中生产阶段,推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既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又可通过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民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采用合作社与农户经营体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发展合作社经济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在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了合作社与农户经营体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尤其日本、韩国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证明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还没有其他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时,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就是稳定农村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但土地自身的价值在提升,稀缺性更加突出,从而对制度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质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而是经营形式的确立。我国应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只有在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条件下,才能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法来组织农业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工程设施来装备农业,从而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收益和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因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带来的农业产出效益降低问题。为此,农地改革目标必须从过去强调农户自耕为主转为强调农地使用权流动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制定出有利于农户之间土地转让和出租的政策,使真正有能力从事农业的生产单位得到足够的土地进行农业专业经营,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农地利用效率。其二,推进建立/一体多元0的土地制度1,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谓的/一体0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不变;所谓的/多元0是指在不违背农民意愿和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多元化流转,实现农业土地的相对集中,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土地保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小结

事物的存在总有其合理性,我国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0甚至/高龄化0趋势也是如此,既具有经济发展的客观性,也具有我国发展的特殊性。但是,从我国农业和农村必然迈向现代化的趋势分析,农业还得靠新一代的现代农民来发展,还得依赖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农户经营体制。目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民家庭经营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将在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引致的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1牛若峰等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责任编辑:李玉勤1李澜1论/多元一体0土地制度下的土地补贴政策实施)))暨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思考1学术论坛,2006(3):63~67

Vol130,SerialNo1354

Far m H ouseho l d s p Invest m ent B ehav i o rs and t h e effic i e ncy are i n fluenced by i n trinsic factors and outer cond itions1The m ai n results g i v en:1Rural househo l d p s i n vest m ent behav iors are not rati o na,l their dec isi o n-m ak i n g m ai n ly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espec i a ll y concern i n g o f the qua lity、price and sec urity o f i n pu-t m aterials,as a resul,t far m househo lds are usually unsatisfi e d about the m,i n the m eanwh ile,there are m any prob le m s i n purchasi n g i n pu tm ateria,l such as dispersed purchasi n g、lo w syste m atization and h i g h transacti o n costs;oThere are so m e differences when far m househo lds pur-chased inpu-t m aterials,t h ey i n put pestic i d e and fertilizer m ostl y by sel-f deter m i n ation,co m pared w it h their behav i o rs of adopting fi n e seeds,both different occupation far m househo lds and differentm anage-m ent sca le far m househo l d s sho w d isti n ct otherness i n quantity and structure of far m househo l d s p i n vest m ent behav iors;?Both i n trinsic factors(personal or econo m ical factor)and their outer facto rs(geograph ica l o r syste m atical factors)infl u ence far m households p gross of i n put m ater i a,l espe-cia ll y the latter;?G enera ll y,the effic iency of far m househo l d s p i n putm ateria l is l o w,a lso it is corre la-ted to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 spec i a lty and their gra i n m anage m ent scale;?Re levant supporti n g po l-i cies cause the increasing of to tal grai n ou t p u,t however,t h e re levant po licies do no good to i m pr ove the effic i e ncy of far m H ouseho lds p inputm ateria,l up to seek for the effect of grain output at the expense o f the effic iency loss,so ho w to streng then t h e syste m atical effect is the key to sti m u late far m househo l d s p behav ior o f i n put m ateria l and realize the sa fety o f food supp li e s1

Co m pr ehensi v e Eval u ati o n Syste m on the Devel o pment Level of Chi n a p s G r een Agri c ultur e ……………………………………………

CUI Yuanfeng,Y AN Lidong,LU J inzhu and QU Zh i g uang(29) Em piri c al Anal y sis of the Infl u enci n g Factors on the Poll u ti o n-fr ee Vegetabl e P r oducti o n Certifi c ati o n and t h e Far m er s p W ill of Producti o n:A Case of Beiji n g

………………………………………………………

C HE N Yusheng,QI AO Juan and YAN F engzhu(34) S tudy on Value C hai n of Fr eshwater Aquaculture Products i n Shanghai

…………………

GUO Z ongx iang,LI Sheng,DAI Yaj u an,Z HANG H aiq ing and Y ANG Zhengy ong(40) An I m portantW ay for t h e D evel o p m ent ofC har acteri s ti c s Agri c ultur a:l/O rgani z ati o n +S t a ndar di z ati o n+B r and0:A Case of C itrus Industry i n Tai z hou,Zheji a ng Prov i n ce

…………………………………………………

X U X iuying,S H I Daojin,LI Lany ing and FE I X i m in(46) Devel o pi n g C hi n ese Extr overt Agri c ulture by Consulti n g t h e I n t e rnati o nal Advanced Experi e nce …………………………………………………………………………

L I U Chunx i a ng and QI AN B o(50) The T w o Leve l Sel e cti o nM echanis m i n Rural Labor M i g rati o n and G roup D iff e r enti a ti o n:Publi c Poli c y Choi c es i n the Process of Rural Labor M i g r ati o n

…………………………………………………………

SHAN Zhengfeng,J I W en and C HE N Rudong(54) The study sho w s that t h e process of r ura l labor force transferri n g to the c ity has a certa i n regu lar-i ty1Th is regu larity is no t on ly reflected in the dual o w nership o f hu m an cap ital and socia l capita,l as w e ll as the cho ice o f a particular region;i n the process o f r ura l labor force settli n g do w n in urban are-as,dual selection m echan is m of hum an capita l and soc ial cap ita l play a re m arkable ro le1Because o f the r o le o f t w o kinds of capita,l social d ifferen tiation took place for this g r oup of people qu ietl y i n bo t h urban and rural areas1In accordance w ith the socia l d i v isi o n for m i g rant workers,th is arti c le present public po licy reco mm endati o ns1

Anal y si s and Refl e ct on t h e Probl e m aboutAge i n g Labor Engaged i n Agri c ultur al Producti o n:Based

…………

on the Second Nati o nal Agri c ultural Census S t a ti s ti c s i n Chi n a LI Lan and LI Yang(61) The up-to-date agricultural census statistics show s the sit u ation is gro w i n g i n creasi n g ly tense,w h i c h age i n g labor is engaged i n ag ricult u ral production1Th is issue can no t be neg lected that w ill e m barrass solv i n g t h e prob l e m s faci n g Ch i n a p s ag 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 m ers,and m ake a strong i m pact on agricu lture m odern izati o n1Through develop i n g the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 o f agricu lture and t h e coop-erative or gan ization of r ura l econo m y,as w e ll as pr o m o ti n g t h e innovati o n of the land m anage m ent sys-te m,itw ill dea lw ith the series o f prob le m s caused by agei n g agricultural labor,and overco m e a ll the barriers fo r Ch i n a p s agricultural and r ura lm odern izati o n1

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按省就业服务局《对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事情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事情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事情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咨询题、怎么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养等方面询咨询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经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少年劳动力流淌周期长,有的农村少年已彻底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淌就业,流淌时刻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淌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淌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进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还是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养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养、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惊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格外出务工人员经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治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存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咨询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向来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要紧的方式,并且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脚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淌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落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并且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都市交通、住房建设、打算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妨碍。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彻底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都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爱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别仅大大低于都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别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爱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彻底降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刻。 4、较低的素养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养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如今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养、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妨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2017年劳动力调查报表

表 号:R 2 0 1 表 制表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文 号:国统字 (2016) 125号 有效期至: 2 0 1 8 年 1 月 劳 动 力 调 查 表 20 年 月 应在本户登记的人: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户的人; 本户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的人。 本户地址: 县(市、区) 乡(镇、街道)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住户组 H1.户编号 H2.户别 H3.调查时点居住在本户 的人口数 H4.本户人口中,已外出 但不满半年的人口数 H5. 现住房来源 号 1.家庭户 2.集体户 共 人 其中: 男 人 女 人 共 人 其中: 男 人 女 人 1.自有 2.租住公有房屋 3.租住其他房屋 4.单位提供宿舍 5.借住亲戚朋友住房 6.其他 调查员(签字): 填报日期:20 年 月 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公民有义务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 况;我们对您提供的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申报人(签字): 申报人在本户人记录中的编码: 本户电话:

F1.姓名F2.与户主关系F3.性别F4.出生年月F5.户口登记地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1.男 2.女 年 月 (周岁) 1.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住本户→F7 2.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离开本户不满半年→F7 3.本县(市、区)其他乡 (镇、街道) 4.本地(市)其他县(市、 区) 5.本省其他地(市) 6.外省 7.户口待定→F7 F6.住本户时间F7.受教育程度F8.婚姻 状况 F9.您户口所在家庭是否 有农村土地承包权? 1.住本户半年以上 2.住本户不满半年,离开 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3.住本户不满半年,离开 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 4.不住本户,离开本户不 满半年1.未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普通高中 5.中等职业教育 6.高等职业教育 7.大学专科 8.大学本科 9.研究生 (不满16岁的人结束) 1.未婚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1.有 2.没有 F10.您以前是否在其他县(市、区)工作过?F11.您来(回)本县(市、区) 多长时间了? F12.您在调查时点前一周是否为取 得收入而工作过1小时以上? 1.是,在本地(市)其他县(市、区) 工作过 2.是,在本省其他地(市)工作过 3.是,在外省工作过 省 4.否1. 3个月以内 2. 3-6个月 3. 6-12个月 4. 1-2年 5. 2年及以上年 1.是(包括无酬家庭帮工) 前一周实际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但未上班 3.未做任何工作→F22 →F15 →F12 →F12 ①2015年及以前毕业 ②2016年月毕业 ③2017年月毕业 ④2018年月毕业 ⑤2019年以后毕业 (16-30岁人口填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电工09级3班 学号:0908040169 学生姓名:黄道雄 指导教师:欧声霞老师 2011 年5 月24 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熟悉了解农业劳动力的去向和现状 调查对象: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物流公司搬运工、保安 调查地点:贵阳 调查方法:问卷和问询 调查时间:2011年5月 调查小组成员:黄道雄、万鹏飞、赵刚 二、报告正文: 可能大家对农民工这个词现在都已经能够耳熟能详了,我们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更能够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我和赵刚是我们贵州本省的,万鹏飞是来自安徽的,虽然来的地方不同,但是我们家乡的劳动力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农民外出务工就是很明显的一点,所以我们上工地就能和农民工有更好的交流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去的是花溪二道三桥段桥梁施工处,问询了124名务工人员,他们有钢筋工、混凝土工、外围搭架工、打杂和监理等工作人员。看着一线上面的战士,我们就想到了我们回家行驶在平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曾经也流着他们的汗水。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工地上和他们做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首先是为什么要出

来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呢?结果他们的回答大都同出一辙,那就是凭着在家的拿一亩三分地,虽然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但是看着城镇里面的生活和很多老家儿子有工作了的门户,就感觉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自己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消费其实也是很大了,像种田,每年的肥料的费用就占去了很大部分,有时候遇到天公不作美,往往地里的庄稼要么不是干旱就是雨水太过于充足,更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家的地本来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征用,那所剩的地就更少了,那样几乎不出来打工就很难在家维持生计。这个还不算,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确实是个问题,家里面孩子读书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就靠种田来养家,那很多孩子都上不了高中甚至是大学。所以不出来的话就根本不行。其实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农业劳动力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剩余现象。对现场上的数据分析:80%的是来自田地较少的农村家庭,而只有20%是来自田地较充足的家庭。这个数据就能说明劳动力在农村是非常过剩的,当然不排除是农闲的时候,因为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农忙的时节。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忙的时候和这个数据相差甚微,所以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如今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现场的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张大叔就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我们问他老家是不是像他这样出来务工的人很多啊,因为在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农活可以做?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误解,并不是说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就能出来挣钱,其实不是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关于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劳动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统计工作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关于劳动的统计已不再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劳动力调查;问题;对策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我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工作,关于劳动力的抽样设计和调查起步较晚,相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研究工作还未开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关于我国的一些实际对劳动力实业率的统计数据已不再准确客观,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调控,所以,建立劳动力调查为主要工作的统计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的调查统计方法多样化,我国目前对劳动力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分为大型普查、人口抽样、劳动力抽样、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等等。 大型普查是我国开展重要的国情调查时都会用到的调查方法。关于大型普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人口的普查、经济的普查、农业的普查等,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大型普查是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方式。 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中心以调查明确区域性人口情况和劳动力人口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文化程度、就业程度等,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加快,通过人口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人口流动的情况,为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等提供依据。

劳动力抽样调查指国家每年对劳动力四次的抽样调查中,对住户群体抽样,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是指各省为了掌握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现状,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对居住在调查区或者户口在调查区的人口进行调查。 三、劳动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统计范围不全。目前阶段中的统计制度一定程度上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统计操作方法,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已不再满足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性、完整性。关于劳动统计的范围存在弊端,没有将私营单位、个体劳动力纳入统计范畴,与实际脱节。 (二)就业统计数据不能满足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就业统计的相关制度已很难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就业资料,调查方法较之国外存在落后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就业的发展状况。 (三)失?I统计工作比较薄弱。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以及失业。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标解释,概念模糊。劳动力调查中的失业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一周内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即为失业,劳动统计部门的失业中将没有工作岗位、离岗或者待岗人员都不是失业,致使调查数据中显示就业困难,但据需用工的单位或者企业却招不到职工。 (四)统计时效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力调查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完成对项目的调查,缺乏较强的时效性。公布调查结果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变化的灵敏性和把握性,导致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统计成本的投入。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调查与分析

第一部分 2007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英语作文:人口老龄化原因

英语作文:人口老龄化原因 篇 1 老龄化原因英语作文 (145 字) 老龄化现象 The Aging Phenomenon The Family Plan has been adopted for several years, mos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re only child because their parents follow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ver more than 30years, most family are made up of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a child. Here comes the problem, the society is facing an aging situ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getting old while the young people are less. For a typical family, four grow-ups are at the age of over 40 with a young kid less than 20years old. The aging socie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such phenomenon has been catch mass media’s attention. The policy of one child has been doubted, it has been strongly advised that a family is allowed to raise two kids. I totally agree with that, it not only bring happiness to family, but als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aging problem. 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了, 年轻一代大都是独生子, 因为他们的父母执 行国家的计策。30 多年过去了,很多家庭是由祖父母,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 问题也出现了,社会面临着老龄化处境,很多人变老,然而年轻人却少。对与一 个典型的家庭来说,四个成年人已过四十和一个不到 20 岁的孩子。老龄化社会 越来越突出,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大众媒体的注意。一个孩子的政策遭到了质疑, 强烈一个家庭应该允许有 2 个孩子。我完全同意,这不仅给家庭带来欢乐,而且 减轻了老龄化问题的压力。 篇 2 老龄化原因英语作文(191 字) Many countries will experience aging populations in the next century because of declining birth and mortality rates. China will soon join their ranks. As for the issue of aging, its situation has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severe in spite of the fact most people are still ignorant of the problems it brings about. Firstly, with families becoming smaller and living pace escalating, it is even graver for families to care for aged members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的建设正在加快的进行中,在国家的领导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是农村人,自然很关心家乡的发展状况,趁这次寒假,我回家就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家乡最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情况,了解家乡是怎样 变化了,我是在校的大学生,将来我会出来工作,我想建设我的家乡,因此我必须要 知道家乡需要怎样的人才,家乡的劳动力怎样,并且我也可以用我学的专业知识来分 析这样的劳动力结构对我的家乡以后发展又怎样的意义,是不是合理,我更可以对此 提出自己看法,向有关政府提出我的意见,为家乡发展做一份贡献。并且在这个调查 中也可以充分的运用我工商管理的知识,对我的社会实践有很大帮助。因为我村庄的 住户不是很多,只有23户人家,所以我这次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挨家挨户走访调查。 我这次寒假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范围是我所居住的村社:眉山市仁寿县虞城乡盐硝 村1组,我所居住的小村共有23户人家。我这次调查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情况: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村劳动年龄内:女(16——50)周岁,男(16 ——6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共有65人,占全村人口106的61.32%,其中以就业的人口有48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65的73.85%,未就业人员17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26.15%。 2.主要特点:一,男性多于女性劳动力人口中,男性37人,占劳动人口的56.92%, 女性28人,占劳动人口的43.08%。二,中年劳动力占多数,16——24岁有13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20%。25——34岁有19人,占29.23%。35——49岁有27人,占41.54%。50——60岁有6人,占9.23%。三,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仍然比较高,从以就业的劳动力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人,占以就业劳动力人口的47.92%,第二产业有14人,占29.17%,第三产业有11人,占 22.92%。四,农民转移就业数量可观。从业人员在县就业得有27人,占56.25%, 县外工作得有21人,占43.75%。境外工作的暂时还没有。 3.文化结构:文化程度状况中,初中级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是 51,12,2,分别占总劳动力65人78.46%,18.46%,3.07%。 4.收入状况:1560及以下,1560——2520,2520——7440,7440——22235,22235 以上的分别人数为17人,20人,61人,7人,6人,2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 16.04%,18.87%,57.55%,6.60%,5.66%,1.87%。 针对调查结果,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出以下问题: 1.劳动人口中,男性所占的比重大,而在年龄结构中,35——49周岁的人口占 几乎劳动力的一半,是我村劳动力一只重要力量。而男50——60,女40——

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3篇精选

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3篇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3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 260个村民委员会, 1118个村民小组, 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 女性7.0101万人, 在农村劳动力中,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XX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 2.6%,初中文化程度 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的问题及对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关于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劳动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统计工作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关于劳动的统计已不再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劳动力调查;问题;对策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我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工作,关于劳动力的抽样设计和调查起步较晚,相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研究工作还未开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关于我国的一些实际对劳动力实业率的统计数据已不再准确客观,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调控,所以,建立劳动力调查为主要工作的统计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的调查统计方法多样化,我国目前对劳动力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分为大型普查、人口抽样、劳动力抽样、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等等。 大型普查是我国开展重要的国情调查时都会用到的调查方法。关于大型普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人口的普查、经济的普查、农业的普查等,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大型普查是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方式。 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中心以调查明确区域性人口情况和劳动力人口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文化程度、就业程度等,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加快,通过人口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人口流动的情况,为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等提供依据。

劳动力抽样调查指国家每年对劳动力四次的抽样调查中,对住户群体抽样,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是指各省为了掌握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现状,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对居住在调查区或者户口在调查区的人口进行调查。 三、劳动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统计范围不全。目前阶段中的统计制度一定程度上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统计操作方法,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已不再满足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性、完整性。关于劳动统计的范围存在弊端,没有将私营单位、个体劳动力纳入统计范畴,与实际脱节。 (二)就业统计数据不能满足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就业统计的相关制度已很难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就业资料,调查方法较之国外存在落后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就业的发展状况。 (三)失I统计工作比较薄弱。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以及失业。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标解释,概念模糊。劳动力调查中的失业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一周内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即为失业,劳动统计部门的失业中将没有工作岗位、离岗或者待岗人员都不是失业,致使调查数据中显示就业困难,但据需用工的单位或者企业却招不到职工。 (四)统计时效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力调查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完成对项目的调查,缺乏较强的时效性。公布调查结果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变化的灵敏性和把握性,导致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统计成本的投入。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

已经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10 个人中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 年11 月,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3.32%.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8.92%.如下图3-1 我国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2005 年起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1982年的4991 万人上涨为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90 年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只有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发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本市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劳动力依赖型城市,2003年,全市外来劳动力为42.38万,而到2007年底,已达到77.85万,平均每年增长近9万,总量增长了将近一倍,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45.0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0.91亿元,增长超过了一倍(见图1)。可见,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外来劳动力的增长对我市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自2008年初开始,我市外来劳动力的增长明显放缓,劳动力供求状况出现了新的情况与变化。尤其是10月份以来,企业倒闭、开工不足、工人返乡等传闻不断,这些传闻是否属实,我市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否已发生重大转变,又是否会对我市经济增长带来影响?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本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开展了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座谈会、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的进程中,把握当前特殊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劳动力的供求状况现状和变化趋势,正确判断劳动力供求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促进问题的解决。达到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

制,创新引进适用劳动力工作机制,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 图1:2003-2007年生产总值与外来劳动力增长对比情况 为做好本次调查工作,市劳动保障局专门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工作组和调研报告组,调查工作组又分为四个调查小组,于11月6日至11月21日对我市20个镇(街道)的42家企业,10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各镇(街道)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涉及家电电子、五金机械、化纤纺织、轴承等六个我市主要行业,共收回有效问卷211份。以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了750份外来务工人员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同时分别召开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座谈会和外来务工人员座谈会,收集了暂口局、经济发展局、统计局有关数据和资料,为研究分析劳动力供求状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基础性资料。 一、本市劳动力供求现状分析 (一)供求双方总体情况分析 1、供方总体情况。根据2008年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