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课堂视频实录】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课堂视频实录】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课堂视频实录】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课堂视频实录】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热力环流》位于高中地理第二章气象和气候的第一节,是在理解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它是理解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基础,是分析气候成因和天气变化的所要依据的基础性的重要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热力环流的有关内容。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包括:(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并补充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好,求知欲高,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而合作与探究水平有待提高等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初中物理《气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大气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的大气物理知识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2、学会热力环流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压面剖面图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法七、课堂类型

新授课

八、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案例背景知识面较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讲授,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另外学生也很难进行想象并掌握。因此,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将教材涉及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直观的、利于学生理解的图片、资料、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然后设置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全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

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学环节可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等。今后教学中,将努力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活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学习热力环流,需要借用一些原理图,如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目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热力环流;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

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然后利用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讲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分析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温、气压之间的关系。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以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求知欲高,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而合作与探究水平有待提高等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初中物理《气

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大气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的大气物理知识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评测练习

一、单选题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2题。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

为乡村风。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

如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乙—丙—丁—甲

B.乙—甲—丙—丁—乙

C.丁—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

4.若乙地气温为10 ℃,3 000米高空的c处气温为-6 ℃,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近地面空气对流加强②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③污染物容易扩散,加快空气的净化④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加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气压比G处高

B.E处气压比H处低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二、拓展题

学习了本节内容后,你有什么启发?你还能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热力环流的表现?

效果分析

课堂练习共5个选择题,一个拓展题,基本上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

第1题是基础知识,全班基本上没有错误,而且答题时间很快,说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第2、3题为读图分析题,考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其中第2题考察图中反映的热力环流原理,第3题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4题,有少部分学生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气压的判断出现误差,教师对本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第5题,考察山谷风的形成,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的很好。

拓展题要求学生举出案例来说明“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学生举得例子很完整,对热力环流根本原因——冷热不均把握的很全面。

总之,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反思 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反思。 一、经验总结 1.重视并且加强集体备课,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大家共同进步、发展才能从整体提高年级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互相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是体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最终高考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保证。 2.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活跃的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探索。 3.欣赏学生、适时的赞扬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三中学付智荣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二、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讲解变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通过深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故事让学生掌握珠三角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本节课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掌握书本知识并学会迁移和应用更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一节,是“地球上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几种 常见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林泽敏 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难点:一是地图记忆困难,尤其是初中地图知识严重缺乏的学生,我们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几乎是空白,没有看图习惯或者看到图就厌倦的学生,到了高中重新复习区域地理是对“图”有感觉的很少。二是理论应用,这个学生指的可能主要是自然地理,地理学科强调“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套用”,很多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真正透彻理解。第三,综合题总是很难答得全面,这位学生归结为练习少,文字表述能力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规范训练才能提高。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

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selected reflections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3篇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

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再如通过区域示意图,可以研究相关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自然灾害、人文活动、环境问题等很多地理问题。因为区域地理的特征,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区域地理教学,必须注意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的内在联系。 六、通过综合训练强化综合 功效。 篇二:201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自从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其他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在师父的教导下,我收获良多。本学期我从事的是高一地理教学,所教班级是高一1、2、3、4班,无论怎么样,现在对四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和班主任的热情合作是分不开的。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现将我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这一学期,我思想上已逐渐成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首先,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此我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其次,教师也是学生的楷模,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们跟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所以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传送一些良好的品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二、教学方面 这一学期,由于本身的经验不足,迫使我一方面加紧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多听一些老教师的课,比如我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地理学科的课,只要我有时间就去听,特别是师父的课,基本上能做到每次必听,听完之后还和老师交流经验,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另外老师也常听我的课,对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很尖锐的指出来,及时纠正了,在其他班上就没有了类似的情况。此外我还积极去

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如政治、历史等科目,因为,我已经能感受到虽然不是同一科,但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给我很多的知识,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教学经验。听课,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大乐事,本学期共用了两本听课笔记来记录我的听课。听课还能及时让我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听课得到的教学经验,还有平时和老教师的经验交流,我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假如没有就徦设,这个问题我用了两年,每次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乐此不疲。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的妹妹叫“姐姐”吗?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一年来我总感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采用另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在的学生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课堂互动方面,特别不愿意参加,所以,我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并且高频率的以设问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笼统的针对学生,也不单一针对,而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告诉学生,只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