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 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日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 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

(4)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名明。

【答案】(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说明对象。

(2)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

体图像。

(3)①3D资源相当有限;②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

(4)示例: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比如,在未来医学领域,利用3D显示技术进行手术,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解析】【分析】(1)第一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运用3D技术,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引出说明对象——3D技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字,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从第二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这些特征重新组合,用“3D是××”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

(3)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第⑥段“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据此提炼概括解答。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举例时要与文章内容相联系。例如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据此选择一例进行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说明对象。(2)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3)①3D资源相当有限;②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4)示例: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比如,在未来医学领域,利用3D显示技术进行手术,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补充一下,如果开头很优美。作用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进行提炼概况,最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

(3)作答时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以及它的发展进程等。在全面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及迁移运用能力。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的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

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答案】(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

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解析】【分析】故答案为:(1)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作者“阅读的愉悦”体现在根据自己的爱好标准去有选择的阅读,在读书中得到自由,进而获得快乐;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闲书时所带来的愉悦等方面。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本题可从第三段中“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找到答案。

(4)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用,并结合具体的题目准确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④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拓展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本文观点,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阅读启示。如: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故答案为:(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点评】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题干的提示和要求,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的词句,归纳内容要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 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答案】(1)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插叙。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5)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插叙。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3)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考查这一情节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去寻找答案并加以概括。答案: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

功来之不易。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父亲讲的故事来概括父亲的心结即可。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具体描写和情节来分析即可。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现代文阅读(2016?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

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4)揣摩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答案】(1)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2)“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

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3)插叙。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问下文“我”理解母亲的估计,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

(4)“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意近即可)

(5)读了文章,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我的学习生活总是唠叨,现在我明白了那都是爱,我也要努力学习,回报她。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讲述了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最终理解了母亲,不再对母亲过多的要求,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使生活和谐幸福。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通读全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这个题目是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了被放逐的皇后,体现了晚年的母亲的孤独和消极;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答题格式“XX词语的意思是XX,这里指XX,起到了XX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记叙顺序,根据“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可知是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补充了XX的主要事件或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XX作铺垫。

(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句“我的理解”是说我不再要求妈妈做什么,“安放你的孤独”是说希望妈妈不再孤独,生活幸福。据此结合文章主旨解答即可。(5)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分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中考题中常考的题型,回答此类题一般采取三步法:先说说盖茨与的意思,再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最后说说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

5.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蔷薇几度花

①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

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②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5)“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6)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插叙

(2)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5)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6)答案不统一,但答题时首先要确定观点,然后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语言表述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记叙的顺序。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插叙。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到强烈的补充的作用。使内容丰富而有趣。

(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筛选信息即可。这道题肯定是从原文找答案,这是题干所提示出来的。文中的“记忆”指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和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稀奇”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及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一定要把语境义答出来。(3)本题考查品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品析时的一般方法:方法+效果+情感,分析效果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审清题干“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这就必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象征,因此本文中评价蔷薇的句子“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其实是作者评价挑糖担老人的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性格。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蔷薇的描述来赞美挑糖担老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美好品性。通过对文章全文的阅读以及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可知标题中的“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出挑糖担的老人;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和烘托老人的形象。

(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要确定观点,然后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语言表述准确,流畅。谈看法观点一定要正确健康,不能随意瞎谈,当然也可辩证地谈。故答案为:(1)插叙

(2)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5)答案不统一,但答题时首先要确定观点,然后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语言表述准确,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

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①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⑴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他们就在乡村的街道上等待着接活儿,可以看出他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可以看出他们配合默契,踏实肯干;“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

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苦;第⑤段“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可以看出他们的做工认真、仔细;⑥⑦⑧三段在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但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据此作答即可。

⑵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就属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人的麦芒,体现了天气的炎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蝉也突出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天气情况,突出表现了麦客夫妇的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⑶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第⑧段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麦子的赞美,表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了她的淳朴;“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她的内心的羡慕和内心由衷的赞叹。据此作答即可。

⑷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言中得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插入描写他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描写可以很自然的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⑸本文前段主要讲述的是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作、语言描写,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结尾段“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用一个问句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憾,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的慨叹。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⑶“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⑷①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⑸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指外表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先要说明是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和表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⑸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7.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完成小题。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你认为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她”做的四件事,并说说其共同点。①电梯超载,她主动从中间挤下电梯等下趟。

②________;

③电梯里有人不肯定去向,她主动指点。

④________。

共同点: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道:“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是大家真的“恍然大悟”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固执,呼唤无私豁达的健康感情。

B.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自私,呼唤真诚大方的健康感情。

C.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冷漠,呼唤慷慨豪爽的健康感情。

D.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狭隘自私,呼唤乐于助人的健康感情。

(5)如果这篇作品的叙述视角改为第一人称,以医院里一个病人为叙述者,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精神有病;作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读者描述的“她”和有着自私冷漠心理的人,给人以更为真实之感同时,“我”的感情倾向也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但改用第一人称,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⑥做铺垫、埋伏笔等。结合文章内容,这里描写灿烂盛开的红色郁金香对主人公形象具有烘托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根据已经给出的事件表述,仿写其他两件事件,并分析共同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内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尤其要注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结合⑧⑨两段的意思分析“恍然大悟”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题,可以发现这个词具有讽刺意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根据主人公“她”的行为来分析文章的主旨:“她”所做的种种事情无一不是为他人着

想,处处助人。所以文章的批判意义就明了了。

(5)回答本题结合第一、三人称运用的好处来分析: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会使故事更真实,便于表情达意;但不如用第三人称“她”表达更自由,能够不受时空间的限制。

故答案为:(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精神有病;作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读者描述的“她”和有着自私冷漠心理的人,给人以更为真实之感同时,“我”的感情倾向也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但改用第一人称,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点评】(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文章主题,即可得出答案。

(2)“她”做的四件事在概括时应注意事件的表述:别人在什么情况下,“她”是如何做的。(3)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4)四个选项前半句都说得过去,重点在于后半句的内容上。分析文章主旨,就要抓住主人公的言行,根据主人公“她”的所作所为来分析作品所具有的批判现实意义。

(5)记叙文各种人称的运用的好处:第一人称,使文章真实生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与读者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能客观地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自由表达。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艾青诗学”

国庆假期,某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阅读中允许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对艾青和“艾青诗学”的认识,假期回来班级将开展“艾青诗歌”阅读交流会。以下是小悦同学摘抄的诗选和网络学习的相关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诗歌甄选】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著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九七九年三月上海

【诗学流长】

“如果在现代文学史上只选择三个诗人,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就选择艾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在第二届艾青诗歌节新闻发布会上,谢冕、吴恩敬、王光明、刘福春、陈晓明、赵振江、黄怒波、程步涛、孙晓娅、张黎明等与会诗人、学者提出,虽然艾青的诗歌广为传颂,但是对艾青的价值挖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人艾青笔下,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理论富矿。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

在吴思敬看来,①、②与③构成了艾青诗学最重要的支撑。

艾青“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这本不是个大问题,但在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年代,“诗人应当说真话”就成了一句千钧之重的诗学声音。艾青认为,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没有真就谈不上美谈不上善,必须要先有真,然后才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这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声音,这就是善。

在艺术主张上,吴思敬认为艾青对智性的强调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在艾青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哲理的书写,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智性的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

上。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布会现场,吴思敬对艾青的诗论出口成诵:“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一身铮铮铁骨如何练就。可以说,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

当下诗歌书写疼痛,却没有灵魂的痛苦。“我们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身体感到疼痛,而没有用灵魂感受到痛苦,但艾青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的发言令人深思。诗歌如何表达民族国家的重大苦难,诗人如何书写时代,这是艾青一生的探索,也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依旧没能解决的问题。

刘福春谈到,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诗歌创作的热潮,这些诗作让人感动,但是能被传颂的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重量,只停留在了疼痛的层面。同样,抗日诗选很多,但是在今天依旧被阅读的却不多,可艾奇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是20世纪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在诗中,艾青“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对着“中国”书写“无力的诗句”,他对“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人们深表同情,对“敌人刺刀”“烽火”强烈憎恨,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武汉看到流离失所的难民后的创作。这种对个人、民族、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

艾青“让西方的诗歌传统落在中国大地”,把“法兰西的芦笛”转换成“中国的号角”,艾青把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写成诗,让中国的现代汉语走向世界。

与会者认为,确立艾青诗学是建设新时代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创作意义深远,他们希望能及时、深入、系统地整理艾青诗作,把艾青的诗学发扬光大。

【诗韵纷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它和日常语言相比,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是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缺乏诗意美。

——网友的话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文学样式,音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艾青《诗论》(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完全是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需要。

B. 艾青的诗学中,诗用意象说话,对智性的强调是最重要的一点。

C. 汶川地震后涌现出诗歌创作的热潮,但是这些诗作不能被广泛流传,其原因主要是未将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切肤之痛联结在一起,诗歌缺乏重量。

D. 艾青认为,只要是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就是诗歌中最好的语言。

(2)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和“归来”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参照《手推车》《盼望》两首诗,简要概括艾青这两个时期诗风不同之处。

(3)阅读【诗学流长】部分,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依次填在画线句子①②③处,请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

A.真诚智性自由

B.自由真诚智性

(4)结合【诗歌甄选】或《我爱这土地》,联系上述材料,说说吴思敬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选三位诗人,为什么会首选艾青?

(5)小悦同学在阅读《艾青诗选》的过程中向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期待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能够为其解惑。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话以便在会上回复小悦。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50字左右。

【答案】(1)C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更多是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以深沉忧郁的笔调书写民族的悲哀,赞颂在苦难中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对土地、祖国的热爱。他“归来”之后的诗歌,密切地关注生活,取材内容更广泛,手法也更多样,表达对社会、理想、人生的感悟思考,富有更深的哲理性。

(3)示例一:我选A。首先,艾青“归来”后,强调诗人要说真话,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真是善美的前提,因此“真诚”放第一位。其次,画线句子后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选B。因为支撑艾青诗学的三个因素——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他的一生和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是他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因此自由放在首位,其次是真诚、智性。

(4)①因为艾青敢说真话,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底层人民的声音。②艾青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③艾青诗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强调诗的智性。④他的诗有厚重感,能够将个人经历和民族、国家切肤之痛联结起来。(5)小悦同学,你好。你认为艾青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强,缺乏诗味。但是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没有诗意了吗?“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如艾青的《盼望》,大量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的提炼,活泼有生气,表现力极强。正如他自己说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认为,口语化、散文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