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鄢家全张志中王健温增平俞言祥刘爱文

潘华郝玉芹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引言

人和地震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们要同地震和谐相处,就要敬畏自然,不断认识了解地震,探索并完善耐震措施。我们的祖先未能留下明确的耐震措施,但却留下了难能可贵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在合理评价一个地域或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时,需要对各历史地震事件的强弱程度进行复核厘定。这就必然要使用到地震烈度和烈度表。

烈度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地震时最早建立并用于描述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标尺。其度数大者为强,度数小者为弱。在一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中,相邻两度之间的分界线谓之等震线,烈度值最大的区域为极震区。由于地震的影响是随震中距而递减的,这些等震线便可形成以极震区为中心,一环套一环,由强而弱,逐步扩大的等震线分布图。在两个世纪前,人们就以极震区的烈度来粗略地表示地震强度,通过对各地震之间极震区烈度和等震线图的比较分析来研究地震。

地震烈度是由对宏观地震现象分析归纳得来的标志评定的,是定性的。任一烈度值,都是有多种标志,在相互参证对比中得到的结果最好。它的每一项标志,都须是有代表性的。很显然,确定一项标志,须从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地震现场调查资料中去选择,方可满足要求[1]。通常以表列的形式给出不同烈度值相应的各项标志。这种表就称之为烈度表。根据一个地点附近的各种宏观地震现象,由烈度表中的标志就可以综合评定该地点的地震烈度了。所以说,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

烈度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尺度,随着建筑物的形式和质量的变化,地震经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免不了要不断对其进行修改。不过,烈度表又是一种技术标准,一经确立,许多工作就会建立在其上,所以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更动[2]。

由于在历史地震研究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历史地震调查中,都涉及到烈度问题,这就必须要有适用于历史地震烈度评定的烈度表。

1.地震烈度表的国际发展简况

最早的烈度表是卡斯塔尔迪(J.Gastaldi)于1564年编成(李善邦,1981)。但初期的烈度表常常是为调查某一次地震用的,很简单,也不统一。到十九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罗西(M.S.de Rossi)和瑞士的弗瑞尔(F.A.Forel),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研究地震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很相似,遂于1883年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烈度表。这是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R-F(罗—弗氏)地震烈度表。德国人西伯格(A.Sieberg)对罗—弗氏地震烈度表进行补充和改进,并用坎坎尼(C.Cancani,1904)绝对烈度表的数据,每度配以地震影响作用力,以加速度表示,编制成当时最完备的12度烈度表,简称为西伯格(1924)地震烈度表。

半个多世纪以来,除日本外,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度烈度表。这些12度烈度表在实用价值上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在使用的复杂程度上有所变化。其中,堪称世界性的烈度表是MSK烈度表。该表是由前苏联的S.V.Medvdev、德国的W.Sponheuer和捷克斯洛伐克的V.Karnik于1962年提出,不仅在欧洲所有的主要研究所通用,而且在南、北美洲等地也使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震及地震构造图工作组的意见,从1963年12月起,一个作为国际标准的新烈度表加速进行编制,并于1964年完成。这就是“MSK—64烈度表”。80年代初,该表经过修改后称之为“MSK —81烈度表”。

以G.Gruntal为主席的欧洲地震委员会(ESC)地震烈度表工作组,在MSK —81烈度表的基础上,经过5年多的紧张工作,精心编制成新的《欧洲地震烈度表》(1992)(修正的MSK烈度表,1992)。又经过3年的试用、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于1996年在ESC全体委员会议上讨论通过,成为《欧洲地震烈度表》(EMS)(1998)[3]。该表是国际上最新的12度烈度表。其主要内容如下:

1.1基本规定

1.1.1欧洲地震烈度表(EMS)所用的易损性等级划分

可能范围;

可能性小的范围或异常情况。

砌体结构类型在以后行文中表述为,例如料石砌体结构;而钢筋混凝土结构(RC)类型则表述为,例如RC框架结构或RC剪力墙结构。详细情况参见“指

南和背景材料”的第2节,对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也类似以ERD表示。

1.1.2破坏等级划分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依赖于建筑物类型,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可以把砖石结构建筑物归为一组,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归为一组。

砌体建筑破坏等级的划分

1级:基本完好至轻微损坏

(承重结构没有损坏,非承重结

构只遭受轻微损坏)在个别墙上

有细微裂缝。仅有小块抹灰掉

落。只有非常少的情况,才会出

现松散石块从建筑物上部掉落

的现象。

2级:中等损坏

(承重结构遭受轻微损坏,非承

重结构遭受中等损坏)许多墙体

出现裂缝。有相当大块的灰泥掉

落。烟囱部分倒塌。

3级:显著损坏至严重损坏

(承重结构遭受中等损坏,非承

重结构遭受严重损坏)宽大裂缝

在墙上到处可见。屋顶溜瓦及滑

落。烟囱在根部断裂。个别非承

重结构(隔墙、山墙)破坏。

4级:毁坏

(承重结构遭受严重损坏,非承

重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墙体严重

损坏。屋顶和楼板部分破坏。

5级:倒塌

(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全部或几

乎全部倒塌。

钢筋混凝土建筑破坏等级的划分

1级:基本完好、轻微损坏

(承重结构没有损坏,非承重结构只有

轻微损坏)底层墙体和框架构件的抹灰

层有细微裂缝。隔墙和填充墙有细微裂

缝。

2级:中等损坏

(承重结构轻微损坏,非承重结构中等

损坏)。框架结构的柱和梁出现裂缝及承

重墙墙体出现裂缝;隔墙和填充墙有裂

缝;易碎的钢筋保护层和灰泥脱落;混

凝土碎块从墙体的连接处脱落。

3级:显著至严重损坏

(中等结构损坏,严重的非结构损坏)

在底层的钢筋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及联

肢墙的连接处出现裂缝。混凝土覆盖层

龟裂剥落,钢筋屈曲。隔墙和填充墙出

现大裂缝,个别填充墙破坏。

4级:毁坏

(承重结构遭受严重破坏,非承重结构

遭受非常严重破坏)伴随混凝土压碎和

钢筋受压屈曲失稳,承重结构出现大裂

缝,梁钢筋锚固粘接失效,柱子倾斜。

少数柱子倒塌,个别上部楼层坍塌。

5级:倒塌

(非常严重的结构破坏)下部楼层坍塌

或者建筑物部份(比如翼楼)坍塌。

1.1.3数量词定义

1.1.4烈度表内容的安排

(1)人的感觉;

(2)物体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3)建筑物的破坏。

1.2烈度表

Ⅰ度——无感

(1)无感,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下也是如此。

(2)无影响。

(3)无破坏。

Ⅱ度——几乎无感

(1)仅有极少数(少于1%)在户内特别敏感的位置且静止不动的人感到震颤。

(2)无影响。

(3)无破坏。

Ⅲ度——轻微震颤

(1)户内少数人感觉到,处于静止的人感到摇摆或轻微震颤。

(2)悬挂物体稍有摆动。

(3)无破坏。

Ⅳ度——能普遍观察到

(1)在户内的多数人感觉到,户外非常少的人感觉到。少数人睡中惊醒。中等强度的振动并不令人恐惧。观察者感觉到建筑物、房间、床、椅子等有轻微颤动或摇晃。

(2)瓷器、玻璃器皿、窗户和房门作响。悬挂物体摆动。少数情况下轻质家具明显晃动。少数情况下木制品吱吱作响。

(3)无破坏。

Ⅴ度——强烈振动

(1)室内绝大多数人和室外少数人感觉到地震。少数人惊慌失措,仓惶逃出。多数人睡中惊醒。观察者能够感到整个建筑、房间或家俱强烈震动或来回摆动。

(2)悬挂的物体晃动很大,。瓷器和玻璃器皿互相碰撞发出声响。小的、顶部沉重或放置不稳的物体可能发生移位或翻倒。门和窗摇动或开或关。有时窗玻璃破碎。液体晃动并从盛满的容器中溢出。室内动物不安。

(3)少数易损性类别为A和B的建筑物遭受1级破坏。

Ⅵ度——轻微破坏

(1)室内绝大多数人和室外多数人有感。少数人失去平衡。许多人惊慌失措,仓惶逃出。

(2)稳定性一般的小器物可能倒地,家具可能移位。少数情形碟子和玻璃器皿可能破碎。圈养的动物(即使在户外)表现出惊慌不安。

(3)易损性类别为A和B的建筑物多数遭受1级破坏,少数遭受2级破坏;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少数遭受1级破坏。

Ⅶ度——中等破坏

(1)绝大多数人惊慌,试图逃出。多数人,尤其是位于上面几层楼的人,难以站稳。

(2)家具被移动,顶部沉重的家具可能会翻倒。大量物品从架上掉落。水从容器、罐和池子里溅出。

(3)易损性类别为A的建筑物多数遭受3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4级;

易损性类别为B的建筑物多数遭受2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3级;

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少数受到2级破坏;

易损性类别为D的建筑物少数受到1级破坏。

Ⅷ度——严重破坏

(1)多数人难以站稳,甚至在户外也是如此。

(2)家具可能翻倒。电视机、打字机等物品掉落地上,。偶尔墓碑会移位、扭转或翻倒。在非常松软的地表可见波浪状。

(3)易损性类别为A的建筑物多数遭受4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5级;

易损性类别为B的建筑物多数遭受3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4级;

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多数遭受2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3级;

易损性类别为D的建筑物少数受到2级破坏。

Ⅸ度——毁坏

(1)普遍感到恐慌。人们猛地被摔倒在地。

(2)许多碑体和柱状物倒地或扭转,。在松软地表可见波浪状。

(3)易损性类别为A的建筑物多数受5级破坏;

易损性类别为B的建筑物多数遭受4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5级;

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多数遭受3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4级;

易损性类别为D的建筑物多数遭受2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3级;

易损性类别为E的建筑物少数受到2级破坏。

Ⅹ度——严重毁坏

易损性类别为A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遭受5级破坏;

易损性类别为B的建筑物多数遭受5级破坏;

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多数遭受4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5级;

易损性类别为D的建筑物多数遭受3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4级;

易损性类别为E的建筑物多数遭受2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3级;

易损性类别为F的建筑物少数遭受2级破坏。

Ⅺ度——倒塌

易损性类别为B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遭受5级破坏;

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遭受4级破坏,多数破坏达到5级;

易损性类别为D的建筑物多数遭受4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5级;

易损性类别为E的建筑物多数遭受3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4级;

易损性类别为F的建筑物多数遭受到2级破坏,少数破坏达到3级。

Ⅻ度——完全倒塌

所有易损性类别为A和B的建筑物和几乎所有的易损性类别为C的建筑物毁坏,易损性类别为D、E和F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被毁。地震的影响达到了可以想象的最大程度。

新的欧洲地震烈度表(EMS)不仅适用于现代地震的调查研究,同样也适用于历史地震研究评定烈度。在该表第6章烈度评定的实例中,有实际应用的说明(在本文第3章中将会引用到相关内容)。

2.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发展历程

首先是谢毓寿先生(1957)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结合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特征,参考了当时世界上各种12度烈度表,编制成《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4]。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李善邦先生在整理、研究历史地震资料,编制《中国地震目录》(1960)时,提出针对评定历史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实用地震烈度与震级简表”,后经顾功叙先生等(1983)的修改、补充,成为《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5]。李群先生(1989)在近30年来整理地震史料和研究历史地震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6]。诚然,刘恢先先生等,曾对《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进行补充和修改,编制成《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后经修订为《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GB/T17742-2007)[2]。但是,后者主要是为调查研究现代地震所用的,不包括历史地震标志,也就不适用于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因此,本文仅对《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1983)和《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进行简述。

2.1《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

本表用于对比具体现象,评定地震烈度。表中将地震现象分为四类:房屋,结构物,地表现象和其他现象。所有表中引用的建筑物都是没有抗震措施的。坚固程度一般以材料强度、结构类型、风化程度和土质情况等为主要依据。为了各度间对比明确,叙述简单,便于使用起见,除在数量方面作了大致划分(大多数,许多,少数)外,对房屋类型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作了如下的区分:

2.1.1房屋类型

Ⅰ类:

(1)简陋的棚舍。

(2)土坯或毛石等砌筑的拱窑。

(3)夯土墙或土坯、碎砖、毛石、卵石等砌墙,用树枝、草泥做顶,施工粗糙的房屋。

Ⅱ类:

(1)夯土墙或用低级灰浆砌筑的土坯、碎砖、毛石、卵石等墙,不用木柱的,或虽有细小木柱、但无正规的木架的房屋。

(2)老旧的有木架的房屋。

Ⅲ类:

(1)有木架的房屋(宫殿,庙宇,城楼,钟楼,鼓楼和质量较好的民房)。

(2)竹笆或灰板条外墙,有木架的房屋。

(3)新式砖石房屋。

2.1.2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轻微损坏——粉饰的灰粉散落。抹灰层上有细小裂缝或小块剥落。偶有砖、瓦、土坯或灰浆碎块等坠落。不稳固的饰物滑动或损伤。

损坏——抹灰层上有裂缝,泥块脱落。砌体上有小裂缝。不同的砌体之间(如砖墙与土坯墙间)产生裂缝。个别砌体局部崩塌。木架偶有轻微裂缝拔榫。砌体的突出部分和民房烟囱的顶部扭转或损伤。

破坏——抹灰层大片崩落。砌体裂开大缝或破裂,并有个别部分倒塌。木架拔榫,柱角移动。部分屋顶破坏。民房烟囱倒下。

倾倒——建筑物的全部或相当大部分的墙壁、楼板和屋顶倒塌。有时屋顶移动。砌体严重变形或倒塌。木架显著地倾斜,构件折断。

烈度表的具体内容见表2.1。

表2.1

烈度房屋结构物地表现象其它现象

一度无损坏无损坏无无感觉。仅仪器才能记录

到。

二度无损坏无损坏无个别非常敏感的、且在完

全静止中的人感觉到。

三度无损坏无损坏无室内少数在完全静止中

的人觉到振动,如同载重

车辆很快地从旁驰过。细

心的观察者注意到悬挂

物轻微摇动。

四度门、窗和纸糊的

顶篷有时轻微

作响。

无损坏无室内大多数人感觉,室外

少数人感觉。少数人从梦

中惊醒。

悬挂物摇动。器皿中的液

体轻微振荡。紧靠在一起

的、不稳定的器皿作响。

五度门、窗、地板、

天花板和屋架

木榫轻微作响。

开着的门窗摇

动。尘土落下。

粉饰的灰粉散

落。抹灰层上可

能有细小裂缝。

无损坏不流通的水池里起不大

的波浪。

室内差不多所有人和室

外大多数人感觉。大多数

人都从梦中惊醒。家畜不

宁。

悬挂物明显地摇摆。挂钟

停摆。少量液体从装满的

器皿中溢出。架上放置不

稳的器物翻倒或落下。

六度Ⅰ类房屋许多

损坏,少数破坏

(非常坏的房、

棚可能倾倒)。

Ⅱ、Ⅲ两类房屋

许多轻微损坏,

Ⅱ类房屋少数

损坏。

牌坊,砖、石砌的塔和院

墙轻微损坏。

个别情况下,道路上湿土

中或新的填土中有细小

裂缝。

特殊情况下,潮湿、疏

松的土里有细小裂缝。

个别情况下,山区中偶有

不大的滑坡、土石散落和

陷穴。

很多人从室内跑出,行动

不稳。家畜从厩中跑出。

器皿中的液体剧烈地动

荡,有时溅出。

架上的书籍和器皿等有

时翻倒坠落。轻的家具可

能移动。

七度Ⅰ类房屋大多

数损坏,许多破

坏,少数倾倒。

Ⅱ类房屋大多

数损坏,少数破

坏。

Ⅲ类房屋大多

数轻微损坏,许

多损坏(可能有

破坏的)。

不很坚固的院墙少数破

坏,可能有些倒塌。较坚

固的院墙损坏。

不很坚固的城墙很多地

方损坏,有些地方破坏,

堞墙少数倒塌。较坚固的

城墙有些地方损坏。

牌坊,砖、石砌的塔和工

厂烟囱可能损坏。

碑石和纪念物很多轻微

破坏。

干土中有时产生细小裂

缝。潮湿或疏松的土中,

裂缝较多、较大;少数情

况下冒出夹泥沙的水。

个别情况下,陡坡滑坡。

山区中有不大的滑坡和

土石散落。土质松散的地

区,可能发生崩滑。

水泉的流量和地下水位

可能发生变化。

人从室内仓惶逃出。

驾驶汽车的人也能感觉。

悬挂物强烈摇摆,有时损

坏或坠落。轻的家具移

动。书籍、器皿和用具坠

落。

由于黄土崩滑,土窑洞的洞口遭受破坏。

个别情况下,道路上有小裂缝。

路基陡坡和新筑道路、土堤的斜坡上,偶有塌方。

八度Ⅰ类房屋大多

数破坏,许多倾

倒。

Ⅱ类房屋许多

破坏,少数倾

倒。

Ⅲ类房屋大多

数损坏,少数破

坏(可能有倾倒

的)。

不很坚固的院墙破坏,并

有局部倒塌。较坚固的院

墙局部破坏。

不很坚固的城墙很多地

方破坏,有些地方崩塌,

堞墙许多倒塌。较坚固的

城墙有些地方破坏,砖、

石堞墙少数倒塌。

牌坊许多损坏。

砖、石砌的塔和工厂烟囱

遭受损坏;不很坚固的破

坏,甚至崩塌。

不很稳定的碑石和纪念

物移动或翻倒。较稳定的

碑石和纪念物很多损坏,

有些翻倒。

路堤和路堑的陡坡上有

不大的塌方。

个别情况下,地下管道的

接头处遭受破坏。

地上裂缝宽达几厘米。土

质疏松的山坡和潮湿的

河滩上,裂缝宽度可达10

厘米以上。在地下水位较

高的地区里,常有夹泥沙

的水从裂缝或喷口里冒

出。

在岩石破碎、土质疏松的

地区里,常发生相当大的

土石散落、滑坡和山崩。

形成新的水塘。

有时井泉干涸或产生新

泉。

人很难站得住。

由于房屋破坏,人、畜有

伤亡。

家具移动,并有一部分翻

倒。

九度Ⅰ类房屋大多

数倾倒。

Ⅱ类房屋许多

倾倒。

Ⅲ类房屋许多

破坏,少数倾

倒。

不很坚固的院墙大部分

倒塌。较坚固的院墙大部

分破坏,局部倒塌。

较坚固的城墙很多地方

破坏,堞墙许多倒塌。

牌坊可能破坏。

砖、石砌的塔和工厂烟囱

很多损坏;甚至倾倒。

较稳定的碑石和纪念物

很多翻到。

道路上有裂缝。有时路基

毁坏。个别情况下,铁轨

局部弯曲。

有些地方地下管道破裂

或损伤。

地上裂缝很多,宽达10

厘米。斜坡上或河岸边疏

松的堆积层中,有时裂缝

纵横,宽度可达几十厘

米,绵延很长。

很多滑坡和土石散落。山

崩。

常有井泉干涸或新泉产

生。

家具翻倒并损坏。

十度Ⅲ类房屋许多

倾倒。

牌坊许多破坏。

砖、石砌的塔和工厂烟囱

地上裂缝宽几十厘米;个

别情况下,达1米以上。

家具和室内用品大量损

坏。

该表对房屋建筑的易损性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破坏程度作了区分。在房屋分类方面不仅列举了包括古代与近现代的民居,也涵盖了古建筑中常有的庙宇、宫殿、城楼、钟楼和鼓楼等。在烈度标志的结构物栏目内,还列有历史地震资料中常见的牌坊、塔、碑、城墙、堞墙等破坏标志。所以,该表也能用于评定历史地震烈度。

2.2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1983)

该表见于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的编辑说明中。由于是专门针对缺少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确定震中烈度和震级之用,采用了历史地震记载资料中常见的词句作为标志,内容又较为简明,故称之为《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该表内容形式见表2.2。大都倒塌。

较稳定的碑石和纪念物

大都翻到。

路基和土堤毁坏。道路变

形,并有很多裂缝。铁轨

局部弯曲。

地下管道破裂。堆积层中的裂缝有时组成宽大的裂缝带,断续绵延可达几公里以上。个别情况下,岩石中有裂缝。山区和岸边的悬崖崩塌。疏松的土大量崩滑。形成相当规模的新湖泊。

河、池中发生击岸的大

浪。

十一度

房屋普遍毁坏。路基和土堤等大段毁坏。大段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形成许多宽大裂缝。有时从裂缝里冒出大量

疏松的、浸透水的沉积物。

大规模的滑坡、崩滑和山

崩。地表产生相当大的垂

直和水平断裂。

地表水情况和地下水位

剧烈变化。由于房屋倒塌,压死大量

人畜,埋没许多财物。十

度广大地区内房屋普遍毁坏。建筑物普遍毁坏。广大地区内,地形有剧烈的变化。广大地区内,地表水和地

下水情况剧烈变化。由于浪潮及山区内崩塌和土石散落的影响,动、植物遭到毁灭。

表2.2

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本表是以历史记载上描述地震情况的惯用词句作成的烈度—震级表,用于确定无仪器记录的地震的烈度和震级。

2.3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1989)

该烈度表方案发表在《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地震出版社,1989)上。文中除给出烈度表方案外,还对相关的问题和评定标示进行了说明。其中:

2.3.1房屋结构物的分类

①房屋分类:房屋大致分为三类,Ⅰ类为民居(民房),Ⅱ类为衙署、书院、学宫、仓廒等(简称官房)以及县城和农村少量较好的民房、农村小庙。Ⅲ类为庙宇(指主要建筑物,不包括附属建筑物,如庙宇中的两庑和僧侣的生活住房)、殿堂等。这三类房屋以庙宇、殿堂质量最好;衙署、书院等次之;一般民房质量较差。这三类房屋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房屋类型比较,Ⅰ类的民居相当于烈度表的Ⅱ类;Ⅱ类的衙署、书院等相当于烈度表的Ⅲ类;Ⅲ类的庙宇等相当于烈度表的Ⅲ类。

②结构物:主要有城垣、塔、牌坊和桥四种。

震级极震区破坏情况 5.灾情D 1:最远破坏D 2:最远记载[△]最远仪器记录(P )建筑物 2.房屋 3.山崩 4.地裂4~543

坏城廓(堞)坏民居地震山崩地震地裂D1:局部

D2:局部

[△]<40°

5~543坏城垛、城楼、墙垣多圮民居多坏、坏官民庐舍(约<25%)黄土崖崩。陡坎有滑坡河滩等软湿之地有裂缝,间有出水者有死伤D 1:<30km

D 2:100~200km

[△]60°±15°

6~643墙垣(廓)边墙部分崩坏,墙垣多倒塌,坏沟渠,桥梁倾牌坊砖塔,石碑等物庙堂,仓库等损坏或部分倒塌,公廨,民房多倾圮

(约50%)树木

折倒

土岗山脚崩滑,山石裂缝平地多裂缝,涌沙水山坡,道路间有开裂出现新泉、干涸老泉人畜多死伤D 1:100km

D 2:200~500km

[△]:80°±15°~Ⅹ7~743城垣墩台大半崩坏,塔顶震坠,坟塔倾倒,牌坊石柱有震断者,桥

梁破坏官民庐舍

倾圮殆尽,庙

堂,仓库多倒

塌悬崖普遍裂坠,山头崩塌,山崩塞道或阻河地多裂缝,涌大量泥沙或涌水成渠,斜坡河岸等地裂缝纵横,绵延成带,地有陷落,扩裂。温

泉干涸

死伤甚众D 1:100~300km D 2:500~1000km [△]90°±15°Ⅹ>743崩坏极多倒塌殆尽大范围内山崩

塞道,阻水成

湖,山峰震塌十

之九,山移谷裂地裂成渠,大量涌泥水,埋没田地成巨灾

城垣:在我国北方多为三合土夯的土城垣,也有少数为内土外砖的,一般来说内土外砖的较为坚固。另外,城楼及城堞由于处于高处易受损坏。

塔:有砖塔、木塔和石塔,砖塔居多,木塔和石塔较少。表中所指多为砖塔。

牌坊:有石牌坊和木牌坊,石牌坊居多。

桥:有砖桥、木桥和石桥,石桥居多。

2.3.2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与数量的划分

①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中出现的情况,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可分为损坏、坏(为破坏),倾圮(相当于严重破坏),倾倒或倒塌。它们相应的含义借鉴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②数量划分

根据历史记载中常出现的数量词,作如下几种划分:‘个别’为极少数。‘多’、‘过半’为超过半数。‘殆尽’作大多数。‘尽行’、‘无存’即全部的意思。对未指明数量的“坏民居”和“房屋倾圮”、“墙壁倾”均视作少数看待,意即有少数民房破坏或严重破坏。对‘城垣倒塌数丈’视作个别,对‘倒塌数十丈’、‘一二百丈’者,视作少数。

2.3.3烈度评定的标志

①人的感觉

在以往评定烈度时,将只记‘地震’或‘地震有声’作为Ⅳ度,这已为多数人所采用,所以表2.3将‘地震’或‘地震有声’作为Ⅳ度的标志。‘地微震’和‘地大震’或‘地大震,有声如雷’分别作为Ⅲ和Ⅴ度以上的标志。Ⅵ度以上亦是地大震或地大震,有声如雷,表2.3没有一一列出。

②房屋破坏

地震史料在记载地震灾害时,有关房屋的记述较多,而房屋的破坏又是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依据,为了使这些史料更符合目前评定烈度的要求,按记载情况提出评定Ⅳ度以上烈度的标志如下:

Ⅳ度:房屋摇动。

Ⅴ度:房屋摇动发响或震落屋瓦。

Ⅵ度:屋瓦多落、墙壁折损(屋墙或院墙)或墙壁鼓裂者;坏民居或民居有倒塌者;庙宇、殿堂有损坏者。

Ⅶ度:屋瓦尽坠、房屋倾圮、坏官民庐舍或官舍多倾坏;坏庙宇或坏殿堂者。

Ⅷ度:衙署、学宫、书院、仓廒、监狱、民房等倾圮过半或多倒塌;庙宇、殿堂多坏或少数倒塌者以及官民庐舍尽坏等。

Ⅸ度:衙署、学宫、书院、仓廒、监狱、民房等倾圮殆尽或……仅存一二;庙宇、殿堂尽坏或部分倒塌。

Ⅹ度:衙署、学宫、书院、仓廒、监狱、民房等尽行倒塌或……倒塌无存;庙宇、殿堂多倒塌等。

房屋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一般在烈度Ⅵ度时开始破坏。根据地震史料的特点和房屋分类情况,Ⅵ度主要特点是“坏民居”。Ⅶ度比较复杂,各类房屋都会出现不同的破坏和损坏现象。“坏官民庐舍”中包括的官房的破坏,可能数量不多,但说明官房亦有破坏,其烈度亦会达到Ⅶ度。“官民庐舍多坏”,由于官房的质量好于民房,所以“多坏”应视作民房多坏,官房只有少量的损坏或破坏。对记载中未指明官房或民房的“庐舍倾圮”,在评烈度时,一般视作民房。

Ⅷ度各类房屋都会出现倒塌现象,民房和官房塌坏占房屋总数的半数左右,就是Ⅲ类较好的庙宇亦会出现少数倒塌现象。Ⅸ度和Ⅸ度以上的特点是,民房和官房大多数都塌坏了,或尽行倒塌或倒塌无存,对质量最好的庙宇、殿堂也只能是有个别尚存者。

③结构物的破坏

城垣:分土城墙和砖墙(里土外砖),一般来说在我国北方土城墙较多,砖城墙较少。土城墙经常受风吹雨淋,易于损坏,砖城墙较好且坚固,不易遭受地震破坏,因此砖城墙一般在Ⅶ度或Ⅶ度以下不易破坏。“大坏城廓”其意为城廓多坏,故将大坏城廓列为Ⅷ度标志;对“城崩”一词,由于未指明数量概念,可作少数理解。少数土城垣崩塌,可作为Ⅶ度标志;少数城垣崩塌(特别是里外全包砖的)可作为Ⅸ度标志。表中所列城垣标志,一般可视作土城垣。砖城垣,特别是里外全用砖包的砖城垣,比土城垣要坚固。由于地震史料所指均为当时情况,而现今又难于了解,加之今天又很少实例,所以表中所列标志,均是据史料推断排列。标志规定如下:

Ⅴ度坏土城垛数处;Ⅵ度坏城堞或山间城垣有坏者。或城楼有损坏者;Ⅶ度坏城垣或城垣倒塌数丈,或城圮者,坏城楼;Ⅷ度城垣(或边墙)、城堞多圮坏或城垣倒塌数十丈或百余丈者,城楼震圮。大坏城廓;Ⅸ度城垣(或边墙)、墩台多坍塌,或城崩,城楼多倾圮。Ⅹ度城垣(或边墙)、墩台、城楼全部倒塌或更筑城廓。

塔:Ⅵ度塔顶坠落或倾斜;Ⅶ度顶部部分震圮;Ⅷ度塔身崩裂或顶部塌落;Ⅸ度塔倾圮;Ⅹ度砖塔尽圮。

石牌坊:Ⅵ度轻微损坏;Ⅶ度顶部少部分震塌;Ⅷ度部分倒坏或个别不坚固者倒塌;Ⅸ度大部分倒塌;Ⅹ度全部倒塌。

桥:Ⅵ度桥栏杆损坏;Ⅶ度桥面及桥体裂缝;Ⅷ度桥梁震垮;Ⅸ度桥梁震圮;

Ⅹ度基岩上的拱桥破坏,Ⅺ度基岩上的拱桥毁坏。

Ⅵ度和Ⅶ度中,房屋和结构物的标志是单独存在的,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评为Ⅵ度或Ⅶ度。Ⅷ度以上的高烈度,房屋和结构物的破坏情况都是在一起记载的,为了使用方便,分别列表说明。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房屋的数量和结构物的数量是不相等的,在评定烈度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④地表现象。

Ⅶ度:地裂涌水,崖、岸崩塌。

Ⅷ度:山石崩落,平地开裂,黑砂水涌出。

Ⅸ度:山崩、地裂、黑砂水涌出,河岸开裂丈尺,井水外溢。

Ⅹ度:地陷裂,涌水高一二丈,井水外溢有高数丈者。山崩普遍,山间道路阻绝不通,河流积水成湖。

Ⅺ度:山多崩陷劈裂,道路改观,地脉中断,落差数尺或丈许,遍地裂缝或地陷,缝宽数丈—数百丈不等,翻土扬沙,遍地水流,有水喷高数尺数丈者,河道迁徒。

地表破坏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它受地质、地形的影响很大,与地下水、砂土层的埋藏深度亦有关系。地震越大,所表现出的破坏现象也愈多,愈严重。由于Ⅹ度以上会使房屋基本倒毁,用房屋的破坏程度评定烈度,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地表破坏可以作为评定烈度的主要标志。

⑤人畜伤亡

地震时人口伤亡多少,是比较复杂的,除直接与地震的大小有关外,伤亡人数还同地震发生的时间、居民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等有关。另外,史料中对人口伤亡的记载,除少数有伤亡数字者外,多数文字描述是死伤‘无数’,‘死伤甚多’等。因此只作笼统规定:Ⅵ度人有伤亡(数人);Ⅶ度伤亡人畜(数十人);Ⅷ度至Ⅹ度人畜伤亡甚多(数百人至万余人);Ⅺ度伤亡数万人。

2.3.4有关问题的说明

①历史地震记述中,有“无数”、“无算”和“甚多”等词语,从词意看,都表示数量较多的意思,可以通用。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a、对记“坏民居无数或无算、甚多”者,作Ⅶ度考虑。

b、对记衙署、民居或城垣、衙署两三项倒塌无数或无算、甚多者,作Ⅷ度考虑。

c、对有全面记载的,如坏城垣、衙署、仓廒、民房及人口伤亡等无数或无算、甚多者,可作Ⅷ度以上考虑。

②对仅记载“地震山崩”、“地震地裂”和“地震涌水”的资料,由于内容简单,又无其他破坏现象佐证,或者这类记载还有可能不是地震而是山崩或地裂现

象,故烈度从低作Ⅵ度考虑。

③对“坏民居,死者甚众”的记载,从坏民居看,其烈度应评为Ⅵ度,但“死者甚众”评Ⅵ度又有点偏低,评Ⅷ度又感到资料太少,可按Ⅶ度考虑。

2.3.5《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

表2.3评定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1989)

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结构物破坏

地表破坏

人畜

破坏

屋结构物

地微震

地震。

地震有声。

地震有声

如雷。

房屋动

地大震房屋摇动发响或震落屋

坏土城垛数处

屋瓦多落。墙壁折损或

墙壁鼓裂者。

坏民居或民居有倒塌

者。

庙宇、殿堂有损坏者

山间城垣有坏者。坏

城垛。城楼有损坏者。

石牌坊轻微损坏。

塔顶坠落或倾斜。

桥栏杆损坏

屋瓦尽坠。坏官民庐舍

或官民庐舍多坏。房屋

倾圮。

坏庙宇、殿堂,或庙宇

之两庑倾圮

坏城垣或城垣倒塌数

丈或城圮。坏城楼。

土城崩。

塔顶部部分震圮。

石牌坊顶部少部分震

塌。

桥面及桥体裂缝

有地裂涌水者。崖、岸崩塌,

山石崩落伤亡

人畜。

杀人

或压

杀人

衙署、书院、仓廒、监

狱、学宫、民房倾圮过

半或多倒塌。

官民庐舍尽坏。

庙宇、殿堂多坏或少数

倒塌

城垣、城堞多圮坏或

城垣倒塌数十丈至百

余丈者。城楼震圮。

塔崩裂或上部塌落。

石碑坊部分倒坏或个

别不坚固者全倒。

桥梁震垮。大坏城廓

山崩。平地开裂,黑沙水涌

众衙署、书院、学宫、仓

廒、监狱民房倾圮殆尽

或仅存一、二。

庙宇、殿堂尽坏或部分

倒塌

城垣、边墙、墩台多

坍塌或砖城崩。城楼

多倾圮。

石牌坊大部分倒塌。

塔倾圮。桥梁倾圮

山劈山裂或山谷坼裂,黑沙

水涌出。井水外溢。

官、民房屋尽行倒塌或

倒塌无存。

庙宇、殿堂多倒塌

城垣、边墙、墩台、

城楼全部倒塌或更筑

城廓。

石牌坊全部倒塌。

砖塔尽圮。

基岩上的拱桥破坏

地普遍裂缝,涌水高一二

丈,井水外溢有高数丈者。

山崩普遍,山间道路阻绝不

通,河流积水成湖

基岩上的拱桥毁坏山多崩陷劈裂,道路改观,

地脉中断,落差二尺、五尺、

一丈许,遍地裂缝或地陷,

缝宽数丈一数百丈不等翻

土扬砂,遍地水流,有水喷

高数尺,数丈者,河流迁徒

该烈度表方案具有前两个烈度表的优点。不仅采用了历史地震资料的常见词语来表述;且对房屋建筑进行了易损性分类,并对其破坏程度与数量进行了划分;对烈度评定标志及相关问题,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3.烈度表的运用比较

本节拟通过对各烈度表实际运用比较分析,验证评定标志及评定结果之异同,以便为进一步完善历史地震烈度表创造条件。为了叙述的简便,将《欧洲地震烈度表(1998)》称为“EMS(98)表”,《新的中国地震烈度烈度表(1957)》称为“(57)表”,《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1983)称为“(83)简表”。《历史地震烈度表方案(1989)称为“(89)方案”。我们将选择国外、国内不同时期及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按上述各烈度表标志进行烈度评定。

3.11564年7月20日(意大利)La Bollene地震影响

文献资料仅提到La Bollene“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EMS(98)表)。

⑴按EMS(98)表评定的烈度为Ⅷ~Ⅸ度

该表实例说明中称,资料仅提到“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a)这些建筑物的易损性等级属于那类?(b)实际的破坏等级及其分布如何?(c)该报道的夸张程度如何?把这些问题的顺序颠倒进行讨论,经验证明:历史上对地震破坏的描述常有一定程度的夸张,细节描述的越少,结果就可能越不准确。有两种方式的夸张。可能夸大破坏数量:“所有”很可能意味着“绝大多数”。破坏程度也可能夸大:“倒塌”常常证实为“严重破坏”。因此,“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可能的解释是绝大多数建筑物遭到4级5级的破坏,有些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甚至更小。房屋结构易损性而言,依据该地区大家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建筑物类型,或许可以推断其易损性等级为A或B。如果我们知道确切的破坏分布是多数建筑物遭受4级破坏,如果所有建筑物的易损性等级为A级,那么烈度可定为Ⅷ度;如果所有建筑物的易损性等级为B级,那么烈度就定为Ⅸ度。更可能的烈度范围,是该地区既有易损性等级为A的建筑物又有易损性等级为B的建筑物。除非有理由假设绝大部分建筑物的类型是属于其中的某一类易损性等级的结构,否则就应该将烈度定为Ⅷ—Ⅸ度。在这种情况下,破坏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可信的解释是一个范围,从多数建筑物遭受了4级破坏和少数建筑物破坏程度达到5级。综合考虑这两种不确定性,给出可信的烈度值范围是Ⅷ—Ⅸ度。注意:在烈度表中,虽然在指明多数建筑物遭到5级破坏时,并未明确表明绝大多数建筑物遭到4级破坏,但它隐含这层含义,所以可

以这么用。

⑵按(57)烈度表宜评为Ⅷ度

EMS(98)推断当地的建筑物易损性等级为A或B,大致相当于(57)烈度表中的Ⅰ类或Ⅱ类。(57)表中Ⅷ度的标志为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而Ⅸ度的标志却是Ⅰ类房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宜理解为墙体严重破坏,部分墙体倒塌,并非屋顶坍塌。也就是大致相当于Ⅰ类房屋多数破坏,许多倾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因此,按(57)烈度表的标志,La Bolene的影响宜为Ⅷ度。

⑶按(83)简表宜评为Ⅷ度

“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比该表中“民居多坏、坏官民庐舍(约25%)”的Ⅶ度标志要严重,但又达不到“官民庐舍倾圮殆尽,庙堂、仓库多倒塌”的Ⅸ度标志,大体相当于Ⅷ度的标志“公廨、民房多倾圮(约50%),庙堂、仓库等损坏或部分倒塌”的影响程度。所以,宜将Lo Bolene的烈度评定Ⅷ度。

⑷(89)方案宜评为Ⅷ度

按(89)方案中的房屋破坏标志,“房屋的所有墙体都倒塌了”大致相当于Ⅷ度标志中的“官民庐舍尽坏”,但达不到Ⅸ度标志中的“民房倾圮始尽或仅存一、二”的标志。因此,按(89)方案仍评定为Ⅷ度。

小结:4个烈度表的评定结果基本一致,La Bolene的烈度按EMS(98)表为Ⅸ—Ⅷ度;按我国的三个表宜为Ⅷ度。

3.21801年9月7日苏格兰贡里克地震影响

据EMS(98)烈度表中烈度评定实例提到,有两份资料描述了该次地震对贡里克的影响。

①“晃动非常厉害……惊慌之情难以表达……,一些房屋的石瓦掉落,多数未固定的物体突然倒塌。玻璃瓶、杯子等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物体相互撞击,发出刺耳的声音,几块大石头和岩石碎块从山上滚落下来,成片的石坝崩溃,土坝的坝堤出现滑动。假如当时的地震动再剧烈一些的话,一些受损的房屋就有可能倒塌,不过,所幸有上帝保佑,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

②巨响和震动几乎同时出现;所有睡着了的人全都被惊醒,以为房屋倒下来了,这里和附近的多数居民都尽快地从屋里逃出,震动持续了大约5、6秒钟。在此期间,地板、床和窗户猛烈颤动,屋顶破裂变形很大。正在吃草的马群似乎异常惊惶,耳朵竖起;从圈着牛的叫声中也可感觉到它们非常不安;从狗和其它动物的叫声中都显现出其受到惊吓。在西边几英里地方的一个放牧人刚把一群羊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 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 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说明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 1. 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不同的烈度区。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取用烈度还要考虑该建筑物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重要性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综合考虑的。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烈度,如7~9度。 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气体建筑、大型油气工程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烈度表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重新编订):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6级以上的地震 =============== 2010年04月21日:全国降半旗为玉树遇难同胞祈福,全国为玉树2064人遇难同胞默哀 2010年04月14日09时25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东经96.6) 发生6.3级地震。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东经96.6)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2010年3月4日8时18分50秒:台湾高雄市甲先乡(东经:120.7度,北纬:22.98度)发生6.7级地震。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通常把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称为中强震,中强震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则称为强震,强震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烈度与震级就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弱的两把“尺子”。这两把“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不光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就连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常把他们弄错。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另一把“尺子”。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

全国地震烈度数值表及烈度图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第附录 A.0.1 条首都和直辖市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 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 沽、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 个市辖区),南汇,奉贤 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 崇明,金山,重庆(14 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 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2 上标*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第附录 A.0.2 条河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廊坊( 2 个市辖区),唐山(5 个 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在南,丰润,怀来,涿鹿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邯郸(4 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 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 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正定,围场,尚义,灵寿,无极,平山,鹿泉,井陉,元氏,南皮,吴桥,景县,东光 第二组:承德(除鹰手营子外的2个市辖区),隆化,承德县,宽城,青龙,阜平,满城,顺平,唐县,望都,曲阳,定州,行唐,赞皇,黄骅,海兴,孟村,盐山,阜城,故城,青河,山海关,沽源,新乐,武邑,枣强,威县 第三组:丰宁,滦平,鹰手营子,平泉,临西,邱县 第附录 A.0.3 条山西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 第一组:太原(6 个市辖区),临汾,忻州,祁县,平遥,古县,代县,原平,定襄,阳曲,太谷,介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

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XⅡ 震级:1.92.53.13.74.34.95.56.16.77.37.98.5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有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 欧洲地震烈度表(EMS)所用的等级划分 结构(建筑物)易损性等级分类(易损性分类表) 最可能的易损性等级; 可能范围; 可能性小的范围或异常情况。

破坏等级划分 注: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依赖于建筑物类型,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可以把砌体结构建筑物归为一组,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归为一组。 砌体建筑破坏等级的划分 1级:基本完好至轻微破坏 (承重结构没有损坏, 非承重结构只遭受轻微损坏) 在个别墙上有细微裂缝。仅有小块抹灰掉 落。只有非常少的情况,才会出现松散石块从建筑物上部掉落的现象。 2级:中等破坏 (承重结构遭受轻微损坏,非承重结构遭受中等损坏)许多墙体出现裂缝。有相当大块的灰泥掉落。烟囱部分倒塌。 3级:显著破坏至严重破坏 (承重结构遭受中等损坏,非承重结构遭受严重损坏)宽大裂缝在墙上到处可见。屋顶流瓦及滑落。烟囱在根部断裂。个别非承重结构(隔墙、山墙)破坏。 4级:毁坏 (承重结构遭受严重破坏,非承重结构遭受毁破坏)墙体严重损坏。屋顶和楼板部分破坏。 5级:倒塌 (结构遭受毁破坏)全部或几乎全部倒塌。

钢筋混凝土建筑破坏等级的划分 1级:基本完好、轻微破坏 (承重结构没有破坏,非承重结构只有轻微破坏)底层墙体和框架构件的抹灰层有细微裂缝。隔墙或填充墙有细微裂缝。 2级:中等破坏 (承重结构轻微破坏,非承重结构中等破坏)。框架结构的柱和梁出现裂缝及承重墙墙体出现裂缝;隔墙和填充墙有裂缝;易碎的钢筋保护层和灰泥脱落;混凝土碎块从墙体的连接处脱落。 3级:显著至严重破坏 (中等结构损坏,严重的非结构损坏)在底层的钢筋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及联肢墙的连接处出现裂缝。混凝土覆盖层龟裂剥落,钢筋屈曲。隔墙和填充墙出现大裂缝,个别填充墙破坏。 4级:毁坏 (承重结构遭受严重破坏,非承重结构遭受非常严重破坏)伴随混凝土压碎和钢筋受压屈曲失稳,承重结构出现大裂缝,梁钢筋锚固粘接失效,柱子倾斜。少数柱子倒塌,个别上部楼层坍塌。 5级:倒塌 (非常严重的结构破坏)下部楼层坍塌或者建筑物部份(比如翼楼)坍塌。

关于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

引用关于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 5.5-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倾倒。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不很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院墙破坏,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此,据197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6.5-6.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7.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九度的破坏如上述。十度对建筑物破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 震级 2 3 4 5 6 7 ≥8 震中烈度1~2 3 4~5 6~7 7~8 9~10 11~12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烈度定义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资料: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地震区划图简介

地震区划图简介 一、我国地震区划图的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四次编制了全国性的地震区划图,分别为: 1、1957年地震区划图 2、1977年地震烈度区划图 3、1990年地震烈度区划图 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00年8月1日,以国标形式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采用反应谱双参数标定形式给出了一般场地条件下(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特征周期区划图及参数调整表,并对其适用范围作了严格界定。 新区划图强调了地震环境对反应谱形状的控制作用和场地条件对特征周期的调整,其结果更有表征性。已颁布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采用了新区划图的成果,按此进行抗震设计,提高了城市大量涌现的十几层至二十几层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平。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实施、并以首次地震动参数形式给出的区划图,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是根据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所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确定的,这是目前国际工程界通常采用的风险水准。新区划图图件比例尺为1:400万,基础图件比例尺1:25 0万—1:600万。主要内容有:

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新区划图为Ⅱ类场地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区图,共分7个区:<0.05g、0.05g、0.1g、0.15g、0.20g、0.30g、≥0.40 g。《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共分为5个区:<Ⅵ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动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相当于在Ⅶ-Ⅷ度、Ⅷ-Ⅸ度间进一步细分,增加Ⅶ度半、Ⅷ度半两档。 采用上述分区形式主要是考虑与烈度区划图的衔接,以及现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顺利过渡,能够满足面大量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峰值加速度的分区原则见表1。 表1 加速度分区原则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新区划图按Ⅱ类场地、阻尼比0.05考虑,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分为三个区: 1区:0.35sec;2区:0.40sec;3区:0.45sec。 Tg主要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50年10%地震动贡献最大的潜源的震级上限,震级上限越大,Tg越大。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相比,新区划图给出的Tg偏于保守。 从近年来获得的大量强震加速度记录分析来看,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一般较长,与现行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差异较大。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修订后的GB50011-2001规范采用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的Tg值,Ⅰ类场地设计地震一组、二组、三组的Tg分别为0.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7742-1999) 1、范围 本标准采用12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从Ⅰ度到Ⅻ度的在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评定指标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地震烈度评定。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2.2、房屋震害程度 damage degree of building 地震时房屋遭受破坏的轻重程度。 2.3、震害指数 damage index 将房屋震害程度用数字来表示,通常以“1.00”表示全部倒塌,以“0”表示完好无损,中间按需要划分若干震害等级,用0-1.00之间的适当的数字来表示。 2.4、平均震害指数 mean danmage index 一个建筑物群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的震害指数的平均值,即受各级震害的建筑物所占的比率与其相应的震害指数的乘积之和。 3、中国地震烈度表 表1 中国地震烈度表

4、使用说明 4.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4.2、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室内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 4.3、表中房屋为未经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砖混和砖木房屋。相对建筑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以及地基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平均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4.4、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 4.5、在农村可按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按街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1Km2左右为宜。 4.6、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在其适用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目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适用范围如下: (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三)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 (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四)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六条对进行过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的工程和地区,凡其结果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均有效。 第七条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会同建设部等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主 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成。 第八条对不执行本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或单位应追究其责任。 第九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自国务院批准颁布之日起生效。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77)和原省级地震烈度区划图停止使用。 第十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由国家地震局负责解释。

地震震级和烈度关系

地震震级和烈度对应关系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XⅡ 震级: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1992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实施) 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准确地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该烈度值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第三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系国家经济建设中地震设防的法规图件。在其适用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和已建项目的抗震加固,均应遵照执行。 第四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适用范围如下: (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依据; (三)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第五条在本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 (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四)占地范围较大,跨着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六条对进行过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工作的工程和地区,凡其结果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均有效。 第七条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由国家地震局会同建设部等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成。 第八条对执行本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或单位应追究其责任。 第九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自国务院批准颁布之日起生效。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77)和原省级地烈度区划图停止使用。 第十条本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由国家地震局负责解释。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

震级和烈度-推荐下载

1、对于地震的理解,有两个度量指标:一个是地震的震级,这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另外一个是地震烈度,是具体确定不同区域地震的影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对应不同区域的不同地震烈度,烈度才真正决定了地震对该区域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根据划分,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而对于地震烈度的划分,则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4至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至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至10度房屋倒塌, 地面破坏严重; 11至12度毁灭性的破坏。 也就是说6度设防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国家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明确提出抗震设防的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就是说,6度设防的工程项目,假如地震烈度为5度以下(含5度),建筑物不坏;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物可修;地震烈度为7度,建筑物不倒。 这是“度”和“级”的换算公式:I=0.58i+1.5i 等于抗震烈度 2、抗震设防烈度 A.0.15 湖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 竹溪,竹山,房县。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 武汉(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 荆州(沙市、荆州),荆门(东宝、掇刀),襄樊(襄城、樊城、襄阳),十堰(茅箭、张湾),宜昌(西陵、 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黄石(下陆、黄石港、西塞山、铁山),恩施,咸宁,麻城,团风,罗 田,英山,黄冈,鄂州,浠水,蕲春,黄梅,武穴,郧西,郧县,丹江口,谷城,老河口,宜 城,南漳,保康,神农架,钟祥,沙洋,远安,兴山,巴东,秭归,当阳,建始,利川,公安, 宣恩,咸丰,长阳,嘉鱼,大冶,宜都,枝江,松滋,江陵,石首,监利,洪湖,孝感,应城, 云梦,天门,仙桃,红安,安陆,潜江,通山,赤壁,崇阳,通城,五峰*,京山*。 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