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反法同盟

关于反法同盟

关于反法同盟
关于反法同盟

英国多次组建反法同盟原因之我见

摘要: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法国为民族主义提供了提一个伟大的榜样,观念和语汇,法国为多数国家提供了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经由法国的影响,现代世界思想首次渗透进迄今曾抗拒欧洲思想的古老世界。以上是法国大革命的杰作。而让我们所迷惑的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先行者的英国,在自己身处欧洲封建势力的包围下,为什么没像前苏联帮助中国一样帮助法国,反而多次组建反法同盟镇压法国革命。因此特意提出加以讨论。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矛盾.

Abstract: in 1789 the outbreak of the French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pitalist regime, and strengthened the power of the bourgeoisie, a heavy blow to the feudal forces in Europ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uropean society. And let us away by the bourgeoisie as a forerunn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ir own feudal forces in Europe under siege, did not like, like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o help China to help France, but many Democrats to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anti-law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refore proposed to b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Key words: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traditional conflicts

前言

法国大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在它前后发生了一系列类似的革命运动,但毫无疑问它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其后果也要深远得多。其一,它发生在欧洲势力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俄国除外)。在1789年时,差不多每5个欧洲人中就有一个是法国人。其二,在它先后发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类似的大剧变都要激进得多。托克维尔说:法国人在1789年做出了任何其他民族都不曾做出过的巨大努力,来从根本

上改变他们的命运,并在他们迄今为止的历史和他们所希望的未来之间开出一道鸿沟。恩格斯也谈到: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谈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由的是我们想起欧洲的实力均衡政策,自从中世纪结束以后,任何一个妄图称霸欧洲大陆的王朝或国家,都曾受到各邻国组成的联盟的遏制[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引起了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国的不安。他们组织起来,对法国革命进行了疯狂的干涉。当时已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感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它也走进了反法的行列。它与欧洲的封建君主国们结成反法同盟,并成为这个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一、在政治上: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商业和殖民霸权推行大陆均衡政策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军事实力大振。一心想称霸欧洲、统治世界的英国,却地处大西洋的不列颠岛,对欧洲大陆的事务,欲干预却鞭长莫及。由于地理位置的决定了它在对欧洲大陆的争霸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其一贯采用的对待欧洲大陆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大陆均衡。只有在欧洲大陆各主要国家之间力量平衡的状态下,其才能对欧洲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完成了欧洲大陆的统一,那么不但其不能再对欧洲大陆事务施加影响,相反这一统一的国家还会对英国本身产生威胁。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国仍保持着优势。当时的欧洲大陆,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被削弱,东部的沙俄虽地域辽阔但经济落后,北方的丹麦、瑞典、挪威尚不发达,中部的德意志和南部的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只有法国,是当时欧陆唯一强大而又统一的大国,欧洲诸国大有唯法国马首是瞻之势。在此情势之下,英国的首要目标,便是抑制法国势力,使欧洲大陆维持均势,并制造欧陆国家的内部矛盾,以便自己坐收渔利。另外,深深领受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威力的英国,深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后果,而法国一旦强大,必然威胁英国的霸主地位,更遑论争霸欧洲了。从争霸的角度,或者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英国决定同欧洲封建君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法作战。由于英国国力的强大,并在欧洲外交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自然成为了反法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具有了双重性质:一是反对欧洲封建势力,二是同英国争夺霸权。而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掩盖。英国政府参加反法战争的目的是复杂的,有别于大陆多数国家。它虽然带有反对革命,维护君主制的政治保守主义性质。它争夺欧洲和世界商业和殖民霸权[2]。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二是列强自身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传到英国后,绝大多数英国人都对法国大革命持同情或支持态度。他们很高兴地看到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在法国的崩溃,认为革命后的法国将会仿效上一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也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当时的辉格党领袖福克斯就持这种观点,他称赞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世界上发生的一次最伟大的事件,最好的事件”,认为“波旁王朝的推翻有利于欧洲自由……因为它伴随着专制主义的垮台”,[3] 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还有一些人被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那些激励人心的浮夸之词所打动,认为法国大革命可能会带来一个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新时代的曙光。[4] 英国首相、托利党领袖小皮特认为,革命将给法国以沉重打击,至少使法国在短期内不再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他在1792年的预算演说中宣布,他“相信欧洲会有十五年的和平时期。”[5]“英国的对手至少在目前被消灭了”在英国外交部门也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6]小皮特还相信英国社会机构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认为这种力量使得英国能对法国式的革命产生免疫力。[6]英国例外论成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解毒剂。英国外交大臣格伦维尔虽然表示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会传入英国的担心,但他把维持不干涉的政策看作是尽快恢复法国正常秩序、减少这种传入可能的有效方式。[6]国王乔治三世虽然同情法国王室,但他又把法国大革命看作是一种天意,是上天对法国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支持英国的敌人所给予的惩罚,他也因此不支持任何想缩短这种惩罚的企图。[6]在1791年8月底“国王陛下仍决定不偏离严格的中立”。[6]1791年6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逃跑事件发生后,奥皇利奥波德希望乔治三世与其他君王一起,采取解救法王和王后(奥地利公主)的行动,但遭到了英国国王的冷遇。总之,在法国大革命的初期阶段(1789年7月—1792年11月),在英国国内同情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占上风、欧洲大陆各君主国都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由于英国的国家利益还没有受到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威胁,英国政府对法国大革命采取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不干涉的中立主义政策。

随着革命的发展,“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吉伦特派为扩大法国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皮特在一七九三年三月在下议院的一次讲话中概述了冲突的根源:我们参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国人藐视我们严守中立的态度,他们违背自己的庄严誓言,妄图干涉我们内政,扇动我国人民反对政府,他们污蔑我们所感激,尊敬和爱戴的君主,企图把王室同人民分开,说它别有目的并代表其他利益[6]。

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革命的法国破坏了整个欧洲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欧洲王朝性的国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传统上欧洲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致均衡的分布,阻止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构的多元性质。由此,志在维护欧洲传统均势结构的欧洲列强同努力打破传统国际体系,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定《匹里尼茨宣言》,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目的在于使法与普奥互相争斗而削弱,并相机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法国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加强,对欧洲传统均势格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一七九二年,英国外交大臣格伦维尔勋爵照会法国大使,阐明了英王政府的立场:英国决不允许法国以自称合法权利的借口,随意否认通过庄严的条约建立起来的,经各国同意的政治制度。本政府将奉行他一百多年来所坚持的原则,决不会坐视法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低地国家的主人,或者成为欧洲权利和自由的主席[6]。

二、在经济上:法国对英国的大陆封锁

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在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更加需要殖民地的原料和欧洲广阔的市场。美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是英国与海外殖民地联系受到影响,是英国出现了经济危机。一只法国舰队威胁这英国在印度洋的交通线,法国的货币在印度次大陆上支持着马拉塔人的活动,法西联合舰队在英吉利海峡活动频繁,封锁了直布罗陀[6]。行动对英国而言是毁灭性打击,使其工厂得不到原料,商品进不了市场,人民收入减少,社会矛盾尖锐。迫使统治者进行经济改革。英国的主要商品很大部分进入了欧洲市场,德意志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是英国的两大市场,因此欧洲社会的稳定对英国至关重要。法国是欧洲势力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俄国除外)。在1789年时,差不多每5个欧洲人中就有一个是法国人,在欧洲占有重要市场。另外在封建的法国,英国的商品具有价格优势。法国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7]。此法国的稳定更有利英

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正在英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打破了欧洲的稳定。欧洲发生的战争和革命打破了进一步整顿和改善国家状况的希望[6]。更至法国在拿破仑执政时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大陆封锁计划的原因: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法无力对英直接打击。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1806年11月20日,“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大陆封锁开始。俄、普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后,拿破仑帝国的势力盛极一时。1807年10月,拿破仑颁布枫丹白露敕令;紧接着又颁布两道米兰敕令,宣布凡是来自英国港口、来自英国殖民地以及来自英国占领国家的船只或开往这些国家的船只一律没收。拿破仑对英国的经济绞索越拉越紧。更为严峻的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先前盟友俄国、奥地利纷纷易帜,站到拿破仑一边向英国宣战。甚至先前的中立国丹麦也与法国结为盟国。这样,英国不仅在经济上被排除在大陆体系之外,而且在政治上也陷于孤立。在拿破仑大陆体系的打击下,1807年~1808年的英国贸易面临很大的困境,出口大大地减少了。特别是1808年,海关的课税值以及申报值都较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失去欧洲这一广阔的大市场,对于像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三、在文化上:法国大革命威胁到英国现有的统治秩序与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横扫欧洲大陆, 为动荡中的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革命的精神锐化了人们面对着现实社

会中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农民的日益贫困以及新旧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的尖锐冲突时的感受力。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 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仅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 而且也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教条的禁锢和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法国大革命中废除君主,宣传更广泛的自由,影响激进工人的团体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竹,破土而出。领导人多半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同巴黎的雅各宾党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向国民议会和后来的制宪会议派出代表[5]其中有以乡绅为核心的“人民之友社”,中产阶级的“宪政协会”,工人和小资产者的“伦敦通讯社”和“革命协会”,在苏格兰,80个协会的代表与1792年召开了“国民大会”。休会时,他们仿效法国革命者举手宣誓:“不自由毋宁死![8] 法国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运动的发展,从而威胁到英国现有的统治秩序与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法国革命爆发后,为了驳斥柏克对法国革命进行的攻击,当时返回欧洲的潘恩写了《人权论》一书,

歌颂法国大革命,阐述人权思想,批判英国的贵族制、君主制和继承制。国内形势的发展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的不安,从国王、贵族到资产阶级都感到自己的地位、财产和人身安全处于威胁之中,他们担心英国的“暴民”会仿效法国的革命者拿着长矛、砖头袭击豪华住宅,杀害名门望族的后裔。[3],托利党政府被迫采取了多少代来都未曾实行的高压手段:“暂停《人身保护法》的实施(1794—1801);颁布《惩治叛逆条例》、《惩治叛乱集会条例》(1795),严格限制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颁布《综合条例》,宣布工会违法;并通过印花税来限制出版自由。政府的特务充斥于各个领域,随意逮捕和欺诈性审判则把数千人投进了监狱或流放出境。”[4]伦敦法院还以《人权论》攻击英国政府为理由,对该书的作者潘恩进行了缺席审判。[9]英国政府被迫在国内采取多少代未曾实行的镇压手段,把共和制的鼓吹者投入监狱,停止了《人身保护法》的效力。自一七八二年以来一直有独立于威斯敏斯特的新教议会实行统治的爱尔兰即将发生暴动。因此英国要消除国内暴乱就要从根本上制止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就要干涉法国内政,支持王室势力。

四、在传统矛盾上:英法矛盾进一步激化

英法两国长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经常兵戎相见,中世纪时两国爆发过长达百年的战争。18世纪下半叶,英法双方更是为争夺世界殖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角逐。结果在“七年战争”中法军一败涂地,由此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美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公开承认美国独立并且协助美国作战,给英国带来严重的后果,使英法矛盾进一步激化。康沃利斯在弗吉尼亚的约克镇投降一事对英国社会的舆论产生重要影响,野心勃勃的英国及其固执的国王面临着险恶的局面[6]。其他地方,英国威望低落,力量薄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丧失,这也成为英国成为犯法同盟的领袖的原因之一。

结语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和变化是微妙而又值得后人深思的。造成英国对法政策转变的首要原因是法国输出革命和扩张领土与势力的做法打破了欧洲原有的均势状态,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威胁。造成英国对法政策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运动的发展,从而威胁到英国现有的统治秩序与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由此可见,英国之所以反对法国大革命,是因为英国人认为法国大革命已经威胁到了英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威胁到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当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势力达到最强盛的时候,这种威胁也达到了鼎盛,英国人反对法国的意志也

最为坚决。因此,“英国人只有当自己的利益看上去受到绝对威胁时才下决心去战斗”,[6]可以说是英国敌视法国大革命原因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阎照祥,英国史[M] 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永清.论小皮特政府的对法政策[J].开封史学月刊. 1988

[4]Frank W. Thackeray&John E. Findling. Events That Changed Great Britain Since 1689[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2.

[5] [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M] 新华出版社1985

[6]SirA.W. Ward and G. P. Gooch.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783-1919[M]. V o.lⅠ.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

[7]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阎照祥,英国史[M] 人民出版社2003

[9]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反三角函数

反三角函数是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它并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三角函数的反函数,是个多值函数。它是反正弦arcsin x,反余弦arccos x,反正切arctan x,反余切arccot x,反正割arcsec x,反余割arccsc x这些函数的统称,各自表示其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反余切,反正割,反余割为x的角。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不是单值函数,因为它并不满足一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的要求,其图像与其原函数关于函数y=x对称。欧拉提出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且首先使用了“arc+函数名”的形式表示反三角函数,而不是 。 为限制反三角函数为单值函数,将反正弦函数的值y限在-π/2≤y≤π/2,将y作为反正弦函数的主值,记为y=arcsin x;相应地,反余弦函数y=arccos x的主值限在0≤y≤π;反正切函数y=arctan x的主值限在-π/2

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 -1tanB tanA +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cot(A-B) =cotA cotB 1 cotAcotB -+ 倍角公式 tan2A = A tan 12tanA 2 -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3cosA tan3a = tana ·tan(3π+a)·tan(3 π -a) 半角公式 sin( 2A )=2cos 1A - cos(2A )=2cos 1A + tan(2A )=A A cos 1cos 1+- cot(2 A )= A A cos 1cos 1-+ tan(2 A )=A A sin cos 1-=A A cos 1sin +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 2b a +cos 2b a - sina-sinb=2cos 2b a +sin 2b a - cosa+cos b = 2cos 2b a +cos 2b a - cosa-cosb = -2sin 2b a +sin 2 b a -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积化和差 sinasinb = - 21[cos(a+b)-cos(a-b)] cosacosb = 2 1 [cos(a+b)+cos(a-b)]

反三角函数公式(完整)

反三角函数 分类 反正弦 反余弦 余弦函数x y cos =在]0[π,上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x cos arc ,表示一个 余弦值为x 的角,该角的范围在]0[π,区间内。定义域]11[, - , 值域]0[π,。 反正切 反余切 余切函数y=cot x 在)0(π,上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切函数。记作x arc cot ,表示一个余切值为x 的角,该角的范围在)0(π,区间内。定义域R ,值域)0(π,。

反正割 反余割 运算公式 余角关系 2 arccos sin arc π = +x x 2 cot tan arc π =+x arc x 2 csc ec a π = +x arc x rcs 负数关系 x x sin arc )sin(arc -=- x x rc arccos )cos(a -=-π x x tan arc )tan(arc -=- x rc x c cot a )(ot arc -=-π

x rc x sec a )(arcsec -=-π x arc x c sec )(sc arc -=- 倒数关系 x arc x csc )1 arcsin(= x arc x sec )1 arccos(= x arc x arc x cot 2cot )1arctan(-==π x x x arc arctan 23arctan )1cot(-=+=ππ x x arc arccos )1 sec(= x x arc arcsin )1 csc(= 三角函数关系

加减法公式 1. ) 10,0()11arcsin(arcsin arcsin ) 10,0()11arcsin(arcsin arcsin ) 10()11arcsin(arcsin arcsin 22222 2 222222>+<<-+---=+>+>>-+--=+≤+≤-+-=+y x y x x y y x y x y x y x x y y x y x y x xy x y y x y x ,,或ππ 2. ) 10,0()11arcsin(arcsin arcsin ) 10,0()11arcsin(arcsin arcsin ) 10()11arcsin(arcsin arcsin 22222 2 222222>+><-----=->+<>----=-≤+≥---=-y x y x x y y x y x y x y x x y y x y x y x xy x y y x y x ,,或ππ 3. ) 0() 11arccos(2arccos arccos ) 0() 11arccos(arccos arccos 2 2 22<+----=+≥+---=+y x x y xy y x y x x y xy y x π 4. ) () 11arccos(arccos arccos ) () 11arccos(arccos arccos 2 2 22y x x y xy y x y x x y xy y x <--+=-≥--+-=- 5. ) 1,0(1arctan arctan arctan ) 1,0(1arctan arctan arctan ) 1(1arctan arctan arctan ><-++-=+>>-++=+<-+=+xy x xy y x y x xy x xy y x y x xy xy y x y x π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复习检测 1、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下列符合“由理想到现实”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2、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的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是因为它() A、是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B、是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是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3、下列关于对十月革命胜利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消除经济危机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补贴 D、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6、某同学写了一篇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小论文,对新政评价正确的是() ①、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③、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④、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⑤、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他坚定地认为,这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试验。 ——摘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读第二册》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⑴、材料一中,罗斯福“进行试验”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他的“试验”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识目标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2.掌握雅尔塔会议及主要协议。 3.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4.掌握意大利投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面深入地把握法西斯集团瓦解、灭亡的过程,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基本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作出贡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雅尔塔会议。 3.斯大林格勒战役。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分析讲解的内容可采用此法,而且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2.探究法。在本课中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探究的学习方法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 3.影视辅助法。对于一些战争的叙述,采用此法较好。 教具准备1.投影仪。2.相关的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 请大家先来看一张照片(用投影显示二战结束时日本天皇裕仁颁布的投降诏书)。由此,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导入框中的照片记录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点多钟,在日本东京湾海面上,美国重型战舰“密苏里”号宽大的甲板上,挤满了美军士兵和来自许多国家的高级将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喜悦,静静地等待一个期盼已久的时刻——日本代表将要在这里正式签署投降书。这时,面色阴沉的日本代表登上甲板,在甲板中央条桌上的投降书上签字。随后,美、中、英、苏等国的受降代表也相继签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的内容。 那么,日本当年为什么会遭到原子弹的打击?原子弹是由什么人投放的?给日本造成了什么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又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明白的。

常用反三角函数公式表

反三角函数公式

反三角函数图像与特征 1 :

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与主值范围 式中n为任意整数.

反三角函数的相互关系 sin x = x-x3/3!+x5/5!-...(-1)k-1*x2k-1/(2k-1)!+... (-∞= -1 And x < -0.5 Then ArcSin = -Atn(Sqr(1 - x * x) / x) - 2 * Atn(1) If x >= -0.5 And x <= 0.5 Then ArcSin = Atn(x / Sqr(1 - x * x))

If x > 0.5 And x <= 1 Then ArcSin = -Atn(Sqr(1 - x * x) / x) + 2 * Atn(1) End Function ArcCos(x) 函数 功能:返回一个指定数的反余弦值,以弧度表示,返回类型为Double。 语法:ArcCos(x)。 说明: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1],x的数据类型为Double。 程序代码: Function ArcCos(x As Double) As Double If x >= -1 And x < -0.5 Then ArcCos = Atn(Sqr(1 - x *x) / x) + 4 * Atn(1) If x >= -0.5 And x <= 0.5 Then ArcCos = -Atn(x/ Sqr(1 - x * x)) + 2 * Atn(1) If x> 0.5 And x <= 1 Then ArcCos = Atn(Sqr(1 - x*x) / x) End Function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学习目标: 1.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学习纲要 一.中途岛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1.中途岛海战 2.阿垃曼战役 3.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诺曼底登陆战 1.德黑兰会议 2.诺曼底登陆战 三.雅尔塔会议 四.大战的结束 1.易北河会师 2.德国无条件投降 3.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4.日本无条件投降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学习重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雅尔塔会议 学习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根本保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从此,法西斯势力

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联合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运动。 8月,英、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9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 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到二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知道了雅尔塔会议的有关情况,你有哪些感想? 提示:①雅尔塔会议通过的战后处置德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等决定,有利于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统一行动,对于尽快击败德、日法西斯和构建战后世界格局,起了积极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②会议背着中国,签订了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雅尔塔秘密协定》,是对中国主权的肆意践踏,是赤裸裸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具体表现。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这次会议及其通过的决定。 2.对于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原子弹一事,你有何看法? 提示:①在日本法西斯负隅顽抗的情况下,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摧垮了日本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成为迫使其尽快投降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③投掷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核武器,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辜平民伤亡惨重,两座城市夷为平地。③世界人民应团结起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防止类似悲剧重演。今天,在任何情况下,负责任的国家政府都不能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以核武器相威胁。④多行不义必自毙。侵略者往往以害人开始,而以害己告终。 温故知新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战争本身的正义性。②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斗争。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联合行动、英勇抗战和密切配合。④侵略不得人心。 畅想天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世界: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对法西斯:大战摧毁了法西斯势力。 对帝国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 对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对国际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对科学技术: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反三角函数大全

反三角函数 Inverse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第1节反三角函数·概述 原创/O客 把反正弦函数y=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arc cotx统称为反三角函数。 它们都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严格地说,准确地说,它们是三角函数在某个单调区间上的反函数。 以反正弦函数为例,其他反三角函数同理可推。 ●反正弦的值域 先从反正弦函数的原函数正弦函数说起。 正弦函数y=sinx在定义域R上没有反函数。因为它在定义域R上不单调,是分段单调。从逆向映射来看,正弦函数y=sinx的每一个函数值y,对应着无数个自变量x的值。当我们从y=sinx中解出x后,x与y不能构成函数关系,所以不存在反函数。 但是,当我们取正弦函数y=sinx的一个单调区间,如[-π/2,π/2]。这时,每一个函数值y,对应着唯一的一个自变量x的值。当我们从y=sinx中解出 x后,x与y构成函数关系,所以存在反函数。记为y=arc sinx。把原函数y=sinx,x∈[-π/2,π/2]的值域[-1,1],叫做反函数y=arc sinx的定义域。并把原函数y=sinx,x∈[-π/2,π/2]的定义域[-π/2,π/2],叫做反函数y=arc sinx的值域。 ●请参考我的三角函数salon 第2节反三角函数·理解与转化 原创/O客 以反正弦函数为例,其他反三角函数同理可推。 ●符号理解 初学反三角函数者往往被它那长长的字符串所迷惑,很不习惯。 一方面,arc sinx这七个字母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符号arc sinx 可以用下面的三句话来理解: ①它是一个角。即一个实数。arc sinx ∈R . ②这个角在-π/2到π/2之间(含端点)。-π/2≤arc sinx ≤π/2。 ③这个角的正弦值等于x 。sin(arc sinx)=x. ●互化 反三角函数问题往往要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因为后者拥有数十个公式资源,使你解决问题时如虎添翼。 有互化公式(充要条件)如图。 ●请参考我的三角函数salon 第3节 反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原创/O 客 函数名称 反正弦函数 解析式 y=arc sinx 图象 反正弦曲线(图3) 1.定义域 [-1,1] 2.值域 [-π/2, π/2] 3.有界性 |y|≤π/2 4.最值 x=1时,y max=π/2 x=-1时,y min=-π/2 5.单调性 增函数 6.奇偶性 奇函数. 7.周期性 无 α=arc sinx x=sin α |x|≤1 -π2 ≤α≤π2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教学设计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王瑛余芝雪 一、教学目标 (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 (二)通过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开罗会议。 2.本课难点: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欧洲第二战场的理解。

阅读梳理明历史

四、板书设计 副板书: 一个同盟,两次会议,三个战场,三次战役,一次登陆 五、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板块教学,思路清晰 本课时设计通过课堂四个环节:图片解析知历史、阅读梳理明历史、阅读梳理明历史、视频激趣话历史,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始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容量相当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炼出最精彩的教学内容,有效完成了课标要求落实的知识,达到了“多而不乱、繁而不紧”,这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彰显了一个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处理,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2.精心设问,提亮课堂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提问应该要从学生容易回答的提问开始,由浅入深,具有梯度性,而且最难的提问也要遵循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子”的认知规律,每一节精彩课堂总有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在每一环节的问题设计中总是尽量从这些方面去考虑。比如在教学设计的“学贵有思”这一环节中,我就采用了问题设计来导入。三个问题难度逐渐增强,体现了梯度性。并且这里的问题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样的问题设计理念也体现在我本节教学的每一个问题提问环节。 3.视频激趣,体现韵味 历史课要想有历史味,除了教师本身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外,还要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组成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的各联盟国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最终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伟大胜利。 情感升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 二战给人类留下了什么“历史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⑧国际社会无论过去与未来,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 珍贵。——江泽民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是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二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说重点、难点: 1、重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材的中心环节之一。它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极大提高勒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勒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团结,促进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1)让学生阅读、看《地图册》战争形势图。 (2)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解。 (3)思考讨论:为什么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重点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在东线向德军发动猛攻,两个战场遥相呼应,这样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东西两面夹攻之中,腹背受敌,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过程。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第二战场开辟的背景、过程、意义全面掌握该知识点,同时结合讲述二战中的三次著名的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一并巩固掌握。 3、重点三: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这些会议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强了合作,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但同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目的、召开、内容对该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针对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4、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完整版)反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反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是多值函数。它们是反正弦Arcsin x,反余弦Arccos x,反正切Arctan x,反余切Arccot x,反正割Arcsec x=1/cosx,反余割Arccsc x=1/sinx等,各自表示其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为x的角。为限制反三角函数为单值函数,将反正弦函数的值y限在y=-π/2≤y≤π/2,将y为反正弦函数的主值,记为y=arcsin x;相应地,反余弦函数y=arccos x的主值限在0≤y≤π;反正切函数y=arctan x的主值限在-π/2

arctan(-x)=-arctanx arccot(-x)=∏-arccotx arcsinx+arccosx=∏/2=arctanx+arccotx sin(arcsinx)=x=cos(arccosx)=tan(arctanx)=cot(arccotx) 当x∈〔—∏/2,∏/2〕时,有arcsin(sinx)=x 当x∈〔0,∏〕,arccos(cosx)=x x∈(—∏/2,∏/2),arctan(tanx)=x x∈(0,∏),arccot(cotx)=x x〉0,arctanx=arctan1/x,arccotx类似 若(arctanx+arctany)∈(—∏/2,∏/2),则arctanx+arctany=arctan(x+y/1-xy)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教案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转折和取得胜利的主要过程,知道它们对历史进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斯大林格勒战役(重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大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 新课教学: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1年《大西洋宪章》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转折点 ⑴希特勒为何要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呢?其原因:①由于斯大林格勒不仅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严重的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②由于莫斯科战役使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所以,希特勒决定占领斯大林格勒,然后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系到苏德双方整个战局的命运。 ⑵战况: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150多万兵力,但是仍然没有攻下这座英雄城市。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联红军的胜利、德寇的失败而告结束。

⑶意义:①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②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③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进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是二战的严重转折点。 3、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结果:美国以少胜多。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4、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北非战场的转折 英军在阿拉曼大败德意军队。结果:使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北非战事结束: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获胜后乘胜西进,同时,艾森豪威尔指挥英、美联军向东推进,北非的德、意军队处于东西夹击之中。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①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②意大利发生政变成立新政府,墨索里尼被拘禁。 ⑵意义: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个重大胜利。 5、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⑴中美英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日本投降后,根据这个规定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个事实进一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德黑兰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6、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 美英盟军在上千架飞机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反三角函数典型例题.doc

反三角函数典型例题 例1:在下列四个式子中,有意义的为__________: 解:(4)有意义。 (1)(2)arcsin 4 π ;(3)sin(arcsin 2);(4)arcsin(sin 2)。 点评:arcsin x ——x [1,1]∈-。 例2:求下列反正弦函数值 (1)= 解:3 π (2)arcsin0= 解:0 (3)1arcsin()2-= 解:6π- (4)arcsin1= 解:2 π 点评:熟练记忆:0,1 2 ±、,,1±的反正弦值。 思考:1sin(arcsin )24 π +该如何求? 例3:用反正弦函数值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中的x (1)sin x 5= ,x [,]22ππ ∈- 解:x =arcsin 5 变式:x [,]2 π ∈π? 解:x [,]2π ∈π时,π-x [0,]2 π∈,sin(π-x)=sinx =5 ∴π-x =,则x =π- 变式:x [0,]∈π? 解:x =或x =π- (2)1 sin x 4 =-,x [,]22ππ∈- 解:1x arcsin 4=- 变式:1 sin x 4=-,3x [,2]2π∈π 解:3x [,2]2π∈π时,2π-x [0,]2π∈,sin(2π-x)=-sinx =1 4 ∴2π-x =arcsin 14,则x =2π-arcsin 1 4 点评:当x [,]22ππ ∈-时,x arcsina =;而当x [,]22ππ?-,可以将角转化到区间[,]22 ππ-上,再用诱导公式 处理对应角之三角比值即可。 练习: (1)sin x ,x [,]22ππ ∈- 解:x 3π= (2)sin x ,x [0,]∈π 解:x =x =π-(3)3sin x 5=-,3x [,]22ππ∈ 解:3 x arcsin 5 =π+

反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反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反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反三角函数并不难,关键是要理解反三角函数的意义,这是其一,第二要充分掌握诱导公式,反三角其实是考察由三角函数值表示非特殊角,所以经常要用到π+arcsin,π-arcsin,2π+,2π-等,欢迎阅读反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了解清楚,大家要准确表示反三角函数一定要学好诱导公式哦。 反三角函数主要是三个: y=arcsin(x),定义域[-1,1],值域[-π2,π2]图象用红色线条; y=arccos(x),定义域[-1,1],值域[0,π],图象用蓝色线条; y=arctan(x),定义域(-∞,+∞),值域(-π2,π2),图象用绿色线条; sin(arcsin x)=x,定义域[-1,1],值域[-1,1]arcsin(-x)=-arcsinx 其他公式 arcsin(-x)=-arcsinx arccos(-x)=π-arccosx arctan(-x)=-arctanx arccot(-x)=π-arccotx arcsinx+arccosx=π2=arctanx+arccotx sin(arcsinx)=x=cos(arccosx)=tan(arctanx)=cot(arccotx) 当x∈[—π2,π2]时,有arcsin(sinx)=x 当x∈[0,π],arccos(cosx)=x x∈(—π2,π2),arctan(tanx)=x

x∈(0,π),arccot(cotx)=x x〉0,arctanx=π2-arctan1x,arccotx类似 若(arctanx+arctany)∈(—π2,π2),则arctanx+arctany=arctan(x+y1-xy)

新人教版历史九下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九下第7课《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word教案历史课题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 课型新授 教 学目标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 利的重要保证。把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创, 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阻碍。 过程 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 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争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 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关心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 神,树立和平进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全然缘故。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格勒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阻碍。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二战爆发的时刻,扩大的时刻事件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苏联和美国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这两个大国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促使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那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必要性 讨论:什么缘故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入侵屡屡得手(绥靖政策、各自为战等) 执行这种政策的后果是什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英美对法西斯入侵扩张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由绥靖政策转为抗争。) 随着世界大战的扩大,法西斯差不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舍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入侵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2)基础、标志、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基础——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入侵战争,给全世界专门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差不多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狠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逼。全世界受法西斯入侵和威逼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标志——1942.1,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意义——参加反法西斯联盟的各国有了完全击败法西斯的共同摸索回答 讨论,交流 依照教材内容, 摸索讨论,总结 归纳 新旧知识联 系,导入新课 通过分析缘 故,关心学生 认识建立反法 西斯联盟的必 要性 认识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的 意义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反法西斯同盟

一、选择题 1.设计知识简图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下图反映的是世界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是()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老兵回忆说“9月13日我们的队伍突入市区,攻占了市中心,双方开始了逐街逐屋的争夺厮杀,光是火车站一个地方就先后易手十多次。斯大林和希特勒都下定了拼死争夺的决心”。上述内容描述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B.不列颠空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 3.2014年6月6日,美、俄、英、法等20国首脑齐聚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70年前这次登陆直接加速了() A.意大利的投降B.德国的失败C.日本的投降D.联合国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兹宣告。……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同本宣言签字国的政府合作,而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1)上述材料出自何时签订的哪一文件?这一文件的签订有何意义? (2)材料中的“敌国”是指哪些国家? (3)“本宣言签字国政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在政治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合作? 三、探究题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首先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是企图用武力取得“阳光下的地盘”(即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决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再次首先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仍旧是企图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1)德国首先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是什么? (2)列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两次“闪电战”。1942年初,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什么宣言?结成了什么联盟? (3)德国两次首先挑起了世界大战,它达到挑起战争的目的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战争初期,苏军处境不利,大片国土沦陷。德军迅速推进,兵临莫斯科。10月初,德军发动了进攻莫斯科的战役,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在莫斯科,德国侵略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同时德军在苏联冬季来临时,没有给士兵配发冬装,冻伤士兵人数超过战斗伤亡,飞机、坦克等装备也难以发动。12月初,苏军转入反攻。经过40天激战,德军损失50多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1)使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是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请你至少列举3点理由。

世界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组织单位:山东潍坊滨海区教学研究室 学校:潍坊渤海实验学校 年级与科目:初三历史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第三单元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参赛教师:袁玉忠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 2、学科:历史 3、课时:1课时 4、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上网查找关于二战的图片、 文字资料。 5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二战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也可 观看反映二战的影片。 二、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 三、教材分析:本课教材紧承上一课教材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世界进步 力量联合起来,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战役的胜利, 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 和9月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经历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法西斯 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 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 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等相关史实。 (2)分析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及探究的能力 (3)通过引导分析二战的性质和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进行阅读、分析,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通过对历史地图及表格的识读,培养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寻找史料,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并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2)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别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能够团结起来,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二战的历史启迪 四、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说:“俄国人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