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贽

-李贽

-李贽
-李贽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

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其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身亡。

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

“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者,真心也”。(贾宝玉和真人)

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

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李贽主要的政治思想有:

①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②提倡人类平等。

③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歧视妇女。

④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⑤“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对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影响

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摘要 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 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 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Abstract 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李贽的文论思想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noonecancomparewithLiZhiwhoisconsideredthemostanti-Confuci anistperson”,thisstatementcomesfromthefeudalscholarbureaucratsofthelateMingdynasty.Howeve r,itisnotincidental,foritwascausedbytheexternalenvironmentaswellasLiZhi'sindividualfactors. Keywords:LIZhi;ideasof“heterodoxy”;theoryoftheabsoluteselfnessofpersons;ideasonwomen;enlightenment 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 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而其中,对于人性论和妇女观的论述尤为激烈。在人性论上,他从“人必有私论”出发,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把私心看成是人类的本性,进而倡导一种道德不能拂逆人性的“自然真道学”;在妇女观问题上,李贽特别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光辉命题,对传统的“女子小人论”、“女子祸水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关于女子的“失身”与“获身”之辩中主张婚姻恋爱自由,在贞操与节烈问题上立场鲜明地赞成寡妇再嫁等。 二、试探李贽“异端”思想形成原因 可以看出李贽的“异端”思想中,几乎每一点都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因此,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便是“叛逆”、“异端”的代名词。对于李贽“所以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对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对李贽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风气等方面加以考察。 1.政治因素。众所周知,李贽(1527年-1602年)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飘摇不定。政治上,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自身内部及外部的权力的挑战。内部阉党横行,外部倭寇作乱,皇帝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像瘟疫似的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而此时正值李贽人生中的最后一个20年,而且其思想的大转折也发生在这个阶段。再者,变动的社会通常会带来思想上的一系列革新。明末以来中央集权与君主独裁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一种新现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1〕。因此,“异端”思想产生于动荡社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2.经济与社会生活因素。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2〕300。同时,也有学者考证,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也已开始萌动,她们开始“淡漠贞洁观念,追求时尚,注重才情”〔3〕95。这些显然为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支持。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百年李贽研究回顾 作者:李超 2004年春,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召开了名为“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讨会,将文史哲专家汇聚在一起,试图将日益引起学者关注的“晚明”研究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研究框架。而提到晚明,不论是涉及哪一个领域,都不能不提到一位狂人、怪杰,他就是李贽。 综观20世纪以来的李贽研究历程,其思想似乎具有了每一个时代都走在最前端的战斗性,李贽的异端的、叛逆的思想首先被拿出来为政治服务,继之不断沉潜到学术研究,从“五四”到三四十年代,从文革到新时期,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曲线研究进程。我想以时代为分期,探讨一下各时期李贽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特色。 一、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生活于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因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并以自刎的方式结束其生命之后,他的著作就开始了不断遭到封建统治者禁毁的噩运。然而李贽的思想于其在世时就已经产生了热烈反响,令“后学如狂”,其书反而是愈禁愈畅销,其思想的火花或隐或显地照耀着那些有着激进思想的学者文人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社会处于动荡飘摇之中,当清王朝行将灭亡之时,那些力图通过反封建专制来救国图存的志士仁人们重又从李贽的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的源泉。这一时期的李贽研究主要是阐发李贽的反传统的叛逆思想和启蒙思想,否定明末清初对李贽的批判,从思想史的角度给予李贽较高的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口号,掀起了有史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最激烈的批判浪潮,他们从陆王心学中找到思想动力。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先驱邓实首先在其主编的《国粹学报》上刊载了李贽给焦竑的一封信以及焦竑所作《李氏焚书序》,刘师培为此撰写了后记。继之,刘师培以“不公仇”的名字在其于日本创办的《天义报》上发表了《李卓吾先生学说》一文(1907年第2期):1908年,李贽《焚书》由国学保存会出版。继这些先驱之后,以李贽为思想武器来打倒孔家店的代表人物吴虞发表《明李卓吾别传》(进步杂志第9卷第34期,1916年)一文,文章以一万余字的篇幅介绍了李贽生平及其不幸遭遇,抨击儒教专制对学者的迫害,赞扬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批判精神,以李贽同假道学的斗争来抨击当时尊孔复古派的“息邪说,辟异端”。叹息“卓吾产于专制之国,而弗生于立宪之邦,言论思想不获自由,横死囹圄,见排俗学,不免长夜漫漫之感,然亦止能自悲其身世之不幸而已矣!” 随着人们对李贽的重新评价与认识,以及日本对李贽研究成果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潜心于对李贽思想的深入研究。1932年,从日本进修回来的朱维之翻译了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编写的《李贽年谱》,并将其收入在自己的专著《李卓吾论》一书中。1937 年容肇祖的《李卓吾评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都对李贽进行了全面论述,包括李贽年谱、李贽思想以及文学主张等内容。这一时期,嵇文甫的两本书较有新意,《左派王学》(开明书店1934年)第一次将王学分为左派和右派,并在书中专章论述了李贽的思想渊源,将其归入王学左派。《晚明思想史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提出了“晚明”这一概念,并将这一时期看作是思想史上的转折期,充分肯定阳明学说。第三章论述“狂禅派”,称“这种狂禅运动到李卓吾算是发展到极端了”(58页),“他不是个寻常人,他对于当时思想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71页),并指出李贽的思想影响到此后的诸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浪漫色彩的特殊时代。

试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思想矛盾;评者;李贽;叶昼论文摘要:本文从思想印证入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概括起来,可以发现李本评者与李贽的思想志趣相冲突最明显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1.蔑视女性总体上讲,明代“四大奇书”女性角色的刻画带有很多异化成分,并没能得到较公正的描述。就《西游记》文本而言,除了已剔除人欲的女菩萨、女仙以外,与唐僧师徒纠缠的女性几乎皆是食欲、情欲或色欲之化身,但这些是从《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得以体现的。李本评者认为《西游记》中“尚多隐语”,评点之目的是“今特一一拈出,读者须自领略”(第十四回后总批)。所以他的评点多是就事生发、不囿文本、倾吐胸中垒块,对女性的评论尤其如此。如他认为黄袍怪不是什么妖魔,百花羞反倒是妖魔:“那怪尚不是魔王,这百花羞真是个大魔王!”(第二十九回总评)为何认为公主是魔王?推测起来,无非是因为“一个百花羞,便够断送此魔矣”(第二十九回总评),因为黄袍怪的失败寻根求源是女人造成的。这显然是牵强之辞,明显有对女性的偏见,大抵他是看不起要强或有主见的女性的。因而该回他又评道:“到底是妇人所制。还是妖魔狠?还是妇人狠?”他还对妒妇进行谩骂:“妖魔是妒妇,妒妇是妖魔。”(第五十九回评语)可以说他对女性的成见早就溢出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五十九回“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妇人!’”他批道:“那妇人不厉害。”不仅如此,他往往借评点直接詈骂女性是妖魔,“既是女人矣,缘何不是怪物妖精?”(第五十四回评语)“非干妖魔痴事,还是女人更妖魔耳”(第七十回评语),“妖精多变妇人,妇人多恋和尚,何也?作者亦自有意。只为妖精就是妇人,妇人就是妖精。妖精妇人,妇人妖精,定偷和尚故也”(第八十二回总评),“人言蝎子毒,我道妇人更毒。或问:何也?曰:若是蝎子毒似妇人,他不来假妇人名色矣。为之绝倒。或问:蝎子毒矣,乃化妇人,何也?答曰:似妇人,尤毒耳。”(第五十五回总评)他得出的结论是“看来世上只有妇人毒”(第五十五回评语)。综上所言,李本评语流露的女性观比《西游记》文本对女性的异化走得更远,说李本评者思想中有蔑视女性之倾向并非过分之辞。 [!--empirenews.page--] 李贽的妇女观学术界多有探讨,此不赘论,概括起来主要有:李贽主张男女平等,他一生还践履该主张;在妇女的社会角色上,他认为妇女同样有参政、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还认为妇女可以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 ③李贽的妇女观虽然有时流露出矛盾,但瑕不掩瑜,他的妇女观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度。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 摘要 (1)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 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 (一)真诚 (2) (二)初心 (2) (三)感性 (3) (四)想象 (3) (五)陌生化 (3) 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 (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 (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 (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 四、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 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即是肯定“人欲”而反对“天理”,提倡人性而反对理学“理

解读李贽《茶夹铭》

解读李贽《茶夹铭》 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但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文章如下: “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来说之,一味清苦到底。”(《焚书》·卷五读史)。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 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綦在该文中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脊气耗精,终身之苦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李贽读后,哑然失笑道:“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脊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可见,李贽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明明是得益于茶,却要矢口否认;明明是自己色欲过度,伤及精血,却想嫁祸于茶。李贽作此铭,虽然直接源起于綦的茶害论,实则更是通过为茶鸣不平,来表白自己的人生体味和志向操守:绝不追名求利,绝不向传统道学和世俗低头,为了坚持真理,宁愿一生清贫,受尽苦难! (一)一生吃茶 据史书记载,明代福建省产茶极盛。《八闽通志》记载:“泉州府各县皆有产茶,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当时所产皆绿茶,但吃茶、敬茶之风日盛。 李贽终生爱茶,终日与茶相伴。早吃茶、午吃茶、夜吃茶;待客时吃茶,看书时吃茶。如《阳明先生道学钞原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岁庚子(1600)元日,余约方时化、汪本钶、马逢旸及山西刘用相暂辍《易》,过吴明贡,拟定此日共适吾适,决不开口言《易》。而明贡书屋正有《王(阳明)先生全书》,既已开卷,如何释手?况彼己均一旅人,主者爱我,焚香煮茶,寂无人声,余不起于坐,

李贽的社会思想

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李贽自称为“异端者流”,以区别于那些被他称之为无识的鄙儒、无实的俗儒与未死而臭的迂儒们。仅从这一点,就反映出李贽对于当时被奉为“正统”的思想与学术之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极大不满。表现出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强烈态度。因此,李贽的社会批判,主要是对孔孟儒家思想及宋明道的社会批判,第一,对孔子的批判。第二,对儒家的批判。第三,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我们从李贽对孔子、对儒家、对道学家们的批判中,可以看到李贽的“异端”精神,可以看到程朱理学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之后,有识之士的反思,学术给社会带来的弊害,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萌芽之后,早期市民阶层的初步觉醒。 第二节理想社会构想 李贽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一反传统儒家的思想路线,体现出其“异端”精神。李贽之社会理想的出发点,是“百姓日用异端”精神。他认为这是最要紧之事,同时也是最难之事。李贽所谓“迩言”,意为浅近之言,亦即关于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之言。所以,他的社会理想明显区别于“大同”、“小康”或“小国小康” 寡民”等思想格局,而充满现实主义特色。综合考察,李贽的理想社会构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李贽认为“衣”与“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理想社会也不例外。第二,李贽认为理想社会应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社会。第三,李贽认为,理想社会应是顺乎人性的社会。第四,李贽认为,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在人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基础上优胜劣汰的社会。李贽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尊重人们的个性,使人们各按其性情自由、自治而无“条教禁约”的社会。并认为只有这样,秩序才得以自然和谐,正常运行。这显然是对封建社会的否定,是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和道学说教的否定,是具有“异端”性和战斗性的。这反映了早期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社会模式,使个性和个人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要求。但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使这种理想社会构想只是不成熟的乌托邦式的空想。 第三节论社会平等与社会交往 李贽基于对儒家传统和道学家的批判,以及理想社会的构想,在面对现实社会的人际关

论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形成的影响

李贽一生公开以不见容于世俗的“异端”面目出现,显示出非儒、非释、非道,为学不守绳辙的倾向。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而墨家思想是其重要来源之一,下面笔者分而论之。 一、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 墨学在春秋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在战国之后就逐渐衰微了。后世学者对之多取批判态度,李贽却认为百家之学各有所长,不应一概否定,替早已被罢黜的诸子百家翻案。他认为墨子、商鞅、申子、韩子、张仪、苏秦等等“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各周于用,总足办事” ,[1]卷五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对墨家思 想更是褒扬有加,在其《道古录》一书中,他把墨子看成是禹的传人:“ 禹之学,后传为墨翟之俭,不敢辟以为非,盖信其传之有自也。”认为是传之圣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今墨子之书其在,有能取其书读之,而得其所以非乐之意,则经纶之术备焉,断断乎可以平 天下而均四海也。”[2] 并作《墨子批选》二卷,此书基 本上是其读书笔记,不仅就《 墨子》原文之精采之处做了大量圈点,而且还直接就某些重要语句、段落加以正面的评述、阐发,断然回击孟子等对墨学的指责,在《墨子批选序》里,这种思想反映得尤为明确。他说:“ 吴子一书,吴起之言也,当时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矣……虽至于苏、张、范、蔡之徒,其人虽反复变诈而难信,其言利害则晓然分晰而可审,但非无用之言,即为有德之言,即为圣人之言,不可以苏、张目之,明矣,而况申、商、吴起数子乎?而况不为申、商、吴起者乎?墨子是已!” 《墨子批选》二卷中大加赞扬墨家的主张,说墨子“规矩是匠人的方圆,天志是为民的规矩”、“兼爱毕竟割舍不得”,李贽更明白地批驳了孟子的学说而表彰墨子的理论。孟子论墨子兼爱,病其无父;论墨子的节葬,病其薄亲。李贽指出,孟子这是“不深考其所自而轻于立言”,[3]卷一兼爱 上 这些大胆的言行反映了李贽极力推崇墨家学说。 另外,李贽之所以与同时代的好友、崇尚墨学的 学者焦竑过从甚密,是由于二人的见解有类似之处。如焦竑论墨家学说云:“墨氏见天下无非我者,故不自爱而兼爱也。此与圣人之道‘济’何异?故贾谊、韩愈往往以孔墨并名。然见俭之利而因以非礼,推兼爱 之意而不殊亲疏,此其弊也。”[4]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中说:“(焦竑)友李贽,于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而为狂禅,贽至于诋孔子,而竑亦至崇杨、墨,与孟子为难,虽天地之大,无所不有,然不应妄诞至此也。”可见焦竑在正统派的眼中也是一个“异端”,从李贽与焦竑的关系也能看出李贽受墨家思想影响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二、李贽吸收墨家“兼爱”说,提出了其“人道之爱”及男女平等思想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得到了李贽的赏识,李贽在《墨子批选卷一兼爱下》把以下《墨子》原文加以圈点,即:“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 第2期2008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 No.2Apr.2008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薛柏成(1966-),男,吉林镇赉人,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杨秀慧(1982-),女,吉林双辽人,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论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形成的影响 薛柏成 杨秀慧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李贽思想的组成是多元的,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而墨家思想是其重要的 来源之一。我们认为,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其思想中部分吸收了墨家“兼爱”、“尚贤”、“尚同”、强力进取、“节用”等学说,进而提出了其“人道之爱”、男女平等、个性自由、“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及重商等思想,所以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李贽;墨家思想;影响;《墨子批选》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08)02-0001-04

李贽三教归儒思想探析--兼读《茶夹铭》

2019年第03期作者简介:刘宁瑶(1994-),女,浙江温州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史、宋元明思想史。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 儒家不专取一家之长、博之以文、关注道德实践的做法,为儒学包容性的体现,也为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时期“三教合一,统归于儒”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李贽在《茶夹铭》中,通过歌颂茶夹反映儒者追求“闻道”与“性命”,不辞清苦的精神: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一味清苦到底。①儒者对天道的追寻,对人性哲学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实践的反思,就此凝聚在清苦茶香中。 三教合一,让李贽获得了宽容而“虚心”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是具有儒家风范的。他借对于鬼神的看法,一方面讽刺了当时“学者”表里不一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假道学的痛恨;另一方面,他论证的方式完全是儒家式的,例举的是儒家的圣贤。 “由此观之,后稷,鬼子也;周公而上,鬼孙也。周公非但不讳,且以为至祥极瑞,歌咏于郊谛以享祀之……乃后世独讳言鬼;何哉?非讳之也,未尝通于幽明之故而知鬼神之情状也。” 反而是“言及鬼神则以为异端释老之教”的“今之学者”,他们“小言之则以为耻,大言之则断以为狂”,然“自入仕以来,一入公门,则必先祭门而后敢入,祀土地神而后敢坐”;他们虽“平居无事,则慢神而虐民”,然“小小疾病,细细惊惶,即求神问鬼,祷祀并作,虽淫祠妖魔,祀典不载者,亦哀求之万端也。”李贽在《道古录》中揭示了学者对鬼神态度的两面性。也由此暗示着这些学者虽表面上痛斥鬼神论,但实际上并不从自己的真心发出,只为了保住仕途。对于鬼神的崇拜抑或疏离,也只是出于对尘世游戏规则的遵守而无关于真正的性命,“所爱只于七尺之躯,所知只于百年之内而已”。这与李贽认为“闻道”应该研究“自家性命下落”,恰恰是背道而驰的。由李贽对于鬼神的包容态度为例,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并不是对儒家的反叛,而恰恰是在当时对真儒的回归。可见李贽在三教合一中,实际上是将其统归于儒的。 “闻道”与“性命”是李贽儒学思想的一体两面。李贽并不认为三教的 大圣人可以简单机械地“合一”。② 因为这三人的不同之处,正是三人不同 风貌的表现,也是其不同作用的体现。然而,三教合一,不仅是因为其共同的初心皆是追求“闻道”,更是一个可以促进自己性命之学,领悟生命 之道的命题。③ 如《茶夹铭》所言,“我老无朋,朝夕唯汝”。明指茶夹与自己 朝夕相处,暗喻了李贽不与当时某些学者同流合污,宁可老年无朋,却毕生追寻天道与性命之学。 1三教合一,统归于儒———“闻道” 李贽对“三教合一”的可行性的理解,受了《中庸》《周易》影响。④在天人关系上,李贽认为天地与夫妇的“元”是相同的,因此,三教的圣人之间也是同大于异的。 而三教最大的共性,其初心可归于“闻道”。这记录于《初谭集》中。他写道: “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必闻道然后可以死……惟志在闻道,故其视富贵若浮云,弃天下如敝屣然也。然曰浮云,直轻之耳,曰敝屣,直贱之耳,未以为害也。若夫道人,则视富贵如粪秽,视有天下若枷锁,唯恐其去之不速矣。然粪秽,臭也,枷锁,累也,犹未甚害也。乃释子则又甚矣。彼其视富贵若虎豹之在陷阱,鱼鸟之入网罗,活人之赴汤火 然: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一如是甚也。此儒释道之所以异也……” ⑤ 所闻的“道”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某一家的理论,而是既有三教之共性,又有三教之异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但是在程度上,儒道释三家是递进的。例如,闻道者“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因此儒释道三家都有“出世”这一趋向。其异处在于三教对出世要求的程度不同,儒释道三家依次递进。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只有佛教还能坚持一贯的“出世”主张。⑥儒学在实践中,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士人的向上层流动渠道之一,离“闻道”越来越远。更有甚者,假借“闻道”的名义,妄自解读圣人之言,发之为经。作为“闻道”的反面而出现的假道学,李贽对此是深恶痛绝的。 “闻道”的终极目的,在于研究“自家性命下落”。《答马历山》中,李贽继续写道: “凡为学皆为穷究自己生死根因,探讨自家性命下落。是故有弃官不顾者……无他故焉,爱性命之极也。” 因此,这种比“闻道”更深一层的追求,也就是“出世”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地脱离尘世,而是对自己“生死根因”“自家性命”的大关怀,也即一种关乎于生命的哲学探索。在这一点上,夫妇、天地、三教圣人可谓是三位一体。⑦这既是可以合一的前提,也是让他们聚合的“一”。 2三教归儒下的人性哲学———“性命” 他认为若一门学说并不能在“性命”的层面上给予人启发,则不算是一门“真实为己”、贴近心灵的学问。 “性命”一词最早出于《周易》。⑧王弼注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 李贽三教归儒思想探析———兼读《茶夹铭》 刘宁瑶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李贽思想中“三教合一,统归于儒”,此“儒”即“闻道”与“性命”。李贽思想从闻道、人性哲学与道德实践三个角度出发, 从具体个体生命向上追寻生死关怀。他追求童心不失,并以真诚来医他人之“病”,实现儒家理想中的道德实践。这种求圣之路与《茶夹铭》中茶夹“一味清苦到底”的比喻相互呼应。 关键词:李贽;三教归儒;茶夹铭 历史·文化 253

浅论李贽的市民思想及其局限性

浅论李贽的市民思想及其局限性 第19卷第1期 2005年3月 延安教育学院 JournalofYananCollegeofEducation V o1.19No.1 Mar.2005 浅论李贽的市民思想及其局限性 冯晓琴 (延安教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伴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李贽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 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市民思想就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李贽;市民阶层;市民思想 [中围分类号]B24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9—3001(2005)01一OO2O—O3 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生于闽,长于海,丐 食于卫,就学于燕,访友于自下(南京),质正于四方”,对历 代朝章典故,各地人情物产,各种学术流派,都有过接触和研 究,并且是当时着名的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他阅识广泛,学

问渊博,着作宏富,除《焚书》,《藏书》外,尚有《续焚书’,《续藏书》,《世说新语补》等.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主张”功利”;不满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 最终形成了他着名的市民思想. 一 ,李贽市民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李贽生活在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 问,这时,古老的封建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危机.一方面,明中叶以后,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手工业发展 迅速,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大量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的农民和身份自由的无产者使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自由受雇于工场,作坊主,与工场,作坊主之间纯粹是一种货币关系.而这种自由雇佣,”自由”出卖劳动力正是明末市民阶层的一大特点,决定 了市民阶层反封建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也必然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影响,而此时的晚明社会,上层统治集团极端腐朽,宦官把持 朝政,一般官吏贪污成风,官僚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商人, 手工业者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斗争. 在市民阶层革命风雷的震动下,晚明哲学思潮中流品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