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院士名单 - 副本

化工院士名单 - 副本

化工院士名单 - 副本
化工院士名单 - 副本

历年化工院士简介

1.金涌,化学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1935.7.30-)。化学工程专家,北京市

人,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获学士学位。

研究了气固湍动流态化流型转变,提出了流型转变的机

理模型和定量判据,已发明了湍动流化床新型复合内构

件,改善了流化质量,解决了工程放大的难题,成功地

用于指导六种工艺,三十余台大型工业流化床反应器地

改造或设计。所研究的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

催化反应器,移动床重整反应器、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

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过程,在清洁化工工艺与工程、产

品工程、亚微米与纳米粉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

重大突破。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十余项,获技术专利十余项,发表学述论文300余篇,专著2本。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毛炳权,高分子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毛炳权(1933.11.2-)。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

省东莞市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

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烯

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参加研制成功中小型

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并得到广泛推广;研制成

功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

催化剂专利转让给美国某石油公司和催化剂公司,催化

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

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

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

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

川省成都市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

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

师。60年代开发成功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

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均

建成工厂投入生产。70-80年代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

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

开发、生产和应用。1980年以后,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

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包括非晶态合

金、负载杂多酸、纳米分子筛以及磁稳定流化床、悬浮催化蒸馏等,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流化床加氢、悬浮催化蒸馏烷基化等新工艺。90年代,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化纤单体已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已经工业化,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指导开发从农林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柴油及化工产品的生物炼油化工厂,再推向工业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欧阳平凯,生物化工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欧阳平凯(1945.8.16-)生物化工专家。生于广西平

乐市,湖南省湘潭人。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

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兼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教学与工程研究。组建

和领导了国家生物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创造性地提出运用组

合合成的方法构建与优化生物化工过程,在复杂的酶系中将

反应与反应组合、反应与生物膜组合、反应与分离组合,使

我国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的生产技术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创了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高固含量拟低共熔体系所实现的单槽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反应速度与产物浓度,缩短了

流程,降低了成本;研发了包括气升式等系列高效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等单元操作装置,率先形成批量生产与工程配套能力,促进了我国用生物技术生产专用化学品新领域的发展。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新技术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分离技术”获2000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出版专著5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汪燮卿,有机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1933.2.11-)。有机化工专家。出生于

浙江省龙游县,原籍安徽省休宁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

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1961年毕业于原民主德国麦塞堡

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

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

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

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

油的新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DCC-Ⅱ和以

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

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CRP、CIP、RMG和RAG

等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

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产液化气和汽油催化裂化成套工业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50余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魏可镁,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

工程院院士

魏可镁(1939.8.29-)。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

家。生于日本人吉市,原籍福建省福清市人。1965年毕

业于福州大学。福州大学教授、原校长。长期从事化肥

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先后研究开发成功了A110-3型、

A201型、A202型氨合催化剂和B116型低铬高变催化剂、

B121型无铬高变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经济效

益显著;并都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B116型低铬高变

催化剂”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B121型无

铬高变催化剂获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完成了

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引进大型氨厂国产化──

小颗粒含钴催化剂研究,为我国20万吨低压流程设计

提供必要的动力学数据。根据化肥行业技术发展需要,国家投资5356万元筹建了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任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袁晴棠,石油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晴棠(1938.5.12-)。女。石油化工专家。河

南省南召县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第九届、第十

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

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及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常

务副主任,教授级高工。1994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同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

号。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国内

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燕山)的设计和

建设;主持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

程序,完成了30万吨/年乙烯装置复用设计;主持开发成功CBL型新型裂解炉技术,CBL-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大型裂解炉达30台,为发展我国乙炔技术做出了贡献;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

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袁渭康,化学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渭康(1935.7.1-)。化学工程专家。上海市人,

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62年华东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工业反应器的研究与开

发。发展了移动床煤气化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和通用的

相平面分析法,以及反应器多态的全局分析法;在生物

反应器的状态估计和控制、固定床电极反应器、超临界

流体反应和CVD反应器的模型化方面获得了创新成果;

进行反应器动态行为研究,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动力学模

型筛选及状态估计方法,以及过程在线辨识方法;主持

了多个工业反应器的开发项目;创导了“工业反应过程

的开发方法论”,应用反应工程理论,成功实现了反应器开发工作的高质量、短周期。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1999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4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周光耀,无机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光耀(1935.12.13-)。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

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

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

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

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

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

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

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

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

部级奖励,“新都氮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设计新技

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倪维斗,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

倪维斗(1932.10.6 -) 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出生

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1957年毕业于前苏联包曼

高工,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

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

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

任。发展了复杂热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先进建模方法

和一系列新的控制策略;首次提出一种非稳态小偏差线

性化方法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大扰动过程描述上述理论

成果及工程应用;首次在国内用伪随机信号对大型燃气

轮机进行动态试验,在国内对复杂热动力系统率先采用

与发展了模块化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所发展的模块化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大型火电站(200MW,300MW,600MW)仿真培训装置的研制起了关键作用;对先进燃气轮机在我国的消化、吸收应用、推广发挥了核心、组织和指导作用,主持并参与了“大型火电机组性能与振动远程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制,在多台800MW、600MW大型火电机组上得到广泛应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推动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能源系统、醇醚替代燃烧在国内的应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60多人,于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著作5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秦裕琨,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

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1933.5.30-)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

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研

究生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

业大学教授、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

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

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使煤粉相对集中在火焰中部,而炉

壁四周则空气相对过剩的思想,并研制了高效、低阻的

煤粉浓缩器,强化了浓淡燃烧的作用。将"风包粉"和"

浓淡燃烧"的思想相结合,达到高效、稳燃、低污染、

防结渣和防高温腐蚀的综合效果。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

要燃烧方式和煤种,除用于改造已有设备外,我国各大锅炉厂均已用于新产品设计,其中最大单机容量600MW。根据有经济效益统计的29台4482MW机组统计,年均创经济效益13479.44万元。且较大幅度降低了NOx排放。获得了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六五"期间,解决了130t/h 矸石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严重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著作六本,论文百余篇,指导博士生25名,其中已结业21名。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谢克昌,煤化学工程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院士

谢克昌(1946.10.5- )。煤化学工程专家。山西省

太原市人,原籍山西省五台县。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

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太原工学院,1999年获日本信州

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做美国南卡大学工学院煤科学方

向访问学者二年,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和博士

生导师;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

事煤化工研发工作,是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

一。对煤化工利用中的主要过程煤的气化建立了可模拟

工业条件的高温高压多气氛差热测试方法,获得了多种

煤种在不同压力和气氛下的气化动力学规律,建立了煤

的结构与反应性的定量关系,为煤热解和气化新技术开发与引进气化炉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指导。对煤化工利用中的关键过程气体脱硫确立了硫的赋存形态和在煤的不同热转化工艺中的变化及分布,据此优化了脱硫技术,开发了系列脱硫剂,取得显著效益。在煤直接利用和转化方面开发成功煤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等离子热解煤制乙炔技术。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关于煤热解、气化和多联产应用的“973”项目,提出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多联产模式。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500余篇,SCI等收录198篇次,他引120余篇次;授权发明专利22项;出版著作3部,其中《煤的结构与反应性》是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22名。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3.徐旭常,热能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徐旭常(1932.11.29-)热能工程专家。江苏省常

州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56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教授。他多年来从事热能工

程、锅炉、燃烧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结合我国的能源工业的实际需要,研究改进了煤粉燃烧

和流化床燃烧设备,发明创造了煤粉预燃室和带火焰稳

定船的直流煤粉燃烧器,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和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近年来研究与煤燃烧有关的大气

污染的治理,承担了国家科技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煤和

石油的高效率低污染燃烧过程的基础研究”,国家重大

基础研究973项目“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和“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中煤粉燃烧有害产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4.岳光溪,洁净煤技术专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院士。

15.林励吾,物理化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6.彭少逸,物理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院士)。

17.顾夏声,环境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院士

顾夏声 Gu Xiasheng (1918.5.6 -) 环境工程专家。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48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卫生工

程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发展了处理高浓度有

机废水的理论,提出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

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的

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以及

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

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是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

水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进行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生

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

高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和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出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8.季国标,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1994年被选聘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

季国标 Ji Guobiao (1932.3.1 -) 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

现为国务院国资委专家。出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

华东纺织工学院,后去德国、英国学习化纤技术。曾任纺织工

业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生产运行和工业发展

方面的主要奠基者、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在我国最早建

设的保定、南京、兰州化纤厂任副总工程师,仪征化纤联合厂

任总工程师,主持工程和生产技术,建设和投产均取得成功。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和参加了辽化、川维等几个化纤基地

总体技术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主持拟定80年代、90年代我国化

纤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机电一体的纺机国产化,用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创和主持了1985年以来五届中国国际化纤

会议。1993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注册的高级化纤专家资格。同国际化纤届有广泛交往,享有声誉。2004年被推举为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主席。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钱易,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94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易 Qian Yi 女,(1936.12.27 -),江苏苏州

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

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

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

次。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

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累

计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30余名,他们在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2000年曾被选为富尔布赖特杰出学者访问美国7个城市并作了12次学术演讲,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了著作7种,主要有:“工业性污染的防治”,“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孙晋良,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1997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晋良 Sun Jinliang (1946.1.2 -) 产业用纺织

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毕业于上

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高

级工程师(教授级)。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

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研究成功

的新型复合材料增强骨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

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

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三次荣或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固

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系统及防热系统。在长二丙改进型运

载火箭发射铱星中,在亚星二号、艾克斯达一号卫星发

射中用于近地点发动机均获圆满成功。此外,在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究成功的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成果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曾发表过的主要论文有"碳/碳复合材料"、"碳纤维多向编织物概述"、"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针刺整体毡"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1.张懿,环境化学工程与过程工程专家,1999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懿 Zhang Yi 女, (1939.6.10 -) 环境化学

工程与过程工程专家。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

辽宁辽阳。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

业,1989-1990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工程。现任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

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70年代

后期,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交叉的

综合研究方向,把资源与材料化学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

果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无害

化技术相结合的积极治理路线。并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

资源综合利用上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新领域,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源头控制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化工新过程成为资源优化利用的一种普适性理论和共性技术,已在铬化工清洁生产取得1万吨/年示范工程成功,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生态工艺独立优化集成阶段。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和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二氧化硫减排与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等前沿方向也做出开拓性工作。获国家奖共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省部级奖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生30多名。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湘洪(1945.6.28- )。石油化工专家。出生于

江苏省江阴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任中国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中国石油化

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长。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工作,参加

和组织实施了30多项重大炼油、石油化工装置的技术

改造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加上世纪七十年代顺丁橡胶

生产技术攻关,提出的有独创性的聚合催化剂配方技术

及体系中添加并控制微量水技术,为解决反应器长周期

运转和产品质量问题起了关键作用。是中国石化北京燕

山石化公司30万吨/年乙烯装置改造到45万吨/年项目

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之一。提出并组织完成了14万吨/年低压聚乙烯装置工程设计与重大设备国产化。指导设计完成了裂解汽油加氢和芳烃抽提的国产化联合装置。提出、组织并参与研究制定了燕化乙烯从45万吨/年到71万吨/年的第二次技术改造方案,决策改造中采用世界上没有工业化的二元制冷技术,获得成功,推动了世界乙烯技术进步。提出并组织完成了20万吨/年高压聚乙烯装置超高压管式反应器材料与制造国产化。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燕化乙烯原料优化和提高炼油加工浓度的技术开发,间苯二甲酸生产技术开发。采用国产化技术,组织了异丙苯、乙苯、乙二醇、间甲酚改产苯酚丙酮等多套老装置技术改造。组织顺丁橡胶技术改进、溶聚丁苯橡胶成套生产技术开发、6万吨/年乙烯CBL-Ⅲ型裂解炉工业化等重大技术攻关。面对国外公司不转让技术,决策引进国外没有工业化的丁基橡胶技术,建设工业装置,组织并指导技术攻关,使反应器运转周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生产空白。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YS系列银催化剂的推广应用”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士。

关兴亚(1932.2.7-)。石油化工专家。辽宁省沈

阳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公

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从六十年代初开始

长期从事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七十年

代在我国建成12套丙烯腈中小型生产装置,填补了我

国在氨氧化领域的技术空白。八十年代初在中石化集团

公司领导下,组织了研究、设计、高校和工厂等部门参

加的丙烯腈成套技术国产化的攻关。开发出MB-82、MB

-86、MB-98和SAC-2000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丙

烯腈产品分离和乙腈回收等新工艺。先后建成了国产化

4万吨/年示范装置和年产13万吨丙烯腈生产厂。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包括MB-82型催化剂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MB-86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内外专利40多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4.侯芙生,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

程院院士。

侯芙生(1923.11.28-)。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

江苏省无锡市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获理

学士学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

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及化纤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生产工

艺的研究。多次负责编制炼油、石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规

划;研究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化纤行业的联合,

实行油、化、纤一体化;指导渣油催化裂化和乙烯等炼

油、石油化工重大科技攻关;改革润滑油传统生产工艺;

指导节能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解决重大工程项

目如中国石化高桥石化公司的重油催化、扬子石化的加

氢裂化、齐鲁石化的氯碱以及抚顺石化的腈纶、巴陵石

化的己内酰胺等装置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4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士。

胡永康(1940.2.5-)。石油炼制专家。云南省曲

靖市人。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石化

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

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研

制成功3825轻油型和3903中油型两种类型加氢裂化催

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先进催化剂水平,

并已用于8套工业装置,总加工能力达760万吨/年,

经济效益显著;开发成功了品种多样的加氢裂化催化剂

系列及工艺技术并得到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

励,“3825、3903工业制备和工业应用”获1996年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6.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方面的专家,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东(1938.2.24-)。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

方面的专家。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德州市。1962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工作。历任专题组组长、研究室主任,1987年任石油

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

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91-2003年任石油

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2004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

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同事们合作研究开发成功的加氢精

制催化剂(RN-1型),1989年获中国专利局与世界知

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1991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RN-1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外52套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家族技术也发展到了11个系列43个品种,广泛应用于165套工业装置用于提高和改善各种油品质量。

迄今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13项,授权37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6篇。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做为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4名和博士后2名。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7.沈寅初,生物化工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沈寅初(1938.7.7-)。生物化工专家。浙江

省嵊县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市农药研

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生物化工和生物农药研究。

研究成功我国第一个用量最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

无毒害的井冈霉素新农药,并得到广泛推广,建厂30

余家,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持开

发生物农药产业骨干品种杀螨杀虫抗生素,经济效益显

著;研究成功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建立了我国

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

推广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多次获得国家及

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8.吴慰祖,精细化工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吴慰祖(1932.11.13- )。精细化工专家。出生于

江苏省南通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谋部第五

十五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的研究。开

创并建立了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

的、新的精细化工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跟踪和吸取国内

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许

多关键性技术难题;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

大量应用,并获得重大效益;治学严谨、道德高尚,重

视科研队伍建设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国防现代化

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5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

40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9.徐承恩,炼油工艺设计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

徐承恩(1927.1.21-)。炼油工艺设计专家。浙

江省诸暨市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中

国石化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

设计工作。曾先后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国内燕山石化

公司炼油厂、福建炼油厂等六个大型炼厂和二个援外炼

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参加过原石油

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

作,在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

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炼油厂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作

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

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0.杨启业,炼油工艺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杨启业(1932.1.2-)。炼油工艺专家。江苏省镇

江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化工程建

设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先后设计、

审核了82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参加了提

升管催化裂化、大庆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催

化裂解等攻关工作;在催化裂化装置上不断采用新技

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

展作出了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得国家

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

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1.周光耀,无机化工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周光耀(1935.12.13-)。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

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

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

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

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

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

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

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

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

部级奖励,“新都氮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设计新技

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2.岑可法,工程热物理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院士。

岑可法(1935.1.15-)工程热物理专家。广东省

南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62年毕业于

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

学教授。提出的洗煤泥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预热层燃

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和气固多

相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水煤浆燃

烧技术、流化床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及强化传热、

煤炭多联产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其

中有42篇论文获奖;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2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3.秦裕琨,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 2001年当选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1933.5.30-)热能工程、燃烧学专家。

江苏省扬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研

究生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任哈尔滨工

业大学教授、燃烧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

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

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使煤粉相对集中在火焰中部,而炉

壁四周则空气相对过剩的思想,并研制了高效、低阻的

煤粉浓缩器,强化了浓淡燃烧的作用。将"风包粉"和"

浓淡燃烧"的思想相结合,达到高效、稳燃、低污染、

防结渣和防高温腐蚀的综合效果。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

要燃烧方式和煤种,除用于改造已有设备外,我国各大锅炉厂均已用于新产品设计,其中最大单机容量600MW。根据有经济效益统计的29台4482MW机组统计,年均创经济效益13479.44万元。且较大幅度降低了NOx 排放。获得了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六五"期间,解决了130t/h矸石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严重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著作六本,论文百余篇,指导博士生25名,其中已结业21名。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4.陈俊武,石油炼制工程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Who will be the next ? 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 2 浙江省宁波市56人 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 4 上海市45人 5 江苏省常州市41人 6 江苏省无锡市40人 7 浙江省绍兴市36人(含因经济原因除名1人) 8 浙江省杭州市31人(含因政治原因除名1人) 9 浙江省嘉兴市23人 10江苏省南京市22人 16-20人 湖南省长沙市20 北京市20 广东省江门市19 江苏省扬州市17

浙江省温州市17 江苏省镇江市16 江苏省南通市16浙江省湖州市16 福建省泉州市16 湖北省武汉市16 11-15人 河北省唐山市14 浙江省金华市14浙江省台州市14 四川省成都市14 天津市14 河北省保定市13 广东省梅州市13 广东省广州市13 重庆市13 江苏省泰州市12

广东省佛山市12 山东省烟台市11 8-10人 安徽省安庆市10 广东省潮州市9 福建省莆田市8 福建省厦门市8 7人 安徽省宣城市7 安徽省黄山市7 安徽省合肥市7 江西省南昌市7 辽宁省沈阳市7 6人 辽宁省锦州市6 河南省南阳市6 江西省抚州市6

湖北省黄冈市6 湖南省邵阳市6 湖南省常德市6 福建省龙岩市6 山东省青岛市6 5人 江苏省徐州市5 江西省宜春市5 江西省上饶市5 广东省中山市5 山东省潍坊市5 河北石家庄市5 山东省济南市5 4人 吉林省吉林市4 陕西省咸阳市4陕西省渭南市4

河北张家口市4 河南省郑州市4 山东省临沂市4 山东省威海市4 安徽省六安市4 安徽省芜湖市3 江苏省盐城市4江西省吉安市4江西省萍乡市4 湖南省湘潭市4 湖南省衡阳市4 广西省桂林市4 3 人 山西省晋中市3 山西省邢台市3 河北省衡水市3 河南省漯河市3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全体院士名单(739人)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5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卢秉恒路甬祥陆元九马伟明孟执中闵桂荣潘健生潘镜芙戚发轫钱清泉饶芳权阮雪榆沈闻孙沈志云石屏宋文骢苏哲子孙敬良谭建荣唐任远涂铭旌屠善澄王浚汪顺亭王兴治王永志汪槱生王玉明王哲荣温俊峰吴有生谢友柏徐滨士徐德民徐玉如徐志磊杨凤田杨士莪尹泽勇于本水臧克茂曾广商张炳炎张福泽张贵田张金麟张立同(女)张彦仲赵煦钟掘(女)钟群鹏钟志华周济周勤之朱能鸿朱英浩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 贲德蔡鹤皋蔡吉人柴天佑陈鲸陈敬熊陈俊亮陈良惠陈左宁(女)戴浩邓中翰范滇元方滨兴方家熊封锡盛高洁龚惠兴宫先仪龚知本郭桂蓉何德全何新贵胡光镇胡启恒(女)黄培康姜景山姜文汉金国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国杰李乐民李三立李同保李幼平梁骏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顺刘玠刘尚合刘永坦刘韵洁陆建勋卢锡城马远良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骅潘云鹤沈昌祥宋健苏君红孙家广孙优贤孙玉孙忠良童志鹏汪成为王大珩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谟王越王子才韦钰(女)魏正耀魏子卿吴澄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吴佑寿吴祖垲许居衍徐扬生徐元森许祖彦薛鸣球杨士中姚骏恩叶铭汉叶尚福叶声华俞大光于全张光义张履谦张明高张乃通张锡祥张尧学张直中张钟华赵伊君赵梓森郑南宁钟山周炯槃周立伟周寿桓周仲义朱高峰庄松林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3人) 才鸿年曹湘洪陈丙珍(女)陈景陈立泉陈清如陈蕴博崔崑戴永年丁传贤傅恒志付贤智干勇高从堦顾真安关兴亚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胡壮麒黄伯云黄培云姜德生江东亮金涌柯伟李大东李东英李冠兴李恒德李俊贤李龙土李正邦李正名刘伯里刘炯天刘业翔陆钟武毛炳权闵恩泽欧阳平凯邱定蕃

2019中国大学院士校友录排行大全

2019中国大学院士校友录排行大全 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11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问鼎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600强榜首,清华大学屈居第二,复旦大学名列 第三,浙江大学居第四,上海交通大学列第五。其中,北京大学连续8年蝉联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第一,清华大学卫冕2013中国造富大 学排行榜冠军,“国科大”问鼎2013中国大学科学贡献排行榜榜首。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居2013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前三甲;北京城市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 院和山东英才学院名列2013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三强。最令人注重 的是,全国13所大学跻身校友捐赠“亿元俱乐部”,中国人民大学超 越浙江大学,跃居2013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三;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莫言助力母校提升媒体注重度,北京师范大学上升4个名次, 跃居2013中国媒体注重大学排行榜第五。报告指出,对比分析11年 来中国大学高端办学指标,除2012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北 大清华“秒杀”其他任何大学。 北大清华国科大院士校友最多,荣膺中国“院士摇篮”美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 出代表和荣誉学术称号,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中的领 军人物,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欧美 发达国家也设立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制度,是世界各国科学界的荣誉 称号。当选院士科学家均是有国际影响力并得到国际承认的科学家和 学术大师,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为国家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 重大贡献。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目标,创新科技是大学的根本利益。一所 大学毕业生中杰出科技人才的多少体现了大学对社会的学术贡献水准。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

201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完整版)

201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完整版) 从中科院获悉,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按照惯例,最终增选院士名单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初步候选人中科院占大头 此前,院士增选首选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2013年的院士增选过程中,中科院公布了通信评审之前的391名有效候选人。 而今年,中科院方面没有公开公布有效候选人,而是直接公布了通信评审后的157名初步候选人。 按照规定,2015年最终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5位,这意味着目前初选名单中的157人中,有近三分之一将最终当选院士。 从最新公布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的单位看,并没有“官员院士”的影子,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中科院院士本身就更注重基础科学等方面,以往就没有“官员院士”。 此次入选的初步候选人中,中科院系统依然占大头,数量达36人,占所有候选人总数的近23%,其次入选人数较多的大学有北大、浙大、中科大等。 公布的157名初选候选人中,数学物理学部有23人,化学部2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地学部2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0人,技术科学部30人。 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43岁。 院士增选渠道只有两个 中科院称,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通信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 这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的院士增选工作。根据院士制度改革,院士遴选渠道缩紧,只有两个渠道,一是需要三个院士提名,二是通过科协学会等学术团体推荐。 院士推荐制度在改革后也有所改变,候选人的提名院士从两个变成了三个,本学部的院士则从三人变成两人,以便有更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纳入院士增选的范畴。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共分6个部,共有院士634名。其中,在京院士共有90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25人)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上海人。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7月8日生,福建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木法:数学家1946年8月22日生于福建惠安。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0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2年、1983年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曾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 陈难先:物理学家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式刚: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甘子钊:物理学家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柏灵:数学家1936年10月23日生于福建龙岩。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 黄祖洽: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于该校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姜伯驹:数学家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籍贯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973”项目“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 邝宇平:理论物理学家1932年11月9日生于北京,籍贯广东台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6月12日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2009.12.21) 中国科学院(683位) 数学物理学部 ·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崔尔杰·戴元本·丁伟岳·丁夏畦·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甘子钊·葛墨林·龚昌德·谷超豪·郭柏灵·郭尚平·郝柏林·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黄润乾·黄祖洽·霍裕平·姜伯驹·解思深·经福谦·邝宇平·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林群·刘应明·龙以明·陆启铿·陆埮·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彭实戈·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王鼎盛·王恩哥·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迅·王业宁·王元·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文俊·吴岳良·夏道行·冼鼎昌·谢家麟·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叶朝辉·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俞昌旋·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杰·张仁和·张淑仪·张伟平·张裕恒·张宗烨·章综·赵光达·赵忠贤·郑厚植·周光召·周恒·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庄逢甘·邹广田 化学部 ·白春礼·蔡启瑞·曹镛·查全性·柴之芳·陈冠荣·陈洪渊·陈家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茹玉·陈新滋·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段雪·费维扬·冯守华·高鸿·高松·郭景坤·郭慕孙·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宏纹·胡英·黄本立·黄春辉·黄量·黄乃正·黄维垣·黄宪·黄志镗·嵇汝运·计亮年·江龙·江明·江元生·蒋锡夔·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晓天·林国强·林励吾·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卢佩章·陆婉珍·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钱逸泰·任詠华·沙国河·申泮文·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宋礼成·苏锵·孙家钟·唐有祺·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万惠霖·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MADE BY KELVIN 【小木虫荣誉出品】二○○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0H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1H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994H 2 一、数学物理学部...........................................................................................................2 二、化学部.......................................................................................................................5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0 四、地学部.......................................................................................................................3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6 六、技术科学部...............................................................................................................8 七、外籍院士.. (11) 9H 第一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1002H 12 一、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3人).......................................................................12 二、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13 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14 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4人).........................................................................15 五、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 (16)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17 七、农业学部(61人).....................................................................................................18 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19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20 十、已故院士名单及简介(53人)............................................................................21 十一、全体外籍院士名单(35人) (25)

985大学名单

985大学名单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二期名单:(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extPage] 导读:“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其建设方式采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 具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学校是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属于“985工程”建设的学校中选择,整体不属于985工程,但是有部分学科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12所高校分别是(以学校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为准):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筹),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109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和1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科技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冶金排名第1,科技史第1,材料第2,矿业第3);机械、热能、控制等学科享有盛誉;力学、计算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电子信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 1.巢纪平 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 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 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 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 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科院院士名单(按产业分类)

中科院院士名单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943448309.html,/sourcedb_ad_cas/zw2/ysxx/qtysmd/ 产业分类: (一)汽车产业:沈志云,翟婉明, (二)电子信息产业:查全性,王越,张煦,王崇愚,程时杰,刘永坦,韩祯祥,朱中梁,张煦,李启虎,简水生,黄宏嘉,陈星弼,吴一戎,王阳元,王启明,李衍达,黄维,陈俊亮,杨学军,徐宗本,王占国,王圩,侯洵,郭光灿,王越,刘盛纲,侯朝焕, (三)云计算产业:梁栋材,陈国良,侯朝焕。夏培肃,杨芙清,张景中,保铮,李未,沈绪榜,张效祥,董韫美,陆汝钤,周国治,叶培建,包为民,林惠民,孙钟秀,梅宏,杨学军,怀进鹏,何积丰,张钹,过增元,张佑启,钟万勰,周巢尘,周兴铭, (四)低空产业(航空产业、直升机等):江龙,何国钟,严东生,包为民,陆元九,吴宏鑫,匡定波,陈桂林,李济生,任新民,高镇同,顾逸东,刘竹生,孙家栋,屠守锷,过增元,王希季,曹春晓,闵桂荣,邢球痕,颜鸣皋,余梦伦,吴承康,庄逢辰,谢光选,叶培建,朱森元,陈定昌,吴一戎,顾诵芬,胡海岩,申长雨,李天,于起峰,朱荻,赵淳生,陆元九,包为民 (五)高端装备产业:梁思礼,王大中,谢光选,陈星旦,王越,张嗣瀛,梁思礼,欧阳予,陈能宽,宋家树,刘宝镛,闵桂荣,郑哲敏,吴承康,周炳琨,薛永祺,夏建白,吴德馨,王育竹,王守觉,刘国治,梁思礼,陈桂林,郑有炓,姚建铨,许宁生,林尊琪,郑耀宗,匡定波,保铮,郑建华,吴宏鑫,秦国刚,金亚秋,陈星旦, (六)生物医药产业:白春礼,程镕时,黄志镗,卢佩章,陈凯先,陈新滋,黄量,段雪,陈茹玉,彭少逸,陈宜张,刘新垣,韩济生,士新,沈善炯,施教耐,苏国辉,鞠躬,庄文颖,陈可冀,饶子和,邓子新,沈自尹,王大成,张树政,张学敏,魏于全, (七)文化产业:齐康,陈学俊,潘家铮,杨槱,郑时龄,吴良镛,林为干,黄民强, (八)现代物流产业:许学彦, (九)现代金融产业: 不需要进行分类的版块: 数学物理学部、地学部这两个版块的名单不用管。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

附件4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 (部门推荐用) 本推荐书的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附件材料 被推荐人姓名: 专业: 工作单位: 推荐学部: 填表日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印制

附件材料目录 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 附件2:被推荐人中国国籍证明 附件3:论著目录 附件4: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 附件5:获奖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的复印件 附件6:10篇(册)以内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 说明 1、本附件材料由被推荐人所在单位或由被推荐人提供。被推荐人对附件材料的真实性向推荐单位负责,并提交确认函。 2、附件材料的附件1用“院士增选录入系统”填写,附件2至附件6不使用“院士增选录入系统”,请按相关要求填写或提供复印件。全部附件材料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如10篇(册)代表性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不便装订,可以另附。 3、本附件材料内容不得涉密。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不得报送绝密级材料。

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1.个人信息 2.主要学历(六项以内) 3.主要学术经历(十项以内)

4.重要学术任(兼)职(六项以内),指在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 5.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限10篇(册) 以内。在每篇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后说明被 推荐人所起的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如,提出什么学术思想,是否执 笔人,研究工作的参与程度和主要贡献。按以下顺序填写: 论文:作者(按原排序),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 著作:作者(按原排序),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出版地; 研究技术报告(未公开发表的重要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完成年份; 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报告年份,会议

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2009年12月7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最新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7成拥有博士头衔,“海归博士”占3成;清华大学包揽新科院士毕业校友、在职教师两项第一;新科院士更加“年轻化”,“50后”成中坚,“60后”崭露头角;新科院士江苏河南出生最多,青海宁夏仍未实现“零突破”。报告建议院士增选不宜设定年龄和性别限制,关键应看科学贡献和学术声誉。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代表着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是引领社会公众勇往直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精神动力。 随着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的揭晓,围绕院士的话题也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赵德国总编介绍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在多年对中国两院院士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1955-2009年我国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院校和申报单位等情况展开最新调查与统计,据此发布最新《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两院增选人数均超上届,工程院大幅反弹 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新增院士83人,两院院士增选人数均超上届。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35人,比上届院士增选略有增加;其中,化学学部增选人数最多,有8人;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有48人,增选人数与上届相比大幅反弹,比2007年增加了15人;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和农业学部增选人数最多,各有7人。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有1938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41人,分布在6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831人,分布在9个学部。两院院士中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荣誉者有34人。 科学院女院士比例创新高,工程院无女科学家入选 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5名女院士,占新科院士总数的14.29%,增选比例创新高。至此,中国科学院有女院士56人,占院士总数的4.91%。200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院士中无女性科学家。 女院士占5.06%国内偏低,国外相比高于美欧 在我国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有98人,仅占5.06%,比例较低,与我国庞大的女科学研究人员群体形成鲜明反差。其中中国科学院有女院士56人,占总数的4.91%;历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除1957年、2003年和2007年外,均有女性入选,女

两院院士相关信息

院士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序 地区合计机械信息化工能源土木环境农业医药工管号 1 北京31 2 38 54 42 44 38 18 22 48 8 2 上海66 14 6 6 3 10 3 24 3 江苏4 4 4 8 6 4 6 4 7 5 4 湖北30 4 2 3 3 12 5 1 5 黑龙江29 6 4 1 6 7 3 1 1 6 陕西29 11 5 3 2 2 1 2 2 1 7 四川28 7 8 5 6 2 8 辽宁23 5 4 7 2 1 1 2 1 9 湖南20 5 1 4 3 2 3 2 10 山东18 2 1 1 4 8 2 11 天津16 1 1 2 2 3 1 6 12 浙江16 2 2 1 2 2 2 1 3 1 13 广东15 1 1 4 4 1 1 3 14 河南8 1 1 2 3 1 15 重庆8 1 1 2 1 1 2 16 河北7 2 1 2 1 1 17 香港 6 1 2 1 2 18 安徽 5 2 3 19 甘肃 5 1 1 1 1 1 20 云南 4 1 2 1 21 新疆 4 1 1 2 22 吉林 3 1 2 23 江西 3 1 1 1 24 山西 2 2 25 福建 2 1 1 26 台湾 2 2 27 内蒙 1 1 28 广西 1 1 29 贵州 1 1 30 西藏 1 1 31 青海 1 1 32 宁夏 1 1 总计711 103 105 92 95 96 36 64 107 13 注:工程管理学部的跨学部院士统计在原学部。

全体院士名单(711人)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3人) 丁衡高于本水马伟明尹泽勇王永志王玉明王兴治 王浚王哲荣乐嘉陵冯培德卢秉恒石屏艾兴 龙乐豪关杰关桥刘人怀刘大响刘友梅刘兴洲刘怡昕孙敬良朱英浩朱能鸿朵英贤阮雪榆何友声吴有生宋文骢张立同(女)张金麟张贵田张彦仲张炳炎张福泽李钊李明李鸿志李培根李椿萱李鹤林杜善义杨士莪杨凤田汪顺亭汪槱生沈志云沈闻孙苏哲子闵桂荣陆元九陈一坚陈士橹陈予恕陈福田陈懋章周济周勤之孟执中林尚扬林宗虎范本尧柳百成胡正寰赵煦钟志华钟掘(女)钟群鹏饶芳权唐任远徐玉如徐志磊徐滨士徐德民涂铭旌郭孔辉郭重庆钱学森钱清泉顾国彪顾诵芬高伯龙高金吉曾广商温俊峰谢友柏屠善澄屠基达崔国良戚发轫梁晋才黄文虎黄旭华黄先祥黄崇祺黄瑞松路甬祥 管德臧克茂谭建荣潘健生潘镜芙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5人) 马远良方家熊方滨兴毛二可牛憨笨王越王子才王大珩王小谟王天然王任享韦钰(女)卢锡城叶声华叶尚福叶铭汉刘玠刘永坦刘尚合刘韵洁孙玉 孙优贤孙忠良孙家广庄松林朱高峰许居衍许祖彦邬江兴邬贺铨何新贵何德全吴佑寿吴祖垲吴澄 宋健张乃通张光义张尧学张直中张明高张钟华张锡祥张履谦李三立李乐民李幼平李同保李伯虎李国杰李德仁李德毅杨士中汪成为沈昌祥苏君红陆建勋陈左宁(女)陈良惠陈俊亮陈敬熊陈鲸周立伟周仲义周寿桓周炯槃林永年林祥棣罗沛霖范滇元郑南宁金怡濂金国藩俞大光姚骏恩姜文汉姜景山宫先仪封锡盛胡光镇胡启恒(女)贲德赵伊君赵梓森 钟山倪光南凌永顺徐元森徐扬生柴天佑郭桂蓉 高洁童志鹏梁骏吾黄培康龚知本龚惠兴蔡吉人蔡鹤皋潘云鹤潘君骅薛鸣球戴浩魏子卿魏正耀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

浙大两院院士

浙江大学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 【唐孝威】唐孝威(1931.10 ─)江苏无锡人。 核物理与实验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2001年起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子元】陈子元(1924.10 ─) 浙江鄞县人。 核农学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1953年起先后在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任教;1983─1989年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沈家骢(1931.10 ─) 浙江绍兴人。 高分子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1952年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楚南】 曹楚南(1930.8 ─) 江苏常熟人。 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1994年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阙端麟】阙端麟(1928.5 ─) 福建福州人。 半导体材料专家。浙江大学教授。1953年起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无线电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路甬祥】路甬祥(1942.4 ─) 浙江慈溪人。 液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教授。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后至1979年在浙江大学任教;1981─1995年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任教;1988─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之荃】沈之荃(1931.5 ─) 上海人。 高分子化学家。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祯祥】 韩祯祥(1930.4 ─) 浙江萧山人。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1951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毕业;1951年起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84─1988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世浙】徐世浙(1936.10 —) 浙江台州人。 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1999年起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 【朱位秋】朱位秋(1938.9─)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

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2005年增选的院士中有一个现象比较引人注目: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比如,贺林与邓子新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研究中心,陈晓亚与赵国屏现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北京大学的方精云与童坦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与常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2005年第一次参加了院士增选评审。他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院士评选过程中的“平衡法则”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实力,就会被选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005年有两名新院士都曾参与过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而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走出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衰老”的花甲老人 在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童坦君也是12名新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 人为什么衰老?有关人类衰老的机理极其复杂,其学说

中科院院士介绍

林秉南,中科院院士,是水力学,和流动力学的专家。 林秉南院士是一中六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学长了,是1937届的高中毕业生。 高中毕业后,留学美国十载,专攻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是这一方面大师级的权威。 1956年回来报效祖国,致力于开辟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他在明渠不恒定流,高坝水力学和泥沙运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不少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林秉南历任中国水力水电科学院水力学所长、院长和荣誉院长。是三峡工程可能性论证泥沙组组长。 林秉南在国际享有崇高声誉,受聘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并且是国际水利研究会亚太地区分会主席。

梁栋材,中科院院士,生物物理学专家。 梁栋材,1946年入读市一中初一,1949年入读高一,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55年大学毕业,而且是化学系的尖子。 他学习并精通两门外语;1955年-56年,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1963年-64年,在上海外语学院学习英语。 他主要有两次出国进修和交流:1957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杨研究当研究员,并考取了副博士学位,另一次是在1965年-67年,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1960年,它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任助理研究员,这时期,他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测定了一批有机物的晶体结构;会同协作单位一道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计算程序库;60年代末,作为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这使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改革开放后,梁栋材迎来了科研的春天,在1978年,他又重新回到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直至到所长。这期间,科研的条件大大改善,他研究的成果也是前所未有的丰硕:80年他亲自主持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小组,攻关克难,众多项目的研究成果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他又开始组织对藻类捕光蛋白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和一等奖等等的多个奖项,他在国内外的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科学论文达100多篇。学术专著有《X射线晶体学基础》等。 1980年梁栋材被选为中科院院士,85年被选为第三届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1992年连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建国以来我国两院院士都来自哪些省份(籍贯分布)

建国以来我国两院院士都来自哪些省份(籍贯分布) 201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那个排行榜纷纷出笼,但放眼历史,情况又是怎样呢?人们印象中,江浙地区(主要是太湖之滨)过去盛产状元,现在也高产院士,但若问江浙地区究竟出了多少院士,谁又能说个大概呢?除了江浙地区,还有哪些省份院士出的多呢?那几个人口大省兼高考大省,是否也是院士大省?北京人和上海人里面,院士又是多是少呢? 中国的院士称号,可上溯到国民党政府1948年选出的首批81名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史哲经社法数理化生工建农这些学科都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选出第一批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来又增选了几次,但人数不多。到1994年成立中国工程院时,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科院院士,并有30多名中科院院士参与中国工程院的创建,成为双院士。后来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并且不再增选双院士。2015年,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1名,院士总人数为777名;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0人,总数达到852人。院士是终身制,但年满80岁就自动成为资深院士,同时失去院士增选的投票权。

关于院士们的籍贯分布在那些省份,多年前就有报刊统计并发表过,最近青塔又作了最新统计。这次统计的区间为1955年到2015年这60年来当选的两院院士,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选出的所有院士,其中包括了外籍华裔院士(非华裔的不做统计),双院士的情况只统计一次。 从青塔统计结果看,籍贯为江苏的院士人数高达450人,籍贯为浙江的院士人数也高达375人,远远超出其他省份。此外,广东籍的院士有145人,山东籍143人,福建籍139人,湖南籍131人,安徽籍111人。百人以上的就是上述7个省份。 若只看2015年新当选的131名院士,则江苏籍的新院士高达22人,浙江籍的有11人,湖南籍的有13人,山东籍的有10人,这四省共有56人,占到总数的43%。 江浙粤鲁闽这五省,都是东南沿海富庶之地,院士众多应是意料中事。而湖南安徽经济历来并不发达,为啥也有那么多的院士呢?我想应与湘军、淮军的崛起有着很大关系,自曾李“中兴”以来,湘淮之人一直以天下为己任,科技救国、科技强国也是他们的主流思想。湖南的杰出人才主要集中在长沙及周边,安徽的杰出人才主要集中在合肥至安庆一带。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 孙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孙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包括已故院士) 1 数学物理学部(191) 艾国祥白以龙蔡诗东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功陈建生 陈景润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陈希孺程开甲程民德崔尔杰 戴传曾戴元本邓稼先丁大钊丁伟岳丁夏畦段学复范海福 方成方守贤冯端冯康甘子钊葛墨林葛庭燧龚昌德 谷超豪关肇直管惟炎郭柏灵郭尚平郭永怀郭仲衡郝柏林 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宁胡和生胡济民 胡仁宇胡世华华罗庚黄昆黄润乾黄胜年黄祖洽霍裕平 江泽涵姜伯驹解思深金建中经福谦柯召邝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国平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荫远李正武廖山涛林群林同骥刘应明卢鹤绂陆埮 陆启铿陆学善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潘承洞 彭桓武彭实戈蒲富恪钱临照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 饶毓泰沈元沈文庆沈学础施汝为石钟慈苏步青苏定强 苏肇冰孙义燧谈镐生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 万哲先汪承灏汪德昭王迅王元王承书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湘浩王业宁王竹溪王梓坤 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杭生吴式枢吴文俊吴有训席泽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健谢家麟谢希德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 许宝騄严济慈严加安严志达杨乐杨澄中杨福家杨

杨立铭杨应昌叶朝辉叶企孙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 余瑞璜詹文龙张杰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 张仁和张淑仪张文裕张钰哲张裕恒张宗燧张宗烨章综 赵光达赵忠贤赵忠尧郑厚植周恒周光召周培源周同庆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朱洪元庄逢甘邹广田2 化学部(175) 白春礼蔡镏生蔡启瑞曹镛曹本熹查全性陈懿陈冠荣 陈洪渊陈家镛陈鉴远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荣悌陈茹玉 陈新滋陈耀祖程津培程镕时戴安邦戴立信邓从豪邓景发 方肇伦费维扬冯守华冯新德傅鹰高鸿高济宇高世扬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顾翼东郭景坤郭慕孙郭燮贤何炳林 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侯祥麟侯虞钧胡英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