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中东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题

八中东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题

八中东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题第I卷(选择题)

1.“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是西周以来关于继承制度的规定。但到满清时,皇位继承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B.分封制的彻底瓦解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清朝放弃了王位世袭制

2.平遥古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3.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一个的“世界”不包括()

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4.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下列哪些属于皇帝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而采取的措施()

①汉武帝设中朝②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③元朝设中书省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

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7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 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9.“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政务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10.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的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则材料反映了()

A.三十僭主遵从民主制原则B.雅典的民主程序徒具形式C.苏格拉底案判决结果合法 D.陪审团遵从了僭主的意见11.史学界和法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比如:《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习惯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B.《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近现代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C.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D.罗马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帝国封建君主的统治

12.罗马国家在政治上经历了王政、共和、帝政专权和帝政分权四个时期,在经济上经历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庄园经济三个阶段,但并没有使罗马法在现实的生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和无所适从。这说明罗马法()

A.以自然法为指导原则 B.是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C.兼具实用和民主特征 D.保持着渐进性地发展

13.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个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睦邻外交——中美建交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1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B.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5.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人增加到88.8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口占了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议会改革()

A.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 B.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C.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D.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16.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下列国家国庆日的确定的时间顺序是()

A.法国、德国、美国、中国 B美国、法国、中国、德国C.法国、美国、德国、中国 D.法国、美国、中国、德国1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美国“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

①确立联邦体制②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

③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④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19.《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族制度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法律中与之最接近的是()

A.《权利法案》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1.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2.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23.巴黎公社自动地取消了供市政府使用的豪华马车;担任公社军事委员等重要职务的瓦尔兰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他们还不允许自己的家属享受每人2法郎的公共伙食费用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而提倡节俭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C.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2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份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

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25

26.在论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马克思说:“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倒起了警醒作用。”学者茅海建也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不能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坚船利炮促使部分国人“开眼看世界” B.“师夷长技”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洪仁玕提出了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D.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2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

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

28.1945

年10月,刚刚更名的《台湾新生报》发表社论:“回忆五十年的往事,像一场噩梦。一旦醒来,说兴奋不是,说安慰也不是。应清算的历史被清算了,我们只觉得幸福与感谢……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

对该社论理解正确的是()

A.“五十年前的往事”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噩梦”始于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

C.“五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直不断上升 D.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台湾获得新生的原因

29.观察右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30.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民族矛盾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31.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32.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 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

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33.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

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34.阅读下列图表。该图表可能反映的是()

A.南京政府官员的构成 B.中共党员的人数与成分C.民族资本家及其出身 D.经济危机中的失业人员

35.邓小平曾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

A.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中共领导人失顾全大局唯真唯实 D.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

36.“共产党人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答应拥护孙的三民主义,不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放弃用苏维埃的运动方式斗争地主,使它的地方政权民主化,并把他们的部队置于国民党的统一指挥之下。”材料所述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7.台湾《联合报》报道,台“国防部”公布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主题的2015年“勇士国魂”

月历。有别以往,这份月历将八路军左权列“国军”抗战牺牲将领名单内,引起关注。抗日战

争中八路军的编制反映了()

A.民族危难关头国共团结御侮 B.人民军队取得合法地位

C.国民党乘机取消共产党部队番号 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8.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纪念讲话,认为“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竞的事业!”国民党当时正在进行的

“未竟的事业”是指()

A.反对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 B.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C.打倒军阀实现耕者有其田 D.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

39.表1的数据最能说明()

表1: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的攻防数据表

A.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 B.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

4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A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 .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42

A C .在台儿庄战役中拼死守卫阵地被日军击伤 D .为掩护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主力撤退受伤 43.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

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

A .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 .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 .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 .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44.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

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

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45.《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提到:“由于在安全上依赖它强大的盟国,日本在政治上受到了掣肘。那

个强大的盟国恰恰是全球安全的主要维护者又是日本在经济上的主要对手。”下列能够支持该观点的有( )

①二战结束后,日本采取低姿态,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②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美之间贸易摩擦比较频繁

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④冷战结束后,日本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6.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中国对世界

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 .日本极力提升政治诉求大国地位

C .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

D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47.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

该是( )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 .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 .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48.1945年10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

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9.以下《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反映了1949—2008年中国出现三次建交高潮,其中第二个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B .《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C .中国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D .中国重返联合国

50.下图为1972年2月6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

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②当时中美已经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尼克松访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尼克松访华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

石集团占据。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B .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

C .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

D .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趋势

52.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美国等国家提出的

“双重代表权”的提案破产。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国际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 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C .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结束

D .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 53.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

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 .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C .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 .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54.2015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会议的主题是规划组织未来发展,就本

组织发展重大问题及地区重要问题协调立场。这体现了我国( )

A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开展和平外交,消除国家间的冲突

D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大外交活动

55. (26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政

治民主化、法治化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渐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

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从1976年到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曾关门18次,最短的1天,最长的21天。2013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及

其民主党同僚控制的参议院与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众议院,在医改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参议院多次否决众议院通过的限制奥巴马医改方案的预算案,致使政府因预算“难产”而关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此次关门至少已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240亿美元。 ——摘自央视网新闻频道“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专题新闻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

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四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民族、民权、民生方面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

革命事业?(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56.(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4分)

57.(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7分)

58.(12分)20世纪,随着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美国多次发动局部战争,特别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利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图一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过程。(4分)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图二所处历史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怎样才能构建世界和平与安全?(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可知西周继承制度完全依照宗法制来实施,贯彻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而皇位继承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反映了清朝皇位继承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宗法制的影响有所削弱,故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故B.C.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可知要求是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不是自然环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强调家族观念,不是与天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没有体现迁徙问题,也不能体现安土重迁的观念,故C 项错误;“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我国自战国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故A的说法是错误的。

4.【答案】A 【解析】秦朝通过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加强对周边控制,选择A项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皇帝采取削弱分割相权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成为新的中央决策机构,削弱三公的地位,故①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军权、财政权,故②正确;元朝中书省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故③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内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的定义,A项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A项错误;B项也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从唐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监察谏议制度开始于秦朝,由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A项错误;两条老规矩不能说明宋代已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故B项错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横征暴敛,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作为常设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对官员行使权力起到了约束作用,故D项正确。8.【答案】D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

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洪武皇帝(明太祖)”“处理国家大事”“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以看出这些官员是内阁大学士,其职责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具有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的职能,选择A项符合题意。10.【答案】C 【解析】三十僭主不是民主制的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知雅典民主不是徒具形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和正确,最终导致了权力被滥用,但是审判结果却合理,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知陪审团不是遵从了僭主的意见,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不能反映万民法出现的背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中所举示例,蕴含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符合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浪漫主义和生而平等,故C项错误;罗马帝国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而不是封建制,其次维护君主统治不能表明它可以影响后世,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与罗马法的自然法精神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斗争和妥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实用和民主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中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政治上的四个时期、经济上的三个阶段,保持着渐进性地发展,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条件限定型选择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表述为“总—分—分”格式,即“后者”一定从属于“前者”,欧元是西欧一体化的经济体现,而西欧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体现,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顺序颠倒,故B项错误;中美建交在20世纪70年代,睦邻外交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顺序颠倒,故C项错误;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是并列关系,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故D项错误,选择D。

15.【答案】C 【解析】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扩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有选举权的人口占了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说明了民主范围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结束了不平等选举制度,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美国国庆日即独立日(独立纪念日)是每年7月4日,以纪念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1880年6月,法国议会正式通过法令,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日期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中国成立是1949年10月1日;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合并,德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成立,德国的国庆节也就是德国的统一日即10月3日,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联邦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中“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不符,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中“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的信息可知,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故②正确;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各有分工,能说明淡化“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故③正确;黑人奴隶制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但不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结构中体现制约与平衡,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故A项正确;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一经任命任职终身,故B项错误;美国立法权在国会,故C项错误;总统与国会之间相互制约平衡,故D 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了地方分权的危害,故A项错误;“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说明,美国早已经独立了,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了地方分权的危害,说明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20.【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反映出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共和制、总统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可知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联邦议会的立法权,而是强调其与西方上院的不同,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不是议会,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可以看出联邦议会对皇帝的制约,但不能说明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

责,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可以看出德国具备资产阶级民主制衡的原则,故D项正确。

22.【答案】D 【解析】圣西门代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攻占冬宫代表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表述不全面,故A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概括第一幅图,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只能说明第三幅图,故C项错误;从四幅图的线索看,连贯起来正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实践,故D 项正确。

23.【答案】B 【解析】由材料无法推断巴黎公社提倡节俭的原因,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倡导节俭,限制公务人员的经济特权,体现了公仆意识,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公共食堂管理规范,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C项错误;这些规定避免特权现象的出现,与平均主义原则无关,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应该是人民获得土地和退出一战获得和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但战时共产主政策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心声,故B项错误,C项正确;依据材料“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由此可见此时的罗曼诺夫王朝已被推翻,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26.【答案】B

2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这句话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反对地主阶级通过收租剥削农民,从而体现出了反封建精神,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是绝对平均主义,以及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真正实施,而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这两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作者的言论表现出了对太平天国的畏惧,但并未体现出作者对清政府的不满,故C项错误;题干中作者的言论是对当时天平天国土地政策的描述,因而能如实反映当时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

28.【答案】D 【解析】五十年前的往事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A项错误;噩梦应该是始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故B项错误;五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不是一直不断上升的,比如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日本被迫归还台湾,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故D项正确。2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晚期以及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以判断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正确;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是在《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C项错误;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主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清政府为外国侵略者“昭涤垢雪”,体现出了其从仇视外国侵略者到开始讨好外国侵略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31.【答案】C 【解析】《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中反帝评价,故B 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32.【答案】C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及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反帝反封建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这句话可知五四运动与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33.【答案】B 【解析】“党内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故A项错误;中共当时十分弱小,而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采取党内合作能够更好的使中共成长起来,为中共培养更多的组织内的人才,也能够更好的去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党内合作”方式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故B项正确;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体现革命性,故C项错误;“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以成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以国民党组织的名义展开工作,不是合并,故D项错误。

34.【答案】B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是资产阶级组建的政府,其人员构成主要是资产阶级,不符合题干中表格的信息,故A项错误;1927年下半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量捕杀中共党员,因而造成这一时期人员的骤减,在1927年的时候中共主要活动于城市之中,所以其构成人员多数是工人,而到1928年的时候由于工作中心开始向农村转移,所以其构成人员多数是农民,符合题干中表格的信息,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家主要来源于旧官僚、买办、地主和商人阶层,不符合题干中的图表信息,故C项错误;1927—1928年中国并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35.【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并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故A 项错误;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以后,而材料强调的是遵义会议以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可知毛泽东虽然什么领导职务也没担任但依然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毛泽东的重要贡献,故D项错误。

36.【答案】C 【解析】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在广州,不在南京,并且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才反对国民党统治,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是武装对抗,不符合材料“共产党人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答应拥护孙的三民主义,不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放弃用苏维埃的运动方式斗争地主”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共产党人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答应拥护孙的三民主义,不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放弃用苏维埃的运动方式斗争地主……并把他们的部队置于国民党的统一指挥之下”说明国共实现合作,这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是武装对抗,不符合材料“共产党人满足南京方面的要求,答应拥护孙的三民主义,不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放弃用苏维埃的运动方式斗争地主”信息,故D项错误。

37.【答案】A 【解析】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故A项正确;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故B项错误;这是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时国共两党的共同选择,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的观点理解为“乘机取消”,故C项错误;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错误。

3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北伐的精神”和“辛亥革命未竞的事业”是指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继续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已经恢复了中华的民族主

义,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

39.【答案】D 【解析】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是淞沪会战,故A项错误;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从材料中的“进攻比率”和“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可以得出当时中日双方呈现僵持局面,中国的持久战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

40.【答案】B 【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故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41.【答案】C

42.【答案】C 【解析】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2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1938年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不存在追剿红军,故B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至5月,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正确;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3.【答案】D 【解析】图一没有体现美国要控制西欧的真实目的,故A项错误;图二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虽然出于各自宣传目的,但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只有将两幅图片综合起来才能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故D项正确。

4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法德和解的原因,而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这是作用,故A项错误;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是法德结盟的目的,故B项错误;法德和解虽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但材料并没有体现这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由于美苏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威胁,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也推动了法德两国走向和解,故D项正确。

45.【答案】D 【解析】日本采取低姿态,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符合题干中“日本在安全上依赖它强大的盟国”

的观点,故①正确;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美之间贸易摩擦比较频繁符合题干中“是日本在经济上的主要对手。”的观点,故②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符合题干中“是日本在经济上的主要对手。”的观点,故③正确;日本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与题干观点无关,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46.【答案】C 【解析】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中日关系对于世界局势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说明当今格局多极化关系,故C项正确;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D项错误。

47.【答案】C 【解析】三幅图片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主题应该是三者的综合,不能仅指一个方面,C项最恰当。

4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则”都是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为参政党的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

一国两制是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与材料依稀相符,故D项正确。

49.【答案】A 【解析】从《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中可知,中国第二个建交高潮出现在1972年,这与1972年《中美联

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故A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8年中国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0.【答案】C 【解析】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由对抗走向对话,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故①正确;当时中美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故②错误;尼克松访华主动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③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1.【答案】D 【解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霸主地位并没有丧失,故A项错误;20世界60、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没有急剧上升,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破了美国的阻挠,体现出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政治民主化增强,故D项正确。

52.【答案】B 【解析】当时世界国际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的结果,故B项正确;中美两国仍然处在敌对状况,故C项错误;中国仍然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故D项错误。

53.【答案】D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主张“结伴而不结盟”,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冷战和反恐无关,故B.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54.【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故A项错误;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消除国家间的冲突,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

55.【答案】(1)认识: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混为一谈。(2分)

成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善;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③思想:对西方民主的认知肤浅。(6分)

(2)原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国会参、众两院同样实行分权,可否决对方通

过的法案;美国实行两党制,政治生活受两党利益争夺的影响。(6分)

(3)民族: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

民权: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生: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完成三大改造(6分)

(4)举措: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82年确立了“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步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扩大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或村民民主自治,海选等);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可以看出其将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混为一谈;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清末民初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考虑。

(2)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会影响政府关门,根据材料二“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民主党同僚控制的参议院

与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众议院”可以看出另外原因是国会内部参众两议院之间的分权和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分权。

(3)根据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方面归纳取得的民族和民权成就,从经济建设方面归纳取得的民生成

就。

(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成就,比如从从法治方面来讲主要是

1982年修订宪法和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主要围绕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几个角度考虑。

56.【答案】(1)特点:自身贫弱外援不足;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8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①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有国民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

②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

③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多表现为游击战、运动战;

④抗战效果不同: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

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8分)

(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

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可知其特点为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战场;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可知其特点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可知其特点为在战争过程中中国自身贫弱,外援不足;根据材料二中“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可知其特点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敌后游击战场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起关键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政党、抗战方针、方式、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对于怎样正确评价国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需要以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的评价态度分析作答。57.【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8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0分)

(3)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7分)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上进行比较。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可以得出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根据材料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

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可以归纳为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根据材料二“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可以归纳为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第二小问影响,从物质上、精神上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

要组成部分。

58.【答案】(1)过程: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对手,矛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4分)

(2)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西欧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任答2点得2分)

(3)主张:加强合作与对话,反对对抗;客观公正对待冲突双方,彼此理解对方诉求;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发挥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是《北约与华约的对立》,反映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联系所学知识,过程包括四步:盟友变成对手,美国发动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两极格局形成。每点1分。

(2)根据材料一的图二,“独联体”是解题的突破口,当时两极格局瓦解,具体表现在: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

体和欧洲联合。任答2点即可。

(3)此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分值是6分,必须答至少3个点,可从加强合作、反对霸权主义、

发挥联合国作用等角度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