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习性及返青率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658.31 KB
- 文档页数:5
小麦种植技术---冬小麦的水分管理小麦种植技术---冬小麦的水分管理发表于 2008-10-20 8:36:45•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研究,每生产1千克小麦约需1000~1200千克水,其中有30%~40%是由地面蒸发掉的。
在小麦生长期间,降水量大约只有需水量的1/4左右。
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水,以及采取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验表明,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耗水情况有如下特点: 1.播种后至拔节前,植株小,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40%,每亩日平均耗水量为0.4立方米左右。
2.拔节到抽穗,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
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25%,每亩日耗水量为2.2~3.4立方米。
此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如果缺水会严重减产。
3.抽穗到成熟,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42%,日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
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日耗水量约4立方米。
由此可见,小麦除播种时要求足墒下种外,在苗期和拔节前期耗水量较少,拔节后到抽穗前耗水量最多,其中挑旗期对水分反应最敏感,称为需水“临界期”;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有人称之为“第二临界期”;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又有所降低。
因此,尽量大的满足小麦需水临界期的水分供应,对夺取小麦丰收时十分重要的。
此外,尽管小麦拔节以前耗水量较少,但此期的水分供应对实现苗全、苗匀、苗壮和盘根、分蘖,搭好丰产架子至关重要,农谚:“麦收八、十、三(农历月)场雨”,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小麦生产经验的客观总结。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适宜的土壤含水量:(1)出苗至分蘖期:土壤含水量=80%左右。
(2)越冬期:土壤含水量=55%~80%。
(3)返青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70%~80%。
(4)孕穗到开花期:土壤含水量=80%左右。
(5)灌浆期:土壤含水量=60%以上。
冬麦返青总结引言冬麦是我国种植面积广泛、产量较高的冬季作物之一,具有生育期短、矮化性好等特点,很受到农民的欢迎。
冬麦返青期是冬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冬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
通过对本次冬麦返青期的观察和总结,我对冬麦的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主要总结了本次冬麦返青期的表现和管理经验,旨在为农民提供参考。
一、返青期观察1. 生长速度在本次观察中,我注意到冬麦在返青期表现出了较快的生长速度。
从冬麦的出苗到返青大致需要7-10天的时间,生长速度较快,说明冬麦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
此外,冬麦的叶片生长呈现出从内部到外部逐渐展开的趋势,整体上看,冬麦的生长状态良好。
2. 叶色变化冬麦返青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叶色的变化。
在返青期初期,冬麦的叶片呈现出浅黄色,逐渐转变为深绿色。
这是因为冬麦在返青期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养分,从而使叶片变绿。
通过观察叶色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冬麦的养分状况和生长状态。
3. 温度和湿度对返青期的影响本次观察中,我还注意到温度和湿度对返青期的影响。
返青期是冬季,气温较低,尤其是晚上气温更低。
这对冬麦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湿度对冬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过干或过湿的环境都会影响冬麦的返青效果。
因此,在管理冬麦时,要注意合理调控温度和湿度,为冬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冬麦返青期管理经验1. 土壤准备在冬麦返青期前,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杂草清除,保持冬麦周围的环境整洁。
其次,要进行土壤松土,以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此外,还要适时施肥,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2. 合理灌溉冬麦返青期是冬季,降雨较少,因此要进行合理的灌溉,确保冬麦的水分供应。
但要注意避免过量灌溉,以免造成浸润不良和根系缺氧。
3. 防治病虫害冬麦返青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如喷洒农药、黄板诱虫等。
4. 适时修剪冬麦返青期适时进行修剪,可以促进冬麦的分枝,增加光合面积,从而提高产量。
冬灌小麦掌握三要素小麦冬灌最佳时间及注意事项-种植技术冬灌就是冬季的时候往田地里灌水,使土壤提高储水量,防止来年春季干旱。
这种方法常用于我国北方冬小麦种植,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要想冬灌效果好,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土壤水分、温度和苗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冬灌小麦掌握三要素小麦冬灌最佳时间及注意事项。
土壤水分:从土壤水分方面考虑,如果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就要冬灌;如果高于70%时,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但要加强松土、保墒措施,提高地温,促使小麦根系下扎,以培育壮苗。
温度:冬灌的适宜温度要求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
冬灌过早,气温尚高,蒸发量大,起不到灌水、增墒的作用,同时还会引起麦苗徒长,不抗冻;冬灌过晚,气温偏低,土壤冻结,水分不能下渗,常发生凌台,会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
冬灌后,寒流来到,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冬灌的要比未冬灌的地温高,对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大有好处。
苗情:冬灌时的苗情也是考虑是否进行冬灌的重要条件。
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
弱苗(尤其是晚播麦、单根独苗)也不宜冬灌,以防止出现淤苗、受冻害麦苗,甚至死苗。
对这类弱苗,可把冬水改为返青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使麦苗由弱转壮。
注意,冬灌水量不可过大,以免地面积水,遇低温而形成冰壳,致使植株地上部受冻,根系窒息,分蘖死亡而减产。
冬灌后,必须适时耧划松土,避免因土壤板结,发生龟裂危害,还可提高地温,有利于促苗生长。
晚播麦尤其要注意。
什么样的麦田要冬灌?小麦是否需要冬灌,一要看墒情,凡冬前田间持水量低于80%且有水浇条件的麦田,都应进行冬灌;二要看苗情,单株分蘖在1.5—2个以上的麦田,冬灌比较适宜,一般弱苗特别是晚播的单根独苗,最好不要冬灌,否则容易发生冻害。
小麦冬灌的最佳时间:小麦冬灌的适宜时间,一般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7—8℃时开始,到5℃左右时结束。
冬灌的顺序,一般是先灌渗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后灌渗水性强的沙土地;先灌底墒不足或表墒较差的二、三类麦田,后灌墒情较好的、播种较早并有旺长趋势的麦田。
项城市冬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影响分析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需要充足的水分支持。
因此,了解冬小麦的需水量时空分布以及其受气候影响的情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冬小麦种植管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项城市冬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影响进行分析。
时空分布1. 季节性分配冬小麦是一种典型的冬季作物,其需水量在不同季节的分配不同。
在生长前期,即生育初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小,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可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进入生长中后期,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增大,由于夏秋季降水量较少,因此需要增加灌溉量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在寒冬季节,旱情会对冬小麦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冬小麦在春、秋季节耗水较少,寒冬季节需要增加水分供给。
2. 空间分布项城市位于中国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域水资源短缺。
冬小麦种植集中在沿黄河农业带周边地区,特别是沿黄河干流两岸地区。
在项城市,冬小麦种植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小麦种植区面积为50.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6.5%。
不同区域冬小麦的需水量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冬小麦种植区域距离黄河干流和附属支流的距离较近,灌溉水源相对更为丰富,需水量可通过灌溉来满足。
如果距离黄河远离,作物的水分需求就需要依靠自然降水来满足。
气候影响气候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生理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气温是影响冬小麦生长的最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在生育初期,适宜的气温有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有利于小麦的有机物质积累,促进生长。
而在生长后期,当气温过高,水分的蒸发速度会加快,导致土壤干旱,影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其次,降水量对小麦的生长风险具有关键作用。
在从 11月到来年 5月的生长季节内,小麦生长需要相对丰富的水分,如果降水量不足,冬小麦的生长期便会大大缩短,影响冬小麦的产量。
最后,灌溉水源的变化也会影响冬小麦的生长。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引言: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国内农村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冬小麦在春季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水分是关键的生长因素之一。
在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正文:1. 春季不同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春季不同时期的灌水对冬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于刚进入春季的冬小麦来说,适当的灌水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水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产量。
特别是对于早春出苗的冬小麦来说,灌水能够帮助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根系的发育,为后期的产量打下基础。
若在春季晚期进行过多或不适当的灌水,可能会对冬小麦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冬小麦在靠近成熟期的时候,对水分需求会逐渐减少,若此时过多地灌水,可能会导致其根系过旺盛,而影响籽粒的灌浆和质量,进而降低产量。
2.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的最佳时机根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可以确定春季不同时期的最佳灌水时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一般而言,春季初期(3月初)是冬小麦正处于生长迅速阶段时,此时适当的灌水可以促进其生长速度,提高产量。
而到了春季后期(4月底至5月初)时,冬小麦即将接近成熟期,若不适时灌水可能会影响产量。
综合分析,冬小麦在春季初期需要适当的灌水,以促进生长发育;而在春季后期,冬小麦水分需求减少,因此不需要过多的灌水。
3. 提高冬小麦产量的灌水技术在春季不同时期使用合适的灌水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具体建议如下:(1)春季初期灌水:在冬小麦进入春季初期时,应合理调控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以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确定每次灌水的时间和水量,使土壤保持适度湿润状态。
(2)春季后期灌水:在冬小麦进入春季后期时,应适时停止灌水,以避免过度灌水导致产量下降。
(3)合理施肥:灌水时结合适度的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冬小麦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其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冬小麦的生长环境冬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种植和生产。
为了获得丰收的冬小麦,我们需要了解并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本文将介绍冬小麦的理想生长环境,包括土壤要求、温度要求、光照要求等方面。
1. 土壤要求冬小麦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选择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种植。
土壤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便于冬小麦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此外,土壤的pH值应在6.0-7.0之间,酸碱度适宜才能为冬小麦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2. 温度要求适宜的温度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冬季种植的冬小麦需要经历低温的冷冻阶段,这种冷冻阶段是冬小麦进入休眠状态的重要过程,可以促进其生长和产量的提升。
然而,过低的温度将对冬小麦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植株冻害,因此适宜的温度范围为-5℃至10℃。
3. 光照要求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对冬小麦的生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冬小麦对充足的阳光有较高的需求,光照充足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增加冬小麦的产量。
因此,冬小麦的生长环境中应该保证充足的光照。
4. 水分要求适宜的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前提条件之一。
冬小麦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但过度积水会导致植株窒息,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生长期间,及时浇水并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是关键。
此外,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也有所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浇水管理。
5. 气候要求冬小麦适合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通常,较低的昼夜温差和适宜的降水量有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较低的昼夜温差能够增强冬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适宜的降水量能够提供冬小麦所需的水分,同时也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平衡。
总结:冬小麦的生长环境需要考虑土壤要求、温度要求、光照要求、水分要求和气候要求。
选择适宜的土壤、控制合适的温度、提供充足的光照、合理供水,并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将有助于冬小麦的良性生长和高产。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影响因素,并了解它们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冬小麦是寒冷季节的主要作物,因此气候因素对其产量影响巨大。
首先是秋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降水是冬小麦种植的基本要求。
如果秋季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早熟甚至失去萌发能力,进而减少产量。
此外,干旱或连续大雨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冬小麦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土壤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
缺乏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土壤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
其次,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也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如果土壤排水不良或通气不畅,可能导致冬小麦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
三、种子质量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
对于冬小麦来说,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要。
优质的冬小麦种子应具有高出芽率、病虫害抗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优质种子能够确保冬小麦正常发芽并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可能导致冬小麦叶片枯黄、穗粒减少甚至死亡。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的施肥、轮作、间套种植等)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昆虫、杀菌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冬小麦的产量。
五、农业管理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也非常重要。
包括适时的灌溉、合理的施肥、及时的除草等。
灌溉的不当会导致冬小麦的水分供应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合理的施肥是保障冬小麦养分需求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及时的除草也能够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竞争压力,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管理等。
小麦返青的温度条件一、引言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返青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此时小麦开始从越冬期恢复生长,进入春季快速生长时期。
在这个阶段,温度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小麦返青的温度条件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小麦返青的定义与重要性小麦返青是指小麦经过越冬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开始恢复生长的阶段。
此时,小麦幼苗的根系和叶片开始活跃,为夏季的穗分化打下基础。
返青期是小麦生长周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因此,了解温度条件对小麦返青的影响,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温度对小麦返青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小麦返青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小麦返青期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然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温度对小麦返青的影响对于了解小麦的生长特性和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四、温度对小麦返青的具体影响1.温度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小麦幼苗的生长速度加快,株高、叶片数和叶面积等指标都会增加。
这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为后期的生长打下基础。
2.温度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在返青期,温度对小麦根系的发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根系的活力和抗逆性。
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根系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3.温度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在返青期,小麦需要大量的养分来支持其快速的生长。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小麦的生长效率。
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受阻,影响小麦的生长。
4.温度对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温度也是影响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些病原菌和害虫会繁殖和扩散,增加小麦病虫害的风险。
因此,合理控制温度也可以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率。
冬小麦种植条件冬小麦是一种强适应性农作物,能够在较为宽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良好生长。
下面我将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分需求、光照需求、肥料需求、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冬小麦的种植条件。
首先,对于冬小麦的种植条件而言,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冬小麦对温度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它能够在较冷的条件下良好生长。
一般来说,冬小麦的适宜种植温度范围在5到20之间,最适宜的温度是10到15。
这一温度范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促进收获的优质和丰产。
此外,冬小麦还需要明显的昼夜温差,这有利于促进麦穗分蘖和小麦籽粒的含水量适中,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适宜的土壤条件也是冬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冬小麦对土壤要求较低,能够适应性较好。
但最适宜的土壤是土层深厚、湿润透气、保水性好、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地。
冬小麦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相对较宽,pH值在6.0~8.0之间为宜。
但酸性土壤过浓不利于小麦生长。
第三,水分需求也是冬小麦种植条件的重要方面之一。
由于冬小麦生长期长,对充足的水分要求较高。
但冬小麦对水分适应性较强,对干旱和湿润条件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在播种后的初期,适当的湿润有利于冬小麦的萌发和生长。
但若过于湿润,易导致病害发生。
在生长期中后期,尤其是灌浆期和籽粒充实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
因此,在管理上要合理浇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冬小麦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它是典型的长日照植物,对充足的日照要求较高。
冬小麦通常需要12小时以上的日照,以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合成,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长期的早期和后期,适当的日照时间可以增加小麦的光能利用率和养分积累。
此外,冬小麦的肥料需求也需要注意。
冬小麦吸收养分多,特别是钾肥和氮肥的需求较大。
合理的施肥能够促进冬小麦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施肥上要科学合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要,合理配置与调整施肥量。
最后,病虫害防治也是冬小麦种植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冬小麦研究报告1. 引言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品安全意义。
为了解决冬小麦的生产问题,本报告对冬小麦的种植环境、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冬小麦种植环境冬小麦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冬小麦种植环境的要点:2.1 气候要求22℃。
气温较低或较高都会对其冬小麦适宜生长的气温范围为10℃25℃,最适生长温度为15℃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2 土壤适宜性冬小麦适宜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种植。
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3. 冬小麦栽培技术正确的栽培技术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冬小麦栽培技术的要点:3.1 地面准备在冬小麦种植前,应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耕地、翻耕、除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的竞争。
3.2 播种和管理冬小麦一般采用秋季播种,秋播可以利用秋季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的管理环节。
4. 冬小麦品种选育冬小麦的品种选育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冬小麦品种选育的要点:4.1 优良品种选择根据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
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抗病虫害能力、耐旱能力等。
4.2 基因改良基因改良是提高冬小麦品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引入耐逆性基因和提高产量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培育出更具优势的冬小麦品种。
5.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冬小麦的病虫害是严重威胁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以下是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要点:5.1 病虫害监测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便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影响的详细说明:
1. 温度:小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范围因品种而异。
一般来说,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左右,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
2. 光照:光照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更加旺盛。
在阴雨天气较多的地区,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3. 水分:水分对小麦的生长也非常重要。
小麦需要足够的水分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
在干旱或水分过多的地区,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4. 土壤:小麦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因品种而异,但对土壤肥力、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有一定的要求。
贫瘠、盐碱化或养分不足的土壤可能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5. 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小麦提前开花和成熟,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条件对其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以及稳定的天气状况都是小麦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以确保小麦的稳定生产和质量。
不同⽣育期冬⼩麦对于⼟壤⽔分的适宜要求不同⽣育期冬⼩麦对于⼟壤⽔分的适宜要求 ⽔分是决定地球陆地表⾯植物种类和分布的最重要的⽣理⽣态因⼦之⼀,其短缺是制约世界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据估计,在影响植物⽣产⼒的诸多⽣态因⼦中,⽔分不⾜所造成的危害超过了其他⼀切逆境因⼦的总和。
在⼲旱以及半⼲旱区域,由于降⽔量不⾜等因素,使该区域的作物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些区域进⾏合理的灌溉就有为的重要了,使⽤⼟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来对⼟壤⼲旱度进⾏检测在进⾏合理的灌溉能够降低⼲旱对于作物的影响,同时合理的使⽤⽔资源。
⼩麦主要⽣长区域在⼲旱以及半⼲旱区域,在该区域中⼟壤⽔分是严重限制⼩麦⽣长以及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长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控制⽔分⼗分的重要,⼟壤⽔分的监测可以使⽤多功能⼟壤⽔分记录仪,⽽⼩麦在不同的⽣长时期对于⼟壤⽔分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性的。
具体如下: 播种⾄分蘖期:30厘⽶⼟层要求适宜的⼟壤⽔分为⽥间持⽔量的70%左右,如果在70%以上出苗正常,在35%⼩麦⽆法出⽛。
分蘖期适宜的⽥间持⽔量为75%左右,⽔分过多影响根系下扎,不利于培育壮苗。
进⼈越冬期,⼩麦⽣长基本停⽌,是吸⽔强度的低峰期,但不宜低于⽥间持⽔量的55%。
如果低于55%,将会加重冻害,影响返青。
返青后,随⽓温升⾼吸⽔强度加⼤,要求⼟壤适宜含⽔量为⽥间持⽔量的65%-75%,⼀般不宜超过80%。
⽔分过⾼,不利地温回升,影响⼩麦返青⽣长。
拔节⾄抽穗:当⼟壤⽔分达⽥间持⽔量的80%左右时,有效分蘖趋于稳定,低于60%时分蘖成穗率下降,引起穗粒数降低。
拔节以后到抽穗,要保持⽥间持⽔量的80%左右,挑旗期是⼩麦⼀⽣需⽔强度的⾼峰期,是⽔分的需求临界期,如果缺少⽔分,对雌雄蕊分化不利,引起⼤量有效⼩花的退化,每穗结实率降低。
抽穗到成熟:⼟壤⽔分应保持⽥间持⽔量的70%-85%,抽穗开花期以85%为好。
⽔分过多,容易引起贪青倒伏,加重病⾍危害,降低粒重;⽔分低于65%,严重影响叶⽚寿命和光合作⽤,影响⼩麦的最终产量。
小麦合理冬灌三依据汇报人:2024-01-05•依据土壤含水量•依据气温变化•依据小麦生长状况目录•依据天气预报•总结01依据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决定小麦是否需要冬灌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过低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而含水量过高则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小麦的呼吸和生长。
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小,因此适当的冬灌可以保证小麦顺利越冬,为春季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土壤含水量的重要性如果土壤表面干燥,则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需要进行冬灌。
观察土壤表面使用土壤湿度测量仪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土壤含水量,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冬灌。
土壤湿度测量根据土壤含水量的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不足。
在灌溉前应先进行土地平整,以利于水分的均匀分布和渗透。
土壤,应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每次的灌溉量,以避免土壤板结。
02依据气温变化气温过低可能导致小麦受冻害,影响生长。
气温过高可能促使小麦提前进入春季生长,增加倒春寒的风险。
气温稳定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促进正常生长。
气温变化对小麦的影响1 2 3观察天气预报,了解未来一周的气温变化趋势。
关注气温的日较差,即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日较差过大可能对小麦造成不利影响。
注意气温的连续变化,避免出现极端低温或高温。
在气温过低时,加强小麦的保温措施,如覆盖稻草、塑料薄膜等。
在气温过高时,注意及时通风,避免小麦过热受害。
根据气温变化趋势,适时进行冬灌,提高土壤温度,保护小麦根系。
03依据小麦生长状况检查叶片颜色、大小、形状等,判断是否出现黄化、枯萎等现象。
观察小麦叶片检查根系测量株高观察小麦根系的发育情况,包括根系的长度、粗细和颜色等。
定期测量小麦的株高,了解其生长速度是否正常。
030201正常的叶片颜色应为鲜绿色,出现黄化或枯萎等异常现象则表明生长状况不良。
叶片颜色健康的根系应长而粗壮,颜色呈白色或浅黄色。
若根系短小、颜色异常,则表明生长状况不佳。
根系发育株高应随着生长进程逐渐增加,若株高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表明生长状况存在问题。
气象要素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降水、温度、湿度、日照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气象要素冬小麦生长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周期里,都离不开气象因素的影响,严重的将影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减收。
1观测方式方法1.1观测品种本年度观测的小麦系半冬性品种西麦188。
1.2资料来源以我区农气基本站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农业部门相关产量数据,研究冬小麦在气象要素影响下的产量结构因素。
2观测结果与分析2.1小麦生育期总体的气象条件分析该作物生育期为203天,生育期总积温为2222.0℃,总降水量为366.1mm,降水日数为55天,日照时数为958.2小时。
观测地段产量为667.5公斤,其中1平方米产量为667.5克,比去年增产+1%。
播种至出苗历时7天,期间平均气温为14.0℃,土壤湿度在90%,含水量较高,底墒较好,有利于出苗,小麦苗壮;出苗分蘖期(11月上旬-12月上旬)历时一个月,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光照充足,前期湿度维持在80%左右,后期湿度略有下降,对小麦的扎根较有利;1月进入越冬开始,小麦基本处于缓慢生长阶段,拔节孕穗期(2-3月),2月气温较常年偏低2℃,降水偏多,小麦生长较常年缓慢,下旬至3月中旬,天气较好,气温偏高,小麦快速拔节.3月17-25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急降至10℃以下,对小麦幼穗分化不利,期间出现两次暴雨天气,少部分小麦受到轻度渍害,但低温影响时间短,对产量影响不大;扬花灌浆成熟期(4-5月),4月上旬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小麦抽穗扬花,中旬降水偏多,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的灌浆进程,从而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5月上中旬天气晴朗,有利于小麦的黄熟,小麦整个生育期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增产丰收。
2.2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要素对产量的影响2.2.1从降水量分析2021年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366.1毫米,属降水正常年份,但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麦播前降水比较充分、墒情充足,利于小麦足墒播种,小麦播后基本上达到一播全苗。
温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习性及返青率的影响收稿日期:2009-12-31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项目(CXZ003);东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8)作者简介:于晶(1981-),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
E-mail:yujing1981@ *通讯作者:苍晶,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化。
E-mail:cangjing2003@于晶1,孟健男1,曾俨1,苍晶1*,李卓夫2(1.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以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土壤含水量及低温交叉逆境下两个材料的生长习性及返青情况。
结果表明,生长习性与温度及土壤含水量无关,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东农冬麦1号植株均匍匐于地面生长,济麦22均直立于地面生长;返青率与土壤含水量及温度直接相关,含水量在25%左右最适于返青,随着经历低温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降低,返青率略有下降,幅度在60%~100%。
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温度与返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水量与返青率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大田冬小麦封冻前及春季返青前浇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冬小麦;温度;土壤含水量;生长习性;返青率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369(2010)05-0009-05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on winter wheat morphogenesis and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YU Jing 1,MENG Jiannan 1,ZENG Yan 1,CANG Jing 1,LIZhuofu 2(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2.College of Agricultur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Chilling and soil moisture are two ecological factors caus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inplants.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stress conditions in two varieti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Dongnongdongmai1,cold tolerant;Jimai22,semitolerant to coldn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levels of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had little affect in morphogenesis,Dongnongdongmai1had a prostrate growth habit but Jimai22kept upright;In contrast,the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25%of soil moisture was the most suitable for wheat growth,there was a slight decline in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in the range of 60%-100%during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and extension of time.The 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in our experimental range.It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field irrigation before and during winter.Key words:winter wheat;temperature;soil moisture;morphogenesis;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表现为冷害和冻害两种类型,冷害是0℃以上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包括直接破坏细胞原生质活性的直接伤害和引起细胞代谢失常的间接伤害,冻害是0℃以下低温使植物组织内结冰而引起的伤害,包括细胞内结冰和细胞间隙结冰伤害[1]。
不同植物种类、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抗性不同,在可承受的低温下植物体内会发生许多生理生化变化[2-3]及诱导抗寒基因或抗冻蛋白的形成来适应低温逆境[4-7],但随着低温的不断下降及低温时间的延长,植物便会死亡,因此,通过植物受低温胁迫后恢复生长的能力(返青率)可以直接来判断其抗寒能力[8]。
第41卷第5期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1(5):9~132010年5月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May 20102007年,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育成、并通过了品种审定,该品种抗寒性极强,可以在黑龙江省等寒地(最低温度-30℃)存活,但是,由于黑龙江省不仅冬季严寒、风大,而且降雪量年际间不平衡,若雪少则易造成冬季麦苗裸露田间,被风吹干而死亡,如果遇秋冬和返青期土壤含水量不适宜(过高或过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返青率。
为确保东农冬麦1号能够安全越冬,有必要对其土壤含水量和低温双重逆境胁迫进行综合深入研究。
目前对东农冬麦1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低温的抗性上[9-11],对不同胁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交叉适应的机制还所知甚少。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济麦22(对照)品种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及低温逆境胁迫下返青率的情况,探讨植物对不同胁迫交叉适应的可能机制,确定春季田间最适返青的土壤含水量,为指导大田冬小麦封冻前及春季返青前浇灌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与种植供试冬小麦材料为东农冬麦1号(D )和济麦22(J ),由东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室提供。
种子精选后于2008年9月9日室外盆栽播种,盆栽用土取自东北农业大学实验田,黑土。
播深5cm ,株距1cm ,坐水种植,施基肥量与正常大田常规种植一致。
盆栽材料3种土壤含水量(30%~35%,25%~30%,20%~25%)处理,每个处理10盆。
3d 测定一次土壤(分蘖节附近)含水量,使土壤水分一直保持在上述3个含量范围内。
1.2试验方法1.2.1幼苗外部形态及生长习性越冬期不同温度下观察幼苗外部形态,并对试验材料的幼苗生长习性进行目测评定。
1.2.2返青率调查分别记录小麦盆栽材料越冬期温度稳定5d 降至-10~-15℃、-15~-20℃、-20~-25℃和-25~-30℃后,在昼夜温度15℃/10℃恢复培养及次年春季缓慢升温时的盆栽返青率,并以同时期大田种植材料的返青率为参照。
1.2.3数据记录及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3完成数据处理,DPS 3.01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麦苗外部形态及生长习性小麦抗寒性与麦苗的生长状态有关。
匍匐型(叶片全部匍匐于地面)是抗寒性强的类型;半匍匐型(叶片尖端与地面接触,叶身离开地面)具有中等抗寒性;半直立型(叶片全部离开地面,但不完全直立)具有较弱的抗寒性;直立型(叶片全部直立)是抗寒性弱的类型。
两个冬小麦品种越冬期生长状态有很大的差异。
东农冬麦1号叶片全部匍匐于地面,济麦22叶片尖部着地,叶身直立(见图版Ⅰ)。
两个品种均2~3个分蘖,在低温-10~-15℃时,叶片均呈深绿色,两者直观上无差异;在低温-15~-20℃时东农冬麦1号叶片仅叶尖部略黄,而济麦22叶片明显黄化;在低温-20~-25℃及-25~-30℃时东农冬麦1号仅叶片尖端干枯,而济麦22叶片几乎全部黄枯。
2.2返青率在气温连续5d 通过-10~-15℃、-15~-20℃、-20~-25℃及-25~-30℃时,分别将室外盆栽材料转移至室内(15℃/10℃)恢复培养,调查返青情况,并于次年春季调查缓慢升温的盆栽及大田返青率(见表1)。
恢复生长15d 后的麦苗状态见图版Ⅱ~Ⅳ。
J图版Ⅰ越冬期东农冬麦1号(D )与济麦22(J )麦苗生长状态Plate ⅠWheat growth state of Dongnongdongmai1and Jimai22in winteringD ·10·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41卷表1东农冬麦1号与济麦22的返青率Table 1Overwinter survival rate of Dongnongdongmai1and Jimai22品种Cultivars 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温度(℃)Temperature-10~-15-15~-20-20~-25-25~-30春季盆栽Potting in spring春季大田Field in spring东农冬麦1号Dongnongdong-mai120~2525~3030~40100a 100a 100a 85b 83b 23e 13f 7g 0h 0h 0h 0h 76c 52d 0h -85b -济麦22Jimai2220~2525~3030~4091b 83b 13f0h 0h 0h0h 0h 0h0h 0h 0h0h 0h 0h-0h -注:按照Tukey 测验(α=0.05),标以相同字母的值差异不显著。
Note:Values followed by the same letter deno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according to Tukey test.a ,c ,e-东农冬麦1号,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7.6%,25.9%,22.3%;b ,d ,f-济麦22,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2.3%,27.3%,24.5%。
a ,c ,e-Dongnongdongmai1,soil moisture is 37.6%,25.9%,22.3%,respectively;b ,d ,f-Jimai22,soil moisture is 32.3%,27.3%,24.5%,respectively.图版Ⅱ东农冬麦1号(D )与济麦22(J )恢复生长15d 的麦苗状态(-10~-15℃)Plate ⅡWheat state of Dongnongdongmai1and Jimai22after recovery growth 15d (-10~-15℃)a ,c ,e-东农冬麦1号,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6.1%,29.4%,25.5%;b ,d ,f-济麦22,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4.1%,3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