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言“乐学”支架,开辟古文教学新路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微 温兴标赵小意 在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摘句释词”“断章取义”“知识至上”等较浅层次的低效学习占据了较大的课堂容量,学生往往“索然无味”“过目就忘”“怨声载道”。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不是将教学内容转向艰深晦涩,而是关注师生的平等交互,主动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理解学习的过程,形成可见的学习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支架、情境性任务、持续性评价是文言文“深度学习”的三驾马车。
一、搭建学习支架,走向深度学习 在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里,文言知识获得的途径是简单、丰富、多元的,百度、豆瓣、知网等平台都可以让学生成为专业古典文学的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以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应因势利导,提供指向“这一篇”或“这一类”文言文的学习支架,实现师生平等下的课堂交互,以促学生更深入地建构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走向深度学习。
1.单元→单篇,指向“这一篇”的支架 在单元整体分析基础上,我们应关注这一篇文言文的文本特质,综合考量在整个单元中单篇的教学价值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创设不同维度的“言”“文”学习资源,以促“言文并进”,从而引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人的智慧。 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一文时,课前预习布置如下任务:请借助《说文解字》在线词典或《象形字典》在线词典查阅《三峡》中的“山水文字”(如:峡、岩、峻、潭、瀑、湍……)的含义,并以“山___水___”说说三峡的特点。这一线上学习支架的创设,源于《三峡》外显化文本特质:精短的文章中竟多达21个字形偏旁与“山”“水”相关的字,三峡的山水的象形构字解读比常态逐字翻译更为鲜活,能具象地还原山水的特点。学生从字源本身理解“山水文字”的内涵,深入感受文言之趣、文言之美,那么,由“山水文字”到“文字山水”,言文自然合一,文人的山水情怀亦是水到渠成。
支架教学: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拐杖”发布时间:2022-11-09T08:39:17.117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5月总第415期作者:沈菲[导读]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多年来程式化教学盛行,古诗文阅读一度陷入窘境。
本文意在通过尝试支架教学方式来扭转古诗文阅读困境,将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教师退回到引导者位置,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为主动学习建构以实现有效阅读、深度审美。
沈菲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102摘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多年来程式化教学盛行,古诗文阅读一度陷入窘境。
本文意在通过尝试支架教学方式来扭转古诗文阅读困境,将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教师退回到引导者位置,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为主动学习建构以实现有效阅读、深度审美。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支架教学知识建构一、疲态尽显,古诗文教学独力难支古诗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占比居高不下。
阅读时,学生常受到篇幅过长、典故生僻难解、语言倒装、物象晦涩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的应对策略则往往是亲自上阵,从翻译到理解,一一包办代替,将所有知识点掰开揉碎灌输给学生,课后再加之以大量的机械性作业与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如此轮番操作,教师喋喋不休、疲于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疲于记忆。
师生双方各自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非但未能换取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反而破坏了其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困境探因,古诗文教学舍本逐末古诗文教学困局难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教学导向出了问题。
二是教学形式多浮于表面。
信息技术与媒体日趋多元化,已成为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然而教师们多半将其作为解放双手的工具,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其价值。
三、破局求变,古诗文教学巧设支架1.巧设情境支架。
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可以呈现已学的相关知识来勾起学生的阅读经验;也可通过背景知识补充和重点概念解读,帮助学生突破时空屏障,回到文本创作的时空原点,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处境遭遇,深入感受文本的情与理;还可创设动态情境,从而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
流星闪着扫把似的尾巴从夜空中滑落,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流星像闪烁的萤火虫一般从天而降,斑比赶紧四蹄朝上向流星雨许愿:“流行雨,请保佑我和好朋友波比早日重逢……”提示:这两个作文片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跟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哪些地方的描写是可以突出中心意思的呢?3.改一改:从读者身份转变为作者身份,回顾刚才小组、集体学习过程,把握文章中心,对照、修改自己的文章。
要点:文章中心是否明确?具体的句段描写是否可以突出中心意思?(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责任编辑杨文婷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思维含量?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巧用适切的学习支架,让文言文教学“兴趣”和“思维”和谐共振。
一、运用趣味化的情境支架,疏通文意教学“群儿戏于庭”一句,教师分以下三步层层推进。
第一步,借助注释及朗读,理解群儿“戏”。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先理解了“戏”是游戏的意思。
再借助“组词法”,将“群儿戏于庭”,扩充成“一群孩子游戏在庭院里”。
最后借助朗读,语感好的学生能够对“状语后置”有一种不必明说的直觉感知,对于句子的理解就变成了“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游戏”。
第一步教学渗透了理解文言文陌生字词的三种基本方法———注释法、组词法、朗读法,可是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以词解词”的基础上,对于这句话传递出来的画面与情绪,并没有深度感知。
第二步,借助图片及生活,丰厚群儿“戏”。
出示“群儿戏于庭”的连环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里的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
联系生活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图里的孩子,你还会怎么玩?第二步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戏”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孩子们畅所欲言:可以玩躲猫猫,躲在柱子后面,藏在小树后面;可以在地上打滚,在院子里唱歌,在草丛里捉虫……教师随机分两块板书,一边是“藏、躲、滚、唱、蹲”等动词;一边是“林、柱、地、缸”等名词。
第三步,借助句式及表演,再现群儿“戏”。
朗读支架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姓名:徐兴弦学科学段:初中语文乡镇:落水镇初级中学得分: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
文言文在新教材篇目中占了一定的份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
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积极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情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走一条新的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收到了一点收获,今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交流。
一、立足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
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也是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
即,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兴趣是从吟中产生,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作品。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
二、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大。
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和“吸收”,而是一种创造。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形成独特的体验。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谏”的性格特点。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只注重教学结果而轻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只注重考试这一种评价方式,而忽视了其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论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支架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首先是“创作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提出相应的结构图表,让学生根据这些结构图表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然后是“情感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学生协作互动、进行多元评价三个步骤。
最后是“问题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提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三个环节。
这些具体策略的提出,对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初中语文目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文言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新视角。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来的一种新理论,就是通过提供对应的学习支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本文欲从支架式教学理论出发,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创新。
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内涵“支架”的最初含义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布鲁纳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上提出支架式教学理论,此后各国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与研究。
[1]在结合各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支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前,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在其区间内所需要的各类型的帮助或辅助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教学完成后,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支架式教学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并且对于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步骤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2]此外,当将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又分化出不同的类型。
包括,创作支架、情感支架、问题支架,等。
搭建文言“乐学”支架,开辟古文教学新路
作者:林培练
来源:《师道·教研》2014年第11期
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对“言”进行理解掌握,即积累文言词语、古汉语语法、文言语感,从而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情感。
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夯实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乐学”支架,构建“实、趣、新、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一、实中求趣
只有培养是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才能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文言文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中设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抓住“文中有画”的特点以及所带班级喜欢绘画的实际,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并结合翻查《古代汉语》,整体把握文意,并将“文”和“画”有机的结合,绘成一幅画。
学生开始会震惊,因为欧阳修移步换景,文章从古香古色的滁州古城写起,到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到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按照方位逐一展现醉翁亭周边的美景。
学生理解课文后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一幅一幅风光绮丽的画卷。
对于因理解不同而出现的误差,我们再加以引导。
二、实中求新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非诵读不可。
而且古人注重合辙押韵,写出来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从“读”入手,从句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并能结合文言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使得学生把文章“读准、读通、读顺、读出味道”。
文言文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诵读应该结合所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使得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在讲授《曹刿论战》这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三答三断”,让学生在表演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诵读,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
学生会因对某些句子或者字词不理解而难以表演。
在学生想“愤”、想“悱”之时,我们教师再进行指导。
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后,再进行表演,并带着这些情感进行诵读,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曹刿的“远谋”以及他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德国语文学家洪堡特认为:“通过文字保留下来的语言也总只是一种不完整的、木乃伊式的保存,在生气勃勃地朗读时又需要重新赋予意义。
”我们教师只有结合文章特点,多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断尝新,并能在“口诵其言”的同时“心惟其义”,感受文言文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实中求活
初中生要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既然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查阅词典,教师没必要“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何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在讲授《狼》的“杀狼”情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股”“狗”“尻尾”“瞑”“暇”这些实词,与其逐字逐句说教,不如特意找了两幅针对误解这些词语的画,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结合注释,并找出图片中的错误。
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能够理解屠夫“断其股”,“股”是大腿的意思而非屁股,从而在图画中找出相应的错误。
同时,恰到好处进行串讲,如与“头悬梁锥刺股”中的“股”进行比较。
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从画中找出错误,体验到成功,更有了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即“活”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来“活”学文言文。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