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机活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时代发展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并以这些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因而用这些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这是时代对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根本思想保证和最深厚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引领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振兴、人民走向幸福的光辉旗帜。30 多年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根本经验就在于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以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使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坚定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力量、激发创造活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关键是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它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才能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把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运用科学理论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推进、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

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则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主题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凝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核心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与特征,深刻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和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主题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党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个人

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这些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愿望与需求,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旗帜下得到汇聚。中国特色社

主义共同理想得到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广泛认同,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它表示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列宁说过,对于觉悟的工人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庄严的信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共同理想来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支撑。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机活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

撑,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必须展现的精神风貌。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

大成果。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意志,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和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

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 刘少杰 意识形态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层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人们的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在思想意识领域,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面临着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怎样体现中国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保障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安全性,甚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个背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现在的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确实处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一个时代,要了解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分化的状况,我们就要首先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所以,我首先讲解一下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其次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分化,以及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分化的突出表现。 我们首先来看意识形态的本质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比如党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哲学、党史,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都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有新的解读。因为意识形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社会制度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的意识形态,同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概括来讲,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是非判断的一种评价。它是人这个主体对事物现象给出的一种评价,比如原则和立场,它同一般性、客观性的认识相比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包含了对事物评价的思想观念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哲学和传统的理论一般都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即,如果没有理论化,没有被系统化,这样的思想观念不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原来我们在传统的哲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样的一种形式中所讲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简单。我们知道,意识形态的本质,就它的基本形式来看,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相关知识

精心整理 意识形态知识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来认识: 意识形态工作又称做思想上层建筑相关方面工作。 意识形态是一个由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所组合而成的观念系统,它为经济基础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就是要给人们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辅助其他工作展开。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五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怎样抓好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 第一,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 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就是有力证明。 第二,要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这些年来的总形势有个全面判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era conditions 姓名:张学蓉 学号:131410128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策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开展“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挑战,机遇,建设 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意识形态、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和方法论的重要文本,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中,“实证科学”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消解,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理解,以及未来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现实阐释等内容,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尝试结合当前有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热点问题,重新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论述,以求深化相关讨论。 一“实证科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在理解其具体路径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抽象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思辨化倾向。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来看,解构传统意识形态的思辨倾向恰恰是其主要任务,因此,当我们抽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内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偏离其基本精神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符合历史现实的理论,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以往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要受到严厉的批判,正是因为它不是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自己的理论形式,而是把关于实践的“想象”、“观念”看作现实中起支配和决定力量。这样做的结果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抱着一丝政治幻想,德国人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德国人所建构的“神的王国”不过是历史过程的虚幻编纂而已,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关系的意识形式,因此,“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始创的历史理论在特性上就区别于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理论维度赋予自身以“实证科学”属性:“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显然,这里所言说的“实证科学”指向的是历史规律的揭示,于是,德国人的意识形态被新的关于现实的描述所替代,这种现实的描述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而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虽然新的历史理论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但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我们整理历史资料时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立场为我们理解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视角。为此,我们有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强调其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上,我们既要坚持意识形态及其实现形式的意识属性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

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1 〕(P30 )。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 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收稿日期:2009-01-16 作者简介:1.钟君(1979-),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郑承 军(1969-),男,重庆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42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V o.l 42 N o .3 J OURNAL OF Z H E NG Z HOU UN IVERS I TY M ay 200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剖析 钟 君1 郑承军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污名化0现象。该现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根源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悬空化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要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0现象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 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028-04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0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0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基本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淡化主 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0,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0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作者:张歆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功能,并从建设出发点分析了文本体系与语言体系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日常结合模式,帮助推进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落实,带动社会向更积极健康的层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建设;意识形态;精神文明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由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同时也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是以思想为统领所开展的精神建设,从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共同的意识形态出发,进行全社会的精神思想建设。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仅仅依靠政策上的改革与调整很难应对这一艰巨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是否能够更高效地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中需要调整的部分,是政策落实以及全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基本点,掌握这一出发点并加强调整,未来发展才能进入到更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管理计划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结合。调整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路线,未来社会发展才能进入飞跃阶段,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造更稳定的环境。 (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各项发展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十九大会议中强调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领导核心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基层团队在学习会议精神中,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调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从而配合建设计划落实在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上不断调整,从而深入基层全面开展建设计划。社会不断前进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建设过程中受社会发展动态影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想要提升这一发展建设目标,更应该不断前行,优化改革当前的发展规划,为未来深入开展的各项改革建设计划创造适合的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了解现存发展问题的根源,调整未来发展建设方向,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本与语言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3101003.html, 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作者:刘晓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5期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国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奇迹华章,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在新形势下,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境外意识形态、新媒体的发展以及进口文化产品的输入。因此我们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轴心,加强网络管理以及理论研究,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关键词:意识形态;挑战;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29-03 针对新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且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因此,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但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散播的错误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以新的态势出现。一些西方国家企图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突破口,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明争暗斗”,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境外意识形态挑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境外意识形态挑战“专指境外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或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体系。”[2]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无疑是对以“美元”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威胁。境外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国内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和论调,造成了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和破坏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绝对自由化,推崇“普世价值”。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自由,是以资本作为偶像,追求经济利益,以在全球范围内垄断资本为目的的“伪自由”,我们所热捧的美国教育实际上也充满了种族歧视与不平等。西方社会向我们宣传“普世价值”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排除异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意识形态霸权”。目前,国内民众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而产生的最显而易见的负面社会现象就是一些少数民众盲目追求奢侈品,追求名牌,最终沦为“商品拜物教教徒”,社会上一小部分群体出现了弗洛伊德所谓的“集体心理贫困症”,而这一不良现象正在向我国青少年一代蔓

意识形态 相关知识

意识形态知识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意识形态的领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它与非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给社会意识整体以重大影响。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来认识: 意识形态工作又称做思想上层建筑相关方面工作。 意识形态是一个由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所组合而成的观念系统,它为经济基础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就是要给人们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走。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辅助其他工作展开。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价值观是一种基本信念。 总之,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 意识形态有三个特征群体性、系统性、历史性。 总之,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是什么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五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本刊特稿·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 第二次战略性飞跃? 侯 惠 勤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它在批判性与包容性、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集团性话语与全民性和个体性话语、先进性和广泛性等重大意识形态内在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批判功能、如何看待“普世价值”和抽象人性、如何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等新挑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飞跃 突破 挑战 作者侯惠勤(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 1007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继邓小平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进行战略调整后,又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它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得失 意识形态对于国家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着眼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定位。他指出,我国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①在这一定位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完全必要。 但是,毛泽东由于将其两个富有创新性的观点推向了极端,致使其在意识形态的把握上出现了?本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07&ZD034)阶段性成果。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尹怀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一、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 意识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意识形态概念因其复杂性而具有完全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共同体等利益主体会形成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尽管问题十分复杂,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关系是一切意识形态理论所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一词应在两个层面上界定其含义一是知识层面,它由“意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 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断地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和创新。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p78-79)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7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

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3)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P25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P29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明了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观念;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社会意识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反映,从而使“意识形态”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 2.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既然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结构等因素)所决定,那么意识形态这种精神现象便同各个特定阶级的状况和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P98)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