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1、分类:

?(1)微观、宏观、中观

?微观:在布朗(1999)看来,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嵌入自我的观点(the embedded ego perspective)。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通过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这里所关注的是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情境中来讨论的。科尔曼、波茨、林南等重视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别是其积极功能)的理论可以归在微观分析的阵营下。

?中观: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结构的观点。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是特定社会网络的结构化,社会网络中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其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形成的途径。换言之,中观分析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是中观层次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的经典。另外,所有以组织作为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都属于这个层次。

?宏观: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被称为嵌入结构的观点(embedded structure perspective,Brown 1999)。这个层次的社会资本理论关心的是形成、证明和展开社会资本的网络如何嵌入在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入结构的观点。将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和公共政策分析联系起来。

?(2)个体和群体的分析层次

?林南认为,在个体层次上,焦点在于通过个人运用社会资本,如何涉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获得工具性行动中的回报和保持情感性行动中的收益。因此,在这种微观层次上,假定个人进行的这些投资对于个人具有期望回报,那么社会资本就被视为与人力资本类似。个人回报的聚积也对集体有利。然而,这种分析的焦点是:(1)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投资,(2)个人如何获得嵌入于关系中的资源以产生回报。坚持这种分析战略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林南、博特、弗兰普(H.D.Flap)和波茨等。

?研究群体层次上的社会资本关注:(1)某些群体如何发展和维持或多或少的社会资本作为其集体资产;(2)这些集体资产如何增加群体成员的生活机会。布迪厄(1986)和科尔曼(1988,1990)广泛讨论了这种观点,普特南的经验著作也是这种分析的典范。这种观点的中心兴趣是探索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维持的要素及过程。例如,关系密切的网络被视为手段,集体资本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维持,群体的再生产也可以实现。另一个主要兴趣是为什么一个群体的规范、信任、制裁和权威等等是群体的社会资本得以创造和维持的基本要素。?2、概念

?(1)布迪厄

?当代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

?布迪厄的概念本质上是工具性的。他关注的是个人通过参与群体活动不断增加的收益以及为了创造这种资源而对社会能力的精心建构。社会网络不是自然赋予的,必须通过投资于群体关系这种制度化的战略来建构,它是其他收益的可靠来源。布迪厄的定义清楚地表明,社会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关系本身,它使个人可以涉取(access to)被群体拥有的资

源;另一是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布迪厄从阶级观点出发,把社会资本视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再生群体团结并保持群体的统治地位在相互认可和承认时进行的成员身份投资。群体中的成员身份以排除局外人的清晰界限为基础(例如,贵族、头衔和家庭),因此,群体的封闭性和群体内部的密度是必需的。

?布迪厄的分析重点在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符号资本的相互转化。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社会资本的这种功效,特别可以在所有那些不同的个人从确实等价的经济和文化资本中获得非常不平等收益的情况下发现。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行动者可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依赖于与他有关系的个人拥有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以,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预设了对社交活动的不间断的努力,这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直接和间接的消耗经济资本。布迪厄的局限主要在于“在最终的分析中,把每一种类型的资本(当然也包括社会资本)都化约为经济资本,忽略了其他类型资本的独特效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色彩。

?(2)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

?在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科尔曼。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科尔曼把它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体,而是由具有两种特征的多种不同实体构成的: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Coleman,1990)。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行动者能否实现某个特定的工具性行动。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并非完全可被替代。为某种行动提供便利条件的特定社会资本,对其他行动可能根本无用,甚至有害。但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

科尔曼认为,通过识别社会结构的功能,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有利于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因为社会结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导致了宏观水平的不同行为以及微观水平的不同结果。

?他把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概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兑现和个人履行义务的范围对义务与期望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某人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的义务和期望较多,无论这种义务涉及的资源是什么,此人就拥有较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理性行动者之所以使他人对自己承担义务,是由于他人能够获得某种超过义务的利益。

?利用业已存在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在为行动提供基础方面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获得某些不易通过公开渠道接触的内部信息方面,社会资本更有作用。

?在集体内部,命令式规范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类规范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利益,依集体利益行动。这类规范总是得到社会的支持而强化。作为社会资本的规范造就了新的民族国家并使众多的家庭得到巩固,还为社会运动的成熟与发展得供了有利条件。在其他情况下,规范主要靠外部支持即奖励遵守规范者、惩罚越轨者来实现,因此限制了成员的某些行动。当人们意识到解决共同性问题而需要相应的社会资本时,他们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把权威赋予某个代理人。

?如果控制权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上述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

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创建各种自治组织来形成,从而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科尔曼还分析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各种因素:第一,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保证了相互信任、规范、权威和制裁等的建立和维持,这些团结力可以保证能够动员网络资源。第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除了以职位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都依赖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瓦解会使社会资本消亡殆尽。以职位而不是人为结构元素的社会组织的创立,提供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资本,使该社会组织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稳定;但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个人流动将使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相应结构完全消失。第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创造社会资本的途径是把某种要求强加给其信仰者,即要求信仰者按照某种既定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行动,而不考虑其自身的利益。集体意识形态如宗教的这种作用尤其明显。但是,强调自得其乐,信奉个人独立与自由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则会抑制社会资本的形成。

?第四,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将降低社会资本的价值,并使已经形成的社会资本无法更新,因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相互帮助的人越多,所创造的社会资本的数量越大;而富裕、政府资助等因素使人们相互需要的程度越低,所创造的社会资本越少。总之,社会资本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贬值,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值。无法保持期望与义务关系经久不衰,没有定期的交流,规范也就无法维持。

?科尔曼的局限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相当模糊。在社会资本的术语下,既包括产生社会资本的机制,也包括社会资本的后果,还包括为原因和效果具体化提供背景的“可利用的”社会组织。他并没有区分资源和通过不同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涉取资源的能力。要全面系统地界定这个概念,必须区分:(1)社会资本的拥有者,(2)社会资本的来源,(3)社会资本本身。在科尔曼之后,这三个因素在讨论中经常被混淆。第二,他用社会资本的功能为社会资本下定义,在逻辑上混淆了原因和后果。众所周知,不同的原因可以导致相同的结果,或者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类需要细致的经验研究。不幸的是,许多研究者都错误地认定,社会资本可以从其结果来界定,或者认为社会资本总是导致“生产性”或积极的后果。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开创性的和富有洞察力、启示性的,只是他在概念界定方面的错误需要纠正。也许出于不能把社会资本与其结果区别开的观点,也许出于他的假定,即作为集体动产的社会资本可以在它的许多不同形式诸如信任、规范、制裁和权威中发现,科尔曼本人也质疑“社会资本是否可以像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将成为社会科学中有用的一个定量概念,这有待于发现;它的当前价值主要在于社会系统中定性分析和运用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性”。

?(3)罗伯特?D.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

?“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Putnam,1993)

?在普特南看来,一个依赖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正像货币交换比以物易物更有效率一样,因为信任为社会生活增添了润滑剂。他还认为,像信任、惯例以及网络这样的社会资本存量有自我强化和积累的倾向。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准则,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提高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因为当政治和经济谈判在社会互动的密集网络中进行时,就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公民参与的网络体现了过去的合作成果,它可以充当未来合作的文化模板。一次成功的合作会建立起联系和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未来的充分和连续合作。由于把“我”扩展为“我们”,提高了参与者对集体利益的“兴趣”,互动的密集网络有可能扩大参与者对自我的认识。总之,和常规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

品”,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和清洁的空气、安全的街道这些公共物品一样,社会资本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必然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副产品,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转移。

?实际上,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等同于市镇、都市甚至整个国家这样的社区中的“公民精神”(civicness)的水平。

?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的存量就是一个社区中人们参加、参与社团活动的水平,测量的标准包括阅报、参与志愿组织以及对政治权威的信任表达等等。他用参与投票、家长—教师协会、妇女选民联盟、红十字会、工会、宗教群体、互助及嗜好俱乐部的活动等指标来分析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模式,得出了美国社会资本在1960-90年代急剧下降的结论。他有关社会资本正在下降的论著一问世,立即遭到了来自多方的抨击。有批评者指出,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公民行动。比如,人们也许放弃了对妇女选民联盟或家长—教师协会的热情和投入,转而参加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其他活动诸如单身俱乐部、职业培训、社会福利服务、幼儿服务等等;人们也许离开了传统的个人或功利性的公民组织,转而加入了商业组织,像以前参加基督教女青年会是为了使用体育馆,现在人们则多选择去健身俱乐部;另外,随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运动的增长,人们更经常地参与具体的政治活动和公民活动(如美国面向教育兄弟会、适宜人类栖息组织)。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跨阶级和组织的动力。实际上,许多公民社团正是由于这种动力而形成、存在和衰落的。他漠视美国1960-70年代的文化断裂,这也使他的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Skocpol,1996)。

?

?波茨指出,虽然上述批评具有合理性,但是并没有解决普特南观点中的致命问题,即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和同义反复:社会资本作为社区和民族的特征,同时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它既可以导致良好的结局,也同样可以引发糟糕的结果。城市和民族—国家的发达与否与社会资本的丰富或匮乏密切相关,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他的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从结果开始的(这点有点像科尔曼,他的社会资本的定义就直接来自于前者)。波茨告诫社会资本的分析者,要避免同义反复和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必须遵守特定的原则:第一,要在理论和实证上把概念的定义与其结果区别开;第二,要在因果方向性上有所控制,这样可以在论证中使社会资本的存在先于它的可能结果;第三,要控制其他的、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及其结果的因素;第四,要全面认识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历史来源(Portes,1998)。

?(4)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表述、指标测量和理论模型的建构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林南。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因此,“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

?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的概念包括三种成分:

?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涉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运用或动员这些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构想,社会资本包含的三种成分涉及到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嵌入性),机会(可涉取性)和行动导向(运用)方面”。林南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在具有期望回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投资”。个人为了创造收益才参与互动和建立网络。

?他把社会资本的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信息的流动。通常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处于某种战略地位或等级位置中的关系人,由于较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可以为个人提供以其他方式不易获得的关于机会和选择的有用信息。同样地,这些关系会提醒处在生产或消费市场中的一个组织及其代理人甚至一个社区关于在其他方面未被意识到的个人的可用性和利益。这些信息可以降低交易成

本,使组织招募到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使个人找到可以使用其资本和提供适当回报的“较好的”组织。

?第二,社会关系人可以对代理人(如组织的招募者或管理者)施加影响,这些代理人在有关行动者的决定(如雇佣或提升)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某些社会关系,由于其所处的战略位置(如结构洞)和地位(例如权限或监督能力),在组织代理人的决策中也拥有更有价值的资源和行使更大的权力(例如,对代理人依赖的极大不平衡)。因此,在关于一个个人的决策过程中“说一句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社会关系资源及其被确认的与这个人的关系,也被组织及其代理人视作这个人的社会信任的证明,某些信任反映了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和关系,他/她的社会资本涉取资源的能力。个人背后的身份通过这些关系为组织及其代理人提供了保证——个人可以提供超出个体的个人资本的另外资源,某些资源对于组织也是有用的。

?第四,社会关系被期待着强化身份和认可。一个人被确认和识别的价值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成员共享的类似利益和资源,不仅提供情感支持,而且获得某些资源的公共认可。这些强化对维持心理健康和资源所有权是必不可少的。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应该包括三个过程:(1)社会资本中的投资;(2)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动员;(3)社会资本的回报。

?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

?工具性行动被理解为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而情感性行动被理解为维持已被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对工具性行动而言,可以确认三种可能的回报:经济回报、政治回报和社会回报。每一种回报都可被视作增加的资本。经济回报是直接的。政治回报也类似于直接,表现为一个组织中的等级地位。而作为社会回报的声望是社会收益的一个指标。声望可被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网络中的某个人做出的善意/非善意的评价。社会资本交换中的一个关键争端是,交换也许是不对称的:他人把好感给予自我,自我的行动受到促进。不像经济交换,在那里,互惠的和对称的交易是短期和长期所期待的。社会交换不需要这种期待。社会交换所期待的是自我和他人都承认不对称交换会造成前者对后者的社会债务,后者增加了社会信任。自我必需在公众场合公开地承认其社会债务,以维持他/她与他人的关系。网络中的公开承认可以传播他人的声望。债务越多,网络越大,自我和他人维持关系的需要越强烈,在网络中传播信用的倾向越明显,因此,他人所获得的声望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人通过伴随着物质资源(如财富)和等级地位(如权力)的声望得到满足,这构成了工具性行动中三种回报之一的基础。对情感性行动来说,社会资本是巩固资源和防止可能的资源损失的一种工具。原则上是接近和动员享有利益和控制类似资源的其他人;因此,为了保存现有资源,可以储存和共享嵌入性资源。

?情感性回报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

?身体健康包括维持身体功能的合格、免除疾病和伤害。心理健康反映了抵抗压力、维持认知和情感平衡的能力。生活满意指对各种生活领域如家庭、婚姻、工作、社区和邻里环境的乐观和满足。对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的回报经常是彼此增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承受持久工作负担的能力和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可靠性。同样,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经常提供维持身体健康的资源。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也同样被期待着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收益产生交互的影响。然而,导致工具性和情感性回报的因素被期待着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如前所述,开放的网络和关系更可能接近和运用“桥梁”去获得一个人的社会圈子中缺乏的资源,增强其获取资源和工具性回报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个在成员中具有更亲密的互惠关系的紧密型网络,会增加动员拥有共享利益和资源的其他人以保护现存资源的可能性。此外,外生因素诸如社区和制度安排及与竞争动机相对的传统动机会对网络和关系的密度和开放性及工具性或情感性行动的成功做出不同的贡献。林南预测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方

兴未艾,为社会资本研究者提供了另一重要阵地。这种刚出现的新制度和文化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基础。在他看来,所有形式的资本发展的全部范围和效用都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考察到,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是关系和嵌入性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理解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建立和分割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是,社会资本研究者应该解释:社会资本是否和如何在意识、影响和市民社会方面超过个人资本。在此意义上,社会资本并不是垂死的,可能是扩张的和全球性的。

?(5)其他:

?①亚历詹德罗?波茨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表述

?波茨对社会资本提出了精致和全面的表述。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embeddedness)的结果”。?波茨区分了理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理性嵌入即双方的互惠的预期,建立在双方关系取得强迫对方承认的预期能力的基础上。但是,当行动的双方成为更大网络的一部分时(即结构性嵌入),信任就会随着相互期待而增加,更大的社区会强制推行各种约束因素,波茨称之为“可强制推行的信任”。波茨认为,互惠的期待与可强制推行的信任二者都是借助于对约束因素的恐惧而推行的。通过从双方约束预期调节的社会联系向由强制推行的信任调节的社会联系的过渡,波茨把社会资本概念从自我中心(ego-center)层次扩展为更宏观的社会结构影响的层次。

?他区分了另外两种社会资本,即:第一,使价值和规范内化,能够驱使一个人建立社会联系,或者因为一般道德命令而把资源转让给别人;第二,有限团结(bounded solidarity),可以推动一个人建立社会联系,或者因为认同内部人集体的需要和目标而把自身的资源转让给他人。波茨的社会资本理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详细阐述了不同自我之间社会联系特征的差异。他把这些差异解释为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不同特征的结果,解释为嵌入网络的程度或类型的结果。沿着波茨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社会资本构想为一个有过程的、自我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互惠的能动结果。第二,他区分了社会资本结构化背后的各种不同动因,因而进一步阐明了波茨的单向理性选择理论,从而使我们可以从自我嵌入的视角出发,用各种不同的动力、动因和社会结构理论系统地阐述社会资本概念。

?②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社会资本观

?罗纳德?博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他称之为“朋友、同事以及更一般的熟人,通过它们获得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机会”(Burt,1992,亦即“结构洞的社会资本”。如果说科尔曼、布迪厄和普特南等强调紧密联系的网络是社会资本出现的条件,那么博特强调的是相反的情况。在他看来,正是联系的相对缺乏(他称为“结构洞”)推动了个人的流动、信息的获得和资源的涉取。博特指出,从谁“那里”获取资源从属于通过网络结构获取这些资源。由于构成双边关系的个体与大多数类似者共享利益、财富、权力和价值等等,所以自我封闭的网络只能提供重复的资源。网络中的结构洞不仅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资源的机会,而且可以为由结构洞连接的一组组结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进行定位,因而他构造了一个有关社会资本系统内各种权力关系的概念框架(Burt,1992)。

?与格兰诺维特相反,博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认为重要的因素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它们在已经建立的关系网络中是重复的还是非剩余的。他认为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受到网络限

制、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等级制等因素的影响。

?(1)网络限制与社会资本负相关:围绕某个人而形成的网络限制了中介机会的出现,网络直接或间接地集中在某个单独的人身上。网络限制越多意味着结构洞越少。

?(2)网络规模与结构洞的社会资本正相关:在一般情况下,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成员占有结构洞的机会就越多,因而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在网络规模确定的情况下,网络中非剩余的关系越多,相应的社会资本越丰富。

?(3)网络密度与结构洞的社会资本负相关:网络密度越低,网络成员中的结构洞越多,社会资本越丰富;相反,网络密度越高,社会资本越贫乏。

?(4)等级制与社会资本负相关:等级制测量的是间接联系集中于一个中心关系人(contact)的程度。集中度越高,社会资本越贫乏。博特用实证资料对上述四个有关社会资本网络效应的假说进行了验证。

?③边燕杰的“强关系”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弱连带优势理论”指出,弱连带较之于强连带有更好的找职效果。第一,一个弱连带多的人,其社会网的范围会很大,因此收集到求才的信息会很多。强连带重复信息多,而弱连带较多的人能够将信息传递得较远,这样的信息利益是经由进入的快捷方式、时机以及介绍三种形式出现的。第二,如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所言,人际关系指向有价值的资源时则机会较多,比如年轻人与年长者有关系,社会地位低的人与社会地位高的人有关系,这种跨越两个团体间的关系往往在找职过程中成为“贵人”。格兰诺维特进一步指出两个团体间的“桥”必然是弱连带。同类人因为兴趣、性格相同而物以类聚,相同群体的成员会因为内部社会网较密也较易互有连带,但是不同群体间却很难建立关系,其间的沟通就有赖于两团体中各有一名成员相互认识,而形成唯一的一条通路,即“桥”。

?边燕杰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强关系”才更可能发挥作用。

?④弗纳兹等人发现了对雇主来说,在寻找新雇员时使用社会网络可以起到扩大雇佣范围,保证员工质量,并提高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作用。

?(二)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

?⑴波茨指出了社会资本的四个消极功能:

?①在一个群体中,为群体成员带来收益的强关系,通常也会阻碍该群体之外的其他人获得为该群体控制的社会资源,意味着外群体成员在获得这种资源时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②个人所属群体或成员的封闭性,将会阻止成员的创新能力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③整个群体从社会资本获益是以牺牲和限制个人自由为代价的。社会联系的加强,必将导致个体服从群体甚至个体消失于群体之中的局面。

?④由于少数民族或劣势群体共同的敌视和反对主流社会的经历,在群体团结得到巩固和保持被压制群体成员基本稳定的同时,也使更有野心和创新精神的成员被迫离开其熟悉的群体和社区。

?⑵威尔逊发现了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们由于缺乏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的途径,不得不过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反而造成一种贫困的“自我复制”以及贫困群体与主流社会的“隔离”。

?⑶晋军发现了“外人成本”。

关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调研报告 为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规范实施、加快落地,确保PPP改革取得更大成效,2016年底我们对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甘肃10个省(区)PPP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相关省(区)推进PPP工作的主要做法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区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多措并举,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一)注重观念转变。很多地区高度重视PPP工作,不再将PPP模式作为单一的融资工具,而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PPP模式对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本地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许多地区都是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自上而下、高位推动PPP工作。比如,河南开封市表示,做好PPP 工作要分“想明白、弄明白、干明白”三步走,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提前谋划、统筹推进;云南大理州将推广PPP模式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围绕洱海环境治理,打造PPP示范项目群,发挥区域整合和规模效应,仅2016年完成的投资就与整个“十二五”时期持平,把过去“有想法、没办法”的事变成了现实。 (二)注重组织保障。针对PPP项目覆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的客观情况,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河北、河南、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地,建立PPP中心或PPP 办公室等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主体责任,加强上下联动,促进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协调机制。江苏、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在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PPP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领导挂帅,明确牵头部门和部门分工,确保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督查机制。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将推广PPP模式列为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并定期督查任务进展情况。 (三)注重建章立制。各地区在及时转发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为PPP项目规范实施提供

文化环境与地区社会资本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与制约

摘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是人民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而创新是每一个正常人的自然本性和内在潜力,但是人的创新潜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受到自身因素和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文化环境及社会资本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与制约,提出了努力克服创新影响因素,推进创新活动的对策思考,从各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克服、排除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全名族的创新积极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社会资本;影响;制约

第一章文化环境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从中外历史发展来看,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影响是重大的。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里,往往是文化传统上的突破,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更新,从而引发出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1.1 文化思想的解放能冲破科学发展的障碍 如欧洲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唯物主义,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从而带来了文化思想的解放。使欧洲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为科学发展创造了大好环境。后来到了十六世纪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把原来的基督教,就是所谓的天主教的神权观念进行了彻底改革,逐步造成了政、教分离,使文化思想得到更加的解放,同时也使科学发展冲破了宗教神学等种种传统障碍,带来了整个欧洲科学技术的繁荣。世界科学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依次转移到英国、法国和德国。美洲新大陆发现以后,一批开拓者、有先进文化思想的人移居北美,使北美建立了一个民主开放兼容的文化,提倡学术自由,提倡创新改革,世界中心又很快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这里也有文化思想方面的突破,因为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思想观念解放;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有了冲破两个“凡是”,才有了废弃当时视之为不可动摇的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才有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认识。显然,改革开放本身也包含着从一个封闭的文化观念转变成一个开放的文化观念的深刻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科学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不能不使我们深刻领悟到,这个进步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改变,也包含着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进步和改变。 1.2 先进的文化环境能大大提高人类对科学文化作用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进步,使人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强有力的武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环境里,人类更加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手段,它本身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应该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科学,包括认识的结果,也包括认识的过程。精神层面的科学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

社会资本视域下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社会资本视域下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9-11-22T13:20:50.3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7期作者:施展 [导读] 本文通过阐述城市更新条件下的政府、市场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策略内容进行了体系、网络等方面的可行内容分析,依据社会资本条件对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发展了解。 施展 和屋和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城市更新条件下的政府、市场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策略内容进行了体系、网络等方面的可行内容分析,依据社会资本条件对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发展了解。 关键词:社会资本;城市更新;可持续策略 一、我国典型城市更新模式的社会资本审视 1.政府主导—强权干预下的价值控制 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一般是指政府作为城市更新事件的发起者、决策者与推动者,从前期的更新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到后续配套建设、项目开发等,均在其中承担了主导角色。例如,有着广州更新整治“第一村”之称的猎德村及西安大兴新区的综合改造等均属于该类模式。但就具体实践效果看,政府主导的更新模式容易形成大规模推倒重建式运动,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而忽视了更新是一项涉及面广、处理矛盾多的复杂性社会工程,为此导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城市公共政策价值失范,使原本立足于公共利益与城市利益的更新事件沦为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留下许多遗憾。从社会资本维度看,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政府利益诉求下的强势干预导致社会信任缺失。由于政府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得其承担的“公平正义”角色大打折扣,加之改造过程中强权干预引发的社会矛盾,如屡见报端的“钉子户”对抗拆迁的现象,大大损耗或削弱了更新事务的社会信任基础。而基于信任建立起来的政府、企业与业主等多方合作机制由于社会信任的损耗,仅仅只能靠经济利益的纽带来维系,使得推进中摩擦增大,甚至陷入困境。②自上而下的“意志”贯彻导致沟通网络堵塞。基于政府主导的更新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治理内容的完整实施,但由于自上而下的“意志”贯彻和整齐划一运作,使得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受到影响,堵塞利益相关者表达诉求的通道,进而导致更新地区的地方利益、个性追求及相关社会群体与个体细致入微而又珍视价值的需求,多层面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态等被忽略或抹平。③利益主体化的政府导致约束机制的嬗变。在政府主导更新模式中,由于政府利益主体化,其对更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这种“热情”在城市更新相关规范中被放大,使得城市更新的机制架构、政策制定与协议约束等内容极易偏离公平、公正的原则,导致对极端利益的追逐上升为冲突、对抗,使得原来多方面的互惠帮助和对规范的遵守开始更多地偏重于经济利益关系。 2.市场主体—市场推动下的空间谋利 市场主体下更新模式的核心是政府通过权力释放,利用市场的开发运营能力解决更新地区的发展问题;市场利益集团则通过与政府的博弈,获得更多环节的主导权,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本收益。以市场为主体的更新模式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有效降低政府风险和减轻负担;但从上海田子坊和西安纺织城等地区的更新实践看,由于政府对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认识不足及干预制度不完善,致使城市更新成为资本谋利的工具,进而导致地方文化脉络不续、公众利益无法保障,社会负面效应凸显。首先,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由政府、市场与业主组成的城市更新利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集体行动的效率越高。而在市场主导的模式下,资本逐利极端性表现为城市更新中暴力拆迁事件的增多和合作主体之间的矛盾加深,这大大降低了三者之间的信任水平,使得原本的合作变为对抗,社会负面效应逐渐增多,进而使得提升地区活力水平的更新初衷扭曲成为市场利益集团的空间谋利过程。其次,以市场资本为导向的更新模式,政府与市场容易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相反由于私权利的分散导致更新地区居民根本无力与政府、市场形成的利益联盟进行平等沟通协商,使得原本对更新事务最有发言权的群体被排除在外,进而导致更新地区的社会网络关系不续、空间活力不足。最后,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依赖,导致更新政策对市场的约束力减弱,规范失效。例如,为了满足市场对最大利益的追求,在安置政策中回迁居民的用地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环境品质降低。又如,上海田子坊和西安纺织城地区由于政府政策对更新后地价与租金过快上涨缺乏有效的约束及干预,导致原住民、艺术家及创意产业者难以为继,最终选择逃离。 二、社会资本增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可持续策略探讨 1.重视更新过程中社会信任体系的建设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政府、企业与居民等主体合作开展城市更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首先要加强更新过程中的信任体系建设。一是要注意公共意识的培养,充分挖掘和宣传更新地区的社会和人文价值,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摒弃个人直接功利性目的,建立关心公共事务、事业与利益的行为态度;二是要重视更新事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适时、准确地公布涉及有关主体切身利益的信息,定期组织召开问题答疑和信息发布会,增加居民与政府、企业的有效互动频率,避免因信息公开不足致使政府和企业陷入信任危机;三是要加强居民参与和监督的权利,通过将更新事务具体化,如将居民参与的入户访谈、问题诊断与意见征集等活动制度化,增强更新治理主体各方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 2.保障更新主体之间关系网络的通畅关系 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发育的土壤,是更新治理主体之间传递信息和表达利益诉求的工具。在多主体的更新治理环境下,公共利益、长远利益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更新治理主体和制度环境本身,还取决于它们之间能发生联系的沟通渠道—关系网络。多类型且通畅的关系网络对于整合多元主体的伙伴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能使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相统一。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式网络关系的搭建,又要重视非正式传统网络的维育。应通过制度设计、平台建设等措施增加更新主体之间及主体内部成员之间交流网络的密度和互动沟通的频次,如参与主体共同协商成立更新事务委员会、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等;注重更新治理活动中居民社团组织、公共场所建设与传统文化弘扬,保持和延续基于传统地域文化脉络所形成的邻里关系、父老关系与士绅关系等,进而提升更新治理后的社会活力。 3.推进完善更新治理的约束规范体系 城市更新需要经历较长的变革进行工程、体制方面维持,了解社会规范对政策、原则进行工具方面维持了解,依据资本视域中不可缺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 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 ①马克思.资木论第一卷.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日期:2013-08-01 【字号 大 中 小】 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深刻把握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化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拓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增强首都投资发展内生动力;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和适度竞争的格局,保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提升首都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及本市有关政策,现就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场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方向,对具备一定经营条件的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放开增量、盘活存量,分类推进、试点先行,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完善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体系,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水平。 二、主要措施 (一)拓展空间,分类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运营体制改革。 1.增量项目。 对经营性领域(包括燃气、电力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依法放开建设和经营市场,积极推行投资运营主体招商,政府不再直接投入。 对准经营性领域(包括轨道交通、收费公路、热力、污水处理和垃圾焚烧等),以公共私营合作制(PPP)、股权合作等方式,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积极创造条件。 对非经营性领域(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排水管线、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垃圾转运站、堆肥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交通枢纽等),采取捆绑式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由社会投资人组织实施,也可由政府回购或购买服务。 2.存量资产。 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基金引导、整合改制、技术资源合作、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加大专业化运营力度,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习题及答案)

第6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一、单选题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是:A A.I(v +mx+△v)=II(c+△c) B.I(v+m)=II c C.II(c+m-mx)>I(v+mx) D.I(c+v+m)=II c+I c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B.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 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D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B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产品供过于求的危机 D.资金不足的危机 4.经济危机的根源是:B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产销脱节 D.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失调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 A.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绝对过剩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7.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B A.萧条 B.危机 C.复苏 D.高涨 二、多选题 1.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分为:AB A.生产资料 B.消费资料 C.发展资料 D.享受资料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BC A.I(v+m)II c C.II(c+m-mx)>I(v+mx) D.II(c+v)>I(v+m) 3.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公式I(v+m)=II c中,其中的II c:AC A.其实物形式是消费资料 B.其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 C.是与第I部类交换实现的 D.是与第II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BC A.I(v+m)=II c B.I(c+v+m)=I c+II c C.II(c+v+m)=I(v+m)+II(v+m) D.II(v+m)=I c 5.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阐述了反映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是:ABCD A.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B.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 C.关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 D.关于在技术进步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社会资本认知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与城市基层治理相互建构,认知性要素的生产,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在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及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性要素的构建确保了基层治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广泛的公共参与,良性的基层治理有助于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再生产。两者的良性建构并相互融合,有助于促成从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资本基层治理合作共治 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广泛渗透,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邻里关系松散,信任流逝,公共参与不足等问题凸显。如何解决管理困境,重建现代城市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为日益原子化的个体营造心灵与身体归属的情感共同体,需要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的理念转变。而信任、规范、网络—这些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培育社区情感、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形成良好基层治理的关键性要素。本文试图以上海市H街区的治理模式为例,就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要素与认知性要素构建与良性基层治理的互构逻辑进行分析。 作为以老式洋房为主的街区,上海市H街区的居委会在探索居民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一社三会(H区议家社、自治组长协调会、活动团队联谊会和社会团体联席会)”为载体,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居民自治团体、趣缘群体以及社区社会组织联合而成的多元治理网络,再现了邻里关怀、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精神,并形成了以协商民主、有序参与、理性表达为特色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 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内各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既有文献已经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文献指出,社会资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structural)要素,即客观生成的社会网络,与其相关的角色和组织以及维持社会资本运作的规范、制度、章程,二是社会资本的认知性(cognitive)要素,即一系列主观上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如信任与认同(Putnam et al.,1995;Hall,1999;Paxton,1999;Krishna,2002;Chen & Lu,2007;Halpern,2005;Knack& Keefer,1997;Brehm& Rahn,1997)。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前者简称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后者简称为认知性社会资本。 现代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治理权力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治理的公共参与性;治理的网络化。基层社会是普通民众社会关系生产与建构的基本场域,居民及社会组织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同时基层社会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当这一逻辑促成理性化与规范化社区网络的生成,互惠成为资源交互的规范,信任构建为资源交换与权力让度的认同空间的时候,这样的基层社会运作效率最高,信息交换成本最低。若社会资本中的认知性要素—信任衰退,社会资本的结构型要素运作的规范紊乱,基层社会将进入失范状态,并消耗大量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成本。基层社会的治理主要以利益相关性和情感共通性为基础,受日常生活的特定性问题引导,各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在利益、权利、规则等契约要素,信任、互惠关系、交往规范等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 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v+m/x)==II(c+△c) ,此公式中字母x代表什么意思,m/x是什么意思? X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比例,m表示利润,可以用来投资和消费,m/x表示第二部类中的产品用于扩大消费的那一部分,m-m/x用于扩大投资。 在简单再生产中,我们知道,产品的价值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即c,v,m.分别被分配为成本,工资,利润。我们假设,生产规模不会扩大,v,m全部用于消费,而c则用于补偿生产耗费。同时,由于第一部类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资料,第二部类也只能向第一部类购买生产资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交换关系。为了保证生产和消费的顺利进行,必须满足公式I(v+m)=II(c),也就是两方保持合适的产量比例。 再简单再生产中,所有产品刚好全被用与生产和消费所需,没有积累,生产不能扩大。为了扩大生产,就要有多出来的产品,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发更多的工资,这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利润,也就是m被分成两部分,m/x用于消费,x可以是任何数,表示几分之几m。于是就被划分为c,△c,v,△v,m-m/x,m/x。 同样的,两方要保持一个等量关系,于是就形成新的等式I(v+△v+m/x)==II(c+△c) 关于考研政治的社会资本的扩大大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怎么理解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其中有一个是I(V+M)>IIC,意思就是说生产资料部类所 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也就是说还要剩余一些多余的能实现再扩大生产,实现条件就是说,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式子,还有其他就不一一列出了,你可以多看看书,理解下,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记住几个公式,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能理解它,有机构成啊,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等等,不过你放心拉,这类题一般都出来选择里,还是很好做的,相信你考了大学,这点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应该是很快就能明白的。 答的好要加分哦,呵呵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区别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

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 地域性自主参与 ——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 胡荣 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和厦门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资本和其他因素对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是否党员和村干部等因素对村民在选举中的参与有重要影响;在社会资本的各因素中,只有社团因子和社区认同因子对村民的政治参与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信任因子对村民的政治参与并无显著影响;选举制度的实施程度和选举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对村民的政治参与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级选举已经成为村民在社区事务中利益表达的重要手段,村民在村级选举中的参与是一种地域性的自主参与。 关键词:社会资本村级选举地域性自主参与 一、相关理论与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上看,政治参与这个概念是与民主制度相联系的。政治参与被看作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概念,选举被当作是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因为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民众才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选举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也就是说,传统研究政治参与的学者都有两个假定:一是政治参与需要有一个民主的政体;二是选择领导人的权力是普通公民表达他们利益的必要条件。1950和1960年代在西方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极权模型(totalitarian authority)十分强调掌权者对民众的控制和动员。这一模型把前共产党社会的政治看作是由精英所支配的,这些精英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偏好来改变社会(Freidrich, Curtis & Barber, 1969:126)。在这些社会中,国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垄断性控制,成功地限制了信息的流通。通过限制结社自由,政府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利益的聚合,使人民失去抗拒政治权威的能力。它赋予国家如此广泛的控制,以至于一些极权理论家认为这些政权能够消除国家和其他所有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甚至是国家与个人人格之间的界限。因此,个人所面对的是国家的操纵,人民被动员起来亢奋地支持领导人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是不受大众的观点所影响的(Friedrich & Brezezinski, 1956: 161-171)。在这些学者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设置不仅阻止了民众的要求上达到精英那里,而且也使公民失去了能够让精英倾听他们意见和观点的手段。在这些社会中虽然也有游行、示威以及流于形式的选举,但这些都是由当局组织以动员一般民众支持政府的,而不是由民众自身用来向当局表达他们的观点的,这些参与仅仅在表面与自由民主社会的参与相类似。不过,随着20世纪60年代冷战的减弱以及共产党社会的变化,学者不再对刻板的极权模型感兴趣。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政治恐怖和大众动员的减弱,在政治控制的架构下伴随着真正政治竞争的复兴,不仅是党的机构,而且警察、军队、工业部门的管理者、经济学家、作家以及法学家都对政策的形成过程有重要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新出现的群体已经开始追求他们共同的利益(Skilling & Griffiths, 1971;Goodman, 1981;Falkenheim, 1984)。与极权模型的看法不同,利益群体理论家认为,在这些国家中的共产党并没有被看作是拥有绝对权力的,而是有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共产党政权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或是完全阻止利益的表达。通过表明共产党社会中也存在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的表达,利益群体模型极大地促进了研究者对这些社会中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不过,这一模型仍然否认普通民众影响政府决策的可能性。他们和集权模型的理论家一样,认为有意义的政治参与需要社会中的某些制度安排将人民的政治活动与决策过程联系起来。因为在共产党社会中政治的活动和组织(诸如选举、群众运动、工会以及农会等)都是由当局操控的,目的是消除自愿团体的形成,因此也不具有利益表达的作用,普通百姓的政治活动不能与决策过程有效相联系(Liu, 1976: 5)。 很显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第七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点

第七讲 社会总资本指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为基础,分布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个别资本的有机总和。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的全部产品。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是社会总商品,具有价值和用价值。 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活资料),与此相应,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Ⅱ)。 产业结构的平衡首先包括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的平衡。所谓三次产业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该产业的劳动对象以自然要素为主;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该产业往往以初级产品为劳动对象; 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旅游、商贸、金融保险、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行业,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往往是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 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过程中实现的,供求平衡意味着买方力量与卖方力量的均衡。如果供给长时期大于需求,那么买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买方市场”。如果供给长时期小于需求,那么卖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卖方市场”。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2)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3)不仅包括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把社会生产分为第Ⅰ与第Ⅱ两大部类,因为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形态上按照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补偿。由于社会总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社会总产品则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最终成果,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其经过流通进入消费,从而在使用价值上和价值上都得到各自的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是总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得到实现(物质补偿+价值补偿)。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m)=Ⅱc 基本实现条件,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关键 前者:第Ⅰ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所有者为满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消费需求而持有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是生产资料; 后者:第Ⅱ部类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上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一、名词解释 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价值补偿、物质补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单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是() ①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② 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 ③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④ 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⒉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① 剩余价值的来源② 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③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④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⒊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①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②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③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④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⒋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在再产过程中()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③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④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⒌ 社会总产品是() ① 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② 一定时期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③ 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④ 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⒍ 各个别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通过() ① 生产过程发生关系的② 分配过程发生关系的

③ 消费过程发生关系的④ 流通过程发生关系的 ⒎ 经济危机是() ① 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经济现象 ② 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现象 ③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④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⒏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① 危机阶段② 萧条阶段③ 复苏阶段④ 高涨阶段 ⒐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依次是() ① 危机、萧条、高涨、复苏② 危机、高涨、萧条、复苏 ③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④ 高涨、危机、萧条、复苏 三、多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① 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② 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③ 产品按价值出售并且没有对外贸易 ④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⑤ 社会总产品价值由c+v+m组成 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v+△v+m/x)=II(c+△c) ③ II(c+v+m)=I(v+m)+II(v+m)④ I(c+v+m)=Ic+IIc ⑤I(c+v+m)=I(c+△c)+II(c+△c) ⒊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I(c+m-m/x) >I(v+m/x) ③ I(v+m)+II(v+m) >II(c+v+m) ④ I(c+v+m) >Ic+IIc ⑤II(c+m-m/x) >I(v+m) ⒋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v+m/x)=II(c+△c) ② I(c+v+m)=I(c+△c)+II(c+△c)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_赵延东

经济与社会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 赵 延 东 提 要 近年来, 社会资本 概念的讨论范围已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 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会网络中嵌入的资源,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某一社群拥有的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等社会资本情况。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目前社会资本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学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C912 近年来,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它不仅吸引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兴趣,而且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除简要介绍社会资本理论的早期发展外,重点阐述近年来社会资本无论在理论概念还是在研究范围上的新突破。 社会资本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 资本 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领域,自斯密(Adam Smith)以来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均将资本定义为一种能够生产产品的产品,并将其和 土地 、 劳动 并列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时人们理解的资本的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率先突破物质资本的局限,将个人对教育、职业培训、保健以及迁移的投入视为一种投资,并指出这种投资将最终形成个人的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它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对人力资本概念的回应,一些尝试与经济学对话的社会学家们将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与联系也纳入了资本的范围,提出了 社会资本 的概念。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早在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迪尔凯姆(Durkheim)关于社会交往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以及社会集体生活可以有效地消除 失范 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论述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地看到将人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可以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利益的 资本 的思想。但真正将 社会资本 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并运用于学术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情。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美国社会学家林楠(Lin,Nan)和科尔曼(Coleman)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笔者曾对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过综述,此处不赘。概括起来,这些研究者都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一种个人通过自己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得的资源,之所以称之为 资本 ,是因为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收益。在个人从事一些目的明确的活动时,他们不仅能从社会网络关系中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网络中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从而达到自己

社会资本理论 帕特南的思想

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帕特南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分析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较为深刻和新颖的视角, 从而在西方和其他地区的政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罗伯特?帕特南(RobertD.Putnam)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人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 在帕特南那里,社会资本是一种团体的甚至国家的财产,而不是个人的财产。帕特南强调,如果认识到社会资本是重要的,那么它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增加个人的机会上,而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社群发展上,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留下空间。 1、帕特南民主思想的古典传统 在帕特南看来民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制度设计。作为制度设计的民主往往只是追求程序正义、机会的平等而忽视机会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 这样民主就容易蜕变为一种工具, 从而使自由与民主分离甚至导致民主与自由的对立。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 罗伯特.. 达尔也通过考察美国社会结构而提出, 正是美国的均衡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民主制度的程序正义性, 而非仅仅由于人为地合理的设计。帕特南正是看到了民主制度建立的复杂的社会性, 从而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整个社会的环境中来考察民主政治各种变量因素的互动关系。首先, 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方式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 但历史并不必然实现独一无二的、有效率的均衡。 其次, 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也可以改变既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正式的政治生活方式与社会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历史互动决定了现有民主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绩效。公民性和社会资本的理论假设及其内在关联。公民共同体及其共同体精神是帕特南的一个重要假设, 他承续古典共和主义传统, 不再歌颂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 而是主张以他人的条件为我们自己的条件, 把我们的共同体视为与我们自己一体。即在更广泛的公共需要背景下恰当地来理解自我利益。关注有远见的有助于促进他人利益的自我利益, % 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务的投入是公民美德关键标志。衡量共同体精神有四个标志: 第一, 公民的参与。公民共同体的公民身份首先是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标示的。&公共领域不被认为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战场, 而是要追求更广大的共同利益, 在以共同体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前提下恰当的处理好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因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持续的追求和认同共同的善, 只有在追求共同的善中才能实现自我的特殊性, 实现在共同体中个体的独特性充分的展现于公共整体的善的有机统一。 第二, 政治平等。公民共同体里的公民身份要求所有人拥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公民之间是作为平等的人发生互动, 他们联结纽带是互惠互利与合作横向关系, 领导人% 必须是, 以及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对他们同胞公民负责的&。[政治生活的基础是互惠互利的平等原则和自治的形态。 第三, 团结、信任和宽容。公民团体的公民引起有一个共同的集体目标作为人生的任务, 从而使他们团结起来, 互相信任和尊重。尽管他们对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冲突, 但友谊和义务是占第一位的。因而对他人观点宽容和尊重是维系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友谊在这里不再仅仅是私人者间的关系, 而是人际间必不可少的义务。帕特南在这里引用沃尔泽的观点认为友谊的含义在共同体中应与亚里斯多德的友谊相近才是理想的道德要求。当利己的交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