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95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认识论)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目标(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涓埃怒斥真理反对谬误。
三、德育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酸甜可口的西红柿,大家都喜欢吃。
然而人类发现它好吃,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呢!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让人喜欢,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还美其名曰“狼桃”。
16世纪,英国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尝试以下,据记载,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考点展示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二)重要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対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易混点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7.有用的就是真理8.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9.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四、热点链接材料:2010年的全国人代会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有望实现。
请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从最初的8:1到1:1演变的原因。
五、应用指南实践与认识。
经常用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一事物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人们克服的各种难关,自然灾害后的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GDP,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实践的要素、含义、特点。
2. 理解真理的含义、属性。
3. 认识到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形成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2. 树立实践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精神,自觉用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内容]: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4 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一课分析了真理的特点,点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是实践,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启示。
故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枯燥地讲解知识,而是要带入现实,列举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育思想]: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本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收获。
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并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最后辅以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
[教学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属性。
3.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前面的课讲述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接着上一课的逻辑关系,本课重点探究真理是怎么推导出的,人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依据课本内容,本课可以被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本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实践,可以先从实践的含义开始讲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2)真理◇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方法点津】:(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
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
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五、【课文导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2)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探究目的】:1、知识目的◇识记:(1)理论的含义(2)理论的特点(3)真理的含义(4)真理的根本属性◇理解;(1)理论的根本形式(2)理论是认识的根底(3)真理的详细性◇分析:(1)列举实例,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列举实例说明理论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2、才能目的(1)通过对理论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理论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进步学生的比较分析才能和理解才能(2)结合理论三个根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才能和概括综合才能(3)在讲述理论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才能,进步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才能和理解才能(5)在讲述真理详细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才能及用开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才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1)结实树立理论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理论,一切知识都要效劳于理论(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久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理论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理论中检验和开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久的使命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论的根本特点〔2〕、理论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真理是详细的有条件的三、【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理论及其特点◇课堂探究1〔P42〕:(1)谈谈你对理论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理论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理论〞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理论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早告诉同学们,理论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理论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案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准备:1、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歪打正着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
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
”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
”飞道:“我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
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
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行要吃三碗。
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
”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
”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
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
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细,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
”飞听罢,释然,大笑。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这个故事,与“做贼心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等民颜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法不同,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模拟练习:猪的回答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
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点评:智慧分享:请同学们知识准备中的内容,讲一个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理解实践的特点。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二、基础知识点梳理(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的含义及特点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见律的正确反映。
②特点: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考查重点: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a.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b.辨证关系: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方法论:重视认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a.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通过自身产生意识,经历了多个阶段B、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还需要进行实践。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B、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意识能动作用的二重性(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2、本课引入:我们学习了物质,学习了意识,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这个认识是怎么形成的呢?实践对于认识的产生有哪些作用呢?真理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真理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规律。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怎样得到的?真理又有那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概念及理解(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特点,真理与谬误;认识的反复性、无
限性和上升性。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 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
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实践
1 含义 是一种 活动
想一想: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吗?蜜蜂酿蜜、老鼠打洞是不是实践?为什么?
2 特征:① 、② ③
温馨提示: 准确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想一想: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有什么区别?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什么不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②
③
注意: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
②
③
温馨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真理
1 含义
2 特点 ①客观性(真理是绝对的)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②具体性: ③条件性
温馨提示: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说明了真理是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
(1)
二者往往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
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 从认识的客体
看 。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基础
(3)
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我的疑惑】
【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 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探究案】
1.
重点检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1)什么是实践?其特点有哪些?(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其特点?(5)为什么说追求
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2.
判断正误或选择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实践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6).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7).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2016 年是中国航天创建 60 周年。10 月 17 日,神舟十一号载人的飞船顺利将两名宇航员送
入太空;11 月 3 日,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
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航天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中国航天人历经千百次
的地面模拟实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神州一号无人
飞行到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我国一步步坚实地迈向太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
建成了练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不
懈追求的航天梦。
根据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当堂检测】
【 课后巩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