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_钟晓流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_钟晓流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_钟晓流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_钟晓流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渐深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也呼之欲出。时下,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着眼于探究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型,在回顾教学设计的发展演变之后,系统介绍了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与缘起、含义与特征、当前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相关的技术工具等;然后,在对国内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剖视之后,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本杰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组成和流程给出了实施的关键要点。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视频公开课;太极环式模型【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3)01-0058-07

引言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基于班级授课制,强调知识传递、以教定学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强调问题中心、以学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

最近十年间,翻转课堂(由flipped classroom 或inverted classroom 翻译而来,也被译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的理念在北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间

,《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对翻转课堂给予热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报导。与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北美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相比,国内对翻转课堂关注的相对较少,目前仅有张跃国等(2012)、桑新民等(2012)、曾贞(2012)以及张金磊等(2012)对翻转课堂做了较为系统的引介或述评。翻转课堂要从少数研究者的实践探索发展成为信息化环境中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理论,首先就要能够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改造旧有的课堂并获得更优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倾向于将翻转课堂视为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中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的发展与演变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

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一)教学设计的历史回顾

回顾教学设计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 ,1900)提出的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建立“链接科学(Link Science )”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

大量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军队的培训工作中来,他们根据从有关教学、学习以及人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论中得来的相关教学原则,开发出一系列的培训材料。二战结束后,研究者开始把培训看作一个系统,并开发出许多新的分析、设计和评价过程,如米勒的任务分析方法等。这期间形成了系统开发方法的雏形(尹俊华等,

2002)。20世纪50-60年代,受系统科学(主要指“老三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影响,在B ·F ·斯金纳(Skinner )所发起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带动下,教学设计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加涅(Gagne R.M.)1965年出版了

《学习的条件》,1974年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这两本学术著作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errill et al.,

1990)将那些建立在加涅学习条件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理论统称为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ID1)”(转引自:高瑞利,2003)。20世纪70年代,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迪克(Dick )和凯瑞(Carey )提出的迪克-凯瑞(Dick &Carey )模式、肯普(J.E.Kemp )创建的肯普模式。20世纪80年代,

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 )发布的ADDIE 模式,海涅克(Heinich )、莫兰达(Moleda )与罗素(Russell )提出

·

85·第19卷第1期2013年2月开放教育研究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Vol.19,No.1Feb.2013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者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探讨。翻转课堂该如何“翻转”是能否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对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翻转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翻转课堂;导学案;教学视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许多学校都在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成为现阶段较流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把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讨论和吸收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如下: 一、课前活动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借助软件以视频、文档、ppt 等形式开发微课程和导学案。学生通过自学视频,完成导学案,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课前教师的设计与制作: 1.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融合了教案和学案一体化的教与学载体。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是本节课必须要掌握和能够在实际中应用的内容。“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设计”。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三部分: (1)自主学习:这个版块主要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法。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题目设计不宜过难,应以低难度或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这个版块的内容,进而理解和把握知识结构和框架,并试图找出和记录自己的疑惑点,为课堂内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探究:这个版块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本节课的难点问题。这个版块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要解决这部分内容必须认真看书或者观看视频,而且要进行深入透彻的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部分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课题申报模板:3122-“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促动传统的师生角色转变,以“微课”、“翻转课堂”、MOOC为代表的新型授课模式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催生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Microlecture)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 2014[1])。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课堂中开展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王鉴,2016[2])。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内外教育界纷纷探索与应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从理念内涵到具体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1.2课题界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预见,“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研究也会从最初的理论探讨到技术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创新方向发展。本课题抓住教育改革的热点,围绕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行研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微课、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微课教学雏形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3]。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是目前应用和推广最成功的案例,已收藏了3500多部教学视频,向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类似的微课网络资源还有TED-Ed、Udacity、edX、Coursera等。国内微课教学研究始于胡铁生(2011)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4]。2012、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了微课建设热潮。各类网站相继建立,如SEEWO学院、中国微课网、CN微课、微课之家等以发布中小学微课为主,百度传课、微课慕课、微课中国等设有高校微课栏目,还有黄浦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等地方性微课网站。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柏格曼和艾伦?山姆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随后,各大学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如:在迈阿密大学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西雅图大学机械工程系控制系统课程(Mason,et.al,2013[5]),波多黎哥大学的“工程静力学”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J.F. Strayer 在“统计学导论”课堂中进行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对比实验(何朝阳等人, 2014[6])。真正引起国内教育研究者关注翻转课堂则是2011年可汗学院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的一个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受此启发,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问卷、访谈、学习成绩对比等方法验证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性(汪晓东等人,2013[7];杨九民等人,2013[8])。 (2)微课、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个完整的微课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微课的特点是:(1)教学内容少,浓缩性高,力求花最短时间用最精华的语言将核心点讲解清楚。(2)时间短,微课视频以5~10分钟为宜;(3)形式多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二

[转载]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2015-03-17 18:08:35) 转载▼ 分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作者:金陵叙事王水丽老师2014年5月走上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之路。去年6月,她在青岛首次异地执教诺贝尔》(翻转之后的课堂教学),反响良好。此后,在成都、南京、武汉等地,每一次“翻转”都好评如潮。《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以下简称《第八次》)就是她翻转课堂心路的写照。 一、教材分析 《第八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古代苏格兰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却屡战屡败。在他几乎丧失信心时,偶然看到蜘蛛在风中结网的场景,从中深受启发,再次振作,终于取得了第八次战斗的胜利,赶跑了侵略军。 全文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 从写作方法来看,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现给学生规范化的文本表达。 二、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之后应该到达的认知程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让学生学习得以目标管理的理念的产物。达成目标发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学习者体验,从而提升学习绩效。 《第八次》教学课时为两课时。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内容)又得“言”(表达)。第一课时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学生应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故事情节展开的三个阶段,即“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基础,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言”。本课的故事内容浅显、脉络清晰,表达规范,这样的文本材料适合让学习练习讲故事。因此我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据此,第二课时的达成目标为: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如下: 首先,与新课标中“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保持一致。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模具设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157543 学科教育论文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模具设备》课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xx 年)》,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本文对《模具设备》课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旨在展示信息化教学取得的新成果,交流信息化教学新经验,共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仅以《模具设备》课程中任务六的第3单元“注射机的操作和调整”为例,来说明本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

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

翻转课堂教案

翻转课堂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 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胡适母亲生前的几件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2.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对人物进行刻画,对母亲的了解很深,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清母亲生前几件事,把握母亲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爱。 5.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 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胡适的个人经历,胡适母亲的个人经历,胡适家族情况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三)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 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 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堂学习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讲述了胡适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忍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1)

附件1: 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课题实施方案 一、立项背景和依据 1、研究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总体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 2、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变革了课程的表现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环境,数字课程资源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方式被推送到电脑、手机、智能终端等各种设备上。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教师开发或者学习者创作的数字化作品、网络上各种学习化社区等,都成为数字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

其次,信息技术变革了课堂的教学方式。电子白板、移动学习终端等学习工具、教学工具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组织方式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封闭的、孤立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被打破,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学生所获信息量更为增多,学生的探索空间更为宽广,学生可利用的学习形式更为丰富。 第三,信息技术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学生的学习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翻转课堂的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臵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教学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伍德兰帕克高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五个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5494433.html,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五个关键 作者:焦建利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07期 随着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迅速发展,在国内不少地方,有一些中小学校在积极推动颠倒教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不少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对于微课和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教学模式,一些校长、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如获至宝,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学校校长、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感到非常沮丧。 其实,翻转课堂之实际效果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执教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和条件、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学习者的自觉自主自控能力,等等。而要真正使翻转课堂取得预期效果,至少应涉及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 第一,微课或相应教学资源 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存在两大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微课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只要有微课就万事大吉了。在很多场合,和一线教师讨论颠倒教室的时候,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微课资源怎么办?微课导致的知识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系统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学生家里没有办法接入网络或没有电脑怎么办? 的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问题,但是并非不可逾越的问题。其实,对于翻转课堂而言,微课也许并非必须。设想一下,家里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当然也可以借助纸质材料学习。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十多年前美国学者提出的WebQuest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不少相似之处。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课或相关课程资源,并辅以学习任务单来引导学生基于网络在课前自主学习,实现昔日在教室中完成的“知识传授”。 ● 第二,学习任务单 颠倒教室不是把微课或相关学习资源发放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只有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给学生课前学习,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自然难以预料和把握。因此,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和应用便成了翻转课堂的有一个关键。 关于学习任务单,一线教师给它起了很多别称,如“学习任务单”、“学案”、“学习指南”、“学力单”,等等。它应该是教师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学案和教案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当对整个课程进行全局设计,对教和学的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宏观布局,然后分出课前学的目标和课内教的目标,再结合这些具体目标,结合媒体特性来设计或选择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及测试(评价反思)。 学习指南(学案)的设计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应当是适合自主学习的任务;学习任务应当是和微课(或相应学习资源)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应当是可检测的可评价的(以方便教师及

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课题及其反思

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文洁 一、教材分析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容。主要结合、门牌、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等编码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二、达成目标发掘 《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邮政编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课时达成目标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乘法意义、除法意义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除法计算。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三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存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乘法、除法计算和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2、明确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微课的演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基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中职翻转课堂应用研究.docx

基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中职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以信息化大赛参赛作品《五步提炼微信营销商品卖点》为例一、研究背景 翻转课堂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老师在实际的翻转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下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学习困难进行及时的指导。 纵观中职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效果甚微,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利用班级的 QQ 群, 微信群等实现学生作业的共享和多元评价,这些自学交流平台过于零散化、孤立化,产生的海量数据,难以查阅和统计分析,缺乏大数据理念和管理平台,不便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整门课程的统一教学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为信息接收载体的广泛应用,中职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走向移动化、数字化、个性化。如何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教与学的开放平台,整合教学资料,建立教与学的交流,优化翻转课堂教与学的模式,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是基于广东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案例《五步提炼微信营销商品卖点》, 论证移动智能终端微信在线教学管理平台—课堂派在中职电子商务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以为推进中职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二、核心概念

1.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 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 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 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三、在线教学管理平台—课堂派 课堂派是一款基于微信的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被用于国内的教 育机构或组织中,为老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 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服务。通过课堂派,可以实时记 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调查问卷、知识测验、资料下载次数等在课前、 课后进行学习兴趣、作业完成情况分析,通过提问、抢答,小组讨论分 析等课中表现进行参与度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告诉教师:哪 些题过易、哪些题过难,哪些资料学生已经查阅过,哪些学生学习积极 性高等,这些数据可以揭示出最佳学习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随时跟老师进行沟通和分享,无论

什么是翻转课堂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胶着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 一、“翻转课堂”为何受关注?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传到了YouTube网站上,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后来,萨尔曼·汗将这个副业逐渐变成了自己的主业,目前已经在网站上放置了2300多段免费视频课程、有5400万学生通过网络参与他的课程学习。 如果说萨尔曼·汗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话,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从2007年春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 “翻转课堂”的这一尝试,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首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其次,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其三,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两位老师所做的“翻转课堂”的探索,引起了美国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关注,他们纷纷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实践,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到了“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 二、“翻转课堂”的几大特点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翻转课堂十大精彩案例

山西电教SHAN XI DIAN JIAO 案例一:石桥小学的数学翻转课堂 2011年秋天,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开始了数学翻转课堂试点计划。五六年级的学生们回家看教师的教学影片,回到课堂上可以在教师和同伴帮助下完成作业。因此,他们不再有和父母一起做作业时因不会做题而出现的挣扎和挫折感。学生可以按自己学习进度在家里观看10~15分钟讲课视频;之后会接受三到五个问题的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测验结果会即时反馈给他们。教师在学校使用Moodle跟踪学生在家学习的过程,看到谁看了影片并完成测验,这样更容易锁定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决定实施翻转课堂尝试,因为他们相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翻转课堂能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案例二:“星巴克教室” 当谈到帮助青少年学习时,美国高地村小学正在尝试的东西会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在二年级,许多教师就在尝试翻转课堂;各年级都鼓励学生带技术入课堂,包括电子书、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那么去看看他们的“星巴克教室”:传统教室中的一排排整齐课桌不见了,空间充满的是圆桌、舒适的沙发和软垫椅子,以及一排电脑终端。好一个非正式的舒适环境,“翻转”得够彻底!校长肖纳·米勒说,这样的想法来自学生,他们希望在教室中更加放松,有类似咖啡馆的氛围。这种新风格的课堂是德州路易斯维尔学区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以科技为中心的战略似乎得到了回报,学生们更喜欢在这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这所学校给我们最大启示是:不要害怕尝试新的东西,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 案例三:翻转课堂的发源地 林地公园高中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大部分翻转课堂的“粉丝”们都感谢这所高中的开创性的实践。该校两名科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想出的方法,为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起初,只是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而准备的讲解,但教师很快就意识到,用视频来复习和加强他们的课堂教学能让所有孩子受益。之后,两人意识到,也许他们已经“迷迷糊糊”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并创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师生双方都认为,是综合的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伯格曼和萨姆斯觉得这套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个别关注,建立更好、更紧密的师生关系,而这往往可以促进更大的学习动机。自他们率先开始翻转课堂后,这种方法不胫而走,现在全球数以千计的学校在使用。 案例四:全校实现翻转模式 如果有一所学校能展示翻转课堂真正的成功的话,柯林顿戴尔高中算一个。在用两个班经历了两年的翻转课堂试验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大胆地在全校实现了翻转模式。学生在家看教师录制的5~7分钟的讲解视频,做笔记并写下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重讲多数学生有疑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来辅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学校还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家上不了网这个问题,课前课后分别提供校园电脑一个小时的访问,或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在实施翻转课堂一年后,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165名新生中,只有19%的英语不及格,而原来一直在50%以上;数学课上也看到了类似的结果,不及格率从44%降至13%;科学和社会研究的不及格率也下降了。另外学生们的挫败感减少、自信心增强,违纪 翻转课堂十大精彩案例 FZKTZT·翻转课堂专题 15·SXDJ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学科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 (课名)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设 计 该内容总课时 1 翻转课时 1 一、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后续的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内容的基础和前提。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常用的文本加工工具有:Word、WPS、记事本、写字板等。按文本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我们可把文本信息的加工分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报刊类信息的加工两大类。日常文本包括标语、广告、通知、信函、报告、文章等。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文本类型及其加工软件; (2)、巩固在文本处理时的常见名词,如:版面、段落、文字、对象等概念; (3)、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文字信息的加工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促进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学习了写字板、WORD等,体验了文本加工的基本操作,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利用网络搜索素材。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零起点”,没有处理文本信息的操作基础。 四、课前任务设计 1.制作一份通知。 2.制作一份邀请函。 3,自选主题,从网上下载材料,形式不限。 任务要求: 文本表达的主题、意图鲜明。 版面布局合理匀称,内容层次结构清晰。 排版符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规范,样式和谐美观,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观点。 遇有疑难问题可使用老师提供的“加工日常文本信息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答”文件。

微课与“翻转课堂”教改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科研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与思考课题主持人:廖雪霞 所在单位:五华县大都中学 填报日期:2016年9月18日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6年9月15日 地点:大都中学会议室 评议专家: 古添裕(大都中学校长、数学一级教师,曾主持多项市、县级课 题研究并结题) 廖保群(大都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廖新良(大都中学教导处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陈国龙(大都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数学二级教师) 廖勇如(大都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廖小丽(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英语教研组组长) 参与人员:廖雪霞(课题主持人)、廖伟霞、廖素娜、赖柳燕、廖小丽等课 题研究成员。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 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名称:”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教学研究与思考 二、选题背景 课题背景: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科研水平已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的标准之一,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开展本课题研究理由如下: 1)源于时代挑战的需要: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急剧转型给教育带来了新 的挑战。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 存。为使我们的学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 2)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 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其成效在于课堂教学。为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赶上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性。 3)源于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新时期下的教师 的角色、地位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相应地转变: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习的鼓励者。 4)源于语言教学的目标的需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交际与运用。通 过研究和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实际应用为 目标,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用英语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告别“哑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 5)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创新和实践探究能力是知 识经济时代下的教育关键。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决定于受教育的程度、方式。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

翻转课堂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文案

翻转课堂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翻转课堂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 (2015-05-28 16:39:10) 转载▼ 分类:翻转课堂研究 (博文转载自金陵叙事)这篇文章是我阅读梁文洁老师写的《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与反思》之后写的,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4月刊(下)P42。读完我的这篇“读后感”,您再阅读梁文洁老师的翻转课堂教学与反思的文章,您也许更容易发现,梁老师这课的确与传统课不同。 柳暗花明总会春 ——兼评梁文洁《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与反思》 读到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文洁老师《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文,我其实是感慨良多的。 梁文洁老师是成功教师之一,本没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成就。但他洞察到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前景,感受到王水丽副校长翻转课堂前后比较产生的跃迁,毅然效法王水丽,走上翻转课堂这条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 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转型,即从演教案的演员型教师,转变成为点化学生智慧的导演型教师,这对传统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说,几乎没有优势。小学课程改革十五年来,在“转型”方面鲜有突破,就是明证。

我有幸听梁老师第一次翻转课堂的课。当时,我称赞梁老师的传统教学基本功,也坦言并没有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陋习。我第二次去听梁老师的课,应该是他尝试了多遍了。走进教室,他给了我一份教案。我悄悄对陪同听课的王水丽副校长说,这堂课完了。王校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他写了教案。教案是预设的,写了教案,就会关注教案流程,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发展”。结果,真的没有“翻”出好层次。 但是,梁老师不气馁。他的毅力、执着令我佩服,他要通过实验,实现自我扬弃,转型为智者。经过多次努力之后,我们看到了梁老师的重大变化: 1.达成目标细化为课前与课堂两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通过感性观察,发现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然后,进阶到对身份证编码信息的认识,体现“最近发展区”原则与方法。到了课堂学习,则发展成为从真实的情境出发,根据掌握的数字编码规律,用中图法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编码,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把学习能力化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完美地演绎了微课程教学法课堂教学“四步法”。由浅入深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一环套一环地展开,保证学习扎扎实实地推进,使小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完成中图法编码这一图书馆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反过来,由于学生准确地为“好书”配上唯一性的“身份证”,表明学生对于数字与信息的编码意义的认知结构已经真实建构。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协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大胆尝试微型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本是舶来品,似乎有些高大上。梁老师抓住协作探究这一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课堂学习精华,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字与信息的编码关系之后,把图书馆采编的真实环境引入课堂,协作探究如何

识字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识字教学翻转课堂教学 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识字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语文 该内容总课时:2课时 课名:《认识小动物》翻转教学(小游戏、诊断活动) 课时:第1课时(注:本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我用了2课时的时间进行教授,《认识小动物》是一篇精讲课文,儿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认读文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生难字词,认识文中提到的小动物并概括“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动物的特征。在活动情境中深刻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是学生识字的最佳蓝本。 本节课教学采用大量课前学习资料(微课视频附录在文件夹中),以“蜻蜓”一词的学习为范例,其它的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作业布置下去完成。课上以提问、小组活动、合作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文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生难字词,认识文中提到的小动物并概括“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动物的特征。 2、在活动情境中深刻培养学生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检测学生是否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字。认字、识字、练习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同时是为下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小动物活动特点的独特性做准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所以为了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自学,学习以“蜻蜓”为代表的生难字词,学习内容有两套,即基础套和拓展套。基础套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完成,而拓展套学生可根据前面的学习水平进行自主选择。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为主的道德情感特点,微课视频的设计偏重于动感,色彩也比较艳丽,容易吸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前的微课教学中就已经设置好了反馈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