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试题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试题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试题

方正县综合高级中学校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职高历史文化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3Ⅹ20=60分)

1、钟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

“”。

3、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

4、最早见文献的名称叫作蓟。

5、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

6、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之美誉。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之美。

8、是传说中饶帝的故乡,有三千年的历史。

9、号称“关外紫禁城”,是沈阳名城的象征。

10、吉林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1、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12、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13、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14、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之美誉。

15、商丘是革命老区,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地,战役的主战场。

16、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17、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18、市自古有“阆苑仙境”之誉。

19、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20、《》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

二、选择题(4ⅹ5=20分)

1、下面哪个城市属于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 )

A、保定市

B、沈阳

C、宁波

D、岳阳市

2、下面哪个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

A、郑州

B、天津

C、济南

D、扬州

3、商丘是革命老区,是下面哪场战役的主战扬(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武汉会战

4、下列哪个城市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 )

A、曲阜

B、荆州市

C、牡丹江

D、大理市

5、桂市是哪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 )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三、简答题(5Ⅹ4=20分)

1、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是哪四个?

2、桂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请问这座小城的名字是什么?

4、济南有哪四大名泉?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⒉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⒊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系,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⒈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⒉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⒊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适用专业]小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公共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

《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________ 一、单项选择(4×15)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A.西南的卢沟桥 B.元大都遗址公园C.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周口店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A.孟子 B. 韩非子 C.孔子 D.庄子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A.道家和墨家B. 兵家和农家C.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家5.创立儒家的人是()。 A.朱熹 B. 孟子C.韩愈D.孔丘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A.汉朝 B. 秦国 C.齐国 D.秦朝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A.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C.南宋末年D.东汉时期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A.儒家 B. 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A.张衡 B. 郭守敬 C.蔡伦 D.祖冲之 11. 旗袍式样来自()。 A.汉族 B. 满族 C.蒙古族 D.白族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14.会试的考中者称为()。 A. 举人 B. 秀才 C. 贡士 D. 状元 15.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经典是宋代宋慈写的()。 A. 《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 《洗冤集录》 D. 《伤寒杂病论》 二、简答题(15)

(按川教版体系)全国各地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汇编 七下 第九学习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三大发明) 第16课 建筑奇观(大运河、明长城、赵州桥、北京故宫)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资治通鉴》)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唐诗、宋词) 第19课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书法、绘画) 一、选择题 ◆(2020·广东茂名)6.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020·广东汕尾)2.右图内容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造船技术 D .指南针 ◆(2020·贵州黔西南)8.下列属于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①火药 ②地动仪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⑤筒车 ⑥指南针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2020·湖南衡阳)3.《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2020·江苏连云港)31.“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普遍使用指南针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山东莱芜市)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A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2020·天津市)1.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020·天津市)2.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 指南针 ◆(2020·海南省)2.在2020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 ? ? 元谋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北京猿人 ?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习题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17.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________ 一、单项选择(4×15)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A.西南的卢沟桥 B.元大都遗址公园 C.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周口店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A.孟子 B. 韩非子 C.孔子 D.庄子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A.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家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A.朱熹 B. 孟子 C.韩愈 D.孔丘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A.汉朝 B. 秦国 C.齐国 D.秦朝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A.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南宋末年 D.东汉时期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A.儒家 B. 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A.张衡 B. 郭守敬 C.蔡伦 D.祖冲之 11. 旗袍式样来自()。 A.汉族 B. 满族 C.蒙古族 D.白族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A. 隋 B. 唐 C. 明 D. 清14.会试的考中者称为()。 A. 举人 B. 秀才 C. 贡士 D. 状元 15.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经典是宋代宋慈写的()。 A. 《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 《洗冤集录》 D. 《伤寒杂病论》 二、简答题(15) 1、儒家思想的内涵。 三、论述题(25) 中国明代中叶以后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双重失调,对于两个朝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之际,第二次大交汇始 于。 4.汉代的“五经”是指、、、、。 5.中国音乐的五音阶体系是指、、、、。 6.中国古代佛教,除了汉传佛教以外,还有流传于我国蒙藏等地的 和流传于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3.中国古代“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史”。() 4.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朝历代一直都把儒家哲学尊崇为官方哲学。() 5.在汉字的六种组字方法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 6.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汉唐时代。() 7.在古代小说中,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则是白话短篇小说。()8.古代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至清代光绪31年废止,共实行了1300多年。() 9.古代宫殿建筑与帝王陵墓建筑的风格是一致的,都显示出高、大、深、庄的特征。() 10.宋明理学在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是() A搜神记 B山海经 C世说新语 D东游记 2.在隶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朝代是() A 秦 B汉 C唐 D宋 3.宋代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文人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欧阳修 D黄庭坚 4.古典诗词的主要功能是:() A叙事 B论理 C抒情 D说明 5.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是() A焦点透视 B散点透视 C以大观小 D遗貌取神 6.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7.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8.在中国古代科学各门学科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家畜饲养业开始于__阶段。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2、原始手工业是__阶段的突出成就。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3、实行__是氏族产生的前提。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4、从血缘家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是在___时期。 A早期智人B山顶洞人C晚期智人D北京人 5、___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6、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开始向___过渡。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7、婚姻制度向___的变化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8、传说黄帝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他的___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他的___作书;___造律吕;___作甲子。 A臣子仓颉B臣子大挠C妻子D臣子伶伦 9、从___阶段开始,形成了语言,并且不仅能使用火还能控制火。 A元谋人B北京山顶洞人C北京人D陕西大荔人 10、从___阶段开始,人类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A猿人B早期智人C晚期智人D母系氏族公社 11、中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是在___。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12、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A夏朝B商朝C周朝 D秦朝 13、___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A公元前840 B公元840 C公元841 D公元前841年 14、战国时期,为了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各国纷纷开始变法运动,其中最彻底的是___。 A魏李悝变法B楚吴起变法C秦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15、春秋后期开始使用___做冶铁燃料。 A焦炭B煤C木炭D天然气 16、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代表人物是__;儒家代表人物是__和__;法家代表人物是__;兵家代表人物是__;墨家创始人是__;其中__被尊为“亚圣”。 A庄子B孟子C墨子D孙膑E韩非子F荀子 17、诸子百家中孟子的主张是___。 A“兼爱”、“非攻” B法治C“王道”、“仁政”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8、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___是我国最早的运河。 A会通河B通惠河C京杭大运河D邗沟 19、天文学著作中,___留下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A《大衍历》B《甘石星经》C《授时历》D《春秋》 20、___第一个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___推算出一年为364.2425天;___发现了木星的三号卫星。 A甘德B石申C郭守敬D一行 21、医学方面,___发明了四诊法;___被尊为“医圣”;___被誉为“药王”;___对我国传统医药学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___发明了“麻沸散”。 A华佗B孙思邈C张仲景D扁鹊E李时珍 22、我国古代的医书中,___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___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药物学著作;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修订的药典;___是世界上第一部食疗专论。 A《伤寒杂病论》B《唐新本草》C《神农本草经》D《备急千金药方》 23、在中国历史上有“画圣”之称的是__;有“书圣”之称的是__;有“茶圣”之称的是__;有“诗圣”之称的是__;有“诗仙”之称的是__。 A李白B王羲之C吴道子D杜甫 E陆羽 24、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我国第一部烹饪理论专著是__;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专著是__;开辟了专门史研究领域的是杜佑的__;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__;__代表了白话文小说的高峰;__代表了文言文小说的高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类书是__;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是__;我国最大的丛书是__。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

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髙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练习题汇编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始祖是( )。 A.有巢氏 B.庖栖氏 C.燃人氏 D.神衣氏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 B.商 C. 周 D.秦 4.制定礼和刑的是(),其目的是用来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度,镇压奴隶和贫民。 A.东周 B.商朝 C.夏朝 D.西周 5.北魏( )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世。 A.孝文帝 B.隋文帝 C.汉文帝 D.光武帝 6.“开元盛世”指的是( )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7.最早的有系统记录的汉语文字是()时代的甲骨文 A西周B殷商C东周D春秋 8.在我国,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是战国时期的帛画()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龙凤人物图》 9.《诗经》开了中国()文学长河,对此后中国两千哦同安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象征主义 10.刘义庆的《世语新说》是一部(). A.神话小说 B.笔记小说 C.志怪小说 D.传奇小说 11.我国现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书是()。 A.《左传》 B.《春秋》 C.《尚书》 D.《史记》 12.八卦的“坎”代表()。 A水B.火C风D.山 13.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4.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是( ) A.王祯的《农书》 B.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C.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5.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是()时期编订的。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16.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者是()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黄甫谧 17.俗称“金不换”的中药材是( )。 A.鹿茸 B.三七 C.人参 D.虫草 18.《诗经》中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 )记录。

中国文化第一章范文

中国文化课程概述(20课时)公选课 (2007年-2008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二章:历史发展 第三章;周易与八卦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第五章:学术思想 第六章: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墟甲骨文 参考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颜吾芟颜品忠编著北方交大出版社 《中日传统文化要略》缪德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一节:文化简论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因此,现在来谈什么是文化,远比数年前要容易得多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以后要谈到的内容,这里还是要简略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内涵。 一、文化的含义 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巳经出现了。《周易·贲(bēn)》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的各种现象,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规范。 到了汉代,“文化”成了相连的形容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用于与

未经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文化学著作,也企图对文化的定义做得尽善尽美。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成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