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770286677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770286677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770286677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770286677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

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

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

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

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

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

?一、商品组合

?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 A 食物20 衣服30

? B 食物10 衣服50

? C 食物40 衣服20

? D 食物30 衣服20

? E 食物30 衣服40

? F 食物10 衣服40

二、基本假定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

大于C,则A大于C。

?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4、无差异曲线是凸的,即凸向坐标原点。

三、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

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四、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

(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

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

?是中性的

?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

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五、边际商品替代率(MRS)

(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

?将消费者能更多地获取一种商品而愿意放弃它种商品的数量加以量化。

?任一点的边际商品替代率在绝对值上就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

六、等产量线

?两种投入品在可变状态下的产出量

? 1 2 3 4 5

? 1 20 40 55 65 75

? 2 40 60 75 85 90

? 3 55 75 90 100 105

? 4 65 85 100 110 115

? 5 75 90 105 115 120

?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不同投入品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产量线按照产出水平的高低排列;

?每一条等产量线都对应着特定的产出水平,而无差异曲线只是意义上的排序;

?全部等产量线都凸向原点;

?等产量线为厂商进行生产决策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

假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则:

?生产函数为:

W=fw(Lw,Mw)C=fc(Lc,Mc)

?效用函数为:

U1=f1(W1,C1)U2=f2(W2,C2)

假定条件:

? (1)生产技术在分析期内不变;

? (2)L、M、W和C的货币单位是可比的;

? (3)个人偏好在分析期内不变;

? (4)每一种资源投入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

每一种商品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也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

一、高效率的生产过程

?假定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即:

? L = Lw+Lc

? M = Mw+Mc

?W、C的等产量线合并在埃奇沃思矩形图中。

?商品生产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示当可用于两种经济活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

既定时,两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如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

多的一种或两种商品的产出,则过去资源投入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TS(m,l)c=MRTS(m,l)w。

需要注意:

?在生产契约曲线上仍然有无穷多个切点,因而有无穷多种高效率资源配置状态。因

此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

?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例如,环境物品),也会扭曲资

源配置的效率。

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线:以W为纵轴,C为横轴的产出量线

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

?人1和个人2的无差异曲线

?商品消费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明当市场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可供消费的总

量既定时,两种消费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如果通过重新分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

的满足,这些商品分配就是无效率的。

?消费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

?边际商品替代率即MRS(w,c)1=MRS(w,c)2

需要注意:

?曲线上有无穷多种高效率商品分配状态。

?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

合,而每一种组合又对应着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

?如果某种商品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也会扭曲商品分配的效率。

效用可能性线

?以U1为横轴,U2为纵轴的效用线

三、效用边界线

?将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

效用可能性线与效用边界线的特点

?所有的效用可能性线均与横纵坐标相交;

?各条效用可能性线相互相交;

?某些效用可能性线落在其他效用可能性线之内。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外是不可能的;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内是低效率的;

?效用边界线是由一段段不同的效用可能性线组成的,因而不是真正的曲线。

在效用边界线上,可以排除以下几点:

?生产契约曲线之外的投入组合

?消费契约曲线之外的所有商品分配方式;

?没有落在效用边界线上的所有效用可能性线。

?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其经济状态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

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

四、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S(m,l)c=MRTS(m,l)w=Pm/Pl

?高效率的消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 MRS(w,c)l=RS(w,c)2=Pw/Pc

?MRS(w,c)1=MRS(w,c)2=MRPS(w,c)1=MRTS(w,c)2=Pw/Pc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

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

?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

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SWF=f(U1,U2,…,Un)式中:U1,U2,…,Un——个人1,2,…,n的效用水平。

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全体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

?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

是最大社会福利。

?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

①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②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项目或政策会使一些人受损,而使另一些人受益。根据

帕累托准则,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或政策可以被划定为能使全社会受益,这种限制过

分严格了。

?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得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项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

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这就是“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次优理论:当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未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时,则对于经济系

统中的任何其余部分的最优工作方式(或条件)也将不是当所有部分都处于最优状态时那样的方式(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如资本)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

而另一部分(如劳动力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经济系统是低效率的。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一、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

托改进”。

?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任何能够使经济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

的,但是按照帕累托效率的标准,使至少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二、几种公平观念

?功利主义

?平均主义

?改良的平均主义

?市场竞争

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一、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

?(1)货币因素在福利衡量中起主导作用。

?(2)“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中的“补偿”仅仅是潜在的。

?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做出恰当的反映。以温室效应为例

二、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功能-能力理论”和"部分序数理论

"

?森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功能矢量”,他可以在这些矢

量中自由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

?如果存在大量的评价序数,那么可确定的福利评价必然由这些序数的变动界限所决

定。

运用"功能-能力"理论与"部分序数"理论,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明显的结论:"温室效应"使得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福利进一步下降。这表明,经济学家们已将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福利的评价范围,并提出了新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三、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当人们面对稀缺资源进行选择时就产生了“效率”的概念,因为人们总想使其“效

用”最大化。

?帕累托最优常被用来说明经济社会达到一种没有互利或互惠机会的效率状态。

?实现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还包括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高考命题热点(二)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冲刺练习

高考命题热点专项练(二)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 1.(2019湖南常德期末)2018年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即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2019福建漳州质监)人们利用恢复生态学技术改造盐碱化草地,可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和良好草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B.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D.盐碱化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3.(2019山东临沂质检)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C.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循环 D.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育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4.(2019湖南株洲质检)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第1题【单选题】 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 )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 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 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大的固体污染物 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 A、大豆 B、大肠杆菌

C、线虫 D、酵母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绿色食品中,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若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富集,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原因是( ) A、有机磷农药杀死了绝大多数生物,只有藻类繁殖 B、有机磷农药选择了藻类的繁殖 C、有机磷农药分解后,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大量的无机磷 D、有机磷对于植物来说,是一种高级肥料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答案】: 【解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D、国际环境条约在我国境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为国内法 二、多项选择题(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清洁生产的“清洁”主要表现在() A、清洁的技术标准 B、清洁的能源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产品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 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 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与方法 预期目的 导言

同学讨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绿色消费的兴起,引导学习绿色消费的概念 澄清学生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提问,发现学生中对绿色消费的“误区”提出填写绿色消费自测卷的要求

分析调查结果 结束语 师:今天,在我们心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和环保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商店里,消费者可选购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各种媒体中,以绿为冠的新名词不时扑入眼帘。就连广告用词中,商家也常常大谈“绿色”。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标志,也设计成双手紧握着绿叶。转眼间,“绿色”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越贴近了。但是,同学们对“绿色消费”了解多少呢?你们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活动导入 导入设计一:教师(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 )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导入设计二:教师: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每天按一倍的速度生长,要是不受限定,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至百合花已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想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1)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2)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3)这则谜语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不论什么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教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妈妈,她那博大的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库,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跟着人口的增加和近代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日已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跟着“妈妈”的付出的急剧增加,她突然变患上不

那么激昂大方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我国的资源国情 1、图片感知:教师展示几张有关资源和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性。 (设计意图:用图片可更加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说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峻,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为国策的出现作了铺垫。) 2、七嘴八舌话资源: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于“资源国情”的设计,充分利用小活动:接力小沙龙,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列举我国的自然资源,从而使学生自己感受:我国资源种类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完成,为防止学生对“自然资源”理解不够,所以这里简单的对其进行了解释。) 资料感知:利用一些资料来证实学生的观点,同时展示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引导出第二个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可能准确的掌握我国一些资源的总量,所以老师给予直观的数字,便于学生总结,同时引出第三个特点。) 比较感知:请同学们将我国煤炭和耕地的储量除以13亿,与世界人均水平比较,总结出:人均占有量比较小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亲自动手计算,让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完成知识目标的要求。) 3、出谋划策:引导学生总结出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油荒”现象,同时解决课本的“交流”,引导学生回答:“面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进口石油成本的增加。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最后总结出目前只有“节约”是最好的办法。

2016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业简答题

40、简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6分) 我国环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1)法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又包括两种,一种是综合性指导规划,其内容就是国家或地方有关宏观、长远发展提出的具有指导性、预测性、参考性的指标;另一种属于专项规划,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的指标、要求作出的具体执行安排。(7分) (2)建设项目,具体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包括开发区建设、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其他共四个部分的工程和设施建设。(7分) 41、什么是开发者养护和污染者治理原则?该原则在我国环保法中有何具体适用? 42、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答: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4分) 和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有下列不同: 1) 清洁生产侧重“防”,末端治理侧重“治”;(4分) 2) 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传统的末端治理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4分) 3) 清洁生产对于企业来讲有动力,能主动;末端治理对于企业没有太大动力,比较被动;(4分) 4) 清洁生产可以持续,而末端治理不易持续。(4分) 概括而言,清洁生产比起末端治理,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向工业。 43、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总结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总结

共青团麻田中学团委组织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学生体验 教育系列活动总结 为认真落实好区“两型社会”“两型校园”建设文件精神,让全校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激发本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共青团麻田中学团委今年实施开展的“生态建设——我们在行动”,校团委于今年3月至11月在全校团队组织中组织开展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学生体验教育系列活动,为更好地总结经验,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生态新平建设——学生在行动”主题活动 共青团麻田中学团委以“构建和谐新平建设生态城市”为主题,于9月至11月开展“生态新平建设——红领巾在行动”主题活动。内容包括:1、开展“小手拉大手,营造绿色家园”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关注环境,爱护环境。2、开展“十个一”活动,即看一本环保书籍,搜集、摘抄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办一期环保手抄报;举行一次环保知识墙壁专栏比赛;组织一次环保绘画比赛;开展一次环保主题队会;学唱一首环保歌曲;给家长写一封信,宣传环保知识;养一盆花或栽种一棵树;认识一种植物,知道它的名字,了解它的生长特点;认领一棵树木或一块绿地,关心它的成长;讲一个感人的环保故事,树立心中的榜样等。3、开展“创绿色校园、绿色班级”活动,做到班班有绿化阵地,队队有环保岗位,人人参与,共同为美化、绿化校园献计献力。 二、以“世界地球日”、5月“科技周”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队日活动

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全县各级团队组织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统一部署,精心安排,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系列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号召全校少年儿童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学习,帮助他们学习和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和生存环境的基本国情,从小培养对我国土地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激发广大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认真组织开展“学科学、爱科学”体验教育活动 1、组织开展科普夏令营活动。为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科技魅力,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理念,7月15日至17日,团委组织开展了“新平县彝族支系山苏学生科普夏令营”活动。组织了来自平甸乡、扬武镇、新化乡、老厂乡四个乡镇共计41名山苏族中小学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科普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参观了玉溪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云南民族博物馆,全体营员还到云南天文台观看了四季模拟星空,用天文望远镜观看了浩瀚宇宙,当看到了八大行星之一的土星之后,更是令全体营员激动不已。活动过后,大多数学生表示此次科普夏令营活动第一次带他们走出家乡,让他们体会到了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今后定当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和家乡人民的命运。 2、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为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4月20日至24日,团县委联合县委宣传部、县科协等相关部门,在桂山一小等学校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采用了现场观摩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科普大篷车、科技知识猜谜语、科普讲座、科普咨询之

1节约1度电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影响如果您节约

1.节约1度电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影响:如果您节约1度电,相当于节约0.4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同时减少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2.空调节电:温度保持在26℃,人体感觉很舒适,调温过低则费电;定期清洗过滤网,保持滤网清洁;空调启动时最耗电,不要常开常关;依据住房面积确定选购的型号,制冷量大了造成电力浪费;由于“冷气往下,热气往上”的原理,空调安装位置宜高不宜低。另外,空调千万别加装稳压器,因为稳压器是日夜接通线路的,空调不用时也相当耗电。 3.冰箱节电:冰箱放置地要选择在室内温度最低,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开门次数要少;存放食品,要待食品凉到室温后再存入冰箱内;及时化霜,冷凝器、冷冻室要保持清洁,以利散热。4.电视机节电:控制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0瓦至50瓦;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每增加1瓦的音频功率要增加3瓦至4瓦的功耗。加防尘罩,防尘罩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就可能漏电,增加电耗。 5.电脑节电:一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长时间不使用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闭。短暂休息期间,尽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这种低能消耗模式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低到一半以下。关机之后,要将插头拔出,否则电脑会有约4.8瓦的能耗。在用电脑听音乐或者看影碟时,最好使用耳机,以减少音箱的耗电量。二要选择合造的电

脑配置和外接设备。显示器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显示器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例如,一台17英寸的显示器比14英寸显示器耗能多35%。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能耗低得多;喷墨打印机使用的能源比激光打印机少90%;打印机与复印机联网,可以减少空闲时间,效率更高。 6.洗衣机节电:应根据衣物的种类和脏污的程度确定洗衣时间。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3-4分钟,棉麻织物洗涤6-8分钟,极脏的衣物洗涤10-12分钟。同样的洗涤周期,“弱洗”比“强洗”的叶轮换向次数多,电机会增加反复启动,而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5-7倍,因此“弱洗”反而费电,“强洗”还可延长电机寿命。尽量等存有足量待洗衣物时才使用洗衣机,并尽量将衣物上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泡沫拧(脱)干后再进行漂洗,减少漂洗次数。衣物在转速1680转/分的情况下,脱水一分钟,脱水率就能达到55%,一般2分钟就可以了。 7.照明节电:据电力专家介绍,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用电80%,一个普家庭如果将家中常用的四个40瓦的灯泡换成同样亮度的8瓦节能灯,每月就可节约用电10度以上。 8.其它家电: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要接触良好,否则会增加耗电量,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电器;现在的家用电器大多有待机功能,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平均每月待机能耗大约15度电左右。因此,尽量不要使家电处于待机状态,家电不用时要彻底关闭电源,拔去电源插座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年级:作物2010级 姓名:孔繁明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 正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

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水资源只占中国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涝灾。1991年以来,中国耕地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2700万hm2,由此而减产粮食2800万t [4] 。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国家从2002年投巨资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但在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中,应注意防止沿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 公里,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5] 。究其原因是,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cm/s,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源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生物与环境_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精选作文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精选作文 地球终究还能存活多少年,这是一个未知数,谁也不知道其中的谜。 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有发现身边的一些变化吗? 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的时候,大地荒芜,一片萧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就出现人的印迹了,人从爬行演变到直立行走,开始生产工具,过群居生活,并有自己的语言。人一步步开展到进化,才形成了现在不一样的人类生活。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的出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常听老人家讲,以前的溪水是那么的清澈,一眼就能见到底,还经常会有鱼出没在水中,每到夏季,在小溪里走鱼儿就会亲吻你的脚,把手往下一伸,就能捕捉到一条鱼,可现在的溪水却很浑浊,上面还漂浮着许多垃圾,溪中的小鱼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虽然到了夏季也很难看到成群结队的鱼群,现在的小溪跟以前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这种场面的呢?工厂的污水没有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村民将垃圾直接扔弃在河里,农民使用农药……一系列的毁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足以使溪水沦落为今天的场面。 走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发现垃圾的存在,有垃圾的地方就说明有人的存在,有些人习惯走到哪就把垃圾扔哪,还有部分人去旅游,会在墙壁上写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这无疑不是在毁坏环境的实例。 毁坏环境的例子很多,那针对这些现象应该付出怎样的行动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呢。

对于保护环境而言,首先可以多植树,多种花草美化环境,在城市多摆放垃圾桶,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回收站,可以把垃圾进行处理屡次循环使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二是将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这样就不会污染水资源了,还可将废水屡次使用,淘米水可用来洗手,洗菜,浇花,洗碗……一水多用节约水资源。然后上班上学假如近的话就可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资源,低碳环保,绿色行动,若路程远就选择公交车大巴,尽量少开私家车,汽车尾气排放的废气可是会污染环境的,还浪费资源,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应选择最适宜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 作为地球村的一名成员,应积极地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地球变得更美,让我们在地球村安康快乐地长久生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资源从小事做起。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简答题问题详解

《环境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容。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 2、与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排污收费制度相比,《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排污收费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答:《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3、简述我国《矿产资源法》确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答: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围、费率、程序和使用与管理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为补偿国家矿产资源的消耗而向国家缴纳的一定费用,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产权益。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都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保障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 4、简述国际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 答: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国际环境法主要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国法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关系。其次,国际环境法所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国际关系。再次,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规则体系具有拘束力。最后,国际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同他关系最密切的是国际法和国环境法,因此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环境法的特点。5、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料_共10篇.doc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料_共10篇 范文一:怎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怎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单纯的物质消耗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鼓励环保企业的发 展,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 6.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结 构 气候大会的答题思路 1.国家的主权 2.国家的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和决定因素 4.(若材料中有提及联合国)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5.我国在环保上的主张

范文二:节约资源_保护环境绿色,是生命之本色,正在人类有意无意的毁坏中一天一天的减少消失,取而带之的那是污染,是垃圾.我们的母亲--地球!她原本因是风华正茂,但她,却老了,病了,受伤了:人类们,醒悟吧!让我们来保护我们的母亲吧,让她重返年轻吧! 那我们因该怎样保护环境呢?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保护意识,树立人们文明风尚,杜绝出现乱扔乱吐的现象,这是其次之一,那其次之二是什么呢?是垃圾.说起垃圾,那我们注意的方面就的了.1.我们套注意垃圾的卫生.垃圾,我们必须使用一只垃圾袋包好,保持卫生环境.2.垃圾要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废纸.塑料.废瓶罐等可以再生的资源进行回收,把不可以回收的放进垃圾捅,但绝不允许把废旧电池乱扔,,必须把电池送入回收站,让回收站的人员去处理,第三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一次性饭盒这些 范文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班会时间:2011-3-9 班会地点:A3-301 班会主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策划人:冉维梅、陈晓秋 主持人:陶柏川 记录人:付娜 具体流程: 主持人:现在的地球在呼唤大家的保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