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教学(上)

重点提示

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纲链接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8.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9.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11.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12.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I)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16.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5)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榨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2.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

B.管理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4.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6.“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8.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9.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10.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1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3.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1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17.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8.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固知识

D.理解教材

19.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2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1.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2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2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25.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26.在西方,古罗马的()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奥古斯丁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西塞罗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

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

28.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凯洛夫

D.巴班斯基

29.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31.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32.以下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错误的是()。

A.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B.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C.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D.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完全无关

33.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3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5.《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6.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38.“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9.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0.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司性原则

41.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4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3.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4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

A.信号图式法

B.探究一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4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4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47.()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4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49.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5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A.讨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51.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52.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5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54.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先

55.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56.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5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58.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5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_____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

3.______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4.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______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5.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______的统一。

6.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______、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7.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______的基本途径。

8.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9.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______的过程。

11.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___经验为主。

12.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解释,“心求通而未得”谓之______。1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__为基础。

1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______,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1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______作用。

1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______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7.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的同时,也要承认学生作为______的地位。

18.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______、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课程和教材。

19.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的关系来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______,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0.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______是智力的核心。

21.______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22.一般来讲,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______、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3.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曾长期存在形式教育论和______论之争。

24.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一是引起学习动机;二是______;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25.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______。

26.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______。

27.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______、有领导的认识等方面。28.______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9.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______。

30.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______、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______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3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______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33.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______原则。

34.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了______原则。

35.“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______原则。

36.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______原则。

37.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______原则。

38.由于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因此,坚持教学的______原则非常重要。

39.常用的6种教学方法是教授法、谈话法、______、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40.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______三种方式。

41.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______两种。

4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43.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其中,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性手段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被称为______法。

4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45.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______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

4.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5.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6.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8.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9.简述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10.简述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1.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2.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3.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4.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5.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上述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16.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

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四、论述题。

1.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试述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3.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4.试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5.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6.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9.如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请结合“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谈谈教学中如何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10.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释,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

一、选择题

1.B2.D3.A4.C5.D6.C7.A8.A9.B10.B11.D12.B13.B14.A15.D16.D17.B18.D19.D20.B21.D22.C23.A24.B25.D26.C27.C28.D29.C30.B31.A32.D33.C3

4.D35.D36.B37.C38.C39.1340.A41.C42.C43.C44.C45.C46.D47.A48.B49.C50.D51.D52.A53.B54.B55.C56.C57.C58.D59.B

二、填空题

1.学一思一行2.教学3.教学4.学生的学5.多样性6.学生的年龄特征7.教育目的8.教学价值取向9.认识过程10.系统化11.间接12.愤13.直接经验14.基本技能15.主导16.组织者17.学习主体18.教师19.基础20.思维力21.创造能力22.激发学习动机23.实质教育24.领会知识25.内部动力26.教材27.认识的教育性28.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9.教学原则30.启发性原则31.认识发展32.朱熹33.启发性34.巩固性35.循序渐进性36.因材施教37.理论联系实际38.直观性39.讨论法40.讲演41.启发谈话42.实验法43.演示44.讲授法45.发展性

三、简答题

1.(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2.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亦称“智力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与智育的联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2)教学与智育的区别。①两者所属范畴不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并列;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与课外活动等概念并列。②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③智育是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两个阶段。(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联系。(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5)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4.(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5.教学过程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活动的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认识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6.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能动性,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这会使学生在选择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下,这种能动性会加强。(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这些原有的经验、观念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作用。学生只有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这些原有的经验也使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具有独立性、创造性。(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教师要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7.提示:(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8.提示:(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所发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有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上述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五段教学法。

10.赞科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通过实验,他提出以下五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增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分量;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使学生过紧张的甚至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2)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向前运动,以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要让那些说明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教学内容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科夫

提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是指向内部的。(5)使班上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必须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缺乏的心理品质。11.(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教育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茅塞顿开;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3.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方面如下:(1)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内容一定要保证正确无误,符合大纲(课标),知识连贯,逻辑性强。教学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找准关键点,能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主要看教师授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注意学生实际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教学过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认识活动的结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注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4)教学能力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板书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师生是否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和谐,能否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过程和内容,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实验及使用电教手段时是否熟练、操作规范。(5)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能对学生的提问显示良好的反应,巩固练习及书面检查的正确率也比较高。

14.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和教学。(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在整节课中完全采用讲授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换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问听讲出现疲劳和注意力涣散现象。

15.提示:演示法,直观性。

16.提示:因材施教。

四、论述题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因如下:(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

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因而,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唯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

2.(1)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从个人意义上讲,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上,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基础。它使学生个体的认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及个人经验的限制,扩大了学生个体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2)教学的任务。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储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⑧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④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还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3.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必须探索二者之问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具体如下:

(1)引起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与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步调,提高学习效率。

5.(1)直观性原则的内涵。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严格要求他们注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对学生尤其是这样。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

为他们的有用的精神财富。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生产建设。因此,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须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

7.(1)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意义。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这些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它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中心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要求“继其志”。对其内涵分析如下:①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不引导不行,硬牵着走也会失败。②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就会容易顺利。不督促检查不行,强制学习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③开而弗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现实意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强调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性,对当今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提出比较合理的学习与成就目标;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对其进行积极督导,防止挫伤其积极性。③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通通扔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或者在讲授某一内容时,让学生联想相关知识,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等,拓宽其思路;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等。

9.提示:①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

生活的相互沟通。

10.(1)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马老师的这堂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

(2)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表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和讲解,敢于主动向教师设问,这也是当代学生缺乏的精神。马老师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理论,联系自身的实际去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

(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在这堂课上,马老师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培养它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给出唯一答案而否定学生的积极性,马老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不迷信教材,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4)马老师之所以不用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来解释,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问,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认识来自于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寻。

(5)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上,老师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同时,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提供有意义的见解,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再是以往师道尊严下标准答案的权威。因此应该建构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

第七章教育评价题库1-2-10

第七章教育评价题库 1-2-10

问题: [单选]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A.A.科顿 B.B.波斯纳 C.C.布鲁纳 D.D.布鲁巴奇 波斯纳为了强调反思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问题: [单选]对某一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听某个领导或某个专家的意见,还要听取同行的意见,听取广大家长的意见,更要考查所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体现了评价的原则。 A.A.一致性 B.B.全面性 C.C.目的性 D.D.可比性 评价的全面性是指评价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更不能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工作更科学、更准确。

问题: [单选]“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A.相对性评价 B.B.绝对性评价 C.C.定性评价 D.D.定量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这两句话意在强调评价时的基准,属于相对评价。 https://www.doczj.com/doc/924309609.html,/ 街机游戏大全

问题: [单选]教师期望效应是由研究发现的。 A.A.皮格马利翁 B.B.勒温 C.C.罗森塔尔 D.D.夸美纽斯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进行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他借助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名字,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问题: [单选]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 A.A.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B.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C.标准化测验评价与教师自编测验评价 D.D.系统测验评价和日常观察评价 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系统测验评价和日常观察评价。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小教第七章教学管理与评价(定)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大纲要求: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精彩导读 小明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小明并不想当差生,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的心灰意冷。就拿一次 英语考试来说吧。小明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小明是蠢猪,小明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小明起 早贪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 末预考时,真的拿了英语第一名。当时小明心理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 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 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句话,小明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 到一阵刺激,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 了吗?这位老师的评价方式对吗?那我们应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呢?相信学完 本章内容,你就会找到答案。 第一节教学评价 考情分析: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主观考题偶有出现。 年份 2013年上2013年下2014年上2014年下2015年上题型题量 单项选择题1题2分1题2分——1题2分—— 简答题————————1题10分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预期目标,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第七章教学评价题库8-1-8

第七章教学评价题库 8-1-8

问题: [单选]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教学诊断法 C.比较法 D.自我提问法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其中,自我提问法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故选D。

问题: [单选]教师通过研究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属于教学反思的()的方法。 A.行动研究 B.教学诊断 C.自我提问 D.阅读新知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其中,教学反思中的行动研究,指的是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其他成员共同去研究本校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故选A。

问题: [单选]小学班主任王老师通过阅读其他老师的教学札记,学习到很多新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观念,这种教学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教学诊断法 C.比较法 D.阅读新知法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其中,阅读新知法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搜集所要解决问题的信息,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新的想法和观念,帮助教师获取新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见解和可能的新方案。故选D。 (gta5手机版 https://www.doczj.com/doc/924309609.html,/)

问题: [单选]为了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和进步,某小学组织骨干教师去本市著名的示范校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从而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教学反思的方法属于()。 A.阅读新知法 B.自我提问法 C.比较法 D.行动研究法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其中,教学反思的比较法要求教师应该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自己。故选C。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习题解答 【注:据学本科课程的大三同学反映,老师只给他们画了四个论述题,所以第五道题大家可选择性背诵】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接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的实现 4.教育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不确定是否确切) 5.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的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指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6、教师: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7、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思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8、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运动。 10、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几种起源学说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这种学说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三)教育的心里起源说:教育的心里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是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但没有回答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2.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泾川县王村镇刘家沟小学吕小强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功能、标准、方式等诸多方面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评价;自评;互评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在事实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教学评价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学评价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自评与互评的形式化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是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听课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或者教师根据学生考试和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称为他人评价(简称他评)。在他评中,评价者在听课以及考试成绩等基础上,对教和学的过程有较客观的认识,对教和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也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在他评中,评价者往往具有高于被评价者的权力,被评价者总是担心评价结果,对评价者心存

芥蒂,小心翼翼,甚至处处设防,二者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立关系,被评价也因此变成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长此以往,评价被误认为是“挑刺”,只是为了测量或证明被评价者的水准,而不是为了实现改进教学的目的。这种评价对师生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对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发展易造成不利影响:“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1]有鉴于此,人们开始倡导教学主体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简称自评和互评)。 自评具有他评所不具备的优点:第一,自评能够使评价更加真实和准确。在自评中,评价者本人对所评价的活动意图和成效有更真切的了解,容易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评价结论。如教师进行自评时,由于教师本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和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殊的感受所产生的想法及由此付出的努力,外人很难了解。第二,自评可以形成评价者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通过自评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动及其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可以直接激发起评价者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促使评价者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与评价标准相左的行为和内在动机进行有效抑制,对符合评价标准的行为和内在动机不断强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师生自评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被动应付以及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他人面前评价自己,要么尽说缺点,要么历数优点,要么就保持沉默;有的学生考试

教学评价实施与反思

教学评价实施与反思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东边小学胡力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时代的特色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帮手。评价是学生行为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教育教学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激励作用。 一、建立成长档案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对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各班成立评价小组,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轮流的。制定了一系列的表格,如包括学习、纪律、卫生在内的考核评价表。表格都比较详实的记录了同学们每节课的课堂表现、每次作业的上交和完成情况以及平时的常规表现情况,这些都成为了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引导在先,评价跟上,激励随行 引导在先—— 引导学生学会孝敬和感恩。百善孝为先,百孝学为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去引导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父母对的要听,父母处理不妥的地方也不要去顶撞,一个连父母都不放在眼里的学生他是不是适合做朋友的。 引导学生爱学校爱班级。我经常对学生和家长说这样一段话:“佛说,前世500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今天我们却坐在了一起成为校友,成为朋友,不得不说我们缘分不浅,我们是不是该珍惜这份缘?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增加了很多,同学们之间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级看起来就和谐了很多。 引导学生诚信。诚信是我们年级本学期的教育目标。诚信学习,诚信作业,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这些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词汇,我时常对学生说:“没有不调皮的孩子,但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如果一个人连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没有,那他又何谈改正错误。” 评价跟上—— 评价是一种约束。有评价的地方,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受到校园评价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操的要求,上下楼的要求,上课的要求,对作业的要求,对校园环境卫生的要求,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只有每个同学都按学校的要求做了,才能保证校园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我们敬畏“评价”,每个人心中都有“评价”,才能用自己的文明行为送给别人方便,赢得自己更大的自由。 班级里免不了有几个无视班级纪律的学生,比如班级的杜同学,行为散漫,总是给班级扣分,同学关系不融洽,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我首先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给他们讲外国人的规则

模块练习7: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小测验是一种()。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摸底考试是对学生的()。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3.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 A.改进教学 B.了解学生 C.评定成绩 D.分班分组 4.下列不属于教学评价的选项是()。 A.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B.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C.教材评价 D.课程评价 5.下列不是教学评价的功能的选项是()。 A.反馈功能 B.激励功能 C.交流功能 D.诊断功能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教学评价的哪一种功能()。 A.反馈功能 B.发展功能 C.激励功能 D.诊断功能 7.下列哪项不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要方法()。 A.观察 B.竞赛 C.考查 D.考试 8.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9.在教学计划完成以后所实施,比较重视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的教学评价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学业成就评价 10.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这样的评价叫做()。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问题性评价 11.小学教学反思的类型不包括()。 A.纵向反思 B.横向反思 C.个体反思 D.随意反思 12.小学教学反思的方法不包括()。 A.反思日记 B.课后反思 C.实际讨论 D.行动研究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及时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

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 11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整理考题)

教育学原理 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力。 2学生观:是对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环境中的具体化。 3教学评价:是指收集某个教学状况或某个侧面的信息并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衡量和判断的过程。 4.内容型策略: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程度和内在逻辑结构安排教学活动的策略。 5.隐形课程:? 6.交往起源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即生产劳动和交往活动。 7.实验教育学: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由欧洲开始发展形成,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8.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9.教师职业倦怠 --1、何谓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2、教师倦怠的层级水平 若以倦怠的性质和强度为标志,教师职业倦怠在心理上的膨胀发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水平:初级倦怠、中级倦怠和高级倦怠。 ---3、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1)生理耗竭(2)才智枯竭(3)情绪衰竭(4)人格解体(5)低成就感(6)价值衰落(7)去人性化(8)攻击行为 --4、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过程(1)狂热期(2)能量耗竭期(3)停滞期(4)挫折期(5)冷漠期(6)受创期 ---5、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 (1)精疲力尽型(2)狂热投入型(3)能力富裕型 ---6、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教师职业倦怠就是因教师在日常教学情境中遭遇到逆境时,由于外部条件限制,或者教师主观的原因而无法克服逆境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7、教师性格类型与倦怠(1)依赖型性格与教师倦怠(2)偏执型性格与教师职业倦怠(3)抑郁型性格与教师倦怠(4)攻击型性格与教师倦怠(5)强迫型性格与教师倦怠 ---8、教师生涯周期与倦怠8个阶段: 职前期——职业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会出现在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消退期三个阶段。 ---9、倦怠感的具体表现 (1)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2)人际关系不融洽(3)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4)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5)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小毛病不断(6)对工作毫无热情(7)通过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回避现实(8)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实质意义,十分无聊(9)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10)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 ---10、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第一,教师要树立克服重重困难,恪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第二,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要过高.第四,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第五,丰富生活,放松自己。

教学反思与评价

《过新年》教学反思与评价 这首歌曲表达了孩子们过新年的快乐。歌词很容易理解,歌曲中使用的模仿打击乐的使用词为歌曲添加了节日气氛。本课我以新年为主线,贯穿始终的教学,课程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谈论新年的活动,带他们在音乐中享受新年的活动,刺激他们新年的愿望,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新年气氛。然后,通过发送对联,知道打击乐器鼓锣,做节奏游戏等,以学习歌曲的节奏和解决困难。为了更加强烈的新年气氛,我还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形式在新年:使用道具红领巾,作为红色丝绸,学习简单的扭秧歌动作,每个学生都积极表现!然而,由于课堂位置相对较小,学生的行动不能获得更好的自由发挥。虽然整个班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介绍乐器的时候,应该把三种乐器都带到课堂来介绍,让学生更近一步去感受锣鼓镲的音色以及演奏的方法,在教唱旋律的时候,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背记乐谱,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曾玉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新颖,教学结构安排合理,活动中各环节清晰,围绕目标层层递进,突出教学重点。张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刘秋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但介绍新乐器时介绍不清楚,没有说清楚演奏方式,可以适当请学生展示,在伴奏环节可以分乐器组和演唱组共同表演,不能只是走形式。

陈明健:1.教师教态大方,上课内容目标清晰,经验非常丰富,课上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开始导入氛围不够。2.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过程清晰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积极性很强,范唱,表演技能很强。3.教学中重难点讲解清楚详细,值得学习。 戴秋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纪律良好,重难点突出。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围绕目标层层递进。但在教学过程中:在聆听歌曲,说出锣鼓声是怎样表现?声音出现几次时?引导不够明确,老师是先指出来的。在分组掌握节奏时稍微有点乱,认识三种乐器时可以把三种乐器实物拿出来让孩子们听听乐器声音,声音是怎么敲打出来的。罗雁雁: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态自然大方亲切,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在认识乐器锣鼓镲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演奏方法,音色特点,让学生模仿演奏一下!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 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 习时数和期限,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 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原理:也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原理等,是一门教授和学习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等的课程。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 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4.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因为对他研究的最多,研究 的最细,研究的最专。他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特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不能够用学校教育的规律代替他教育现象的规律。 其实,教育学要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教育现象都有所关照。 5.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 时期三个阶段。前学科时期,尚未成为独立学科。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理性思辨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科学研究尚未应用。科学化时期指从科学教育学至今。 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化仍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出 现以下时代特征:学科交叉,视野拓展,信息化,国际化。 7.教育的起源学说: 第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但是他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社会性质,忽略教育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科学。利托尔诺 第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根

本上抹杀教育的有意识性,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孟禄 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正确 8.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第二,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二,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学方法逐渐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五,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