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线虫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概念:园林植物病害;病原;病原物;寄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症状;病状;病征。
2、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原因(围绕病害三角和病害四面体)?第二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一)植物病原真菌1、概念:真菌;菌丝;菌丝体;营养体;菌丝变态结构(吸器;假根;附着胞);菌丝结构(菌核;子座;菌索);子实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生活史;2、真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分别有哪几种?3、半知菌的子实体有哪几种?4、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几种?5、锈菌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及其具体内容?6、重要病原真菌:(1)接合菌:根霉菌(Rhizopus)。
(2)子囊菌:外囊菌属(Taphrina);白粉菌属(Erysiphe);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钩丝壳属(Uncinula);黑腐皮壳属(Valsa);核盘菌属(Sclerotini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斑痣盘菌属(Rhytisma)。
(3)担子菌:柄锈菌属(Puccinia);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柱锈菌属(Cronartium);栅锈菌属(Melampsora);黑粉菌属(Ustilago);外担子菌属(Exobasidium)。
(4)半知菌:丝核菌属(Rhizoctonia);葡萄孢属(Botrytis);镰孢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ctotrichum);壳针孢属(Septoria)。
(5)卵菌霜霉菌目: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白锈菌属(Albugo);霜霉属(Peronospora)。
(二)植物病原病毒1、概念:病毒;病毒粒体;复制增殖。
2、病毒病害的主要症状有哪些?3、病毒的侵入方式及传染途径有哪些?(三)植物病原细菌1、植物病原细菌的结构?2、细菌性病害标志——菌脓!!3、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有哪些?4、植物病原细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5、重要病原细菌属: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普病总结1.什么是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相比,线虫有哪些特点?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假体腔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
线虫特点:与其他病原物相比,线虫具有比较完整的体壁和体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
2.为什么把线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病害?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其他的病害症状相似,有个病理病变的过程,即线虫通过分泌有毒物质和吸收营养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
3.什么是垫刃型食道,什么是滑刃型食道?垫刃型食道:整个食道可分为四个部分,靠近口孔是细狭的前体部,往后是膨大的中食道球,之后是狭部,其后是膨大的食道腺。
背食道腺位于口针基球附近,而腹食道腺则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
滑刃型食道:整个食道构造与垫刃型食道相似,但其背、腹食道腺均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
4.线虫生活史线虫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生活史。
5.植物寄生线虫与腐生线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什么?寄生线虫:口腔内有口针,食道多为滑刃型或垫刃型,在水中不活跃;腐生线虫:口腔内无口针,食道多为双胃型或小杆型,在水中非常活跃6.如何区别根结线虫属与胞囊线虫属?根结线虫属与胞囊线虫属的主要区别是寄主植物受害的根部肿大,形成瘤状根结,雌虫的卵全部排出体外进入卵囊中,成熟雌虫的虫体白色不变厚,不变为深褐色。
7.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线虫的口针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线虫对植物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
8.试举例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线虫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病害:小麦粒线虫病,绒草茎线虫病,甘薯和马铃薯的糠腐线虫病,草莓叶芽线虫病,松材线虫病,孢囊线虫,根结线虫防治:1.检疫;2.轮作;3.培育抗病品种;4.土壤处理;5.化学与生物防治9.什么是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和茎寄生?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
线虫的防治知识一、全面认识线虫线虫是近几年来危害日趋严重的大棚病害之一,并且线虫的危害表现相当强的地域性,因为不规范的农业措施操作,导致该病日趋严重,甚至极个别的村或棚出现了“年年种大棚,棚棚有线虫”的现象。
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一般受害大棚可减产20%—30%,严重的大棚减产程度能达到60%,甚至绝产,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在防治过程中,很多的菜农反映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效果不理想。
根据当前的防治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线虫,线虫病的病原是一种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根结线虫属的动物,但老百姓一般称为“线虫病”,是因为线虫造成的症状与植物病害的症状相同(地上部植株矮小瘦弱、生长速度慢、开花结果晚或果实小等症状)。
能够造成危害的线虫种类有3000多种,主要线虫种类有南方根线虫、爪哇线虫等。
随着近几年来大批量的调运蔬菜,逐渐将线虫的危害区域扩大,导致了现在大家都能看到的这种情况(“年年种大棚,棚棚有线虫”)。
北方大棚的温、湿度环境与南方的环境基本相同,使线虫能够迅速地适应北方的环境,并扩大危害范围。
线虫主要是以成虫、卵在病株残体上或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在无寄主的条件下也能够存活3年。
在相对较好的环境中,卵可在几个小时内形成一龄幼虫。
二龄幼虫非常活跃,从寄主植物根尖幼嫩处侵入,口针分泌的唾液诱导被害细胞过度增大,形成根瘤。
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于虫体后部的角质卵囊内,数量可达100—300粒。
下一生长季节来临后,卵囊中的卵可孵化发育,二龄后离开土壤进入土壤再次侵染危害。
成虫适宜的温度条件是25℃—30℃,温度高于55℃或低于5℃时,成虫活动减弱。
在27℃的条件下,线虫完成一代需要25—30天,一年可发生5—8代。
春季温度低时,“线虫病”发病晚、轻、慢,定植一个月后,才见零星病株出现;秋茬栽培,气温高时,发病早、重、快,定植后11天即可发病。
线虫主要分布在5—30厘米土壤中,但有人甚至在50厘米的土壤中发现了线虫,增加了防治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