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神经系统1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1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1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1 学时)

(理论教学)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大脑皮质的光镜结构。

2、掌握小脑皮质的光镜结构。

3、了解神经节和脊髓灰质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内容

1、大脑皮质: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

胞层。

2、小脑皮质: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3、神经节和脊髓灰质组织学结构。

三、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师讲授相结合。

2、采用幻灯片和教师讲授相结合。

(实验教学)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大脑皮质、小脑皮质的光镜结构。

2、了解脊髓灰质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大脑,小脑,脊髓。

2、绘图:运动神经元。

三、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2、应用数码互动显微镜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和示教。

脑神经的可塑性:大脑不可思议的形成新习惯的能力

脑神经的可塑性:大脑不可思议的形成新习惯的能力 (2014-05-29 14:46:34)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是最近心理学倍受瞩目的领域之一。神经可塑性涉及到大脑通过训练和练习后自我重构的能力。在许多方面,正是因为神经可塑性,使得个人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成长和发展。理解到了变化确实是可能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专注于你想要的成长方式,而不是其是否可行。科学证明,这是有可能的,就看你怎么做了。 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神经可塑性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当你给经常练习小提琴的人做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大脑开发出很大一个区域用于映射他们的手指。

这个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其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大脑以不为己知的的方式真实而有形地适应着。 关于神经可塑性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同步发射的神经元会串在一起......而不同步发射的神经元会相互分离”。这实际上意味着,当因为同一事件被激活的神经元,它们之间会相互联系并不断加深这种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通过增加练习“设定神经路径”,你练习的越多,路径越稳定或沟槽越深。反过来也是一样,当那些路径长期不被使用,它们的空间就会被那些需要生长空间的路径占据。使用它或者失去它! 你试着想象一下,水流过沙滩的情形(我是在考艾岛的沙滩写作本文,因此原谅我采用这样一个比喻,不过我觉得一个形象的比喻胜过千言万语!)当海水第一次来到沙滩,沙滩并没有一条现成的路,于是海水开始去建它的路径。当海水不断流过沙滩,在沙滩上会形成一条越来越深越来越固定的通道!它可能会岔开,并且必要的话会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需要的话,甚至在已有废弃的通路上建立新的通路。一旦通路建立,水流就很难改变,即便水流停止了,路径仍会保留一段时间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为什么重拾旧艺比重新学习一个全新的东西要容易的多。) 有关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近来蓬勃发展,许多心理学领域的人们都在谈论神经怎样重塑以及为什么等话题,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完成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人脑及其自我重塑功能的研究。这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有关脑科学的一种理论,而是不争的事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初,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人脑在人的早期(整个童年阶段)发展,之后就如混凝土一般“固化”了。老话说“你不能教

神经系统病理

神经系统病理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 一、神经元的变化 (一)神经细胞的变化 1.染色质溶解:染色质溶解(chromatolysis)是指神经细胞胞浆尼氏小体(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的溶解。染色质溶解发生在细胞核附近,称为中央染色质溶解(central chromatolysis);发生在细胞周边,称为周边染色质溶解(peripheral chromatolysis)。尼氏小体溶解是神经细胞变性的形式之一。 (1)中央染色质溶解。多见于中毒和病毒感染,如铅中毒、禽脑脊髓炎等疾病。在脑组织轻度淤血时,也可发生中央染色质溶解。脊髓腹角和脑干中的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断裂后,胞体的中央染色质溶解,所以也称为“轴突反应”。发生中央染色质溶解的表现为:神经细胞胞体肿大变圆,核附近的尼氏小体崩解成泡沫状并逐渐消失,核周围呈空白区,而细胞周边的尼氏小体仍存在。中央染色质溶解是可复性的变化,但病因持续存在时,神经细胞的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乃至坏死。 (2)周边染色质溶解。见于进行性肌麻痹中的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某些中毒的早期反应核病毒性感染时,如鸡新城疫时可出现周边染色质溶解。发生周边染色质溶解的神经细胞中央聚集较多的尼氏小体,而周边尼氏小体消失呈空白区,胞体常缩小变圆。 ------是神经细胞变性的形式之一。 2.急性肿胀:急性肿胀(acute neuronal swelling)多见于缺氧、中毒核感染。例如,乙型脑炎、鸡新城疫核猪瘟等疾病的非化脓性脑炎可出现神经细胞的急性肿胀。病变神经细胞胞体肿胀变圆,染色变淡,中央染色质或周边染色质溶解,树突肿胀变粗,核肿大淡染,边移。------神经细胞变性的一种形式,是可复性的变化,但如果肿胀持续时间长,则神经细胞逐渐坏死,此时可见核破裂或溶解消失、胞浆淡染或完全溶解。 3.神经细胞凝固神经细胞凝固(coagulation of neurons)又称缺血性变化(ischemic neuronal injury)多见于缺血、缺氧、低血糖症、维生素B1缺乏以及中毒、外伤核中毒癫痫的反复发作之后等。一般发生于大脑皮质的中层、深层核海马的齿状回。病变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浆皱缩,嗜酸性增加,HE染色呈均匀红色,在保体周围出现空隙。胞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与胞浆界线不清,核仁消失。早期属于细胞变性,但最终可出现核碎裂消失而细胞坏死。 4.空泡变性:空泡变性(cytoplasmic vacuolation)是指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小空泡。常见于脑脊髓炎,如绵羊痒病和牛的海绵状脑病,主要表现为脑干某些神经核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乱圆形的空泡。另外,神经细胞的空泡化也见于溶酶体储积病、老龄公牛等。一般单纯性空泡变性是可复性的,但严重时则细胞发水坏死。 5.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神经细胞坏死后进一步溶解液化的过程,可见于中毒、感染和营养缺乏(维生素E或硒缺乏)。病变部位神经细胞坏死,早期表现为核浓缩、破碎甚至溶解消失,胞体肿胀呈圆形,细胞界限不清。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细胞胞浆染色变淡,其内有空泡形成,并发生溶解,或胞体坏死产物被小胶质细胞吞噬,使坏死细胞完全消失。与此同时,神经纤维也发生溶解液化,该部坏死的神经组织形成软化灶。液化性坏死是神经元变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不可复性的变化,坏死部位可由星形角质细胞增生修复。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吞噬坏死产物。 6.涵体形成(intrrocytomic inclusion) 神经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可见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包涵体的大小、形态、染色特性及存在部位,对弈些疾病具有证病意义。在狂犬病,大脑皮质海马的锥体细胞及小脑的普金野氏细胞胞浆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也称Negri氏小体。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基础题库2-0-8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基础题库2-0-8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47岁。头痛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呕吐7天。查体:意识清。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增强,巴氏征(+)、克氏征(+)。下列检查首选()。 A.A.头颅X线片 B.脑电图 C.脑血管造影 D.CT E.ECT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47岁。头痛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呕吐7天。查体:意识清。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增强,巴氏征(+)、克氏征(+)。患者目前存在的主要情况是()。 A.A.脑梗死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水肿 E.颅内压增高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47岁。头痛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呕吐7天。查体:意识清。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增强,巴氏征(+)、克氏征(+)。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A.脱水治疗 B.化疗 C.放疗 D.去病因治疗 E.去骨瓣减压 (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922188134.html,)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男性,47岁。头痛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呕吐7天。查体:意识清。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增强,巴氏征(+)、克氏征(+)。检查显示:右颞顶部低密度灶,其外后方可见一略高密度结节,右侧脑室体受压,中线结构右移。增强示结节均匀强化,整个病灶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无水肿。根据检查结果,患者较符合下列哪项诊断()。 A.A.星形细胞瘤 B.脑膜瘤 C.脑脓肿 D.脑出血 E.脑梗死

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项目名称: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首席科学家: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神经环路层面上解析神经系统发育、功能以及可塑性,同时了解与重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环路异常的机制。建立从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研究与宏观的系统/行为研究之间的桥梁。力争在神经细胞的产生和分化、细胞定位、突触形成和修剪、感觉信息的传递、整合与储存、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机制、环路形成与功能的异常等前沿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预期目标: 1)在神经环路形成分子机制方面,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命运决定 的调控机制;揭示神经元迁移的动力原理和导向机制;进一步阐明神经元极化的胞内外机制;探索神经元树突和突触修剪的分子机制。 2)在神经环路功能及可塑性方面,阐明神经环路电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多 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突触和环路机制、神经环路存储和提取感觉经验中的时序信息的突触机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环路机制和工作原理。 3)在神经环路异常分子机制方面,将重点研究智障基因导致癫痫易感的环路形 成异常、抑制性突触传递系统调控与癫痫发生的关系、离子通道失常对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和神经环路异常的作用。 4)五个课题有机联系、技术交叉。将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在以上三个研究方向 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具体表现为对神经环路的重要前沿问题有显著突破,在神经科学界取得领先地位。 5)开展与临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扩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研 究。 6)培养学术骨干的基础科研能力,使之成为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中享有国际声 誉的科学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训练来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研素质,为中国神经科学后备人才的储备作出贡献。

大脑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终身具有神经可塑性

大脑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终身具有神经可塑性曾经人们以为大脑发育到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大脑在成年之后就基本定型,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现在科学家知道,大脑在成年之后依旧保留着巨大的变化潜力。这种能力叫做“神经可塑性”,指的是神经连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我们的大脑终身都保有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体现在大脑被外界刺激影响而随时修改上。当你长期练习某一种大脑功能,就可以让负责这个功能的脑区的神经连接生成和巩固。比如说,当你每天坚持练习弹钢琴,你的大脑中负责手指活动的脑区就会长出更多的神经连接,手指在大脑中的“地盘”也会随之变得更大;当你每天学英语,你的大脑语言皮层中负责英语读写的区域也会越来越大。 但是如果你偶尔偷懒,几天没练钢琴,或者几天不学英语,大脑中刚刚建立起来的“钢琴神经网络”或“英语神经网络“的巩固过程就会罢工,变得日渐虚弱,一些微弱的神经连接甚至会被修剪掉,几天后当你重拾钢琴和英语的时候,就会觉得生疏许多。总而言之,我们的大脑在一生中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对环境有着积极的适应。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是怎么产生连接的呢?它们会长出很多“小手”和别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这些小手叫做“神经突触”。它们的轴突(比较长的神经突触)外面会被胶质细胞包裹上,这个过程叫做髓鞘化。为什么神经元轴突外面要包裹上髓鞘呢?因为大脑的神经元需要远距离传输信息,比如从位于额头后方的前额叶传到位于大脑正中间的内侧颞叶,或者从位于后脑勺的枕叶传递到耳朵边上的颞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就像是电线周围包了一层橡胶绝缘层一样,可以让神经信号在大脑中的传输速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在这之后,大脑又会大幅修剪发育得错综复杂的神经连接,就像修建新长出的小树苗一样,把用得很少的神经连接修剪掉,只留下重要的、反复使用的神经连接,让大脑的能量和物质得到高效使用。对神经纤维“分叉”的大幅修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但这不意味着神经元就此不会再生,大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域终身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个神奇的区域就是海马体。海马体是人类大脑中终身会产生新的神经元的区域。

病理学(医学高级):神经系统疾病考试资料模拟考试.doc

病理学(医学高级):神经系统疾病考试资料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男性患儿,6岁。 主诉:发热,头痛,伴抽搐8小时入院。患儿于凌晨3点左右突然哭闹,并伴有四肢抽搐,呕吐3次,测量体温为40℃,急诊入院。 体检:急性病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体温:40℃,脉搏126~136次/分,呼吸37次/分,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皮肤未见黄染,但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散在许多出血点和瘀斑,颈部柔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810/L ,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40。脑脊液:压力:200mmHg ,外观稍混浊,细胞数:0.2010/L ,l 该患者的病理诊断是什么?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 本题答案:病理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脑膜炎球菌型败血 本题解析:病理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脑膜炎球菌型败血症、中毒性休克。 诊断依据: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如:发病急骤,突发高热,抽搐,呕吐,并在短期内出现皮肤及黏膜的出血点和瘀斑等,另外根据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和脑脊液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发现以及尸检的阳性发现;均支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等的诊断。 分析本例患者的死亡原因:由于脑膜炎双球菌的生长繁殖,释放大量毒素,患者发生严重的败血症,引起中毒性休克,并由于微循环障碍发生严重出血,其中肾上腺皮质的严重出血,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儿表现为沃-弗综合征。此外中毒性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又可加重休克和组织出血,进而导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时间: 2010年04月06日来源:不详作者: 佚名浏览次数: 21 【字体:大中小】 【考纲要求】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xuehhttps://www.doczj.com/doc/922188134.html,-学$慧%教~育~网/交|流_社/区/bbs.xuehuiedu.com 【考点纵览】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 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学_慧教育请访问xuehuiedu.com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

病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1.关于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下列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和粘膜出血 B.双侧肾上腺严重出血 C.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物 D.病情凶险 E.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2.流行性乙型脑炎时下列那个部位的病变最轻? A.基底核 B.大脑皮质 C.小脑皮质 D.脑桥和延髓 E.脊髓 3.沃-弗(Waterhouse-Friderichsen)综合征主要见于 A.脑肿瘤 B.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 C.病毒性脑炎 D.脑日本血吸虫病 E.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4.下列哪种肿瘤形成菊形团和假菊形团 A.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B.髓母细胞瘤 C.室管膜瘤 D.脑膜瘤 E.神经鞘瘤 5.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是正确的? A.乙型脑炎病毒为DNA病毒 B.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围血管浸润 C.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的筛网状软化灶,这种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D.小胶质结节形成愈多,预后愈好 E.出现脑膜刺激症者基本上可排除乙型脑炎 6.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错误的? A.皮肤的淤点和淤斑 B.脑膜刺激征 C.颅内压升高症状 D.血性脑脊液 E.脑脊液中糖含量降低 7.最多发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是 A.胶质瘤 B.脑膜瘤

C.听神经瘤 D.髓母细胞瘤 E.血管母细胞瘤 8.儿童极少发生下列哪种肿瘤? A.星型细胞瘤 B.髓母细胞瘤 C.脑膜瘤 D.室管膜瘤 E.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 A.小胶质细胞增生 B.神经细胞变形坏死 C.软化灶形成 D.早期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 E.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及视丘最为严重 10.下列哪项脑脊液检查结果不支持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A.含大量中性粒细胞 B.蛋白增多 C.糖含量增高 D.涂片找到肺炎球菌 E.脑脊液浑浊、灰黄色或黄白色 11.下列哪种细胞参与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 A.少突胶质细胞 B.小胶质细胞 C.星型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12.下列哪种细胞参与形成卫星现象 A.小胶质细胞 B.淋巴细胞 C.星形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少突胶质细胞 13.最常见的脑出血原因是 A.血管畸形 B.血管瘤破裂 C.血液病 D.原发性高血压 E.脑脓肿 14.格子细胞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变化而来?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 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作者:————————————————————————————————日期: ?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脱髓鞘疾病常见的病理改变: A.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B.病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D.神经轴索严重坏死 E.神经细胞相对完整 2.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无关: A.病毒性感染 B.自身免疫反应 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 D.血管炎导致缺血 E.遗传易感性 3.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复发-缓解型 B.继发进展型 C.原发进展型 D.进展复发型 E.良性型

4.女性,24岁,一年前疲劳后视力减退,未经治疗约20余日好转,近1周感冒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和麻木,2日前向右看时视物双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A.球后视神经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 D.脑干肿瘤 E.脊髓压迫症 5.一青年,7个月前因轻截瘫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近20天来感觉四肢发紧、阵发性强直伴剧烈疼痛,用芬必德无好转,入院时查头部MRI及BAEP、SEP和VEP均正常。对确诊多发性硬化最有价值的是: A.脑电图检查 B.CSF-IgG指数增高和寡克隆IgG带(+) C.检查发现有感觉障碍平面 D.Lhermitte征(+) E.脊髓MRI检查 6.男性,40岁,因感冒半月后出现性情改变如欣快、暴躁和猜疑,以及EEG弥漫性慢波,以脑炎诊断住院20天,经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准备3日后出院。但患者病情反复,新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更应考虑MS: A.视力减退并排除眼科疾病 B.局灶性癫痫发作 C.查到感觉障碍 D.双侧Babinski征(+) E.头颅MRI检查有信号异常 7.一中年患者因感冒半月后出现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最不可能的疾病是: A.脱髓鞘脑炎 B.多发性硬化 C.Fisher综合征

第8章 神经系统

第8章神经系统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组成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哪项错误 A.水平细胞 B.锥体细胞 C.蒲肯野细胞 D.星形细胞 E. 梭形细胞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内含有 A.P物质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 E. 甘氨酸 3.小脑皮质的平行纤维是 A.从脊髓来的苔藓纤维 B.从延髓来的攀缘纤维。 C.颗粒细胞轴突末端分支 D.蒲肯野细胞的轴突侧支 E. 以上答案都不对 4.大脑皮质运动区较发达的一层是 A.外锥体细胞层 B.内颗粒层 C.外颗粒层 D.内锥体细胞层 5.大脑皮质的梭形细胞位于 A.外颗粒层 B.内颗粒层 C.内锥体细胞层

D.多形细胞层 E. 以上答案都不对 6.从丘脑进入大脑皮质的神经纤维终末主要分布在A.外颗粒层 B.内颗粒层 C.内锥体细胞层 D.多形细胞层 E.以上答案都不对 7.小脑皮质颗粒层内的神经元有 A.高尔基细胞和篮状细胞, B.颗粒细胞和星形细胞 C.高尔基细胞和星形细胞 D.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 E.以上答案都不对 8.锥体细胞分布于 A.小脑皮质 B.大脑皮质 C.脊髓灰质 D.脊髓后角 E.以上答案都不对 9.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是 A.蒲肯野细胞 B.高尔基细胞 C.篮状细胞 D.颗粒细胞 E.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关于蒲肯野细胞的描述,哪项错误 A.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 B.胞体位于皮质最深层 C.树突分支茂密呈扇形展开

D.轴突构成小脑的传出纤维 E.以上答案都不对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脊髓两侧的脊神经根上的膨大结构属运动神经节 B.脊髓两侧的脊神经根上的膨大内含有许多假单级神经元胞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C.脊髓两侧的脊神经根上的膨大处的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的染色浅,小的染色深D.脊髓两侧的脊神经根上的膨大处的神经元胞核圆形,位于胞体中央,核仁明显 E. 脊髓两侧的脊神经根上的膨大处的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然后称T形分支12.大脑皮质内哪些神经元轴突组成投射纤维或联合传出纤维 A.星形细胞 B.水平细胞 C.篮状细胞 D.大梭形细胞 E. 颗粒细胞 13.关于小脑蒲肯野细胞的描述,哪些正确 A.是小脑皮质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B.胞体位于颗粒层内 C.是小脑皮质中一种主要的中间神经元 D.树突伸至颗粒层内,分支呈扁柏叶状 E. 去甲肾上腺能纤维对蒲肯野细胞有兴奋作用 14小脑皮质的分层从表及里是 A.颗粒层、蒲肯野细胞层、分子层 B.蒲肯野细胞层、颗粒层、分子层 C.分子层、颗粒层、蒲肯野细胞层 D.颗粒层、蒲肯野细胞层、分子层 E. 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15大脑外颗粒层有哪些细胞组成 A.星形细胞和小锥体细胞 B.星形细胞和水平细胞 C.星形细胞和大锥体细胞

老年执行功能的认知可塑性和神经可塑性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9, 1471–14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老年执行功能的认知可塑性和神经可塑性* 杜新1,2,3陈天勇1,2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执行衰退假说认为执行功能的特异性衰退是引起认知年老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及其相关脑区(主要为前额叶)存在可塑性, 通过训练执行功能的衰退可得到缓解, 且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脑容量或神经递质都可发生改变; 部分研究还发现执行功能训练对其它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迁移效应。这些发现对于认知年老化理论的继续探索和认知干预研究的实践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执行功能; 老年人; 认知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 迁移效应 分类号 B842; B844.4 长期以来, 认知年老化研究延续的是传统的“衰退模型”, 例如较有影响的加工速度理论、抑制控制理论和执行衰退理论, 这些理论无一例外地强调年老化所带来的认知损伤。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逆转 (Baltes & Lindenberger, 1988; Thompson & Foth, 2005; Willis et al., 2006), 并且训练还可引发脑容量、脑功能激活等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认知可塑性(cognitive plasticity)和神经可塑性(neutral plasticity)。《Psychology and Aging》在2008年末专刊介绍了老年认知可塑性的各类研究 (Mayr, 2008), 表明“可塑性”已成为当前认知年老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从Baltes和Willis 1982年提出“认知可塑性”概念伊始, 针对老年人的各类认知干预研究不断涌现, 如对记忆、推理、加工速度等的训练。近年来, 随着执行功能及相关理论的提出, 执行功能成为认知干预的一个新的目标能力, 对工作记忆和各种执行功能进行认知训练和干预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2008年的认知年老化大会 (Cognitive Aging Conference) 对执行 收稿日期: 2010-01-03 * 中国科学院优博科研启动专项资金(2010-2012)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陈天勇, E-mail: chenty@https://www.doczj.com/doc/922188134.html, 功能的认知干预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探讨。 1 执行衰退假说与执行功能的可塑性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大脑最高级的认知活动, 负责对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 一直是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Collette, Hogge, Salmon, & Van der Linden, 2006; 周晓林, 2004)。额叶(特别是前额叶)是执行功能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对于其它脑区, 额叶随增龄的衰退更快 (Raz, 2000, 2004)。由此一些研究者提出执行衰退假说(executive decline hypothesis of cognitive aging), 认为执行(额叶) 功能的随增龄衰退是引起人们日常认知功能(记忆、推理、视觉空间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West, 1996; 陈天勇, 韩布新, 罗跃嘉, 李德明, 2004)。近年来, 执行功能在认知可塑性和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如果认知年老化主要源于执行功能的随增龄衰退, 并且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存在可塑性, 那么针对执行功能的认知干预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执行功能并不是单一结构的认知系统, 即存在多种不同的执行功能, 如记忆更新、注意转换、双任务协调、抑制优势反应等(Collette & Van der Linden, 2002; Miyake, Friedman, Emerson, Witzki, & Howerter, 2000; 陈天勇, 李德明, 2005)。近年来, 研究者对上述几种

[病理学]《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一、单选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变是() A、以血管周围浆液、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B、以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C、以小胶质细胞增生为主的增生性炎症 D、以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症 E、可见噬神经现象及卫星现象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A、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输血输人乙脑病毒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人血 E、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3.某人在病检中发现自己带有乙型脑炎病毒,则() A、一定患有乙脑 B、该人不可能患病 C、该人可能患有乙脑,也可能不患有 D、该人不具有任何患病症状 E、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述哪一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A、脑脊髓膜刺激症 B、颅内压升高症状 C、脑脊液混浊或脓样 D、脑脊液血性 E、皮淤点和淤斑 5.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为() A、渗出性炎 B、化脓性炎 C、变质性炎 D、增生性炎 E、浆液性炎 6.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中,小胶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侵人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称为() A、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B、噬神经细胞现象 C、软化灶形成 D、胶质细胞增生 E、局灶性坏死 7.以下哪一项不是乙型脑炎的特征() A、胶质细胞增生 B、筛状软化灶形成 C、蛛网膜下腔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D、血管周围淋巴细胞 E、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8.某婴儿前囟饱满,角弓反张,脑脊病检中发现有病菌,则此儿患有() A、乙型脑炎 B、精神病 C、遗传性病 D、分子病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最轻的部位是() A、脊髓 B、延脑 C、小脑 D、基底核 E、大脑皮质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 A、肺炎双球菌 B、脑膜炎双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属于( ) A、变质性炎 B、渗出性炎 C、增生性炎 D、肉芽肿性炎 E、化脓性炎 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病原菌主要侵犯( ) A、大脑皮质 B、额、顶叶及脑干 C、硬脑膜 D、蛛网膜下腔 E、丘脑及基底神经核 13.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主要发生于( ) A、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B、大叶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乙型脑炎 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性质属于( ) A、变质性炎 B、渗出性炎 C、增生性炎

病理学复习题之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

1.霍奇金病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A.多形性细胞 B.霍奇金细胞 C.R-S细胞 D.陷窝细胞 E.异型性T细胞 2.符合霍奇金病的描述是 A.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差 B.与EB病毒感染有关 C.Ⅰ期肿瘤预后差 D.淋巴细胞消减型预后最好 E.Ⅳ期肿瘤预后好 3.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生于 A.纵隔淋巴结 B.肠系膜淋巴结 C.腹膜后淋巴结 D.颈部淋巴结 E.腋下淋巴结 4.低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 A.滤泡性淋巴瘤 B.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C.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D.Burkitt淋巴瘤 E.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5.不符合白血病的描述是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生于老年 B.急性髓性白血病多见 C.急性白血病多见 D.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多见 E.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 童和青少年 6.急性白血病的特征病变是 A.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增 高 B.淋巴结肿大 C.脾肿大 D.骨髓内原始和幼稚细 胞大量堆积 E.肝肿大 7.不符合慢性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的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的是 A.瘤细胞浸润包膜 B.淋巴结结构破坏 C.淋巴结内原始淋巴细 胞大量增生 D.淋巴结切面呈鱼肉状 E.肿大淋巴结常互相融 合 8.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 见于 A.婴幼儿 B.儿童 C.青年 D.中年 E.老年 9.白血病患者贫血主要是由 于 A.红细胞生成减少 B.血小板生成减少及功 能障碍 C.药物 D.溶血 E.出血 10.多发性骨髓瘤是 A.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 B.单核细胞的恶性肿瘤 C. Langerhans细胞的恶 性肿瘤 D.粒细胞的恶性肿瘤 E.浆细胞的恶性肿瘤 11.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肉眼 特点是 A.甲状腺弥漫肿大、光 滑、质软 B.甲状腺弥漫肿大、多结 节状 C.甲状腺轻度肿大、质硬 D.甲状腺内单一结节形 成、质软、边界清楚 E.甲状腺内单一结节形 成、质硬、边界不清 12.不符合Graves病的临床 表现的是 A.男性多见 B.甲状腺肿大 C.代谢率增高 D.心悸、多食、多汗、消 瘦、易激动 E.可伴有眼球突出 13.不符合克汀病的描述是 A.头颅较大 B.散发病例也由缺碘引 起 C.粘液水肿 D.身材矮小 E.鼻根宽平 14.急性血源播散性化脓性 甲状腺炎的病变特点是

172内科护理习题_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A. 痛觉 B. 温觉 C. 触觉 D. 位置觉 2.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断为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3.下列瘫痪病人的呼吸道护理,那项是错误的 A. 室内空气流通、保暖 B. 鼓励病人尽量咳嗽、排痰 C. 喂食要慢以免呛入气管,注意口腔护理 D. 对分泌物较多而咳嗽无力者应先翻身后吸痰 4.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 A. 3天 B. 1 周 C.2周 D.3周 5.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肺部感染 B. 尿路感染 C. 便秘 D. 褥疮 6.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那项是错误的 A. 膝关节伸直 B. 腕关节稍背曲 C. 肘关节屈曲 D. 踝关节垂直,膝关节外置一枕以防外旋 7.下列那项是脑膜刺激征 A. 巴彬斯基征 B. 戈登征 C. 克匿格征 D. 奥本海姆征 8.深昏迷是最重要的体征是 A. 瞳孔反射消失 B. 压眶反射迟钝 C. 病理反射阴性 D. 角膜反射减弱 9.我国当前最常见的脑血管是 A. 脑出血 B. 蛛网膜下腔出血 C. 脑血栓形成 D. 脑栓塞 10.引起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高血压 B. 脑动脉硬化 C. 颈动脉硬化 D. 脑动脉瘤 11.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破裂血管是 A. 大脑中动脉 B. 颈内动脉 C. 颈外动脉 D. 豆纹动脉 12.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在 A. 内囊 B. 中脑 C. 桥脑 D. 小脑 13.男性,25岁,突发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继之神志不清。检查:体温36.8℃,颈抗,肺无异常,肢体无偏瘫,您考虑为 A. 脑出血 B. 脑血栓形成 C. 脑肿瘤 D. 蛛网膜下腔出血14.对头痛病人,下列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A.鼓励病人应用止痛药 B.鼓励病人进行理疗来缓解疼痛 C.鼓励病人进行放松训练 D、鼓励病人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保持环境的安静15.对感觉障碍的病人,护理措施中哪项不妥 A.向病人解释感觉障碍的原因 B.缓解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C.避免患处重压,防止压疮 D.对感觉障碍患肢使用热水袋保暖 16.瘫痪病人护理中,下列措施哪项不妥 A.保持肢体功能位,翻身、拍背 B.调整饮食以防便秘发生C.鼓励病人多饮水 D.由于瘫痪肢体不易移动可将静脉输液放在瘫痪肢体侧17.病人对压眶刺激出现痛苦表情,没有言语应答,且不能执行简单的命令,目

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学多选题

1 神经系统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A 型题) 661.关于神经元发生“中央型尼氏小体溶解”(central chromato- lysis)的不正确描述是( ) A.细胞由多角形变成圆形 D.游离核糖体增多 B.细胞核可偏位 E.不可逆性 C.细胞质呈苍白色 662.* 有关“红色神经元”的正确描述是( ) A.胞质HE 染色呈伊红色 D.多见于基底核神经元 B.神经元增生 E.由“尼氏小体溶解”发展所致\par C.神经元凝固性坏死 663.在关于颅内压升高的描述中,错误的提法是( ) A.脑脊液压力<2.0kpa(侧位) B.常由颅内占位病变引起 C.可见于颅外伤 D.可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E.可伴发脑疝形成 664.颗粒性室管膜炎见于梅毒或巨细胞感染,其病变性质是( ) A.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颗粒 D.室管膜慢性炎症 B.结核结节 E.室管膜细胞乳头状增生 C.化脓性炎 665.* 单纯两侧脑室积水,其原因为( ) A.室间孔阻塞 D.脉络丛炎 B.中脑导水管阻塞 E.蛛网膜颗粒粘连 C.Ⅳ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阻塞 666.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 ) A.脑动脉栓塞 D.脑动脉炎 B.脑动脉硬化伴血栓形成 E.脑肿瘤 C.脑血管畸形 667.* 脑梗死的最好发部位是( ) A.基底核 D.小脑 B.大脑半球外侧 E.延脑 C.桥脑 668.* 缺血性脑病一般不引起( ) A.脑边缘带梗死 D. 全大脑梗死,形成呼吸器脑

B.海马梗死及硬化 E.广泛轴突损伤 C.大脑皮质层状坏死 669.* 缺血性脑病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 ) A.偏瘫 D.谵妄 B.失语 E.植物人状态 C.上肢肩带肌无力和感觉障碍 670.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 A.大脑枕叶 D.延脑\par B.基底核 E.小脑 C.桥脑 671.有关流行性脑膜炎(epidemic meningococcic meningitis)描述中,错误的提法是( ) A.皮肤有瘀点和瘀斑 D.血性脑脊液 B.脑膜剌激征 E.脑脊液中糖含量降低 C.颅内压升高症状 672.华-佛氏综合征(Wateshouse-Fridrichsen Syndrome)最常见于 ( ) A.伤寒 D.肾上腺肿瘤 B.白喉 E.暴发性流行脑膜炎 C.中毒性菌痢 673.有关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性败血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提法是 ( ) A.皮肤和粘膜广泛淤点及淤斑 B.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 C.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物 D.高热、头痛、呕吐 E.伴周围循环衰竭 674.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的病变,最为轻微的部位是( ) A.大脑皮质 D.中脑 B.基底核 E.脊髓 C.丘脑 675.* 流行性乙型脑炎较具特征性的病变是( ) A.淋巴细胞血管套 B.筛状软化灶 C.蛛网膜下腔中性粒细胞浸润 D.胶质结节 E.小脑蒲肯野细胞丢失

神经病理学

神经病理学>第一章 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节的结构 神经组织(nerve tissue)构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两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都是有突起的细胞。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数目较多,整个神经系统约有1011个,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经元的突起以特殊的连接结构——突触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将化学信号或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传给其他的神经组织和其他组织,使神经系统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各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有些神经元有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更多,但不具备神经元的以上特点,其功能是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作用,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节的结构 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脑内的神经核闭和脊髓灰质;也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的补经节内,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 (一)大脑皮质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按其细胞的形态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大类。 2.大脑皮层的分层大脑皮层的这些神经元是以分层方式排列的,除大脑的个别区域外,—般可分为6层,从表面至深层的结构为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图1—10)。 (二)小脑皮层 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每一个小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层。小脑皮层下为白质,即髓质(图l—11)。小脑皮质从外到内明显分3层,皮质内的神经元有星形细胞、蓝状细胞、蒲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或称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五种(图1—12)。 (三)脑内的神经核团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分称灰质,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部分称白质。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脑的表层,故称为皮质,皮质下是白质(图1—13)。在脑的白质内,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称神经核(团)(图1—14—1—15)。 (四)脊髓灰质 脊髓的灰质则位于中央,周围是白质。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图1—16),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图l—17)。前角内大多数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元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中等大小,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细胞建立突触。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细胞一般较小,主要接受后根纤维传人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纤维束到脑干、小脑、丘脑,所以这类神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