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

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相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结构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有政策、体制、机制等)

(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功能缔造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城市形态是城市功能和结构的高度概括。(城市规划原理197、199)

二、城市结构协调发展

外部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重组、横向经济联系、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建设资金筹集);

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

上部结构:城市的用地发展为主的地上空间结构;

下部结构: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空间。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②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③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度

④积极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②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③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④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⑤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⑥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及图示(缺图)

一、集中式总体布局

①网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②环行放射状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行的道路网组成。

二、分散式总体布局

①组团状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大片的森林等分割。

②带状大多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③星状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

④环状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发展的结果。一般是围绕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⑤卫星状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

⑥多中心多种方向上不断发展蔓延的结果。

四、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以及信息时代的城市物质结构的演变特征(城市规划

1999/3/24)

在前期工业化阶段,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云集城市,城市成为资本、人口、生产与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城市规模还有限,城市内部结构还未明显分化。后期工业化阶段,城市开发强度大大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张,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土地开发强度呈现明显的从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的特征,城市形态呈圈层式自内向外的发展。

工业社会末期,城市形态演变出现了逆转:“逆城市代替了城市化而成为塑造居民点的主导力量”(B.L.伯利)。逆城市化突破了传统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城市结构发展脱离了原有的轨迹。

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的空间区位的影响因素将大为消弱。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取代了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网络的“同时”效应.使城市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种功能在信息互联网络的影响下,其空间位置不再受距离的约束,距离已不发生作用的多种交换切断了中心城区和它的郊区的瓜葛.出现了空间分析中的网络主体。

从总体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将从圈层式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型,而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可以看作其演变过程的过渡形式。

五、卫星城式发展模式的特征

卫星城产生于英国。1902年,霍华德先生撰写名为《明天的花园城市》。其主张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镇上有工业、商业及其他工作岗位,居民可以就地工作生活。同时也可疏散大城市的多余人口。从而建立了卫星城的理论雏形。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ity)这个形象化概念的是美国的泰勒,他于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许多关于卫星城的著作。之后,在各国大城市中也相继列入了建立卫星城的构想。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继英国之后,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要到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则独立性相对较强,基本上独立于主城,

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目前,卫星城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即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

卫星城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已近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设了数量不等的卫星城。卫星城的产生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卫星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而带来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

二、卫星城的建立,发展的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宜人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中小城市,并重视农业发展,使之成为经济上可自主、生活环境优于大城市。

三、卫星城的建立,把城市规划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卫星城的建立,促进了各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五、城市郊区化的现象正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组团式的独立新城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郊区化及新城的建设使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通讯等走向一体化,形成大都市区,有利于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卫星城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世界各国都具有普遍意义。

六、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及特点(城市社会心理学125、城市地理学222,图略)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分化。城市空间分化指城市中各种活动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可见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于相应空间的选择以及各种活动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前者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个性;后者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共性。

①伯吉斯的同心环状结构

把城市分成5个同心区域:中心商业区、过度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②霍伊特的扇形结构

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由城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③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城市复合中心结构

在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加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征,通过

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因此形成了地域的分化,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七、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

八、工业化、后工业化、逆工业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定义

九、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城市规划汇刊/2003/3/81)

就工业发达国家三大产业部门结构的发展而言,大都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即:①Ι(第一次产业)--Ⅲ(第三次产业)--Ⅱ(第二次产业);②I--Ⅱ--Ⅲ;③Ⅱ--I--Ⅲ;④Ⅱ--Ⅲ--I;⑤Ⅲ--Ⅱ-- I。目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进入第5阶段。

城市发展的历史证实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模的扩大有着大致对应的关系,小城镇——以I为主,中等城市——以Ⅱ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Ⅲ为主。这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城市中的体现。产业的分化与城市规模的对应过程,从其技术经济基础角度来看是分工集聚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六章城市结构与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掌握了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从而更为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一节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概念 一、城市结构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属于标准》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影响。 城市结构包含多个方面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Eg:美国 内在 二、城市形态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城市形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作用的。 外在。 Eg:北京、成都(文化背景、历史条件) 双城: 三城:南通 大都市区:上海和周边城市;美国大都市区;

平面、垂直面

第二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 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 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

上海规划图(48,59(工业改变),86……):形态特征——沿轴线发展,充实。证明:城市形态与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关。 功能改变会导致空间形态的变化。 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 二、区位竞争 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 2、竞租理论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 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相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结构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有政策、体制、机制等) (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功能缔造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城市形态是城市功能和结构的高度概括。(城市规划原理197、199) 二、城市结构协调发展 外部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从农村到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与重组、横向经济联系、地区人口的集中迁移,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城市发展政策的兑现,城市投资环境的完善、建设资金筹集); 内部结构: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结构、产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 上部结构:城市的用地发展为主的地上空间结构; 下部结构: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空间。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②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③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度 ④积极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②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③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④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⑤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⑥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及图示(缺图) 一、集中式总体布局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图1:香港城市图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_何璐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完整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完成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平整的城市分布在 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区地区D.湿润的气候区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 A.金融贸易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出口加工区3.以下城市形态类型属于条带状的是 A.兰州B.合肥C.重庆D.华盛顿 4.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功能用地B.住宅区功能用地 C.工业区功能用地D.文化区功能用地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种族和宗教B.知名度C.收入高低D.经济因素6.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D.工业区、教育区、行政区 7.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B.地理因素的影响 C.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D.经济因素的影响 8.下列对城市功能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有一定的空间 B.同一功能区只有和种功能 C.商业区与住宅区是有鲜明界线 D.根据主要职能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9.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10.下列有关多核心模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心商务区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B.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 C.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有核心点 D.中级和高级住宅区向低级住宅区的另一侧发展 11.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②都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③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④低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13.城市商业区分布的特点是 A.大多呈集团式分布于某一街区 B.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C.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 D.大多呈不固定分布 14.在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 A.旧城商务中心B.新城商务中心 C.城市几何中心D.城市交通的焦点 15.下列地区中,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的是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1 三镇格局的形成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 清末,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

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2 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

(完整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破碎的城市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山区或丘陵地区 C.内陆地区 D.湿润的气候区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功能用地 B.住宅区功能用地 C.工业区功能用地 D.文化区功能用地 3.以下城市形态类型属于团块状的是() A.兰州 B.西安 C.华盛顿 D.重庆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收入高低 C.知名度 D.种族和宗教 5.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①不同的功能活动②城市环境的优劣③距离市中心远近④交通便捷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A.城市居民区的边缘地带 B.城市的边缘地带 C.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D.工业区的中心部位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B.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有关,与自然环境无关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D.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现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务区而是重要行政区 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3.关于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A.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 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 C.城市不论大小,城市中都有文化区、行政区 D.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4.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5.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6.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B.经济因素的影响 C.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地理因素的影响 7.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图2-1),最合理的是() 图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