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

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

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
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英语诗歌语篇的隐喻性研究

英语诗歌语篇的隐喻性研究 诗歌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形式,它既属于文学,又是一种艺术。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研究从未间断,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诗歌的美,同时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诗歌作品。目前,多数关于诗歌中隐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修辞角度,我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语言学入手,对隐喻的作用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概括。本文中,笔者将从英语诗歌入手,结合语篇隐喻性的相关概念,对英语诗歌语篇的隐喻性进行深入的探究。 标签:英语诗歌;语篇;隐喻;语法隐喻 引言: 我们在研究中国诗歌的过程中,经常提到“隐喻”,作为一种修辞,它被用于各类诗歌中。而事实上,隐喻不仅出现在我国的诗歌中,它也常出现在英语诗歌中,并且对英语诗歌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隐喻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其原因就在于诗歌本身的独特性。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它的篇幅非常简短,语言精练,因此它在表情达意上处于劣势。与此同时,诗歌应具有自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所以在语言简洁的同时还要富有深意,语言不可过于直白,因此隐喻是弥补诗歌篇幅不足的重要方式。因此,隐喻在诗歌的表情达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语篇隐喻性的相关概念 1. 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简而言之,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暗指另外一种事物,第一种事物往往是现实中常见的事物,而第二种事物往往是抽象的、不易感知的。隐喻不同于比喻,它在表达上更具美感,也更符合诗歌表达感情的需要。从表面看来,隐喻是一种奇特的语言想象,但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隐喻往往是诗人主观意识的体现。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客观的,诗人将这些事物与自身的情感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情感赋予自然界的万物,使客观的事物带有主观的情感。 在使用隐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事物必须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方便读者理解隐喻的内涵,从而产生共鸣。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杨柳”、“折柳”,我们大多想到离别,原因在于“柳”和“留”是谐音,诗人用杨柳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种现象在英语诗歌中也非常常见,例如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此处冬天和春天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代表着希望和未来。通过隐喻,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2.语篇的隐喻性和隐喻的语篇性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卷第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2 Vol.14 No.2年月 20046Journal of Luoyang Technology College June 2004 韩礼德在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Halliday)1985 专门讨论了语法隐喻的问题朱永生,。韩礼德指出, (1994) 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同时,隐喻是意义的变体,而语言是隐喻表达的文化符号系统。因此,隐喻并不局限于词语,也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句法结构——语法里。句法层面的隐喻被称为语法隐喻,如“ : ”和“ The years saw the changes of the small city.The sixth ”张维鼎,。韩礼德day saw their arrival in Beijing(2002) 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且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由此可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而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的研究作为此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语篇中,研究语法隐喻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语篇。 概念语法隐喻与语法分析 1 概念语法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意义的时候,没有选择与现实相近的一致式语法结构,而选择曲折地反映显示情况的隐喻式语法结构。概念语法隐喻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和名词化。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与语篇类型密切相关。 时、体、态的有意错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用一般现在式表示过去的动作,并常常与以下三种语篇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闻标题或对人物、作品的评价,利用有意错位使 (1) 语篇具有生动的真实感觉。例如: ① General Secretary Meets American Delegation. ② Dickens portrays the world in a realistic way. 描绘客观规律、科学事实、客观存在或引用著作、 (2) 谚语、格言等直接引语。例如: ① She said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earth. ② Mary said two times three make(s) six. ③ She said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文学作品的引文,利用有意错位使语篇引文生动。 (3) 例如: Shakespeare, in "Richard -II" and "Richard -III" …speaks of the tower as having been built by Julius Caesar 当然,时、体、态的有意错位,还有很多表现。一般过去式表示现在的动作:“” Would you have a cup of coffee? 在会话语篇里表达了委婉的语气。一般现在式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在会话语篇里表达了感叹Here comes the bus! 的语气,并有强调的作用。一般过去式表示正在将来的动作:“”在会Please tell her I loved her to the last, will you? 话语篇里表达了婉转的语气。 名词化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形容 ( 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 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胡壮麟,。即原来的小句过程和属 (1996) 性转变成为名词词组中的中心词。这样,小句形式就被转化为名词形式,在新的隐喻式小句里充当一个语法成分。 () 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科技文体中大量出现。这是因为名词化有利于减少句子或分句的出现,能包容更多的信息,能反映科技活动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名词化不仅在语篇的信息结构中举足轻重,而且也和其它语法或词汇衔接手段一样,对语篇的连贯、流畅起重要的衔接作用。下面就以科技文体为例,说明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名词化成分是实现“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 (1) - 一。根据胡壮麟年提出的“主位述位”衔接的三种基 1994- 本模式,其中第二种是“从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体,可以表示为:→”。即把前句中含 R1T2 有动词的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位,语法就需要把该动词结构压缩成为惟一的句法选择——名词。例如:FIR filters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as a cascade of first - and/or second -order zeros. Generally, however, the most typical implementation of FIR filters is in devices are best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李静 (洛阳大学外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在语篇中大量存在着语法隐喻现象。对语法隐喻的两种主要形式—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H314 A 1008-8814(2004)02-0072-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李静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 (1968-),,,,, 英语语言学.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doczj.com/doc/9218815976.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浅谈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浅谈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以往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多专注于结合文体特色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抑或专注于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的研究,而忽视语篇隐喻及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现从语篇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着手,立足于语义整体,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从语篇功能本身出发对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研究,试图为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标签:语篇隐喻;语篇功能;衔接;连贯;语义 引言 纵观隐喻研究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隐喻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被人们关注。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逐渐认识到,仅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是极其狭隘的。随后,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了书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改变了人们对隐喻的看法。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研究了隐喻与思维和生活的关系。同时,Lakoff 和Johnson早在1980年便已经探讨了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也多专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最初涉及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近年来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1)依然专注于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如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语篇等,多将隐喻的功能与不同语篇的文体特色结合讨论,如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多起到游说民众、唤起普通民众情感共鸣的作用;2)多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结合讨论,且多讨论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及人际语法隐喻;3)针对概念语法隐喻中名词化隐喻语篇功能的讨论尤其之多,且多单从名词化隐喻语篇衔接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语篇隐喻这一概念,《外语教育》于2001年刊登的“语篇隐喻及其在新闻报道英语中的具体体现”一文中有明确提及。作者认为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虽“未提到语篇隐喻这一名称”,却“以另一种形式表述出了语篇隐喻的含义”,并提出了自己对语篇隐喻的定义——“语篇隐喻是指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主要借助名词化等语篇衔接手段,使语篇前后,语篇与整个语境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的隐喻形式”(汪文娟,2001)。 基于上述定义,与之前众多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不同:1)本文将立足于语篇隐喻,进一步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隐喻;2)本文认为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不可简单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将把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3)本文将基于语篇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从语篇分析的衔接手段和语篇连贯着手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语法隐喻

Anne-Marie Simon-Vandenbergen, Miriam Taverniers and Louise J. Ravelli (2003) Grammatical Metaphor: View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p. 453. Reviewed by Asunción Villamil Since the 1980s, lexical metaphor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since the breakthrough of Lakoff and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Metaphor was shown to be ubiquitous and not only a feature of crafted literary language. The interest in metaphor spread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functional trends, resulting in Halliday’s proposal of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While other schools focus on lexical aspect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he grammatical dimension and socio-functional aspects. The result of this interest is a rich body of research to which this volume contributes. The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It re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ral distinguished scholar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and its more relevant fiel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history and defini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problematic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exico-grammatical metaphor. It consists of a preface by J.R. Martin (pp. 1–3),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one of the editors, and five main parts: Grammatical metaphor: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art I., p. 35),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in children (Part II, p. 149), Interpersonal metaphor: Enactment and positioning (Part III, p. 221),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in other modes of meaning (Part IV, p. 309) and Metaphor in meta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art V, p. 367). The book opens with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Miriam Tavernier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SFL: A historiograph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nitial study of the concept”, pp. 5–33) that offers a histori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s of 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a very concise and clear way the autho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and ‘congruent’ and ‘non-congruent’ realizations, all of them key concepts for approach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FL. This provides a valuable help for those read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tenet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while it increases their eagerness to know more about recent defin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8 (2005), 407–416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精)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 3. 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名词化隐喻通过主位—述位实现的衔接作用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而它要实现衔接的功能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主位—述位的推进来实现的。胡壮麟(1994)也谈到,主位—述位的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主位结构中,主位总是位于述位的前面。主位是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讲话者围绕起点和题目所要将的内容。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语法隐喻的衔接作用这是通过建立这种主位—述位衔接实现的,因为当要把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时,语法往往就需要将含有该动词的结构压缩,而名词是可以接受这类压缩的唯一词类,因此,语法便将动词名词化,以便将含有动词的内容压缩并充当下一个小句的主位(范文芳,1999,p.11)。胡壮麟(1994)提出主位—述位的衔接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复前句中的主位,即第一句中主位继续发展为第二句的主位,表示为 T1—R1→T2(=T1)—R2;第二种是从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位,可以表示为T1—R1→T2(=R1)—R2;最后一种是前句中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以前产生一个新的主位,表示为T1—R1→T2(=T1+R1)—R2。但是名词化隐喻实现主位—述位衔接的主要方式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模式,即T1— R1→T2(=R1)—R2。举例如下:①China has become a WTO member since 2001.② After its WTO entry,China will gradually lift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enterprises enteringChinese market. ③The lifting of control will take place in stages.④ Meanwhile, in orderto improve its legal system,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nacted many lawsand regulations. ⑤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regulations ensur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从上面的黑体字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组名词化,即“become a WTOmember”; “lift restrictions”; “enacted” 分别名词化为“its WTO entry”; “lifting of control”以及 “formulation andimplementation”,这个语篇借助了名词化实现了主位结构的推进和信息结构的变化。名词化隐喻后,述位“become a WTO member”转换成“its WTO entry”成为下一个小句的主位;同样,“lift restrictions”; “enacted”在小句中是述位,最终转换为“lifting of control” 以及“formulation andimplementation”,分别变成了下面小句的主位,通过这种主位推进的方式,前句和后句便建立了衔接的关系,调整了信息结构的分布。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作用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照应,替代,省略,逻辑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由此看见,词汇衔接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名词化隐喻在实现语篇的衔接作用时,不只是通过主位推进的方式来衔接语篇,名词化隐喻实质上是词汇衔接的一种手段,但是研究者却很少将它列为词汇衔接的范围里面。胡壮麟先生(1984)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将词汇衔接分为重复,泛指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和搭配六大类,而名词化隐喻实质上是通过同义词的转换来实现语篇的词汇衔接的。请看下面的例子:①Becauseheavier isotopes tend to be left behind when water evaporates from the ocean surfaces,the remaining ocean water becomes progressively enriched in oxygen. Thedegree of enrichment can b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ocean

隐喻语篇功能的认知研究

隐喻语篇功能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揭示隐喻在语篇连贯及语篇理解中的作用,并在 此基础上分别从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 关键词:语篇隐喻认知 0.认知的隐喻理论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概念来取代 不太容易阐释和理解的复杂概念,使人类的认知过程得到简化。隐喻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之所以无所不在,是因为隐喻首先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表现在行为上,最终以语言的外壳而得到反映。“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只是一种派生现象。”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存在于词汇、短语和句子的层面上,更是在语篇层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语用交际的角度来看,隐喻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可以使语篇发出者和接受者充分地参与语篇活动,从 而达到更佳的释义和理解效果。 1.隐喻的语篇功能——连贯性的生成 篇章语言学产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发展过程历经了从句法和语义结构到 交际和语用层的转变;从语篇成分到语篇宏观结构和语篇功能,从语篇结构分析 到认知过程在语篇产生和语篇接受中的作用的转变。连贯性是语篇的本质属性, 隐喻的语篇功能即是服务于连贯性的产生。 Harweg将语篇定义为“一个通过连续不断的代词链连接起来的语言单位。” Heinemann认为研究语篇,应该把语篇“作为行为要素,作为实现说话人具体的交际性和社会性意图的工具。”语篇是一种活动,是人类语言的一切使用形式。至此,语篇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形式或结构体,而是一个涉及语义、语用、认知等多方面 的交际综合体。 隐喻的语篇功能是由其本质——认知工具所赋予的。隐喻表达式的本质在于 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一种深层的概念结构,是两个域之间的跨域映射。语篇是否 连贯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该语篇是否兼具纵向和横向的语义关联,纵向和横向的 语义关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语篇的宏观语义连贯。 2.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 隐喻在语篇中以隐喻表达式的形式表现其内涵的隐喻概念。通过使用隐喻, 可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形象或更隐晦的效果;表现语篇发出 者的立场等等。 一个人生产一个语篇时需要激活多种知识,其中包括与语言系统相关的语言 知识和与客观世界相关的百科知识,另外还需要加入对行为场景和行为参与者的 认知过程,因此生产语篇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编码的过程。同样,语篇发出者在语 篇中使用隐喻时,需要具有语言知识:对于本体、喻体和相似性的把握;百科知识:隐喻背后的语用因素和文化背景;以及对于语篇接受者对于隐喻认知能力的 判断。 一方面,使用隐喻可能因为所要发出的信息过于抽象,所以要通过将抽象事 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发出者传达的信息。例如记者用生活 中常见的“轮胎翻新”的概念,隐喻政治上的重新洗牌、彻底革新: Eine politische Runderneuerung(一次政治上的轮胎翻新) hatte Macron für ganz Frankreich versprochen. (“Ministerrücktritte nach Aff?re - Macron in der Bredouille”, aus: www.tagesschau.de, 21.06.2017.)/ 马克龙向全法国保证进行一次政治上的轮

语法隐喻

第九章语法隐喻 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 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 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别见图9—1和图9—2.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参与者:动作者过程:物质环境:地点环境:时间 图9—1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参与者:感觉者过程:思维:感觉现象环境:地点 图9—2 9.1.2 人际隐喻 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图9—3表示例2a和例2b中涉及隐喻化的语义成分。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情态:概率主语情态:概率限定词谓语词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αβ 主语限 定 语 谓 语 词 主语情态:概率限定词谓语词 图9—3 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 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

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8815976.html, 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作者:苏红瑞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主要区分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修辞隐喻概念隐喻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67-02 长期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隐喻上。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并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标志着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1985年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语法隐喻指的是在句子层面用一种语法结构代替另外一种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三种隐喻存在认知上的模糊,所以笔者将在本文区分这三种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修辞隐喻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把属于一个事物的词或短语给予另外一个事物,用表示一事物的词来表示另一事物。他反复强调隐喻的功能是修饰文字词句,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且生动有力。他还认为隐喻主要运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解读成为之后2000多年西方学者的参照标准。 后来,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提出了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他认为隐喻就是替代,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替代现象。如:He is an old fox (他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其中fox(狐狸)用来替代crafty(狡猾的)。无论是亚里士多德 的定义还是昆体良的定义,他们都将隐喻看成是词汇层面上的修辞手段,并将隐喻的功能看成是一种能使语言变得形象灵动的“装饰”。并且,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结构无法用常规语言规则解读,它是对常规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至于人类在说话时为何会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他们怎样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替代过程是否有规律可循,以及替代之后的句子 是如何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这些问题,修辞隐喻理论都无法做出满意的答复。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修辞隐喻理论是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虽然它有不足,但毕竟为人们解读语言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也为之后各种新隐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二、概念隐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