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本类型看中国诗歌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从文本类型看中国诗歌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从文本类型看中国诗歌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从文本类型看中国诗歌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从文本类型看中国诗歌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摘要】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翻译家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诗歌被认为是典型的表情类语篇。这一文本类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诗歌翻译的方法和重点。而中国的诗歌内涵丰富、文化浓厚,已成为我国翻译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要完成兼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诗歌翻译,译者不得不将诗歌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完美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本类型诗歌翻译艺术性与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6-02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在德国出现了以卡塔琳娜·莱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她第一次提出了文本类型的划分。虽然这一理论后来遭到部分理论家的批评,但它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对翻译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莱斯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她将每一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归纳如下:

1.单纯事实交流

信息、知识、观点等。这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或者所指的referential,交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此时的文本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二)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和习题汇总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广阔无垠的大海。)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东临碣石临:____到达____ 2. 水何澹澹何:__多么___澹澹:___水波荡漾_____ 3. 山岛竦峙竦:__高起______峙:__挺立______ 4. 星汉灿烂星汉:__银河______ 5. 幸甚至哉幸:___庆幸_____至:___极点_____ (2)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先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和小岛,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后四句写虚景抒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洪波涌起”一句中一个“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惊涛拍案的声音。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这一句借奇特的想象来表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诗首句交待观海的地点,运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1)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停留②客路青山外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③乡书何处达 (2)这首诗主要写乡愁的,集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这首诗首联点题,“客路青山外”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表明他到镇江后还要乘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4)诗的颔联写船上景色,此联妙在用“一帆悬”这一小景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这一大景,且“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思乡之情,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此诗中’潮平两岸阔”有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那个字更妙,为什么? “阔”字更好。更直抒胸臆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象。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试说说它好在哪里。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 译 叠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叠词在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叠词为诗歌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及美学效果,但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叠词上。浏览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译本,我们会发现许多时候翻译家们会把诗词中出现的叠词忽略不译。尽管不同的学者有时会涉及到叠词的翻译问题,但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且这一问题也未得到充分的注意和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就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对汉语叠词的定义,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于英语中的叠词比汉语中的少,且多为非正式文体,所以在英语中叠词应用不如汉语广泛,而汉语叠词则大量应用于古典诗词中,大大增加了诗词的艺术和美学的感染力。为解决古典诗词中叠词翻译的难题,本文作者尝试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基础上对不同译本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叠词翻译加以阐述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美”、“三化”和“三之”。“三美”指译文要保持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化”指翻译的具体方法:浅化、等化和深化。“三之”则指译文要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本文作者力图将许先生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尝试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作一个清楚明确的表述。在许先生翻译理论指导下,本文作者还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一些方法,根据叠词的音形意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合理的翻译方法,叠词是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翻译效度的。 同主题文章 [1]. 龙梅. 从历次政治运动中走过来的大翻译家──许渊冲' [J]. 炎黄春秋. 1996.(09) [2]. 李扬生. 浅谈《荷塘月色》中的叠词——兼说叠词的功能' [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4.(02) [3]. 于连江. 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02) [5]. 吴岫光.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叠词运用'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二)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 并没有什么道理的。 下面整理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品析《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On Military SituationSun WUSun Zi says: To manage a large army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manage a small one. Itis a matter of organization. To direct a large army in war is the same in principle as to direct asmall one. It is a matter of unified command and order. The whole army may suffer from anall-out attack from the enemy but does not sustain a defeat. This is because extraordinaryand ordinary forces are skillfully operated. The army may deal the enemy a heavy blow as agrindstone crushes an egg. This is an example of beating the weak with the strong.It is a general rule in war that the ordinary force is used to engage and the extraordinaryforce to win victory. The warcrafts of a commander skilled in using extraordinary force to winvictory are as inexhaustible as boundless heaven and earth or as endless as flow of runningrivers. Al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an end, they can start again like the motion of the sun andthe moon.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away, they can be reborn like the changing of the fourseasons of a year. There are no more than five musical notes, but there combination wouldmake more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 一、文本类型理论 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将这三种文本与人际沟通的内容也挂上等号。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对应的是事实传递的普通交流(plain communication of facts),类似新闻、知识、信息、观点、争论、感觉、论断等都属于这一类。实际上的信息价值是零,信息就是交流本身;交流完毕,信息也传达完毕。2)与表达功能文本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注意节奏和韵律;结合朗读展开联想,感受诗歌情境(重点) 2. 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 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经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通过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独特的春景,也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济南的冬天那一份满满的温情。那么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几位诗人眼中那不一样的山河远阔。 二、初诵诗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曹操的诗歌《观沧海》。 师:我们说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那么这位同学的处理到底适不适合这首诗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歌,希望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我们在课堂的最后再来对这个同学的朗读做一个点评。 三、诵读运用,细品词句 1. 这是一首古体诗,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行疏通诗歌大意。思考:作者笔下的沧海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辽阔的,我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句子中感受到。这里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河中的山石耸立,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师:这里描绘了水和石,想象一下,水波荡漾的动态,山石耸立的静态,一静一动,呈现在你眼前的画面。 师:那你觉得在朗诵这句话时应该怎么读?你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澹澹”、“竦峙”要重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很有感情,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了。(生齐读)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浩大、磅礴的。我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句子中感受到。大海在秋风萧瑟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极富动态,从水波荡漾到波涛汹涌,气势更显磅礴。 师:你能为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吗?这里的气势应该比之前更加强烈。(生1-2范读) 师:前四联作者描绘了很多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副浩大广阔的景象,我们连起来一起朗读一下,读出这种一动一静中的气势。 2. 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前四句我们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感受到了这种浩大的场面,那么后面几句在写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日月、星汉(银河) 师:它为什么从观沧海写到了天上的星辰日月,你有什么理解? 生: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好像是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师:通过同学的理解,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幅画面,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若。 师:在这里就是一种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前面四句是实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翻译(一)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翻译(一)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翻译(一) 泊秦淮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翻译(二)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

框架理论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ISSN 1799-2591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V ol. 2, No. 6, pp. 1141-1146, June 2012 ? 2012 ACADEMY PUBLISHER Manufactured in Finland. doi:10.4304/tpls.2.6.1141-1146 Application of Frame 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cient Poems Mingjun Y ao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Email: yaomingjun1987@https://www.doczj.com/doc/9218800910.html,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poems give prominence to the property of Chinese language that la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beyond linguistic expressions. There has been long debate on which strategy should be chosen among literal or liberal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community especially concerning cultural factors lik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ame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long debat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illuminates on the translators that proper linguistic expressions should be found in target language to activate the identical or similar frames to those of in the source language. Index Term s—frame, Chinese ancient poems, cultural frames,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I.I 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evolved greatly, increasingly taking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 Anthropology,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have been applied to illustrate translation studies by many scholars. The com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implies such a trend. Also the high frequenc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intensified this trend with the result that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frame theory that would be applied in this paper on transl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the tren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 in probing into translation, because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activity essentially, and frame theory takes great consideration into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will be expounded on the following. According to Deng Jing (2010), the complicated translation process is not a simple activity of superficial linguistic decoding and encoding or rigid switches between languages. The author?s intention, the target receiver?s ex pect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sides should be taken due attachment. The new illumination on translation implies that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ouldn?t be confined to superficial text or intra-linguistic aspect, and culture, societ y,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translator?s mental state should be componen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Frame theory absorbed viewpoints from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context, stereotype,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agent. Therefore it can provide brand-new illumination on the complicated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be high of value in studies 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frame theory?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not as nourishing as expected (Deng, 2010). The review on the past literatu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dicates that influential studies in such a perspective is rare and frame theory has not given a full pla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Chines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expression of connotation or implicit meaning beyond superficial linguistic level, a semotactic language, which is opposite with English which has strict grammatical forms in expression, a morphotactic language. Chinese ancient poems, as the highly condensed Chinese, are laden with a sea of implicit meanings that should be fully grasped wh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Successful convey of meaning of Chinese poems necessitates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r the target receiver would fail to feel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disguised in the original poems. The major task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is to perceive the implicit semantic relation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between lines. The paper will mainly explor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by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 theory. II.F RAME T HEORY Frame theory was developed by Charles Fillmore with the purpose of showing a cognitive model for languages. Languages users interpret their surroundings, convey and comprehend messages and so on all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nalized frames. It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a speaker says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he says it. A. Notion of Frame Fillmore?s notion of frame originates from work conducted by Marvin Minsky, a computer exper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1970s. Concerning the notion of frame, Fillmore has given a series of definition of it. Initially, in

【精品】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电视广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电视广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英文广告翻译策略 王战锋 (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今天,英文广告通过电视等媒体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英文商业广告的一些理论和技法已经在我国电视广告中被大量采用,甚至在大学课堂上,英文经典广告也成了教学案例。而其翻译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根本原因就是英文广告翻译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操作方法。英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彼特.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语言功能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并根据对原文和译文侧重点的不同提出八种翻译方法。其中,“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最能才能达到翻译的两大目标:准确、经济。”为英文广告的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本文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翻译理论,在分析电视广告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层面上探讨了电视广告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彼特.纽马克;文本类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电视广告 导言:今天,英文广告通过电视等媒体充满了我们的生活。英文商业广告的一些理论和技法已经在我国电视广告

中被大量采用,甚至在大学课堂上,英文经典广告也成了教学案例。而其翻译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根本原因就是英文广告翻译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操作方法。英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彼特.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比勒(B)的语言理论将语言功能归纳为六种:抒发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应酬功能,元语言功能。在此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抒发型,信息型,呼唤型,同时根据对源文,译文侧重点的不同提出八种翻译方法,从最侧重原语和最侧重于目的语依次是:逐字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地道翻译、意译、改译。其中,“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最能才能达到翻译的两大目标:准确、经济。”语义翻译的定义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源文确切的语境意义”(Newmark 1981:39)并且“必须较多考虑源文的审美价值”(Newmark 1988: 46); 交际翻译要:“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源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Newmark 1981:39)。语义翻译用于抒发型文本,其核心功能是抒发作者心中所想,不理会读者的反应,译此类文本应遵循“作者第一原则”,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同等重要;交际翻译用于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信息型文本遵循“真实性”第一原则,译者不必拘泥于源文语言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 <<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 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七年级语文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观沧海》第一部分: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是,写静景的诗句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翻译(一)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翻译(一)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翻译(一) 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7.君:指李龟年。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的翻译(二)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⑴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邀请。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中国古诗词英译50份

中国古诗词英译 第一部分由许渊冲翻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妩媚求之. 求之不得,妩媚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Cooing And Wooing By riverside are cooing;A pair of turtledoves;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He can not fall asleep,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SONG OF THE GREAT WIND A great wind rises, oh! The clouds are driven away. I come to my native land, oh! Now the world is under my sway. Where can I brave men, oh! To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耐若何! XIANG YU‘S LAST SONG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INDOMITABLE SOUL Although long lives the tortoise wise, In the end he can not but die. The serpent in the mist may rise, But in the dust he too shall die. Although the stabled steed is old, He dreams to run for mile and mile. In life‘s December h eroes bold Won‘t change indomitable style. It‘s not up to Heaven alone To lengthen or shorten our day. To a great age we can live on, If we keep it fit, cheerful and gay.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thought! I croon this poem as I ought.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WRITTEN WHILE TAKING SEVEN PACES Pods burned to cook peas, Peas weep in the po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