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夏王朝诞生,产生于父系社会末期(据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我们认为中国在尧舜时代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产生法律)也成为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关系的工具

二、“法”“刑”“律”的含义

“法”迄今仅见的最早的是在西周金文中

商周人只知有“刑”而不知有“法” ,大量引用“法”字是春秋之后的事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成文法运动。战国时期度量衡逐步统一,为了反映国家公布的“法”的行为规范性质,逐渐出现了由“法”字和度、量、衡各字构成的词,表示严格、具体的各种标准、规范。

商鞅“改法为律”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2.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

3.血缘纽带关系影响至深

4.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强化

第二节夏商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夏商以“恭行天罚” 、“天讨”的神权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宣言“君权神授” 、“王权神佑”,使统治政权合法化和神圣化

原始自然宗教和阶级社会有政治目的的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产物——神权,

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立法活动

(一)王命:包括誓、诰、命等多种形式

誓:意味约束

诰:古“告”字,其义为告诫

命:指君主的命令

(二)禹刑、汤刑

禹刑不一定是禹在位时制定的法,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怀念和崇敬。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和禹刑一样,以汤为名表示对上组杰出领袖和开国之君汤的怀念和崇敬。

(三)官刑

据古籍记载,夏商时已有约束和惩治官吏的官刑。

第三节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法律规范

(一)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地方行政官吏体制

二、军事管理制度

三、刑事法律规范

(一)五行:墨、劓、髌、宫、大辟

(二)刑罚罪名的规定:不孝罪、不从王命罪、危害社会,破坏公共秩序罪、杀罪、不事农业罪、弃灰于公道罪· ·····

(三)刑法的适用原则

由人罚代替天罚

具有以肉刑为主的身体残害报复主义刑罚为特点

1.罪及本人,刑不诛连的原则

2.疑罪从轻的原则

3.不杀无辜的恤刑原则

4.过失从轻的原则

四、经济法律规定

土地管理:土地王有,即国有制

(一

(二

赋税制度:

1. 赋纳

2. 贡献

(三

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

(四

商业管理制度

(五

)自然资源立法:“禹禁”

第四节夏商司法制度

一、法官

国王

三、审判制度

四、证据制度

1.神明的暗示

2.卜辞

五、监狱制度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天罚”思想

明德慎罚: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

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区别情况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

礼治思想:礼治首要职能就是维护等级制度;其二在于预防犯罪;其三还能

起防民的作用

二、西周的立法活动

(一)周礼

周公制礼是西周最早的立法

周礼的名目:“五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宾礼:是用于朝聘会

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房诸侯和诸侯派遣使

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嘉礼:是引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 、“尊尊”,亲亲为孝,尊尊为忠,亲亲与尊尊

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二)《九刑》

三)《吕刑》——西周中期的一部重要刑书

《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吕刑》规定的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罚”

在审理案件的方法方面,《吕刑》提出了三条原则:“上下比罪”,使惩

罚与罪行相符;在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在罚了一定数量的

铜以后,就给予赦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量刑时,“上刑适轻

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周王的誓、诰、命也是周朝法律的重要渊源

周礼就是习惯法规范的体现

第二节礼与刑及其适用

一、礼

(一)礼制

主要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

西周的礼制和宗法制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礼制的作用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两个方面。“亲亲”的核心是

“孝”,“亲亲父为首”;“尊尊”的核心是“忠” ,“尊尊君为首” 。

(二)礼治

以“德”为核心

(三)关系:礼治思想为礼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礼制的完善,则促进了礼治思想的成熟,并且为礼治思想的实现准备了社会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二、刑

西周的刑事法律是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中最为详备和发达的

一)西周刑罚的适用原则

(二)西周的刑罚

(三)西周的罪名

三、礼与刑的关系

(一)出礼入刑:礼与刑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在适用上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可见,刑是以礼为基础和渊源的,刑的实际应用以礼的原则为指导,礼的约束作用靠刑的

强制力来维系,故礼之所许,法所不禁,法之所禁,礼所不容。

(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了西周礼的本质,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的身份低贱,且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礼所要

求的物质条件,故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礼和特权,庶人不得享有,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庶人可以不受礼的约束,礼不仅约束贵族,也约束庶人;“刑不上大夫” 是指大夫

以上的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也体现了刑主要不是针对大

夫以上的贵族,而是惩治奴隶和贫民的,西周法律公然维护奴隶主的等级特权,但

不等于大夫以上的贵族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礼崩乐坏:是指原来以西周礼制和礼仪所维系的“礼乐征伐自天子”的社会政治秩序被破坏,即春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与以西周的礼为根本大法的要求根本

不相容的局面,说明了奴隶制法正在解体。

二、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改革

三、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其争议

1.郑国的《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2.邓析造“竹刑”

3.晋铸刑鼎

4.楚作“仆区”和“茆门”之法

(二)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1.法的公布成为历史潮流

2.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步打开

3.“礼治”、“法治”之争拉开了序幕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封建法治的初创时期

一、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原则

1.赏少多罚和轻罪重罚

2.缘法而治,保证法的实施

3.刑不过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4.赏罚必于民心

、立法概况

一)《法经》——是一部地主阶级的法典,且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1. 李悝变法与《法经》的制定

2. 《法经》的篇目及其内容:六篇

第一部分——正律:《盗法》(惩罚侵犯财产的犯罪的法律)、《贼法》(惩罚杀

人、伤人等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的法律)、《囚法》(关于囚禁和审讯罪犯的法律规

定)、《捕法》(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规定)

第二部分——杂律:《杂法》(对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者的规定)

第三部分——减律:《具法》(为适用盗、贼、囚、捕、杂五篇的共同规定,相当于

现代宪法中的总则)

3.《法经》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体现

中性主义精神;体例上诸法合体,具法列后

影响:《法经》作为我国历史上具备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第一部封建法典,

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秦律及汉《九章律》都是沿着这个脉络发展下来的,它对我国

秦汉时期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事实上也是整个封建社会法典制定的

蓝本。

(二)商鞅定秦律:商鞅改法为律,轻罪重罚,什伍主义。以法律制度而言,《秦律》就是在

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的。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一)缘法而治:就是要改变西周以来的“礼治”传统,用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就,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手段,实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

为此秦王朝加强了成文法的制定

(二)法令由一统:一是指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其他人不得行使;二是统一全国法律;三是司法统一。

(三)专任刑罚,贯彻重刑主义原则

二、法律形式

(一)律:核心

律是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

律是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构成了秦代法制的主体律在后世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代表行

使,其地位即由此奠定

(二)令:是秦朝政府针对一时之事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单项法规令由皇帝颁布,效力高于律令又表现为“制书”和“诏书” ,前者即“帝者制度之命” ,后者即“告也”

(三)程:即章程、规章,它是对有关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

(四)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审讯笔录、现场勘查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由国家颁布

(五)法律问答:是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六)廷行事:是国家中央一级司法机构的“行事”成例,具有“判例”之意

三、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p85

四、刑法p88-92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

汉朝法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第一节立法概况

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

两个阶段:自汉初至武帝亲征之前的70 年为第一阶段,黄老学说占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第二阶段,从汉武帝起,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

(一)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黄老学说的核心是清静无为,要求统治者能够面对现实,因势利导,轻徭薄

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二)儒术独尊与德主刑辅理论的奠定

先秦儒学经过汉初陆贾、贾谊等思想家的改造,具备了承载统治思想

的职能,而其法律观和国家观的核心就是“天人感应”

由“天人感应” 又派出的“德主刑辅” 说,是汉中期以后最主要的立法理论基础(三)东汉儒学的强化和法律章句学

皇帝通过制诏这种特有的立法权,将经学观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学出

现了法典化倾向。

盐铁会议、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推进了儒学的法典化进程,而其中白虎

观会议的作用尤为突出

经学地位的提高,带动了法律章句学的盛行,加固了经学与律学的关

法律章句学:是以经义的精神去解说、注释法律,显示儒学对法律领

域的进一步渗透。这一风气至东汉更加流行,它使汉代律学初步形成,并影响

和改变了汉律的风貌

经义决狱(《春秋》决狱):当遇到疑难案件是,现行法律不足以征引为

据,特别是当经义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在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大量引

用儒家经典作为判案依据的情况

、立法形式及其内容

一)律

律是两汉最基本的立法形式

汉律的制定主要是在西汉高祖和武帝统治时期完成的

刘邦“约法三章”——是西汉第一次立法活动

1.《九章律》

萧何制定,是汉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

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吸收了秦律中适应当时需要的内容编纂而

共九篇: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2.《傍章》、《越宫律》、《朝律》

《傍章》又称《礼仪》:叔孙通所制,内容为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的礼仪

制度及法律规定。

《越宫律》:张汤所制,这是关于宫廷事物及警卫方面的法律

《朝律》:赵禹所制,是诸侯百官朝会制度的相关法律

二)令

是一种数量多、范围广、针对性强而又灵活的法律形式

作为律的补充,令是统治者运用权力将自己的意志上升形成的法律规范,是在律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产生的新的法律体裁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汉令是有一个立法程序的:一般是皇帝有了立法意图,有关官吏就会提出具体方案,

最后由皇帝“制可” ,这一程序才完成。

三)科

这一法律形式,是对犯罪者科刑之意,同时,科也是律令以外的形式法规,具有与

律令同等的功能,也可解释为科条、事条。

它的作用在于具体规范、禁约某种对象行为,是对律令的具体诠释和补充,并将律

令中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原则加以分解,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四)比

比也是汉代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指的是司法类推的行为,即在律无正条的情况

下,司法官吏附律令、援引判例断罪量刑。

比又称决事比,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称为“廷行事”

第二节刑事法律

一、罪名

二、刑法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随着儒家宗法伦理观念的日益深化,汉宣帝时,改变了过去实行的父子、夫妻首匿相坐的规定,允许在一定的亲属范围内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

三、刑名

(一)废除肉刑:汉文帝

(二)徒刑有期

第五节司法制度

三审判制度

(五)春秋决狱

儒家学说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立法和司法,其突出表现就是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经义断狱,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

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书的经义分析案情,认定犯罪,

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方式。

春秋决狱的法律观点:原心定罪、“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恶恶止其身”

“亲亲得相首匿”

(六)秋冬行刑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这一时期立法频繁,律学发达,儒家思想开始全面入律,成为我国封建法制从确立

走向完备的过渡阶段,也是我国封建法制史上承秦汉,下开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二)严刑重禁,信赏必罚,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

1.设而不罚,犯而必诛

2.去刑止杀,威法重刑,“刑法峻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刑去刑,重刑止奸等典型的法家思想,在“百姓有土

崩之势” 的历史条件下,借助高潮迭起的恢复肉刑的声浪,得以复兴肉刑废复之争,旷日持久,而回复肉刑终不果行,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法律制度而言,是朝着进一步废止肉刑的方向发展的

3.信赏罚

二、立法概况

(一)三国的立法——基本上都沿用汉制,承袭汉律

1. 蜀国之《蜀科》

2. 吴国之《科条》、《科令》

3.魏国之《新律》(《魏律》)——最有影响

曹操时曾制定《甲子科》,是魏国最早的法典

篇目:18 片

体例:以刑名列于篇首,是《魏律》的创造

内容

重新统一刑种:五刑

推动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八议”制度——皇亲国戚、大贵族大官犯罪以后,都可以享受宽宥或减免刑罚的特殊优待

二)两晋的立法《泰始令》(《晋律》)——中国第一部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比较经典的儒家化法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推行于全国的法典

篇目:共20 篇

最大特色:引礼入法,礼律并重

1. 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2. 明确提出了区别亲疏的“五服”制度

另一特色是简约:晋律令合为126300 字,是法律编纂史上一大改革,成为封建法制从繁到简的里程碑

张斐、杜预对《晋律》先后加以注释,经武帝批准,“诏班天下” ,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历史上把张斐、杜预的注释与《晋律》视为一体,以致后世有人称之为《张杜律》

第二节、刑事法律

p156-158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第二节唐初法制指导思想

礼法并用治国的思想

唐初的统治者主张治国必须礼法结合,缺一不可

《唐律疏议?名例》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

二、法律内容统一、简约和稳定的思想

三、慎重行刑的思想

第三节唐朝立法概况

一、唐朝的法律形式

(一)律

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

《永徽律疏》(后称为《唐律疏议》)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刑法典(二)令

令是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

(三)格

格是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

(四)式

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五)典

典即指《唐六典》,它是唐朝的一部组织法典

(六)律令格式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