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导入

回顾《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那么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则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今天我们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师:PPT 展示革命前俄国的相关材料。

请同学们看材料,再结合课本内容,指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

(生:讨论、总结)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

(生:讨论,回答)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生:讨论,回答)沙皇政府的统治结合了帝国主义和军事封建主义的各种罪恶因素,广大人民遭受双重剥削和压迫,不得不奋起反抗,以求生存。

(生:讨论,回答)一战中俄国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使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

师:总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存在,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革命当时还具备以下主观条件:具有较强革命性的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的贫苦农民为革命的同盟军。

列宁认为,当统治阶级再也统治不下去,当被统治阶级再也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革命的时机就成熟了。

二、二月革命: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清革命的性质和结果即可,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二月革命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主要是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任务。

附二月革命的情况:1917 年3 月8 日(俄历二月),是国际妇女节,工人、市民上街游行,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的口号,人数发展到12 万人。沙皇怀疑是国家杜马组织的,于是下

令解散国家杜马,国家杜马不从,沙皇派兵镇压,军队倒戈,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1917 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

存的局面。革命后的俄国向何处去?

附两个政权的情况: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教材介绍较细。这里不多说了。俄国国家杜马

在二月革命迫使沙皇退位后,成立了临时委员会,管理国家事务。后在国家杜马的基础上成产了

临时政府。它准备进行立宪改革,很明显是想走西方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是它仍然想继续战争,并

且未能解决面包和土地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不满。由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着军队和工人,所以临时政府需要它的支持。由于二月革命来得过于突然,布尔什维克还来不及发动自己的

力量,所以暂时与临时政府达成了妥协,支持临时政府。

教师讲解完后,进一步指出,局势的发展给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提出了一个问题:二月革命后,怎么办?

三、《四月提纲》的提出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二月革命后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月提纲》提出的合理性。

附分析过程:A、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不能解决俄国面临的问题。所以重担就落在布尔什维

克的身上。B、布尔什维克要掌权,故革命要进入第二阶段。即政权要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

手中。这样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在一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四、七月流血事件,是俄国革命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政权完全落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社会主义革命已不可避免。

五、十月革命的胜利

10 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认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近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

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 月6 日晚开始到8 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到1918 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十月革命的图片、照片、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列宁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异同?

小组讨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六、伟大的开端

就在攻打冬宫的战斗进行当中,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又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师】那么,这两个法令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生】《和平法令》宣布苏维埃推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土地法令》在于消灭剥削,巩固苏维埃政权)到1918 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

注: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从性质的变化来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从过程来看,又不能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截然分开,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没有二月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

学思之窗

●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 没有赔款的和约。——《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法令》

思考

结合课文和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苏维埃政权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

学思之窗答案提示: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巩固政权:

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

第三,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 十月革命胜利的现实意义

十月革命在占世界1/6 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2. 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改变了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以往史学界常较注重其国际影响和意义,关于十月革命对俄国自身的影响谈及不多,教师应予以重视。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十月革命的影响。同时也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具有长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我们立足今天,回首历史,应该对其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

鉴于本课是本单元内容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成功案例,因此教师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特别与本单元第一课中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加以对照分析,同时为学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以利于结合俄、中两国案例总结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成功建立的一些共性。

探究学习:

想一想,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1.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开始转变 ---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2. 五四运动的爆发.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详案

二辛亥革命 课程章节:人民出版社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时:一个课时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本节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 概念及基本史实。 2.根据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及中华民国的成立, 归纳其历史功绩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师借助影像和图片资料,以革命准备—革命爆发—革命成果 —革命结果为线索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事件过程。 2.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通过学习武昌起义后的复杂形势,要认识到 革命潜伏的危机,并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在掌握革命的发展历程之后,有助于学习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人生轨迹,学习辛亥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经历过中考,而辛亥革命也刚刚经过100周年,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溯孙中山先生、学习辛亥精神的热潮,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中考的重点,同学们对这块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另外,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像《辛亥革命》等此类爱国电影也接触较多,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其基本史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鼓励

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网络直播开启新模式

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网络直播开启新模式 ——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在郑州47中举行 2019年10月10日至12日,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经过 各市、县近一年的层层选拔、精心打磨, 终评活动在郑州47中隆重举行。和以往不 同的是,这次大赛由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历 史学科和郑州47中大数据教研中心联合打造了一场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赛课新模 式。首次实现了全程录制、网络直播,全 省范围内教师在线同步、多元客户端随时 随地收看。这种全省区域内交流的新模式, 使河南省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两天时间内连续观摩、获益匪浅、反响热烈。 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来自郑州、开封、洛阳、鹤壁、巩义等省辖市、直管县的16名选手现场讲课,展示各区域教学风采。参赛教师们面对学生、

面对镜头,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资源 的挖掘、教材的处理、师生的互动、情感的 升华等方面呈现了很多独特的设计,为今后 的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评委们对今年的选手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郑州市教研员袁富强这样评价: 巩义一高王守亮、郑州十一中尚姗姗。两 位所讲,皆为《宋明理学》。王守亮巧用身边素材,从巩义石窟寺和龙门石窟 的《帝后礼佛图》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在抑扬顿挫中把宋明理学搭建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郑州十一中的尚姗姗老师,从时人对儒学危机的忧虑入手,通过程、朱和陆、王复兴儒学的努力,重塑信仰。用独到的语言,把思辨、抽象的 哲学思想讲的浅显易懂。匠心独运的学习小结侧面展示了宋明理学的前世今生。 开封25中的赵玉英老师,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感染力。那温暖的笑容和自 信的风采,轻易就圈粉了全 班同学和听课教师,大家跟 着赵老师穿越到那个英雄辈 出的年代,积极投身于轰轰 烈烈的启蒙运动之中。她还设置了“美国高中生是怎样学习启蒙运动的?”这一环节,为学生打开了另一 扇窗户。新乡一中的张宝生老师通过对“民主”、“共和”两个词内涵的讲解,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接下来是wtt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

浙江省绍兴市2010年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之二 人民版必修2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课时中心: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课前曲:《中华五千年》 今天到鲁迅中学看到鲁迅先生的像感到很亲切,我是来自一中的张叠,鲁迅先生曾在我们一中工作过,你们学校以鲁迅命名,所以鲁迅中学和我们一中还是亲家 导入:读史时空 据明朝吏部尚书张瀚《松窗梦语》追叙他的先祖张毅庵发家致富的经历。 张毅庵在杭州傍河而居,以卖酒为业。一年,发大水淹没了家里的酒。他无法生存,就买了一张织机,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于是逐渐富裕,因此“家业大饶”。当时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二十余张织机,至少需要雇佣五六十人操作。张毅庵由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手工工场主。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生: 师:与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关系相比在张毅庵的手工作场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引导学生看P25的史学争鸣,指出我国学术界通常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的出现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出示投影,指出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请在书中找一找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描述有哪些? 生:找到并回答 师:如果生活在明清进行投资的话,你会选择像张毅庵的投资方式吗?为什么?生:发表看法 师:你有钱可以做多种投资:如果给你以下三种选择你会?出钱买官捐官,可以买田置房,也可以投资手工工场扩大经营规模。 师出示材料: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 —马克思问:对于这种新的经济因素中国的“国家政权”鼓励了吗?支持了吗? 生:不支持,采取重家抑商政策 师: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传统,从远古的先王到清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 出示北京天坛主体--------祈年殿图片,解释:步入祈年殿,金碧辉煌,富丽庄重,仿佛置身天上人间,大殿当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时辰;金柱、檐柱合计24根柱子,象征24节气。祈年殿的这种设计,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师: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很重视农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2资料卡片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土地资源)也,贵其志(思想修养)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驱使),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行为稳定),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精力)专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能力: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中,以一课时为宜,需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为突出这一重点,我会用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我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04T14:14:28.487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0月作者:黄洪章 [导读]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黄洪章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优化 微信,微博,微课,微时代,是时下热门。“微课”之定义虽仍有争议,但是并影响实际中的微课教学。胡铁生老师说:“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以此定义,微课其实就是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课程重新设计开发的一种教学记录。那么,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做到微课设计的优化?本文就以《阳明心学》为例,重点探讨在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一、微课教学的选题 以微见大,微可足道。选题是设计微课的第一步。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如若选题不当,如选题太大,或是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又或是选取显性知识等,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会耗费教师精力,做了无用功。因此,在进行微课的选题时,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要选择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明心学”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本篇课文原来包括“儒学的危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个课题,其中尤以“阳明心学”哲理性强,思维含量极高,难以弄懂,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同时,从学情状况看,也很适合那些年龄在 16~18岁的高中学生思辨学习。因此,将“阳明心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对比学习,集中学习,重复学习。 二、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主题确定后,具体内容选择哪些?应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史料扩充的问题?一系列的设计问题摆在面前。一般来说,构成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在设计“阳明心学”时,适当参考人教版的课本,把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既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成多个小知识点,又要为防止碎片化,要使人物及其思想更丰满些,于是把它分为“人物简介”“人物思想”“心学评价”三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切入课题要迅速,因为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时或是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或是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阳明心学”微课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刺激了儒学的复兴。宋代名家辈出,理学兴起,明代再掀高潮,又出现了王阳明。王阳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次,为增加微课的直观性,加深对阳明先生的理解,避免教材的呆板无趣,可增加王阳明名片:“人物简介,此心光明”。在世:1427年-1529年;朝代:中国明朝;籍贯:浙江余姚;头衔:心学大师;官职:南京兵部尚书;作品:《传习录》;事功:平定宁王之乱;镇压南赣、闽、两广盗贼(农民起义)[2]。 第三,“人物思想,阳明心学”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核心内容。但是教材只简易介绍过“阳明格竹”的故事,但其它内容却无史料介绍,学生只读课本上抽象化的理论是不能理解、领悟其中含义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微课设计应不惜笔墨。在学习“心即理”“心外无物”思想时,若不谈“岩中花树”,便可说无从欣赏阳明心学的胜景光华,因此微课可设计成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品味“岩中花树”这段经典:王守仁与友人同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为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可在此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这和唯物论有什么不同?”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又一重要思想。但岳麓版却无从介绍,因此可参考人教版课本,在微课视频中显现,展现微课对课文的增补功能,用于充实阳明思想,也可知微课其实不微。 “致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精彩之处。课本只从理论上作说明,学生并不能更感性、更直接的领会其中之义。于是,在微课中可增补史料:“阳明先生与聋哑人杨茂的对话。”先生说:你的口不能说是非,你的耳不能听是非,你的心还能知道是非否?杨茂说:知是非。先生说:如此,你的口虽不如人,你的耳朵虽不如人,可你的心还与人一般。先生又开导说:大凡人都是这样的心。此心若能存天理,就是个圣贤的心;就算口不能说,耳朵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说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存天理,那就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说话,耳朵虽能听见,也只是个能说会听的禽兽[4]。 这段文字对话,如不是以微课视频配音来展现,而是用普通的教学课件来投影,就会失去微课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特点。微课的特殊功能更易感知何为“良知”,何为“心灵修行的圆满”,从而加深对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理解。 最后,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教育。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的最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心学评价,心灵智慧”。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评价。微课选取古代明朝皇帝明穆宗、近代梁启超和日本东乡平八郎、当今学者杜维明、余秋雨等对阳明先生的评论,要求学生以“人人心中均有一块明月,人人心中均有一个圣人”为主题对阳明心学进行评价。 三、微课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微课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更易诱发学生感知历史和思考问题。胡铁生老师说:“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5]。” 怎样做好微课设计的优化?首先,与传统教案或课件相比,微课选题要准确。其次,微课设计要精致,线索要鲜明,需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没有导入、没有总结、没有互动等必备的教学环节的微课不能说是好微课。第三,时间要简短,时长不超10分钟,切入和收尾均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

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微课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微课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无边界教学是开放式教学的特殊表现形式,拥有广阔的外延和多元的实施手段,如走班制教学、跨学科学习、混合式学习等,被认为是不可遏制的社会化教学潮流,教育公平将不再是难以实现的梦想。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无边界课堂系统”凭借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进一步突破传统“边界”的束缚,为教学对象提供更丰富、有效、便捷的学习资源与学习途径。它突出了无边界教学的网络化、智能化特色,师生可以突破时空、知识模块、学科限制,通过查看授课视频,不论是完整实录还是教学切片或微课,以交叉学习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和提高,并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在线教学课程系统的生成,是一种新型的智慧型学习和教研模式。微课是无边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堂实录、教学切片、电子图文、互动检测与反馈等要素整合,共同构成了无边界教学的知识内核。不与无边界教学相结合,微课就如飘零的知识碎片,有“找不到家”的感觉。同样,无边界教学也需要微课的信息化资源和课程系统的支撑,缺失了微课,无边界教学将失去更多精彩。微课与无边界教学的结合,恰好适应了各自发展的共同需求。 一、运用微课,实现教学时空无边界 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冲刺阶段,很多重难点知识需要串联精讲,但由于教师讲解速度快、连贯度高、知识容量和思维跨度大,即使学生手头有学案,也不能保证每位学生能全面理解、消化这些重难点知识。因此,总有学生课后愁眉苦脸地央求教师就某些环节单独讲解一遍,有时教师刚给一个学生讲完,没多久又来一个、再来一个……还有些学生则可能因为教师身边人满为患,无法刨根问底;也有一些学生则可能因病缺课或“不敢当面问教师”而错过了及时“弥补”的良机……如何避免教学环节的简单重复劳动,又能因材施教,从学生个体实际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很多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无边界课堂系统提供自动录制和预约录制两种录课功能,能在不干扰教学,不给教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见和隐私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录制所有预期和未预期的课堂视频,录制后会自动存放在教师的个人空间。授课教师不仅可以实时在线查看自己的所有课程视频,还能对课堂实录进行在线编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