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董谦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

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

的能力。

2、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

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

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

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

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1.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反复地诵读。而且通过揣摩和分析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领会主旨。)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组杜甫等人的诗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多是感伤的,萧条的,肃杀的,但我们今天学一首词,一反过去一般旧诗词

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赋予秋天新的含义,这首词的

秋天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关于

秋天的词《沁园春?长沙》。

(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充

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

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

学生,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②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

(依据: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增加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

③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依据:《新课改》提倡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依据:《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语言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文本研习

(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依据:诗歌重在多读,并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回答问题。

①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②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仔细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

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意象和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依据: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对于一首诗词的鉴赏,我们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因为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

欣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依据,承上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概念并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⑶词人面对着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呢?

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谁主沉浮”。

(依据: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上阙的写景转为下阙的抒情)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

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

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

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幻灯片放映,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效果。)

⑷归纳总结,回顾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

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

的革命精神。

拓展延伸阅读欣赏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品赏析: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

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

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

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

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

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

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

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5.作业:

一、背诵默写全文。

二、阅读文本《博览群书毛泽东,风流人物看今朝》

(共享云盘)

附:板书设计

毛泽东

词眼:看忆

上阕——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语文科戴宏辉公开课教案(2003.10)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

的内容]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

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

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

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独立,不

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

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

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附:板书设计(投影显示):

一、诗词结构:

二、主旨: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

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

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后记

从今天的上课情况和听课领导邹主任和其他语文老师的评价来看,

这份教案设计还是成功的,思路清晰,抓住了诗词的重点内容,拓

展内容较好.讲课的条理清晰.问题在于:1.课堂调控得不够好,老师紧张,学生也紧张,整个气氛有些沉闷,师生配合不默契,直

接影响了教学效果.2.设计教学程序时,应把写作背景的知识介

绍放在课文理解的前面,这样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3.诵读

训练时,应该点个别学生朗诵,或自己示范朗诵,营造出一种气氛.4.对字词的讲解过细,教学语言应简洁一些.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曾碧绿

【教材分析】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

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

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

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

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

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

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

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

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

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

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

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

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

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

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

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

革命豪情。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

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

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

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

达诗词的思想感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

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

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

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

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

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数片,通

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五、每一种词调有不

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

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

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

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

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秋、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2)释词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

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

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

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

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

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

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

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

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

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

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

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

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

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

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

的思绪。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

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

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

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

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

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

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

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

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

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

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

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

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

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看怅问忆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

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旬邑中学王亚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词达到了革命豪情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需要同学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散文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确立人生理想的决心和创造的热情。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必读课文对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

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的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学习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炼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 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 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一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 学生自读课文 (1) (2) (3) (4) 4、 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诵读、讨论、探究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2课时。 (忧国伤民) 清泉石上流。 (沉郁壮阔) (清净无为 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 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 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 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 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一一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一―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一―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一—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 好? 评价,再表演。 (4)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戈y 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 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而毛泽东的“万 山红 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 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 多彩,充满生机? (看) (承上启下) (忆)

市级一等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是职高(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的主旨。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从整体认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培养整体阅读能力。《沁园春·长沙》的主旨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炼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抓关键词语和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朗诵习惯。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典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3、重、难点定位 (1)重点:诵读诗歌,品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确立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学习诗歌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品读词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 确立依据: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理解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讲授诗歌最主要是分析意象。这首

词的上阕,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意象,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描写湘江秋色图。故应做重点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感熏陶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诵读法、讨论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勾画圈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由诗歌《诗人·领袖》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是谁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提出问题:你了解伟人毛泽东吗(请学生介绍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192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诗人被排挤出党中央,这是诗人事业的第一次打击。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会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让我们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4、播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标注韵脚 (让学生谈听了此词的感受,学生一般说大气、豪放等语,教师略作点评)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导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

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一看,他的沁园春.长沙,又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秋景。 2.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沁园春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词,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毛泽东之手。这首读写于1936年2月,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他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后在海拔千米的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从而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描绘了北方壮丽的雪景,评论了历史人物,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当代英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也包括他自己。整首词,气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的革命豪情。 这首词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一是表达方式上,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二是修辞丰富,语言形象、准确、优美。三是描写的角度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四是结构上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以上已作分析,不再赘叙)、课程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联系时代、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对英雄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及学生实际(根据

学生平时情况来看及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感情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综合这些考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词豪放的风格。 3.体味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作者伟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是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而要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又要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为依据对诗词感情的把握,又要依赖于对诗词语言的品味。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感情的领悟,而感情的准确把握,又可以提高朗读的效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作者伟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心。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通老师示范自由诵读指导方法展示提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对关键词的揣摩品味,体味诗词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1.本课从课前诵读单元诗词开始。(如梦令、清平乐村居) 2.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1.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及借景抒情的手法是诗歌欣赏的重点2。 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为教学难点。 3、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阕——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词眼 下阕——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学说课完整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学说 课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请看PPT,好,同学们,这组图片都是关于什么的呢对,是秋天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那你看到里面的画面感受如何呢(萧条、清冷、凄清)。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好,这位同学,啊,他刚才说有杜甫《登高》里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联想的是诗句很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知识积累 在这里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词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以分为58字以内的小令,59-90字的中调,90字以上的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可以分为上片和下片。 三、信息筛选 1.教师朗诵,学生自由朗诵。 2.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诵读了文本,对这首词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就按照上下片的方式来解析这首词。 3.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找一找在上片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组成了两幅画面,即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板书) 4.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般诗词里面悲秋的风格有何不同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必读 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外现代诗歌为主,单元主题是“情感和意象”。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中所蕴含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首篇,有两个优势:一是承上启下的 作用。上承初中的诗歌教学,而且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下启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为其他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情感 教育的优势。高一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 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革命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优势 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诵读指定篇目的古典 诗词,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诗歌的 能力。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语言精练具有表现力,在欣赏诗歌时,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补充诗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 意境。根据教学大纲、新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全诗,并背诵上片。 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3、学习景中寓情的表达技巧。

1《沁园春长沙》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明晰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能力目标: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3、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阙 1、问:上阙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 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2019年——1920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4296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一位外国友人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开天地人三维空间,兼诗人哲人的禀赋,承优秀的诗歌传统,抒英雄的豪情壮志,成伟人的诗词风范!成为中国诗林里的一颗摩天大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传统经典篇目,是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不仅是开端的开端,而且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所以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学生,多数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浅层阅读的基础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沁园春·长沙》虽是现代诗歌,但它是“旧瓶装新酒”,旧体诗装入了现代的思想内容,所以它可以作为我们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过渡的范本。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引入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同时把握这首词通过选取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和美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豪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的革命豪情,以及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把握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难点:领会作者在诗歌当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诵读法: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反复品读,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逐步使他们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联想和想法法: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学习的一对翅膀,在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美。 3.讨论探究法:围绕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情怀,并创设讨论和探究的氛围,生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走到学生中去,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既要驾驭也要放手,要去倾听、去感悟,去引导。 4.比较鉴赏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主席照片、主席书法手迹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子

《沁园春·》说课稿 旬邑中学王亚周的《沁园春·》诗词达到了革命豪情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需要同学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散文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确立人生理想的决心和创造的热情。的词《沁园春?》作为必读课文对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之上,但《沁园春?》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的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学习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炼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

《沁园春·长沙》学案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阅读人物传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 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二.有关‘词’的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 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 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 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 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 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打印优选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打印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沁园春·长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这个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这首词是这个专题同时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期间已经学习过现代诗歌,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因而解读文本难度不大。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挑战一切的年龄,对未来充满信心,容易进入文本。但是由于作品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学生朗诵时机械化、模式化现象较为普遍,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同时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诵读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赏析法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爱国忧国报国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难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诗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阅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感悟诗中意境。 六、说教法学法 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七、教学过程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首先,我将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而后简略地介绍毛泽东的个人资料。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