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启示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启示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启示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启示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启示

——

添加日期:2008-11-24 | 作者:张国超| 录入者:| 出处:社会学网| 点击次数:

1597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是香港广义社会福利体系的内容之一,为救助型的制度社会设计。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源于香港的社会背景和宏观环境以及价值理念。探索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发展逻辑,可以为完善中国内地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理念;借鉴;香港

上世纪60年代以前,香港在政治上实行殖民地封闭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低税率,不干预的自由主义制度,政府对社会福利领域介入很少,负有限责任。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制造业兴起并逐步走向成熟,人口数量伴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而剧增,香港逐渐成为一个人口密集、工厂林立的大都会。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6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开始逐步建立起向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杜会福利计划,是补缺型的社会安全制度。1965年香港政府发布了第一个社会福利政策白皮书,标志着香港社会保障事业的真正起步,从此进入发展阶段。

较之于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较为特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香港发展非常有限,而社会救助制度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香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使得原有的家庭保障濒于崩溃,传统的由家庭照顾老人、儿童、失业者的功能开始削弱的趋势的出现,为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在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下,香港政府从70年代初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则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内容而嵌入其中。

概括地说,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地区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制度。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一般具有四个特点: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

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具有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其它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是较高层次的具有发展性的安全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并为其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支持。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香港社会福利是广义的社会福利体系,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其精致的制度设置,为促进社会整合、避免社会失序提供了最大可能的保障。由香港社会福利署所管理实施的社会福利服务是香港制度式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其服务涵盖社会生活领域的许多方面,大体包括社会保障、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临床心理服务、医务社会服务、康复服务、安老服务、青少年服务、违法者服务、社区发展、监管慈善筹款活动和支援服务等十一项内容。

较为完备的福利制度体系,涉及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领域,这为保障香港社会成员的生活、医治个人偏差和社会病态、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福利服务之间并不是严格区分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关联,其中作为补缺式的社会保障构成了社会福利制度的首要内容或者说基础内容,是覆盖对象最多也是提供的服务种类做多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一词英文称“Social Security”,意为社会安全。这一称法与港台地区雷同。它最早出现于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中,此前虽然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具体实践,但却缺乏一个较为公认的相对统一的名称。1938年,这一名词被新西兰通过的一项法案运用。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中又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了《费城宣言》,宣言中正式采纳了“社会保障概念”。自此,这一概念

被世界各国接受并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传统不尽相同,所依据的理论体系

也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符

合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并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因

此,目前各国对于社会保障内涵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完全相同。

香港在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架构下,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为:经济

有困难的人士若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援助,便会陷入极度困

境。一些需要独力抚养幼童的单亲人士,或是暂时失业的人士,

都需要得到短期的经济援助;而没有为晚年未雨绸缪的长者,亦

同样极需政府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通过其功能发挥的领域间接

界定社会保障的内涵—为生活陷入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支持的

制度设计,其目标是帮助社会上需要经济或物质援助的社会成

员,应付基本及特别的生活需要。

(一)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由香港政府通过税收等途径提供所需资金的社会保障制度设置

了六项主要内容: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暴

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和紧急救济服

务。从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安排和各子项目的内容来分析,香港社

会保障是补缺式的、救助式或援助式的制度设计。

1.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计划

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计划,起初称为公共援助计划。它的目的是通过政府提供资金、以收入补贴等方式,为那些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社会成员提供安全网,使他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该计划类似于内地的对贫困社会成员所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综援计划的实施以个人申请为原则,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向所处地的社会保障办事处递交申请后,主管部门将对受益人进行资格鉴定和经济状况调查。

综援计划受益申请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已成为香港居民最少七年;并且在紧接申请日前连续居港最少一年。除此,还规定一些灵活性的实施策略以应对意外情况,如:在特殊情况下,社会福利署署长可考虑运用酌情权,向未符合居港规定的综援申请人发放援助。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调查包括收入调查和资产调查两项内容。收入调查: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每月可评估的总收入必须低于他们在综援计划下所认可的每月需要总额,否则不予受理。资产审查: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所拥有的资产(包括土地/物业、现金、银行存款、保险计划的现金价值、股票及股份的投资及其他可变换现金的资产及财物)总值不得超过规定限额。

综援计划的资金援助包括援助金、特别津贴和补助金层次不同的三项内容。通过审核评估,情况不同的申请人可获得称为“标准金额”的援助金,以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标准金额外还设有补助金和特别津贴项目。特别津贴主要应付个人或家庭的特别需要,例如租金、学费及其他教育费用、必需的交通费用、医生建议的膳食、复康及医疗用具等支出。援助金主要用于维持基本生活的支出,保障基本生活;特别津贴则考虑到了基本生活以外的额外支出,具有福利特性。

补助金大致可分长期个案补助金、单亲补助金和社区生活补助金三种。长期个案补助金:有高龄、伤残或经医生证明为健康欠佳成员的受助家庭,如连续领取援助金达12个月或以上,可按家庭中这类合格成员的人数,获发每年一次的长期个案补助金,作为更换家居用品和耐用品之用。单亲补助金:单亲家庭每月可获发单亲补助金,以顾及单亲人士独力照顾家庭所遭遇的特别困难/社区生活补助金:残疾程度达100%或需要经常护理而非居于院舍的受助人每月可获发社区生活补助金,以顾及严重残疾人士在社区生活可能需要较多的费用。

2.自力更生支援计划

自力更生支援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及协助健全而又失业及从事非全职工作的综援受助人寻找有薪的全职工作,从而达致自力更生的目标。即为有能力工作但又失业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为有工作但薪酬较少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使其能够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无需继续接受综援计划的资助。该计划主要包括积极就业援助、社区工作和豁免计算入息三项内容。

积极就业援助是提供切合个人需要的就业援助服务,帮助计划参加者克服就业障碍,增强受雇能力,并觅得有薪工作;其宗旨为以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为途径,为需要的人在社会上寻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并使之能够胜任工作。社区工作则通过安排受助人参予社区工作,令计划参加者在寻找工作的同时,加强自尊自信和培养工作习惯,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豁免计算入息是一种工作激励机制,豁免计算部份入息,增加个人收入;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申请人继续工作,从而减少失业。

3.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

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是向符合申请资格并选择到广东或福建省养老的综援受助老人继续提供现金援助。

在香港居住最少七年的香港永久居民,年龄达到六十岁或以上,在申请前已连续领取综援金最少一年并且选择到广东或福建省养老的综援受助老人,可以继续领取每月的标准金额及每年一次的长期个案补助金,但不会获发特别津贴或其他援助金(例如租金津贴、特别膳食津贴、交通费用津贴)。如受益人不幸去世,负责其殓葬事宜的亲友,可向社会福利署申请殓葬费津贴。

4.公共福利金计划

公共福利金计划是为严重残疾或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现金津贴,以应付因严重残疾或年老而引致的特别需要。这项计划包括普通伤残津贴、高额伤残津贴、普通高龄津贴及高额高龄津贴。除普通高龄津贴外,在该计划下发放的津贴均无须申请人接受经济状况调查。

公共福利金计划的申请人必须符合下列规定,才有资格领取津贴:已成为香港居民最少七年;在紧接申请日前连续居港最少一年(在该年内如离港不超过56天,亦视为符合连续居港一年的规定);于领款期间,继续在香港居留;没有领取本计划下的其它津贴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非被拘禁或监禁人员;经由卫生署署长或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或在极为特殊情况下由私家医院的注册医生)证明符合

享受普通伤残津贴、高额伤残津贴、普通高龄津贴和高额高龄津贴的人员。

5.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

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的目的是提供经济援助给因暴力罪行或因执法人员使用武器执行职务,以致受伤的人员或这些人员的亲属能够有体面的生活。该计划申请人无须接受经济状况调查。

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需要进行资格认定以确定受益人资格。首先,暴力伤亡事件已成为刑事诉讼案件或已在合理时间内向警方报案;受害人在事发时在香港合法居留;申请须在事件发生日期后的三年内提出;受害人因该事件死亡或永久伤残;留医不少于三天或由注册医生或注册中医证明病假不少于三天。

6.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

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旨在向道路交通意外受害人或这些人员的亲属迅速提供经济援助。该计划不考虑受惠人的经济状况和有关交通意外的责任人。援助金按受害人的伤亡情况支付;至于财物损失,则不在援助范围内。

该计划的申请资格如下:有关意外须属于《交通意外伤亡者(援助基金)条例》(香港法例第229章)所指的交通意外,并已向警方报案;受害人在意外发生时在香港合法居留;申请须在意外发生日期后的六个月内提出;受害人因该意外死亡或永久伤残;留医不少于三天或由注册医生或注册中医证明病假不少于三天。

7.紧急救济

紧急救济服务是为自然灾害或其他灾祸的受害人提供膳食(或现金代替膳食)及

救济物品,主要用紧急救援基金支付。紧急救援基金旨在提供现金援助给因火灾、台风、水灾或其它自然灾害而需要紧急救援的人员;所发放的补助金属援助而非赔偿性质。社会福利署负责发放伤亡补助,其它补助金则分别由地政总署、海事处及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

(二)社会保障管理制度

在实践过程中,香港形成了健全的社会保障组织管理体制。香港立法局负责社会保障立法事务。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主要管理机构为社会福利署总办事处下的社会保障科和各区的社会保障办事处以及社会保障上诉委员会。社会福利署负责整个社会保障事务的实施与管理,同时该署下设各个职能部门,实行分区管理制,再根据需要设立联络员和工作员等。立法局管立法,社会福利署等职能机构管实施,民间团体参与协谒,构成了香港完整的社会保障组织管理体制,这是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具有高效率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科负责执行各项社会保障计划,区社会保障办事处负责具体的政策的实施。上诉委员会主要由非政府人员组成,负责处理有关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公共福利金(包括高龄津贴和伤残津贴)及交通意外伤亡援助的上诉事宜。同时,还有特别调查组等度社会保障进行稽核。下面就其特色管理监督机构做一下介绍。

1.特别调查组

为了防止及调查欺诈及滥用社会保障福利,在社会保障科辖下的特别调查组设有由两个诈骗案调查队、资料核对队、重点调查队组成的特别调查队伍。诈骗案调查队共有两队,负责对涉嫌欺诈的个案进行深入调查。资料核对队负责与其它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包括入境事务处、库务署、惩教署、土地注册处、公司注册处、运输署、学生资助办事处、医院管理局、雇员再培训局及劳工处等)进行资料核对,从而侦查滥用社会保障福利。重点调查队负责全面覆检被抽查个案并进行质素检查,以确保资料完整、所批核金额准确和符合社会保障工作程序指引。

2.社会保障上诉委员会

社会保障上诉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组织,主要职能是考虑个别人员因不满社会福利署就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公共福利金(即高龄津贴和伤残津贴),以及交通意外伤亡援助的申请资格和发放情况所作决定而提出的上诉。委员会的决定是最终的决定,且对其他个案不会构成先例。上诉人可对社会福利署署长就拒绝付款付款数额、开始付款日期、款项并非付给申请人本人等事项的决定提出上诉。

除去这几个固定的机构按照自己的职责行事外,社会福利署还向香港社会公众公布社会福利署以及社会保障办事处的电子邮件、电话等通信地址,以增强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的监督。因此,香港社会保障的管理是由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共同构成的。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来看,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救助或者援助政策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为特色的被东亚许多国家所认可的社会保障模式在香港没有得到认可。中国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按保障水平大低可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其中各层次均包含较多的项目。中国内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险为核心,以逐步建立社会救助特别是城乡最低

生活保障为基础,这一点与香港是有区别。纵观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基本与内地的社会救助等同。也就是说,但从社会保障框架来分析,它只具有内地社会救助的内容。而其它项目则被编排于广义社会福利体系制度之中。虽然存在差异,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香港形成的体系内容独特、管理体制健全、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发展的经验和理念依旧可以为内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应对出现的社会问题。于是,由政策演变而成的社会制度总是应该与社会语境相匹配,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不致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而阻碍社会发展。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视角切入,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以及居民收入足以支撑一项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自政策实施之初,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保持一个低水平的保障水准,只面对收入较低的社会成员这一特殊全体,同时通过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支持受助人员自力更生,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支出。这正是香港从社会实际出发的结果。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大腕,如果实行“全民皆保”,势必要增加政府支出,从而要增加税收收入,这样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要遵循这一理念,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不能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目标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政策要倾向于更加需要的人群。

每一种社会制度的实施都有一套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作为支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的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香港社会成员遵循自立、自强的价值理念,相信努力工作便会获得成功、赢得生活。这一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导目标。作为社会保障服务上层的制度环境,香港社会福利计划的设计和发展,建立在成员自强、自立、互助、慷慨、避免依赖福利和新生社会秩序等观念基础之上。追求自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并非等同于缺乏现代社会保障意识。香港政府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需要方面,态度是积极的;香港社会成员也懂得现代社会应该承担起保障社会成员的义务。但他们并不盲目依赖福利保障制度,而是努力通过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去摆脱福利依赖,实现自力更生。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作为保障主体的国家政府,理应积极努力,承担起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责任。但是,社会保障的目标不仅要为经济上无法自给的人士提供安全网,更应该从未来考虑,通过积极的政策设计,为其提供工作就业机会。

除此,香港的社会保障所具有的以下几个优点也是值得中国内地学习和借鉴的:第一,综合性保障,综合性保障体现了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它除了给贫困人员以现金援助外,还针对老人、伤残人、青年人、儿童、妇女、有犯罪倾向的人员和新移民等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第二,尊重受援助者的人权、尊严与隐私。香港政府尊重受援助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办事处工作人员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把救助金直接汇到受益人的银行帐户上,也是尊重收益人员的隐私权,同时能够保证资金不被挪用截留。第三,社会保障工作的高质量和快捷性。社会福利署在香港设立较多办事处受理民众申请,并公布了整套的工作程序和制作宣传册、录影、录音带,还设置了热线电话讲解社会保障的申请资格和手续,让前来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人更了解其工作程序,体现了其高质量和

快捷性。第四,完善的管理监督体制。政府部门不仅设立多个管理监督机构各司其职,负责社会保障事务的日常运作,还对社会民众公布监督投诉电话等,加大了监管力度。这一点尤其值得效仿。

香港基本法解释制度的漏洞及填补

香港基本法解释制度的漏洞及填补 ——居港权案的再思考与刚果金案的新启示 曹旭东 2012-09-07 22:49:11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1期摘要:基本法第158条规定了其解释制度的构造,这种“一元双重”的解释体制最重要的一环是香港法院释法与人大常委会释法的衔接。也正是在此环节存在漏洞:对于香港法院应当提请解释而未提请的,没有有效的制约途径。香港法院居港权案中“不厚道”的解释,正是利用了这个漏洞。本文分析了“主动释法”模式、“事后责任”模式和“当事人”模式后,建议借鉴“当事人”模式,设立当事人启动程序,以约束法院滥用提请判断权。香港特区的司法权与基本法解释权是分离的,其司法权是完整的,但是其基本法解释权却并不完整。因此,“当事人”模式并不侵犯香港独立的司法权。当然新法律规则的确立需要时间和等待,在过渡时期需要政治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提请解释判断权;“主动释法”模式;“事后责任”模式;“当事人”模式;政治压力 一、基本法解释制度的构造 香港基本法第158条规定了基本法解释制度,其内容如下: “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本法的其他条款也可解释。但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对本法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务或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条款进行解释,而该条款的解释又影响到案件的判决,在对该案件作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应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条款作出解释。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引用该条款时,应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解释为准。但在此以前作出的判决不受影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本法进行解释前,征询其所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 从该条规定可以解读出基本法解释制度的构造: 1.在解释体制方面[1],有以下几点:(1)人大常委会和香港特区法院均可行使基本法解释权。(2)不同的是,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是原始解释权和普遍解释权;香港法院的解释权是授权解释权和有限解释权。香港法院的解释权源自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这一点基本法第2条也可以印证,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也就是说,基本法解释权的权源是一元的,即只有人大常委会是解释权的所有者,香港法院的解释权并非固有的,不是解释权的所有者而是权力的行使者。(3)既然是授权解释,香港法院所作解释的效力必然低于人大常委会所作解释的效力。正如法条所说,“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引用该条款时,应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解释为准。”(4)另外,香港法院的解释权相较人大常委会的原始解释权是有限的,其关系可以类比于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关系。人大常委会的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简答题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并由它组织社会保障活动,以国家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强制实施,但并不排斥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活动;是一种经常化的经济安全制度或收入安定的保障计划,以保持任何公民在收入中断或不能工作时,都能得到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费用;社保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和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及其家庭为主要对象;实行社会保障的目的是要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通过保障能够生存下去,不至于陷入困境,并通过竞争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 2、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是国家主导的、共担社会风险的社会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是具有福利性的再分配机制;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关乎国运、惠及民生的伟大事业。综上所述,应当全面理解与把握社会保障的多重含义,既要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国情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3、早期空想共产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较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显示了社会保障之光,他们的某些主张和建议对后来唤起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主而斗争,推动社会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对后来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在动因与目的;社会保障与两种再生产理论;国民收入再分配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及通过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工人最好的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社保是社会改革的配套机制、动力机制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5、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产业革命是社保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社保产生的动力;各种进步的社会学说是社保制度产生的理论先导。 6、贝弗里奇报告确立的社保原则: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一般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在实行补贴时应先确定受补贴者自己挣得生活费的能力再给予补贴。 7、为什么说社保制度改革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公平与效率是社保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保是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以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同时社保又对经济效率起着独特的作用,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保障随经济发展必要的人力要素投入,从更宏观的意义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保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本原则。社保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因此缓和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保制度安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基本归宿。因此社保制度改革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不应当是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优胜劣汰原则。社保不能实行“义务—权利”对等原则,理应对弱者、贫者予以优先补偿,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8、社会保障的功能:政治功能-稳定社会;经济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功能-安定生活;调节分配。 9、社保的目的:通过利益的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10、社保的普遍性原则:指社会分配的利益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对所有的公民都是均等的。社保政策和项目是对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面临的那些风险的回应,而不仅仅是对贫困者、残疾人或那些特殊群体所面临风险的回应。社保目的在于建立各种不同的保障项目,以便对风险做出社会反应,这种但应并不因贫富、性别或其它不同而有所区别;满足这些需求的公共制度或项

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分析及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发_杨靖

Design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to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Housing in China 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分析 及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发 文/杨靖 杨磊 Yang Jing Yang Lei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屋原形设计的四个阶段,并着重从运用模块进行扩展、 “居者自行设计房屋布局”模式等 方面分析了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灵活性以及总结了香港公屋通用设计的经验。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our stages of the prototype desig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and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design flexibility and universal design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作者简介 杨靖 东南大学 杨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香港公屋,单体设计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阶段原型时间建设标准特点典型平面 第一工字型系列50年代—60年代使用面积2.2m2/ 成人、1.1 m2/儿 童 以工字型为基础,左右两翼是背靠背的房间,每个房间 大约12 m2,各房间面向敞开式长走廊。 共用厨房、卫生 间、洗衣间、公共浴室。后期,引入电梯(每隔三层停 靠)、中央内走廊,每间添设了设有厕所及自来水的阳 台。建筑高达16层。 第二长型、 塔型、H-Block 70年代—80年代 初 使用面积3.25 m2/人 通过内廊或外廊式组织,套型面积稍有增大并且套型的 通风状况得到改善。卫生间与厨房与工字型系列后期的 设置相似。建筑高度大约20-24层。 第三三叉型、 相连长型 80年代使用面积5.5 m2/ 人 空间标准有重要的提高。单一房间概念被一套多房的设 计所取代。客厅、卧室、卫生间或厨房都有较佳的日照 及通风。建筑高度约40层。房间的隔墙仍是租户自己设 置。 第四和谐式 康和式 90年代使用面积7.5 m2 人 和谐式单体有三种:1型(“十”字形)、2型(“Y”字 风车形)及3型(“T”形、“Y”形)。1型、2型均为塔 式高层,36-38层,每层约有16户。3型配合香港多山的 基地条件,其Y形的翼可在90度范围内自由旋转,层数为 20至26层。 康和式单体有两种:1型是十字形平面, 40层,每层8个 户。2型是曲尺形, 30层,每层6个户。面积标准有所提 高,三居室套型设有主卧室卫生间。 1953年圣诞夜,在石硖尾大火中5万8千人痛失 家园。之后,又发生几起大火,总共有10万人无家 可归。连续的火灾迫使香港当局不得不转变立场,采 取由政府投资兴建公屋,为这些灾民提供住所,以解 燃眉之急。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香港公屋建设。 1、公屋住宅单体的原型设计及其四个阶段 为了快速解决居住问题,房屋署在一个时间段内 仅用几种住宅单元平面作为原型进行公屋建设。这样 节省了设计时间并有助于减少建造成本。当空间要求 和建设标准提高时,就会提出新的原型。公屋经过这 么多年的发展,其原型可以明确的划分为四个阶段。 每一个时代的居住空间标准不断提高,这对空间的设 计和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由此对居住者的生活品 质产生重要的作用。(图1) 最初,第一阶段的工字型公屋是1954年开始兴 建,是作为居住应急之需的迁置大厦,其标准低、成 本低、租金低。发展到90年代期,出现的康和式住 宅是香港公屋建设中的最高标准住宅,它也是香港 “居者有其屋”计划中主要采用的房型。我们对其住 1 1 | 公屋单体的四个阶段 2009 12 A+C论文 P097

香港个人破产制度

一、申请个人破产的条件 1. 债权人提出破产呈请 根据香港《破产条例》第6 条规定,债权人提出破产呈请的理由必须就债务人所欠的一笔或多于一笔的债项而提出,而提出呈请的债权人或每名提出呈请的债权人必须是被拖欠该债项或至少其中一笔债项(视属何情况而定)的人。该债项的款额或该等债项总额相等于或超过$10000 或某个订明款额;该债项,或该等债项中的每笔债项,是关乎一笔须立即或在将来某确定时间向提出呈请的债权人或每名提出呈请的债权人偿付的经算定款项,并且是无抵押的;该债项,或该等债项中的每笔债项,是债务人看似无能力偿付或是没有合理的希望有能力偿付的债项的;及并无有待处理的申请要求将一份就该债项或该等债项而根据送达的法定要求偿债书予以作废。而呈请人必须向破产管理署署长缴存$12150 的款项以支付其费用及开支。 根据香港《破产条例》第4 条规定,债务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被呈请:债务人须以香港为其居籍;在呈请提交当日处身于香港;或在以该日为终结的3年期间内的任何时间通常居住于香港或在香港有居住地方;或在香港经营业务,否则任何人不得根据该债务人的债权人中的一人向法院提出或由该等债权人中多于一名的债权人共同向法院提出及由该债务人本人向法院提出向法院提出任何破产呈请。 2. 债务人提出破产呈请的理由 根据香港《破产条例》第10 条规定,债务人的呈请只可基于债务人无能力偿付其债项的理由向法院提出;呈请书须附有一份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状况说明书,该说明书须载有:第一,订明的该债务人的债权人的详情、债务人的债项及其他负债的详情以及债务人的资产的详情;第二,订明的其他数据及不论债务人欠债的总额是否等于或超过$10000 规定的债权人的呈请的款额,均可提出债务人的呈请。债务人必须把一份在律师、监誓员或获授权监誓的法院人员,包括破产管理署署长和高等法院的监誓员等的面前宣誓的资产负债状况说明书连同在律师、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或获授权的破产管理署职员面前进行见证的呈请书一并递交及向破产管理署署长缴存$8650 的款项以支付其费用及开支。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编样稿4420字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林明珠|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刘军伟|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一、新城建设起源 早期的新市镇规划思想来源于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他认为建设田园城市可以有效疏散大城市工业和人口,改善城市的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标准。通过在城市外围区域建造居民区和工业区及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新增人口的定居和旧城人口的疏散,从而缓解中心市区在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理论对单核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促使新的城规划理念形成。1946年英国通过了《新城法》,并在伦敦郊外的斯蒂文里奇建设了第一座新城。此后,英国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香港新市镇的发展具有英国城市规划的色彩,同时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据香港政府拓展署助理署长潘国城博士的解释是:“香港新市镇是指那些有计划的,由多个专业队伍策划、协调及推广,用以供20万甚至更多人口居住的都市发展。这些计划都是获得政府特别财政支持的。” 二、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实践 (一)建设动因 二战后,大量逃难回乡的香港本地居民和内地居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使香港人口激增至200万,是战争期间的4倍。人口的激增使住房问题陷入了窘境,大批贫民和新来移民只能居住在由简单材料胡乱搭建的木屋里,随着木屋区的四周蔓延,供电、排水、卫生等居住条件越来越为恶劣。1964年,港府公布了《寮屋管制、徙置与政府廉租屋政策检讨》白皮书,制订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之后10年间,兴建各类徙置大厦约255幢,居住徙置大厦的人口从54万增加到了118万,廉租屋的居民也达到了40万以上,两者人数占香港总人口的37%。公屋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香港城市开发的重点从港岛九龙中心区向周边郊区蔓延。 (二)早期新市镇开发 1955年,港府选择位于九龙的观塘进行填海工程,以缓解市区的人口压力。观塘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市镇发展的开始。香港新第一代新市镇包括荃湾、沙田和屯门,新市镇的建设大多是开山填海而来,如:沙田新市镇计划开发1700公顷,总面积中填海造地和开山造地分别占37.6%和61.4%。荃湾是香港第一个开发的新市镇,如同观塘卫星城一样,在吸纳了70万人口后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以制衣、纺织、塑胶、金工、电子为主要支柱的工业重镇,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相交,使得生活环境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摘要:残疾人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会面对的社会问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越来越受到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代表了不同的福利制度类型。所以本文选取了这三个国家来分析,最后回归到我国,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残疾人;福利内容;国际比较 一、引言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交通事故剧增等原因造成我国残疾人数量逐年攀升,使残疾人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亟需建立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所需的福利项目,使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在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之后,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对残疾人的法律支持 (一)美国的法制建设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为了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自由制定了各个层次和领域的法律。这些法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于防止残疾人歧视、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在法律中对于无障碍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环境、信息与交通的无障碍,从法律上保证了残疾人接受社会关照。

1968年,美国颁布《建筑障碍法(ABA)》,为确保这个法案的顺利实施,1973年成立联邦独立机构——无障碍委员会。 (二)英国的法治建设 二战之后,英国按照贝弗里奇报告建设福利国家,于1994年相继通过《残疾人(就业)法案》及《教育法案》,对残疾人就业及儿童特殊教育给予法律规定。1946年通过的《国家保障服务法案》及1948年通过的《国民互助法案》,分别对残疾人医疗服务和适用于残疾人的财政做了规定。2004年和2005年先后通过了《反残疾歧视法案》及2005年《反残疾歧视法案》,2006年通过的“残疾人平等计划”,将为残疾人创造平等机会视为所有机构和组织的法定责任。 (三)日本的法制建设 日本于1946年由其社会保障研究会提出了《社会保障法案》。1949 年以后制定并实施了《残疾人福利法》、《社会保障制度建议书》、《残疾人雇佣促进法》、《特殊儿童抚养补助金给予法》,规定了政府应给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强调了残疾人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了残疾人就业并规定了残疾儿童可以领取的“扶助补助金”。 三、残疾人福利内容 (一)对残疾人的教育支持 1.美国的对残疾人各个阶段的教育支持 美国对残疾人的教育包括婴儿早期干预,学前教育服务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等各个阶段的服务项目。美国1975年制定,2005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

新鸿基地产之香港YOHOTOWN项目

新鸿基地产之香港YOHOTOWN项目 YOHOTown是当前香港地产市场最热的一个项目,也是新鸿基地产(下文称SHKP)近10年来在香港元朗投资100多亿元推出的重头住宅项目。 看到YOHO的第一眼让我想起在北京置地工作时有所接触的SOHO现代城,这个以提倡SOHO生活(SmallOfficeHomeOffice)的楼盘曾经一度成为中国房地产界的殿堂之作,潘石屹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YOHOTown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与卖楼不太相关的事情,一是在华润大厦马路对面的星巴克喝咖啡时看到YOHOTown与Starbucks合作的宣传册子,另一个是后来从电视得知YOHOTown与Microsoft的MSN合作为住户提供全球首创的“YOHOSmartAlerts”服务,这两件事都超出了一般地产人的思维范围。 YOHOTown是个值得一说的例子,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地产商选地、做项目和推广的操作模式,更学术一点说,它代表了最新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地产操作模式,而这种模式内地依然在摸索。中国人做事说话喜欢追根溯底,为了说清这个项目,香港的房地产背景也要老生常谈了。 过去5年来,香港一直是房地产商的噩梦。1997年之前,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主要由三大行业支撑整体经济,即转口贸易、地产、金融;1997年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香港的贸易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长期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爆发,与两大行业关联度甚高的金融业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香港经济走入低谷。 5年前,香港开始了痛苦的经济结构转型。2003年5月,“大红筹”中远和裕兴工业取代原香港主要地产商新世界地产和信和置业在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大蓝筹”地位,标志着香港原有的以地产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初步转型。 查查近几年来的香港地产业的发展资料,我发现香港的楼市其实形成了对发展商很不利的恶性循环。香港是个楼市“通道”——一、二手房市场做得很好。在香港,新楼盘价格一般比旧楼盘高出2成左右。近几年来,整个新楼盘市场价格都在不断往下跌,小业主们拥有的二手房为了留住客户也跟着往下调,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楼为了吸引客户的眼光,往

香港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doc

香港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香港司法制度继承了英国传统,突出特点是实行当事入主义。自2000年起,香港开始对民事司法体制进行改革,核心是克服当事入主义诉讼模式所带来的诉讼成本过高、诉讼拖延的弊端。虽然目前改革尚未完成,但改革方案已经成型,并逐步付诸实施。香港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一、改革进程与目标 (一)改革进程:2000年2月,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任命了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称工作小组),成员由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律政司法律专员、法律援助署署长、资深大律师、律师、香港大学教授、消费者委员会总干事、高等法院聆案官、裁判官等16人组成,任务是检讨高等法院民事诉讼规则和程序、建议改革措施。2001年11月21日,工作小组发表了《中期报告及咨询文件》(以下称中期报告),提出了80项改革建议,并公开咨询和征求意见。在为期7个月的咨询期内,工作小组派发了5000份纸本中期报告、500张光碟、12000份报告摘要,并在互联网公布了电子本,41000人上网浏览。咨询期间收到近100份书面意见。2004年3月,工作小组完成并发布了《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最后报告书》(以下称最后报告书)。最后报告书指明了香港民事司法制度应予改革的各个方面,并向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提议。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已

经接受了改革提议,并已委派了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督导委员会,对报告书中与司法机构有关的改革提议的推行情况进行监督。预计所有改革措施将在未来二至三年内完成。 (二)改革目标 工作小组在《最后报告书》中明晰地概括了改革的目标,指出:“改革措施必须能够达到改革的目标,即提高本港民事司法制度的成本效益、简化民事诉讼的程序和减少诉讼遭拖延的情况;同时,所有决定都必须符合‘程序公正’和‘实质结果公正’这些基本要求。”据此,香港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在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前提下,降低诉讼成本,简化诉讼程序,缩短诉讼期限。另外,工作小组在《最后报告书》中还提出了法院实行案件管理的目标。报告书将法院实行案件管理的合法目标概括为:提高司法程序的成本效益;提倡以经济和与案件相称为原则来提起诉讼和进行审讯;迅速处理案件;使诉讼各方地位更平等;协助与诉人达成和解;公平分配法庭资源。同时要保证与诉各方可按其实质权利公正地解决纠纷。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最后报告书》针对中期报告列举的各项建议以及各界的

香港住房政策与国内住房政策对比及启示

一、香港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透明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信息。为遏制楼市投机行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香港政府不断加强新房屋预售、销售环节的透明度,降低开发商对房屋售价与现房供应的操纵,从而抑制了因新房销售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哄抬房价现象。香港政府对开发商预售、现售环节、信息披露、首次放盘量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指引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有关预售新房(含楼花)示范单位的细则。 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香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批租给受让人,土地批租主要采用公开拍卖、招标、私下协议和临时租约四种形式。香港有比较健全的土地法例体系,包括《香港房地产法》、《收回官地条例》、《土地征用法令》、《地契条款》、《拍卖地产条例》等。政府只是根据这些法例进行管理,实行有偿、有期、有条件使用土地。所有要使用土地的人都需要通过土地市场获得土地。既有垄断控制,又有自由转让。在楼市出现泡沫的时候政府采取增加住宅用地供应的做法,在楼市萧条时期政府采取减少土地供应的措施,以保持楼市的平稳发展。 完善的公屋制度。香港的公屋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出资建造建筑实体,还包括货币化的综援金制度。到1997年,香港650万居民中居住在出租公屋、政府补助出售房屋的人口达331.38万,占全港人口的51%。公租房制度与香港的房地产大规模开发几乎同步,不仅解决了众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还为香港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持了社会稳定,提高了城市竞争力。

短期交易“额外印花税”。为了抑制投资者炒房,香港引入了短期交易“额外印花税”。目前,香港物业交易须缴纳最高4.25%的从价印花税,而“额外印花税”则分为三级税率:6个月或以内转售的交易,税率为该转售交易金额的15%;6个月以上至12个月之间转售,税率10%;12个月以上至24个月之内转售,税率为5%。换言之,持有物业的时间愈短,业主需要缴纳的“额外印花税”税率便愈高。 楼宇按揭成数调整。楼宇按揭成数也是香港调控楼市的主要手段之一,且效果比较明显。香港楼宇的按揭成数一般在5成左右。香港金融管理局根据楼市冷热程度适时调整楼市按揭成数。在楼市萧条时期上调楼市按揭成数,一般楼价越高按揭成数越高;楼市出现泡沫时下调楼市按揭成数,一般楼价越高按揭成数越低。2010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下调楼宇按揭成数。新政一出,之前热火朝天的香港楼市顿入寒冬。据香港美联物业的统计显示,在楼市新政出台的首个周末,香港十大指标性二手楼盘的成交量已经比前一周减少近八成,二手楼看楼量普遍下跌五成以上,还有许多楼盘罕见地出现“零成交”。 二、香港与内地房地产政策调控的比较 香港楼市调控的针对性比内地强。一般来说,香港政府楼市调控的针对性很强,目标直指短期炒楼行为,加大炒家转手成本,进而遏制楼价快速上涨。在遏制纯投资购房者以金融杠杆炒楼的同时,也确保了真实自住型需求不受政策影响。所以香港楼市调控政策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特别是楼市泡沫期间,每一轮楼市新政出台后的数周内,

香港新市镇

为180万人提供居所。当时香港的人口约为420万,现时人口已达700万,预计到2016年,人口将增至800万。香港政府现正用这个 预算人口数字作规划用途。 香港一向致力于保持其领导工商业中心的地位并发展为一个国际都市,而要达到此目标,土地及房屋发展与本地对空间和经济增长的不断需求必需互相配合。新市镇,便作为了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在政府的规划下慢慢建立开来,以容纳、分散市区过份拥挤的人口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并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用地。“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是政府规划及发展香港新市镇的目标。前者是指一个新市镇在房屋、就业、教育、康乐及其他社区设施方面均能满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从而减低其对旧社区中心的依赖及就业的压力;后者则是指所建立的社区应该是由一个具备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和技 能的人士构成的和谐社会。不过,原先构想的自给自足社区模式并 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少新市镇的居民在就业及其他生活需要上仍依赖著市区,也引起了交通及其他社会的问题。 历史[编辑] 卫星城市[编辑]

名称 发展年代 人口(万) 面积(km2) 人口密度(万 /km2) 行政区划 荃湾新市镇 (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岛) 1959年 1973年 77.4 24.00 3.23 荃湾区和葵 青区 沙田新市镇 (包括沙田及马鞍山) 1973年63 35.87 1.8 沙田区屯门新市镇(屯门) 1973年48.85 19.00 2.571 屯门区大埔新市镇(大埔) 1976年28.2 12.70 2.22 大埔区元朗新市镇( 元朗) 1977年21.1 11.70 1.80 元朗区粉岭/上水新市镇1978年24.43 7.80 3.13 北区 将军澳新市镇1982年40 10.05 3.98 西贡区天水围新市镇 1987年28 4.30 6.3 元朗区北大屿山新市镇1996年8 8.30 1 离岛区

香港公屋制度对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启示

第17卷 第1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l .17 No .1  2007年1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 Jan .2007  文章编号:1009-3907(2007)01-0036-04 收稿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周精灵(1982-),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香港公屋制度对我国廉租住房制度的启示 周精灵,刘 丹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摘 要:廉租房制度是住房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是解决城镇新贫困人 口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香港公屋制度的具体特点,在借鉴香港公屋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解决我国廉租房制度现存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香港公屋;廉租房;政府支持;专业运营;资金筹集;准入与退出机制中图分类号:F293131 文献标识码:A 1998年下半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传统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向商品性住房制度的历史性转变,逐步建立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住房新体系。广大城镇居民开始转向通过市场渠道解决住宅问题。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居民的住宅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市场化取向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大量低收入家庭没有经济能力通过市场化渠道购买住房,因此早在1999年4月,政府部门就已经出台《城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希望通过廉租房计划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负有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任。但从我国目前廉租房计划的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推进城镇廉租房计划的进程。 1 香港的公屋制度 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屋制度,经过50多年的实践,已日趋完善。截止2004年3月 底,香港约20119万人,即占香港人口的30%,居住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公屋,租住公屋单位 的数目为6418万个,占全港房屋总数的三成[1] 。 香港公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中国内地的廉租房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11 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 在公屋的发展中,香港房屋委员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73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不以赢利为目的,它由政府直接经营,以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为其提供基本住房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房委会负责统筹所有政府公屋供应、编配和管理事务,通过其执行部门房屋署规划及兴建公屋。同时房委会还注重成员在社会和专业背景方面的多元化,以确保房屋政策的研究和制订能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对于房屋事务,房委会聘用专业房屋事务经理管理辖下房屋。 在公屋的建设过程中,香港房委会不仅照例建设有效率的公屋社区和发达的交通网络,还尽量争取各项配套设施的同步完成,并通过对公屋进行持续的维修、改善和重建计划,以提高公屋的居住质量。 112 政府土地政策的支持 香港政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资助是免费拨地给房委会。政府定期及准确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为达到土地供应平稳,政府尽量灵活和弹性地处理土地供应,为不

台湾的司法制度

台湾的司法制度 篇一:大陆与台湾司法协助规定 大陆与台湾司法协助规定 内容摘要:随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香港澳门的回归,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现行区际法律协作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整理了一些常遇的法律规定供用者之需。 关键词:区际法律冲突司法协助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共同、协作发展扫清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区际法律冲突如何解决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现行有关区际法律协作规定。大陆与台湾地区人们交流日益紧密、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两地生效后,但两者相互处于不同法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为此,之间的司法协作就变得不可或缺。为保障两地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多年来,两岸对此都有作些规定或签署了一些司法协助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些常用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大陆与内地证据材料的效力认定、司法文书的送达、对判决的认可和执行三部分。 一、证据材料效力的认定。 在台湾形成的证据材料,包括授权委托书、身份证明等用于在大陆处

理民事法律事宜的证明材料,均应经台湾地区的公证机关证明。其中有涉及继承、收养、婚姻、出生、死亡、委托、学历、定居、扶养亲属及财产权利证明的公证书应相互寄送公证书副本。我国司法部《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该内容有进一步细化。比如“财产权利证明书”根据规定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公证证明,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有形财产和专利、著作、商标等无形财产权。应寄送的公证书副本,在台湾由公证机关将公证书交给海基会;由海基会寄往中国公证员协会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证员协会;大陆的公证员协会收到海基会寄来在大陆使用的公证书副本,应进行登记并根据公证书用途转寄给公证书使用部门。经过这些手续后的证据材料即可在大陆有效使用。 再提一点,许多人认为经过以上手续的证据材料还需根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实施办法》查询核实后才可使用,这是片面的理解。根据规定只有具有这几中情形之一的才可能涉及向对方查证:1、违反公证机关有关受理范围规定;2、同一事项在不同公证机关公证; 3、公证书内容与户籍资料或其他档案资料记载不符; 4、公证书内容自相矛盾; 5、公证书文字、 印鉴模糊不清,或有涂改、擦拭等可疑痕迹;6、有其他不同证据资料;7、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否则经过前述手续后就可直接采用了。 二、司法文书送达。

015-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叶敏 吕大玮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香港新市镇计划实现了中心区的人口疏解和就业转移。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和发达交通是香港新市镇发展三大原则,特别是交通系统对新市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特大城市资源集聚带来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快速空前扩张,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对我国特大城市卫星城、新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市镇;轨道快线;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交通发达 0 引言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人口每年增长超过1亿。2025年,中国将有219 座城市的居住人口超过100 万人[1]。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使得它们逐渐演变为巨型城市,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绵延区。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和人口高度集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和人口高度集聚,卫星城、新城等概念和规划手段层出不穷。由于对新城发展缺乏准确的把握,新城用地和设施的布局、规模、管理成为城市管理者难以抉择的问题。许多新城和卫星城规划建设中就业和保障设施规划缺乏或建设严重滞后,新城和卫星城基本以居住功能为主。单一功能主导的新城和卫星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必须依附于中心城区发展,在中心城区的辐射下,接受城市外溢功能和产业,成为城市蔓延中设施缺乏的“新城市村庄”,或沦为睡城、空城。新城和卫星交通不畅,生活不便,就业缺乏,联系新城、卫星城和中心城区的许多公共设施的利用潮汐现象明显,其中以交通系统表现最为显著。这使得两个问题凸显:其一,新城和卫星城能否真正成城,能否相对独立于中心城存在,疏解城市功能?这是关系到新城和卫星城在规划建设中是否必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二,如果新城和卫星城的存在是必要的,其规划有何关键?设施标准与中心城有何区别?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年的建设,香港新市镇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基本实现了住房保障、工业转移和人口疏解三大目标。本文试图通过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的经验,特别是从交通设施功能和服务标准的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为我国快速城镇化阶段下的新城和卫星城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1 香港新市镇建设概况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山区的木屋居民居住条件恶劣,平均500人共享一个公共自来水龙头,1953年石硤尾木屋区大火导致5万人无家可归。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1972港英当局推出“10年建屋计划”,目标是到八十年代为180万人提供住房[7]。为配合政府的“10年建屋计划”,香港开展了新市镇计划。依发展时间,香港新市镇建设约可划分为三代:1970

浅析香港紧凑城市的特点

浅析香港紧凑城市的特点 【摘要】香港因为自身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而逐步发展为今日紧凑城市的形态,文章从新市镇、郊野公园和公共交通三个方面去分析其呈现出的紧凑城市特点,指出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可以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词】紧凑城市香港高层高密度分散化的集中可持续发展 1 紧凑城市在香港实施的动因 香港人少地多,土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约710万(截止至2011年年底)1,人口密度为6430人/平方公里,旺角地区人口密度更是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3万人2,可以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并且香港的天然地形中山岭丘陵占了整个土地面积的80%,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所以善用土地资源自然成为了香港城市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香港已发展的土地少于25%,要在如此狭小的土地面积上容纳这么多的人口,必然要采取高层高密度的建筑形式,只有向空中发展,才能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因此也形成了香港“山地摩天楼”的独特城市景观。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口,也是世界最大的自由经济体,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社会,城市围绕着效益和效率运转,这也形成了香港社会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经济为主的价值观念,

所以在土地的利用上,开发商要体现其最大价值,重视土地多功能、高强度利用,为了使整个城市空间的运作效率达到最大,工作、娱乐、居住、休憩等各种功能聚集在一起,让人们能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和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活动、获得自己所需,这也是香港形成高层高密度建筑形态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并不是紧凑城市理论带来的结果,而是其自身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逐步发展形成了今日的面貌,但是其城市特点却和紧凑城市所提倡的理念有诸多吻合之处,因此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紧凑城市案例来进行分析。 2 紧凑城市在香港实施的表现 2.1 新市镇“分散化的集中”发展格局 香港城市的建设早期是集中九龙半岛和维多利亚港湾一带,这里也是香港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二战后到1951年,香港人口从战前不足100万人急剧增到了200多万人,而80%的人口就是聚居在港九市区内,导致市区人口趋近饱和,引发了交通、治安、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随着香港的经济转型,从市区内转移出大部分工业和制造业需要有新的接收地,香港必须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来改变旧的城市结构,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依据英国“花园城市”的理论首先在观塘区进行了卫星城的实验性建设,并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计划地发展了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将军澳、

香港司法制度法院有几级

香港司法制度法院有几级 篇一:香港司法制度 香港司法制度中的法院与法官 根据“一国两制”原则,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实行不同的司法制度。随着两地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两地的法律交流活动也日益扩展,司法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更为频繁,内地司法从业人员有必要增加对香港司法制度的了解,香港司法制度对内地正在进行的司法制度改革也不乏启迪意义。不久前,笔者随山东涉外商事法官赴港学习考察班对香港司法制度作了初步考察,现将香港司法制度中的法院体制和法官制度作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对内地司法改革的启示。一、香港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称《基本法》)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做出了规定和安排。现行香港的司法制度既保留了回归前港英时期司法制度的基本架构,又因回归以后特别行政区取得终审权而发生了某些变化。香港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司法独立。《基本法》第85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在香港,无论是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人员,还是律师或学者,均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认识和看待司法独立原则。他们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权

力架构的基础原则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是三权分立的核心概念,是香港法制的首要原则,法官在法制中扮演确保行政行为和立法行为符合《基本法》和法律的重要角色。 第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虽然设有法院系统,但不享有终审权,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作为最终上诉法院,行使终审权,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回归以后香港享有司法终审权,《基本法》第2条和第82条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终审权,终审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这是香港司法制度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反映了“一国两制”原则下香港司法体制的高度独立。 第三,实行陪审团制度。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与英国一样实行陪审团制度。回归后,根据《基本法》第86条规定,原先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陪审团制度是香港司法制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陪审员由一般市民担任,每一个心身健康,品格良好、熟悉中文或英文、年龄在21—65岁之间的市民,都有资格出任陪审员。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每两年编制一份陪审员名册,并每周随机从中抽选出若干陪审员。陪审团的职责是在刑事案件、某些民事案件以及死因裁判案件中对争议事实予以认定。 ()第四,法院体制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职能方面。比如,高等法院同时设立了原诉庭和上诉庭,本院原诉庭审理的案件可以向上诉庭上诉。二是初级法院的设置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初级法院的设置体现了专业性特点,在一般的裁判法院之外,还设立了专业性

香港公营房屋建设及其启示

The Overview of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赵进 香港公营房屋建设及其启示 作者:赵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zhaojinsh@https://www.doczj.com/doc/9216819650.html, 导言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住房建设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福利性实物分房制度的结束,城镇住房供应基本转向了房地产市场,由此,我国城镇进入了住房商品化的时代。住房商品化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推动了住房市场的扩大,使得城镇房屋总量和人均居住面积不断上升,交易也空前活跃。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价节节攀升。很多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导致城市住房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于市场机制的分配不均,社会趋于两极分化,公共干预势在必行。在中央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城镇住房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涉及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整体设计、房屋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区位选择、交通条件、配套设施建设、准入申请和监管制度等。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高度自由、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经济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全盘市场化。为了保证整体经济的效率及改善社会的公平性,香港政府通过各项政策与措施来干预住房市场,为全港近一半的居民提供低廉的公营房屋。作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香港在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本文介绍香港公营房屋制度的形成和演进,分析其政策实施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验,讨论其借鉴意义,期望对内地正在探索中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有所启示。 1 香港公营房屋政策与实施 1.1 概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占地1 104 km 2,人口约700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 410人。香港多山,地势陡峭,可供兴建工商和住宅楼宇的土地只有225km 2,仅占总 摘要:本文介绍香港公营房屋的政策演进、住房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公营房屋政策所涉及的机构及其职责、公营房屋计划及实施状况以及公营房屋住区的规划设计等内容;分析其基本经验,进而讨论对内地城镇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和具体运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the objective, the principle and the operational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s public housing policy. Second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s of Hong Kong ’s practice to the set-up of affordable housing syste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关键词:香港;公营房屋;启示和借鉴Keywords: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Enlightenment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509781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