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梗,胆固醇

心梗,胆固醇

心梗,胆固醇
心梗,胆固醇

篇一:《对心梗脑梗说不管好胆固醇》

管好胆固醇对心梗脑梗说不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9亿人,位居我国所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首位。而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胆固醇的认识却远远不足。其实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的主要成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中控制胆固醇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举措。长期以来,公众对于胆固醇的合成机制不甚了解。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吗”。同时又有很多人担心胆固醇从饮食摄入过多而导致高胆固醇,所以日常饮食中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单纯控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达不到有效控制胆固醇的目的,反而可能会因某些胆固醇的摄入减少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今年的第六届“血管健康日”专题会议上,专家也特别提出“防心梗脑梗六项建议”:胆固醇是心梗脑梗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坏胆固醇(LDL-C)数值;不同人群(健康人群、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冠心病和心梗人群等)各自对应的坏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值是不一样的,血脂化验单只显示健康人群的坏胆固醇目标值,非健康人群的目标值应当更低;胆固醇异常的患者,应遵医嘱,该治疗的要积极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疾病患者,应遵医嘱,坚持长期、充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预防心梗脑梗的复发;伴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为了防范发生心梗和脑梗,应积极予以胆固醇的管理干预和治疗。

篇二:《心梗高发的罪魁祸首——高血脂》

心梗高发,专家呼吁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要进行血脂检测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6)项目在北京启动在众多危险因素当中,血脂异常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却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6月7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6)”项目在北京启动。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冠心病预防的重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将“测血脂,知风险,早干预,防心梗”作为今年的年度血脂教育主题。中国心梗高发

胆固醇危害大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9亿人,并占据中国

居民死因构成的首位。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心血管病总死亡人数仍在快速上升,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教授指出,循证医学表明,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血脂异常是导致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伟伟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中控制胆固醇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举措。他介绍说,在血脂中,尤其要重视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又被称为“坏胆固醇”,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堵塞血管。更为危险的情况是,一旦斑块破裂或脱落,如果在短时间堵塞血管,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急性心梗或脑中风。

测血脂,知风险

早干预,防心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不断破坏着血管的健康,却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发生心梗、脑梗却为时已晚。对此,陈伟伟教授特别强调指出,健康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值,评估患病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陈伟伟教授强调,对于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等高危患者来说,若不持续有效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动脉斑块会持续增大,

呈现为一种非常容易破裂的易损斑块,在生气、便秘等因素促发下,发生心梗等事件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随着胆固醇的增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通过使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对于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据悉,为了让公众更近距离地接触胆固醇管理的科学知识和成熟经验,“胆固醇管理教育示范社区试点”活动, 2016年将在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武汉、南京、杭州、长沙等重点城市陆续开展多形式的疾病防治教育活动。中华预防医学会孔灵芝副会长将2016年项目亮点归纳为“一、十、百、千、万、亿”,即“一部胆固醇管理主题公益广告片、十个城市联动、百幅血脂管理科普图片征集、千人心脏年龄检测、万人共同倡议、亿人媒体覆盖”,面向医务工作者展开的科普作品大赛也将正式拉开帷幕。她同时在会场呼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倡导公众了解胆固醇管理,并转化为行动。

据悉,“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大型健康传播公益项目,迄今已进入第十二年。该项目自2005年起每年选定威胁大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或危险因素作为主题,由政府主导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相关健康知识传播。胆固醇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梗、脑梗的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今年是“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连续第三年以“胆固醇管理”为核心内容,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管好胆固醇,保护血管健康。(刘映)

篇三:《心梗病人常吃的》

心肌梗塞病人有哪些饮食要求?

时间:2011-04-21 12:03来源:弘医堂作者:弘医堂专家组

心肌梗塞多产生在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及高龄人群,不同病员的病征特点各有差异,对此病诊疗越早康复几率越大!心肌梗塞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也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对心肌梗塞治疗有重要意义。

1)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

(2)饮食应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细胞的营养供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应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因为有可能因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加,导致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3)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丧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据病情随时调整。

(4)急性心肌梗塞伴心功能不全时,常有胃肠功能紊乱,饮食更应注意。发病开始的1~2天,仅给热水果汁、米汤、蜂蜜水、藕粉等流质饮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心功能好转,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一些瘦肉、蒸鸡蛋白、稀米粥等饮食。随着病情的恢复,病后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饮食治疗,但饮食仍需柔软,易于消化。

心肌梗塞患者的饮食禁忌

1、根据病情选饮食。清淡、少油、喝清茶,饮食以豆制品、蔬菜为主,杜绝浓茶、咖啡等。

2、多食富镁和富钾食物。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豆类、桂圆等。

3、常吃蘑菇可以预防心肌梗塞。蘑菇富含微量元素硒,它是预防心肌梗塞的。

4、每日三杯茶有效预防心肌梗塞。研究证明,女性每天喝三杯清茶可以降低血管中血脂斑块形成。

5、地中海饮食预防再次心肌梗塞。地中海式饮食以西红柿、洋葱、马齿苋、水果、鱼类、葡萄酒为主,对预防心肌梗塞有益。

心肌梗塞的调养

1.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饮食宜清淡、宜消化,忌烟酒。

2.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心肌梗塞前驱症状。

3,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2-4周,要保持大便通畅,并应注意心理调节,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4.急性期过后,应注意适度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心梗病人饮食三要诀

心肌梗塞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也占据很重要的作用。这里介绍心梗饮食的三要诀

第一“一二三四五”。即一袋奶、每天200~250克主食、高蛋白食品占三成、每周四次粗粮、500克蔬菜和水果。

第二“红黄绿白黑”,即红葡萄酒、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含维生素A较多的红黄色蔬菜,绿茶,白色的燕麦片或燕麦粉以及黑木耳。

第三“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张敏州说,也就是“四条腿”的猪牛羊不如“两条腿”的鸡鸭鹅,而“没有腿”的鱼对心梗患者最好。

心梗患者如果都遵守这三点饮食习惯,那么病情的康复效果会很明显。

心肌梗塞病人辅助食疗方

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一般可选择下述辅助食疗方剂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心肌梗塞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心肌梗塞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每天一个苹果一个猕猴桃,三个橘子,葡萄,梨

7、腰果,核桃,葵花籽,桂圆等

8、油菜冬瓜香菇等蘑菇,大小白菜,苦瓜,茄子,山药土豆空心菜,菜花等

每顿饭吃的少,中间吃点干果,白天吃水果

篇四:《心梗患者注意事项》

诱发因素凡是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2、激动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3、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4、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先兆症状

心肌梗塞病人约70%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1、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发作;

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或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

4、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因此而加重;

5、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或伴有心律失常;

6、老年冠心病病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难或晕厥等。

心肌梗塞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少数病人甚至提前数周出现。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塞前1—2天。上述症状一旦发生,必须认真对待。病人首先严格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喷雾吸入。立刻与附近大医院联系,同时做好送往医院的准备。交通工具必须能平稳转运。病人应避免起床,情况相对稳定时以担架运送。运送途中可持续或间断使用硝酸甘油,吸氧,并应嚼服一片阿司匹林

(150—300毫克)。

饮食与康复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如病情平稳,医生会允许回家进行康复治疗。那么在家怎样进行自我康复治疗呢总的原则是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是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二要保持大便通畅,三要坚持体育锻炼。“三不要”是一不要情绪激动,二不要过度劳累,三不要抽烟(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饮酒和吃得过饱。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

心肌梗塞患者不能吃的食物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心梗,胆固醇}.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心梗,胆固醇}.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血栓的诱因之一。

心肌梗塞吃什么好

1、平时多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还有胡萝卜、黑木耳、燕麦片、燕麦粉、大枣、西红柿、红薯等。炖汤的话请注意把最上面的油层去掉后再喝,适量多喝白开水,睡前醒后大约半个小时都喝上一杯开水。想吃肉可以吃点鱼,清炖为佳,鱼卵不要吃。{心梗,胆固醇}.

2,早上醒后不能立即起床,停留个4、5分钟后再起床,要保持心情开朗和情绪稳定,多和大家聊天沟通、说说笑笑,情绪不要过于波动,不要经常生闷气,饭后多走走,适量活动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最大活动量,记住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情绪稳定多喝水。

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价格便宜、副作用小,需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又叫立普妥、阿乐)是一种新合成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副作用较小,需长期服用。

篇五:《高血脂的定义及其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心梗,胆固醇}.

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症通常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其实,血脂的“正常值”(合适水平)在目前国内外尚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它随不同时期、地区及种族等而有所不同。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参照国际标准后推荐我国的正常血脂标准为(1)总胆固醇≤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0mg/dl。(2)血清甘油三酯≤150mg/d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mg/dl。若第1、2项的其中之一(伴有或不伴第3项)异常时,需要在2—3周后复查,其结构仍超过上述标准时,即可确诊为高脂血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中医称中风,就是大脑血管突然崩裂出血或阻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前者就是脑出血或者脑溢血,后者叫脑梗塞、脑栓塞或者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高血脂是引起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像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及猝死)、脑梗塞

以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些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病情进展凶险,其死亡率约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

一、高血脂会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

二、高血脂会导致高血压,在人体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致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导致血压升高。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而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淤滞,导致脑血栓和脑栓塞。三、高血脂会导致冠心病,当人体由于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内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四、高血脂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篇六:《心肌梗塞健康指导》

心肌梗塞健康指导

1、定义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早在几年前,一旦突发心肌梗塞往往都是致命的。但,随着对心肌梗塞早期征兆和症状的认识逐步提高,以及治疗手段的改进,如今,大多数心肌梗塞患者才得以幸存。

个人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往往对心肌梗塞的后期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帮助你提早预防心肌梗塞。

2、症状

心肌梗塞的一般症状包括

出现胸闷或心绞痛,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数天。

全身出现疼痛,如肩膀,胳膊,后背甚至牙齿和下颚。

上腹部出现疼痛。

出汗,且经常大汗淋漓。

恐惧

昏厥

恶心,呕吐

女性心肌梗塞早期症状与男性可能略有不同,有时更不易察觉。除上述外,女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还包括

腹痛或“心痛”(妒忌)

皮肤湿冷

头晕眼花

莫名的疲劳

并不是所有患心肌梗塞的人拥有同样的症状或表现程度,很多心肌梗塞患者并不像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表现的如此剧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上述症状出现的越多,那么罹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就越大。

3、病因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少数情况下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心肌梗死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在原来从无症状者中。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4、风险因素

诱发心肌梗死的某些因素我们可以归结为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包括

吸烟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缩小动脉)并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同

时吸烟也可以增加动脉血栓的形成。研究表明使用低焦油或低尼古丁香烟对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作用。无论你已经抽烟多长时间,戒烟一定会降低其发病的可能性。

高血压高血压本身不致命,但长期未受控制的高血压却容易引发致命的心肌

梗塞。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中毛细血管的结构会被转变,无法为心肌提供足够的血液;血压骤然升高会形成原有的粥样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供应心肌的血液降低;高血压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性收缩,使冠状动脉闭合,供应心肌的血液随之中断;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27%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因而,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心肌梗塞有着重要意义。

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脂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因子,它使全身动脉变窄,这其中也包括通向心脏的动脉。因此,胆固醇含量过高也会增加心肌梗塞的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如果生命个体缺乏运动,那么就会导致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者肥胖。肥胖肥胖的人脂肪含量较高,同时肥胖还经常伴随高胆固醇,高血压以及糖

尿病,因此,肥胖的人罹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更大。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他们体内的血糖含

量都超过了正常的标准。胆固醇含量低等症状,都是体内糖代谢紊乱的征兆,而糖代谢紊乱将引发II型糖尿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也会增加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

压力对压力不同的反应也有可能增加罹患心肌梗塞的风险,面对压力,有的

人喜欢大吃大喝或者靠抽烟来排解。当太多的压力(包括愤怒)涌来时,也会使人的血压升高。

饮酒过量饮酒可使人的血压和甘油三酯上升,并增加罹患心肌梗塞的风险。家族遗传史如果祖辈或者父辈以及兄弟姐妹中有人曾患过心肌梗塞,那么其

本人的风险就较高。家族中可能有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促使胆固醇的含量升高。另外,高血压也是具有遗传性的。

你可以通过调整或规避这些风险因子来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但是,如果父亲在55岁或者母亲在65岁之前有心肌梗塞,那么你的发病风险就较高。

5、诊断手段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针对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因子对您进行常规检查,向您确认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同时,量一下你的血压、心率和体温,并询问你的家族病史。另外还包括

心电图心肌梗塞在心电图中导致ST段升高和T波变化。心肌梗死后往往可

以看到受损的心组织特有的Q波。假如ST段不升高的话,心肌梗塞要通过诊断心酶的水平来确定。

验血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各种心肌细胞内

的酶、心肌结构蛋白及其分解产物等,可以大量释放入血。因此,可在血中或尿中直接检出有关酶的含量,用于诊断急性心梗。

辅助检查手段

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

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血清酶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

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

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γ-谷酰基磷酸转肽酶(γ-GTP)、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 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

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其他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

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者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应激反应,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医生还会为你定制的这些检查科目,可以帮助确诊这些症状是否是心肌梗塞的早期征兆。{心梗,胆固醇}.

6、预防建议

预防心肌梗塞从来都为时不晚,哪怕是对心肌梗塞患者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药物疗法来降低心肌梗塞的二次发病可能,同时还有利于心脏损伤的恢复;另一方面,生活因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疗法

医生一般会给心肌梗塞患者或有高风险的人开一些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降低心梗发病风险的药,它们包括

抗血凝药

β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降胆固醇药物

调整生活方式

不要吸烟吸烟不但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

的危险因素。

定期检查胆固醇含量

定期检查针对心梗的相关症状定期检查,一旦有异常,医生可提早采取预防

措施。

篇七:《心肌梗死的营养治疗》

心肌梗死的营养治疗

[日期2011-06-15] 来源作者章言曾繁荣 [字体大中小]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最严重最凶险的一类,常在冬春季节发病。急性心肌梗死极易造成一个人猝死,这种猝死,半数以上没有先兆,以剧烈而持久的胸痛胸闷为表现,带有不可预知的特征;可能由劳累、紧张、激动、饱食、受寒、酗酒、便秘等多种因素诱发,带有突发性的特点。应当知晓,急性心梗既有致命性,但又有可救治性。

要命的“不稳定斑块”

大约95%以上的心梗患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在冠状动脉硬化和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血流中断,使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状态,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我们的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用来维持血液在循环系统的流动。为了使血液能够顺畅地流通全身,血液流动经过的管路——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都必须保持清澈。由于脂肪斑块在血管壁上凝集,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病变。其中“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恰恰是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

脂肪斑块由什么东西组成?是由包含胆固醇在内的各种细

胞组成的。胆固醇中有一种叫做“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它的作用是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体内上百万细胞。虽然我们的身体需要它来适当的运作,但它太多就会造成大麻烦,形成随时可能 1

阻塞血流的“不稳定斑块”,斑块从血管壁上脱落就形成血栓,因此被埋下致命的隐患。

斑块状沉积物是一种厚厚的黄白色蜡状物质,它会逐渐增大甚至阻挡血流。假如流向心脏的血流被不稳定斑块所阻断,就会造成管腔狭窄,血流通过缓慢,心肌供血不足。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一小时以上,就形成了心肌梗死。

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一小时以上形成心肌梗死,因此,临床上有“命系一小时”的说法,即抓紧抢救的黄金时间,治疗越早,挽救的生命越多。

用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

心肌梗塞的发生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任何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营养因素,也都与心梗的发病有关。近30年来,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五谷杂粮为主的主食越吃越少,脂肪和油脂越吃越多。总热量摄入过多,各种营养素之间平衡失调,是造成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的人而言,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

营养因素对心梗发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长期持续作用的膳食因素,即长期养成的不良膳食习惯。比如只吃肉不吃菜;比如吃油多吃饭少;比如暴食暴饮等等。日久天长,过多的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渐渐沉 2

积在动脉内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像水壶里的水垢一样越积越

厚,最终导致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出现阻塞,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另一方面是短时作用的膳食因素,即暴食暴饮、酒足饭饱之后。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逢年过节、亲朋聚会时,欢笑掩盖着危险,喜庆麻痹了警觉。当吃饱喝足胃里充满食物时,血液会大量向胃肠道分流,帮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此时血压下降,使冠状动脉灌注不足;餐后血脂升高,血液黏滞,血流缓慢,血小板易凝聚形成血栓;加之饮酒后情绪高昂,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肌耗氧量陡增。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暴发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就难以避免了。

营养治疗分阶段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营养治疗。心肌梗死发病后要绝对卧床,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翻身、大小便皆须专人护理。发病后三天内以流质饮食为主,可吃菜水、米汤、稀粥、果汁,补液总量24小时约1000~1500毫升,分5~6次喂服。避免过冷过热,以免引起心律失常。胀气和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

心肌梗塞缓解期的营养治疗。发病四天至2-3周内,随着病情好转,患者膳食可逐步改为半流食,允许进食米粥、麦片、牛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水果,但仍应少量多餐。食物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并保持胃肠道通畅,避免排便费力。

发病3-4周后,随着病情稳定活动量增加,饮食可适当放宽, 3

但脂肪和胆固醇仍应严格控制,总热量1000-1200千卡为宜。足量优质蛋白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鱼类均可食用。绿叶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宜经常食用。每天膳食还应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保持大便顺畅。伴有高血压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必须限制钠盐用量。肥胖者应节食,控制体重增加。

已经获救的心梗存活者是再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极高危人

群,接下来性命攸关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预防二次发作。一些人就是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痛”,慢慢被生活的惯性所缠绕,不知不觉恢复了犯病前危险的膳食习惯,导致了“二进宫”的惨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营养治疗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它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目的是防止第二次复发。

长期坚守的营养观

心肌梗死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或降低日常膳食中诱发心梗的危险因素,做到“三个选择”、“一个充足”。

脂肪选择。仅仅限制脂肪总量在每日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够的,脂肪对心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种类)上。饱和脂肪酸促使胆

胆结石疾病研究报告

胆结石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胆囊结石,胆石症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外科,肝胆外科 病症体征: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黄疸,腹痛 疾病介绍: 胆结石是什么?胆结石是怎么回事?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 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结 石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应即时治疗,一般有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两类治疗手段 症状体征: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 发热与寒颤:发热与胆囊炎症程度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可有 寒战高烧。 胃肠道症状: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 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黄疸: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 较轻。胆囊结石伴胆管炎,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于感染 引起肝细胞一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 腹痛:腹痛是胆囊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胆囊结石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 放射。腹痛原因为结石由胆囊腔内移动至胆囊管造成结石嵌阻所引起。由于胆 囊管被结石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胆囊平滑肌收缩及痉挛,并企图将胆石排 出而发生剧烈的胆绞痛。 90%以上胆绞痛为突然发作,常发生在饱餐、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平卧 时结石容易坠入胆囊管,部分病人可以在夜间突然发病。除剧烈疼痛外,常有 坐卧不安,甚至辗转反侧、心烦意乱、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表现。每次发作 可持续10分钟至数小时,如此发作往往需经数日才能缓解。疼痛缓解或消失表 明结石退入胆囊,此时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化验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及临床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血清,胆固醇,Tch,测定,临床,意义,,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人群血脂水平主要取决于生活因素,特别是饮食和营养,所以各

地区调查所得参考值高低不一,以致各地区有各自的高Tc划分标准。现在国际上以显著增加冠心病危险的Tc水平(医学决定水平)作为划分界限。在方法学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共同的划分标准,有助于避免混乱。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标准为:理想范围:<5.2mmol/L(<200mg/dL) 边缘升高:5.23~5.69mmol/L(201~219mg/dL)升高:≥5.72mmol/L (≥220mg/dL) 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提出的医学决定水平如下:理想范围:<5.2mmol/L(<200mg/dL)边缘升高:5.2~6.2mmol/L(200~239mg/dL)升高:≥6.21mmol/L(≥240mg/dL)【临床意义】 影响Tc水平的因素有:①年龄与性别:Tc水平往往随年龄上升,但到70岁后有所下降。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②长期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和高热量饮食,可使Tc增高。 ③遗传因素。④其它:如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可能使Tc升高。 增高:高总胆固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常由遗传因素引起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家族性apob缺陷 症、多源性高Tc、混和性高脂蛋白血症等。继发的见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胆总管阻塞、粘液性水肿、妊娠等。

胆结石病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

胆结石病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 胆结石病常见的几种治疗方法(一)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 3.强化排石疗法(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特色治疗法)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胆结石的手术疗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5.保胆取石治疗 自身治疗胆结石的方法 1.不吃或少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内进入寄生虫如蛔虫等。 3.多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进入40岁后的女性,在减少脂肪摄入的同时应促进脂肪的分解。 4.有胆囊炎、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诱发胆结石。 5.按时进餐,避免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 6.每年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 7.病人康复期饮食要做到“五要”“五忌”: 五要: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细菌、虫卵从口入;多吃蔬菜与水果;尽量用植物油烹调,忌用动物油,以蒸、烩为主,避免炸、煎;适量进食瘦肉、鱼、鸡以及豆类制品;多吃一些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及利胆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 五忌:忌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心、肝、鱼子、巧克力等;忌吃高脂肪食物;忌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忌烟、酒、咖啡,避免其刺激胆道括约肌,使胆道括约肌痉挛,从而胆汁排出困难。 去除胆结石的小秘方1绿茶. 绿茶晒干研末,沸开水冲,趁热连茶叶一起饮下,每日晨起空腹和睡前各饮1次。 2.玉米须 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胆固醇摄入多了,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所谓的“富贵病”。 验胆固醇量度有两种单位,一种单位是mmol/l,总胆固醇量度5.2mmol/L或以下为正常。另一单位是mg/dl ,总胆固醇量度200mg/dl以下为正常。 医学界认为,为了降低胆固醇,也应该减少一些含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尤其是心、肝等动物内脏。蛋类每星期以不超过三四个为原则,尤其尽量少吃蛋黄,包括各种鱼卵、蟹黄等。 烹调用油应采用植物油,此外,也必须限制醣量,最好禁止食用纯糖类食品或饮料。尽量少吃全脂牛奶、巧克力奶、奶油及各种乳酪,多吃脱脂奶及豆浆。 肉类方面,应该禁吃肥肉、猪皮、蹄膀、香肠,及各种有油的牛羊猪肉等。海鲜方面则应避免虾、蟹、蚌、牡蛎。 此外,各种精致甜点如蛋糕、巧克力仅量少吃。各种动物油脂、椰子油等应禁食,以人造黄油及植物油取代。 不含胆固醇的食物 日常饮食中其实有许多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硬壳果类,如杏仁、核桃;五谷类、蛋白,水果类果酱、果冻;此外,还有蔬菜类、花生、花生酱,植物性油脂及人造奶油、面筋、豆类与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尤其多吃水果,水果含果胶,也能降低胆固醇。 近年来有不少报告显示,摄取燕麦也能降低胆固醇。许多研究显示,燕麦其实和豆类同样有效,如果每天在低脂饮食中添加两三杯燕麦片,其降低胆固醇的效果较仅采取健康饮食还好。 其他有益于降低胆固醇的食物还有胡萝卜及生蒜头。过去有不少研究显示,摄取大量的生蒜头能减少有害的血脂肪。除了饮食外,规律运动及体重控制均有助于降低体内胆固醇 建议:1,减少脂肪的摄入量. 饱和脂肪酸过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并有加速血液凝固作用,促进血栓形成.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使血液中的脂肪酸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减少血小板的凝聚,并增加抗血凝作用.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因此提倡多吃海鱼,以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血脂.烹调时,应采用植物油. 2,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胆固醇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摄入过多害很大.植物固醇存在于稻谷,小麦,玉米,菜籽等植物中,植物固醇在植物油中呈现游离状态,确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而大豆中豆固醇有明显降血脂的作用.提倡多吃豆制品. 3,多吃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的食物.应多吃鲜果和蔬菜,它们含维生素C,无机盐和纤维素较多,能够降低甘油三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4,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甘油三酯高的病人还要注意,蛋白质的来源非常重要,宜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且植物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在50%以上. 5,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胆固醇

胆固醇 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在细胞内除线粒体膜及内质网膜中含量较少外,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一)胆固醇的消化吸收 胆固醇是机体内主要的固醇物质。它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是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 及胆汁酸的前体。人体每千克体重含胆固醇2g。人们从每天膳食中可摄入约300~500mg 的外源性胆固醇,主要来自肉类、肝、内脏、脑、蛋黄和奶油等。食物中胆固醇酯不溶于水,不易与胆汁酸形成微胶粒,不利于吸收,必须经胰液分泌的胆固醇酯酶将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后,方能吸收。未被吸收的胆固醇在小肠下段被细菌转化为粪固醇,由粪便排出。 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①胆汁酸是促进胆固醇吸收的重要因素,胆汁酸缺乏时,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脂肪不足时,也会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因为高脂肪膳食不仅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脂肪水解产物还有利于形成混合微胶粒,并能促进胆固醇在粘膜细胞中进一步参与形成乳糜微粒,转运入血,所以高脂肪膳食易于导致血胆固醇升高; ②胆固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随食物胆固醇含量增加而下降; ③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过高,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摄入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血浆胆固醇即降低,这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和提高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转移酶(LCAT)活性,生成较多胆固醇酯,由高密度脂蛋白转运至肝,再经肠道排出体外; ④植物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可降低血胆固醇;年龄、性别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胆固醇有所增加。50 岁以前,男女之间差别不太明显,60 岁后,女性显著升高,超过男性,在65 岁左右达到高峰,此与妇女绝经有关。血浆胆固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LDL,而脂蛋白代谢受性激素的影响。在男性和缺乏雌激素的女性中,给予雌激素则血中HDL 和VLDL 水平增高,而LDL 浓度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致使血胆固醇升高。

胆囊结石的定义

胆囊结石的定义 文章目录 一、胆囊结石的定义 二、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三、胆结石吃什么食物最好 胆囊结石的定义 1、胆囊结石的定义 胆结石是发生于肝胆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复合部位结石等,按结石的化学成分,肝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石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别称胆结石病因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

2、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3、胆囊结石的诊断 根据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首选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仅有10%~15%的胆囊结石含有钙,腹部X线能确诊,侧位照片可与右肾结石区别。CT、MRI也可显示胆囊结石。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预防胆结石也就是在胆结石的病因,对于有胆结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注意:

1、饮食要有规律合理多样化。目前人们高脂高蛋白饮食增多,并缺乏规律性的饮食,尤其是不吃早餐,因此,膳食要以低脂肪、规律、合理、多样化饮食为主。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应少食。 2、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结石。所以,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限制热能摄入,维持理想体重,对于预防胆囊结石有积极意义。 3、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静止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抽烟等,要多喝水和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每天要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多运动,不要长期的久坐。 胆结石吃什么食物最好 1、核桃 核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可以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形成,进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故能阻止胆石的形成。核桃中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胆汁成分,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2、胡萝卜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和血清蛋白分离实验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实验目的: 测量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 实验原理: 胆固醇酯加水在胆固醇酯酶的催化下生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游离胆固醇加氧在胆固醇氧化酶作用下生成胆烷4-烯-3-酮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加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醌亚胺,醌亚胺在500nm 有特异吸收峰,吸收的强度与胆固醇含量成正比。反应如下: 胆固醇酯+H 2O 胆固醇酯酶 → 游离胆固醇+脂肪酸 游离胆固醇+O 2 胆固醇氧化酶→ 胆烷-4-烯-3-酮+H 2O 2 H 2O 2+4-氨基安替比林+酚过氧化物酶→ 醌亚胺染料+H 2O 实验操作: 取干净干燥的小试管3支,标号,按下表操作 混匀,置37℃水浴5-6分钟,以空白管校零,在500nm 波长下比色读取各管吸光度。 实验结果: As= 0.214 A T =0.143 标准管胆固醇含量mmol/L=5.00mmol/L 测定管胆固醇含量mmol/L=3.34mmol/L 分析讨论: 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滴加液体时可以先滴加量少的液体,再滴加含量较大的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目的: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把血清蛋白分离,并测定血清蛋白种类 实验原理:

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所带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把血清 蛋白分离为:清蛋白、α 1、α 2 、β、γ-球蛋白5条区带 实验操作: 1.点样:取在缓冲液中浸泡的醋酸纤维薄膜一条( 2.5×8cm),轻轻夹于滤纸中,吸去多余的缓冲液,在薄膜的毛面上距一端约1.0cm~1.5cm处,用点样气沾上血清后迅速压一下,然后将毛面向下使两端紧贴在四层滤纸上,加盖,平衡2~3分钟,通电电泳。 2.电泳:恒压120V,0.6mA/cm,时间50~60分钟。 3.染色:电泳完毕后,关闭电源,将薄膜取出,直接浸入氨基黑染色液中染色,取出用漂洗液浸洗3~4次,至背景完全无色为止。 实验结果: 电泳后出现5条区带,从正极到负极,分别为清蛋白、α 1、α 2 、β、γ,点样线。 分析讨论: 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点血清时要在毛面上点样,点样时要快速且血清量不能过多或者过少。电泳时把点样端放在电泳负极处。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导致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够明显。

血脂胆固醇正常值一般是多少

血脂胆固醇正常值一般是多少 年纪慢慢变老,感觉身体总是大不如从前了,特别是我们60岁以后的朋友,感觉血脂稠、胆固醇高的现象很普便,有时间又感觉这种情况不知怎么它就发生了,现在关注身体健康也是中老年人的很头疼的问题。那么血脂胆固醇正常值一般是多少才是正常的呢?我总结了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对血脂有个正常的认识。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都需经进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这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检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的重点项目。 血脂正常值范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

理想值应为160mg/dL者。 (1)血浆总胆固醇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40mg/dL者。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标准。它的理想值应为160mg/dL者。 (3)血浆甘油三酯控制标准。其理想值应240mg/dL者。(胆固醇正常值:2.86-5.98mmol/L,如果您的胆固醇数值高于此范围,说明为高胆固醇血症,有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其次对胆固醇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一般,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的一种主要能量来源;另一类叫类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约占体重的5%,除包括磷脂、糖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叫胆固醇(cholesterol)。 胆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其存在形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种。在血中存在的胆固醇绝大多数都是和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仅有10%不到的胆固醇是以游离态存在的。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清除细胞中的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超标一般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在140~199毫克之间,是比较正常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由甾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每100克组织中,骨质约含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 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 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 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 结石,应该多吃。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 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 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健康饮食的脂肪来源, 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坚果类。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 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 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 结肠引起腹泻。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 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 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 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血清胆固醇的定量测定

血清胆固醇的定量测定 摘要:目的:定量测定人血清胆固醇。方法:采用磷硫铁法测定胆固醇含量。结果:该人血清胆固醇为132mg/ml。结论:该人的胆固醇含量正常。 关键词:胆固醇;磷硫铁法 胆固醇参与血浆蛋白的组成,是细胞膜的结构成分,胆汁酸盐,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D等的前体。胆固醇的测定方法包括化学显色法(磷硫铁法和邻苯二甲醛法)和酶学法(试剂盒),本实验采用磷硫铁法测定血清胆固醇。血清经无水乙醇处理,蛋白质被沉淀,胆固醇则溶在无水乙醇中。在乙醇提取液中加入磷硫铁试剂,胆固醇和试剂会产生紫红色化合物,呈色度与胆固醇含量成正比,可用比色法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试管;EP管; 1.2 药品与试剂人血清;10%三氯化铁溶液;磷硫铁试剂;胆固醇标准溶液;无水乙醇 2 方法 2.1 胆固醇的提取取人血清约100μL,分装到两个EP管中,每个管中分别加入200μL无水乙醇,摇匀,每个管中加入无水乙醇1000μL,摇匀,静置10min,离心(3000rpm,5min),得到上清液备用。 2.2 比色测定取三支试管,分别按照表1加入如下试剂。摇匀,室温静置10min。将混合溶液加入比色皿中,若比色皿过大,可加入无水乙醇稀释,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测定吸光度。 表1 试管编号1(测定管)2(标准管)3(空白管)胆固醇提取液 1.0ml ———— 胆固醇标准液—— 1.0ml ——无水乙醇———— 1.0ml 磷硫铁试剂 1.0ml 1.0ml 1.0ml 2.3 计算人血清胆固醇=(OD 2/OD 1 )×0.08×(100/0.04)= (OD 2 /OD 1 )×200,其中, OD 2表示测定管的吸光度,OD 1 表示标准管的吸光度。 3 结果与讨论 3.1 计算结果 OD 2为0.096,OD 1 为0.145,计算可得,人血清胆固醇为132mg/ml. 3.2 讨论正常人胆固醇含量约为110-220 mg/ml,从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处这个人的胆固醇含量是正常的。在实验操作中,配制试剂时要格外吸小心,看清标注以免搞错,胆固醇过高,会引起动脉粥样化,甚至引起冠心病,胆固醇过低,会使人抵抗力不足,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原理】 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包括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 ,FC)和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 ,CE)两部分。血清中胆固醇酯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的氧化作用下生成△4-胆甾烯酮和过氧化氢,H 2O 2在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存在时,经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生成苯醌亚胺非那腙的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标本中TC 含量成正比。 【试剂】 1.胆固醇液体酶试剂组成(具体含量见相关文献) GOOD's 缓冲液(pH6.7) 50mmol/L 胆固醇酯酶 ≥200U/L 胆固醇氧化酶 ≥100U/L 过氧化物酶 ≥3 000U/L 4-AAP 0.3mmol/L 苯酚 5mmol/L 2.胆固醇标准溶液5.17 mmol/L (200 mg/dl) 精确称取胆固醇200 mg ,用异丙醇配成100 ml 溶液,分装后,4℃保存,临用取出。也可用定值的参考血清作标准。 【操作步骤】 终点法检测TC 按下表依次加样。 酶法测定TC 操作步骤 项目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血清(μl) 50 - - 标准液/定值血清(μl) - 50 - 蒸馏水(μl) - - 50 酶试剂(μl) 1.50 1.50 1.50 混匀后,37℃保温5 min ,用分光光度计比色,于500 nm 波长处以空白管调零,读出各管吸光度。 【计算】 血清TC (mmol/L)= 标准管吸光度 测定管吸光度 ×胆固醇标准液浓度

【参考范围】血清参考值:3.0~5.20 mmol/L;危险阈值:5.20~6.2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6.20 mmol/L。 【临床意义】 1.TC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B缺陷症、多源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总胆管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肥大性骨关节炎、老年性白内障和牛皮癣。 2.TC降低常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脏疾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肠道吸收不良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溶血性黄疸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晚期等。 【注意事项】 1.试剂中酶的质量影响测定结果。 2.若需检测游离胆固醇浓度,将酶试剂成分中去掉胆固醇酯酶即可。 3.检测标本可为血清或者血浆(以肝素或EDTAK2抗凝)。 【评价】本方法线性范围为≤19.38 mmol/L (750 mg/d1)。 本方法特异性好和灵敏度高,既可用于手工操作,也可自动化分析;既可作终点法检测,也可作速率法检测。 在终点法中血红蛋白高于2 g/L时引起正干扰;胆红素高于0.1 g/L时有明显负干扰;血中维生素C与甲基多巴浓度高于治疗水平时,会使结果降低。但是在速率法中上述干扰物质影响较小。高TG血症对本法无明显影响。 检测TC的血清(浆)标本密闭保存时,在4℃可稳定1周,-20℃可稳定半年以上。

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贫血和低胆固醇血症 庞家秉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柴克霞(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810001)【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74-02 个体的血脂水平变动幅度较大,而波动的原因鲜为人知。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清胆固醇浓度,而血脂水平并不稳定。有研究报道了个体血脂的每日变动情况,变动范围在10-20%之间[1],其血脂波动并非测量错误或饮食变化所致。 由于胆固醇水平对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而言是一个风险因子,因而评价贫血患者胆固醇和血红蛋白之间的相关程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综述系统性回顾了贫血患者的低胆固醇血症及可能的促进因素。 1临床报道和成果 Rifkind和Gale[2]于1967年提出血清胆固醇的降低并非归因于一些血清脂蛋白家族的特定减少,低胆固醇血症是由于所有的主要脂蛋白家族成比例减少所致。这一研究结果是基于血浆容量依赖效应的。该研究还表明脾切除术可使小球形红细胞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值成倍增加;恶性贫血患者接受维生素B12治疗后,血清胆固醇水平上升,且先于血红蛋白的升高。由此得出结论:低胆固醇血症并非贫血本身所致。 Westerman[3]所作的研究验证了低胆固醇血症与各型贫血的关系,诸如巨幼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症、纯合子镰状细胞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肝关联性贫血。该研究还定期随访患者,以确定何种因素导致这一关联,并评估了低胆固醇血症对红细胞的作用。经用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r=0.898, p=0.003; r和p 值指血细胞压积和胆固醇之间的关联)。治疗后,二者平行升高。遗传性球形细胞症患者在切脾后二者均升高(r=0.797,p=0.009)。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二者均低,输血后二者升高。随着红细胞压积升高,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也升高(r=0.315,p=0.1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后二者也升高(r=0.502,p=0.006)。 这一研究表明,在贫血初始及与低胆固醇血症关联的整个贫血过程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无论红细胞压积改变的原因如何,这种关联仍可确定。由于低胆固醇血症发生于各型贫血,且贫血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上升,因而认为红细胞压积降低导致了低胆固醇血症,而非贫血的类型。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正常个体和已切脾近似于预处理的遗传性球形细胞症患者中,低胆固醇血症并不导致相关联的贫血。该研究还指出,细胞压积和胆固醇之间的关联性很有可能与胆固醇分布的改变或血浆稀释有关,这源于输血后胆固醇水平迅速发生了改变,也源于单纯性贫血中红细胞压积与胆固醇水平之间密切的联系。 El-Hazmi等人[4]进行的一项研究似乎支持血浆稀释论。该研究针对45位镰状细胞贫血患者(HbSS)和45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血红蛋白对照者(HbAA)的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进行了调查。镰状细胞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t检验)。但是,两组的甘油三酯水平均未明显改变。胆固醇与血红蛋白的关联性遵从线性方程:胆固醇=1.536(mmol/L)+0.232×[血红蛋白]。关联系数(r)是0.289(P<0.05)。其结论是: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低胆固醇血症可能归因于特发性胆固醇生成减少,胆固醇利用增多,肝功能异常或血浆容量增加。关于镰状细胞贫血的血红蛋白和胆固醇之间存在的正相关,作者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血浆容量的单一改变(血液稀释)。 Dessi等人[5]对G6p脱氢酶缺乏的儿童进行了研究。这些儿童经蚕豆摄入诱导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研究显示,他们的总胆固醇、LDL和HDL胆固醇均降低,而且发现这种减少与骨髓增生有关。结论是:胆固醇浓度的变化归因于增殖细胞利用胆固醇的增加。

胆结石病人的宜忌

胆结石病人的宜忌 胆结石又称胆石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从婴儿到老年人都可以发生,但45~5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胆汁郁结,胆道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是胆石病的主要病因。 人到中年,由于饮食、运动等各方面生活习惯的改变,无形中为胆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年人体内胆石“原料”增多。有不少中年人进食较多,吃入大量脂类物质,直接影响胆汁成份,胆固醇与胆色素的含量增加,兼之中年人运动量减少,胆囊、胆道的收缩能力降低,致使胆汁淤滞,胆汁浓缩,其中高浓度的胆盐会刺激胆囊与胆道的粘膜,削弱粘膜的抗病能力,容易诱发细菌感染。而细菌往往是形成胆结石的核心物质。 胆结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胆绞痛。胆绞痛大都在饱餐或吃高脂肪饮食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例如在崎岖的路上骑车、骑马等)后发作。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开始时呈持续性钝痛,以后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病人常坐卧不安、弯腰打滚,用拳头紧压腹部,甚至哭喊。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肿处或右肩部。痛时常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有些病人呕吐后胆绞痛可梢减轻。一次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胆结石退入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可完全消失。 有的病人中上腹或右上腹有饱闷感,有时有胃灼热、嗳气、嗳酸及腹胀,吃油腻食物后这些症状更明显。如合并有胆道感染,可出现黄疸、高热、寒战、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白细胞增高、胆囊区压痛。 中医治疗宜忌 胆结石属于祖国医学的“胆胀”、“黄疸”、“胁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胆结石的病因病理是情志抑郁不杨,致使肝胆之气郁结,疏泄失常,或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致使脾胃运化失健,继而生湿蕴热,阻碍肝胆疏泄功能。湿热久蕴不散,则胆汁久淤不畅而凝结成为砂石。其治疗,宜疏利肝胆,清化湿热。 处方举例: 郁金40克,柴胡30克,大黄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虎杖30克,内金15克,木香15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厚朴15克,乌梅30克,马鞭草30克,满天星30克。水煎服。 治疗胆结石忌用滋补药如黄芪、党参、熟地、鹿茸等药物。 预防、摄生、饮食宜忌

实验三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实验三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胆固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血清胆固醇(chol)测定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临床诊断和营养研究的重要指标。正常人血清胆固醇含量范围为100 ~ 250mg/mL。 胆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它不仅参与血浆蛋白的组成,而且也是细胞的必要结构成分,还可以转化成胆汁酸盐、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D等。胆固醇在体内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存在,统称总胆固醇。总胆固醇的测定有化学比色法和酶学方法两类。本实验采用前一种方法。 胆固醇及其酯在硫酸作用下与邻苯二甲醛产生紫红色物质,此物质在55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比色法作总胆固醇的定量测定。胆固醇含量在400mg/100mL以内时,与光吸收值呈良好线性关系。 本法不必离心,颜色产物也比较稳定。 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邻苯二甲醛试剂:称取邻苯二甲醛50mg,以无水乙醇溶至50mL冷藏,有效期为一个半月。 混合酸:冰乙酸100mL与浓硫酸100mL混合。 标准胆固醇贮存液(1mg/mL):准确称取胆固醇100mg,溶于冰乙酸中,定溶至100mL。 标准胆固醇工作液(0.1mg/mL):将上述贮存液以冰乙酸稀释10倍,即取10mL用冰乙酸稀释至100mL。 二、测试样品 0.1mL人血清以冰乙酸稀释至4.00mL。 三、器材 试管1.5×15cm(×11);移液枪,量筒50mL分光光度计。 操作方法 一、制作标准曲线 取9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顺序加入试剂:

加毕,温和混匀,20~37℃下静置10分钟,在550nm波长处测定光吸收值。以总胆固醇量(mg%)为横坐标,光吸收值为纵坐标做出标准曲线。 二、样品测定 取3支试管编号后,分别加入试剂,与标准曲线同时作比色测定: 加毕,温和混匀,20~37℃下静置10分钟,在550nm下测定光吸收值。然后,从标准曲线上可查出样品中总胆固醇的含量。 注意事项 1.本法在20~37℃条件下显色。 2.混合酸粘度比较大,颜色容易分层,比色前一定要混匀。 思考题 1. 本实验操作中特别需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2. 酯类难溶于水,将它们均匀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为什么正常人血浆和血清中含有酯类虽多,但却清澈透明?

正确认识胆固醇科学声明

● ?科学声明?● ?17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年第8卷第9期 正确认识胆固醇科学声明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通讯作者:霍 勇 E-mail :huoyong@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杨月欣 E-mail :yxyang@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赵文华 E-mail :zhaowh@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最近,针对“胆固醇与健康”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关注焦点围绕胆固醇来源与日常膳食的关系、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以及胆固醇科学管理方式等问题,对此,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学术机构高度重视。为了使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和公众更加明确胆固醇管理和膳食健康的相关问题,经相关专业学会专家讨论,联合发布如下声明。 1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的“坏胆固醇”)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据确凿,毋庸置疑。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危害很大,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得脂蛋白胆固醇颗粒沉积于血管壁,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其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会在短时间 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危及生命。近30年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是由于血液胆固醇升高所引起。国际上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 mmol/L ,人群总死亡风险将降低12%,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19%,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21%。事实告诉我们,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卒中风险及总死亡,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2 膳食中胆固醇并非是血液中胆固醇的唯一来源 血液中胆固醇来自两条途径,即外源性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约占总胆固醇的1/4)和体内胆固醇合成(约占总胆固醇的3/4)。对大多数健康人而言,可以通过自身补偿机制维持血胆固醇稳定。虽然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对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影响相对较小,但个体对胆固醇稳态调节能力差异很大,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占15%~25%。 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受膳食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脂肪、胆固醇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血 DOI :10.12037/YXQY .2016.09-05 【关键词】 胆固醇;脂蛋白类,低密度脂蛋白;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olesterol Branch of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 Control,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Branch of Nutrition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 Control,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Corresponding author: HUO Yong, E-mail: huoyong@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YANG Yue-xin, E-mail: yxyang@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ZHAO Wen-hua, E-mail: zhaowh@https://www.doczj.com/doc/9216552236.html, 【Key words 】 Cholesterol; Lipoproteins, LD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therosclerosis

生物化学--实验九血浆胆固醇总量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硫磷铁法)讲授学时数: 3学时 二、授课教师姓名:孙千鸿单位:昆医海源学院生化,化学综合实验室 职称:助教职务: 三、使用教材(包括名称、主编、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生物化学实验教 程》 四、本次授课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 1、掌握血清胆固醇的测定的原理,临床意义。 2、熟悉血清胆固醇的测定的方法。 五、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血清胆固醇的测定的方法。 难点:血清胆固醇的测定的原理。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联系相关课程内容,引入后续内容的方式。 2、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3、以示教为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

七、本次授课的设计方案,包括: 1、各部分内容的讲授时间分配、拟采用的教学方案、多媒体及板书设计、专业外语词汇等。 A、本次授课分为八部分内容讲授,各部分内容的讲授时间分配、拟采用的教学方案如下: 1)联系相关课程内容,讲授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分类、来源。(4分钟) 2)以引导式教学介绍影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多种因素。(2分钟)3)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以启发式教学方式着重讲解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的临床意义。(5分钟) 4)讲解硫磷铁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原理。(5分钟) 5)以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15分钟) 6)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计算公式。(3分钟) 7)实验的注意事项。(5分钟) 8)布置下次实验预习内容(1分钟) B、板书设计: 1)目的要求: 2)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 4)注意事项:

5)结果与讨论: 6)预习下次实验: 2、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方法、时间分配等。 1)实验原理(16分钟) a、联系相关课程内容,介绍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分类、来源以及去路。(4分钟) b、以引导式教学方式,以引导式教学介绍影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多种因素。(2分钟) c、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以启发式教学方式着重讲解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的临床意义。(5分钟) d、讲解硫磷铁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原理。(5分钟) 2)实验操作(15分钟) a、以实际操作演示抽提滤液的制作过程,强调混匀的操作要领。(5分钟) b、以实际操作示教,详细介绍离心机的使用,强调离心前平衡的重要性。(2分钟) c、以实际操作示教,样品的加入,强调加样顺序,混匀时的注意事项。(5分钟) d、复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比色后记录数据。(3分钟) 3)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3分钟) 5)强调实验注意事项。(5分钟)

血清胆固醇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 血清胆固醇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血清胆固醇由游离胆固醇(30%)和胆固醇酯(70%)组成。血清胆固醇经酯化酶水解后,生成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在胆固醇氧化酶的作用下,游离胆固醇产生的H 2O 2与4-氨基安替比林和DHBS 反应生成微红色的醌亚胺。醌亚胺在520nm 有特异吸收,反应产生的颜色与胆固醇含量成正比。 胆固醇酯+ H 2O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脂肪酸 胆固醇+O 2?? ??→?胆固醇氧化酶 △4胆甾烯酮+ H 2O 2 H 2O 2+4-氨基安替比林+DHBS ???→?过氧化物酶 醌亚胺+ H 2O 实验步骤: 1、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的血清和标准胆固醇溶液,并分别标注为“H ”和“SH ”试管。往每支试管加入的沉淀剂,在室温下静置15min ,用2000rad/min 的离心机分离10min 。 2、准备5支试管分别标注为“T ”(总胆固醇)、“H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T ”(标准总胆固醇)、“SH ”(标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 ”(空白实验)。按照下表准备各支试管:(标准胆固醇浓度为50mg/dL )

3、准备好以上试管后,充分混合并在37。 的温度下放置20min ,用波长520nm 的分光光度计测量各支试管的吸光度值。 实验结果: 计算公式:总胆固醇=ST T 吸光度值吸光度值×02 .01 .0×5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H H 吸光度值吸光度值×50 代入数据得:总胆固醇=252 .0167 .0×02.01.0×50=(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30 .0605 .0×50=(mg/dL )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一览表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一览表 胆固醇的摄入量以每天小于300毫克为宜(相当于1个鸡蛋黄中含的胆固醇量)

十种食物帮你刮掉胆固醇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不仅作为身体的组成成分,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但是长期大量摄入胆固醇不利于身体健康,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并诱发脂肪肝。据美国每日健康网报道,通过长期研究,美国洛玛琳达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已经患高胆固醇血症的人要常吃以下10种食物: 苹果:因富含果胶、纤维素和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如果每天吃两个苹果,坚持一个月,大多数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会降低,而对心血管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升高。 胡萝卜:富含果胶酸钙,它与胆汁酸发生化学反应后从大便中排出。身体要产生胆汁酸势必会动用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促使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降低。 玉米:含有丰富的钙、磷、硒和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牡蛎:富含锌及牛黄酸等,尤其是牛黄酸可促进胆固醇分解,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杏仁:胆固醇水平正常或稍高的人,可以用杏仁取代其膳食中的低营养密度食品,达到降低血液胆固醇并保持心脏健康的目的。 海带:含丰富的牛黄酸,可降低血压及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食物纤维褐藻酸,也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泄。 大蒜:能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每天只需吃3瓣大蒜,便可有效降低有害的胆固醇,使有益胆固醇升高,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50%。 牛奶:含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也可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蜜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可以提高肝脏解毒能力,加速胆固醇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 茶:含有咖啡碱与茶多酚,有提神、强心、利尿、消腻和降脂之功能。经常饮茶,可以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 正确认识胆固醇 “谈胆固醇色变”,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的真实心态。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胆固醇的看法,无论是血清胆固醇,还是膳食胆固醇,均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客观评价胆固醇的“功”与“过”。一、“一分为二”看血清胆固醇: 临床上将血总胆固醇增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目前,我国医学界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