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联盟山学校段苏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内容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认识,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名称,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教材简析

立体图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感知,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挑选一些我们需要的图形,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每种图形的特点,并加以运用,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记住

(2)培养学生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4、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5、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本校

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教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水平差距较大。本节课估计总结特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学教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

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帮小动物小狗、小毛认识物体为主线,在感知中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理解并记忆各自的图形特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说一说,找朋友,猜一猜,做游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运

用操作、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想适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实物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用同学们喜欢的小狗、小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地导入新课

2、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分物体:相同形状的合并在一起。

(2)观察特征:每个图形的特征是怎样的,自己发现和小结。(3)学生反馈:自己小结,互相交流,教师补充。

(4)小组讨论:比较各个图形的异同。

3、巩固练习

(1)找朋友:图形与名称相对应

(2)玩游戏:“猜一猜,摸一摸,”学生具体感知

(3)“小小建筑师”,自己发挥想象,随意搭建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7-10-10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

4.1.1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课时《几何图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我认为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

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和简单的立体图形。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初中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差、能力低,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我在讲七年级的几何图形时,会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多让学生发言,慢慢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觉得原来数学也不是那么难学,它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很近,多鼓励“数困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学好数学。 三、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发现法。本节的知识主要是认识图形,因此应该让学生观察尽量多的与简单图形有关的生活实物图,使学生在观察生动、形象图片的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观察生活实物图片,结合以前学段学习过的图形知识,对实物中总结出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归纳分类,加深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理解。

正方体展开图说课教案

________中学 ______年___月___日

正方体展开图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________中学的数学教师______,这次参加教研组长培训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每一次讲座,受益匪浅,更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老师说课,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感到非常高兴。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中的一讲“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分别是:教学内容的说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学过了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教师要在简单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说明现在要在前面两个学段学过的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始相对比较系统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并应用有关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段对学生学习好几何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几何学并不难学,难就难在开始阶段,所以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试验,了解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判断所给出的平面图形是否为正方体的展开图,并知道展开图折成正方体后,面 与面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4、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操作,体验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立体图形总复习》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下面我简单说说这节课的上课设想与完成情况。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知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复习课。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把知识统一梳理,加深印象。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这节课是立体图形知识的复习课,所以在教法上,我采用以直观演示法、一题多变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法上,我让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动手操作并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表明数学的重要性,整理复习的必要性。 第二环节:新课探究 第一步:明确复习目标,然后观察图片,寻找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并带领大家根据图形特征,对立体图形进行简单分类。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回顾立体图形的特征 这一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课前整理好,现在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完善,然后再汇报交流。主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补充(直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都有共同的算法) 第三步: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展示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重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本着“重基础、促提高、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连续性的问题,有的作为讨论、练习,有的作为例题着重讲解。 1. 说一说:出示橡皮泥长方体,求体积,问题简单,只需说一说。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完成学习过程, 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 2、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 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 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 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 今天班上来了位小客人, 咱们欢迎它.(多媒体出示喜羊羊背一个大口袋的图片)大家看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打开它的大口袋看看有什么?(老师揭开谜底, 打开下一张图片)在这么多的礼物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呢?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老师拿出喜羊羊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 (二)合作感知,合作交流。 1、分一分,揭示概念。(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小朋友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生1:我们组把玻璃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牙膏盒、药盒、饮料盒……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胶棒、铅笔、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说的真好,喜羊羊看你们分的那么开心,它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的一样吗?你们看(出示课件)。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认识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 师: 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要把玻璃球、乒乓球分在一起生: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可以自由的滚动. 师:你说的真棒! 是的,像这种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的我们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精品

【关键字】情况、方法、环节、空间、认识、难点、有效、自主、充分、整体、合作、配合、沟通、提升、制定、发现、掌握、思想、精神、基础、重点、能力、作用、结构、主体、设置、激发、拓展、丰富、整合、引导、完善、巩固、创新、改革、提高、实施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 本课时,我本着对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志的创新提高为原则,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活动来得以实施。由此,我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作以下解说: 一、说教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选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四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归纳其特征,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小学已有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发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立体图形的认识,从生活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要求,因此,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体 教学难点:柱体、锥体在生活中常见,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用数学术语来说明,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四、说教法 几何教学,体现的是“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本节课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结合学生情况,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①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看实物图,模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贡献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感以及空间思维能力。②比较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各种几何体的特征。③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景,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 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 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 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 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 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主动探究; 二、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咼。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一小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从现实世界中存在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入手,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结合学生在小学所学过的种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了比较和识别,结合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及“围成”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亲历和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领悟几何的学习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将学习重点确定为: 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的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2.目标及目标解析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着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能够通过从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2)会认识常见的棱柱、棱锥等一些基本几何体,并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所得到的平面图形;(3)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培养空间观念;(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认为他们已经具备的基础有: (1)认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和的简单立体图形; 9 / 1.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2)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可以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合作和交流,动手完成剪纸、折纸等实践操作. 同时,我也预测他们会在: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把学习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内容的自身特点和上述学情分析,我决定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中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将教学素材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学法分析 学生兴趣之所在,必是其探究动力之所在.本节课我先创设了合理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精选3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精选3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

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及三视图练习知识讲解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判断问题 题目特点:选择题,给出正方体相邻的三个面,并且三个面上分别标有不同的图案,要求判断其平面展开图是哪一个。 解题方法:排除法。 先看选择项中标有图案的面是否相对,若相对,排除。 然后注意到带图案的三个面有一个公共点,在原图和展开图上标出这个公共点。 最后,将其中的两个折叠后复原(如前面的面和上边的面),看另一个面是否符合,找出正确 的答案。 注意:做题时,可将试卷旋转或颠倒一下判断,也可动手实际操作一下。 1.右面这个几何体的展开图形是() 2.如图几何体的展开图形最有可能是() A、B、C、D、 3.如图所示的正方体,若将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A、B、C、D、 4.如图所示的立方体,将其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A、B、C、D、 5.四个图形是如图的展开图的是() A、B、C、D、 6.如左图所示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后,能得到的图形是() A、B、C、D、 A B C D

7.将如图所示表面带有图案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 A、B、C、D、 8.一个三面带有标记的正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应是下列展开图形中的() A、B、C、D、 9.下图右边四个图形中,哪个是左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A、B、C、D、 10.如图,有一个正方体纸盒,在它的三个侧面分别画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现用一把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则展开图可以是() A、B、C、D、 11.将如图正方体的相邻两面上各画分成九个全等的小正方形,并分别标上O、×两符号.若下列有一图形为此正方体的展开图,则此图为() A、B、C、D、 1.下面简单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 2.如图所示,右面水杯的俯视图是( ) A.B.C.D. 正面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讲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立体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二篇)

《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说教材 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平面图形》。首先,我谈一下对本课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认识平面图形”是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⑵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⑶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二、说教法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孩子的兴趣点,大脑风暴点错落有致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四、教学程序设计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淘要带我们去一座美丽的城堡,(课件出示由立体图形拼成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你都看到了哪些物体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除里这些立体图形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图形,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有趣的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亲自动手实践,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汇报交流: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样的图形?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说出“面“的特点是平。所以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在立体图形上。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1)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来吗? (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描、印、折、画平面图形,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通过操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方县马场中学卢凤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方县马场中学的卢凤华,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数学,思维方式很多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于初中几何也没有具体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停留在小学简单的几何认知中,所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理解其概念,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设置情景教学法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书本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说课稿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三课时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二、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即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因而这些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着重了解正方体的多种展开图 难点:正确判断些平面图形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三、教法分析 基于学生思维的起点为了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践学校倡导的20+25分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教学法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直观地演示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与教具相比有独到的优势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子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体”说成“形”,也有 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几何图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与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从大量图形入手,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课前学生制作好模型,收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体会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研究几何图形的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和简单的立体组合图形。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识别三视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使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物体实例。体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数学思考: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3.解决问题: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通过描述展开图,发展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 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设计好一堂课就象量体裁衣,教学内容是面料,教学方法就是款式。只有适合才是最好。本课的主题思想是“零起点,快乐学”。目前我们面对的群体是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不统一。我会告诉他们要从同一个起点一起赛跑,不要一开始就要有差距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本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让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哪里。教——教会学习;学——学会学习。将教和学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快乐”。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观看课件展示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著奋斗直到成功。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创设情境:声形并茂。设计结构:层层导入,环环相扣。师生活动:探讨交流。同时,我准备了一些笑脸标牌,作为优秀小组的奖励。本着零起点、快乐学的主题思想。通过讲练结合、小组活动和演示课件等七个模块来设计本课。 上课开始在黑板上复习小学学过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由于在现实中接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