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第一节食用菌的营养

一、食用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1.碳源食用菌最重要的营养来源是碳源。作为碳源,除少数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被利用之外,它们能利用从单糖到纤维素等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糊精、淀粉、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机酸、某些醇类等。碳源主要参与食用菌细胞物质的构成,同时还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在制作培养料配方时要充分考虑碳源的含量。由于食用菌属于化能异养型,不能以二氧化碳、碳酸盐等无机碳为碳源,它只能吸收利用有机碳。葡萄糖、果糖、甘露糖、乳糖等单糖是食用菌的速效碳,可过细胞膜的主动吸收进入细胞内,不需要转化,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蔗糖、麦芽糖、海藻糖等双糖,部分食用菌可不经过转化被完整地吸收到细胞中去。有些种类则需要在相应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单糖后吸收利用,是比较容易吸收利用的碳源。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多糖是食用菌生长的长效碳,但食用菌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必须先将多糖分解为单糖、双糖方可被吸收利用。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菌丝能够分泌分解酶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这种食用菌可利用的多糖种类及利用率。纤维素是由1万个以上的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有机物。菌丝若能向细胞外分泌纤维素分解酶,将纤维素分解为单糖、双糖,就能以纤维素为碳源;若不能分泌纤维素酶或虽有分泌但数量很少,这种食用菌则不能利用纤维素或对纤维素的利用率很低。半纤维素是由木糖、阿拉伯糖、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及糖醛酸混合而成的杂聚物,它必须依靠半纤维素复合酶系催化才能降解,不能分泌该酶的食用菌就不能利用半纤维素。木质素是由多个或一个苯酚丙烷单体组成,食用菌对木质素的降解是通过酚氧化酶、漆酶的作用降解成原儿茶酚类化合物,再经过环裂解形成脂肪族化合物,才能被吸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及少量糊精,也可发生酸性水解成为葡萄糖,变成食用菌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有些食用菌没有直接分解多糖的能力,就必须进行培养料的发酵处理,在多种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将其转化成为可以利用的单糖、双糖。食用菌生产中所需要的碳源,除葡萄糖、蔗糖等单糖、双糖外,主要来源于麦草、稻草、玉米

芯、棉籽壳、木屑等农林副产品及其下脚料中。这些产品都是食用菌的长效碳源,具有来源广泛、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可再生等特点,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原料。力了促进菌丝生长,在培养料中应当加入0.5%—5%的葡萄糖等速效碳,作为菌丝生长初期的辅助碳源,促进菌丝早发菌、早吃料、早定植,诱导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等胞外酶的产生,为特效碳的充分利用打好基础。

2.氮素是食用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它虽不能向碳源一样为食用菌提供能量,但仍然是碳源之外最重要的营养源。食用菌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氮源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铵盐和硝酸盐等。蛋白质必须经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伞菌类小分子氮素化合物菌丝体可直接吸收。食用菌可利用的氮源有简单的有机氮、复杂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三大类。氨基酸、尿素等是食用菌的速效氮,菌丝可以不经转化直接吸收利用。蛋白胨、蛋白质等复杂的有机氮是食用菌的持效氮,必须经过胞外酶的分解,转化成为小分子的有机氮方能被吸收利用。

选用什么样的含氮物质做氮源,应根据培养对象可产生的胞外酶的种类来营养食疗、食补健康、饮食减肥、保健决定,并根据胞外酶的产生数量决定培养料发酵处理的时间与强度。大多数食用菌也可以用铵盐和硝酸盐等无机氮做氮源,铵盐和硝酸盐都是食用菌的速效氮,菌丝可直接吸收利用,但铵盐更易被吸收利用。如果在培养料中只有无机氮而没有有机氮,则菌丝生长非常缓慢,子实体分化困难,不出菇。这是由于菌丝不能以无机氮为原料合成其生长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在食用菌生产中常用的氮源有蛋白胨、酵母膏、尿素、麸皮、米糠、豆饼、畜禽粪便、硝酸铵、硫酸铵等。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释放出氨和氢氰酸,会造成培养料的酸碱度升高和菌丝的氨中毒,影响菌丝生长。所以,尿素不宜用于熟料栽培。在栽培食用菌的配方中,尿素的使用量应掌握在O.l%—0.2%之间,并且主要使用于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食用菌中。一般认为食用菌培养料中的含氮量小于0.064%,菌丝生长纤弱无力,产量低;含氮量大于0.064%,菌丝生长旺盛,但子实体分化难,发育慢。

3.无机盐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中还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锌、氯化锰等。无机盐中的金属元素磷、钾、镁最为重要,适宜用量是每立方米培养料加100—500毫克,而铁、钴、锰、锌、钼等微量元素每立方米培养料只需0.25mg。微量元素对食用菌生理的

影响虽然十分重要和显著,但其需求量极小。在一种用无机分析方法检测不到微量元素存在的培养基上,食用菌仍然能够正常生长,而不会出现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

理性病害发生。在水和玉米芯、棉籽壳、木屑、大豆秆等植物性产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已经足够食用菌正,常生长了,所以在食用菌栽培中一般不需要另外添加微量元素;如果额外添加,不仅无益,相反还会造成盐中毒。

大量元素对食用菌生长影响较大,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产量损失。磷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是细胞膜,细胞核和一些酶及辅酶的成分。同时它还以磷酸代谢的形式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并参与调节细胞的渗透性。磷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食用菌吸收利用磷的物质形态是无机磷酸盐,如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磷酸钾、过磷酸钙等,常用量1%—2%。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食用菌不能吸收利用。食用菌还可利用有机磷酸盐,如肌醇三磷酸、酪蛋白等。硫是含硫氨基酸、维生素及含硫或巯基酶的组成成分,常用的硫酸盐是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铵等,常用量1%—3%。钙是食用菌细胞内重要的二价阳离子,是某些蛋白酶的激活剂,能够抵抗某些二价阳离子过量而引起的毒害,还能起到缓冲剂的作用。生产中常用的钙盐有硫酸钙、碳酸钙和石灰,常用量1%—3%。食用菌生长还需要一定量的镁,镁在食用菌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构成某些酶的活性成分,如己糖磷酸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酶的构成成分,在糖的氧化代谢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生产中硫酸镁常用量为0.1%~0.5%,使用量过大会造成毒害。钾的主要作用是酶的激活剂,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控制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和细胞质膜的透性,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由于植物细胞中富含钾,以植物性产品为原料培养食用菌时一般不会出现钾元素缺乏,个别品种特别需要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即可。

4.维生素和生长素维生素是食用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而又用量极小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主要起辅酶的作用,参与酶的组成和菌体代谢。它虽然不能提供能量,也不是细胞和组织的结构成分,一旦缺少维生素,酶就会失去活性,新陈代谢就会失调,导致菌体生长和发育异常。所以,在食用菌栽培中,培养料中仅有碳源、氮源、矿质营养和水分是不够的,在缺乏维生素的培养料上食用菌生长乏力,无法实现栽培目的。有些食用菌(金针菇、香菇、鸡腿菇等)自身无合成维生素的能力,通常称其为营养缺陷型,栽培这类食用菌时就要注意添加维生素。在食用菌生产中,常用马铃薯、麸皮、米糠、玉米

面、麦芽、酵母膏等原料制作培养基。在这些原料中一般含有种类齐全、数量足够的维生素,基本能够满足食用菌的需要,通常可不必另外添加。

对培养料灭菌时,切忌长时间高温,大多数维生素不耐高温,温度在120℃以上时维生素就会发生分解而失效。在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菌丝体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或生长缓慢,子实体不分化发育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人工培养基中缺乏某些野生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维生素,或在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时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维生素。对食用菌生长影响最大的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H以及维生素P。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H(生物素或维生素B7)等是构成各种酶的活性基本成分。维生素B1是羧基酶的辅酶,维生素B2是脱氢酶的辅酶,培养基中缺少了维生素食用菌就会生长缓慢,严重时停止生长。

5.生长因子是促进子实体分化的微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核酸和核苷酸,其中的环腺苷酸(CAMP)具有生育激素的功能,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10-7—l0-5mol)的环腺苷酸可使美味牛肝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另外,萘乙酸(NAA)、赤霉素( G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等生长激素也能促进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在栽培中也有应用,但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应用时要控制好浓度,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在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浓度为吲哚乙酸(IAA)lOmg/L、萘乙酸(NAA)20mg/L、赤霉素(GA)lOmg/L、三十烷醇0.5~1.5mg/L,

二、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食用菌同其他生物一样都需要摄取一定的营养物质。属异养性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养料,而是通过菌丝细胞表面的渗透作用,从周围基质中吸收可溶性养料的。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摄取营养的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腐生性、共生性、寄生性三种类型。

(一)腐生类型大部分食用菌属此类。他们以营腐生生活为方式,从正在分解或已经死亡的植物体以及无生活力的有机体上吸收养料,可分为木生型、土生型、粪草生型三个生态群。木生型食用菌主要生长在枯立木、倒木、树桩及断技上。土生型食用菌多生长在森林腐烂落叶层、牧场、草地、肥沃田野等特定生长场所。粪生型食用菌多生长在腐熟堆肥、厩肥以及腐烂草堆或有机废料上。目前,进行商业性栽培的菇类几乎都是腐生性菌类,但在实际生产

中要根据它们的营养生理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料。

(二)共生类型这类食用菌不能独自在枯枝腐木上生长。它们需要的营养必需由活的松树等植物来供给,由于植物和这些食用菌在营养上彼此有益,因此称为共生菌。如菌根菌就是菌类与高等植物共生的代表,大多数森林蘑菇都是这种菌根菌。在食用菌中,不少种类能和高等植物、昆虫、原生动物或其他菌类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菇类菌丝能包围在树木根毛的外围形成伪柔膜组织,称为外生菌根,一部分菌丝可延伸到森林落叶层50厘米处,能帮助树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能分泌激素、刺激植物根系生长;树木则能为菌根菌提供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块菌科、牛肝菌科、口蘑科、红菇科、鹅育菌科的许多种类都是菌根菌。它们常和一定树种形成共生关系。法国在橡树林接种黑孢块菌、日本在赤松林接种松口蘑。在热带和亚热带有近百种蚂蚁能栽培蘑菇,这是昆虫与菌类共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我国的鸡队菌就是与白蚁共生的食用菌。高等真菌之间也存在共生现象,金耳的子实体就是金耳与粗毛硬革所构成的复合体,银耳和阿氏碳团共生。

(三)寄生类型这类食用菌是完全寄生在活着的寄主主,从活着的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这种营寄生生活的种类非常稀少,大多数是兼性寄生类型,即兼备上述两种类型,它们既可以在枯枝、禾草上生长,又能寄生于活的植物体上。如蜜环菌,它既能像香菇那样在枯木上繁殖生长,又能侵入到天麻等植物的根内营寄生生活。多年层孔菌和层孔菌,都是寄生性菌类;能引起树木的白色腐烂。食用菌的营养生理类型虽然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从基质中摄取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第二节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

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是在特定环境之中生存的,不同种食用菌由于原产地的差异,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尽一致,如金针菇喜寒、草菇习暑;口蘑盛产于草原,猴头菌则出现在枯枝上;鸡枞菌多扎根在蚁窝中,牛肝菌总是长在松根旁。就同一种食用菌在不同发育阶段,也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尽管如此,但食用菌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反应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探索和了解其反应规律,对于指导食用菌生产至关重要。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水分、湿度、温度、通气、酸碱度(PH值)、光照等。

一、水分及湿度

水不仅是食用菌细胞的重要成分,而且是菌丝吸收营养物质及代谢过程的基本溶剂。由于水比热大,导热性好,还能有效地调节食用菌生长环境的温、湿度。食用菌没有像植物根尖那样专门的吸收器官,是通过菌丝与所接触基质间的渗透压差吸收水分。吸水力的大小取决于培养料中水分多寡、细胞膨压大小及菌体蒸发快慢等。细胞中水分稍有不足,整个代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各个阶段,都应保持适合的水分条件。

(一)菌丝营养生长对水分要求: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其营养菌丝阶段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培养基。为促进菌丝在基质中快速萌发、健壮生长,播前控制好培养料中的含水量十分重要。含水量是指水分占湿料重的百分含量。段木栽培香菇、木耳等,含水量以 35%-45%为宜,因为在此范围内木材中部分导管、木纤维及细胞间隙有一定的水分;部分间隙、导管水分较少,菌丝生长时即能吸收到水分,又具有一定的通气性,因而易萌发定植。接种一年后的段木,随着年分的增加,菌丝量的增殖、孔隙度相应加大,含水量也应提高到60% 左右,以利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大量形成。

用木屑、棉籽壳、稻草等进行袋料栽培,原料质地疏松,孔隙度大,适宜含水量在58%-65%之间。例如双孢蘑菇播种时的含水量是 60%-65%,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都会使产量降低。因为菌丝束的形成常由培养料的含水量来决定,若培养料的含水量为 40%-50% ,菌丝生长慢,而且稀疏或不能形成菌丝束;若培养料的含水量超过65%时,随着水分的增加通透性下降,菌丝束的形成则减少,若含水量超过 75% 时菌丝则停止生长。因此掌握好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是发菌好坏的关键。

虽然配料时已按要求满足了各类食用菌的水分需要量,但是在发菌过程中由于菌丝的吸收和蒸发(特别是微孔发菌法),常会损失部分水分,严重时会影响菌丝生长和出菇。因此,当空气干燥时,应通过向地面喷水等方式,使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 70%-75%左右。

(二)子实体发育对水分湿度的要求:食用菌子实体一般含水量可达菇体重量的85%-93% 。其水分绝大多数是从基质中获得,只有培养料水分含量充足,才能形成子实体。但也不能忽视空气湿度对子实体发育的影响,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代谢旺盛,组织脆嫩,能否正常发育,一定条件下取决于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因而控制好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特别重要。

食用菌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随种类和发育阶段而有差异。一般子实体形成时期要求的空气相对湿度比菌丝生长阶段要高些。如平菇,其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子实体发育阶段的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60%,平菇子实体就会停止生长,当空气相对湿度降至 40%-45%时,子实体不再分化,已分化的幼菇也会干枯;但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96%时,由由于菇房过湿,易引起二氧化碳积累、蒸腾速度降低、营养物质传导受阻、易招致病虫害滋生,导致食用菌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

因此,在生产食用菌时,必须根据所栽食用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灵活采取通风换气、少喷、勤喷,干湿交替的措施来调节菇房空间的相对湿度,以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二、温度

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和自然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具备某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温度,又在一定时期具有食用菌子实体形成所需温度的地方,才能使该食用菌在此地生存下来。在人工栽培中,温度直接影响各个生长阶段的进程,决定生产周期的长短,也是食用菌产品质量和产量决定性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品系及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尽相同。

(一)菌丝生长期的温度效应:各类食用菌菌丝在营养体增殖期生长的快慢,除本身固有的特性之外,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细胞代谢速度加快,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增殖;另一方面,因细胞主要活性物质蛋白质、核酸等对高温敏感,温度过高其结构及活性会受到破坏和影响,而使菌丝生长减慢。如香菇菌丝体在5℃时每天生长6.4毫米,在 25℃时生长85.5毫米,在30℃时生长41.5毫米。因此,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一般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39℃,最是温度为20-30℃。

食用菌的菌丝在最低温度与最适温度之间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最高温度与最适温度之间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里指的最适温度是菌丝生长最快时的温度,但生产中往往不是最合适的温度,因为菌丝生长最快时细胞呼吸旺盛,物质消耗过快而菌丝生长细弱。为了培育健壮菌丝体,常把发菌温度控制在略低于生理最适温度2-5℃的范围内,即“ 协调最适温度” 下培养,虽然菌丝生长速度略慢,但菌丝生长的健壮、浓密、旺盛。

食用菌的菌丝较耐低温,对高温敏感。一般在0℃左右不会死亡。如口蘑菌丝体在自然界可耐 -13℃的低温,香菇菌丝在菇木内遇到 -20℃的低温仍不会死亡。但食用菌一般不耐高温,如香菇菌丝在 40℃下经 4小时,42℃下2小时,45℃下40分钟就会死亡。其它食用菌的致死温度均在45℃以内。然而草菇例外,它在40℃温度下可以旺盛生长,但不耐低温,其菌丝在5℃以下就会很快死亡。

(二)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温度效应:食用菌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分化及发育三个阶段中,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菌丝体生长阶段所需温度较高,子实体分化时期所需温度较低,子实体发育所需温度介于二者之间。按照原基分化时对温度的要求可将食用菌分为三种类型:

(1)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在24℃以下,最适温度为 20℃以下,如香菇、金针菇、双孢菇、平菇、猴头菌等,通常在秋末至春初产生子实体。

(2)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在28℃以下,最适温度 22-24℃。如木耳、银耳、大肥菇等,多在春、秋季节产生子实体。

(3)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在30℃以上,最适温度在 24℃以上。如草菇、长根菇等,此类食用菌大多在盛夏发生。

此外,根据子实体分化阶段对变温刺激的反应,又可将食用菌分为两大类:

1)变温型变温处理对子实体分化有促进作用。如香菇、侧耳等,菌丝从生理上发育成熟后,单受降温刺激不能形成菇蕾,必须有一定的温差刺激,温差幅度越大出菇越快,越多,将这些菌类称之为变温结实类。

当诱导菇蕾形成之后,子实体发育和温差大小关系不大,但生长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偏高,生长周期缩短、生长快、菌盖薄、开伞早、干物质少、品质差;相反温度偏低、生长缓慢、肉质紧密、菌盖厚、质量好,但周期长。

2)恒温型变温对子实体分化无促进作用,如木耳、双孢蘑菇、草菇、猴头、灵芝、大肥菇等。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最佳温度为 16℃左右。温度突然上升或下降都容易导致蘑菇早开伞。这些菌称之为恒温结实类。

实际生产中由于品种、菌株不同、对温度的要求差异很大。如香菇就有高温、中温、低温菌株之分。高温品系的子实体发育温度为15-20℃;而低温品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5-10℃。另外平菇根据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不同要求,也分为

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三个品系。生产食用菌时必须充分了解所栽品种的温度类型,根据品种的温度特性确定合适的栽培时期。例如平菇生产多在春、秋两季进行,冬季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应选中低温型品种,如糙皮侧耳系列,珞珈一号、江都 792,新农 6号、杂17 等。春季栽培由于气温逐渐上升,应选中高温型品种,如风尾菇、侧 5、佛罗里达侧耳等。这样既能满足菌丝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又延长了产菇期,同时也节省开支。

三、氧气和二氧化碳

食用菌为好氧性异养生物。通过释放胞内或胞外酶对有机物进行生物氧化获得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

呼吸作用是食用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不同发育阶段需氧量大小不同。一般生殖生长阶段需氧大于营养菌丝阶段。

(一)营养菌丝阶段不同菌类在营养菌丝阶段需氧量存在着差异。将菌种接在有较长斜面试管中,一部分试管用石蜡封口,另一部分用棉塞封口作对照。置同一温度(20-21℃)下培养,比较两者菌丝生长情况。从试验 12种食用菌来看,实验表明,氧的正常供应对菌丝生长是必须条件,在通气不良情况下,不同菌的菌丝生长受到影响也不同。如香菇、金针菇、砂耳,在较低的氧分压下能或多或少生长,但大多数受到严重抑制。栽培实践中当通气不良时,多表现菌体生活力下降,生长缓慢,菌丝体稀疏灰白等。

菌丝生长阶段不仅需要氧气供应充足,同时对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反应敏感。据测定双孢蘑菇菌丝体在10%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其生长量只有正常通气下的40%,二氧化碳浓度越高,产量越低。平菇等食用菌虽能忍耐一定的二氧化碳,但浓度较高时就抑制菌丝的生长。平菇袋料栽培,采用塑料袋微孔通气发菌技术使发育时间缩短 40%,成功率达 95%以上,杂菌发生率明显下降。在香菇、银耳等袋料栽培过程中,采取增氧发菌措施,也有促进菌丝生长的效果。

(二)生殖阶段对通气的要求食用菌由营养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即子实体分化初期,低浓度的二氧化碳(0.034%-0.1%时)对子实体的形成是必要的,但一旦子实体原基形成,由于呼吸旺盛,对氧气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时0.1%以上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子实体就有毒害作用。据调查,在人防工事中栽培平菇,如洞中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毫克/升以下时子实体尚可正常形成;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300毫克/升时,就会发生畸形菇。实验还发现凤尾菇

比平菇能忍受更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说明不同种类所忍受的二氧化碳浓度也是不同的。

良好的通风换气能补充菇房内新鲜空气,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废气。此外,适当通风还可调节空气的相对湿度,减少病菌滋生。可见,栽培食用菌过程中,菇房内经常进行通风换气,是获得高产优质子实体的一项关键措施。

胶质菌(银耳、木耳)进行室内栽培通风不良时,耳片不易展开,即使展开,耳蒂也过大,干品泡松率低。香菇野外人工段木栽培时畸形率为1%-2%;而在室内进行代料栽培时,往往第一潮菇的畸形率高达50%-70%,这和栽培室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低有关。

灵芝子实体形成对二氧化碳更为敏感,二氧化碳在0.1%浓度时不形成菌盖,菌柄分化呈鹿角状;二氧化碳浓度增到10%时子实体形态极不正常,甚至连皮壳也不发育。又如双孢蘑菇,当菇房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1%时会出现菌柄长、开伞早、品质下降等现象;二氧化碳浓度超过6%时,菌盖发育受阻,菇体畸形呈鼓锤状,商品价值受到很大影响。人工栽培金针菇时与上述情况则不同,在菇蕾形成之后,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到1%,子实体产量和品质良好,但二氧化碳浓度高于5%时,,又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因为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能抑制金针菇的菌盖开伞,促进菌柄伸长。人们利用这一特性促使子实体不易开伞,使菇柄生长达到一定长度以提高商品价值。

四、酸碱度(PH值)

食用菌所处环境的酸碱度,直接影响菌丝细胞内酶的活性、细胞膜透性以及对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食用菌的新陈代谢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的,酶是具有催化效应的蛋白质,每一种酶的作用都有相应的PH值,过高过低都将使酶的活力降低,从而使新陈代谢减慢甚至停止。PH值的变化,还可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影响细胞对某些物质的吸收,过酸时妨碍细胞对阳离子的吸收,一些金属离子如镁、钴、锌等会形成不溶性盐类,难于吸收;PH值过高还会影响菌体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内外传递和正常呼吸。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其最适、最低和最高PH值。一般木腐菌类和共生菌类及寄生菌类大都喜欢在偏酸的环境中生长;粪草类食用菌喜欢在偏碱性的基质中生长。总体来说,适宜菌丝生长的 PH值大于7.0时生长受阻,大于9.0时生长停止。据测定,猴头菌菌丝最适PH值为3.0-4.0、木耳PH值为

5.0-5.4、银耳 PH值为5.0-

6.0、大肥菇PH值为6.0-6.4。其中猴头菌是最耐酸的食用菌,它的菌丝在 PH值2.4时仍能生长。草菇是一种耐碱的食用菌,其孢子萌发与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值为

7.5左右,在PH值

8.0的草堆中,其子实体仍能发育良好。

人工栽培食用菌应该控制培养基的PH值在适合范围内,否则将会影响菌丝的新陈代谢。配料时,料内的PH值应比最适PH值偏高些,因为培养基的PH值在灭菌和堆置的过程中会有所下降;另外丝体在新陈代谢中也要产生有机酸(如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基质中PH值下降。生产上为了使菌丝稳定生长在最适PH值范围内,常在培养基中加0.2%的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等缓冲物质。如果所培养的菌类类产酸过多,也可在培养基内加少许碳酸钙、石灰等,以中和或缓冲培养基酸度的变化。

五、光照

(一)光照与菌丝营养生长食用菌不含光合色素,营养菌丝生长时期不需要光线,甚至光线对营养菌丝生长是一种抑制因素。

(二)光照与子实体发育除了在无光条件下能完成整个生活史的菌类(茯苓、大肥菇)以外,一般地说,食用菌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香菇、草菇等在完全黑暗下不形成子实体;侧耳、灵芝等在无光条件下虽能形成子实体,但菇体畸形,只生长菌柄,不长菌盖,不产孢子。而金针菇在暗光条件下却能形成柄长、盖小、色白的“优质菇” 。

光照对子实体的形成也有影响。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蓝紫光却对子实体分化最有效,在蓝光下不但分化速度快,分化数量和菇体成长情况均与全光下相似。红光不能产生光促反应,几乎与黑暗一样。菌丝体生长与子实体分化对光质的不同反应,说明二者代谢方向是不相同的。

光照对子实体形成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通过对长根鬼伞研究表明,光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至少在三个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即原基形成、原基分化、核融合及减数分裂。在光照诱发细胞分化后,菌丝细胞分裂活性提高,分枝旺盛、膨胀、厚壁化、胶质化等各种变化综合结果引起组织分化,形成子实体原基。原基形成后,子实体分化需要光的照射。光照主要是诱导菌盖发育,促进菌盖形成。若在黑暗条件下菌柄徒长则不形成菌盖。又据观察担子中核行为发现,光能诱导担子中双核融合及减数分裂发生。

光照对子实体的形态、品质和色泽等也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光强度和光质

可显著地改变菌柄的长度和菌盖形状。光照不足时草菇呈灰白色;黑木耳的色泽也会变淡,耳片薄而软,黑木耳只有在光强为250-1000勒克斯时,才会出现正常的红褐色,耳片厚,质嫩而具弹性的子实体。研究表明,许多木腐菌类类如灵芝、金针菇、侧耳等其子实体均有向光性,尤其在子实体分化初期反应特别灵敏,而地上生长的伞菌如蘑菇的子实体,在所有发育阶段均表现为无向光性。猴头菌虽无向光性,但其菌刺有向地性。

研究光照对食用菌发育的影响,在生产上具有指导意义。子实体发育需要光照的食用菌不可栽置在完全黑暗的菇房内,必须有一定的光照。据调查,在防空洞栽平菇,菇床表面光照强度必须达到 4-10勒克斯,子实体才能正常发育。由此可见,适度的散射光是促使食用菌优质、丰产的重要条件。

上述五个方面,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条件。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各个因子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一个条件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环境条件也发生变化。生产中采取某些管理措施,改善环境条件时必须要有整体观念,不能顾此失彼。

复习题

1.食用菌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3.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方案

附件1 酉阳自治县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 培训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培训时间 1、培训对象:; 2、培训人数:; 3、培训时间:; 4、培训地点:; 5、联系电话:。 二、教学的目的及任务 该课程主要是在学习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了解或掌握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技术,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品种,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营养与饲料,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环境与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场管理。 三、教学目标 坚持以“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实施,学员受益”的原则组织培训。通过开办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养殖培训班,让学员学以致用,实现脱贫致富。在经过培训的学员中,95%以上的能够了解有关养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蔬菜种植以及食用菌种植的基础知、基本理论,说明、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蔬菜种植及食用菌养殖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了解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繁衍能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在养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国家相关的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 六、教学内容 (一)公共课 1、当前政策讲解(扶贫政策、社保政策); 2、安全知识(含消防安全); 3、礼仪礼节; 4、团队意识; 5、就业意识。 (二)专业课

1、生猪、肉牛、黑山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 2、农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 3、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饲料及蔬菜种植的营养需要 4、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环境、场地建设及蔬菜种植的环境 5、现代养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工艺技术 6、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生产的经营决策 7、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场地建设 (三)教学方法 1.讲座法 2.实践练习法 3.名师指导法 (四)专业课教学过程 第一章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 1、教学要求 掌握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掌握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繁衍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及蔬菜种植在养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生物特性 第二节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行为特点 第二章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及蔬菜种植的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

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专业: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 班级:绿食091 2012年5月15日

摘要 (2) 前言 (3) 1 黄瓜幼苗异常 (4) 1.1黄瓜苗“戴帽” (4) 1.1.1 黄瓜苗“戴帽”的症状及病因 (4) 1.1.2 防治措施: (4) 1.2黄瓜幼苗子叶畸形 (4) 1.2.1 黄瓜幼苗子叶畸形的症状及病因 (4) 1.2.2 防治措施: (4) 2黄瓜茎叶异常 (5) 2.1黄瓜的生理性萎蔫 (5) 2.1.1 萎蔫症状及病因 (5) 2.1.2 防治措施 (5) 2.2 黄瓜叶片的边枯 (5) 2.2.1黄瓜叶片边枯的症状及病因 (5) 2.2.2 防治措施: (5) 3 黄瓜花果异常 (6) 3.1 黄瓜花打顶 (6) 3.1.1黄瓜花打顶的症状及病因 (6) 3.1.2 防治措施 (6) 3.2 苦味瓜 (6) 3.2.1苦味瓜的症状及病因 (6) 3.2.2 防治措施 (6) 4 温度异常对黄瓜的危害 (7) 4. 1 高温障碍 (7) 4.1.1高温障碍的症状及病因 (7) 4.1.2 防治措施 (7) 4. 2 低温障碍 (7) 4.2.1低温障碍的症状及病因 (7) 4.2.2 防治措施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对黄瓜幼苗子叶及成苗期茎叶、花、果的常见生理病害的病症、病因及相应防治措施进行论述,并对因温度异常引起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阐述。黄瓜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营养条件、以及不当的水肥管理等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此类病害不相互传染,当致病因素消失后就不再发生,及时识别并及时防治黄瓜生理性病害非常必要。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黄瓜;防治措施;病因

试论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论文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1侵染性病害与防治 1.1真菌性病害 1.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暴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1.3鱼籽菌。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1.2细菌性病害 1.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1.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防治方法:控制出菇温度不大于15℃,发生时可用1%的漂白粉液喷雾。 2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1菌丝生长阶段 1.1菌丝徒长。当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大量进行营养生长,不扭结出菇的现象。主要预防方法是配好培养料,加强通风换气,产生菌皮时用器具挑去菌皮。 1.2菌丝萎缩。主要原因一是料害,料中氮量偏高,产生氨中毒;二是水害,喷水过多,造成缺氧;三是温度过高烧菌。2子实体阶段 子实体阶段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地雷菇、空心菇、硬开伞、死菇等,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 3食用菌害虫及防治 1闽菇迟眼蕈蚊 闽菇迟眼蕈蚊又名尖眼菌蚊、菇蚊、菌蛆、菇蝇,主要发生于双孢蘑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主要危害是幼虫取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幼虫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造成窟窿,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不直接危

食用菌生理生态

第二章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生理:研究食用菌个体的物质、能量代谢,个体生长发育的科学。 生态:研究食用菌的生活习性及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 第一节食用菌的营养 一、营养物质 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素等。 (一)碳源 凡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统称为碳源。碳源的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物质和提供生长发育所需有能量。碳源是食用菌量重要的,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源。 食用菌在营养类型上是属于异养型生物,所以不能利用二氧化碳、碳酸盐等无机碳这碳源,只能从现成的有机碳化物中吸收碳素营养。单糖、双糖、低分子醇类和有机酸均可被除数直接吸收利用。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高分子碳源,必须经菌丝分泌相应的胞外酶,将其降解为简单碳化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葡萄糖是利用最广泛的碳源,但并不一定是所有食用菌最好的碳源,不同食用菌对碳源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胶是松口蘑,甘露醇是杨树菇。食用菌所需的碳源,除葡萄糖、蔗糖等简单糖类外,主要来源于各种植物性原料,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麦秸、稻草、甘蔗渣、马铃薯等。 在食用菌生产中,通常向培养料中加入适量葡萄糖,以诱导胞外酶的产生和维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并促进菌丝在培养料中快速生长。 (二)氮源 凡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氮源。氮源是食用菌合成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的主要原料,对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一般不提供能量。食用菌主要利用有机氮,氨基酸、尿素等小分子有机氮可被菌丝直接吸收,而大分子有机氮则必须通过菌丝分泌的胞外酶,将其降解成小分子有机氮肥才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上常用的有机氮有蛋白胨、酵母膏、尿素、豆饼、麦麸、米糠、黄豆饼和畜禽等。尿素的用量为0.1~0.2%。 碳氮比:营养基质中的碳氮肥浓度要有适当的比值,称为~。一般认为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所需的碳氮比较小,以20:1,而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所需的碳氮比较大,以30~40:1。不同菌类对最适碳氮比的需求不同。 (三)无机盐:是食用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矿质营养。按其在菌丝中的含量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磷、钙、镁、钾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物质的组成及酶的组成,维持酶的作用。控制原生质胶态和调节细胞渗透压等。实验室配制营养基质时,常用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石膏粉、过磷酸钙等,每升培养基的添加量一般为0.1~0.5克。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硼、钴、钼等。是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营养基质和天天然水中的含量就可满足。 (四)生长因素:食用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主要为维生素、氨基酸、核酸碱基等物质。主要功能是参与酶的组成和菌体代谢,具有刺激和调节生长的作用。 二、生理类型 根据食用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第一章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蔬菜生长需肥规律 第三章蔬菜病虫害防治原则 第四章露地蔬菜高效种植模式 第五章大棚菜茬口咋安排才高效 第六章如何安排日光温室蔬菜茬口 第一章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政策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0?27号) 省农委《安徽省2010年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皖农菜[2010]45号) 县政府办《关于印发蒙城县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蒙政办…2010?59号) 二、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1、面积日趋稳定

2、价格稳中有升 3、质量更加安全 4、效益显著提高 三、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获得荣誉: 1、安徽省蔬菜产业化十强县 2、国家级蔬菜标准化实施示范县 3、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庄周马店甘蓝、马集马庙马铃薯、范集李圩日光温室 4、市级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马集马庙、小辛集城西、范集李圩、庄周马店 5、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范集李圩日光温室 6、省级蔬菜标准园:小辛集城西村、白杨林场出口蔬菜 7、省级标准果园:篱笆郭集黄花梨 8、省级蔬菜专业示范村3个:庄周马店、马集马庙、范集李圩 四、蒙城县蔬菜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201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42万亩(含复种指数),总产量130万吨,产值9亿多元,直接为农民增收7亿多元。 我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资金,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蔬菜规模经营,积极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体现在: 1、以庄周马店为中心的甘蓝和黄心大白菜(韩国白菜)生产基地。总面积3万亩,总产量10万吨以上。主导品种:甘蓝主要是淮南新丰、上海新丰、京丰一号等。大白菜主要是青杂、黄心大白菜等。产

食用菌(复习要点)

考试考题从复习要点中随机抽取。 一、名词解释 1、食用菌是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2、食用菌的生活史 3、子实体/菌丝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由二次菌丝体分化的三次菌体特殊组织,是人们主要食用或药用的部分。 菌丝在基质中蔓延生长,多次分枝组成菌丝群,通称菌丝体 4、菌盖/菌柄/菌环/菌托菌盖是指子实体的帽状部分,它由表皮、菌肉和菌褶或菌管等组成。 菌柄是支持菌盖的部分,也是输送营养的组织。 菌环是内菌幕残留在菌柄上的环状痕迹 菌托是外菌幕遗留在菌柄基部的带状物 5、原种/母种/栽培种 6、初生菌丝/次生菌丝担子菌中,有单核担孢子萌发后产生的单核菌丝初生菌丝长势弱,生活期短,可通过双核化过程,形成异核的双核菌丝体 7、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8、毒菌 9、腐生/寄生 10、变温结实/恒温结实 11、灭菌/消毒 12、常压灭菌/高压湿热灭菌 13、碳源/氮源 14、代料栽培 15、侵染性病害/竞争性杂菌/生理性病害 16、搔菌 17、杀青 二、简答题 1、食用菌在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并列举至少20种食用菌名称。 2、食用菌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食用、药用、观赏等)。 3、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 4、食用菌菌种制作过程中PDA培养基的成分构成及制作方法。 5、食用菌培养料高压湿热灭菌的原理与作用。 6、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菌种接种后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7、代料栽培金针菇的程序和技术要点。 三、论述题 1、食用菌被喻为“绿色食品”,食用菌产业被喻为“朝阳产业”,发展食用菌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光明的前景,请结合课堂电教片《崛起的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谈谈你的看法。 一食用菌的重要意义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热泪开发农业资源、生产优质蛋白源的新兴产业。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21世纪食品的主题-----“天然,

草莓生理性病害

草莓生理性病害、药害、肥害 一、草莓生理性病害 1、土壤盐渍化障碍 防治方法:1、轮作倒茬。实行不同作物间的合理轮作,特别是水地旱地作物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轮作还可以调节地力,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2、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盐渍化的根本问题是改良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板结和生理性病害加重。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尽量不用使土壤盐类浓度升高的化肥。氮肥过量的地块增施钾肥,以求改变土壤通透气状况和盐性环境。连作地块,可以考虑使用根倍好,增加土壤吸收活力,活化土壤。 2、低温障碍 防治方法:1、选择耐寒、抗低温品种;2、根据生育期确定低温保苗措施:霜冻来临之前,尽早覆膜保持地温,定植后提倡全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地保持棚室温度,进行膜下渗浇,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有利于保温排湿;3、有条件的可安装滴灌设施,既可保温降湿,还有效的降低发病机会。做到合理均衡的施肥浇水,是无公害草莓生产的必然趋势;4、促成草莓采用蜜蜂辅助授粉,提高授粉机会;5、喷施抗寒剂。可选用稼倍好,可以促进作物

花器的形成,促进传粉受精,保花保果,减少畸形果,促进幼果发育与膨大;提高抗病和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 3、缺氮 缺氮症状: 新叶淡绿色,老叶叶缘变红,叶柄脆硬直立,匍匐茎红色,数量少,植株生育不良,严重时新叶黄色,老叶红色。 防治方法:1、施足底肥,以满足春季生长期短而集中的生长特点。2、及时补充一些速效肥,可选用真倍好600倍叶面喷施,结合高氮水溶肥冲施。 4、氮(中毒)过剩 防治方法:1、测土施肥。针对种植作物,针对所种地块,做好肥力测定,尤其是正确估计前茬残留肥力,防止氮肥的过量。一般草莓不需要太多的氮肥,应适时补充磷肥和钾肥、多施有机肥,严格掌握化肥的施入量。秸秆还田,加强土壤的通透性,避免硝态氮的产生及中

蔬菜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与联系

菜农常常把生理病害误认为是侵染性病害而喷药防治,没有效果,又换另一种药剂或加大药量或缩短喷药期,不但无效,往往造成药害,损失更大。因此,准确区分和鉴别这两类病害,在生产实践中十分必要。 1. 区别 侵染性病害,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这类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素症等。这类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2. 联系 侵染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虽然划分清楚了,但实际在田间两者还是有很大相关性的。生理性病害降低了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犹如为病原菌侵染打开了门户。 以黄瓜为例,冬季霜霉病大多发生在植株长势弱,叶片薄而黄的部分。由于操作不当、浇水过大、追肥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根系受伤,则极易导致根系受到病原菌侵染,造成植物死棵,这些情况发生较为普遍。这样就是说生理性病害也是引起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正确判断生理性病害,培育健壮的植株,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对控制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意义重大。同时,侵染性病害也对生理性病害有影响,病害发生后植株的生理能力下降,有机营养合成减缓,所以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应正确判断病害,对症施治。

教你区分作物真菌类、细菌类、病毒类、生理性病害

一、各类病害的主要特征 (一)真菌性病害: 1、会产生不同形状的病斑。 2、病斑上会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无臭味。 (二)细菌性病害: 1、叶片上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而且病斑处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茎叶易腐烂、有臭味。 3、果实上有疮痂,在果实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维管束易变褐色。 (三)病毒性病害: 病症主要表现在嫩叶上,种类虽少,但危害大,易得难治。 1、花叶病毒,叶片皱缩,黄绿相间,金黄易凹,深绿易凸,无病叶平展,叶眉扇形。 2、厥叶型,叶片细长,叶脉上冲,呈线状。 3、卷叶型,叶片扭曲,向水弯曲。 4、条斑型,在西红柿要成熟果实上,出现青白色,渐变铁锈色,不易着色,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辣椒果尖端向上变黄色,在变黄部位出现短的褐色条纹。 (四)生理性病害: 属非生物病害,不具传染性。一般上午低于20℃,开花结果作物不能正常开花授粉,易出空洞果、畸形果,及落花落果。下午3时至半夜温度低于16℃,养

份不易转化积累在叶生上和花芽上,造成叶片黑厚而小浓绿、易化瓜落果,形成花打顶、瓜打顶、自封顶。下半夜温度低于10℃,易低温受阻,叶易老化、干枯。 茄果蔬菜缺素症:作物龙头弯曲,自封顶很容易是缺硼。开花不结实也是缺硼。龙头下新出来的新叶干尖,干边是缺钙。龙头下新叶是黄叶为缺硫。龙头下新叶是白叶缺铁。 下部叶片叶全变黄这是缺镁。下部叶脉绿,叶下垂、叶肉有黄斑这是缺锰。下部叶肉变黄,叶脉是绿色这是缺锌。下部叶全绿,黄边是缺钾。 二、如何区别作物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 (一)生理性病害“三性一无” 植物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 突发性病害在发生发展上,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形状、大小、色泽较为固定。 普遍性通常是成片、成块普遍发生,常与温度、湿度、光照、土质、水、肥、废气、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因此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差异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的作物或杂草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环境条件,植株一般可以恢复健康。无病征生理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二)传染性病害“三性一有”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因而又称侵染性病害。

《食用菌》期末试卷(甲卷答案)

……………………………………装……订……线………………………………………… 12-13上《食用菌栽培技术》期末考试卷(甲卷)Array 一、多项选择题:(20分) 1、配制培养基应遵守三个原则(ABC) A.含有必需的营养,并注意浓度配比合理 B.具有一定的生长环境 C.严格灭菌,保持无菌状态 D.加凝固剂 2、培养基必需的营养物有(ABCD ) A.水分 B.碳源 C.氮源 D.无机盐类 E.缓冲剂 F.凝固剂 3、关于双孢蘑菇栽培的吊菌丝和定菇位说法正确的是(ADE ) A、湿度大、通风少时有利吊菌丝 B、湿度偏小通风量大的条件下有利于吊菌丝 C、湿度大、通风少时有利定菇位 D、湿度偏小通风量大的条件下有利于定菇位 E、总覆土地厚度约为4cm,含水量度18%-20%(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调水原则是发湿后干,通风原则是先少后多。调水后,大通风5-10h,关闭门窗室温控制在20-22℃吊菌丝。3d后于早晚适当通风每次30min,诱导菌丝快速上土。约6d后当菌丝即将长至土表时,及时覆盖1cm厚黄豆粒大湿土。3-4d后,菌丝在豆粒土下长足时,加大通风使菌丝倒伏横向生长,并加粗呈线状,以备在该位出菇,就是定菇。 二、填空题:(40分) 1、食用菌生产的意义在于其蛋白质含量相当丰富、是绿色的健康食品,名菜有(松茸)烧鱼块、(竹荪)芙蓉汤、(金耳)鸡汤等。真菌多糖可有效提高免疫机能和抗癌活性,例如:(冬虫夏草)、(松茸)、(猪苓)、(茯苓)、(香菇)、(灵芝))五种药用菌。其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其产业为(高效)、(生态)、(环保)的产业。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为:(产量与产值)不断增加,(栽培种类)逐年增多,产品加工(多样化),栽培方式向(代料栽培)方向发展。 2、菌种的多孢分离法有1.(孢子印法)2.(孢子弹射法)3.(空中孢子捕捉法)4.(菌褶涂抹法) 3、食用菌菌种因其退化与变异时时发生,故要定期分离选优,其方法有:1.(淘汰已衰退个体)2.(更换养分)3.(定期分离菌种) 4、生产上为了培养健壮的菌丝,常采取比(生理最适温度)略低,一般低(2℃),这个温度称为(协调)最适温度。 5、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分化主要依赖于(料温),子实体发育主要依赖于(气温),故生产上二者的温度都要注重。 6、自然选育是利用食用菌的(自发突变)现象,而有目的地(选择并积累)有益的菌株。一般包括品种收集、(分离菌种)、(生物学)特性分析、(品比)试验、(扩大)试验、示范推广等步骤。 7、食用菌典型生活史:包括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菌丝体)的生长发育,形成(子实体),再生产(新一代)孢子的(整个)发育过程叫生活史。 三、简答题:(30分) 1、接种操作时杂菌来源与控制方法是? 答:来源:空气带菌:靠无菌室(箱)、净化工作台,在火焰无区内操作。控制方法: 种管外表面、管口、棉塞、手、工具等,75%酒精,火焰消毒及灭菌。 2、按照营养物质种类怎样对培养基分类及各类有何特点? 1天然:用天然有机物配成:化学成分不清且不恒定,但来源广,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生产最常用,不可用来进行精细试验。 2合成:用化学试剂(无机盐类)配成:成分与数量已知,重复性强,价高。限用于实验室生理生化研究。 3半合成:天然有机物+无机盐类。其种类多,应用最广泛,生产中常用。 3、菌种生产的基本设备有哪三大类,请各举一例 :接种设备如接种室,培养设备如培养室(箱),灭菌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锅。 4、鸡腿菇隶属于鬼伞科、鬼伞属形如鸡腿、味若鸡丝;竹荪则属于鬼笔科、竹荪属,因其形态优美、香气浓郁,为世界名贵菌之一,素有“菌中皇后”之美称。请简答出商品菇的采收时机? 答:商品鸡腿菇的采收为3-4成成熟的幼菇,即菌盖下缘紧贴着菌柄时期,一旦菌柄拉出菌环,则菇体很快变黑、丧失价值。而竹荪撒 裙是在上午7:00-10:00,当菌裙达到最大张度且孢子液尚未流下时立即采收。否则撒裙后0.5h就开始萎蔫,倒伏失去价值。

3 食用菌的生理及生态.

食用菌的生理及生态 09.10 主要内容 概述 食用菌的生理基础 食用菌的生态 3.1概述 这一章的内容分别属于真菌生理学fungi physiology 和真菌生态学fungi ecology 两门学科所包括的内容。 生理方面阐述真菌个体结构功能,生长与发育以及于这些生命活动相适应的外界条件。 生态方面介绍木腐类和菌根类两个方面。 ?真菌生理学fungi physiology 论述真菌个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以及真菌个体生长发育的相关内容属于真菌生理学 ?真菌生态学fungi ecology 论述真菌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真菌生态学 3.2 食用菌生理基础 一、营养物质 菌物的化学基础是四大类大分子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和遗传物质 作用:菌体的结构物质 化能贮备物质 遗传信息传递物质

总的来说,菌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分别是: 碳素营养 氮素营养 维生素 矿物质 注意的问题: ?大量元素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吸收利用的 ?食用菌碳素营养通过生物降解作用b i o d e g r a d a t i o n,把植物的残体降解后利用。葡萄糖是最广泛被利用的碳源。降解其双糖或低聚糖或高聚糖都需要胞外酶,这种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诱发产生。 ?氮素营养也有类似的情况。 ?绝大多数真菌是好气性的。吸进O2,放出C O2,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需要,但前者较多些。 ?水不仅是生物合成物的组分,而且是溶剂。 ?维生素、生长素和激素都很需要,如V B1,V B2;氨基酸,固醇,嘌呤(嘧啶)基;激素发挥特殊作用,充当“第二信使”。 ?某些次生代谢产物,柠檬酸和氨基酸在真菌细胞内起螯合作用,对p H稳定性起缓冲作用。?食用菌生产中经常食用石灰C a O或石膏C a S O4·H2O,用于C a代谢作用,也可以调整酸度。 二、代谢及其相关的细胞结构 (一)完成这些生理功能的车间 ——细胞及其细胞器每个细胞好似一个车间,而细胞构建的部件包括各个细胞器。?细胞壁:隔热防渗漏,有透性,起保护作用 ?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仓库 ?线粒体:细胞呼吸、产生能量、蛋白质合成。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其他细胞器:内质网,各物质运转的循环系统;液泡,某些物质的贮备场所,分泌水解酶;小跑囊含有构建菌体的原材料。 (二)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预防措施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预防措施 一、块茎黑心 1.症状在块茎中心部出现由黑色至蓝色的不规则花纹。缺氧严重时整个块茎都可能变黑。通常病组织与健康组织边界较明显。 2.发病原因多由块茎内部缺氧所引起。 3.预防措施 3.1注意贮藏期间保持薯堆良好的通气性,并保持适宜的贮藏温度。 3.2室温必须保持在1?3 C之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以下,并保持空气流通。 3.3 贮存期间,不同品种分别贮存,不要与种子、化肥等混施,也不要放到烟、气较大的地方,这样马铃薯就不会霉变、发芽。 二、块茎空心 1.症状 空心病多发生于块茎的髓部,外部无任何症状。一般 大块茎易出现空心现象。空心多呈星形放射状或扁口形,有时几个空洞连接起来。洞壁呈白色或棕褐色。在出现空心之前,其组织呈水渍状或透明状。内部组织张力增大而引起开裂,其中有些物质被转移或被其他部位所吸收。 2.发病原因块茎膨大速度过快造成空心。

3.预防措施 3.1在块茎膨大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要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注意培土。 3.2马铃薯需肥量大,因此要施足基肥,基肥占50%~60%,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有机肥每亩需要 1 吨以上,结合秋整地施入,化肥选择氮磷钾含量都为15%的 含硫复合肥,每亩50公斤,播种前开沟或穴施施入,注意种肥分开,防止烧伤种薯。追肥要早,一般分2 次进行,第一次在齐苗时进行追肥,可用稀薄的人粪尿浇施,以保证马铃薯幼苗生长所需的氮肥,为中后期的生长打好基础,结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粪尿500~700 公斤加水浇施;第二次在现蕾期,此时马铃薯块茎开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时期,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肥,以满足结薯需要。施肥上应注意适氮增钾,防止光长秧不结薯。如施氮过多表现徒长,用0.02%硫酸镁溶液喷施,可抑制徒长,一般可亩施复合肥10 公斤。 3.3整个生育期力争做到中耕2~3 次,齐苗时进行第1 次 深中耕,以提高地温,促进发苗;团棵期进行第2次中耕和浅培土,以利多结薯;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累积培土厚度为10~20 厘米,培土能加厚结薯层次,有效提高产量, 同时避免薯块外露变青色,降低品质。 三、淀粉溢出与裂口 1.症状

食用菌栽培技术复习

食用菌栽培技术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名词解释1食用菌:是指可供人们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广义的食用菌通常还包括小型的食用真菌,如酵母菌、脉孢菌、曲霉等。 2菌丝体:食用菌的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的管状细丝叫菌丝。由许多菌丝组成的菌丝群称为菌丝体。 3单核菌丝:孢子萌发后,先形成没有隔膜的多核菌丝,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快产生多个隔膜把菌丝分隔成多个单核细胞。这种每个细胞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的菌丝即为初生菌丝,也称单核菌丝。 4次生菌丝:初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两个单核菌丝结合,细胞原生质融合在一起,进行质配,但核并不融合,以致菌丝中每个细胞均有两个细胞核,这种双核化的菌丝称次生菌丝。 5三生菌丝:次生菌丝在到达生理成熟时,紧密扭结并分化为特殊菌丝组织体,称为三生菌. 6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多数担子菌和部分子囊菌在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常会发生锁状联合,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好像一把锁,故称作锁状联合。 7菌核:有些食用菌菌丝生长带一定阶段可形成菌丝密集、球型、块状或颗粒状的组织,即为菌核。 8子座:是由菌丝组织构成的容纳子实体的褥座状结构,是真菌从营养生长阶段到生殖生长阶段的一种过度形式,如冬虫夏草、蛹虫草的子座呈棒状。 9子实体:是指食用菌产生孢子并繁衍后代的器官,也是供人们食用的主体部分,通常人们食用的“菇、菌、蘑、耳"就是指的这一部分。 10担孢子:是食用菌繁殖的基本单位,如同高等植物的种子。担孢子由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为单细胞、单倍体的有性孢子。 11菌环:有些食用菌的子实体发育早期,菌盖边缘和菌柄间有一层包膜相连,接子实体长大时,该膜破裂,其中一部分留在菌柄处呈环状称菌环。 12菌托:有些伞菌在于实体发育前期外面包裹一层菌膜,即外菌幕,当子实体长大后,菌膜随之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呈杯状结构称菌托。 13木腐菌:从木本植物残体中吸取养料的菌类,多自然生长于枯木、倒木上,常以木质素为优先利用的碳源,也能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物质来获取生长能量和必要的营养。 14碳氮比: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的比例称为碳氮比。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农作物病害分类 在农作物浸染性病害中,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其中真菌性病害约占病害的80%左右。 1、真菌性病害 1.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 根肿或者瘿瘤。 1.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和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 1.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病。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者 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1.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1.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浸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1.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浸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 统发病,如枯萎病和黄萎病等。 1.7肛孢菌纲的黑盘孢属。起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者白色的黏液。

1.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很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多形成 干腐或者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和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于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小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 据。 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由于细菌浸染破坏薄细胞和细胞壁组织所导致的后 果。 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 在肥厚的组织或者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 在柔嫩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生腐烂。 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 根或茎上。 萎蔫是细胞浸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者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回造成植株萎蔫死亡。

食用菌栽培教学大纲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专业适用) 编写单位:生物技术系生物技术应用教研组 编写人:张平 审核人: 审批人: 批准日期:2006年9月1日

目录 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分配表 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验教学内容 第五部分实训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第六部分课程考核方案

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2005级三年制高职生物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而制订的。 食用菌栽培技术为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也为了适应我国、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本大纲根据2005级教学大纲的基础重新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并引进了食用菌科研生产成果,增加了各论方面与栽培相关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动手技能和技巧,从而掌握系统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从事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其中理论讲授为62学时,课堂实验66学时,总计128学时,8学分。本课程于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 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如下: 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堂讲授注意少而精,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并做到学以致用。 2、本课程涉及学科较多,难度较大,理论讲授时应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有效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课件与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并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协调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生动教育法,加强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5、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和教研,保证教学效果。

食用菌生产常见的问题

食用菌生产常见问题 主持人: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田园,欢迎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食用菌是一种优质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良好的保健作用,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通过人工栽培食用菌很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帮助菇农减少技术失误,提高食用菌栽培的成功率,增加收入,今天我们继续邀请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立安教授给大家介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问题及处理方法。王老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1、主持人:王老师,节目开始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都是有哪些病害好吗? 专家:好的。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害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发菌、出菇过程中,菌丝或子实体由于受到高温、缺氧、药害、冻害等逆境条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就是畸形菇或死菇问题;一是由于杂菌引起的病原性病害。 2、主持人:能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造成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吗? 专家: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料自身或因配方不当造成料内含有有害物质,可导致生理性病害。如硫酸脱绒的棉籽壳、配方中加入大量氯化钠等,均可造成发菌不良、子实体畸形。第二,在出菇管理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药品对菌丝或子实体产生的药害。如喷洒杀虫药时,尽管没有直接喷到子实体上,但该药的气味可使平菇形成攥拳菇;又如曾喷洒除草剂的喷雾器,未按规定严格清洗即用于给菇棚喷水增湿,同样可使子实体畸形、萎缩、死亡等。第三,在出菇期,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低等均可导致生理性病害发生。 3、主持人:王老师,下面我们给听众朋友详细介绍一下常见食用菌品种生理病害发生的情况及防治措施好吗?我们先说双孢菇! 专家:好的。一是菌丝徒长。制种期表现为气生菌丝过多、生长过旺;覆土发菌期表现为气生菌丝不断钻出土面并在土表密结成菌被,形成“冒土”。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是:①菌种发生菌丝徒长的,主要原因是氮源营养过剩,料含水量偏高。②菌丝冒土的主要原因是:覆土偏湿、偏细以及菇棚通气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可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主持人:双孢菇第二种常见生理性病害是什么呢? 专家:第二是地雷菇。也就是菇蕾在覆土层的下面或培养料内形成,不断长大后破土而出。菇体粗大,菌盖不圆整,或菌柄长,或菌柄极短。往往伤害上面生长正常的小菇蕾。多在出菇初期发生。主要原因是:①培养料过湿或料中混有泥土。②覆土后,通风过多,气温偏低,抑制了土层串菌,导致下部提早结菇。 ③覆土层上干下湿,导致菌丝在覆土下面打结出菇,使结菇部位过低。④基内菌丝型的菌种比气生型菌种较易产生地雷菇。 5、主持人:有的听众朋友反映很多双孢菇小菇蕾,刚露出菌床就变黄、萎缩,最后死亡,有时成片或成批死亡,为什么? 专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①连续几天出现22℃以上的高温,导致小菇蕾营养倒流而死亡。②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过多,小菇蕾被闷死。③喷水过多小菇蕾被淹死。④出菇部位高、出菇过密,营养供应不上,也可使部分小菇死亡。 6、主持人:双孢菇还有哪些常见生理性病害? 专家:常见的还有:(1)硬开伞。子实体尚未充分形成前,菌盖和菌柄分离、裂开,暴露出浅粉红色的菌褶,从而不符合商品菇要求。发生原因:由于气温急骤下降或昼夜温差过大(10℃以上),造成料温和棚温的较大温差,菌柄和菌盖生长不平衡而造成的。 (2)空柄白心菇:子实体菌柄中空、髓部变白。发生原因是:由于蘑菇数量较多而覆土水分又不足,偏干;正在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往往得不到充足水分,便产生白色的髓部,直到菌柄中空,严重影响蘑菇质量。(3)薄皮菇:子实体菌盖扁平而薄,柄细长。发生原因是:①培养料过薄,营养不足。②覆土薄又过湿。 ③出菇密度大,温度又偏高造成子实体过早成熟。④覆土层偏干,空气相对湿度偏低,满足不了水分需要。(4)球菇:菇蕾很多,一堆达十多个或数十个。发生原因:①局部菌种量过大,而覆土又偏薄。②覆土过

番茄果实的几种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番茄果实的几种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果实上的生理性病害在番茄栽培中普遍存在,对产量及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番茄果实的生理病害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大型畸形果 大型畸形果主要产生于花芽分化及发育时期,即在低温、多肥(特别是氮素营养过多)水分及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点部位营养积累过多,正在发育的花芽细胞分裂过旺,心皮数目过多,开花后由于各心皮发育的不均衡,而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防治上要选用不易产生畸形果的品种,及时摘除畸形果,育苗期间温度不宜控制过低,水分及营养必须调节适宜。 二、番茄脐腐病 果实顶部腐烂,变为黑褐色,组织被破坏,凹陷。遇湿度大时,其上出现黑色霉状物,病果提早变红,但无商品价值。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钙。生育期间水分供应失常也能造成脐腐病。 防治上宜采取的措施是: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调节;施肥时注意维持土壤适宜浓度,不要施过量的化肥,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尽量避免土壤高温及湿度的剧烈变化;坐果后,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块用0.4%~0.5%的氯化钙喷叶或喷1%的过磷酸钙、0.1%硝酸钙及爱多收60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半月一次,连喷2次以减轻病害。 三、番茄空洞果 空洞果是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是空洞的果实。空洞果发生的主

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花时遇到低温,不能正常受精,形成空洞果。二是使用生长刺激素时,由于浓度过高或在蕾期处理而形成空洞果。此外,光照不足,幼果期温度过高,后期营养跟不上及结果期浇水不当,也会出现空洞果。 防治措施是:在番茄开花期要严格控制温度,白天适温为20~30℃,夜间15~20℃。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即激素处理的方法与浓度要适宜。一般采用15~20mg/kg的防落素在开花期喷施,防止落花。激素处理后,要加强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增施N、P、K肥。 四、豆果 豆果也叫僵果,果实坐住后,基本不发育,小如豆粒,大如拇指,僵化无籽的老小果实。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温度过高或过低,授粉受精不良、光照不足,果实膨大所需的养分供应不上,或是许多外界条件和内在因素使果实不能吸收利用养分而出现症状。 防治措施是:①进行人工辅助授粉;②用番茄灵沾花。据观察,严冬温室栽培,果实生长后期易产生僵果,特别是长期阴雪天气,光照弱,夜温高,白天叶片制造的养分少,而夜间消耗又大,也易形成僵果。遇到这种情况,可在夜间补充光照,将夜温降至7~10℃,维持最低生长温度,减少消耗,使僵果减少。 五、裂果 番茄果实在发育后期易发生裂果现象。裂果有的以果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裂开,有的以果蒂为中心呈放射状裂开,也有不规则的侧

最新菌类园艺工培训大纲(初级)

菌类园艺工培训大纲(初级)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菌类园艺工 1.2 职业定义:从事食、药用菌等菌类的菌种培养、保藏,栽培场所的建造,培养料的准备以及菌类的栽培管理、采收、加工、贮藏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 1.4 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 1.5 培训期限要求: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晋级培训期限为500标准学时;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晋级培训期限为400标准学时;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350标准学时。 1.6 报考条件: 初级(五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初中毕业并在本职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 (2)初中毕业经本职业初级(五级)正规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 1.7 鉴定方式与鉴定时间:本职业(工种)初级(五级)有9个鉴定模块,采用1+3的方式鉴定,其中4个模块,1为食用菌栽培基础(必须鉴定的模块),3为2-9模块中可任意选择其中3个作为鉴定模块。采用一体化鉴定模式,一体化鉴定将理论知识的鉴定融合在操作技能的鉴定中,理论鉴定采用综合性试卷,操作技能鉴定采用现场实际操作。 1)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卷面100分,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 2)操作技能考核时间: 120分钟,总成绩为100分。 一体化鉴定实行百分制,理论考试成绩按40%折合,实践考试成绩按60%折合,两部相加总成绩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1.8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15,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5,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 2. 基本要求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2.2理论部分 2.2.1概论: (1)食用菌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食用菌的概述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 (3)我国及我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