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微观世界

初中化学微观世界

.原子:

2.原子的结构微观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个等式

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

3.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⑴示意图模型

举例:

⑵展示

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⑶原子形成的离子过程

规律:任何原子的最外层均有达8个电子稳定结构(第一层作最外

层2个电子稳定)的趋势 举例:

5.相对原子质量

是以一种C 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用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

比,所得到的比值。

注: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10北京中考)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微观粒子( ) A .体积增大 B .间隔增大 C .质量增大 D .个数增多 2.(11石景山期末)

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A .酒精分子的体积变大

B .酒精分子的数目增多

C .酒精分子的运动变慢

D .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3.(11海淀期末)

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各种微观粒子构成

的。下面事实能说明例子在不停运动的是( ) A .盐咸糖甜 B .热胀冷缩

C .美酒飘香

D .H 2O 2和H 2O 性质不同

9.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 .原子 B .分子 C .离子 D .电子

10.(08南充模拟)

下列说法有错的是( ) A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 .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原

子是静止的

D .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11.(08烟台模拟)

馒头遇到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1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二氧化碳分子

B .碳原子

C .氧原子

D .氧分子和碳原子 能保持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

13.(08北大附期中+)

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的是( ) A .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B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C .碘加热,升华为碘蒸气 D .铁矿石磨成粉末 14.(08南京模拟四 )★★

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 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 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15.(08福州模拟二)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B.该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16.(09嘉兴期中)

下面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分子必须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

D.以上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8.(08人大附月考)

下图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和白点表示不同的原子,那

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19.(08无锡模拟二)

下列分子的示意图中,黑球表示氢原子,白球表示氧原子,请回答

下列问题:

其中表示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图___(填编号),图___ 中的分子

构成的是混合物(填编号),图中③的分子的化学式是____,图①中的

分子能否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___(填“能”或“不能”)。

20.(09山东月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是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B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C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1.(07北京中考)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 B .3 C .4 D .7

22.(09北京中考)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

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 .2 B .8 C .10 D .18

23.(08黄冈模拟)

下列叙述中,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②原子是不能再分

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⑤ D .③⑥

24.(08滨州期中)

负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与质子、电子质量相等,但电

性相反。欧洲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宣称已制造出反氢原子,那么根据你的理解,下列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 .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 .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 .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25.(08山东模拟)

对于Fe2+、Fe3+、Fe三种粒子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质量几乎相同B.核外电子数相同

C.核电荷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26.(10海淀一模)

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B.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C.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 D.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电子

27.(10西城期末)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28.(学而思题库)

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29.(学而思题库)

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30.(08江阴月考)

有X、Y、Z三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不超过18,它们

能相互形成XZ和YZ型化合物,X2+和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Y原子和X2+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比Z原子少2个电子,Y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试求:

X

⑴、Y、Z原子核内的质子数____ 、 ____、____。

⑵若X、Y、Z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均相等,则化合物XYZ3

的相对分子量是_____。

31.(08江西模拟 )

某元素原子A的质子数为m,已知B3+和A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则B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

A.m+1 B.m-5 C.m+5 D.m-1

32.(08黄冈模拟 )

X、Y、Z、Q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b、c、d(均小于18),

若它们的离子X m+、Y n+、Z m-、Q n-的结构示意图相同,则下列关系

中,正确的是( )

A.a-b=n-m B.b-d=2n

C.c-d=m+n D.a-c=0

33.(08南昌模拟)

★★

已知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 kg;一个钼原

子的质量为8a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96 B.72 C.48 D.36

34.(08九江模拟)

某原子中共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粒子不带电,则其相对原子

质量为( )

A.13 B.14

C.40 D.27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 3.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4.下列氢原子的各种模型图中,正确的是( )。 5.我们知道,银河系很大,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而分子直径很小,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 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7.10 nm的铁粉比铁粉末的熔点降低33 ℃,即从1 526.5 ℃降为1 493.5 ℃,纳米金粉则比金粉末熔点降低了27 ℃。金属粒子越小熔点下降越显著。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纳米金属粒子具有__________特性。 综合应用 8.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9.(福建厦门中考)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10.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 B.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是因为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造成的 C.要减轻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应减少SO2的排放 D.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11.下列物理学家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分子 B.道尔顿——中子 C.汤姆孙——分子 D.卢瑟福——原子 12.天晴扫地后,阳光照射进屋子,形成光柱,我们可观察到光柱中有许多很小的微粒在飘动,这些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其他? 13.三峡水库蓄水线到100 m时,总库容量近4×109m3。已知1 g食盐含有1.03×1022个盐分子,若1 g食盐均匀分散到蓄水线到100 m时的三峡水库中,则1 cm3的水中含有多少个盐分子? 14.我们经常见到池塘中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这些水珠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当雨水或雾水在荷叶上时,由于水受自身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把落在上面的尘土污泥粘吸就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为什么荷叶会有这种“自洁效应”呢?这要用纳米技术去解释,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14-2 微观世界的结构

第二节微观世界的结构 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张常林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物理学史和科技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心,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知道物理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索,以便了解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在古代,人们已经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过许多设想。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将纳米技术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宇宙之美——璀璨星空”、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4)了解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了解原子核能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形成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二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 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 图16-1-2 类型二 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

微观世界的化学

微观世界的化学 ——量子化学的发展 摘要: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薛定谔波函数理论出发而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力学的原理,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原子及分子中电子运动、核运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微观图象,从而总结基元反应的规律,预测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本文将从量子化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内容入手,对量子化学作简单的讨论。关键词:量子化学发展研究内容 一、量子化学的诞生背景 19世纪临近终结时,不少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相信科学的重大规律已被发现无遗。当时一些有影响的物理学家曾经说过::“未来的物理学只是让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数的问题了。”化学家则运用原子不可分割和元素固定不变的理论终于使炼金术踪迹荡然无存。眼下,他们只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制取新的化合物和研究它们的性能与反应就可以了。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前的暂时平静。因为,化学家们并没有弄清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如在周期表中有几对元素的排列为什么不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周期律的科学依据究竟是什么?等等。 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一系列新发现,物理学上空乌云密布,危机四伏,终于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物理学大革命,并随之也在化学的世界掀起了一场风暴。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描述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波函数方程——薛定谔方程;1927年,海森伯得出了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则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的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家在量子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量子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量子化学作为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正是从薛定谔波函数理论出发而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

宇宙和微观世界

龙坡中学有效教学讲学稿 学科:物理课题: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集体备课)负责老师:授课周次:第二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理解物体三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重点:三种物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导入方式:自主阅读 有效精讲: 知识点1:宇宙的组成 阅读教材第4页完成下列题目 1.宇宙是由____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组成的. 2.银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描述它的大小最好用____做单位. 教师讲述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绕它运行,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的是 知识点2:物质的组成 1.物质是由____组成的 2.什么叫分子?(教材中划线记忆) (练习)分子是保持___ _的微小粒子。 知识点3:原子及其结构 1.物质是由组成,分子是由组成。 2.原子的结构与很相似,它的中心是 3.原子核由和组成 知识点4:三种物态的微观模型

学生猜想:(教材第6页想想议议) 1.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学生阅读第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2.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分子间有强大的。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 3.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具有 4.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容易被,具有 科学世界(了解) 纳米是一个____单位,1纳米=____米, 有效精炼: 1.一般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时,体积变____,粒子间的作用力变____. 2.多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要变小,主要是由于 . 配套练习第2页上半部分(3、4、6、7) 配套练习第3页(3、4、5) 有效拓展: 配套练习第2页自主演练(2、4、5、6、8、9)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提供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

九上化学4.走进微观世界一

一、选择题 第四讲 走进微观世界一 1. 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可表示为( ) A 、 B 、 C 、 D 、 2. 用分子或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获得苯分子图象,是因为分子真实存在但体积很小 B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是因为空气和氧气中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 、温度计内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D 、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呈电中性 B 、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 C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 成 D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 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C 、 原子核带正电 D 、同类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5.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表示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B 、 D 、 C 、 A 、

6.右图所示为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 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 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 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D、硫原子在化学反 应中变成其他原子 7.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 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 子和一个电子构成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 电子构成 8. 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核内有8 个质子、8 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8 个质子、9 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核电荷 数C、原子的质量D、原 子的带电量 9.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氢、碳、氧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 成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的原子序数为24,则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24 C、 原子的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1 个单位正电荷10.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 同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D、钠离子的 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 11.下列关于“组成”和“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氧气 是由氧原子构成的C、二氧化碳是由碳、 氧两种元素构成的D、纯净物不一定由 同种元素组成12.下列对原子的叙述正 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B.原子核都是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13.粒子M 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N,如图所示,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初三化学第4讲 走进微观世界之分子原子(学生版)

第4讲走进微观世界之分子原子 (不用添加内容,也不做修改) 微观粒子的共性 1 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当然我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变甜了、在花园经过会闻到花香、樟脑丸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特点呢? 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1+1=2吗?” 那么5mL水与5mL酒精混合为什么小于等于10ml呢? 微观粒子的种类 微观粒子的种类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1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 例1.分子与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是连在一起的没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分 例2 二氧化碳、双氧水(H2O2)和液氧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元素 D.氧离子 例3 保持三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A.硫原子 B.氧原子 C.氧原子和硫原子 D.三氧化硫分子 例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金秋十月,坐在教室里闻到飘进来的桂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水不能燃烧,电解后生成的氢气能燃烧,说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和原子是不同的微粒,相互间没有联系 例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 ) A.CO2 B.SO2 C.H2O2 D.O2 例6 用“原子”、“分子”、“元素”填空 水是由氢、氧两种_______组成的;水是由许多水________聚集而成的;电解水,水_______变成氧______、氢______,氧_______结合成氧________,氧 ______聚集成氧气,氢_______结合成_______,氢_______聚集成氢气;水加 热变成水蒸气,水_______向空气中扩散. 例7 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都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小明于是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如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 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 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图16-1-2 类型二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A.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将更小 B.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C.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D.纳米材料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易错辨析]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材料是指把物质的尺度加工到纳米尺度,让物质的物理特性或化学性能与大尺度相比发生变异而获得的材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中,汤姆孙最先发现了_______,卢瑟福接着发现了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__。 2.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组成的。 3.2019年以来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以下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PM2.5原子质子原子核 B.PM2.5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质子PM2.5 D.原子质子原子核PM2.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再分的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微观世界剖析

专题二:物质的微观世界(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隙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原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 (2)原子的构成:由单原子构成的物质如:Fe、C、S、Cu等 (3)分子构成的描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 双原子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如:H2、O2、N2、HCl等) 多原子分子:由2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如H2O为三原了分子,)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m决定元素种类; ②n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③m=2+8+n; ④在化学反应中,n可变,m不可变。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Mg2+、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S2-、SO42- (3)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一般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一般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1个单位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Na+、Cl-、Mg2+、S2-、SO42-等。 (5)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揭开研究微观世界序幕的三大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二、放射性的发现三、电子的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 1.阴极射线的发现及其本性的争论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阴极射线2.德国学派:波动格尔斯坦(Goldstein),赫兹(Hertz)、勒纳德(Lenard)实验表明,从铝窗发出的射线和放电管内的射线具有相同的性质,即它们都能激发荧光,都可被磁铁偏转等等。这个发现使勒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实验成果。他进一步证明了阴极射线有某些化学效应,例如使照相底片感光、使空气变成臭氧、使气体电离导电等等。还发现射线在气体中散射,散射随气体的密度而增加;射线对不同物体的穿透本领不同,吸收率和物体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勒纳证明了阴极射线即使在真空中也带负电,还发现阴极射线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磁场中偏转的程度不同。勒纳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 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以后电子论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勒纳关于阴极射线可存在于放电管外的这一发现,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促进了对其它远未弄清的类似射线源的研究。鉴于勒纳的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它的开创性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学派:粒子流克鲁克斯(Crookes)、汤姆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克鲁克斯为了搞清楚阴极 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制作了各种形状的阴极射线管,并进行了很多实验,其中有一个现象使他异常激动。他在1879年英国的一次物理学讨论会上演示了他的这一最新发现玻璃管中是高度稀薄的空气,带负电的阴极产生阴极射线,一个用薄云母片制成的十字放在射线的途中,射线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现了形状清晰的十字形,这是十字形云母片投下的影子。影子的形状证明了荧光是由于阴极沿直线发射出的某种东西引起的,而薄云母片把它们挡住了。这些都是在场的物理学家们早就知道的。就在这时,克鲁克斯爵士拿起一块马蹄形磁铁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迹出现了,十字形的阴影发生了偏移!克鲁克斯爵士得意地说:“由此可见,阴极射线根本不是光线,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否则,它们怎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呢? ”阴极射线不是光线而是带电粒子!在座的科学家们都震惊了。 X射线的发现19世纪末,阴极射线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德国的维尔芝堡大学,治学严谨的伦琴(1845-1923)教授,也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他取来各种不同的物品,包括书本、木板、铝片等等,放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发现不同的物品效果很不一样。1895年12月22日,他邀请夫人来到实验室,用他夫人的手拍下了第一张人手X射线照片1895年12月28日,他以通信方式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题为《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1896年内,关于X射线论文1000余篇。X射线发现三个月维也纳医院首次对人体拍照。1901年,伦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他是当之无愧的。 1880年,哥尔茨坦(德)1887年,克鲁克斯(英)1890年,古茨彼德(美1895年,斯密士(英)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恩科斯 1880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就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壁上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辐射,使管外的荧光屏发光,由于哥尔茨坦一心要证明阴极射线的以太说,他认为荧光屏发出这样一种特殊的荧光,正是以太说的一个证据。他到此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想进一步追查根源,当然也就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1895年前,很多人就已经知道照相底片不能存放在阴极射线装置旁边,否则有可能变黑。例如,英国牛津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斯密士(F.Smith),他发现保存在盒中的底片变黑了,这个盒子就搁在克鲁克斯放电管附近。他只是叫助手把底片放到别的地方保存,而没有认真追究原因。1887年,克鲁克斯(W. Crookes)也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他把变黑的底片退还厂家,认为是底片质量有问题。1894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微观世界剖析.doc

专题二:物质的微观世界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和原子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 分子很小 (体积小、质量小 ) (1)原子很小 (体积小、质量小 ) (2)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性质(2)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分子间有间隙 (3)原子间有间隙 (4)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构成的描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 双原子分子:由 2 个原子构成的分子 (如: H2、 O2、 N2、HCl 等 ) 多原子分子:由 2 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如 H2O 为三原了分子, )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 m 决定元素种类; ② n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③m=2+8+ n; ④在化学反应中,n 可变, m 不可变。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4)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叫做离子,如Na+、Cl-、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 (或原子团 ),如 Na+、 Mg 2+、 NH4+阴 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 (或原子团 ),如 Cl-、 S2-、SO42- (3)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一般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一般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4)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或1 个单位负电荷时,“ 1省”略不写。如Na+、Cl-、 Mg 2+、 S2-、 SO42-等。 (5)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粒子种类 离子 原子 阴离子 阳离子

1宇宙和微观世界

新密市实验初中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宇宙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晓英时间2012.9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介绍,发现物质可以分割。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树立科学的物质和世界观 二、学习重难点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结构模型 三:学法指导:学生阅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1.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及整个宇宙是由组成的,它们处于不停的 和发展中。任何物质都可以无限的分割下去,颗粒越分越小,小到能够保持物质原 来性质不变。我们成这种颗粒叫做它是由构成的。 2、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大行星。 3、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观察。它的单位是。一般它们的直径大约为。 4.纳米科学技术是()的科学技术 三、课堂助学 1.结合视频从宏观世界的组成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2.如何认识宏观的“大”和微观的“小”? 3.结合课本插图说明为什么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四、合作探究: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在空中挥动手指轻而易举。在没膝的深水中跋涉急行步履艰难,搅动冻在冰中的木棒难比登天。用今天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三种现象。 2、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作出猜想: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微观世界的奥秘--科普

微观世界的奥秘 一、选题理由 在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之下,存在一个人的肉眼不能观察的更为并缤纷复杂的微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生物学中研究的各种细胞、细菌,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微粒、尘埃,乃至更小的分子、原子等。光学显微技术是人们认识微观物质世界最基本、最重要和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它帮助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叩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几百年来,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手段,微观世界正一层层揭开面纱,让人们可以看得越来越“小”,进而可以进行研究。那么,光学显微镜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放大”下去,让我们想看到多小就能看到多小?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发现,存在一道法逾越的“墙”——衍射极限。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就是推倒衍射极限这堵墙的强大工具,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述:基于光学显微镜的“超分辨”成像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实现结构成像,促成了对这些复杂结构形成的新认识。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将通过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超精细观察和研究,从本质上揭示物质和生命的构成,带动生物医学、临床治疗和人类健康等产生革命性变化。 二、内容简介 显微镜是我们观察这些微观世界的基本工具,蕴含着现代物理基础理论,同时又代表着很多现代最高精尖的工程技术。我们将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科学家在打破衍射极限这堵墙的过程中发明不同超分辨技术中所经历的坎坷,不同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范围。结合生物学研究,我们将揭示亚细胞尺度水平下,超分辨成像技术是如何发现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不同大分子共同形成精密复杂的调控网络的工作过程。例如,观察活体脑细胞精细结构一直是人们的伟大梦想,通过超分辨显微技术,结合基因改造,科学家将能够观察存在于活老鼠大脑外部部分的神经元超高分辨率实时图像,这些图像为理解神经细胞的生理状态及某些神经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提供至关重要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大分子在活细胞中构象改变和精确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将对研究疾病机理、高通量药物筛选、促进生物医药科学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发表时间:2011-03-18T16:10:24.62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张俊芹薛春海 [导读] 这样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张俊芹薛春海(齐河县宣章屯镇中学,山东德州251117)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到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的限制,不能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以完成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转化,以至学习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已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微观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利用直观性教具、形象化语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化学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本文结合科普短文,习题训练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思考,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一、利用直观性教具,想象微观世界 无论是原子结构还是化学反应过程,都描绘出一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微观世界,而这奇妙的世界是无法用眼看到的。直观教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不同程度地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想象和思考,在头脑中形成对微观世界的动态认识,最终实现从微观上认识宏观的现象和变化。 二、通过形象化语言,描摹微观世界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化语言对微观粒子进行描摹,使其带有情感色彩和故事性,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枯燥、乏味、抽象的微观知识。为使学生了解化合价的含义,我给学生这样打比方:1 元钱买5个馒头,2 元钱就买10 个馒头,钱和馒头数的比为1:5,这是固定的。如果1 元钱有时买20个,有时买50 个,价格动荡不稳就有可能产生经济危机了。同样道理,不同元素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是固定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相化合时,原子个数比为1:1,就会形成CO;如果原子个数比为1:2,就会形成CO2;如果是其他比例,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了。这样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三、借助现代化手段,虚拟微观世界 物质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分子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这些内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编制适合教材内容的课件,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全方位、立体地、动态地模拟出来,则可以大大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减轻课堂教学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时,事先编好动画软件程序。讲课时,让学生操作按钮,模拟电子运动状态的画面一幅幅地展示,由少到多,由稀到密,最后得出电子区域运动的结论。动态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尝试科普短文,体验微观世界 中学生想象力丰富,且时有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尝试写科普短文,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时,看到同学们讨论得不可开交,心想:何不让他们把自己想法通过短文的形式写出来呢?于是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把自己想像成电子、或原子、或类似它们的微观粒子,去遨游微观世界,把看到的、碰到的、体验到的、亲身经历的奇妙景象写成一篇富于想象或幻想的科普短文。当看到那一篇篇离奇大胆、甚至有些荒诞的文章时,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想象力远比老师丰富。 五、结合习题训练,思考微观世界 通过对局部的、个别的事例的观察和研究,能够较全面地对整体事物做出合理的判断。就化学本身的特点来看,“见著而知微”可能更符合初学者的感觉。无论是“见微而知著”还是“见著而知微”,二者不可孤立片面理解。许多所谓的化学难题,都是因为没有弄清哪是宏观的,哪是微观的,或者没有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解决而形成的。 任何宏观的现象和问题都能用微观理论来解释其根源,任何微观上量的变化也可能产生宏观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不失为学习化学的一条捷径。

化学(心得)之《初中化学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微观世界的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化学论文之《初中化学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微观世界的学习策略研 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学习化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已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到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的限制,不能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起来,难以完成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转化,以至学习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面对不可见的、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已成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中的“微观”特指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与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动画等。本课题中的“宏观”指学生生活学习中熟悉的各种图片、动画以及学生易于理解的各种实例。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也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括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

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括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论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遵循化学课标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来研究教学策略,设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假设 微观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利用直观性教具、形象化语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化学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从而使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基于课本中理论上的微观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将“微观”真实再现,使其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宏观世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把微观模型化、枯燥趣味化,让学生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三)课题研究内容 结合化学授课过程的具体内容,将初三和初四化学教学中有关原子、分子、离子及各种微观反应的内容,通过各种策略方法,使其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不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