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复习总结

(1)解理:矿物被打击后,总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的平面,这种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被打击后,不以一定结晶方向发生破裂,而形成的断裂面,称为断口。

(2)节理:节理又称为裂缝或裂隙,是沿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是碳酸岩储集油气层的重要空间和渗流通道。

(3)向斜:褶皱的基本形态,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4)背斜:褶皱的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

(5)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指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6)侵入作用:岩浆没有上升至地表,而是侵入到地下一定深度的岩层中就凝固了,这种活动则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

(7)胶结物:胶结物是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碎屑粒间孔隙中起胶结作用的沉积物质。

胶结作用:充填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8)孔隙度: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的参数,是由孔隙空间在岩石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数表示。

(9)化石: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10)凝析气: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11)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12)沉积岩:在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及水、大气、生物、重力等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他物质(包括火山物质、宇宙物质、有机物质和生物遗体等)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3)油气藏: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的聚集,它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14)初次运移: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运移。

(15)二次运移: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6)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17)排替压力:排替压力是某一种岩样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18)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9)整合接触:如果一个地区保持稳定下降,沉积作用不

断进行,沉积物就会连续不断一层层堆积起来,这样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关系就是连续的。

(20)不整合接触:如果一个地区沉积了一套岩层,之后又上升露出水面,并遭受侵蚀造成较长期的沉积间断,然后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则在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一时期的地层,造成上下地层时代的不连续。

(2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受地球内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运动,它是最主要的内力地质作用。

(22)层理:层理是由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23)层理的三要素:细层、层系、层系组。

(24)层理的类型: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2)波状层理;3)交错层理(斜层理);4)递变层理;5)透镜状层理和压扁层理;

6)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7)块状层(均匀层理)。

(25)碎屑岩的命名方法:碎屑颗粒直径的大小称为粒度,它是碎屑岩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结构特征。通常粒度分为砾、砂、粉砂3级。粒度特征是碎屑岩分类定名的基础。岩石往往由几种不同含量和不同粒级的矿物成分组成,故需采用3级定名方法。根据粒级分类标准,将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为主名;含量在25%~50%者称“质”,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10%~25%者称“含”,放在最前面。例如某碎屑岩由55%的粉砂,27%的粘土和18%的细砂组成,则定名为“含细砂的粘土质粉砂岩”。

若碎屑岩中没有一个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50%,含量在25%~50%的粒级又不止一个,则以“XX—XX”岩的形式复合命名,含量多的写在后面。

岩石中含量小于10%(或小于5%)的粒级或矿物成分,一般不反映在名称中,若属于特殊意义的矿物或化学成分,可用“微含”表示。如果任何粒级的含量都不足50%,含量在25%~50%的也没有或只有一个,则将岩石中的全部粒级合并为砾、砂、粉砂三大类,然后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某碎屑岩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粉砂31%,则命名为“含砾的粉砂质砂岩”。

(26)水平岩层的特点:1):符合地层层序律,即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地质时代较老的岩层之上;若地形平坦或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的地层;当地形起伏大,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则在地形高处出露新地层,在沟谷处出露老岩层,且由沟谷到山顶,地层时代由老逐渐变新。2):水平岩层露头的出露宽度(某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露界线的水平距离)与地形坡度和岩层厚度有关。同一厚度的岩层,地形坡度越小,出露宽度越大;地形坡度越大,出露宽度越小;当地层厚度不同,地形坡度一致时,厚度大的岩层出露宽度大,厚度小的岩层出露宽度小。3)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地质界线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沟谷顶端。4)水平岩层顶、底面间的标高差即为水平岩层的厚度,海相岩层厚度在较大范围内基本一致,而陆相岩层则会较快变薄或尖灭,呈楔状或透

镜状分布。

(27)油气生成的物化条件:1)温度与时间;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温度是最有效、最持久的作用因素。在转化过程中,温度的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温度与时间可以互相补偿:高温短时作用与低温长时作用可能产生几乎同样的作用。2)细菌作用;细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按其生活习性可分为3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通性细菌。对油气生成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3)催化作用;在油气生成过程中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在于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使后者的原始结构破坏,促使分子重新分布,形成结构稳定的烃类。这种催化剂主要有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两大类。4)压力;一般认为,高压对于使体积增大的破裂反应是不利的,它可以阻止液态烃裂解为气态烃。5)放射性作用;放射性作用可以不断提供游离烃,富集在粘土中。

(28)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的阶段: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具明显的阶段性。主要概括为4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主要能量以细菌活动为主。在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活动非常活跃。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有机质转化最活跃的因素是热催化作用,催化剂为粘土矿物。有机质进入油气大量生成的最低的温度界限,称为生烃门限或成熟门限,所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在地下呈气态,采到地上反凝结为液态轻质油,并伴有湿气,这是进入高成熟期。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当深度超过6000—7000m,温度超过了250℃时,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

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释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形成碳沥青或石墨。

(29)地层超覆:指新地层依次叠覆在相对较老地层之上,并且覆盖面积逐次向陆扩大现象。

(30)地层退覆:与地层超覆完全相反的现象,新地层覆盖老地层的范围逐次向海减小现象。

(31)地层尖灭:指某种岩性在横向上中断的现象。

(32)节理特点:节理分为张节理(岩层受拉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现象。)和剪节理(岩层受剪切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现象。)

张节理特点是:1)节理延伸不远;2)产状不稳定,单条节理短而弯曲,一组节理往往侧列产出;3)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存在;4)在砂砾岩中,遇粗大颗粒(如砾石),节理常绕过颗粒,即或切割颗粒,颗粒的破裂面也凹凸不平;5)破裂面张开,但常被各种次生矿物充填,城楔状,扁豆状或不规则状。

剪节理特点是:1)节理延伸较远;2)产状比较稳定;3)剪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可见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4)剪节理发育在砂砾岩中,遇到粗大颗粒,常切割颗粒(如砾石等);5)剪节理的破裂面未被充填时,一般是紧闭的,若有次生矿物充填,充填宽度比较均匀、平直;6)剪节理常常发育成“X”型共轭节理系。

(33)沉积相的分类级别:相组、相、亚相、微相、岩性相;

(34)陆相组:1)山麓—洪相组分为扇根亚相、扇中亚相(又

称扇腰)、扇端亚相(又称扇缘);2)河流相分为河床亚相(又称河道亚相或底层亚相)、堤岸亚相(堤岸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河漫亚相(河漫亚相是平原河流的亚相类型)[河漫亚相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3种沉积微相]及牛轭湖亚相(牛轭湖亚相沉积主要分为粉砂岩和粘土岩)。3)湖泊相:碎屑湖泊相分为湖成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

(35)海相组:1)滨岸相分为海岸砂丘、后滨、前滨、临滨4个亚相。2)浅海陆棚相分为过渡带亚相和滨海陆棚亚相。3)半深海相;4)深海相。

(36)海陆过渡相组:1)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2)潟湖相;3)障壁岛相;4)潮坪相;5)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末梢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前三角洲亚相—底积层沉积。]

补充内容(部分)(1):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沿裂隙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经过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2):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2)闪长岩;3)辉长岩;4)流纹岩;5)安山岩;6)玄武岩;7)橄榄岩;8)花岗伟晶岩;9)正长岩。

(3):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活动

性流体。

(4):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2)动力变质作用;3)区域变质作用;4)混合岩化作用。

(5):根据岩石特点和结构的成因分类,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压碎结构。

(6):变晶结构:变晶结构是原石在变质过程中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结晶质结构的总称。

(7):变余结构:变余结构也称残留结构,它是因为重结晶作用不彻底,使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一种结构类型。

(8):常见的变质岩:1)板岩;2)千枚岩;3)片岩;4)片麻岩;5)大理岩;6)石英岩;7)蛇纹岩。

(9):沉积岩:沉积岩是在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及水、大气、生物、重力等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他物质(包括火山物质、宇宙物质、有机质和生物遗体等)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0)碎屑岩的类型:1)砾岩;2)砂岩;3)粉砂岩;4)火山碎屑岩。

(11)粘土岩的分类:1)泥岩;2)页岩。

(12):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自生矿物石膏、石英、黄铁矿、赤铁矿、海绿石等,另外还常含有机质和陆源碎屑。

(13):粘土岩是一种主要粒径小于0.01mm,且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粘土矿物含量大于50%,疏松的称为粘土。

(14):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为白云石类。

(15):冲积扇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河流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期河流、壮年期河流和老年期河流;按地形及坡降可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16):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汐洋作用的相对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三角洲、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浪控三角洲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

(17):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中生存过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作为划分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

(18):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形成了老者在下,新者在上,下伏地层比上覆地层老的自然顺序。这一规律称为“底层叠覆律”或“地层层序率”。

(19):地质年代划分为宙、代、纪、期、时等若干时间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间带6级。

(20):根据构造运动的速度快慢可分为突发式和缓慢式。

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划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21):地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线有无数条平行线,但走向只有两个,且相差180°。

岩层的倾向确定后,走向就可以确定;但岩层的走向确定后,倾向不一定确定。

(22):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它是层序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

(23):构造等值线图是用构造等高线(海拔高程相等点的连线)表示构造某一局面水平投影的图件。

(24):断层面与地面或某岩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25):两层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

两层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

(26):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1)构造线不连续;2)底层的重复与缺失;3)断层面上及断层带的标志;4)地貌标志;5)断层带附近的构造现象。

井下断层标志:1)钻井中出现的地层重复与缺失;2)近距离内同层(或标准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3)钻井屑中次生矿物含量高或井漏;4)开发井压力系统不同;5)流体性质差异,

(27):石油以烃类化合物为主。

(28):天然气的分类:按成因分为有机成因气、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按产状分为聚集性、分散性两大类。

(29):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指在油气藏中油气共存,气成游离状态存于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30):地下水的产状: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

(31):生物体是生油气的最初来源。

生油的母质是干酪根。

干酪根分为腐泥型、混合型和腐殖型3种类型

生油潜能大的是腐泥型;生油潜能较差的是腐殖型

(32)大地构造条件:地质历史上只有那些曾发生过持续下沉的沉积盆地才是有利于生物生长的环境。

岩相古地理条件:1)在海相环境中,浅海区及三角洲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古地理区域;2)大陆环境的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区域。

温暖潮湿的气候,日照时间长,能增加生物的繁殖力。

(33):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油气层;

(34):从岩性上看,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两大类:泥质岩和碳酸盐岩。

(35):有机碳含量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质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36)储集层: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作为储集层的两个条件:1)要有容纳流体的空间,即孔隙;2)具有渗滤流体的能力,即孔隙是联通的,流体在其中可以流动。

衡量储集层好坏的参数主要是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37)盖层的岩石类型:在油气层中常见的盖层有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类型。

(38)油气藏的有效盖层应具备:岩性致密;孔隙度、渗透率低;排替压力高;分布稳定;且具有一定厚度等特征。

(39)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1)浮力(浮力大小与油气的密度和体积有关);2)水动力。

(40)圈闭条件:1)容纳流体的储集层;2)组织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在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掩物。

(41)油气藏破坏的原因:1)剥蚀作用;2)水动力冲刷;3)氧化作用;4)扩散作用。

油气藏破坏的结果:一是原来的油气藏被破坏后,油气完全散失或被氧化而形成油气苗和沥青类等;二是原来的油气藏的平衡被打破后,油气再次进行运移,遇到新的圈闭聚集起来重新形成油气藏,这种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特点:1)由于油、气经历了再次运移,一般具油源相对较远;2)原油性质变化很大,一般是密度和粘度变大,含蜡量降低以及自喷能力变差等。

(42)生、储、盖组合根据三者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可划分为:1)正常式组合;2)侧变式组合;3)顶生顶盖组合;4)自生、自储、自盖式。

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的连续性可将其分为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的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云易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

(43):生油的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44)油气藏的类型:1)构造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4)水动力油气藏;5)复合油气藏。

(44):油、气田勘探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有效、高速地寻找、发现油气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并查明油气田的基本情况,取得开发油田所需的全部数据,为油气全面开发做好准备。

(45):油田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先后次序称为勘探程序。

勘探程序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勘探阶段的划分,其主要依据是勘探对象、最终地质目标;二是不同阶段的勘探部署,即针对不同阶段的对象、任务和目标,有选择性地使用经济的、有效的勘探技术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勘探。

(46)油气田勘探常用的方法: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地球化学方法。4)钻井法;5)遥感技术

(47)油气储量分为:1)地质储量;2)可采储量;3)剩余可采储量。

(48)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称为采收率。

补充内容

(1):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

处沿裂隙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经过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2):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2)闪长岩;3)辉长岩;4)流纹岩;5)安山岩;6)玄武岩;7)橄榄岩;8)花岗伟晶岩;9)正长岩。

(3):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

(4):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2)动力变质作用;3)区域变质作用;4)混合岩化作用。

(5):根据岩石特点和结构的成因分类,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压碎结构。

(6):变晶结构:变晶结构是原石在变质过程中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结晶质结构的总称。

(7):变余结构:变余结构也称残留结构,它是因为重结晶作用不彻底,使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一种结构类型。

(8):常见的变质岩:1)板岩;2)千枚岩;3)片岩;4)片麻岩;5)大理岩;6)石英岩;7)蛇纹岩。

(9):沉积岩:沉积岩是在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及水、大气、生物、重力等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他物质(包括火山物质、宇宙物质、有机质和生物遗体等)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0)碎屑岩的类型:1)砾岩;2)砂岩;3)粉砂岩;4)

火山碎屑岩。

(11)粘土岩的分类:1)泥岩;2)页岩。

(12):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自生矿物石膏、石英、黄铁矿、赤铁矿、海绿石等,另外还常含有机质和陆源碎屑。

(13):粘土岩是一种主要粒径小于0.01mm,且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粘土矿物含量大于50%,疏松的称为粘土。

(14):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为白云石类。

(15):冲积扇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河流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期河流、壮年期河流和老年期河流;按地形及坡降可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16):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汐洋作用的相对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三角洲、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浪控三角洲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

(17):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中生存过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作为划分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

(18):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形成了老者在下,新者在上,下伏地层比上覆地层老的自然顺序。这一规律称为“底层叠覆律”或“地层层序率”。

(19):地质年代划分为宙、代、纪、期、时等若干时间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间带6级。

(20):根据构造运动的速度快慢可分为突发式和缓慢式。

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划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21):地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线有无数条平行线,但走向只有两个,且相差180°。

岩层的倾向确定后,走向就可以确定;但岩层的走向确定后,倾向不一定确定。

(22):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它是层序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

(23):构造等值线图是用构造等高线(海拔高程相等点的连线)表示构造某一局面水平投影的图件。

(24):断层面与地面或某岩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25):两层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

两层沿断层面上下滑动,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

(26):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1)构造线不连续;2)底层的重复与缺失;3)断层面上及断层带的标志;4)地貌标志;5)断层带附近的构造现象。

井下断层标志:1)钻井中出现的地层重复与缺失;2)近距离内同层(或标准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3)钻井屑中次生矿物含量高或井漏;4)开发井压力系统不同;5)流体性质差异,

(27):石油以烃类化合物为主。

(28):天然气的分类:按成因分为有机成因气、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按产状分为聚集性、分散性两大类。

(29):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指在油气藏中油气共存,气成游离状态存于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30):地下水的产状: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

(31):生物体是生油气的最初来源。

生油的母质是干酪根。

干酪根分为腐泥型、混合型和腐殖型3种类型

生油潜能大的是腐泥型;生油潜能较差的是腐殖型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一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基础》适用班级: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岩石: 2、矿物: 3、沉积岩: 4、地质作用: 5、构造运动: 6、沉积相: 7、油气的运移: 8、石油: 9、油气藏: 10、圈闭: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地球的形状为的椭球体。 2、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发生 变化的地质作用。 3、成岩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4、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有趋向于的习惯,晶体的这种习惯称结晶 习性或简称晶习。 5、深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主要呈、产出。 6、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及。 7、层理由、、等要素组成。

8、生物演化的特点是:、、。 9、年代地层单位包括、、、、时间带六级。 10、通常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将构造运动划分为运动和运动两 类。 11、断层的要素有:、、、。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岩石是否发生变质的标志是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形状的改变。() 2、在碳酸盐岩中,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 为白云岩类。() 3、湖成三角洲亚相属于碎屑湖泊相。() 4、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 5、采收率是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的比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的关系如何? 2、粘土岩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3、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是什么? 4、简述断层的分类。

5、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五、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绘图示意断层的产状要素 2、绘图示意褶曲根据形态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有哪些?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石油 答:石油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空隙内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主要是以气相、液相烃类为主的、并含有少量非烃类物质的混合物,具有可燃性。(P1 ) 2.石油的基本性质(主要化学成分、常温常压下状态、密度、粘度、凝固点、闪点、燃点、自然点、溶解性、原油中的有害物质) 3.天然气(成分、比重) 答: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石油叫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气态烃,以甲烷为主,其中还有少量的C2~C5烷烃成分及非烃气体。 4.天然气水合物 答:甲烷与水在低温和高压环境下相互作用可形成一种冰样的水合物,称为天然气水合物,亦称可燃冰。 5.液化天然气(LNG) 6.天然气分类(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干气、湿气、酸气、净气) 按照矿藏特点可分为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按烃类的组成可分为干气、湿气、酸气、净气 7.石油工业 答:通常说的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P5 ) 8.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 9.储采比 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10.油气当量 二、问答题 1.石油工业的行业特点。 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技术密集的行业。 2. 请画出石油行业产业链结构图。P4 3. 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在哪个国家,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什么? 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美国. 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德雷克井 4. 一般认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是指的那个油田?产量最高的油田?行业精神代表和人物? 答:一般认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应以1939 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为开端 5. 中国原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哪八大盆地?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 6. 中国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哪九大盆地? 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7. 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能源安全原则、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能源与环保协调原则。 8. 中国可行的能源供应路线是什么?阐述其具体原因。 固体燃料----- 多元化能源---- 可再生能源为主新型能源供应路线 就可持续原则来讲,中国今后不能走“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资源分布及环境保护要

LPG基础知识

LPG基础知识 第一章液化石油气的简介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LPG)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方面,液化石油气经过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可用于生产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此外,液化石油气还用于切割金属,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和工业窑炉的焙烧等。 第一节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液化石油气目前主来源于炼油厂石油气和油田伴生气。因此液化石油气是一种石油产品。 一、由炼油厂石油气中获取 炼油厂石油气是在石油炼制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气体,其数量取决于炼油厂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深度,一般约为原油质量的4%~10%左右。根据炼油厂的生产工艺,可分为蒸馏气、热裂化气、催化裂化气、催化重整气和焦化气等5种。这5种气体含有C1~C5组分,利用分离吸收装臵将其中的C3、C4组分分离提炼出来,就获得液化石油气。 目前,从炼油厂催化裂化中回收液化石油气是国内民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来源。 二、由油田伴生气中获取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和油田伴生气同时喷出,利用装设在油井上面的油气分离装臵,将石油与油田伴生气分离。油田伴生气中含有5%左右的丙烷、丁烷组分,再利用吸收法把它们提取出来,可得到丙烷纯度很高而含硫量很低的高质量液化石油气。欧美、日本等国家供应的液化石油气,多数属于这种。 第二节液化石油气的特点 液化石油气与其他燃料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污染少:LPG是由C3(碳三)、C4(碳四)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全部燃烧,无粉尘。在现代化城市中应用,可大大减少过去以煤、柴为燃料造成的污染; 2发热量高:同样重量LPG的发热量相当于煤的2倍,液态发热量为45185~45980kJ/kg由于液化石油气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8f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节理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二、判断题 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2.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3.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 褶皱。() 三、选择题 断层的上盘是指 a.断层相对向上运动的一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相对向上滑动的一盘 d.断层主动一盘 °”中的35°代表 地层产状符号“35°27 a.地层的走向 b.地层的倾向 c.地层的倾角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该岩层的 a.走向 b.倾向 c.没有特定意义的几何线 d.露头线 一套地层遭受构造变形和隆升剥蚀后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这二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a.走向和倾向 b.倾向和倾角 c.走向和倾角 d.以上都不对 岩层的真倾角 a.大于视倾角 b.小于视倾角 c.等于视倾角 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a.平行不整合 b.角度不整合 c.整合 d.假整合 褶皱枢纽是指 a.单一褶曲面往上凸的最高点连线 b.单一褶曲面往下凹的最低点连线 c.单一褶曲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d.褶曲轴面与地面交线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a.横断层 b.倾向断层 c.走向断层 d.顺层断层 四、填空题 1.断层面倾斜,上盘上升者称( )断层;上盘下降者称为( )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近 于直立且断盘作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者叫做( )断层. 2.将褶皱大致平分的一个假想的面称(),该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做()、它的方 向代表了褶皱的()方向。 3.当褶皱轴面大致呈水平状态时,这种褶皱称为()褶皱,这种褶皱两翼地层层序 一定是一翼()而另一翼则为() 4.隔挡式褶皱的特点为是:背斜();向斜();隔槽式褶皱的特点 是背斜();向斜()。 5.岩层的真倾角总是()于视倾角;真厚度总是()于视厚度。 五、问答题 1.在野外工作中如何确定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存在? 2.何谓产状?岩层的产状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几何关系? 3.为什么在野外测量岩层倾角一定要垂直岩层的走向?试证明真倾角恒大于视倾角? 4.如何确定褶皱构造的存在? 5.向斜和背斜其本质区别何在? 6.在野外确定一条断层是否存在有哪些标志? 7.何谓岩层的厚度?如何识别岩层的真厚度与视厚度? 8.简述褶皱的形态分类、褶皱的组合分类。 9.简述断层的形态分类,断层的组合分类。 10.节理(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如何? 11.断层存在的地面标志和井下标志有何异同? 12.断层和褶曲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六,读图题 1.下面的褶曲名称分别是什么?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教学大纲 三年制石油钻井专业适用 大庆职业学院 (原大庆石油学校)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大庆职业学院ZZSY06808 石油地质基础教学大纲 三年制石油钻井专业中职适用(6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地质基础是钻井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地质作用、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内容有很好的掌握,掌握各种地质作用与油气生成与储集的因果关系,以及在石油钻井过程中有关地质工作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地球的一般知识,了解地球构造及物质组成。 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 3.掌握石油,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 4.掌握有关的地层知识,建立起时空概念。 5.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的特征,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以实际需要为基本原则,力争全而精,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应照顾本地特点,注意实践、实验的内容。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叙述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讲课中应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幻灯片、电视录象等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应采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辅导,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课后应适当布置复习题及作业题,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搞好室内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加强实验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起重视。 五.大纲的适用范围及课时分配 本大纲适用于钻井专业(中职),总学时68学时。当教学计划与本大纲时数不符时,可适当调整。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doc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x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 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0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 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x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界、是—、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 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O

三、选择题(10x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c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o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b )o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b )。 A.风化■—搬运一剥蚀一沉积一成岩 B.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C.剥蚀一风化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D.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o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 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x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 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 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 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d )。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b )。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b )。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 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炼油基础知识

8 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 8.1 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8.2 石油工业生产过程 8.3 石油的一般性状及化学组成 石油与原油二者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包括气体、液体及固体(煤炭除外),而原油是指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液体油料。不过,习惯上一般将石油与原油二词交换使用或相提并论。

8.3.1 石油的一般性状 石油是一种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常温下多为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大部分是有事暗色的,通常呈黑色、褐色或浅黄色。 相对密度在0.8—0.98之间。我国主要油区原油的相对密度躲在0.85—0.95之间,凝点及蜡含量较高,庚烷沥青质含量较低,属偏重的常规原油。 许多石油含有一些有臭味的硫化合物,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我国原油一般含流量都较低,一般都在0.5%以下,只有胜利原油、新疆塔河原油和孤岛原油含硫量较高。 8.3.2 石油的元素组成 基本上由碳、氢、硫、氮、氧五种元素所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碳和氢,占96%--99% ,其余的硫、氮、氧和微量元素总含量不超过1%—4% 。氯、碘、磷、砷、硅等微量非金属元素和铁、钒、镍、铜、铅、钙、钠、镁、钛、钴、锌等微量金属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石油中的含量极低,但对石油加工过程,特别是对催化加工等二次加工过程影响很大。 石油中的各种元素不是以单质存在,而是以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形态存在。 8.3.3 石油的馏分组成 馏分就是一定沸点范围的分馏馏出物。馏分的沸点范围简称为馏程或沸程。原油直接分馏得到的馏分称为直馏馏分,基本保留石油原来的组成和性质。 一般把原油中从常减压蒸馏开始馏出的温度(初馏点)到200℃(或180℃)的轻馏分称为汽油馏分或称石脑油馏分,常压蒸馏200℃(或180℃)—350℃的中间馏分称为煤柴油馏分或称常压瓦斯油(简称AGO)。将常压蒸馏>350℃的馏分称为常压渣油或常压重油(简称AR)。由于原油从350℃开始有明显的分解现象,所以对于沸点高于350℃的馏分,需在减压下进行蒸馏,将减压下蒸出馏分的沸点再换算成常压沸点。一般将相当于常压下350℃—500℃的高沸点馏分称为减压馏分或称润滑油馏分或称减压瓦斯由(简称VGO);而减压蒸馏后残留的>500℃的馏分称为减压渣油(简称VR)。 我国原油馏分组成的一个特点是VR的含量都较高,<200℃的汽油馏分含量较少。 8.3.4 石油的烃类组成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 1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2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活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于生物成因有关。 3正烷烃分布曲线: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旋光角。凡焗油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6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呈纯气藏得天然气。 7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8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9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0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或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1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2沥青:沉积有机质中可以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 13成熟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14*门限深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深度。 15*门限温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温度。 16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 18TTI: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 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 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 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 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 的进展。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③板块构造 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 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⑥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 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 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 述是目的 (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 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分析 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 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 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②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 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预测 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区域地震地 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完整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 第一章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 1、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2、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3、地球的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 5、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 6、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及大洋中脊三部分。 7、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内部温度、地球的弹性及塑性。 8、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 9、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 10、地温级度: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值称为地温级度。 1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 12、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13、由于软流层温度约为700~1300℃,已接近地幔物质熔点。据推测,地幔物质已部分熔融,故此认为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 1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5、自然界中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类型。

16、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17、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18、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19、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20、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21、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2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23、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24、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结果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25、按风化产物物质成分、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碎屑物质、残余物质、溶解物质。 26、剥蚀作用:自然界中各种地质营力,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并把破坏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27、按地质营力的形式,剥蚀作用分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湖泊的剥蚀作用、海洋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和风的吹蚀作用等。

《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参考

《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参考 《石油地质基础》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两部分,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各种矿物、岩石基本特征等地质基础知识以及油气藏基本特征。后一部分为重点, 其核心是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 课程概述 《石油地质基础》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 (1)认知型,包括石油地质的基本知识: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沉积岩和沉积相,古生物地层,构造运动等各类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等; (2)技能型,包括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各种常见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地质图件的判读和绘制; (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构造资料和沉积特点推断生储盖组合的类型,进而判断油气藏的成因及类型等。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优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地质科学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解。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首先对包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教学功能和效果,给各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明确的定位。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互为补充。课程选用基于移动课堂信息化平台,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充分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目前,《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教案、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学习任务单、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动画、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试题库、行业和职

威利斯顿盆地大型油气田石油地质研究要点

高等石油地质学期末考核作业——文献翻译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授课教授:蒋有录 班级:资源研09-8班 专业:地质工程 姓名:隋永婷 学号: Z09010025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摘要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油田是巴肯组中段(泥盆系一密西西比系)的一个大型油田,发现于2000年,在2000年开始在这个油田钻水平井,目前为止,油井总数已有600多口,其石油可采储量在两亿桶以上。 油田区域内巴肯组可划分为三段:(1)上页岩段;(2)中粉砂质白云岩段;(3)下粉砂岩段,总厚度介于3.1到15.3 m 之间。上部页岩呈黑灰色,坚硬,以硅质为主,呈页状。页岩由暗色干酪根、少量粘土、一些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干酪根以无定型为主,整个页岩段内有机质均匀分布。上页岩段的厚度为1.8~3.1 m。中段为粉砂质白云岩,厚度为3.1~12.2 m。下段为泥质粉砂岩,有掘穴动物和腕足动物化石碎片。相当于油田以北地区巴肯组下段的黑色页岩相,为深水黑色页岩相在向陆上倾方向上的同位地层。下段的厚度为0.61~1.8 m。根据化石的丰富程度和掘穴的数量来判断,巴肯组各段的沉积环境为含氧环境、低氧环境和缺氧环境。 Elm Coulee油田的储层主要分布在巴肯组中段,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埋藏深度为2 593~3203 m。目前发现的油田面积大约为1 165 km2。巴肯组中段的孔隙度介于3%到9 %之间,渗透率平均为0.04 md。巴肯组中段的储层物性随着粘土基质含量减少而变好。基质渗透率在区内石油开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水平井的井距为640~1 280英亩。初产量为200~1 900桶/日。该油田的巴肯组上段可能对石油产量也有一定的贡献,估计在总产量的20%以下。 Elm Coulee油田的情况说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气系统的石油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引言 密西西比系——泥盆系巴肯油气系统特点为:储层低孔低渗、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和区域油气聚集。目前非常规成藏带是很多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认为巴肯组烃源岩的潜力巨大,生油量估计在100~4 000亿桶(Dow,1974;Williams,1974;Meissner,1 978;Schmoker 和Hester,1983;Price等,1984;Webster,1984;Meissner和Banks,2000;Pitman等,2001;Flannery和Kraus,2006;LeFever和Helms,2006)。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巴肯组的油气资源量为石油36.5亿桶(5.8亿方)、伴生气和溶解气1.85万亿立方英尺(518亿立方米)、天然气1.48亿桶(0.235亿方)。图l表示了威利斯顿盆地密西西比系的底面构造图。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

液化石油气基本知识 一、液化石油气的来源、组成 1、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液化石油气是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取得到的以丙烷、丁烷为主要成分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只有在加压或降温的条件下,才变成液体,故称为液化石油气。常温下,液化石油气中的乙烷、乙烯、丙烷、丁烯、丁烷等均为无色无嗅的气体,他们都比水轻,且不溶于水。液化石油气中的刺鼻味是由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特意加入的硫醇和醚等成分产生的,便于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使用者察觉判断。 液化石油气,英文Liquefied Petroleum Gas,缩写LPG。 2、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主要成分:丙烷(C3H8)、丁烷(C4H10) 少量成分:甲烷、乙烷、丙稀、丁烯。 残液:液化石油气钢瓶里总有微量液体用不完,该部分液体称为残液,其主要成分为戊烷及戊烷以上碳氢化合物。 液化石油气国家标准规定残液含量不大于3%。

二.液化石油气的生产: 主要从炼油厂在提炼石油的裂解过程中产生。在石油炼厂及石油化工厂的常减压蒸馏、热裂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及延迟焦化等加工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一般来讲,提炼1吨原油可产生3%-5%的液化石油气;也可从天然气中回收液化石油气。从油田出来的原油和湿气混合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上部出来的天然气送到一个储气罐中,经过加压(16kg/cm2)再分馏,用柴油喷淋吸收;天然气(干气)从塔顶送出,吸收了液化气的富油经过分馏塔,在16kg/cm2压力下冷凝为液态,形成液化石油气。 LPG的生产主要有3种方法。 1、从油、气田开采中生产 在油田开采时,反携带有原油中的烃类气体或气田开采时,携带在天然气中的其他烃类,经初步分离及处理后,再集中送到气体分离工厂进行加工,最后分别获得丙烷、丁烷。在一定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的温度将丙烷、丁烷分别进行液化,并分装在不同的储罐内。生产商可分别出售丙烷、丁烷,也可按用户要求,把丙烷、丁烷按一定比例,调配成符合质量标准的LPG再出售。 2、从炼油厂中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